鲁迅/著
导读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鲁迅先生《彷徨》中的9篇小说,这些小说内容丰富,艺术特色鲜明。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
写作背景
本书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孤独”、“彷徨”,正如他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便是本书书名的由来。他在本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书是在作者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毕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只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上又负荷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思想内涵
对于中国封建伦理文化的批判是本书最主要的思想内容。本书对封建伦理文化的“吃人性”进行了充分的揭露。封建伦理文化是“吃人的”,但却总是戴着“仁义道德”的假面具,具有很大的虚伪性。
封建伦理文化并不能凭空存在,它总是通过欺骗群众、掌握群众以发挥其社会功能。这是封建伦理文化的毒害性。中国封建伦理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体系完备、根深蒂固,具有极强的顽固性。
本书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本书的艺术技巧“圆熟”,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
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阅读要点
1.题材的大胆突破
鲁迅的取材和写法,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式,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是对传统写法非常自觉的、大胆的突破,带有先锋的性质。
2.独特的想象和构思
作者通过作品的描写,让读者重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甚至是因为司空见惯而已经有些麻木的生活,而获得某种新的体验和想象。由于鲁迅的发现太透彻,往往带着悲悯与同情,从现实的人、事中感悟到人性、人生等带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
3.深刻地揭示人物灵魂
鲁迅小说非常重视人物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国民精神上的病苦。类似这样注重写灵魂,注重揭示心理至深的表现,是小说向现代转型的显著的特征之一。
人物介绍
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面对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她还是被压垮了。
子君
她是《伤逝》中的女主角,她纯朴善良,又软弱容易妥协。她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人,为了爱情和涓生在一起,而后生活的琐碎之事成为了她的全部。最后,涓生不爱她,她便默默地离开了。
高尔础
《高老夫子》里高尔础,他本不叫这个名字,因为仰慕高尔基而改叫这个名字。他假装革命,其实在他的思想里,还是守旧的,愚昧的。
四铭先生
在《肥皂》这篇文章里,四铭先生满脑袋的封建意识,排斥新文化,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当他看到讨饭的少女时,他嘴里指责那些流氓,但是他心里却与那些流氓没有区别。他的心里下意识地想把少女洗干净,于是买了一块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