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马一浮的四字诀

书名:青春的风采有没有  作者:杨宏伟  本章字数:2597 字  创建时间:2023-10-11 16:32

马一浮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理学家、佛学家,被周恩来誉为“我国当代理学大师”,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

作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马一浮称自己“一生少福泽”,他11岁丧母,19岁父亲去世,20岁妻子离他而去,此后一直未续弦,也无一儿半女。期间,二姐、三姐相继早逝,他更是经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但是,他没有在逆境中消沉,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马一浮一生没有其他嗜好,唯喜吸烟,喝茶,早年吸水烟、旱烟,后来改卷烟。茶,喝的是云南普洱茶。他总结出了一个养生四字诀:“食要少,睡要早,心要好,事要了”。

“食要少”:进餐要有规律,不宜过饱。如果吃饭常常“过量”,甚至经常吃零食,不仅会加重胃肠负担,还会使人反应迟钝、昏昏欲睡,影响正常工作。古人常讲“吃饭七分饱”,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睡要早”: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人最怕熬夜,熬夜对身体伤害最大。所以,如无特殊情况一定要“要睡早起”。科学研究表明,熬夜对人身体的伤害非常大。经常熬夜会使人的内分泌失调,使抵抗力和记忆力下降,严重的还能引发失眠和神经衰弱等。所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很重要,更有利于次日的工作。

“心要好”:保持良好的心态。很多人在谈养生时都既重视养身,又重视养心。特别是在生活节奏变快、各方面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朋友们更要学会调整身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身边人和身边事。我们养生只知养身,而往往忽视或无视养心。孰知,人是身心的统一体,养心要比养身更重要。

“事要了”:“了”有两层含义,一是了达义,谓洞达人情,因物付物,无有滞碍。二是了当义,谓敏于作务,事至立办,无有废顿,此治事之要。所谓“倾宇宙之全力活于当下一瞬”,正是此理。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干工作,直至将任务完成,可以安心入睡。这个过程不仅能锻炼人的思维和能力,还能锻炼人的毅力和性格,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工作作风。

马一浮还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他日常起居作息很有规律。他通常都是早睡早起,天未亮就醒来,躺在床上构思东西。枕边常年备有一支银色的铝制手电,几张白纸和一支铅笔,以便随时记下诗稿,天亮后再誊抄。起床后,他盘腿打坐,做静气功。然后,略吃早餐。

马一浮有个习惯,吃饭的时候喜欢一人独吃,不与家人共餐。他喜欢吃硬食不吃烂软的食物,用完餐即漱口。饭后便开始一天的工作。或看书,或临帖,偶尔也会客。

马一浮有午睡的习惯,但通常时间都不会太长。马一浮一生大部分时间住陋巷、服布衣、吃斋饭,生活清苦,但由于他善于调节自理,故能物尽人性、颐养天年。

马一浮精通医道。20世界30年代浙江的著名中医陆无病、王邈达等都是他的座上宾,这些杏林高手遇到医学上的疑难问题都会请马一浮为之解答。

马一浮虽然深谙医术,但却很少为人开方。只有一次例外。他的好友谢无量有一次患头疼病,多方求医,仍然无效。迫不得已,马一浮只好亲自为谢无量望舌、切脉。

马一浮经过诊断后认为谢无量是“诸风棹眩,皆属于肝,似宜滋水涵木,则风自息。”于是他为谢无量开处方十味。谢无量服数剂后,病痊愈。马一浮医术之精,深为谢无量佩服。谢无量遂作诗一首以谢马一浮,其诗写道:

言外得玄宗,春前热恼攻。三年欣一见,半剂息诸风。摩诘情难对,曹瞒病许同。莫烦诸友问,谈笑已融融。

从诗中可以看出,谢无量的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马一浮自幼性慕幽遁,向往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为乐”的隐士生活,成年后更是绝意仕途,不趋利禄。

马一浮说他一生有三好:一好读书,二好友朋,三好山水。他的一生读书之多,罕有其匹。他年纪轻轻就开始钻研佛经“三藏十二部”。他那时既要读书,又要料理生活,特别是每天要自己买菜做饭,感到多有困扰。后来经湖墅香积寺主持肇安法师介绍,寄居在西湖广化寺的一间禅房里,足足住了三年。

禅房门窗漏风,晚上又没电灯,但马一浮全然不顾,不管是凄风冷雨,还是大雪纷飞,他始终是青灯一盏,手不释卷。在这种情况下,他几乎读完了“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并写了不少读书札记,创作了不少诗文。

书法家丰子恺曾说:“弘一法师有天对我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之多。”

20世纪30年代,诗人苏曼殊在拜访马一浮后也得出一个结论:“马先生是无书不读。”

马一浮一生交游无数。如谢无量、熊十力、梁漱溟、苏曼殊、李叔同、丰子恺、夏丐尊等皆为一时名流。但最让他受用的恐怕还是山水田园、宇宙自然。有道是: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马一浮一生钟情山水。所到之处,务必要山明水秀。他当年之所以不愿长期在浙江大学讲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浙大当时所在的宜山“出郭少嘉枫四野唯荒菅”,那种凋敝的景象使先生不愿长居。由此可见,环境对人是多么的重要。

马一浮之所以能长寿,还与他乐天知命、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分不开。马一浮精研佛法,对生死看得很淡。他常说:“佛家讲轮回是没有根据的,道家讲修炼,对延年益寿确有好处,但终不能长生不死。”

马一浮认为,死亡并不可怕,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1958年,马一浮在已营造的祖坟旁为自己建了一座生圹,立了一块墓碑,并写了一篇127字的碑文——《自题墓辞》。

碑文记述了他自己一生的理想追求,客观地评价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上下始终贯彻着老庄玄言的哲学思想。在这篇墓碑文中马一浮将死亡比作蝉蜕了一层壳,人的魂魄仍悠游于太虚,作逍遥之游。至于所谓名利等也将随之泯灭,有什么值得留恋呢?

1967年2月,马一浮病危时在床边枕上,以欹斜笔迹,费力地写下最后一首诗《拟告别诸亲友》:

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

这首诗自始自终都充满着一种乐观的情绪,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宇宙观、人生观、生死观。全诗意境旷达、洒脱,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生与死的豁达态度和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的彻底了悟。只有马一浮这样的哲人才有如此博大、恢宏的胸怀,能理智、冷静、从容地去面对生死。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马一浮生前有交代,死后想要葬于自家祖坟“会稽马氏先茔”之侧,自己生前营建的生圹里,但由于种种原因终不能实现他生前的心愿。

马一浮一生虽罹遭磨难,但他能穷理尽性、逢苦不忧,于养生不仅自证自悟,而且能坚持实践,一以贯之,终以85岁高龄,荣归道山,被学林及世人传为佳话。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