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你好”的问候,没有“再见”的告别,殡葬工这个让人避而远之的职业,李桂红做了20多年。作为一个殡葬一线的女职工,在阳泉市殡仪馆,她用爱心为可贵的生命作最后的送别。
1984年7月,李桂红初中毕业,和众多的花季女孩一样,她也想过上大学,想过当女兵。没想到,那一年殡仪馆招工,在民政局工作的父亲动员她去报名,这引起了家里的轩然大波。
母亲指责:“到那个鬼地方上班,成天和死尸打交道,以后谁敢来我们家?”
亲朋好友纷纷劝阻:“到火葬场上班,俺们都跟着抬不起头。”
就连左邻右舍也劝说:“老李啊,你是民政局的职工,给女儿找个什么工作不行,去那里可别是耽误了女儿的将来呀!”
一片反对声中,李桂红犹豫了很长时间,在父亲试试看的劝说下,她忐忑不安地去殡仪馆上班了。上班第三天,李桂红就做起了搬尸工。至今她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下乡殓尸的情景。
在阳泉郊区一座山上,由于坡陡无法通车,李桂红和同事抬着高度腐烂的尸体下山。腐尸的臭味、内心的恐惧,李桂红强压住哭声完成了工作。回来后,她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半个月下来,人整整瘦了一圈。
整天与尸体、哭声、黑纱为伴,李桂红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三个月后,同来的两个女同事,都离开了殡仪馆,李桂红也想到了离开,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她对殡仪工作的认识。
有一次,一位外地死者被送到殡仪馆,尸体的某些部位已化脓,李桂红顾不上这些,精心为其清洗。站在旁边的死者家属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道谢。
第二天,看着死者的亲属捧着骨灰盒离去,李桂红想:让死者安息九泉,让活着的人得到慰藉,这样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呀!上班后常常以泪洗面的李桂红,第一次开心地笑了!
工作一年后,父亲给李桂红联系好了新工作,但李桂红告诉父亲,自己准备留在殡仪馆工作。母亲流着泪劝阻道:“你在那里工作,连对象也找不着!”
李桂红则说,善待逝者,为生命送行,安慰生者,为人间添爱,就是我的理想。李桂红很快转正了,成为殡仪馆第一个女殡葬工。运尸、火化是李桂红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她发现许多家属都希望能让逝者的遗容得到装扮,而这方面的人手又奇缺。
这时李桂红又开始学习给尸体整容。给尸体理发、洗脸、刮胡子、擦粉底、胭脂,道道程序李桂红都一丝不苟。
一次,殡仪馆收了一位遇难矿工的尸体。
为了减轻死者亲属们的悲痛,在向遗体告别前,她一遍一遍用热毛巾清洗、敷压遗体,使皮肤尽量恢复原来的光泽;一点点用棉纱垫起变形的遗体,使遗体尽量重现原貌;一针一线缝接破碎的皮肉……忙了整整一个晚上,她和同事终于将死者身体恢复了原状。
第二天,当死者亲人看到逝者安详的容貌时,拉住李桂红的手,感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在殡仪馆里,不能说“再见”,也不能微笑,李桂红就用温情服务代替微笑服务,尽量给逝者家属带去心灵的安慰。
火化间里的高温、清理骨灰时的灰尘,这些都没让李桂红退却。李桂红在殡葬工这个特殊的岗位上,顶住家庭内外的压力,不怕别人的闲言碎语,坚强勇敢地做着“为生命最后送行”的工作,她用她的热情、真诚和细致的服务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生活太需要这样不计个人得失而无私奉献的劳动者。她理应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