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名叫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为周公。他早年协助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开国功臣。
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死后,周成王即位后,为了维持和巩固西周政权,周公毅然挺身而出摄行朝政大事,率兵东征,平定了武庚录父、管叔、蔡叔等的复辟和叛乱。紧接着,他又封藩建卫,实行宗法统治,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周公深知,周朝之所以能推翻商纣王,主要是得益于吕尚等一批贤臣的辅佐,而吕尚原来不过是渭水河边一个钓鱼的老头,是先父周文王发现了这个人才,才使周朝得以不断兴旺发展。因此,在他摄政时,非常注意选贤任能,为周王朝选拔任用了一大批优秀的各类人才。
周公经常教育年轻的成王,对他讲选拔人才、任用人才和爱护人才的重要性。
他对成王说:“当年商汤重用伊尹才推翻了夏桀,你父亲重用吕尚才推翻了商纣王,这都是重用人才的结果啊!你要想保住我们周朝社稷代代传下去,一定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和爱护人才。你执政以后,千万不要任用那些势利小人,要全心全意依靠大公无私的贤能之士。只有这样,才能振兴我们周朝啊!”
周公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时古人的头发很长,很不好洗。有时他正在洗头时,碰到客人来访,就赶忙把头发从盆里提出来去接待客人。
有一次,在他洗头发时,竟一连三次把头发从水盆里提出来,接待客人。还有,有时他正在吃饭的时候,遇到有客人来访,他竟来不及把嘴里的饭咽下,吐出来接待人。
有时候,他一顿饭竞连吐三次。因此,周公落了一个“一沐三提发,一饭三吐哺”爱贤敬贤的美名,为成王和周朝的各位大臣树立了榜样。
有人说:“周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现今成王的叔父,地位那么高,如此礼贤下士,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因此,周朝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尊重人才,爱才敬贤的社会风气,从而使周朝人才济济。
周公的封地在鲁地,当时他是摄政王,因为成王还小,他不能亲自去鲁国主持政务,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他管理鲁国。
临行前,他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的叔父,在天下来说,这应该是很高贵的了。但是,你要知道,为了不慢待贤才,我还有时一沐三提发,一饭三吐哺呢,唯恐得罪天下贤士,失掉天下的大贤。你到鲁国以后,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是周的子孙,就骄傲自满,轻视天下之士啊!”
他的儿子伯禽恭谨地说:“我记住了。我到了鲁国之后,一定要像您那样,礼贤下士,尊贤敬才,广为选拔人才,以兴鲁国大业。”
周公还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
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周公“一沐三提发,一饭三吐哺”的行为,流传了3000多年,至今还为有为之士所尊崇。
启迪之光
千古流传的周公“一沐三提发,一饭三吐哺”的故事,是尊重人才最光辉的典范。重视人才,尊重贤士,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对待他人要真心诚意,不能虚心假意,只有如此,才能广交朋友,成就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