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俄国与瑞典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并控制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连年交战。当时,瑞典军事力量很强大,而俄军屡屡遭到失败。1696年,彼得大帝登基后,全力整顿武备,励精图治,使俄国落后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彼得大帝为了更有力地争夺波罗的海,于1704年开始,在海滨修建新都圣彼得堡,又在科特林岛上修筑防御工事,并兴建喀朗施塔得海军基地,建造船坞和要塞。
对于彼得大帝的这一系列强国措施,瑞典人当然是决不会坐视不管的。可以说,彼得大帝的这些建设,是在十分危险而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的。圣彼得堡的城址离俄国中心非常远,所有的供应都必须通过荒无人烟的地区运送而至。而且由于修建规模十分庞大,造价十分昂贵,依当时俄国的国力来看,的确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在一旁的瑞典人正在虎视眈眈。不久,瑞典人瞅准了一个时机,决定乘势发动进攻,一举将俄国的这一宏伟计划摧毁在萌芽状态,以解除未来俄国对瑞典可能形成的威胁。
瑞典人的第一次进攻,由于对俄军实力估计不足,准备仓促,被俄军击败。经过一番认真的分析、研究,在进行充分的准备之后,瑞典人调集强大的陆军、海军,发动了第二次进攻。
这一次瑞典人的攻势十分猛烈,很快便在俄国沿海登陆,并包围了俄国许多沿海要地。当时,俄国沿海地区的军力极其薄弱,在强大的瑞典人面前,几乎不堪一击,形势十分危急。
被围地区的俄国军民人心浮动,慌乱不已。也有不少人向彼得大帝进言主张停止正在进行中的建设,放弃被围的沿海城区,以便集中俄军对付瑞典人,而彼得大帝却异常的冷静。
他深入分析了瑞典人心理素质,认为瑞典人素来谨慎行事,而且优柔寡断,缺乏果敢精神,意志并不十分坚韧。
他悄悄地派遣了一大批人奔赴各地,带去他要求各地俄军指挥官立即派大批援军前来增援的亲笔命令,而他所提到的援军中,有相当一部分纯属子虚乌有,有的则十分遥远。他让信使故意暴露身份,让瑞典人俘获。瑞典人搜出他们身上的密信,又详细研究了他们的口供,得出结论:俄军的实际军力,远比自己预料的强大得多。瑞典人甚至推测;俄国人之所以不加抵抗便将沿海地区拱手相让,原来是有更深远的阴谋,看来这里非久留之地。于是瑞典军司令官下令迅速撤退,放弃俄沿海地区。
彼得大帝的妙计,不仅保住了俄国沿海地区,又保住了建设中的战略设施。彼得大帝利用这宝贵的时间,修建成了圣彼得堡,从此俄国再也不怕瑞典军的进攻了。
启迪之光
彼得大帝面对被敌军包围的局面,异常冷静,他利用无中生有之计,使敌人主动将军队撤了回去。所以,不管我们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冷静是雨后天边的七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