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仲举是湖南营运人,其年仅13岁时,以吟诗受到赏识而得免赋税的故事,却被广泛地传为美谈,流传至今。
自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战乱频繁。各国的统治者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都把担子压在了平民百姓的身上,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民众负重苦不堪言。如果交不起税,轻者坐牢,重者充军,生死不保。何仲举因诗得免税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何仲举出身于普通的平民家庭。因他天资聪慧,自幼喜欢读书,所以,尽管家中一贫如洗,父母仍然替他买书,请邻居中识字的人教他。
何仲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也读了不少书,认了很多字。不久,他的父亲因病无钱医治而去世了,剩下他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为人家纺织,何仲举上山砍柴,日子很是艰难。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年仅8岁的何仲举,依然不忘读书。
何仲举白天砍柴,晚上靠点着松枝读书,长期坚持,从不间断。因此,何仲举到了10岁的那年,写出的诗文,就已经是远近有名了。
这一日,何仲举吃罢早饭,和往常一样,带上绳和筐,准备上山砍柴。不料,刚要出门,就听外边公差喊道:“这是何仲举的家吗?快快开门交税!”
何仲举闻言,急忙开门,对公差说:“我家母子二人,吃穿尚不能维持,哪有钱交税呢?请两位公差叔叔给县令多多美言几句,宽限几天,待我上山砍了柴,换回钱来,主动去交就是了。”
公差一听,便指着众多戴锁链的百姓对他说:“这就不是我们说了算的事了,既然今日交不上,那就和他们一样,跟我们走一趟吧!”公差说完,便一搭锁链,将他锁了就走。
何仲举的母亲边哭边央求说:“好差人,放了他吧,他才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啊!”
差人根本不理。这时,有一个好像头目模样的公差,见何仲举母亲哭得如此悲伤,心生怜悯,于是上前说道:“老人家,不要过于悲伤,上司逼税甚紧,县令也是无可奈何,待我回去向县令禀明你们家的情况,兴许有救。”
何仲举的母亲听后,立即向那头目连连磕头说:“如果能把孩子放回,我和仲举是永远忘不了您的大恩大德的。”
何仲举被带到县衙,和其他被锁来的人一同被关到狱中。班头向县令复命时禀报说:“今日锁来的人中,有个叫何仲举的孩子,年仅13岁,家中只有孤儿寡母两人,生活极其贫困。他们不是有意抗税,而是实在交纳不起,特向老爷禀明,希望能将其从轻发落!”
这县令素来喜欢诗文,一听到何仲举的名字,便急着问:“是那个会作诗写文的何仲举么?”
班头一听有门,连忙回答说:“正是,方圆几十里,没有不知道他的诗文写得好的。”
县令顿生爱才之心,令班头把何仲举从狱中提出问道:“听说你能诗会文,远近有名,不知是否属实。本县也略懂诗文,你可否当场作上一首,如果作得好,可以诗代税;如果作得不好,说明你徒有虚名,本县会加重治罪。”
何仲举听了,坦然问道:“不知大人以何为题?”
县令说:“就以今日之事为题吧!”
何仲举略一思索,张口吟道:
似玉来投狱,抛家去就枷。
可怜两片木,夹却一支花。
在这首诗中,小作者前两句把自己比做洁白的玉石,无辜被戴上枷锁,抛弃了家庭,被投入狱中,很感冤屈;后两句则把自己比做初开的花朵,被扼杀在两片木枷之中,实在是太残忍了。
县令听后,很受感动,认为他人才难得,长大后必成大器,不仅免了他的赋税,还送给他一些银两,嘱咐他要继续读书,并派人将他送回了家中。
何仲举回家后,继续一边干活,一边读书。到了18岁那年,何仲举进京应试,一举得中进士。先后被派到全州、衡州做判官,后又到楚地任刺史。
何仲举在为官期间,深知民间疾苦,清正廉洁,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同时,他也是当时的著名诗人。他的诗句“树迎离鸟归深野,云傍斜阳过远山”,被称为千古名句,广为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