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1990年2月,上海石化塑料部从意大利引进的第一套聚丙烯装置,经过基建、安装、试车,总算正式投料开车了。
谁知装置投产不久,就遇上了麻烦。管道里的聚丙烯粉料经常会结块,以致粉料送不进挤出机。这样挤出机就空载,或者使里面的切粒刀断裂,从而迫使它停车,有几次还造成装置全线停车。
这时,有个名叫高国强的青年工人,总是在挤出机旁徘徊不去。高国强想,开车两年,挤出机就为此断刀停车18次,单是更换切粒刀就花费了6.6万马克,更不用说停车对生产造成的损失了。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高国强为此认真动起脑筋来,他要试着解决它。高国强想:挤出机上方有个粉料与添加剂的混合器,如果在它的上面加一道过滤网,挡住“结块料”,并且及时清理,不就行了吗?
高国强的办法很有创意,也具备可行性,很快被采纳了。方案实施后,在细节上又作了些改进,效果很好,挤出机连续运转的周期就此大大提高了。
1991年3月,第二套聚丙烯装置也开始了系统设备试车。装置的生产工序是由前向后延伸的,试车却是倒着来,首先试后工段的风送系统。这系统用风力把聚丙烯成品料从管道中送到包装车间,装袋后就可以出厂了。
新建的两套装置一模一样,高国强他们按照第一套装置上成熟的工艺,组织了第二套装置风送系统的试车。结果很意外,风送能力只达到设计值的一半。
意大利坦克尼蒙特公司的现场总代表捷克米尼,怎么也不相信明摆着的试车结果,他决定亲自指挥第二次试车。
第二天一早,捷克米尼就到生产现场,亲自巡检设备、电气,一一确认试车准备工作。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足足忙了一个上午。午饭后,“ALL OK”,正式试车,结果是与第一次完全相同,捷克米尼想不通了。
第三天,高国强来找捷克米尼,建议修改试车的工艺参数。原来在第一次试车失败后,他就在反复思索,他坚信操作没有失误,认定问题出在设备上。两天里他在两套装置的现场反复查看设备,互相对照,最后发现第二套装置的送料管道的口径小了。他对捷克米尼说:“管道细了。风力照旧,风送能力当然减弱。只要提高鼓风压力,就能解决问题。”
第三次试车,一举成功。在场的中方领导和外方专家都很高兴。捷克米尼走到高国强面前,一手拍着他肩膀,一手翘起大拇指,用生硬的中国话大声说:“了不起!”
高国强在聚丙烯装置上进行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革新,其中的技术含量,也随着他本人学历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在不断提升。
1998年1号聚丙烯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年设计生产能力从7万吨提高到10万吨。改造实施后,挤出机的产量偏低,阻碍了改造成果的充分发挥。高国强带领攻关组,通过优选装置聚合工序所用的催化剂的品种,提高聚丙烯粉料的粒径分布,从而提高挤出机的造粒速度,解决了影响产量的“瓶颈”。
1999年2号聚丙烯装置进行增量改造。高国强主动向负责挤出机改造的德国WP公司专家提出建议,希望改进添加剂系统的控制程序设定,他提供了比原方案更合理的程序设定。他的方案被外方专家所采纳,并被他们用到其他国家的同类挤出机上。
高国强现在是车间的工段长。由于他对引地装置作了一系列的革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建设工业新高地争先创优活动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熟悉高国强的人都称赞高国强,说他是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还能改进和发展新技术。他在技术问题上是向先进水平挑战,在本质上是在向自我能力挑战,使人生向更高的境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