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交战讲究“知己知彼”,在充分了解对手的基础上才能“百战百胜”,最终战胜对手,取得胜利。其实在讲话上也需要了解听众,摸清他们的兴趣爱好,社会和职业背景,等等。如此才能在脱稿讲话的时候有针对性地说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讲一些对方喜欢听的话。这样听众才会感同身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讲话中来,以热烈的掌声回应你的讲话。
所以,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在脱稿讲话之前,需要仔细地收集讲话对象的信息,了解他们的喜好和背景,有针对性地说话。如此,我们的话才能说到对方的心坎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富兰克林·罗斯福刚从非洲回到美国,准备参加1912年的参议员竞选。因为他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子,又是一位有名的律师,自然知名度很高。在一次宴会上,大家都认识他,但罗斯福却不认识所有的来宾。同时,他看得出虽然这些人都认识他,然而表情却显得很冷漠,似乎看不出对他有好感的样子。
罗斯福想出了一个接近这些自己不认识的人并能同他们搭话的主意,于是他对坐在自己旁边的陆思瓦特博士悄声说道:“博士,请你把坐在我对面的那些客人的大致情况告诉我,好吗?”陆思瓦特博士便把每个人的大致情况告诉了罗斯福。
了解了大致情况后,罗斯福借口向那些不认识的客人提出了一些简单的问题,经过交谈,罗斯福从中了解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爱好,知道了他们曾从事过什么职业,最得意的是什么。掌握这些后,罗斯福就有了同他们交谈的话题,在和这些人沟通的过程中,针对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社会背景选择谈话的重点和方向,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对方谈话的积极性,获得了他们的好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罗斯福便成了他们的新朋友,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33年,罗斯福当上了美国总统,他在和别人沟通之前依然坚持“知彼知己”的讲话策略,事先了解谈话对象的兴趣爱好和社会背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麦克逊曾经对罗斯福总统的讲话技巧评价道:“在每一个人进来谒见罗斯福之前,关于这个人的一切情况,他早已了如指掌。大多数人都喜欢顺耳之言,对他们做适当的颂扬,就无异于让他们觉得你对他们的一切事情都是知道的,并且都记在心里。”
由此可见,作为熟练进行脱稿讲话的基础,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在讲话之前了解谈话对象,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社会背景,这样才能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将话更好地说到对方的心坎了。
知己知彼,了解我们的谈话对象及其社会背景,我们便能更好地和其进行沟通,让脱稿讲话更有针对性,更富魅力。那么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和渠道了解我们谈话的对象呢?
直接询问。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直接开头询问对方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获得第一手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接下来的谈话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比如在谈话开始时,我们可以问:“您在什么行业任职?”对方说出自己从事的职业后,比如教师,我们则可以将讲话的重点转移到教育行业中,结合教育的热点问题,诸如孩子学习方法、校园暴力等。这样一来,我们的话才会讲到对方的兴趣上,获得对方的积极回应。
通过询问周围的人间接了解。很多时候,为了在一开始就把握住讲话的主动权,彰显我们语言的魅力,需要在讲话开始前就了解对方的社会背景和兴趣爱好。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询问周围的人,间接地了解一些人的情况,比如姓名、工作单位、兴趣爱好,等等。通过间接方式收集到的信息,再经过分析、筛选等方式,可以让我们对某个人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框架,在讲话中更好地选择话题。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的知己知彼是建立在分析和求证基础上的信息收集和加工,而不是盲目揣测别人。在潜意识里,我们都希望成为一个心理学家,即使我们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心理训练,我们也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以己推人”(用自己的心理去推测别人的心理或者社会背景)的本领,并且自认为这样做是很对的。
要知道,那些心理学家也并不是仅仅从心理上就能推测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的,而是必须结合相当多的事实,才能谨慎地得出结论,我们好像跳过了这一步。
所以,不要不顾事实去无端地推测别人的心理、性格和社会背景。你能够看到的仅仅是事实而已,你只有通过事实,才能读懂他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