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1.告子章句上

书名:白话孟子  作者:陈洪海 冉万里  本章字数:9993 字  创建时间:2017-07-24 12:05

【原文】

告子①曰:“性,犹杞柳②也;义,犹杯蒱③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蒱。”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蒱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蒱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蒱,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注释】

①告子:告,姓也。其人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曾就学于孟子。

②杞柳:树木名。一说为柜柳,另一说为杞木。

③杯蒱:亦作“杯圈”。蒱,杯未雕饰时名其质为“蒱”。赵岐注云:“杯蒱,杯素也。”

【译文】

告子说:“人的本性犹如柜柳,义犹如杯子;把人的本性纳于仁义之中,犹如用柜柳来制作杯子。”

孟子说:“你是顺着柜柳的本性制作杯子呢?还是伤害柜柳的本性来制作杯子呢?如果是要伤害柜柳的本性来制作杯子,那也是要伤害人的本性然后将其纳于仁义吗?让天下的人来祸害仁义,这一定是你的学说吧!”

【原文】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①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

①信:诚然,确实。

②颡:额。

【译文】

告子说:“人性犹如急流的水,在东方决口便东流而去,在西方决口便西流而去;人性不分什么善与不善,犹如水的流向不分什么东方西方一样。”

孟子说:“水的流向的确不分什么东方西方。难道它也不分上与下吗?人性的善犹如水的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现在如果拍击水,使它溅起来,便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如果使它倒流,便可以流向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外在的力量使它这样的。人可以使他做不好的事情,他的本性得以改变,正如同水性的改变一样。”

【原文】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译文】

告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

孟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犹如白色叫做白吗?”

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白羽毛的白犹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犹如白玉的白吗?”

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那么狗的天性犹如牛的性,牛的性犹如人的性吗?”

【原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①秦人之炙②,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注释】

①耆:同“嗜”,喜欢。

②炙:烤肉。

【译文】

告子说:“饮食、性欲,这是人的本性。仁是内在的东西,而不是外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内在的东西。”

孟子说:“依什么说仁是内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呢?”

告子说:“因为他年纪大,我便去尊敬他,尊敬不是我本心之意。这犹如有东西是白色的,我便认为它是白色的,由于它的外表是白色的缘故,所以说它是白色的。”

孟子说:“这种外表的白色可能不同于白马的白色,也可能与白人的白色没有什么不相同。不知道对老马的怜悯之心和对年纪大的人的尊敬之心有什么不相同呢?你说年纪大的人义呢?还是尊敬年纪大的人义呢?”

告子说:“如果是我自己的弟弟,我便爱他;如果是秦人的弟弟,我便不会爱他,这是由我自己内心的高兴而决定的,所以仁是内在的东西。尊敬楚国年纪大的人,也尊敬我自己亲人中年纪大的人,这是由年纪大的人而决定的,所以义是外在的东西。”

孟子说:“喜欢吃秦国人的烤肉,和喜欢吃自己的烤肉没有什么不相同,各种事物都会有这种情形,那么,难道喜欢吃烤肉的本性也是外在的东西吗?”

【原文】

孟季子①问公都子②

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③一岁,则谁敬?”

曰:“敬兄。”

“酌则谁先?”

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④,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⑤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⑥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注释】

①孟季子:人名,无从查考,情况不详。

②公都子:人名,孟子弟子。

③伯兄:伯,排行第一的,老大。伯兄,长兄。

④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⑤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⑥庸:平常的。

【译文】

孟季子问公都子:“依什么说义是内在的东西呢?”

公都子答道:“恭敬从我的内心发出,所以说义是内在的东西。”

孟季子问道:“如果本乡人有大于长兄一岁的,那你恭敬谁呢?”

公都子答道:“恭敬长兄。”

孟季子问道:“如果一起饮酒,先给谁斟酒?”

公都子答道:“先给本乡的年长者。”

孟季子说:“这样一来,你心里恭敬的是长兄,却对本乡年长者行礼,可见义是外在的东西,而非内在的东西。”

公都子不能回答,便将这事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你可以问:‘恭敬叔父呢?还是恭敬弟弟呢?’他会回答:‘恭敬叔父。’你又问:‘弟弟如果做了受祭的代表,那又要恭敬谁呢?’他会回答:‘恭敬弟弟。’你再问:‘那为什么你却说恭敬叔父呢?’他会回答:‘那是因为弟弟处于当受恭的地位这一缘故。’那你也说:‘那也是由于本乡的年长者处于应当给他首先斟酒的地位这一缘故。平常的恭敬在于长兄,暂在的恭敬在于本乡的年长者。’”

孟季子听到孟子的话,便说:“对叔父也是恭敬,对弟弟也是恭敬,毕竟义是外在的东西,不是由内心发出的。”

公都子说:“冬天喝热水,夏天喝冷水,那么,难道饮食也是外在的吗?”

【原文】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①,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③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④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⑤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⑥民,有物有则⑦。民之秉彝⑧,好是懿⑨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

①兴:起来,兴起。

②象:舜之弟。

③乃若:至于。

④铄:授。

⑤蓰:五倍。

⑥蒸:通“丞”,众,多。

⑦则:准则,规律。

⑧秉彝:秉,持。彝法度,常道。

⑨懿:美,好。

【译文】

公子说:“告子说:‘人的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也有人说:‘人的本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兴起,老百姓便趋向善;周幽王、周厉王兴起,老百姓便趋向横暴。’也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有尧这样的圣君,也有像这样的坏百姓;有瞽瞍这样的坏父亲,也有舜这样的好儿子;有纣这样坏的侄儿和君王,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好的叔父和臣子。’现在先生所说的‘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难道都错了吗?”

孟子说:“人天生的本性,可以使它善良,这便是我所说的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至于有些人不善良,这不能归罪于他的本性。同情之心,每个人都有;羞耻之心,每个人都有;恭敬之心,每个人都有;是非之心,每个人都有。同情之心属于仁,羞耻之心属于义,恭敬之心属于礼,是非之心属于智。这样的话,仁义礼智不是别人授予我的,而是我本来就有的,不曾探求过罢了。所以说:‘如果探求便会得到,如果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的,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发挥他们本来就有的本性。《诗经·大雅·荡》上说:‘上天养育众民,事物皆有规律;百姓坚持法度,喜爱美好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正懂得道啊!天下事物都有它的规律,老百姓掌握了这些规律,所以喜爱美好品德。’”

【原文】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麦①,播种而②之。其地同,树③之时又同,縨④然而生,至于日至⑤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⑥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⑦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⑧,我知其不为蒉⑨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⑩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⑾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⑿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⒀,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⒁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礼义之悦我心,犹刍豢⒂之悦我口。”

【注释】

①麦:大麦。麦即大麦。

②飢:农具名,此处用为动词,意为平土掩盖种子。

③树:种植。

④縨:兴旺。

⑤日至:指夏至。

⑥硗:土地坚硬而贫瘠。

⑦齐:一同,一齐。

⑧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⑨蒉:草编的筐子。

⑩易牙:人名,齐桓公宠臣,曾杀子做汤以取悦桓公。

⑾期:希望,要求。

⑿惟:语首词,无意义。

⒀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字子野。目盲,善弹琴,辨音能力强。

⒁姣:美好。

⒂刍豢:刍,牲口吃的草。豢,喂养,饲养。刍豢合用,指家畜。

【译文】

孟子说:“丰收的年份,少年子弟大多懒惰;灾荒的年份,少年子弟大多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很不相同,是由于外在的环境使他们的心情变坏的。现在来说说大麦吧,播种之后将土盖后,如果地力相同,播种得又及时,它便旺盛地生长,到夏至的时候,都会成熟。如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便是土地的肥瘠,雨水的多少,人工的勤懒不一样罢了。所以说一切同类的事物,无不大体上相一致,为什么一说到人便会怀疑这个道理呢?圣人和我,同样都是人。所以龙子说:‘即使不看一个人的脚的大小编织草鞋,我也知道不会将草鞋编成筐子。’草鞋所以相近似,是由于人的脚大体相同。人的口舌对于味道,也会有相同的嗜好;易牙早就知道这么回事。如果假设人的口舌对于味道各有所好,互不相同,就会像狗马和我们人类不属于同类一样,那样的话,天下的人凭什么都追随着易牙的口味呢?一说到人的口味,天下人都希望能和易牙一样,这是由于天下人的口味大体相同的缘故。一说到音乐,天下人都希望能和师旷一样,这是由于天下人的听觉大体相同的缘故。人的眼睛也是如此。一说子都,天下人没有不知他美丽的。不认为子都美丽的人,那是没有眼睛的人。所以说:人的口舌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人的耳朵对于音乐,有相同的听觉;人的眼睛对于美色,有相同的美感。一说到人心,就惟独没有相同之处吗?人心的相同之处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在于理,在于义。圣人早就知道我们人类的心有相同之处。所以说,理义使我的心得以高兴,就好像猪狗牛羊的肉合于我的口味一样。”

【原文】

孟子曰:“牛山①之木尝美矣。以其郊②于大国③也,斧斤④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⑤,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⑥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⑦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财其旦昼之所为,有牿⑧亡之矣。牿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令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

‘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⑨。’惟心之谓与?”

【注释】

①牛山:在今山东临淄南十里。

②郊:用如动词,居其郊之意。

③国:国都,京城。

④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⑤息:增长。

⑥萌蘖:萌,开始发芽。蘖,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芽。

⑦濯濯:无草木之貌。

⑧牿:同“梏”,圈禁。

⑨乡:向。

【译文】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那是因为它们生长在大都城郊外的缘故,如果经常用斧子去砍伐的话,它们还能够生长得茂盛吗?实际上这些树木在日增夜长,雨水露珠在不断滋润,不是没有新枝嫩条长出,而是由于长出的新枝嫩条被放牧的牛羊吃掉了,所以山会变成光秃秃的样子。人们看见山光秃秃的样子,便以为这山不曾生长过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在某些人的身上,难道不曾有过仁义的心吗?他之所以丧失了他的良心,就好像斧子砍伐树木一样,如果天天去砍伐它,还能够茂盛吗?他白天生出夜里增长的善心,接触到天亮的时的清新气息时,那些生长出来的好恶感与别人相差无几,但到第二天天亮时,那些好恶感便消失了。如果不断地消失下去,那么他黑夜里便不可能生出善心;黑夜里不能生出善心,那么他便和禽兽相差不远了。别人把他当禽兽看待,也会以为他不曾有过善心,这难道也是人的本性吗?所以,如果能得滋养,那就没有不生长的东西;如果失去了滋养,那就没有不消亡的东西。孔子说:‘抓住它,就会得到它;如果放弃它,就会亡失;出出进进没有定时,也不知道它何去何从。’这大概是指人心而说的吧。”

【原文】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②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③焉何哉!今夫弈④之为数⑤,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⑥国之善⑦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⑧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①或:通“惑”,迷惑。

②暴:同“曝”,晒。

③萌:萌芽。

④弈:下棋。

⑤数:技艺。

⑥通:全部,整个。

⑦善:擅长。

⑧援弓缴:援,拉,拽。缴,拴在箭上的生丝绳。

【译文】

孟子说:“国君不够聪明,不必感到奇怪。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那它也不能够生长了。我最近和国王相见的次数少了,我一离开国王那些小人便到了他的身边,即使他有善心萌芽,我又能怎么样呢?就拿下棋来说吧,它只是个小技艺,如果不一心一意,那也学不会。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于下棋的人了。如果让他去教二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讲授。另外一人呢,虽然听着弈秋的讲授,心里却想着有一只天鹅飞来,自己在拉弓射它,这样一来,即使他和前者一起学习下棋,他的成绩也不会超过前者。是因为他的聪明程度不如人家吗?回答是:不是的。”

【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①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②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③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④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⑤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①辟:同“避”,躲开。

②蹴:踢。

③万钟:钟,古代量度单位,六石四斗为一钟。万钟指丰厚的俸禄。

④加:增益。

⑤乡:同“向”,从前,过去。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兼得,那就放弃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所热爱的,义也是我所热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拥有,那就放弃生命而取义。生命是我所热爱的,但所热爱的还有超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之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我不躲避有的祸患。如果人们所热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以生存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得以避免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可做呢?由此而行,便可以得以生存,却不去做;由此而行,便可以得以避免祸害,也不去做,由此可知还有比生命更让人热爱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东西。这种心不仅仅贤人有,人人都有,只是贤人不丧失它罢了。一筐饭,一碗汤,能够得到便可以活命,不能得到便会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吆喝着给与别人,就是过路的饥饿之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给别人,就是乞丐也不会接受;有的人却不问万钟这样高的俸禄合不合礼义,便接受了。万钟这样高的俸禄对我能有什么增益呢?为了得到华丽的住宅、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穷苦人的感激吗?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得到华丽的住宅而接受了;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得到所认识的穷人的感激而接受了,这些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便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十一

【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①,放②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③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注释】

①由:经由。

②放:丧失,丢掉。

③道:方法。

【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正道而不走,丧失了自己的善心而不知道找回,真是可悲啊!人们对走失的鸡狗,都知道寻找;对于丧失了的善心,却不知道去找。学问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善心找回来罢了。”

十二

【原文】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②也。”

【注释】

①信:通“伸”,伸直。

②不知类:朱熹注云:“言不知轻重之等也。”

【译文】

孟子说:“现在,假如有个人的无名指弯曲不能伸直,虽然不痛疼,也不妨碍做事情,但如果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要走去秦国、楚国那样远的路程,他也不会感到路程遥远,为的是自己的无名指不像别人那样。无名指不像别人那样,都知道厌恶它;心性不像别人那样,却不知道厌恶,这就叫做不知轻重的人。”

十三

【原文】

孟子曰:“拱把①之桐梓②,人苟欲生③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注释】

①拱把:赵岐注云:“拱,合两手也。把,以一手把之也。”意指小树。

②桐梓:指桐树和梓树。

③生:使动用法,使……生长。

【译文】

孟子说:“一两把粗的桐树和梓树,人们假如要让它们生长起来,都知道怎样去养护。对于自身,人们却不知道怎样培养,难道爱惜自身还不如爱惜桐树和梓树吗?真是太动脑筋了!”

十四

【原文】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①,舍其梧②,养其棘③,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④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⑤为尺寸之肤哉?”

【注释】

①场师:园艺家。

②梧:梧,梧桐。楸树。

③硋棘:硋,酸枣。棘,荆棘。

④狼疾:同“狼藉”。

⑤适;同“啻”,只。

【译文】

孟子说:“人对自己的身体,那一部分都爱护。都爱护,便全面保养。没有一尺一寸的皮肤不爱护,便没有一尺一寸的皮肤不保养。看一个人保养得好与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只要看他所注重保养的是哪一部分便行了。人的身体有重要部分,有次要部分;有小的部分,也有大的部分。不要因为保养小的部分而损害大的部分,也不要因为保养次要部分而损害重要部分。保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保养大的部分的便是君子。现在,假若有一个园艺家,舍弃梧桐和楸树,而去培植酸枣和荆棘,那便是一个很糟糕的园艺家。如果有人只保养他的一个手指,却失去了对肩膀和脊背的保养,自己还不明白,那便是一个非常糊涂的人。只讲究吃喝的人,人们便会轻视他,因为他只保养了小的部分,而失去了对大的部分的保养。只讲究吃喝的人所没有失去的,难道只是口腹那一点点尺寸皮肤吗?”

十五

【原文】

公都子问曰:“钧①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②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③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释】

①钧:同“均”,同。

②交:纵横交错。

③夺:使丧失。

【译文】

公都子问道:“同样都是人,有些人则是君子,有些人则是小人,为什么呢?”

孟子答道:“追求满足身体重要部分的人是君子,追求满足身体次要部分的人是小人。”

公都子问道:“同样都是人,有人追求满足身体重要部分,有人则追求满足身体次要部分,为什么呢?”

孟子答道:“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能进行思考,所以常常被外界的事物蒙蔽。外界的事物相互交错,便将耳朵、眼睛引入迷途了。心这个器官的功能是用作思考的,如果思考了便会有所得,如果不思考便不会有所得。这是上天特意赐给我们人类的。所以,先要将重要的树立起来,那么,次要的便不会使重要的丧失。这样便成了君子了。”

十六

【原文】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①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②而已矣。”

【注释】

①要:追求。

②亡:丧失。

【译文】

孟子说:“有自然爵位,有人为爵位。仁义忠信,以善为乐不知疲倦,这就是自然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为爵位。古代的人培养他的自然爵位,人为爵位便随之而来;现在的人培养他的自然爵位,目的是追求人为爵位;已经得到了人为爵位,便会放弃他的自然爵位,那就太糊涂了,这样的话最终也会丧失人为爵位的。”

十七

【原文】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①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②之味也。令闻广誉③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④也。”

【注释】

①赵孟:晋国正卿,姓赵,名盾,字孟。

②膏粱:膏,肉肥谓膏。粱,精细而色鲜的小米。

③令闻广誉:令,善,美好。广,大,宏大。闻、誉,名声。

④文绣:指古代有爵命的人才能穿的衣服。

【译文】

孟子说:“希望自己获得尊贵地位,这是人们共有的心理。但每个人自己都有值得尊贵的东西,只不过没有思考过罢了。人们一般所认为的尊贵,并不是真正值得尊贵的。赵孟所尊贵的,赵孟也能使它变得下贱。《诗经》中说:‘酒已经喝醉,德已经吃饱。’这是说仁义之德已经很富足了,也就不羡慕别人的肥肉细米了;到处传播的好名声在我自己身上,也就不羡慕别人的文绣之服了。”

十八

【原文】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①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注释】

①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第一个“胜”为超过,胜过;第二个“胜”为扑灭。

【译文】

孟子说:“仁胜过不仁,正犹如水能扑灭火一样。现在行仁的人,正犹如用一杯水去扑灭一车柴木所燃起的火焰,如果火焰不熄灭,就说水不能扑灭火。这些人便又同很不仁的人相同了,最终连自己所行的那一点仁也丧失了。”

十九

【原文】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①。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注释】

①荑稗:荑,通“薒”,一种类似稗子的草,结实甚小,可作家畜饲料,古人也用它备凶年。稗,音bài,植物名,又称“稗子”、“稗草”。

【译文】

孟子说:“五谷是庄稼中的好品种,但如果不能成熟,那还不及薒和稗子。仁,在于使之成熟罢了。”

二十

【原文】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注释】

①志于彀:志,犹“期”也,希望。彀,弓满。

【译文】

孟子说:“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拉满弓,学习的人也一定要拉满弓。高明的工匠教导人,一定依循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依循规矩。”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