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第一章 国府首脑

书名:民国往事二:乱世群雄  作者:孔繁杰  本章字数:20411 字  创建时间:2018-02-10 14:22

1.蒋介石爱情的苦与甜

(一)蒋介石起家

蒋介石1887年10月出生于浙江奉化县,名中正,字介石,学名志清。其母王采玉年轻居孀,后来出家为尼。由于不耐寂寞,23岁的带发尼姑王采玉还俗再醮,做了溪口“玉泰盐铺”时年45岁的蒋肇聪的继室,第二年生下蒋介石。不幸的是蒋介石九岁那年,父亲蒋肇聪病殁。

蒋介石幼读经史,16岁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又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20岁肄业于龙津中学堂,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后结识陈其美等人,树立反清思想,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莅年春再赴日本,入东京振武学校。其间由陈其美引入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活动。又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

辛亥革命起,蒋介石追随孙中山回到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升任沪军都督陈其美部团长,且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讨袁二次革命起,蒋介石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之役,事败后再渡日本,参加孙中山在东京宣告的中华革命党,后又到上海协助陈其美从事反袁革命。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蒋奉孙中山之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当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时,又任命蒋介石为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因受粤军将领排挤,蒋常离职滞居上海,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登舰侍护四十余日。孙中山命蒋为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进而又任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这时的蒋深受孙先生的信任。

1924年1月,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全国代表大会还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孙中山成了蒋介石起家的关键人物。

1925年7月1日,国民党中央正式将广东革命政府大元帅府改组成“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推举汪精卫为主席,成立了统一的军事委员会,把各地方军一律改称国民军,简称“国军”。其中,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第一军,蒋任军长,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权的首要人物。

南方的国民革命方兴未艾;北方的军阀统治乱成一团。

1924年10月,北方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发生政变:冯玉祥在热河前线与奉军秘密达成倒戈反直协议,推翻北京政府并囚禁总统曹锟,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北京政变”。张作霖、冯玉祥拥戴段祺瑞复出,主持北京政局,成立过渡的“临时执政府”。然而段祺瑞上台后,废法统,行独裁,很快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中共北方区委李大钊、赵世炎等领导北京人民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首都革命”,致使全体阁员宣布辞职。恰在这时,大沽口事件发生,激起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门游行请愿,军警开枪对群众血腥屠杀。其大逆之行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段祺瑞不得不通电引退,由张作霖任安国军总司令主持北洋政局,成立安国军政府。张作霖成了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元首。

北洋政府走马灯似的变换着主人,致使政局混乱不堪,民不聊生。

“打倒军阀!”、“打到列强!”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声。1926年7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誓师北伐,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参加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共八个军,约十万人。此时孙中山先生已经逝世,蒋介石在孙中山遗像前宣誓出征,并亲赴前线指挥作战。

北伐的首个目标是湖南、湖北的吴佩孚。革命军的四、七、八军分别在湖南、湖北进行战斗,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消灭了吴佩孚。其他革命军在江西、江苏一带击败孙传芳及张宗昌。接着,北伐大军兵分三路,向河南、浙江、安徽进军,似铁流滚滚势不可挡。北伐!北伐!横扫北洋军阀势如破竹。山西军阀阎锡山易帜归顺国民政府,北洋军阀只剩下奉系张作霖了。

为了北伐战争需要,国民党中央决定将政府机关迁都武汉。不料蒋介石谋取个人独裁统治的野心日益膨胀,为一己私利,中途突然提出迁都南昌。已经迁入武汉的部分国民党要员马上召开三中全会,联合共产党成立“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主席。撤销了蒋介石的中常委之职。蒋介石竟于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在广东和东南各省进行“清党”,从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4月18日,蒋介石也在南京举行国民政府成立典礼,另起炉灶,胡汉民为主席,蒋任军委主席,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对立。如此这般,国民党就分裂成了左派在武汉、右派在南京的两个“国民政府”。

不料,几个月后,武汉国民政府很快出现危机。身为主席的汪精卫发出一连串的限制工农运动的禁令,宣布与中共决裂并屠杀武汉的共产党人,同时将武汉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1928年初,蒋介石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2月主持召开南京国民政府二届四中全会,通过了改组议案,全面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会议推举谭延闿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并达成蒋、冯、阎、桂四大军阀集团联手,合力北进,举行二次北伐。张作霖赶紧放弃北平,乘专车回沈阳,途中被日本人预设的炸弹炸死。国民军亦进至北京,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南京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选举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宣布全国进入“以党治国”的训政时期。是年底,张学良易帜,全国统一。

北洋政府倒了,国民政府站起来——改朝换代了。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国际承认的中央政府。历史进入国民政府蒋介石时代。

(二)洋记者访蒋探艳闻

关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恋情,到了民国十六年(1927),在社会上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各种版本的传闻不胜枚举,其中还间杂有蒋某与结发妻毛福梅的离婚问题、蒋某与侍妾姚冶诚以及陈洁如女士的关系问题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好事者心头挥之不去的谜团。

上海《字林报》的一位洋记者,带着对蒋先生婚恋爱情的满头雾水,前去拜访。这时,蒋先生正因宁、汉两个国民政府合流的事烦心,他一气之下,通电下野,闲在家里。

洋记者要求蒋对其婚姻发表意见,说:“将军与宋女士之关系,虽为君等私事,然外间揣疑繁多,可否以其事实籍本报为介,宣布大众,以释疑乎?若外界果有误解,可借以纠正。”

蒋氏欣然,说:“吾于民国十年十月,与吾第一妻毛福梅按习惯正式离婚,现在她仍住奉化。”说着就拿出奉化法院的离婚判决书给记者看。又说,“离婚理由是意见不投,详细条目均在此”。蒋继续说,“自从双方离婚后,吾即离开奉化,大好光阴均消磨于革命之战场上。五年前吾在广东于孙中山先生宅内与宋美龄女士初次相遇,就觉得娶妻当娶宋女士这样的。那时,宋女士尚无意于此。随后,吾数函宋女士要求结婚。最近宋女士已允,但须得到家属同意,吾等之期望即成。如果按中国家庭制度,吾等将在上海结婚,然后赴外洋游历一年。”

记者问:“这次出洋的陈洁如女士,与你究何关系?”

蒋答:“外人于我国之家庭制度颇为茫然。陈女士与吾已按习惯离异。吾现在与他人结婚,按一妻制,吾有与任何人结婚之自由。希诸君注意,此次婚约决无政治关系,吾等虽同在政治上有声誉,但实是巧遇,未隶属于同派。况宋氏家属犹未点首同意。吾虽向宋女士求婚多年,实无政治观念,外间之猜测,不独有负于吾,亦且有负于宋氏家庭。宋氏之母现在日本养疴,吾或亲往问病,并向宋母求婚。”

蒋先生的这番直率之言,针对社会上的流言蜚语,阐明了他婚姻家庭中去旧更新的缘由,证明了他的合理合法性,并一再表明与宋美龄并非“政治联姻”,他本人对婚姻大事也没有胡乱来。至于说是不是政治联姻,蒋先生没必要解释,这事儿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在那儿。她宋家富可敌国,权势炙手可热,与之连姻连小孩子都懂得意味着什么。

关于洋记者提到的陈洁如女士,蒋先生只用“按习惯离异”搪塞过去,未讲出实情。实际上,蒋先生并没与陈洁如离异,而是为了与宋美龄结婚,把她逐到美国去了。蒋先生当年追求陈洁如时,陈才13岁。

陈洁如,原名陈凤,老家系苏州,自小随父到上海。12岁入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子中学,与巨商张静江的几个女儿是同学,陈洁如常去张家做客。一天,蒋介石到张家拜访张静江,邂逅陈洁如,一见钟情。陈洁如之母探得蒋已有一妻一妾,遂拒绝了蒋的求婚。后来蒋穷追不舍,陈母应之。蒋向陈洁如明释妻妾情况,发誓永不负心,说:“我定将用我之鲜血,为你写下一张誓书!”说着就要放血。陈洁如害怕并连声大呼:“请将刀放下!我同意。”就这样,陈洁如向蒋介石交出自己的一颗心。

1921年12月5日,蒋介石与陈洁如的婚礼在上海永安大楼举行。张静江是证婚人。时年蒋34岁,陈15岁。二人结合后,也曾有过一段很美好的生活。然而蒋为了政治需求,又爱上了宋家三小姐宋美龄。就在蒋与宋美龄结婚前夕,蒋请求陈洁如暂时离开中国5年,待北伐成功,底定中国之后,即刻接她回来,并当着佛祖之面立了誓。做了几年蒋夫人的陈洁如万般无奈,怀着一颗痛楚的心放逐远洋,去美国留学。

陈洁如和蒋介石没有生育,抱养了一个女婴取名蒋瑶光,后来改姓陈。1961年,陈洁如与养女蒋瑶光离开上海定居香港,未再嫁人。幼年曾得到过陈洁如抚养的蒋经国出面为她在香港购买了住房,并给予经济帮助。蒋介石也曾托人给她带信,信中说:“往昔风雨同舟的日子里,所受照扶,未曾须臾去怀……”。陈洁如后来有一封信给蒋,其中有:“三十多年来,我的委屈唯君知之”等语,颇为哀婉。她在香港期间写有回忆录,详述了她与蒋介石的爱情悲剧。1971年,陈洁如在香港去世,其女瑶光为她料理后事并继承了她的财产。

(三)蒋介石的休书

蒋先生与毛福梅的离婚是大大地伤了脑筋的。

蒋九岁那年,其父突然病故。蒋母王采玉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她独自难以维持生活,急需一个帮手,就决定为蒋介石早些完婚。蒋对别人都不买账,唯独对母亲十分孝顺。1901年,蒋母做主,蒋娶了岩头村的毛福梅。这一年蒋14岁,毛福梅18岁。

婚后第五年(1906),蒋东渡日本公费留学,不久结识了日本艺妓津渊美智子,并开始同居。同时与这位日本艺妓同居的还有戴季陶。后来津渊美智子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蒋纬国。他的血缘关系成了后世史学家的一个难题:究竟他的父亲是谁。这位东瀛女郎被称之为蒋的“地下夫人”。蒋回国后,与她的关系也就烟消云散了。

1911年,蒋在上海结识了高级妓院的梳头娘姨姚冶诚(这是蒋介石起的名字)。姚冶诚出身卑微,父母早故。嫁人后,丈夫吸食鸦片,喝醉了酒就对她拳打脚踢,由此夫妻感情日益恶化。后来姚冶诚到上海五马路群玉坊的一家堂子里做娘姨,服侍一位“先生”(对高级妓女的称呼),为“先生”梳头,管理衣物首饰,俗称“细作娘姨”。1911年蒋介石来到上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这位娘姨。这位苏州女妖媚动人,很快成了蒋的侍妾。蒋与她前后维持了九年。1921年蒋结识陈洁如后就与她分开了。

后来,蒋介石收养了蒋纬国,领回到奉化溪口交姚冶诚抚养。姚氏虽没有文化,但心地善良,视纬国为己出。蒋纬国成人后,也视姚氏为生母一般。

1927年底,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后,将姚氏与纬国托付给吴忠信(安徽籍,蒋留日同学,曾任贵州省主席)关照,移居苏州后,生活费用仍由蒋负担。蒋介石与姚氏经常有信往来,也见面,但不同居。1949年,姚冶诚随蒋纬国来到台湾,1966年在台北病逝。这是后话。

话题回到蒋介石与毛福梅离婚问题上。蒋对毛福梅这个乡巴佬一直就是一块心病,但慑于母亲的脾气,只好把她晾在家里“闲置”着。1921年6月,蒋母去世。11月,蒋就写信给毛福梅的胞兄毛懋卿,要求与毛福梅离异。兹将此函摘要于下:

懋卿兄鉴:

吾辈生于今日,自由人权逐渐伸张,博爱人道亦渐见端绪。然每回顾家庭,不禁怨痛系之。十年来,闻步声见人影即成刺激。夫固不能认妻,妻亦不得认夫,甚至于吾慈母水火难灭至情亦受牵累,则尚何有人生之乐趣也?故以良心言,吾尝谓纳妾为人生最不道德之事,唯中国社会之恶习以及腐败之法律,以纳妾为常事,以离婚为耻辱。吾今一言奉于兄:今日之与令妹离婚,目的是扫除痛苦,解放婢妾,绝不妄求身体上之快乐。吾以沉痛之语告足下:吾与令妹永生断绝关系,至于亲戚关系亦完全脱离。其间私人情意,则对令父母可以父母相待;对令弟兄吾可以手足视之;个人情义或因离婚而反增进。言至此,沉痛已极。为我而害令妹一生之幸福,为令妹而致我一生之痛苦,且害我与亲戚及母子之乐趣。分离则满足双方之幸福,隐忍则增加未来之祸害,是非利害,请与令妹自图之。无不可商之事,否则唯有诉官而已。言不尽意,伏维鉴察。

蒋先生的一篇休书写的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倒出了蒋先生一肚子的苦水。他对老实巴交的乡妇毛福梅是那样的看不顺眼,以至“闻步声见人影”就浑身生出毛刺般地难受。蒋先生离意如山,软硬兼施全齐了,终于在1927年9月的上海《申报》登载了蒋先生与毛福梅的离婚启示,由此,毛氏像塞在蒋先生牙缝的腐肉丝被剔了出去。

蒋先生是在孙中山私邸与宋美龄初相识的。那是1922年12月初,宋子文在主持一个小区的基督教晚会,蒋与宋美龄都参加了。晚会上蒋第一次见到宋美龄就勾魂摄魄,请孙中山介绍,孙中山应之。蒋由此开始了穷追不舍,再也收不住脚。在蒋先生苦苦追求的五年里,不知花费了多少心智。这里有蒋当年写给宋女士的一封情书:

余今无意政治活动,唯念生平倾慕之人乃唯女士。前在粤时曾使人向令兄姊处示意,均未得要领,当时或因政治关系。顾余今退而为山野之人矣,举世所弃,万念灰绝,曩日之对战疆场,叱咤自喜,迄今思之,所谓功业宛如梦幻,独对于女士之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但不知此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女士视之谓何如耳?

蒋先生是结结实实地倾倒在宋女士的裙下了。那么宋女士对蒋的态度如何呢?宋女士对蒋是尊敬的,对蒋的地位也是满意的。但因种种政治关系,她说不上对这桩婚姻是喜还是忧。她在美国经历了八年的留学生活,一身洋气,唯独少了一幅洋面孔。她看不惯中国的旧习俗,颇不能理解外界对她的婚事何以如此关注,她不喜欢听那些无聊的议论,更不希望家人因在政界做事、拿政见关系来妨碍她的自由选配。可宋家人对这桩亲事反对的多于赞成的,宋庆龄、宋子文坚决反对,唯一赞成的是大姐宋蔼龄。大姐做主,已经30岁的大龄姑娘宋美龄就答应了。

宋美龄佩服蒋先生是有勇有谋的男人,她曾对好友孙女士说,蒋介石智勇出处均可敬爱,愿结婚后去意大利、瑞士度蜜月。这样看来,虽说蒋先生到了她身边已经是“四手男人”了,但宋女士不觉得有什么不同,与蒋一起购物、照相、游玩、访友等都是非常的甜蜜。

蒋先生和宋女士的婚恋到了最后一关,便是宋府宋太夫人的一句定锤之音了。

1927年10月3日,蒋先生前往宋宅当面向宋太夫人求婚。太夫人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此时她正研读《新约》圣经。与蒋见面后,围几而坐,太夫人勉蒋保护基督教徒。蒋告太夫人说,自己对基督教义亦有信仰。太夫人知道婚姻之事已经一一办妥,遂允蒋乞婚之请。

对蒋近来的作为(四一二政变),太夫人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古今中外之人与蒋犯有同病者何可胜数?何能独责蒋氏哉?今蒋即努力改过矣,吾人亦当深谅之。”太夫人笃信基督,佛心慈悲,本容不得杀人放血之事,但她老人家对蒋某的“近来所为”似佛法无边地宽容了。咋说呢,蒋先生毕竟成了人家的女婿了吗!

(四)蒋介石的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于1927年12月1日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结婚典礼。结婚时请了一串证婚人,有前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委员王正廷、廖仲恺夫人、冯玉祥夫人。蒋先生还有一个重要决定,把用于结婚喜宴的费用拨付给废兵院的弟兄们。

蒋先生很仗义,大喜不忘伤残旧卒。婚礼不事铺张排场,他规定“凡赐珍仪,敬谨璧谢,婚仪简单,不再柬请”。

下午一时,蒋、宋这对新人先在宋宅行教会式婚礼,四时赴大华饭店再行中国式婚礼。大华饭店戒备森严,饭店入口处,有青帮把门,参加婚礼的人都要搜身。进入舞厅入口处,来宾还要停下来接受第二次搜身。中午刚过,大厅挤满了一千三百多人,另有一千多人挤在外面的马路上。大厅里的圆餐桌旁坐满了贺客,贺客中有达官显贵、社会名流,有英、日、法等十几个国家的领事等等。礼堂悬挂孙中山先生的像,两旁是党旗和国旗;墙上挂着两个大木板,一个写着“福”字,一个写着“寿”字。

婚礼开始,管弦乐团奏乐,证婚人蔡元培在孙中山像下就位。新郎在孔祥熙和他的秘书长陪伴下进场。宋美龄着银白色薄绉纱长袍,外披婚纱,手捧白缎带扎的花束,在宋子文的挽扶下款款步入大厅。新人向孙总理像鞠躬,再向证婚人及来宾鞠躬,然后二人在椅子上坐下。接着又奏乐,美国歌手唱《哦,答应我!》。大花钟里撒下玫瑰花瓣,掌声响起。在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声响中蒋先生入了洞房。

蒋介石一生当中“明媒正娶”的夫人有四人次(津渊美智子没有正娶,没有名分,不计),四位夫人总共只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大公子蒋经国。次子纬国的身世至今仍是难解之谜,算是养子。宋美龄曾经怀过孕,但没留下来,且与蒋约定此后不再生育。

1949年4月25日,蒋介石离开大陆前,带着儿子蒋经国等家人一起来到溪口凤凰山母亲墓前,蒋撩起衣襟,长跪不起。蓦然,大哭起来,他身后亦是哭声一片。几辆轿车早已在下面等候。他一再回首顾望,望墓碑坟茔,望树林山丘。故土难离,乡情难舍,他内心充满着无限痛苦的眷恋之情。慢慢地,他钻进了汽车里,眼里闪着泪花。此一别,竟成了他今生对这块土地的诀别——他再也没有回来过。

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乘坐中美号飞机在成都机场起飞,离开了大陆,去了台湾。

2.湘人谭延闿

(一)儒和“谭婆婆”

谭延闿字祖安,1880年生,湖南茶陵人。其父谭钟麟为进士,曾任陕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幼时的谭延闿聪颖好学,5岁入塾,其父严督其学,令其日习小楷,三天一文,五日一诗。1904年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考,中贡士第一名,而到了殿试只列为二等第35名,赐进士出身。据说谭延闿殿试不仅文章好,而且字写得极为漂亮,所以极有可能被点为状元。就在慈禧老佛爷要下笔圈名时,看到谭延闿既是湖南人又姓谭,忽然想起那位湖南籍的“乱臣贼子”谭嗣同,于是就改点刘春霖为状元。一是春霖书法亦佳,二是天下大旱,春霖之名甚为吉利。

谭延闿28岁点翰林,授翰林院编修,从此步入清朝政坛。1909年10月,28岁的谭延闿任湖南咨议局议长,成为湖南立宪派的首领。1911年10月22日,即武昌起义的第12天,湖南长沙的革命党人在大西门正街贾太祠放了一把火,算是起义信号,顷刻间革命新军涌进城内,冲到抚台衙门,几乎没遇抵抗起义就成功了。革命党人当天就宣布脱离清廷,湖南独立,并推举有名望的人——原谘议局议长谭延闿任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民政部长。10月底立宪派杀害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后,谭延闿被推举为湖南都督。

谭延闿虽说当了湖南都督,但并无实际兵权。他毕竟是个文化人,不擅军事,许多政客和将军们都不把他放在眼里,每每言及军情,对他的发言不屑一顾。又因谭延闿长得白白胖胖,一副儒相,大家在背地里叫他“谭婆婆”。谭延闿听说后,表面上不说什么,但背地里暗练武功。他想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谭婆婆”,而是文武兼备的都督。

一天早晨,谭都督邀来府中一群属僚赛马。只见谭装束严紧,一脸庄重,率先飞身上马,环绕教育会广场奔驰。其他文武官员随后跟进,于是几十匹马卷起一阵旋风。当跑了几十圈以后,有些人体力不支退了下来,最后只剩下了谭都督。有人说:“行了,谭都督停下吧!没想到您的马术这么厉害!”谭都督不理,坚持着再跑一圈才停下来。他刚一下马就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倒——他实在是太累了,浑身大汗淋漓,一时连话都说不出来。

1911年11月7日,广西也宣布了独立。号称“枪手”的副都督王芝祥,带领广西援鄂军路过长沙时,受到谭都督的欢迎和接待。湖南军将领们因久慕王芝祥射击之术,邀请他到小吴门外校场表演打靶。王欣然允请。王一连打了十发子弹,有八发中靶红心,赢得喝彩声一片。

这时,站在一旁的谭都督慢慢地走了过来,伸手接过王芝祥手里的枪,立步站稳,他举起了枪。在场的人担心这位谭婆婆当着客人的面丢丑,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只听枪声不间断地响了十枪,大家屏着呼吸静待报靶。结果大出所料——报靶人称枪枪都中靶心。校场坪上立刻响起掌声和赞叹声。那边报靶人笑得更厉害!此后依然没有人拿他当武人,仍背地里称他“谭婆婆”。

1912年7月,北京政府正式任命谭延闿为湖南都督,9月又兼任湖南省民政长。这一年他加入了国民党。谭延闿是位非常和蔼的人,他一向没有武人的粗俗,所有的是文人的儒和。下属进他的门不用报告,有座便坐,有烟自取,很是随便。他不管是对属僚,还是对普通小卒,都是一视同仁。都督府规定,往来人等,必须检查。一日大雨,谭延闿乘轿入府,卫兵喝令检查。谭下轿,冒雨受检,淋湿了衣服。都督府里的警卫兵因轮流调用值班,多不认识谭都督。这事被卫兵营长鲁涤平知晓,欲责罚卫兵对都督无礼。谭延闿立即制止曰:“卫兵初来,能尽职检查,乃好兵!”

一天谭延闿外出吃请,饭后他给军署警卫打了个电话,欲嘱其事项。值班员大声问道:“哪位?”谭答:“组安”(组安乃谭延闿的字)。属员没听清,以为有人找组安,不耐烦道:“谭督正在午睡,有事过来拜谒吧,这是他的吩咐。”说完撂下了电话。谭回来后嘱其:“处事不可以势骄人。”

民国初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因伙食不好,常常引起学生吵闹。学校当局无法制止,只得请时任湖南都督的谭延闿莅校训话。谭都督来到学校,一没有训话,二未有批评,而是作一长联贴于食堂,其联云:

君试观世界何如乎,横流沧海,频起大风潮,江山待砺属谁家,愿诸生尝胆卧薪,每饭不忘天下事;

士多为境遇所累耳,咬得菜根,方是奇男子,王侯将相原无种,想古人断齑划粥,立身端在秀才时。

学生读后,深为感动,嗣后进餐则井然有序,风波就此平息。

谭延闿不论什么时候都和颜悦色,了无怒容。民国二年,谭延闿为人写寿屏,侍卫周桂生捧砚不慎,失手将墨泼在写好的宣纸上,吓得胆战心惊。谭延闿却毫无怒色,笑了笑说:“莫怕,重写便是”。谭延闿温和若此。

谭延闿对权势的得失了然于身外,不愠不怒,淡然随缘。1913年二次革命中,谭延闿因保持中立而被袁世凯免职。去职后,先后避居青岛、上海。1918年7月,谭延闿在桂系军阀的支持下,再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1920年又被赵恒惕驱逐而赴上海。1922年投奔孙中山,再次加入国民党。1923年任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谭延闿宦海沉浮,三易湘督,而每次都能安之泰然。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以汪精卫为主席。同时设立以武力统一中国为主要任务的军事委员会,该委员会以蒋介石、汪精卫、谭延闿为常务委员,汪精卫兼任军委会主席,取消辖下各地方部队名称,统一称作国民革命军,计划北伐。

1926年3月,谭延闿代理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谭延闿代理武汉国民政府主席。1928年1月蒋再上台,谭延闿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又一度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至10月转任行政院院长。

在那个世事纷乱的年代,各种政治势力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将会祸及其身。谭中庸居守,像一味中药中的甘草药。中药配伍各有禁忌,唯有甘草跟什么药都能配合着用。故谭延闿又有了第二个绰号,人称“谭甘草”。

(二)喜食鱼翅不餐秀色

谭延闿一向注重养生,精于吃的学问,号称民国第一美食家。尤其是他每餐必吃鱼翅,非鱼翅不饱,更是三湘人尽所皆知的。他家的厨师曹荩臣就因鱼翅做得好而受器重,以致后来出了名。曹厨师是谭家两代人的厨师,早年谭的父亲任前清两广总督时,曹就司厨。谭父卸任后返回老家湖南茶陵,也把厨师带回家用。到了谭延闿这辈,红烧鱼翅做得更是精道。据说这道菜的做法很特别,必以一只肥鸡、火腿与鱼翅同炖,方有绝妙口味。谭延闿深谙此法,躬身亲厨,不断研究,将菜做得比他老子进了一大步,时人称之为“谭家菜”。

一天中午,谭都督应友人之约前往私宅赴宴。席间酒饮过半,但谭最爱吃的炖鱼翅不见上来,谭则大谈鱼翅之美。主人这才想起谭的爱好,立刻命厨去做。等鱼翅端上来,谭已经吃饱了。尽管如此,谭仍忍不住大饱口福,且连连赞许,酒酣之下赏厨百元。

在谭延闿的家庭生活中,虽然美食爱好使他享尽了口福,但不幸的婚姻遭遇却令他无限伤感。1920年谭延闿受武人所欺,被赵恒惕驱逐,携家眷去了上海。6月,又儿戏般地让他回长沙担任省长兼督军。这时湘省内部派系复杂。程潜派林修海等人又威逼谭离湘,谭只好再回上海。孰料途中竟与夫人的灵柩相遇!谭夫人在上海医院因难产而死,灵柩返湘安葬,故与谭相遇途中。谭延闿抚柩恸哭,后来他写诗句“相逢不相见,存没两难安”,表达了他悲痛的心情。

然而谭又是幸运的。1922年6月,广东陈炯明叛乱,孙中山无奈之中去了上海,失意落魄,生活也变得困窘起来。是谭延闿变卖自己在上海的家产帮孙渡过难关。次年,孙中山重返广州,建立大元帅府,谭当了内政部长,孙欲为谭成全婚事。恰值宋美龄从美国留学归来,遂说服宋庆龄把其小妹美龄嫁给谭,宋庆龄亦觉满意。不想,谭将这砸在头上的美事却不接受,一再婉言推辞,说“我不能背了亡妻去讨小妾。”

谭延闿身居高位,处处洁身自好,不餐秀色,令人捉摸不透。难道作为男人,他有什么毛病吗?谭延闿有一男三女,是一位富有感情、再正常不过的男人。他之所以独身,有其深层的思想原因。

谭延闿的母亲李太夫人原为谭家婢女,被谭父谭钟麟纳为妾。谭延闿幼年时,人称“小老三”。他问母亲何以不称他“少爷”?李夫人含泪告诉他:“我是你父亲的小老婆,你为庶出,所以不能叫你“少爷”。谭母不得与家人同桌吃饭,只能为全家人添饭菜。民国5年,谭母死时,谭延闿已有功名,又是长子,但族人仍不许她的灵柩从正门抬出。母亲的这种遭遇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一怒之下仰躺于灵柩之上,声称自己已死,令人将灵柩由大门抬出,族人无法阻挠。此后,他不愿在自己的家庭里再造出像他母亲那样的悲剧来,以故,谭延闿誓不纳妾。

1927年12月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蒋谭延闿请谭延闿做了荣誉介绍人。宋美龄感激于谭延闿的成全,认了谭延闿的女儿谭祥作干女儿,并亲自做媒,将谭祥嫁给黄埔生、高级将领陈诚为妻。谭延闿与蒋介石的私交笃深。蒋任国民政府主席时,任谭延闿为行政院长。

谭延闿以后鳏居十几年,不续弦,不纳妾,秦楼楚馆不涉足,当了男人守节的模范。1925年8月,谭延闿当选为广州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委员,久居羊城。其间结识了一位洋女子,洋女子非常钟情于他。这位洋女子也很不幸,结婚不久就成了寡妇。这在她本人并没什么,但在中国想再婚却不是那么容易,尽管她身姿优美,文明善良,又能说一口顺畅的汉话,但那高了又高的鼻梁,蓝如海水的大眼睛,却令中国男人看不顺眼。洋女久慕谭延闿大名,常到谭的住所交谈。她以西方人的方式一再表示愿意同谭结婚,几次试图留居谭的住所,然而谭守身如玉,不为所动。后来,洋女子回国,行前宴请谭,再表衷肠。谭仍然清心寡欲,婉言相拒。洋女洒泪告别。

(三)谭延闿身后哀荣

在谭延闿的一生中,始终贯穿着宽厚和仁爱。他又是官场老手,对各种政治问题常常是不置可否。他报定“三不主义”:一不负责,二不建言,三不得罪人。他老成持重,左右圆滑,是位休休有容的大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位享誉民国的大书法家。他的字蕴含雍容不迫的气象,结体宽博,顾盼自雄,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堪称民国楷书第一人。谭延闿名声在外,求字者络绎不绝。湖南各地饭铺酒店,到处都有他的墨宝。不管是贤达要员,还是马弁小卒,都可以前来求字。

有一次,他为上海浙江路“天禄大酒馆”题写匾额,思来想去,则书了“推谭仆远”四个字。众人看了对字赞不绝口,但对其意则如坠十里雾中,种种猜测性解释总是失之以据。有况姓某人,博览群书,号称大儒,众人求其诠之,况某亦是惭而茫然,遂几天几夜不寝,终于在后汉书中查出:“推谭仆远”即“华美酒食”之意。由此,众人迷在心中的闷葫芦得以解开。

谭延闿善写诗联,蝇头小楷亦极精妙。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内石碑上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即为谭氏手书。谭延闿颇称慕孙中山的字,说:“孙总理的字我自惭不如。须知字如其人,人格、胸怀、抱负、志向才是字为上乘的底蕴和基石。

谭延闿通权达变,在民国时期名位鼎隆。有人称他为“民国完人”;有人说他是大政治家;也有人说他是“药中甘草”、八面玲珑的“水晶球”等等。不管世人怎样评说,这位政坛不倒翁一生五德践行的操守、仁爱儒和宽厚的品性是勿容置疑的。

1930年9月22日,谭延闿因脑溢血病逝世于南京,享年51岁。1931年9月4日,国民政府为谭延闿举行了盛大的国葬仪式。全国下半旗志哀。南京各机关公署放假,全市停止娱乐宴会,各街道、商店、住宅均挂半旗志哀。蒋介石专程从汉口赶来南京为其执绋,使谭的葬礼备受哀荣。蒋介石的挽联曰:

故国仗同心,搘拄艰危,大难将夷公竟逝;

匡时赉伟略,绸缪建设,群伦失望我逾悲。

谭延闿墓就建在中山陵的东面数公里处。墓园占地三百余亩。其设计一改通常陵墓讲求对称常规,林壑深秀,曲折幽深,具有明显的园林风格。墓碑是白玉石质,碑额上镌刻国民党党徽,徽下刻“荣典之玺”红方印和“国葬之碑”四篆字。碑身正面刻蒋介石题书的碑文:“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闿之墓,民国二十年九月四日,蒋中正敬献”。

3.恪职敏事胡元老

(一)恪职守胡汉民封杀元帅令

国民党忠臣元老胡汉民,恪尽职守,司事认真,在国民党政府里是出了名的。他的这种作风从跟随孙中山先生时就是如此,这成为他事业、品格的一个亮点。

胡汉民字展堂,广东番禺人。幼年从师读经史书籍。父母相继去世后,开始教书维持生活。1901年,21岁的胡汉民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次年与陈淑子结婚。这一年胡汉民替人考试,得酬银六千两,得以赴日本留学之资。1904年再度赴日入法政大学。在日本他成为同盟会早期的组织者之一和《民报》的编辑。为参加反清起义,胡汉民夫妇将女儿胡木兰托养于人,还在一块布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籍贯,缝在女儿的衣服上以备来日不测。以此可鉴其革命之志。胡汉民不负孙中山之所望,在文和武两个领域接连打了几次硬仗。文的,是在《民报》上和保皇派梁启超等的恶战,奠定了其理论家的地位;武的,是参与策动同盟会一系列旨在推翻清政府的军事行动。

民国成立,孙中山推荐胡汉民由总统府秘书长改任广东都督。胡推辞。孙说:“先生为人,兄弟知之最深,昔与同谋革命七八年,其学问道德均所深信。”胡乃受之。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34岁的胡汉民为总统府秘书长。他与孙中山同居一室,时有“第二总统”之称。1912年4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孙中山回到广州,胡汉民亦相随,任广东军政府都督。从此胡随孙未曾稍离。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胡汉民随孙中山赴日本,继续进行反袁斗争。回国后随孙中山任军政府交通总长。1918年5月随孙离广州赴上海。1921年5月,孙中山当了非常大总统,胡汉民任总统幕僚长,竭尽心智,时常工作通宵达旦。

一天,孙偶进胡汉民办公室,无意发现公文箱里有好几份自己签发的手令被扣押在这里,顿时发了火,厉声道:“展堂!”

胡汉民应声进来。

孙铁青着脸大声斥责:“你怎么擅自扣发手令!误了大事想犯罪吗?”

胡汉民平静地听着,等孙发完火,便问:“先生说完了没有?”

孙怒气未消,坐在那里喘着粗气道:“说完了!”

胡汉民走到桌前,将所扣手令放在桌上,开始解释扣发原因:这个手令属任免不当,考虑欠周;这份属战机已变,军队调遣徒殊无益;还有这这一张命令上的款项计算不实,再说商团叛乱,款项交不上来,空头支票又有何用……一桩桩、一件件,胡汉民如唱九九诀,所言条理清晰,合情入理。孙一条条地听着,火气也一点点地消失。

胡汉民继续道:“当年唐太宗欲派郭承碫为华州防御使,丞相卢载认为郭承碫正在守孝期间不宜置之外郡,遂封存了这道诏书。”胡汉民话题一转质问道:“专制时代大臣封驳诏书之事尚允发生,何况我共和政府呢!先生难道不知道吗?”孙的声音低了下来:“知道。”胡不依不饶,滔滔雄辩:“宰相之道,在于调和鼎鼐,燮理阴阳,吾虽非宰相,但职责所在。请问先生,吾所作所为,是错还是对?是否履行了吾的职权?”

孙中山低头不语。胡迫问:“请先生回答吾的话!”

此时一参议走过来圆场:“时候不早了,该吃饭了,一起到太平馆吃肥鸽,我请客。”

孙中山笑道:“我错了,我请客!”胡汉民这才由怒转笑。遂相率赴宴去了。从此,孙中山对胡汉民更加倚重。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胡汉民被孙中山任命为五人大会主席团之一,并获选中央执行委员,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同年9月,孙中山离广州到韶关建立北伐大本营,任胡代行大元帅留守广州。1926年2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全会召开,胡汉民以国民党中央委员、粤军总司令的身份在会上致贺辞。会议期间,胡汉民还和托洛茨基、斯大林有过几次私下会见。胡汉民可谓在国民党中是见多识广的元老牌领导人。

(二)敏于事胡汉民考勤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的第三天,又在南京召开少数执监委员开会,成立南京国民政府,胡汉民当选为主席,蒋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宁、汉分裂时,蒋和胡汉民等人下野。1928年1月,刚刚与宋美龄结婚的蒋介石恢复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完成北伐大业。10月,蒋介石当选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为立法院院长。

胡汉民任职以来,以身作则,平时的纪念周会、院会,从未缺席过一次,即使各种小会亦莫不准时参加。因此立法院的工作在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等五大院中,作风最好,深受好评。

然而,近日以来,天气奇冷,远路的职员有迟到及缺席现象,胡氏有鉴于此,手谕各职员,以后须按时到岗,并对以前不遵守纪律者加以训斥,语词严厉,态度诚恳,令各职员面面相觑。但天气持续严寒,又下了大雪,有些人不能按时签到,其他各院职员能按时办公者更少。

这天清晨八时,胡院长到院后略作休息,至8:20分就亲往各处察访考勤。有的处室职员到了几个,胡院长则在已到职员的名下签一“阅”字;有的科室竟一人未到,胡院长就在签到簿上签上“汉民”二字。这事轰动了全院,职工们再也不敢迟到了。从此,胡汉民恪尽职守、敏事率行之名硕望于时人。他本人亦因同孙中山创立同盟会而以元老自居。

胡汉民工作认真,兢兢业业,在国民党内位高权重。其资格之老、声望之隆,远非后生辈蒋介石能比。国民党统一全国后,即宣布“训政”开始,由此产生“党治”和“法治”之争。蒋介石接受胡适等人权派的要求,主张制定约法,进行“政治刷新”。而胡汉民则以孙中山“遗教”为据,反对在当时制定约法,并利用立法院在许多问题上批评和牵制蒋介石。以汪精卫为首的改组派和以邹鲁为代表的西山会议派,借反对“专制独裁、要求民主法治”为名,积极进行反蒋活动,和他们站在一起的还有晋系阎锡山、西北军冯玉祥、桂系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尤其在“编遣会议”后,他们的利益、权力、地盘受到损害,因此,爆发了中原大战,武力倒蒋。结果,蒋介石战胜异己,更加坚定了“约法”信念。

胡汉民秉性耿介,不事通融,与蒋介石的矛盾愈来愈深。李宗仁对胡汉民曾评价说:胡汉民确为一刚正不阿的有为君子。然胡氏恃才傲物,言语尖刻。当时党内自元老以至普通党员,没有人对展堂先生不表示尊敬,然也没有人对展堂先生足以为全党一致归心的领袖。胡氏为治世的循吏则有余,为乱世旋乾转坤的领袖却不足。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作为代帅的胡汉民之所以不能成为国民党的领袖,与他的书生气的传统政治道德有关。

蒋介石正是在胡汉民的支持下才得以在党内竞争中一骑绝尘的。然而,胡汉民又因“约法”问题与蒋介石闹翻,终至分道扬镳。

(三)争法制胡汉民被囚禁

到了1931年,胡汉民与蒋介石的矛盾已经似同水火。2月1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云:“胡专欲人为其傀儡而自出主张,感情用事,颠倒是非,欺罔民众,图谋不轨,危害党国,投机取巧,毁灭廉耻,诚小人之尤者也。余性暴气躁,切齿胡某,几忘其身矣,奈何弗戒!”

是年2月24日,胡汉民、戴季陶、吴稚晖、张群等在蒋介石处聚会,商讨约法问题。张群力主“立宪救国”,受到胡汉民的强烈批驳。胡坚持认为,约法这件东西行而枉之,徒害于民。同日,《中央日报》记者访问胡汉民,征询胡对于国民会议的意见,胡将他反对国民会议讨论约法的态度彻底公开。

胡汉民的态度使蒋介石极为愤怒。蒋、胡之间的矛盾涉及许多方面,已经到了蒋不得不采取手段的时候。2月26日中午,蒋介石与邵力子谈起胡的“罪状”时,制定了一个处理胡汉民的计划:派警察监视胡的寓所,请孙科往见,告诉胡在“公开审判”和“自行辞职”两者之中自选其一,同时要胡保荐立法院正副院长。

2月28日,蒋介石在《致胡汉民函》中尖锐地说:遍查各国历史,在革命政府成立而统一亟须巩固之时期,是否均有一全国国民公守之大法?今即退一步而政府不提出训政时期之约法案于,亦必由国民会议自身决定应否议及约法,乃先生必欲剥夺国民会议提及约法之权。蒋介石认为约法的作用是“本党与中国生死存亡之最大关键”,称“两年以来,党国多故,叛变纷起,不能不为拔本塞源之计,以求战祸之永不复行”。

是晚,蒋介石以宴客为名,邀请胡汉民到自己的住所晚餐。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全体到蒋宅赴宴,得知胡汉民的“罪状”后,相顾失色,不作一言。蒋称:“诸同志既认展堂举动不对,应即请其辞职。”他提议于明日召集中常会,推举林森继任立法院长,邵元冲继任国民政府委员兼立法院副院长。诸人仍不敢开口。蒋道:“诸同志既一致同意,明日即照此办吧!”言毕离席而去。

胡汉民来到后,南京警察厅厅长吴思豫递给他一封蒋介石的信,信中称胡汉民近来反对政府,并列胡汉民多宗罪状,要求他辞职。胡汉民坚决要求蒋介石出面。蒋介石出来后,胡汉民劈头就问:“你近来有病吗?”蒋介石不知何意,随口答:“没有啊。”“那好,你既无病且听我说”。胡汉民对蒋介石强加在他头上的“罪状”逐一反驳,双方唇枪舌剑至次日晨,蒋介石拂手而去。

第二天,胡汉民具书“辞职”,接着被移送汤山软禁。3月8日,胡汉民被移回南京,仍然处于软禁状态中。这就是令全国骇然的胡汉民被囚事件,给南京政坛带来了一次“强震”。

软禁胡汉民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进一步发展为全面个人独裁。自此,国民党元老们记取教训,咸袖手结舌,莫敢一言,南京国民政府仅存的一点民主气氛丧失殆尽。

然而,在蒋介石鞭长莫及的地方派们就无所顾忌了。从3月3日起,属于改组派系统的上海《华东日报》、天津《大公报》连续发表评论,抨击蒋介石的“独断专行”。随后,上海各省公团驻沪联合办事处通电指出:“专制民主,势不两立”,要求南京各院长、各部长“去职远引,勿为一姓之走狗”。中国国民党党权运动总同盟发表《讨蒋宣言》,要求开除蒋介石党籍,撤销其本兼各职。邓泽如、林森、萧佛成、古应芬等四人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身份联名通电,弹劾蒋介石有“违法叛党”等六大罪状。陈济棠率领所部陆海空各军将领联名通电,要求蒋介石“引退”。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率张发奎等全体将领通电,声援陈济棠,称“本军业经下令动员,愿与各方袍泽趁时奋起,会师长江,底定金陵”。汪精卫于3月14日发表宣言,指责蒋介石“一面摆酒请客,一面拔枪捉人,以国民政府主席,而出于强盗绑架之行径”。呼吁各反蒋派系联合起来。唐绍仪、邓泽如、古应芬、林森、萧佛成、汪精卫、孙科、陈济棠、许崇智、李宗仁、陈友仁等联署通电,要求蒋介石在48小时之内下野。汪精卫、孙科、邹鲁等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非常会议,成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内部由此发生分化。

10月,蒋介石被迫释放了胡汉民。胡汉民遂至广州,成为南方实力派领袖,持抗日、剿共、反蒋三大政治主张。

晚年的胡汉民酷爱书法,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谭延闿的楷书、于右任的行书、胡汉民的隶书、吴稚晖的篆书)。有论者赞其字“清挺峻拔,能合褚遂良、米芾为一体。晚工曹全碑,极神似,集字为诗如己出。”

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与妻兄下围棋时,突发脑溢血,其女胡木兰等人急请医治疗,打强心剂、放血。胡汉民遂略醒,但血压仍高至210。次日逝世,享年58岁。7月13日,在李宗仁主持下,一条长长的队伍拥着胡汉民的灵柩从广州中山纪念堂出发,葬胡汉民于广州东郊龙洞。墓原在斗文望,混凝土结构,后被毁,又在其上建了房子,把胡墓穴压着。

198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墓东面300米处另建新墓,但其女不同意将其父棺木迁至新墓,故新墓实为空冢,墓碑镌刻“胡汉民先生之墓”。左前方建有“不匮亭”;右侧为胡汉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陈太夫人墓”。

4.“国府看印的”

(一)没实权的国府主席

他是中国同盟会的早期成员,是与孙中山先生并肩辛亥革命的先驱;他是反袁护法的功臣;他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他官至国民政府主席,在位长达12年,是中国近现代任职时间最长的国家元首,但却被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就是林森。

林森1868年2月11日生,字子超,号长仁、天波,青芝老人,福建闽侯人,与中共英烈林祥谦是老乡。其父林道炳,世代务农,生五子,林森居长,下面四弟分别为长义、长礼、长智、长信。因其大伯林道举无娶,林森6岁过继给他。此后离乡赴福州仓山,入培元小学读书。1887年,林森在鹤龄英华书院肄业,又投考了台湾的西学堂。1890年毕业后考进了新设立的台湾电报学堂。翌年进入台北电报局工作。他在台湾度过了十多年青年时光,成为他革命活动的起点和第二故乡。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宝岛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清政府驻台机构开始撤往福建,林森从此奔走于沪、粤及日本各地,与中山先生一起从事反清抗日的革命活动,遭清政府作为“乱党”通缉。1898年秋林森又一次来到台湾,继续从事秘密革命活动。他精通英语,又会讲闽南话,被台南法院嘉义分部录取为通译。他以此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

辛亥武昌起义炮响,林森与驻九江的新军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举行秘密谈判,劝其参加革命军。马氏遂于10月23日夜10时鸣炮起义,九江兵不血刃宣告光复。乃公推马毓宝为九江都督,林森为民政长。接着,他亲率敢死队及粮、钱、枪枝弹药增援武昌,又回九江与吴铁城、李烈钧等革命党人策动长江海军舰队举义,增援武汉、安庆、镇江等地。11月7日,镇江光复,进而攻取南京。林森稳定辛亥革命大局功勋卓著。孙中山赞扬说:“武昌首义,九江最早响应,鼎力支援,使革命得以顺利发展,如此之功,吾人佩甚!”

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林森被选为议长,他亲自主持制订《临时约法》。1913年4月,林森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国会,这天,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让袁世凯解除佩刀后才被允许进入参议院。

二次革命失败后,新森去了日本。1914年,林森在日本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随即离开日本赴美洲、旧金山等地开展筹饷和党务活动。他担任国民党旧金山总支部长三年,先后募集一百多万日元交给孙中山。1916年6月,林森在美国创立华侨研究飞行的“民强学校”,创办中国航空教育,培养了20名中国最早的民用航空、空军人才。7月离美回国,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

1921年10月,孙中山启程前往桂林筹备北伐时,林森留守广州,代行大总统职权。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林森是大会主席团五人成员之一,被任命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海外部部长。孙中山病逝后,林森赴北京主持祭葬事,负责中山陵总监修。

在大革命时期,由于林森参加了“西山会议派”,反对国共合作,因而被国民党中央开除党籍。1927年6月11日,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宣布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的口号,林森与张继、谢持、邹鲁等也恢复了党籍。1928年2月,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他为避开政治旋涡,到海外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考察活动。1931年3月2日,立法院长胡汉民被蒋介石囚禁后,林森在海外旅途中被选为立法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为代表的三派势力,互相争权。胡汉民和汪精卫联合对付蒋介石。蒋只好“以退为进”,于1931年12月宣布下野,林森年高德劭,又没有各方面的政治背景,所以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他在《就职通电》中讲:“森受命彷徨,不敢自逸,黾勉受命,暂度危机。值此国难灼肤,外交束手,懔失足于冰渊,谋全国之团结,急不可待,时不我与,森惴惴自将暂勉效职。”然而在蒋介石的操纵下,林森的国民政府主席变为虚职,不负实际政治责任,不兼其他职务,五院独立负责,如此一来,林森并无多少实权。

国民党内很多人都不重视林森这位“一国之尊”的“国府主席”,甚至仅仅把他看作“国府看印的”,以致在他就任主席一个多月后,行政院的那些官员才记起来应该去参谒一下林主席。胡适对此情形曾评价:“林子超先生把国府主席做到了‘虚位’,以至于虚到有的人居然已经‘目中无主席’了。”

林主席生性淡泊俭朴,洁身自好,对于虚位,安然处之。他无为而治,尽量不问细事,不干扰阁僚的工作,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

生活上,林主席不嗜烟酒,不近女色,力奉简约,朴素至极。他经常身着布料的长袍马褂,戴灰绒呢帽或黑色礼帽,布鞋布袜,持手杖,银须飘垂,悠闲地在国府上班下班。当年,他为革命到海外募集到大批捐款,却没有为自己添置一件足以防寒的冬衣,他在自己的长衫的下摆上缝上衬布以保暖。

1933年11月,林森回乡时,族人为他举办宴席,他却说:“惟在此国难时,我们应卧薪尝胆,把一切靡费用于教育上最好。地大不足为宝,人众不足为恃,惟道德与学问为立身立国之本。”

林主席待人很平易,有时一个人走在街头,与市民聊天,寓所附近的居民都认得他。南京浮桥如意里2号是林主席的官邸,内部设施十分简陋,如同普通民居。因为房屋少,仅有的一个警卫班只能借住在邻居的空屋里。从住处到国民政府不足一华里,林主席多是独自一人步行去上班。若因公外出,也是轻车简从,不带侍从。有时他走下车,到田间地头与农民拉话,农人当然不知道这个长须飘飘、衣着朴素的老人就是国家元首。

抗日战争时期,林森多次强调节约:“如果不纠正浪费这种恶习,即令我们国家没有别种危难发生,也是很难立足于世界的。俭朴是革命工作人员必具的基本条件,一个人能否修养精神,能否保持节操,都是由此而定。”他“未尝浪用一钱以自恣,未尝吝惜一钱以薄人。”有人曾讥其性吝,己之需要,购回必亲自问价,动辄嫌价贵而嘀咕不已。

林森70寿辰时,“对于一切祝嘏之举,均经再三力辞,”并特地致函闽中亲友:“国难之日,绝对均不受贺,不接见戚友……烦为通告诸位。”那天,他称自己到汤山避寿,叫副官在家挡驾。实际上,那一天他根本没出门,而是躲在楼上书房里看了一天的书。

林主席正直宽容,温和稳健,不徇私情。一个熟人找他要个职务,他说:用人要经过人事部门,不要找我。他唯一的嗣子林京,从美国留学归来,亦不安排在身边工作,而是让他上抗战前线。他曾对亲友说:“你要知道,我的地位譬如神龛中的神主,受人敬仰而不失其威仪,自然能保持庙堂之肃穆,与家宅之安康;若一旦神主‘显灵’,则举室彷徨,怪异百出。其所造成阢隍不安之现象,故神主千万不可‘显灵’。”林林主席做到了既在庙里,却又不“显灵”,实在超然。

林主席对蒋介石的态度是配合而不迎合。一次,林主席散步时遇到了戒备森严、簇拥而来的蒋介石,遂在道旁的小庙赏玩古董,并不迎接或避让,直到蒋走来致意“主席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返回南京,众人争相向蒋致意,林森则站在一边。蒋上前说:有累主席受惊了。林森对秘书说:明明是他受了惊,怎么反倒是我受惊了?

(二)国共同悼林主席

随着日寇全面侵华的残酷战争,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随之,各驻华使馆亦移驻重庆;苏联塔斯社、英国路透社等世界著名通讯社先在渝派驻机构;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移驻重庆;各民主党派、社会各阶层政治力量随之汇集重庆……霎时间,重庆成了抗日名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大后方。来自沿海等地的钢铁、机械、军工、造船、纺织、化工等成百上千家工业企业“铁血西迁”来到重庆,成为战时支撑中国抗战的工业“脊梁”。中国著名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相继移社重庆;成千上万名教授、学者、诗人、记者、科学家、艺术家和流亡学生筚路褴缕来到这里。至此,重庆从战前-普通省辖市跃升为中国战时首都。

国民政府林主席,在民族危亡的那些年里,日夜操劳,处理、协调各种公务。他一向支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然而他毕竟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了,素性淡泊的他渐渐丧失了对政治的兴趣,整日寄情花草,古玩,素食淡饭,陋室自居

林主席一直鳏居,就是当了国府主席以后仍然孤身一人。周围人也曾为他张罗过,可他坚辞不允。人们觉得他是一位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古怪的人。

林森年轻时,1891年,与邻村郑女结婚,结婚后感情很好,可惜郑夫人体弱多病,婚后三年病故,未有子。后来他三弟林为桢(即长礼)的儿子林京过继给他当嗣子。

1943年5月12日,林森从林园坐车进城,去接受加拿大驻华大使呈递国书。途中与一辆美国卡车相撞,林森受伤被送进医院。8月1日,在重庆一所医院里去世,终年75岁。

弥留之际,林森交代“丧事应从简,不设灵,不发讣。将余尸洗净,裹以白布,举行火化。”他还念念不忘第二故乡台湾,嘱咐蒋介石等人务必光复台湾!

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国葬,享受了仅次于孙中山的殊荣。

中共中央致唁电说:“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并在延安举行了盛大公祭。社评指出:林主席逝世,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后我国最大的损失。林主席承继国父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12年来,更亲自领导了抗战建国的伟大而艰苦的事业,不仅全国敬仰,友邦也莫不钦佩。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唁电中给予林森高度评价:“对于中华民国三十年之进步者然,诚有无法估计之贡献”;《泰晤士报》推崇他为“万人尊敬之伟人”,他的“道德观念及大公无私之精神,尤为全世界人士所尊敬”。

在林森殡葬中,还发生了一场争当孝子的趣事:林森没有后代,其嗣子林京在抗战中殁于太原战乱,故无人披麻戴孝。就叫与林森血缘关系较近的一个堂侄女充当孝子。不料,葬礼还未举行,忽然又冒出一个人要当林森的孝子,自称是林主席的侄儿,叫林希岳,特地请假赶来奔丧。当时没有闲功夫来考证他的来历,再说多一个人热闹一点,也就认帐了。哪知林森的侄女说不认识这位哥哥,林家族谱中没有林希岳这个人。林希岳又改口说他是林森的义子,义子也应该当孝子。林森已死,谁能证明他不是林森的义子?于是治丧委员会含含糊糊地让他当了孝子。

治丧委员会清点林森财产时发现值钱的东西不多,最终确定将三样东西作为随葬品:一样是一双绣花鞋,林森夫人早亡,每晚就寝前,他把亡妻的一双绣花鞋放枕边,伴他睡眠;二是一根手杖,他喜欢策杖在山间行走,手杖的顶端有一圆球,球上刻有“曾伴我游五大洲”七个字;第三样是一卷佛经。林森安葬于重庆歌乐山双河桥的陵园内,位于林森官邸右前方。墓冢为圆柱形土石,四周有圆形石栏杆;墓冢前有扇形墓碑,上有国民党党徽;正中楷体阳刻“国民政府故主席林森之墓”,系国民党元老居正题书;左书“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立”;碑后墓志文第系叶楚伧撰文、吴春晖篆书;左右各42级梯形踏道,整座墓青松环绕。

对于林森一生功过,1979年中共中央作了新的评价,认为他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为中国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中国共产党是不会忘记的,人民要纪念他”。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