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第三篇 历官各地

书名:隋唐历史人物狄仁杰评传  作者:杜文玉  本章字数:8957 字  创建时间:2021-01-27 15:14

奕奕新祠,于魏之疆。

岩岩梁公,惠此一方。

(唐)冯宿

唐人冯宿对狄仁杰的这几句赞语,是针对他在魏州刺史任上造福于民的不凡政绩而言的。其实,狄仁杰在地方上的政绩与成就何止魏州一地,可以说是任官一地,造福一方,深得各地父老百姓的爱戴。

一.行惠四方

人生好似浮萍,谁也无法预料自己飘流的下一站,对于官场中人来说更是如此。

狄仁杰自从政以来,大部分时间还是在任地方官中度过的。有时是遭受排挤打击,被贬于州县;有时是临危受命,镇守一方;有时则是奉命充使,安抚或巡察地方。不管何种情况,即使是遭到残酷的迫害,他都能做到不计个人得失,依然尽心竭力,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稳定地方秩序,努力为百姓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在狄仁杰任侍御史期间,唐朝与吐蕃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是一个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唐以前吐蕃分为若干部落,散布于西藏高原之上。唐朝初年其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诸部,拥有精兵数十万,成为西方强国。唐太宗时曾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唐朝与吐蕃关系的发展。松赞干布死后,其孙弃芒论芒继位,年幼不能理事,由大相禄东赞摄知国事,禄东赞死后,其子论钦陵专国,举兵灭吐谷浑,兼有青海,并不断骚扰唐朝边境,致使双方关系急剧恶化。为了防御吐蕃侵扰,仪凤二年(677),唐高宗任命重臣刘仁轨镇守洮河军(青海乐都),全面负责对吐蕃的军事工作。刘仁轨到任后,积极备战,整训士卒,但是有关边境军情的奏请,却多为中书令李敬玄所阻挠,使刘仁轨的军事计划往往不能实施。刘仁轨大怒,他明明知道李敬玄非将帅之才,却故意上奏高宗,说对付吐蕃非李敬玄不可。高宗不察,竟然同意了刘仁轨的请求。唐朝君臣如此作为,对吐蕃军事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高宗任命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以代替刘仁轨,李敬玄自知不能胜任,坚决推辞不去,高宗不许,并调动诸道军队开往洮河。仪凤三年,吐蕃与西突厥连兵进攻安西诸镇,高宗企图一举击败吐蕃,消除边患,又下诏召募天下猛士从军,关中一带兵役尤为繁重。这年九月,李敬玄率18万大军与吐蕃大将论钦陵战于青海(青海湖一带)之上。由于李敬玄指挥无能,唐军大败,右卫大将军刘审礼被俘,幸赖左领军将军黑齿常之力战,李敬玄才得以率余众退回鄯州(治今青海乐都)。此战的失败震动了长安,关中西部诸州纷纷训练士卒,加紧了战争准备工作。由于兵役繁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使这一带的局势极不稳定。

于是,唐高宗派狄仁杰巡察这一地区,设法稳定社会秩序。当时在关中西部诸州中以岐州(治今陕西凤翔)局势最为不稳,兵士们不堪忍受繁重的兵役,纷纷逃亡,当地官员不知安抚,反而派军队四处搜捕逃兵。面对官府的高压政策,分散的逃卒便自发聚集起来,或数十人、或数百人为一伙,以武力相抗拒,使官军轻易不敢追捕。他们白天潜伏于山谷之中,夜晚则窜出剽掠,当地百姓不胜骚扰,无法正常生产与生活。州县官员见状,惊恐万状,又担心上司追究责任,便加紧围捕,抓获了数十人,却使更多的逃卒潜匿愈深,使当地人心更加惶恐不安。狄仁杰抵达岐州后,详细地了解了情况,认为军士逃亡,事出有因,如果一味追捕,严加惩处,只会促使他们铤而走险,后患无穷。于是,狄仁杰决定采用安抚的办法,以缓和矛盾,化盗为民。他下令将捕获的逃兵全部释放出狱,发给路费、口粮遣送回乡。又张榜于道,允许在逃的兵士出首,不咎既往。这种策略收效甚好,逃兵们看到被捕的同伴全都安然返乡,于是纷纷走出山谷自首,使岐州一带很快地恢复了安宁。高宗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赞扬狄仁杰“识国家大体”,并将这一政策颁示诸州,“宥其同类”,很快地收到了“潜窜毕首矣”的良好效果。狄仁杰完成使命,返回长安后不久,高宗遂提升他为度支郎中。

度支郎中,为户部度支司之长官。度支司是国家的最高财会主管机构,掌管政府的预算开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关。在狄仁杰充任郎中期间,唐朝的政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高宗病故,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尽管高宗遗诏中规定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武则天还是在一个多月以后借故废去中宗,另立李旦为皇帝,史称唐睿宗。睿宗虽被立为皇帝,却居于别殿,无权过问国事,大权握在其母武则天手中。一个有着传奇般经历的伟大女人所期待的最好时机终于到来了,从此,历史进入了武则天统治的新时期。

面对这巨大的变化,狄仁杰的态度如何?史无明载,不过随着唐高宗的驾崩,狄仁杰也离开了长安,被派到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充任刺史,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刺史的品秩虽比度支郎中高,权任却轻,在唐人看来是被贬官了。宁州是民族杂居的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时有摩擦与纠纷发生。新任刺史狄仁杰到任后,针对当地社会特点,采取了“抚和戎夏”的政策,使当地社会安宁,“人得欢心。”同时他还革除积弊,约束官吏扰民,注重发展生产,减轻百姓赋役负担,当地人民立碑镌文,以颂其德。垂拱二年(686)十二月,右台监察御史郭翰奉命巡察陇右,所到之处按劾了大批的州县官员。进入宁州境后,“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郭翰进入馆驿后,十分感叹地对僚属说:“入其境,其政可知,愿荐使君美于朝,毋久留。”当场就命人取笔纸,起草表章推荐狄仁杰入朝为官。很快,狄仁杰就被征召入朝,升任冬官侍郎。

次年,天下大饥,山东、河南一带尤为严重,饥民遍野,死人无数。武则天命狄仁杰与司属卿王及善、司府卿欧阳通为使,于垂拱四年(688)二月,正值春荒不接灾情最重之时,前往山东、河南一带抚慰赈济。他们在这一带开仓放粮,救济饥民,使许多百姓免于饥饿而死,社会局势渐趋平稳。六月,狄仁杰又奉命充任江南道巡抚大使,前往江南巡视。返回洛阳后,升任文昌右丞,随即又出任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在豫州任上狄仁杰因得罪朝中权贵,被贬为复州(治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后调任洛州(治今河南洛阳东)司马,转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狄仁杰担任宰相不久,就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狱,虽侥幸未死,却被贬为彭泽(江西彭泽东北)县令,地位一落千丈。

狄仁杰是在长寿元年(692)被贬为彭泽县令的。经过牢狱的摧残、贬黜的打击,狄仁杰并未从此消沉,而是一如既往地关心民间疾苦。他是当年一月被贬职的,经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南下到长江,然后溯江而上,水陆兼程,到达彭泽任上时已到秋月。这年彭泽一带自春至夏,未降雨水,发生了多年未见的大旱灾荒。这一带百姓主要种植水稻,水田干涸,根本无法插秧。秋季虽略有降雨,但已失去了改种的节气,百姓们靠食野菜草根度日,“全无米粒”,人们惶恐不安,求告无门。狄仁杰看到这一切心急如焚,遂上疏朝廷,反映灾情。他如实地写道:彭泽地狭山峻而田少,百姓每户耕种之田不过十亩五亩,在正常年份纵然丰熟,缴纳赋税之后,所剩稻米只够食用半年。今年粒米未收,将何以活命?自春至夏,多饥饿而死者,检视簿籍,户口已少大半,乡里之间多有绝户者。要求免去彭泽等九县百姓全年的租税,使百姓有一个喘息的机会。狄仁杰的请求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后,他一面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一面督促百姓生产自救,使大批百姓免于饥饿而死。狄仁杰在彭泽充任县令数年,这期间他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生产,贮粮防灾,同时还革新吏治,勤政爱民,深为当地人民所拥戴。百姓们为感谢狄仁杰的大恩,自发地行动起来,为他建造了生祠。直到唐朝末年,诗人皮日休游江南时,到达过彭泽,还听到当地百姓传颂着狄仁杰的事迹,看到他的祠堂香火不绝。

二.魏州德政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举兵围攻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很快攻破城池,杀都督府都督赵文。接着又举兵南下,进攻河北。朝廷震动,急调狄仁杰任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刺史,组织力量防御。狄仁杰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离开了他任职达四年之久的彭泽县,赶赴魏州上任。

契丹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属东胡种,是鲜卑的近属。汉代时依附于匈奴,大约在北魏才有了契丹的称呼,居住潢水之南,黄龙以北,约当今内蒙古西喇木伦以南通辽市一带。在隋代臣服于东突厥,唐朝建立后曾遣使入长安进贡名马、方物。唐太宗征服东突厥,契丹摆脱了突厥人的压迫,向唐朝称臣。唐太宗征讨高丽时,契丹首领窟哥曾发兵跟随参战,太宗任其为右武卫将军。不久,又设置了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都督,赐姓李,统辖契丹诸部。松漠都督府属羁縻府,这是唐朝用来安置归附的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行政制度,其长官通常都由诸族酋长充任,可以世袭,但必须接受当地正州府都督或刺史的监护。

契丹直到唐初,仍过着游牧的生活,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其风俗是子孙死,父母晨夕哭;父母死,子孙不哭。人死不建坟墓埋葬,以马车载入大山中,置于树上。全族共分八部,“猎则别部,战则同行。”实际上是一个部落联盟。契丹与奚接壤,所以互相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奚臣服于唐朝后,两族之间的战争便减少了,由于唐朝边将的压迫,两族常互为表里,骚扰唐朝的边境,唐人称之两蕃。当时契丹每一部落有战士3000多人,少者有战士2000多人,总共战士计4万余人。八部的酋长和部落联盟的首领都称大人,他们都是通过部落会议推举出来的。八部大人又推举一人为部落联盟首领,主要负责军事,如果发生灾荒而影响到畜牧业,就要改选部落联盟首领。契丹这时尚无定居农业,但奴隶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其来源主要是战俘,此外,部落内部的贫富分化也比较明显。

窟哥死后,松漠都督便由其孙李尽忠继承,李尽忠的妻兄孙万荣任归诚州刺史,这也是一个羁縻州。按照唐朝制度,松漠都督府归营州都督府管辖。营州都督赵文刚愎自用,不知安抚契丹人民,即使对待其首领也如同对待奴仆,双方的矛盾本来就比较激化。这一年,契丹发生灾荒,人民缺少粮食无法度日。赵文不知赈济,引起契丹人的极大怨愤。孙万荣曾在朝廷做过人质,了解内地虚实,便鼓动李尽忠起兵反叛。李尽忠本来就对赵文不满,二人一拍即合,利用契丹各部的不满情绪,举兵围攻营州。赵文疏于防范,营州很快被攻破,杀赵文,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命孙万荣为前锋,向河北进军,一路所向披靡,很快就攻到檀州(治今北京密云)。

武则天得知契丹造反,急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28将,率大军前往征讨。八月,官军抵达平州(治今河北卢龙)附近。李尽忠见官军势大,急忙收缩兵力,准备在这一带与官军决战。契丹人攻破营州时,曾俘获官军数百人,这时派人对这些战俘说:“我辈因家属饥寒,无法存活,才被迫造反,现在虽攻下营州,但家属饥寒仍旧,故只等大军一到就前去投降。”随后又放出这些战俘,有意拿给糠麸让他们吃,并说:“留下你们则无粮可供,杀死又心中不忍,不如放你们自去。”这些战俘回到官军营寨后,就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报告了官军将领。官军以为契丹真的无粮,人心涣散,士无斗志,遂争先直进,欲立首功。

平州以南为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地无险阻,官军势大,如在旷野平原上与官军决战,力量对比悬殊,对契丹极为不利。李尽忠再三权衡,决定在黄谷(位于今河北昌黎西北)与官军决战。黄谷地形险要,四周群峰林立,易守难攻,谷口狭窄,一旦误入谷内,截断谷口退路,很难突围而出。这里又是通向关外进击营州契丹老巢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守住这里可以牵制官军,使其不敢轻易出关,故欲彻底剿灭契丹必先攻占黄谷。官军逼近黄谷时,契丹有意派遣老弱者前来投降,并把老牛瘦马散布于道路两侧,示以饥馑疲惫之状。官军见此,误以为契丹军不堪一击,曹仁师等将为抢头功,竟不等步军赶到,急率骑军追击。官军全部进入谷内后,契丹兵遂截断谷口退路,埋伏在谷内的大军把官军团团围住。官军见此情况,军心大乱,无心接战。契丹四面出击,官军大败,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三将被俘,将士死者填满山谷,几乎全军覆灭。契丹获胜后,用缴获的军印伪造牒令,强迫张玄遇等署名,然后派人送交后军总管燕匪石、宗怀昌,称前军已破贼,命令他们率军急进,若误军期,定斩不赦。燕匪石等不辨真假,信以为真,率军昼夜兼程,甚至不及寝食,在官军赶得人困马乏之时,契丹于中途设伏截击,官军全军覆没。

官军大败的消息传到洛阳,朝廷震动,河北一带更是人心惶恐,不知作为。九月,武则天下诏征发天下罪人及士庶家奴充军以击契丹。右拾遗陈子昂上书反对这一做法,认为“罪人全少,奴多怯弱,不惯征行,纵其募集,未足可用”。嘲笑此举“损国大体”,不足以威天下。可见武则天一时慌乱到不知所措的地步。鉴于这种情况,她又令河北沿边诸州置武骑团兵,命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伐契丹。这时突厥首领默啜请求和亲,表示愿意率部为国讨伐契丹。武则天遂命使册封默啜为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让其率突厥兵讨伐契丹。十月,李尽忠死,孙万荣代其为契丹大首领。突厥默啜乘机袭击契丹后方,契丹大败,默啜俘获了李尽忠、孙万荣的妻子。突厥兵退去后,孙万荣收集余众,军势复振,并派军攻破冀州(治今河北冀州),杀刺史陆宝积,并屠戮吏民数千人。接着又进攻瀛洲(治今河北河间),河北又一次告急,人心惶恐。

狄仁杰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到魏州赴任的。魏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邻相(治今河南安阳)、卫(治今河南卫辉),北靠邢(治今河北邢台)、贝(治今河北清河西北),与冀州相接,南临黄河,为河南屏障。自古以来欲占河北,必须先据有魏州;北方势力欲入中原,也必须先攻下魏州。后来出现的河北藩镇割据,其中就以魏州为中心的魏博镇最为重要。其对朝廷的忠顺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河北其他藩镇对朝廷的态度。契丹如继续南下,攻陷魏州,将使中原地区暴露在契丹的军事威胁之下,进而威胁到武则天的统治中心洛阳的安全。这样重要的州郡,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镇守,方可无虞。而前刺史独孤思庄怯懦无能,畏惧契丹,在契丹军队还远在冀州时,就将百姓驱赶入城,并强迫百姓上城防守,“缮修守备。”独孤思庄的这种举动,搞得人心不稳,生产荒废,在军事上有害无益。狄仁杰到任后,将百姓“悉放归农亩”,让他们继续安心从事生产,他对百姓宣布说:“贼犹在远,何必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必不关百姓也。”这样就使魏州动荡不安的局势很快稳定下来。同时狄仁杰也没有放松军事准备,他整顿军备,加强军队训练,“外示无虞,内为之防。”《全唐文》卷624冯宿《魏府狄梁公祠堂碑》。后来契丹退兵,由于狄仁杰措施及时,没有放松农业生产,结果“岁获大穰”。避免了因战争荒废生产,从而导致农田失收,百姓饥饿的局面的发生,使魏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据旧史记载,契丹得知狄仁杰在魏州的作为后,不敢贸然进攻,遂引兵退去。这是一种夸大狄仁杰作用的记载,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事实是朝廷的讨伐大军这时已经抵达前线,契丹兵力不足,不敢再向南深入,撤军到营州、平州一线,收缩兵力,准备与官军决战。神功元年(697)三月,大将王孝杰、苏宏晖率大军17万逼近平州,平州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契丹兵力有限,不愿与官军正面拼杀,遂把战场选在平州东面的石谷。这里地形险要,道路狭窄,山势陡峻,大兵团兵力不易展开。官军自恃兵力雄厚,未经侦察,就向这里推进。王孝杰率精兵为前锋猛攻,契丹军稍作抵抗,佯装不敌,向后退去。官军立功心切,遂纵兵猛追,一直追到谷内险要之处,这里谷深路窄,兵力不能展开,契丹军突然回兵反击,奋力冲杀,官军不意敌军会有这一行动,惊慌失措,苏宏晖见势不妙率先逃跑,后军不知情况仍向前推进,经溃军一冲,顿时乱作一团,混乱中被契丹杀伤杀死无数,王孝杰退至悬崖失足摔死,官军大败,纷纷向南逃跑。

武攸宜此时率军屯驻渔阳(北京蓟县),得知王孝杰军大败,不仅不去接应,反而畏惧不进,致使契丹军攻到幽州(治今北京西南),“攻陷城邑,剽掠吏民。”武则天得知官军失败的消息后,大为震惊,急命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以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分率大军讨伐契丹。武懿宗率大军到达赵州(治今河北赵县),听说契丹将骆务整率数千骑兵快要到冀州,心中畏惧,欲率军南逃。部下将领再三劝阻,武懿宗不听,仓皇退到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匆忙之间抛弃军资器仗无数。由于赵州无兵防御,契丹遂屠城而去。孙万荣击杀王孝杰后,在柳城(辽宁朝阳)西北200公里依险筑城,将老弱妇女及缴获的器仗资财全都留在城中,命其妹夫乙冤羽留守,自率精兵进攻幽州。他又担心突厥乘机袭击其后方,遂遣使到突厥劝其共同进攻幽州。不料契丹使者反倒把其后方空虚的情况转告突厥首领默啜,并作为向导引突厥兵袭击了契丹所筑新城,将资财与妇女抢掠一空。五月,孙万荣正在幽州与官军相持,得知这个消息后,契丹军心大乱,士无斗志。依附于契丹的奚族人乘机反戈,攻击其军之后,官军攻其前,前后夹击,契丹军溃散,孙万荣率轻骑数千逃走。沿途遭到官军的截击,部下损失殆尽,逃到潞水以东(北京通县东)时自感势穷力竭,走投无路,遂让其奴斩其首献于朝廷。

孙万荣死后,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战争的破坏使河北诸州大都残破不堪,百姓不是死于战乱,就是逃往他乡,流离失所,农田荒芜。只有少数州县未经破坏,其中魏州在狄仁杰的治理下,农业丰收,百姓安居,是当时河北最为平稳的地方。狄仁杰还在当地推行“缓赋宽役,勉农劝桑”的政策,使魏州在战争期间不仅没有加重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反而比以前有所减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状况的产生与狄仁杰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有直接关系。魏州的农业获得丰收,不仅解决了百姓的衣食问题,同时也使官府的仓廪得到充实,战争期间从魏州调发了不少军资粮草,却无加重百姓的负担。狄仁杰在魏州刺史任上仅仅一年,就深为当地百姓所敬重,一位地方官员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能如此得民心,在历史上还是比较罕见的。

神功元年(697)六月,武则天调狄仁杰为河北安抚使。而《新唐书》卷61《宰相表》上载:“神功元年八月庚子,仁杰兼纳言。九月戊寅,仁杰为河北道副元帅,检校纳言。十月癸卯,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如依这种记载,则狄仁杰是以纳言的身份充使河北,与《通鉴》所记不同。另据两《唐书》本传,狄仁杰离开魏州后,曾任幽州都督,然后才调入朝中,故不可能在这年八月任纳言。且契丹于五月已平,如何会于九月任他为河北道副元帅?魏州百姓不愿狄仁杰离去,奔走相告,“泣涕彷徨”,不少人甚至“援刀割肤,守阙上章,终然不克”,即没有获得武则天的同意。于是州人共同出资,为狄仁杰兴修了一座生祠,安放他的塑像,并立碑颂扬其恩惠《全唐文》卷624冯宿《魏府狄梁公祠堂碑》。

后来,狄仁杰的儿子狄景晖任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不法,给当地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祸患,人们遂摧毁了祠堂和碑石。这种历史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三.稳定河朔

这次与狄仁杰同时巡抚河北的还有武懿宗、娄师德二人。由于河北诸州经过此次战争大规模地破坏,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农田荒芜,村落残破,一派萧条景象。为了安抚百姓,恢复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武则天才抽调得力官员分道安抚河北诸州。然而以上三人中除狄仁杰、娄师德外,武懿宗并不是合适的人选。此人为武则天的堂侄,无德无才,仅仅因为是武氏中人,靠血缘关系被封为河内王。他此前曾率军赴河北参战,闻风先逃,敌兵退走才敢向前。战争结束,他回到洛阳,置酒欢宴时,遭到了郎中张元一的讥讽。张元一当着武则天的面嘲弄武懿宗说:“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阶骗。去贼七百里,隈墙独自战。甲仗纵抛却,骑猪正南窜。”武懿宗长得形貌短丑,故张元一称他为“长弓短度箭”。当时武则天问道:“懿宗有马,你为何说他骑猪?”张元一说:“骑猪,夹豕走也。”猪也叫豕,“夹豕”即夹矢(屎),取其谐音。这里是讥刺武懿宗遇敌吓得屎尿直流,夹屎而逃。武则天听后也忍不住大笑起来。此时大概武则天认为他熟悉河北情况,所以也命其充使安抚百姓。然武懿宗不仅不安抚百姓,所到之处反而残酷地屠杀百姓,凡百姓有被掳掠或胁迫而去的,返回本乡后,均被武懿宗视为叛逆,全部诛杀。这位畏敌如虎、胆小怯懦的官军统帅,屠杀起百姓却毫不手软,而且残酷异常,往往把活人开膛破肚,挖取心胆。先前,契丹将领何阿小嗜好杀人。至此,河北人皆云:“惟此两何,杀人最多。”武懿宗封河内王,取其谐音,与何阿小并称“两何”。

武懿宗在他负责巡视的地区残杀了大批百姓后,仍不罢手,回到洛阳后上奏武则天,请求将“河北百姓从贼者请尽族之”。将这些百姓全族诛戮,将会使整个河北成为一个大屠场,这是一个多么野蛮残酷的计划。左拾遗王求礼听后十分气愤,当廷指责武懿宗说:“此属素无武备,力不胜贼,苟从之以求生,岂有叛国之心!懿宗拥强兵数十万,望风退走,贼徒滋蔓,又欲委罪于草野诖误之人,为臣不忠,请先斩懿宗以谢河北!”武则天当然不愿处死自己的堂侄。司刑卿杜景卿也认为这些都是胁从之人,应该免于追究,武则天这才没有听从武懿宗的胡言乱语。

狄仁杰和娄师德分道安抚时,恪尽职守,召纳流亡,恢复生产,赈济贫苦百姓,打击不法官吏,努力恢复社会秩序,从不乱杀一人,顺利地完成了安抚任务,与武懿宗的残暴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狄仁杰完成安抚任务后,没有再回到魏州去,奉命调任幽州都督。幽州是这次讨伐契丹战争的基地,同时也是契丹与官军争夺的焦点,多次战役就在幽州境内进行,故战争对这里的破坏也很严重。在唐代幽州又是镇抚北方与东北诸族的重镇,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武则天调狄仁杰到这里任都督,就是希望他能尽快地恢复这里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安抚混乱的人心,重新整顿和调整军事防御体系。狄仁杰没有辜负武则天的期望,不仅很快地恢复了正常秩序,修缮了军事设施,而且调整了民族关系。武则天对狄仁杰的所作所为十分满意,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袍上制了12个金字,周围以五色双鸾环绕。这12个金字是“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以对狄仁杰的辛勤与才干进行嘉奖和勉励。狄仁杰过去一度充任过宰相,此次武则天又以“励相臣”三字来勉励他,预示着狄仁杰将很快又一次要得到重用。果然数月后,即同年闰十月,狄仁杰被抽调入朝,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又一次登上了宰相宝座。

狄仁杰此次重任宰相,距上次罢相被贬彭泽县令共计7年时间。这期间他先后充任了三任地方官,每到一地,不论时间长短,都始终能勤政爱民,注意兴利除弊,发展或恢复生产,为当地百姓办了大量的好事,也充分展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华,他的再次出任宰相,固然与武则天重才识才有关,又何尝不是他才华横溢的必然结果。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