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创制于1923年。最初,店主赵光奎在西安端履门开设小吃馆,出售肉类煮馍和面食小吃。就餐者多是公职人员和市肆商人。赵光奎在揪片面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创制了猴头面和猴耳朵面,这两种面入锅后久煮不烂,光滑筋韧,佐以鲜肉臊子,其味更是鲜香隽永,很受群众欢迎。后来成为西安市的著名小吃。
原料:猪瘦肉、鸡蛋、面粉及各种调料、佐料。
制法(以制25碗为例):(1)制臊子。先将净肥瘦猪肉750克切成黄豆大的丁。炒锅内放入菜籽油125克,旺火烧至七成热,加入肉丁,煸炒约1分钟,放入姜米10克、料酒15克、酱油250克、精盐125克,再煸炒几下,倒入肉汤(以将肉没住为度),放入水发木耳50克,改用中火烧至肉烂时为止,即成肉臊子。
制菜码。铁锅置中火上,用热油擦过,将鸡蛋3个磕入碗中,打散,在锅内摊烙成鸡蛋皮,切成3.3厘米长、1.6厘米宽的棱形片;把韭黄100克洗净,切成1厘米长的段;菠菜100克择洗干净,入开水中焯过,切成1.6厘米长的段,成为菜码。同放于碗中备用。
和面。将上白面粉2.5千克放入盆内,精盐25克用清水500克化开,倒入盆内先和成面絮,再加水500克和成硬面块。然后加水调软,揪成25个面剂,搓成长约10厘米的条,抹上油,在案上排放好,盖上湿布。
制猴头面。铁锅内加水2.5千克,用旺火烧开。取面剂一个,用手扯成如毛笔杆粗的长条,松缠在左手腕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拇指捏住面头,稍用力揪成三角形的面片,其状如猴头,甩入开水锅里,照此法揪完。煮熟后,用笊篱捞入碗内,在面上放点菜码,再浇上臊子,加入味精、香醋即成。
制猴耳朵面。取面剂1个,用手拍扁,再扯成1.3厘米宽的扁条,缠在左手腕上,右手的3个手指捏住左手腕上的面头,边捏边揪,甩入开水锅里,即成带有窝形的小面片,形状如猴耳朵。煮熟后,吃法同猴头面。
营养特点:造型生动,筋韧绵滑,汤鲜味浓,香醇可口。本品营养以淀粉为主,兼有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B、维生素C,有果腹健体之功效。
酸汤水饺
饺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和唐代。唐韦巨源《烧尾宴食单》有“二十四气馄饨”的记载,证实唐代的饺子已十分考究了。在西安街头,酸汤水饺大多为回族群众经营。
原料:牛羊肉、面粉、时鲜蔬菜、醋、精盐、香油等调料和佐料。
制法:以牛羊肉和其他鲜蔬、调料配伍制成馅料,在皮面、馅料和包制、煮熟上与一般水饺无异,关键是酸汤调制比较独特。酸汤水饺的醋经过了特别的加工,首先在醋内加入30%水(水与醋之比),再放入八角、小茴香、丁香等一块入锅进行熬制,待起泡时加入适量红糖(醋与红糖之比是50∶1),熬制半小时左右,待消除了醋的苦涩味,增加了酸甜味即成。一碗酸汤水饺内放的各种调味品达13种之多,诸如虾皮、熟芝麻、香菜末、韭黄末、牛油、芝麻油、鸡油、熬制的甜醋、酱油等。
营养特点:鲜嫩的羊(牛)肉水饺放在烹制的酸汤内食用,暖中和胃,其味鲜美爽口,助人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