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源于西周时期的“糗饵粉”(同糍,古代指用米或用米粉做成的食品)。在糯米粉内夹入豆沙馅蒸成的糕饼,吃起来有枣豆味。在西周时期,这种食品是专供王室食用及祭祀用的。到了宋代,不但史籍中已有文字记载,而且由宫廷传入民间。近百年来,西安糍糕一向是肩挑叫卖,以后由回民专营。近年来在制作方法和使用原料上都有很大发展和提高,已成为群众喜爱的风味小吃。
原料:糯米、小豆、核桃仁、红糖、白糖。
制法(以制70个为例):(1)制糯米团。将糯米2.5千克淘洗干净。铁锅内加入清水3千克,用旺火烧开,倒入糯米,改用小火焖煮,边煮边将米搅动,约经1小时,米成糊状,再改用微火。用锅铲将米糊抹平,加盖焖30分钟;再把锅底的米翻上来、抹平,再焖30分钟。将米糊铲出放在案上,用木棰来回碾压,使米粒完全碾细成米团后,摊开在案上。
制豆沙馅。把小豆1千克淘洗干净,放入开水锅里,加碱面少许,煮两小时。豆煮烂后,捞入竹筛中晾凉,放在瓷盆里,先用手掌将豆子搓开,再用凉水过滤,沉淀约1小时,滗去水分,装入布袋中,将水沥干,制成豆沙。把核桃仁100克切碎,连同红糖1千克和豆沙一并倒入锅中,用小火翻炒至红糖溶化,放入黄桂酱200克、玫瑰酱100克搅拌均匀,即成豆沙馅。
制糍糕。案上抹一层油,取糯米团一块,先搓成条,再揪成每个重约50克的剂,揉圆拍平,包入豆沙馅约20克,收口压成直径约6.6厘米、厚约2厘米的圆形饼。撒上芝麻少许,即成糍糕。
糍糕吃法有两种:一是包制好后撒上白糖少许,凉吃;一是将平底鏊锅置小火上,加入少许菜籽油,将糍糕放鏊锅上烙热后食用。
营养特点:绵软粘甜,豆沙清香。糯米、小豆有互补作用,但要提醒的是,糯米淀粉为支链淀粉,难于消化吸收,不宜作为主食。
镜糕
西安清真传统风味小吃。以糯米为主要原料蒸制而成的形似圆镜的糕,故名。清初,陕西人王弘庆(字文宣,咸阳人)有《咏镜儿糕》诗云:“柳荫槐下清昼长,镜糕担子亦生香,童稚儿女共笑语,且牵阿母欲一尝。”
原料:糯米、红白糖及几种干果。
制法:经营镜糕者多系摊担街头叫卖,有其特制的担子,上置小炉、笼具。担柜内有抽屉数只,分别用以置放原辅料,如糯米、红白糖、青红丝、核桃仁、玫瑰等。笼具为圆塔状,自顶至底,层层加大,卖糕者操作时,用小勺舀各种原辅料于笼屉中,合笼置火上,顷刻气催糕熟,卖糕人掀笼倾出,扎以竹签授诸顾客。
营养特点:绵软粘甜,热气蒸腾,补中益气,含维生素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