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个党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路遥《平凡的世界》
一
春寒料峭的日子,双龙镇召开年终总结大会,柯小海代表索洛湾村参加了。
年少的时候,柯小海跟着在索洛湾村当支书的老父亲柯玉荣参加过那样的会议。他能感受到参加会议的人,洋溢在脸上的那种荣耀感,以及责任感,还有参会者了解学习他人经验与心得的渴求。那时候的柯小海,没有地位,没有资格,是跟着老父亲柯玉荣“混会”的。这一次不同,他有了地位,也有了资格,可他却没有感受到一丝一毫的快乐,有的只是无奈与辛酸。
双龙镇的年终总结大会,议程是明晰的,就是总结过去一年的成败得失,安排当年的工作,最后就是表彰先进村组了。
表彰分三个档次进行,以鼓励和激励为主。柯小海仔细地听着,也热切地等待着,满心期望索洛湾村能有一个奖项,哪怕是个小小的安慰奖也好啊!可是直到最后,柯小海能够做的,只有鼓掌,一遍一遍地给别的村组鼓掌。开始时,小海把他的巴掌鼓得动作大,响声也大。鼓着鼓着,鼓得他的巴掌心都疼了呢,就还惯性地继续鼓,却鼓不响了。到最后,别说鼓不起来,便是连鼓掌的手都抬不起来了。
索洛湾村在双龙镇的年终总结大会上,没有获得一项荣誉。
柯小海坐在台子下,只觉得他坐的不是光溜的靠背椅子,而是插满了尖刺的刑具。他当时就把高昂着的头低了下来,夹在两腿之间,脸上只是感到烧,红到耳朵根上的烧!
双龙镇的这次年终总结大会,像一枚钢钎,深深地扎在了柯小海的记忆里,他是永远都忘不了了。
我在发展起来的索洛湾村,与柯小海再次谈起那次大会时,他依然还会脸红。这可是太好玩儿了,我因此说他了,你看你呀,脸皮那么薄!他不同意我的看法,说我没有参加那样的大会,要是参加了,就知道了。
柯小海说:你无法想象,我们索洛湾村竟然连个名号都排不上。
柯小海说:丢人啊。太丢人咧!
满腔的屈辱、失落和不甘,柯小海不能让索洛湾村一直丢人下去,那比钝刀子杀头都要难受呢!他本来还想在双龙镇待上一待,找一找镇子上的领导,谈一谈他们索洛湾村未来的发展,但他没再待下去了
从大会会场低头脑溜出来,柯小海就如一缕没有生根的风,飘飘荡荡地往村里走去……那么重要的一个会议,索洛湾村两手空空,直到要回到村里的时候,柯小海才回过神来。
二
回过神来的柯小海,不再因为两手空空而懊丧颓废,反而是信心满满了。
这是因为他看见了春节前后,村里人团结一心,为他们村新建起来的那所校舍。这就证明,索洛湾村人是不甘落后的,只要路线对头,方向正确,他们是能够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是能为改变索洛湾村而做出贡献的。
双龙镇召开的大会,不仅没有表彰他们索洛湾村,反而提出了批评。这样的批评放在以往,也许并不会引起谁的不快。索洛湾村现实就是那个样子,村容村貌太不讲究了,长期以来,各家的院落及性口棚,还有村道,相互粘连,纠缠不清,卫生状况那叫一个差……别说柯小海看不惯,村里人都有意见,如遇雪天,臭水横流,泥泞难行,人走在村道上,抬起腿找不到下脚的地方。特别让人难堪的是,你家的牛是拴在自家门口的,但屁股却拧向了邻居家,尾巴一抬,一泡牛粪稀里啦喷在了人家大门前;他家的驴子也拴在自家门口,同样地又把屁股拧向了人家门前,拉屎了,驴粪蛋儿骨碌骨碌直往入家门前滚……这便严重影响了左邻右舍的关系,眼看着不说吧,心里憋屈,说了吧,又会闹腾出矛盾来。
柯小海之所以信心满满,是因为他想要借着给村里孩子新建校舍的那一股子劲头,开展一场村容村貌大改造,以此拉开他治理索洛湾村的序幕。
柯小海想到了就要做到,他建议路建民、张军朝开个村级“两委”会,重点讨论改造村容村貌的问题。他们俩倒是支持小海的,但到了全村村民动员大会上,很多人却不同意。不是一般意义的不同意,而是非常强烈的反对。他们的说法让人听来,既啼笑皆非,又无可奈何。牛啊猪啊,不安顿在院门外,难道还要把那些个牲畜们请进家里吗?厕所挪到自家院子里,别人不臭自己臭呀!村民们说得兴起,就还数落起了柯小海他们村干部,说选举他们当村里的家,是要他们管理村里大事的,这种鸡毛蒜皮的事也要管么,管得也太宽了,再管怕都要管到人家炕头上去了吧!
柯小海倒是沉得住气,他没有反对别人说话。
柯小海很仔细,也很耐心地听那些人说话。那么说话到底是为了什么?真的是没有私心,还是因为改造村容村貌,会触及他们的利益?柯小海听得明明白白,看得清清楚楚,在大会上表现激烈的几位,恰都是家门口占地最多,给大家带来麻烦最多的几户。柯小海不急不躁,他观察着会场上的形势,发现大多数人和大多数家庭,是拥护他改造村容村貌的,这使他有了底气,就不打算顾忌那些个反对的声音了。
不过对大家做进一步说服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后,柯小海的态度就更明确,也更坚决了。他向大家宣传说:“我把咱们村上的家家户户都走了走,我有一个发现,不知大家看到没有。家里干净的人家,客人来得就多,家庭条件也好一些,娶媳妇好娶,有女子愿意来,嫁女子也好嫁,提亲的人来得多……不是我说话难听,好听的话能够当钱使,我倒是乐意说,可是点用都没有;反而是难听的话,常常很有用处,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柯小海越说越气长:“想要与人交好,先把自己收拾好。你家院子门上,屎尿横流,可不是别人泼给你的,是你自己不给自己好脸色!咱把丑话说在前边,改造村容村貌,是解决索洛湾村发展的大事情,你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到时侯党和政府的政策下来,要帮助咱们了,就没有你消极者的事儿。我们村干部是讨论了的,要帮助就先帮助有上进心、对村集体号召的事情态度积极的人。”
没有想到,过去不咋说话的柯小海竟然是个很能说的人。对这点,那天连他自都有些吃惊。
他前边已经说了那一堆,心里还有话说,就不歇气地继续说了。
柯小海说了:“我前面是拣轻的来说呢,后面就不客气了。你以为把牲口圈和厕所摆在当街上,你就占便宜了吗?我给你说,那是没有公德,是给自己脸上抹屎哩!外人不说你,是人家瞧不起你,是你自己没出息!自私得只知道守着自那点脏乱破旧的坛坛罐罐过日子,就不能把身子挺起来,把眼睛往远处看看,就算咱穷,也要穷得有个样子吧!不是我夸海口,把咱们索洛湾村的环境整治好了,才有咱们的出路。有儿子娃的,给娃娶媳妇也能娶得亮亮堂堂;是女子娃的,嫁女子也能嫁得光光彩彩。
柯小海的一席话,把大家说得沉默了。
这样的沉默,其实就是对柯小海整治村容村貌工作的认可,更是对他那一种干事风格的认可。
翌日清晨,天才麻麻亮,柯小海与村“两委”干部即逐门逐户查访,对要进行整改修葺的,做进一步的说服动员,给他们限定了时间。到半上午的时候,村容村貌改造工程队,就浩浩荡荡地开进村里来了。
情况看起来还很乐观,绝大多数村民家庭都很配合村级“两委”会的决策,自觉行动,拆除了他们侵占村道的牲口圈,以及自己家的厕所。几天时间过去了,该拆除的基本都拆除掉了,而“钉子户”就也这么不讲理地突显了出来。他们不仅不拆除,还坐在自家大门口,耍赖撂凉腔,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过去,谁这么来是有便宜占的,但这一次,对象变成了柯小海,还想占便宜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对此,柯小海心知肚明,他做了村上的干部,就不能放任唠叨人家再占便宜,那是对厚道人家的一种伤害。柯小海一定要扭转这一不良传统。他心里是这么想的,也已看见村里那些听从号召,把自家门前清理出来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他不能让大家失望。
那么他该怎么干呢?柯小海知道鲁莽是解决不了间题的,所以他把“钉子户”们先晾了几个日头。
在这期间,他一刻不停地督促能够施工的村段道路,就先热火朝天地干起来,把“钉子户”孤立着,让施工队只管往“钉子户”逼近,逼得他们自己都要不好意思了,柯小海这才出面来做他们的工作。他把做他们工作的时间,全都安排在晚上,自已一个人到他们家里去,是老叔了他大声地叫他们老叔,是老哥了就也大声地叫他们老哥,坐在他们的炕头上,先不说他们“钉子户”的事情,而是与他们家长里短地说些别的话,说得他们心慌着急,自己抢上来与柯小海说他们“钉子户”的事了。到这时候,柯小海是一定要向他们征求意见的,检讨他年轻,有什么事做得不到位,就让他们多多担待,要给他说,是他的问题他改正……柯小海这么说来,让“钉子户”里的多数,不好再拗劲儿了,就也自觉地配合村容村貌的改造了。剩下极个别的,对索洛湾村的现状非常不满,言辞也很激烈。小海不与他们急,只是向他们保证,要他们相信他,三年后看,索洛湾村还是旧模样,他自己辞职。
柯小海对“钉子户”的保证,不是仅限于“钉子户”,而是光明正大地说给了全索洛湾村的人。
有了柯小海的保证,“钉子户”后来就都把各自门前需要改造的路段,足尺等量地扒出来,交给施工队了。
三
柯小海的思路一个接着一个,把索洛湾村里的街道改造整治出来,没有歇气地就又修起出村的大路了。
柯小海的理由,在那个时候叫得特响亮,到处都在说,“要想富,先修路”。他找来写字好看的人,把那六个字,用白灰水刷得满村人都看得见。那六个大字,像是六只大大的眼晴,看着村里每一个人。大家跟着柯小海,还有村“两委”干部,以及村上的党员骨干,把他们的血汗,就都抛洒在了修路工地上。
这是柯小海所乐见的。他在动员大家的时候,没有说一句空话、虚话,他只是给大家说,咱们把村道改造整治好了,不只好看,还方便。仅仅村子内部方便,还不能算是方便,还要方便咱们走出去……小海的这些话一说出来,村上人就听明白了。因为满村人,无一例外地都吃过出村道路不好走的亏,正像村里人自己说的:“天旱了是扬灰路,水涝了是水泥路”,如果不幸遇上滑坡,就干脆断了头而不能走。
为了索洛湾村未来的发展,修好出村的道路,就是修好索洛湾村致富的路。
正如柯小海带领村里人新建村办学校一样,改造村容村貌,修建出村的大路,不是在寒冬腊月,就是在春寒料峭的日子里。这三项工程,用量最多的就是砂石了。小河沟里最先是结着冰的,后来冰化了,冰碴儿还在。柯小海看到施工现场的砂石跟不上,就撵到采取砂石料的小河沟去,把裤腿挽到膝盖上,跳进冰河里,与大家一起采砂采石……因此我在采访他的时候,趁他不注意时,还伸了手,把他的裤腿撩起来,看到了他那时在冰河里受冻留下来的伤痕。
3000米的出村大道,改弯取直,把陡坡变成缓坡,很好地与县级道路连接成网,村里人不论什么时候,要去什么地方,都能顺顺当当地去了。
修建出村道路,柯小海还是让张军朝管着账目,最后算下来,柯小海又从自己的积蓄里掏出了近4万元。
张军朝和路建民跟他说起那笔花销,柯小海很轻松地说了一句话:我就只盯着一件事,把路修成就好!
一连三件事情,对索洛湾村人来说,没有一件不是大事情。不仅柯小海看到了,路建民、张军朝也都看见了,村里人的精神面貌,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那样的变化也许不能算大,但足以证明,索洛湾村村民们休眠着的心,逐渐醒过来了。这是最重要的,今后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呢!
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地迈开步子,走小康的道路了。
就在这个时候,村党支部开会研究了柯小海申请入党的事儿。支部会上,大家毫无异议地同意了他的申请。因此,柯小海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年终到了,柯小海再次去双龙镇参加镇上的总结大会。柯小海自己倒不觉得,一年来他们索洛湾村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但周围村庄,以及镇党委和镇政府的领导,还是十分认可他们工作的,并且很信任他们,在会上还点名把他叫上主席台,并给他们索洛湾村颁发了一个组织奖!
先在村里由路建民担任介绍人,柯小海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接着又获得双龙镇的表彰奖励,别说年龄越来越大的老父亲柯玉荣高兴,给了他一次难得的笑颜赞许,便是村里人,也都无不对他刮目相看,认定他是索洛湾村干梆硬正的好带头人!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心里有一杆秤。
那杆秤称的是良心!与柯小海在一起的日子,他不断地给我说起这句话。他把这句话说出后,还会很自然地把话题转移到群众身上来。他说得非常真诚,他认为“群众路线”永远是一条康庄大道,做任何事情,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没有做不到、做不好的。为此,柯小海更加坚持集体主义的立场。从那年年初做的三件事情说起,他坚信竟争激烈的市场,可不是哪个个体能够弄起大潮,翻起大浪的。索洛湾村要发展,要成长,不抱紧“集体”大树,给“集体”这棵大树施肥灌水,就一定不会有大出息!
唯有集体才能办大事,成大业。
柯小海是把他的心交给索洛湾村集体了,他把他的人也像大树的根一样,埋在了索洛湾村集体的土壤里了……当时在双龙镇担任镇党委书记的张浩云,对此感触就恃别深。
我看到一个资料,说的就是张浩云对柯小海的记忆。他在那份材料里,没有粉饰他们那时的工作,而是非常中肯地检讨了他们那时的工作:不去说深山沟里的索洛湾村了,就是他们镇子上的工作,也表现得十分刻板,太缺乏灵活性了。除了计划经济留下来的那些过时的工作方法,基本上少有新的措施出来。作为镇党委和镇政府,他们做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没有问题,希望自己区域的老百姓能够致富。但是在怎么致富方面,方法少得可怜……柯小海出来了。他在双龙镇的出现,让人既兴奋,又担心。张浩云说他因此还批评过柯小海:“我批评了他,无论对还是不对,柯小海都能虚心接受。这叫我不能不钦佩他,也很欣赏,并想要帮助他。”
柯小海的确是乡村社会难找的一位致富带头人。
张浩云这么肯定地评价柯小海,我是很服气的。能承认自己工作上的不足,是很让人敬佩的。正是因为张浩云有着这样的胸怀,而且品质高洁,所以他在主政双龙镇工作的时候,想着办法要扩大基层干部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
张浩云首先带头解放他们镇党委和镇政府的思想,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亲自出马,带领柯小海等双龙镇年轻有为的干部,参加“杨凌农高会”,在会上开阔眼界,找寻合作项目;还抽出时间,到外省市村集体经济搞得有声有色的村上去,向人家请教,拜人家为师。他们还深入距离他们比较近的厂矿企业,在厂矿企业中寻找商机……应该说,这是种非常好的做法,以学习为目的,开拓新思路,让柯小海的眼界与认识,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因此,柯小海对他们索洛湾村,也就有了新的发现,他察觉到他们森林环绕的村庄,自然环境可是别处所少见的,那么优美,那么得天独厚,这可是求之不得的呢!
在这样的环境里,土地也该是独特的,充满了一种别样的灵性。
四
柯小海四处跑了跑,在他获得了这样一种感受时,他刚从外地回到家里,给他人生经验丰富的老父亲柯玉荣都没顾上说,自把过年时剩下的半瓶老榆林搜出来,拧开瓶盖,嘴对了嘴,便是一顿狂饮……土地,还是土地,是老父亲他们一样热爱的土地啊!
过去的日子,虽然不能说他们索洛湾村的土地在睡党,但真的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土地的能力,以及土地的潜力。
如同得道者豁然顿悟一般,柯小海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兴奋得想要珧起来,还想要喊,想要叫……一大口烈酒在他的体内作用着,仿佛他的身体就是他们索洛湾村的土地,他要让自己与索洛湾村的土地,一同苏醒过来,成就索洛湾村土地的无限能力,成就索洛湾村土地的非凡贡献!
上级领导那次批评柯小海,批评得很严厉,最主要的,还是要他落实县上下达的烤烟种植任务。
实践证明,索洛湾村的气候条件和土地,不适宜种植烤烟。村民们已经被种植烤烟伤透了心,不讲自然环境,按照任务要求继续种植烤烟,只会进一步伤害群众的利益和情感……柯小海不是要故意反对,他是要从实际出发。在索洛湾村里,他与经验丰富的庄稼把式们,既认真地探寻索洛湾村的气候条件,又仔细地探寻索洛湾村土地的属性。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后,柯小海还走出索洛湾村,自掏腰包,到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以及农业科技发达的西安,把那里的技术专家请到索洛湾村来,一起探讨村子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在这个时,柯小海没有护短,他把他们索洛湾村许多年的传统种植、养殖情况,以及听从上级安排所搞的一些特色种植、养殖结果,都说给了请来的专家们,征求他们的意见。
应该说,这可是柯小海的一个长处哩!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柯小海不仅处处留心好学,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同时,善于结交有学问的人,与他们能够很快成为心心相印的朋友。
诚信换诚信,真心换真心。柯小海请来的专家朋友,对索洛湾村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科学考察,以及卓有成效的评估,最后拍板下来:索洛湾村周边的山林,适宜种养蘑菇和木耳,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自然禀赋,大力开展蘑菇、木耳的种养;与此同时,还可以实验性地开展大棚蔬菜的种植,以及稻田鱼儿的养殖。索洛湾村因此走上了一条多业并举、多渠道发展的新路子。
寻找发展的路子难,更难的是推广实行。
柯小海在与请来的专家朋友反反复复调査,反反复复论证后,确定下了索洛湾村不离乡、不离土,就在自己村里创市场的思路。他召集全村开村民会议,动员大家。在会上,柯小海把他与专家们调査论证的详细情况,和盘端给了大家,要大家各抒已见,然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让村里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致富……也许是过去的教训太深刻了,大家记忆犹新,因此对柯小海与专家们拿出来的这个致富方案,还有不少疑惑,所以在柯小海宣布完整个方案后,村民们的讨论还是非常热烈的。柯小海仔细地听着,听到最后,他总结了这么几条。
譬如种养的蘑菇、木耳,销路怎么样,好解决吗?
再譬如稻田养鱼,会不会影响水稻的生长,让水稻减产了怎么办?是不是需要黑黑明明守在地头看?
还譬如大棚蔬菜的种植,成本高不高?政府有补贴吗?市场在哪儿?可不敢种出来了烂在地里!
村民们的问题都很具体,也都非常符合实际,柯小海听着听着就很感动了。会前他是想了呢,最怕村民不说话,那就不好办了。现场的情况使柯小海特别受鼓舞,大家提出来的问题越多、越具体,也就越好。把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消灭在实践前,是最好的结果呢。
兴奋着的柯小海,等村民们再说不出什么了,就站起来给大家一一解答了。
柯小海先从种养蘑菇、木耳说起。他说这可都是山珍哩,城里的市场大了去了!索洛湾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是种养这些山珍的最佳场所,种养得再怎么多,都不够城市消费的呢!说罢了蘑菇、木耳,柯小海又说起了稻田养鱼,以及大棚蔬菜。他是这么说的:“蘑菇、木耳咱们村里人都不陌生,不用太费心就都上得了手,而稻田养鱼、大棚蔬菜,咱们过去没有搞过,别说大家不熟悉,我也不熟悉呀。许多事情要在不熟悉的时候去做,才可能获大利。对此,我不想说大话,也不想硬拉着大家去冒险,愿意的我欢迎,咱们先走一步,走好了,走对了,走出市场来了,大家跟上走也好。总之,我是与外边的经销商都谈好了的,咱们种养的蘑菇、木耳,还有稻田里养成的鱼、大棚里种植的蔬菜,应时应季,一定会销售出去的。”
柯小海没有强求大家都跟着他来干,是他理解村里人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过去,大家尝了不少这样的苦头。所以他是想了,绝对不搞刀切,慢就慢点儿,谁愿意先走一步,他就和他们先走。
结果很是不错,就有人甘心眼着柯小海先“吃螃蟹”了。种养蘑菇、木耳,以及稻田养鱼和大棚蔬菜,呼呼啦啦地就在柯小海的带领下,在索洛湾村子里搞起来了。
与此同时,柯小海还对索洛湾村的传统优勢种植也进行了新的包装,那就是他们村里人家都在种植的水稻与玉米了。原先大家只管种植下来,把水稻碾成大米,把玉米磨成糁子,扛着去店头镇的什么地方,自己村里人与自己村里人争,把那么优质的大米、玉米糁子,卖成了普通大米、普通玉米糁子的价钱,太吃亏了!现在要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拳头去打市场,这样村子里的优质大米、优质玉米糁子,就能卖出优质的价钱来。
柯小海在索洛湾村里是这么给大家宣传的,而且他已胸有成竹地想好了品牌的名称,不叫“索洛湾牌”,而叫“双龙贡米”“双龙玉米糁”。
村里有的是明白人,柯小海这么一宣传,当下就有人跟进,夸赞他的主意好。
但关于不叫“索洛湾牌”,而叫“双龙贡米”“双龙玉米糁”,大家是有些不同意见的。大家认为要打牌子,就要把索洛湾村往出打,让索洛湾村的名声响起来!响起来,今后生意就更好做了!对于村上人的这一观点,柯小海不能说错,但他觉得大家狭隘了。他因此做起了大家的工作,告诉大家:“咱们如果把市场打开了,咱们索洛湾村那点儿大米、玉米糁子不够卖怎么办?咱们把双龙地区的大米、玉米收购到村里来,再往市场上推,那就是欺骗市场!这可是生意场上的大忌呢,会坏了咱们索洛湾村的生意!而一开始就打出“双龙贡米”“双龙玉米糁”的牌子,不论咱们把市场做多大,咱们也是货真价实,不欺不瞒,这多好啊!”
柯小海想问题常常就是比别人深,比别人远。
柯小海在索洛湾村里这么宣传下来,就没有人不懂他的用心了。大家把过去分散经营的索洛湾大米、索洛湾玉米糁子集合起来,由村上出面,统一印制了包装袋,既美化了包装,又完成了规模化生产与营销,使他们的优质大米、优质玉米糁子,破天荒地成为他们村走向市场的一个拳头产品。
后来的情况,正如柯小海所预想的,双龙地区的大米、玉米,几乎都被收购到索洛湾村来,进行加工销售了。
五
回过头总结那一年,柯小海给我说了,那是他最累也最开心的一年。
我听柯小海这么总结他的那一年,就突然想起路遥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说过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我想到了,就还不失时机地诵读给柯小海听,把他听得好不快活,就还接着我的诵读,也把路遥的那段话,诵读了一遍。
人的觉醒,土地的苏醒,就这么在索洛湾村,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并且产生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效果。“双龙贡米”“双龙玉米糁”的市场在不断扩大,稻田里养殖的鱼儿、大棚里种养的蔬菜,已然市场广阔……2000年年底时,索洛湾村就先后建起了四十座蔬菜大棚,六户蘑菇、木耳培植家庭,他们大家当年无不开开心心地见到了大成效。单单柯小海自己的两亩大棚蔬菜,就收益了7000多元。
到2001年时,已经不需要柯小海动员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索洛湾人的眼睛不瞎,账都算得很清楚,大家跟着柯小海,就都积极地开始了大面积的大棚蔬菜种植。其中更为新鲜,也更具科学意义的温室大棚就建设了五座,每座的建设投资都在9万元以上,与大型温室大棚相辉映的还有一百多座小型温室蔬菜种植大棚……双龙镇的年终总结大会,又在镇党委、镇政府的主持下隆重召开了。柯小海像前次一样,坐在台下听会了。
这一次,他们索洛湾村,再不是那个落后村了,当然也不是陪衬了。柯小海和他们索洛湾村,光光彩彩地如同主人一般,几乎拿走了双龙镇各类奖项的全部一等奖!
索洛湾村是红火起来了!
柯小海是红火起来了!
但在这红火的背后,有多少辛酸,有多少操劳,是柯小海还要总结的呢。他号召大家积极开展大棚蔬菜种植,就自己带头先做起来;他号召大家开展稻田养鱼,也就自己先搞起来;他号召大家开展家庭蘑菇、木耳种养,自然也要先做起来……然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自己做好了,村里人向他学习,他就得不厌其烦,既帮助愿意学习的人家联系贷款、联系菌种、联系菜种,又还有技术问题需要跟上。这时候的他,就成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员,成了稻田养鱼技术员,成了蘑菇和木耳养殖技术员。他给大家上门去做这样那样的技术培训,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叫随到,完全是义务的,一分钱报酬都没有。
柯小海太忙了,他不仅要照顾好自己的种植与养殖、村里人家的种植与养殖,还要跑镇上、跑县上,继续新型农业产业技术的学习,以及销售渠道的建立与疏通。此外,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也是他要经常跑的地方……那个时候流传有一句话,村里人很不客气地用在了柯小海的身上,说他真的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他认可村民们对他的评价,因为他出门时,村子里常常还是一片黑,而回到村里时,夜深人静,偌大的一个索洛湾村,已经沉沉地进入梦乡了!
现在来看,索洛湾村的发展是那么好,人心是那么齐,产业是那么顺溜。
柯小海自己不说,谁会知道他在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跑贷款,受了多少冷落,吃了多少闭门羹,还有学习各类种植、养殖技术,又熬了多少个夜……柯小海从不隐瞒他的文化知识存在短板,为了学习农业技术,他是拼上命了。能在自家院子自学的,就点灯熬油在家里学习;艰深一点儿的,要去县上、市上,甚至省上,他就毫不犹豫地撵着去,甘做农业技术的小学生,不把技术学会学好就决不罢休。
公道,能干,善良。
双龙镇当时的书记张浩云,不仅那个时候是这么评价柯小海的,便是过去了许多年,现在再来评价柯小海,依旧要说他当年说过的那些话。
张浩云说得既认真又诚恳,他早已说过:柯小海对村上的事情极度热情,这样的好苗子,不仅要培养,而且要重用。
在张浩云的眼里,柯小海已经成长为一名十分合格的村级领导干部了。接下来,在柯小海转为正式党员的时候,即在索洛湾村全体党员参加的大会上,他被力推为村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