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恩培多克勒首次提出了血液流进流出说,并指出心脏是人体的中心。但由于没有科学的论证和实验验证,所以尚未得到大众的认可。
公元2世纪,古代最伟大的医学家、解剖学家盖伦则认为,血液在活机体内是流动的,血液产生于肝脏,存在于静脉之中进入右心室后由室壁渗透流入左心室,经过全身并在周身耗尽。他的权威地位,使他不正确的血液流动说持续了一千多年。
直到16世纪,意大利的达·芬奇才首次对盖伦学说提出异议,他经过对70多具人尸体解剖后得知,心脏是四腔而不是盖伦所说的两腔。
1543年,意大利维萨里在《人体的构造》一书中第一次用系统的人体解剖事实揭示了人体的结构,为人体血液流动学说的研究提供了解剖学的基础。
16世纪,西班牙生理学家塞尔维特发现了血液从右心室流到肺,再由肺送回左心室的循环过程。
英国医生哈维就出生在16世纪对血液循环众说纷纭的时代。
哈维16岁就读于剑桥大学,读书时得了一场病,当时请来的医生用流行的“放血法”治疗,即割开右臂上的静脉血管放出一点血来,包扎好。
经几次放血治疗,病果然好了。虽然哈维并不相信“放血法”,但通过这次偶然治病的机会,使他知道血液在体内是流动的。但是,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原动力又来自何处?这一系列问题,便成了他终身研究的课题。
哈维首先研究了当时主要学者的一些观点:食物在心脏内转变成血液;心脏给血液加热;动脉里充满了空气;心脏产生“元气”;静脉血和动脉血都有涨有落,它们有时流入心脏,有时从心脏流出。
一次偶然的机会启发了哈维的研究。一天雨过之后,他偶然发现几个小孩子在街上的“小溪”筑起小坝拦水玩。一会儿,坝的“上游”水越积越多,“下游”却干涸了。这种儿童游戏使哈维受到启发:用这种方法研究血液流动的情况不是很好吗?
于是,他用绳子扎住动物的动脉,结果在血管的“上游”即离心脏近的部位,血管鼓了起来,而“下游”即离心脏远的部位,血管瘪了下去。将绳子放开后,血管又恢复了正常。用同样的方法结扎静脉血管,正好鼓起和瘪下的地方与结扎动脉时的情况相反,这就使哈维对血液的流向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如想弄清血液的原动力,就需要解剖尸体加以研究。可是,解剖尸体是当时宗教绝对禁止的。没有办法,哈维只有去盗尸,加以研究。但是到哪里去寻找尸体呢?
哈维的朋友说:“巴黎效外离法国总监狱不远有一片荒地,是官方处决犯人的刑场,我们可以到那里去试试运气。”
于是哈维和几个朋友,在一天夜里来到高高的绞架下,绞架上挂着一具具犯人的尸体,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恶心的尸臭,景象使人毛骨悚然。但是这些并不能妨碍哈维的工作,他和朋友们迅速解下
尸体,装入布袋,放入马车,驶回城中。
通过解剖尸体,哈维终于弄清了心脏是血的原动力产生之地。
经过30多年的研究,威廉·哈维终于在1628年发表了《心血运动》这部“生理学史上最重要的名著”,为医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在这部名著中提出了著名的血液循环流动说,其要点是:人体内的血液不停地通过一个闭合的血管循环体系,使血液流动的力量是由心脏提供的。
血液循环说的意义不但在于直接应用,更重要的还在于使人们对人体的工作原理有了一个正确的、基本的了解:它是现代生理学的起点。
哈维的血液循环说著作发表以后,虽然在欧美名声大噪,但当时并未得到普遍承认。他死后的第四年即1661年,意大利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发现毛细血管之后,哈维的学说才得到普遍的承认。科学和事实终于战胜了无知和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