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创立者,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据史料记载,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不仅生活质量差,而且还缺衣少药,人均寿命也就是30岁上下,而孔老夫子却能享年72岁,可谓长寿了。那么,孔子为什么能活这么大岁数呢?这是因为,他还是一位养生专家。
孔子在养生方面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但其言行举止都透露出他在养生方面颇有研究。他提倡的修身养心、动静结合、身体力行,对我国的健身养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孔子这位养生学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提出过不同的养生要求,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轻时,血气未定,要警惕的是迷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要警戒的是好斗;年老了,血气衰弱,要知足常乐,莫贪得无厌。
少年时期,如果过早地介入性生活,非但不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而且对一生的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此外,少年时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生活能力,因性生活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如怀孕、堕胎等,常常是少年道德败坏和生活堕落原因之一。
壮年时,要戒“斗”,这里所讲的“斗”,是指喜欢“斗气、斗勇、斗胜”的那些人。与现代医学所讲的A型行为者的性格相似。临床中,A型行为者的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很高,这与他们经常处于情绪紧张的应激状态有关。
因此,人生在壮年时期要克服争强好胜的心理状态并注意调节心态,能够做到“知足常乐”是预防疾病和健康长寿的措施之一。
人生在进入老年之时,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已经慢慢减退,其体力与精力均明显下降,此时,要警戒自己不要花天酒地,贪得无厌。这时,对于老年人来讲,自己已经对社会和家庭尽了应尽的义务,晚年的生活应逐步淡出事业,而更应强调追求自己的心身健康,做到健康长寿。
除了这些基本的养生要求,孔子还从“衣食住”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孔子在衣着方面很讲究,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选择穿不同的衣服。如他在《论语·乡党篇》中说: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意思就是说,夏天应该穿汗衫,并且出门应加件外衣以防受寒,冬天应该注重保暖而着“羔裘”“狐裘”;睡觉必有“寝衣”而非日常衣着,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如他在《论语·乡党篇》中还说:
亵裘长,短右袂。
意思是说,在家穿的皮衣应该长点,但是右边的袖子应该短些,以方便做事。
在饮食方面,孔子提倡“八不吃”: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这八不食分为三类:一、色味方面:食物变颜色了不吃,变味了不吃。二、食物质量方面: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新鲜的菜蔬不吃。三、制作方面: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同时,孔子提倡吃应季的食物,“不时不食”,而在《黄帝内经》中也有一句名言叫作“司岁备物”,就是说要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采备药物、食物,这样的药物、食物得天地之精气,气味淳厚,营养价值高。
在中医看来,食物和药物一要讲究“气”,二要讲究“味”,它们的气味只有在当令时,即生长成熟符合节气的时候,才能得天地之精气,如果不是应季的食物,它就没有那个季节的特性,那么它的健康价值就会因此改变。
孔子还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厌精”并非是指追求饮食的精美。
孔子所处时代,烹调技术比较粗糙,吃的谷物往往伴有未脱尽的壳。所谓“精”,只是挑选优质好米,以免病从口入。
如今的问题,恰恰与当时相反,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吃的越来越精细,反而容易导致便秘等问题。
对于当代人而言,最好“食不厌粗”,适当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做到粗细搭配,对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慢性病的防治大有好处。而“脍不厌细”是说切肉要细致,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
孔子还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胜”就是胜过、超过的意思,“气”就是主食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各种美味的肉类非常之多,但是吃的时候不能让肉食总量超过主食的总量。
在孔子看来,把握好肉食和其他种类的食物的比例,也是君子饮食要注意的地方。
孔子不提倡“耻衣恶食”,“恶食”意即挑食、偏食,与饮食上“食不厌杂”的现代营养学上的科学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论是一致的。
按照营养保健要求,膳食中不可忽视食物纤维,膳食上不偏食,荤素结合,粗细搭配。这样就可能获得较为全面的营养,它将极大地促进健康。
《皇帝内经》中说到“兹食肥甘足生大疔”,意思是过量吃肉就会产生疮疡类的疾病,现代研究更是发现过量吃肉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病、癌症慢性疾病复发密切相关。
专家认为,饮食不能没有节制,按照国际标准来说,每餐应三分之一是素菜、三分之一是肉、三分之一是主食,这样的食物搭配最合理。肉类多了容易产生毒素,损害肝胆,对于有炎症、肝胆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更应减少吃肉,甚至是戒肉。
孔子还认为:“不撤姜食,不多食”。意思是说,每次餐桌之上,都必须要有生姜吃,但是每顿饭都不能多吃生姜。民间有种说法“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
这句俗语道出了夏季吃姜的好处,那么姜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让孔子也大为推崇呢?又该怎么吃才正确呢?
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趁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度。
此外,生姜还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中医认为,应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吃姜的好处是温养脾胃和全身阳气,对冬日畏寒怕冷人群尤为适合。但吃多则易伤阴助火。
孔子虽然很喜欢喝酒,但是他也提出了“唯酒无量,不及乱。”相传,孔子酒量很大,但从不失态,“不乱”便是孔子喝酒的标准。
除了这些,孔子还提倡“食不言”,孔子吃饭时绝不会和弟子探讨问题,不仅是因为礼仪,还关乎健康。
吃饭时说话容易噎着,老人、小孩常因此发生意外。食物进了呼吸道,甚至可危及生命。边吃饭边说话,食物还来不及细嚼就被咽下去了,会增加肠胃负担,对于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孔子还建议“不多食、重食医”。据说,孔子每次用餐只吃七分饱,这样可以减少肠胃负担,还可防止因心气不足而诱发心脏病等。
同时,孔子还非常重视食疗,对常见的一些小病有一套饮食化解的方法。如今的人们往往忽视了食疗的重要性,一生病就去医院打针输液,滥用抗生素。
中医讲“药食同源”,就是强调很多食物具有药用价值。食疗前应辨别自己的体质,是虚是实,是寒是热,选择对症的食物。比如,容易失眠的人可以吃些含钙多的牛奶、豆制品;学生等用脑较多的人群,最好吃些花生、核桃、榛子等富含亚油酸的坚果;爱发脾气的人要常喝萝卜汤,疏肝解郁。
除了饮食,孔子还在起居方面也有独到的养生秘诀,他认为,有规则的作息对健康有很大的益处。在《孔子家语·五仪》中曰:
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意思是说,对休息不注意时间,对饮食不加节制,逸乐和劳累过度的,疾病就会全面爆发。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也说:
食不言,寝不语。
意思是说,我们睡觉应该静心而养神,如此才能有好的睡眠质量。
不仅如此,孔子连对睡觉的姿势都是很讲究的,他要求“寝不尸”,意思是说,睡觉应该采用侧卧而非仰卧,正如俗语中说的“卧如弓”。现代医学表明:向右侧卧的睡眠姿势可以减少对心脏的压力,对延年益寿是很有益处的。
在居住上,孔子认为仰卧不应当过于舒适安逸,因为如果人讲究舒适安逸了就会变懒,不思进取,意志消沉;不参与运动,体质就会下降。所以,孔子常言:“居无求安。”“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前一句意思是说,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后一句意思是说,士大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孔子还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过于安逸还是过于劳累都会让人身体受损,影响健康,所以孔子主张生活要规律,劳逸结合,才能长寿。
除了“衣食住”方面,孔子还非常注重心理上的健康,他要求人的内心应该保持仁厚祥和、清静平和,并要不断地进行思想修练。
孔子非常注重内心的调和,他尽量保持一种快乐的心境。他认为,不论遇到什么挫折、磨难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的心,豁达的心。他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才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孔子虽然多才多艺,但是他的学说却得到不到君王的重视,但他并不灰心,仍然以平常心对待,到了晚年依然四处宣传自己的主张,这和他豁达乐观的心态是密切相关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叶公向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乃尔。”意思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的为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如此罢了。
孔子还经常启发弟子:“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疾,夫何忧何惧?”意思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自己问心无愧,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呢?
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说,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不能产生怨气,要开朗乐观。即使生活困难,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孔子正是因为这样“会吃”“想得开”,心态好等多种原因,所以才会比很多人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