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致华是河北定兴人。女子武术运动员。她1971年开始习武,1974年被选入北京武术队。
她技术全面,尤擅刀术、长拳及棍术。动作舒展泼辣。在国内多次比赛中获得好成绩。1974年起曾先后访问日本、菲律宾、缅甸、泰国、法国、意大利、叙利亚、伊拉克、比利时、罗马尼亚等国。1983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可谁知道,在奖牌和荣誉背后,郝致华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那是1971年4月的一天,9岁的郝致华被教练吴彬选中,当时她正在小学三年级读书。
吴彬对这些小运动员要求十分严格,练基本功一丝不苟,踢腿、压腿每天训练三四个小时,一踢就是几百次,两条腿左右开弓,不许打弯,脚尖要直奔脑门;压腿时把一条腿往高处架,一遍遍地压,疼得小郝直掉眼泪,可她咬牙顶住了,一点也不马虎。
经过两年多的训练,郝致华终于能登场表演了。在济南举行的武术表演大会上,初出茅庐的小郝便与同伴们一起以出色的表演获优秀奖。
1974年,郝致华被选入北京队,在她练武的道路上又跨入了一个新的里程。她认真听取教练的指导,积极完成教练布置的训练任务。腿碰破了,脚扭伤了,她从不退缩,直到动作的技术要领和节奏的掌握都达到教练的要求为止。
1977年,正当郝致华向新的高峰攀登时,她得了黄疸性肝炎。医生说她再练武术就会有生命危险。但事业心很强的郝致华,病一好转就归队,边治边练。
半年后,郝致华终于战胜了病魔,又投入了紧张的训练。她决心把半年的休息时间夺回来。她不仅比以前更加刻苦,而且还善于开动脑筋,进行创新。
1981年,全国武术比赛前一个多月,郝致华决定把长拳中的“旋子转体360度接劈叉”编排到棍术套路中去。这一大胆设想使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比赛日期一天天逼近,担心效果不好会影响名次。
郝致华说:“表演项目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从长远看,创新比目前的名次更重要。”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了这个动作的训练。
但是,要练好可真不容易!旋子要打得高,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必须长才能做出转体360度,然后接落地劈叉。她一遍又一遍地练,不知挨了多少摔,但她毫不气馁,坚持到底。
经过几百次反复练习,她终于掌握了这一难新动作。这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她夺得了三个第一名。
经过多年的努力,郝致华技术全面,武艺出众,先后数十次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和邀请赛,获得30多项冠军,多次获得全能总分第一名。她已代表祖国到十几个国家访问表演,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赞扬,称她为“武林精英”。
为了表彰郝致华为发展中华武术所做的突出贡献,北京市体委先后多次为她记功,评她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