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宋国有一个特别喜欢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子。老人与猴子们相处得非常融洽。
时间久了,老人和猴子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人非常明白猴子的性情,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每一句话。
为了养活这些猴子,老人家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可是,因为猴子要消耗大量的粮食。没过多久,老人家积攒下的粮食就不够吃了。
老人家为此事经常犯愁,他想长此下去,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得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最终,老人迫于无奈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限制猴子的粮食份额。他算了一笔账,认为这样的话,家里的粮食还可以继续维持一段时间。
老人这样想着,也决定这样去做。
有一天,老人对猴子们说:“现在家里的粮食有限,以后只能给你们栗子吃了。早上3颗,晚上4颗,行吗?”
猴子们听了,都嫌老人给分的栗子太少了,也都一致反对老人这种分栗子的方法。
猴子们以为,这是老人在虐待它们。
老人见猴子们不愿意,想了一下,灵机一动,又改口说:“那么,以后给你们栗子,重新分配一下数额,早上4颗,晚上3颗,这总行了吧!”
猴子们听到分配的份额发生了变化,感觉到得这种分法很合适,都手舞足蹈地表示赞同老人的方法。
启迪之光
同一种方法,只要稍加变通,针对不同的对象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这告诉我们:做事贵在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