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末期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就在这个年代,柴桑这个地方,出了一个有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他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
陶渊明从小就喜欢读书,却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作诗,自得其乐。在他的家门前有5棵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就劝他出去谋个一官半职也好养家糊口,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
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参军。但是,没过多久,陶渊明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排挤打击,心里很厌烦,他就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于是,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仍然过得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算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察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
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此时,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察,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察。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是便服,吃惊地说:“督察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察,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说着,他也不去见督察,索性就把身上的印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回到柴桑老家,下决心隐居过日子,空下来就写了许多诗歌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陶渊明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记》。
有一天,一个渔夫驾着小船,溯河而上。他不知划了多远,忽然发现在河岸青翠的草地旁,有一片开满了艳丽花朵的桃花林。由于他从未看到过这么美的景色,不由得看呆了。
接着,他又继续向前划,不久看到前面有一座小山,在山腰处有一个小洞口,渔夫下了船,从那洞口爬进去,想看个究竟。他刚进入洞口时,里面又狭又窄,十分阴暗,可是大约走了10多步后,道路豁然开朗,并且在山洞的尽头,有一片平坦的土地。
他来到里面,只见一排排房屋十分整齐,房前屋后,有很多桑树和竹子;肥沃的田野里,种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而田中的道路,东西南北四通八达。
田野里有不少耕作的人,老人和孩子们各得其乐。当那些人见到陌生客人时,起初都感到很惊奇,但不一会儿就很热情地和他闲谈。这些人告诉渔夫说,他们的祖先原是为了逃避秦朝的战乱,才率领村人隐居到这里来的。渔夫把朝代的变更告诉他们,他们听了都十分惊异。
几天后,渔夫在接受村人的热情招待以后,依依不舍地跟大伙
告辞,临走前,村里人对他:“不要向外面的人说起我们这里。”渔夫同意了。可是,渔夫回去以后,仍把这件奇遇报告了太守,太守派人和他一起沿着原路去找,但却怎么也找不着了。从此以后,便再也没有人见过这处桃花源了。
启迪之光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情愿过起隐居生活,并写出著名的《桃花源记》。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勉励我们时刻以节义贞操为重,不趋炎附势,要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金钱名利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