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年,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都想统一天下。
地处西陲的秦国,因经济文化落后,国力衰微,常遭魏国等中原大国的歧视和欺负。这种形势逼得秦国不得不进行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日子很不好过,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为了寻求改革的贤才,秦孝公下了一道命令:“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赏给他土地。”
不久,一个叫卫鞅的年轻人应征从魏国来到秦国。
卫鞅姓公孙,名鞅,他原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所以大家就管他叫卫鞅。他看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他的才华,就跑到魏国,在魏国当了好长时间的门客,也没有得到重用。
卫鞅正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秦孝公招聘人才,他就来到了秦国。
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秦孝公。
卫鞅便把自己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秦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想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士,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
秦孝公听后非常高兴,与卫鞅秉烛达旦畅谈3天。秦孝公变法决心既定,就封卫鞅为左庶长,统令变法事宜。
这个消息一传开,贵族大臣们都一起反对。不少大臣劝秦孝公要慎重,不要听信卫鞅那一套。
秦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卫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他又感到很为难,于是,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他说:“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就会乱套啦!”
另外一些大臣也跟着说:“新法是胡来,是谬论,古法、旧礼改不得!”
卫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卫鞅从古至今,列举大量事实,说明变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驳得哑口无言。
秦孝公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把反对变法的大臣一个个都驳倒了,非常高兴,对卫鞅说:“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
说罢就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权,叫他抓紧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并且宣布:谁再反对变法,就治谁的罪。这样,那些大臣都不敢吭声了。
卫鞅的变法措施很快获得秦孝公的肯定,就要正式出台。卫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把新法当回事,就想出了一个主意,叫人在南门立了一根木桩,并贴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他10两金子。”
到了那天,前来观看的人很多。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去,其实不是一件难事,但大家都怕其中有诈。所以大家都议论纷纷,却没人敢走近前去扛这根木头。
看着围观者越来越多,卫鞅又下令将赏金加到50两。
这时候,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说罢扛起木头就走。
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卫鞅正在那里等着呢!
卫鞅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50两金子奖给了他。
这件事一下就在全城轰动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言而有信,对他下的命令一定要认真执行才是。
几年以后,秦国变得强盛起来。由于新法令规定了增产多的可以免除一家的劳役,老百姓都一心务农,积极种田织布,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由于新法令规定了将士杀敌立功的可以升官晋级,所以都英勇作战。
秦孝公看卫鞅制订的新法令成效显著,就提升他的官职,并且派他带兵去攻打魏国。
原来十分强盛的魏国,这时候已经很衰弱,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只得向秦国求和。卫鞅凯旋,接着,在国内又进一步推行新法令,新法令实行了10年以后,秦国变成当时最富强的国家。秦孝公十分欢喜,把商、于一带15座城镇封给了卫鞅,表示酬谢。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卫鞅称作商鞅了。
启迪之光
商鞅通过舌战群儒,取得了变法的权利,通过徒木取信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商鞅言出必行,赏罚分明,所以他的变法才能成功。我们在作承诺之前要想一想,我们的承诺是否能够兑现,不能信口开河。我们要像商鞅一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