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
因为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
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
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办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面再分县。
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121斤,因为,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6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前,文字也很不统一。从那时候起,秦始皇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迅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秦始皇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全国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匈奴却在北方打了进来。战国后期,匈奴趁北方的燕国和赵国慢慢衰落,就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部分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的地区全部收了回来,设置了44个县。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工,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到东面的辽东,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50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3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就有了40个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庆祝开辟了新国土。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
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他对秦始皇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必将影响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经》、《尚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死罪论处;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一律满门抄斩。于是在全国范围发生了焚书事件。
秦始皇焚书,使那些儒生和方士们更加恨他,反对他。公元前212年,有两个替秦始皇寻找仙药的方士卢生和侯生在一起大骂秦始皇,说他刚愎自用,用残酷的刑罚治理天下,像这种人,就不该给他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经过一番商量,他俩就带着从秦始皇那里骗来的大量钱财逃跑了。
秦始皇发现后大发雷霆,马上下了一道命令,追查那些诽谤自己的读书人。结果,在咸阳城里抓了许多儒生。这些儒生经不住拷打,为了开脱,就互相告发。秦始皇在盛怒之下,亲自圈定活埋了400多人。
此时的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
谁知,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
和蒙恬一起守边疆。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
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启迪之光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手段愚蠢而又残暴,虽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却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分辨是非的能力,凡事都三思而后行,稳重、妥当地处理问题,千万不要感情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