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7年3月3日,亚历山大·贝尔出生在英国爱丁堡。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颇有名气的语言学家。他在大学所学专业和后来进行的研究都和声学有关。
由于家庭影响,贝尔从小就对声学和语言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喜欢养麻雀、老鼠之类的小动物。他觉得动物的叫声美妙动听。上小学时,他的书包里,除了装课本书外,还经常装有昆虫、小老鼠等。
有一次,老师正在讲课,忽然他书包里的老鼠窜了出来,同学们躲的躲,叫的叫,弄得教室内大乱。
不久,贝尔的父亲就将贝尔送到伦敦祖父那儿。这位慈祥的老人虽然很疼爱孙子,但对孙子的管教十分严厉。渐渐地,贝尔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成绩也上去了,成了优等生。
一年之后,贝尔又回到爱丁堡。在他家附近,有一座磨坊。贝尔觉得这种老式水磨太费劲,需要改进。于是,他查阅各种图书资料,设计出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图。这图虽然画得不规范,但构想却十分巧妙。经过工匠加工,水磨果然变得十分灵活,比原来省力多了。从此,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发明家”。
贝尔从这里看到了发明创造的意义。每一项发明,都将使很大一部分人受益,都是人类向前迈进的一块基石。
1869年,22岁的贝尔受聘美国波士顿大学,成为这所大学的语音学教授。贝尔在教学之余,还研究教学器材。
有一次,贝尔在做聋哑人用的“可视语言”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电流流通和截止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噪声,就像电报机发送莫尔斯电码时发出的“嘀嗒”声一样。
“电可以发出声音!”思维敏捷的贝尔马上想到,“如果能够使电流的强度变化,模拟出人在讲话时的声波变化,那么,电流将不仅可像电报机那样输送信号,还能输送人发出的声音,这也就是说,人类可以用电传送声音。”
贝尔越想越激动。他想,这一定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想法。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电学界的朋友,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有益的建议。然而,当这些电学专家听到他这个奇怪的设想后,有的不以为然,有的付之一笑,甚至有的说他在做梦。
贝尔碰了一鼻子灰,但并不沮丧。他决定向电磁学泰斗亨利先生请教。亨利听了贝尔的介绍后,微笑着说:“这是一个好主意!我想你会成功的!”
得到亨利的肯定和鼓励后,贝尔觉得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了,决心也更大了。他暗暗打定主意,我一定要发明电话。此后,贝尔便一头扎进图书馆,从阅读《电学常识》开始,直至掌握了最新的电磁研究动态。
有了坚实的电磁学理论知识,贝尔便开始筹备试验。他请来18岁的电器技师华生做他的试验助手。他们终日关在试验室里,反复设计方案、加工制作,可一次次都失败了。可亨利的话时时回荡在贝尔的耳边,激励着他继续工作。
1875年5月,贝尔和华生终于研制出两台粗糙的样机。这两台样机是在一个圆筒底部蒙上一张薄膜,薄膜中央垂直连接一根炭杆,插在硫酸液里。这样,人对着它讲话时,薄膜受到振动,炭杆与硫酸接触的地方电阻发生变化,随之电流也发生变化。接收时,因电流变化,也就产生变化的声波。由此实现了声音的传送。
可是,经过验证,这两台样机还是不能通话。试验再次失败。经反复研究、检查,贝尔确认样机设计、制作没有什么问题。“可为什么失败了呢?”贝尔苦苦思索着。
一天夜晚,贝尔站在窗前,锁眉沉思。忽然,从远处传来了悠扬的吉他声。那声音清脆而又深沉,美妙极了!
“对了,华生,我们应该制作一个音箱,提高声音的灵敏度。”贝尔从吉他声中得到启迪。
于是,两人马上设计了一个制作方案。一时没有材料,他们把床板拆了。几个小时奋战之后,音箱制成了。
1875年6月2日,他们又对带音箱的样机进行试验。贝尔在实验室里,华生在隔着几个房间的另一头。贝尔一面在调整机器,一面对着送话器呼唤起来。
忽然,贝尔在操作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腿上,他情不自禁地喊道:“华生,快来帮忙,我这边出事了。”
他的话语,在远处的华生通常是听不到的。但是,华生却万分激动地飞跑过来,喊道:“你刚才在喊我,是不是?”无意之中,他们已经完成了通话,华生在受话器那一端,清清楚楚接收到了贝尔送话器传递过去的声音。电话研制成功了!
可是,当时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诞生反应冷漠,觉得它只能用来做做游戏,没什么实用价值。
贝尔一方面对样机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宣传电话的使用价值。两年之后的1878年,贝尔在波士顿和纽约相距300千米的距离之间进行首次长途电话试验,结果获得成功。此后,电话很快在北美各大城市盛行起来。
启迪之光
贝尔经过数不清的挫折和失败后,终于成功地实现了用电流传递语言的设想,发明了有线电话。贝尔有错就改,不怕挫折和失败,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此,当我们遇到了难题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就要向贝尔学习,永不放弃、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