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娥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赵家岭一个农民家庭,1966年到洛阳市老集煤场工作。由于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1983年2月12日国务院决定授予赵春娥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煤场的活,一年到头同黑煤打交道,灰眉乌眼,又脏又累。一些人嫌弃“煤黑子”,借故托关系调走了,她却甘之如饴。她说:“轻活重活都得有人干,煤场虽脏,工作虽累,但它联系着千家万户,谁家能不烧煤,谁家能不吃饭?只要工作需要,我情愿在煤场干一辈子!”
赵春娥还说:“七十二行,行行都和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相连,哪一行都得有人干,咱把后勤工作搞好了,让科学家集中精力搞科研,让工人精神饱满搞生产,也是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1971年,赵春娥负责在车站看守煤堆。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她都是提前到现场,用一把铁锨,一把扫帚,帮着装车,清理煤场。
赵春娥把煤底扫得干干净净,即使撒落到道轨、碎石缝里的碎煤,她也用手一点一点地抠出来,十个手指都被碎石磨出了血。有人计算,她在车站看煤两年,共扫出土煤50多吨。
有些想占小便宜的人挖苦赵春娥说:“你扫得比舌头舔得还干净,下辈子还让你扫煤底!”
赵春娥说:“国家的煤我就要扫干净,有我在,就别想占国家的便宜。”
1979年,党中央号召全国职工增产节约。公司党委要求全公司每个职工全年节约50元。赵春娥给自己提出一个全年节约200元的目标。有人怕她完不成,问她:“春娥,你用啥办法节约这么多?”
春娥说:“办法在人找。我说到就能办到。”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赵春娥挖残煤、扫煤底、洗油线、捡破烂、修脸盆、送煤收费运费交公等等,千方百计点滴节约。老集煤场制造蜂窝煤,经常既要运进煤,又要运进士,撒在地上人踩车碾,天长日久,地下一层土一层煤,成了夹馅的“花卷儿”。
这年要盖房子了。赵春娥想:将来盖起房子,地基下的这些煤不就白埋在地下了?煤矿工人从地下把煤挖出来,运输工人把它运到城市,来得不容易啊!我们怎么忍心把它丢失?
当时已是严冬季节,北风呼啸,寒气逼人,煤场的房檐上挂起长长的冰凌。赵春娥却抡起镢头在地基处刨起来了。她挖一层,清一层,手掌磨出血泡,虎口震裂了,贴一块橡皮膏接着干。
到了春节,人家都放假走亲访友,她还在煤场挖煤。在她的带动下,不少人自觉带上工具到煤场和她一起挖起来。光她一人挖出的煤就有21吨。
煤场排水沟里,雨天冲进煤粉,天长日久沉积了厚厚一层。炎热的夏天,赵春娥利用午休下沟挖出煤浆,又拍成饼晒干送到打煤房。青年工人张桂琴见她的两腿被蚊子咬了一层疙瘩,心疼地说:“大姐,看你的腿被蚊子咬成啥样了。”
赵春娥淡淡一笑说:“没事儿”。
小张被感动得也和她一块挖起来。擦机器用的油线,一斤值一块多钱。工人们用脏了随着扔掉,赵春娥见了就拣起来,积少成多,然后洗净晒干重新使用。平时她还注意把丢在地上的废铁钉、废螺帽、废绳头拣起来,卖给废品收购站,所得的钱全部交给会计。
就这样,点点滴滴,斤斤两两地节约,就凭着一颗赤诚的心,到年底一算账,她一共为国家节约了449元6角5分。赵春娥工作上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认为是应该的。国家对她的照顾,总感到太多,总认为自己贡献太小。
1981年底,赵春娥因病住院。出院时,口袋里装的是医院开的证明:丧失劳动能力,长期休养治疗。可当她知道住院用去九百多元时,她哭了。她说:“我们生产100块煤才2元多钱,这得生产多少煤才赚得回来!”
出院后的第二天,赵春娥强忍着病痛悄悄地来到车站卸煤的地方,清扫煤底,拣拾撒落的好煤,收集了足有两三吨,然后通知煤场派人拉回去。接着,她又出现在煤场,爬上煤堆拣废旧物资。肝部疼得厉害,她就用锨把顶一阵,接着再干。
就这样,赵春娥不顾病重和领导的多方劝阻,更加努力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作为一名普通的煤场工人,她的行动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勤俭为国、忘我奉献精神。她被人们誉为“工人阶级的好女儿”、“闲不住的实干家”、“为人民服务的老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