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1981年5月11日,国际沙眼防治组织在巴黎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把一枚金质奖章授予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中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可惜,汤飞凡早已不在人世了,没有见到这枚奖章。
汤飞凡1897年出生在湖南省的一个偏僻的乡镇。他的父亲是一位正直和善的农村知识分子,母亲是一位贤惠、勤劳的家庭妇女。
飞凡家里很穷,全家靠父亲当乡间私塾的先生过日子,没有别的收入。飞凡从小就很懂事,从不惹父母生气,有空儿就跟父亲学习写字,一写就写好几篇,读书不到背熟了不停止。
家里的日子太苦了,为了节省开支,母亲每天把午饭做好后,让孩子们把饭送到学堂。这样,父亲既用不着来回跑路,又节省了家里的开支。
飞凡在几个孩子当中,是往学堂里给父亲送饭最多的一个。他把饭送到学校后,父亲要留他在学堂里一起吃饭,因为母亲经常在给父亲的饭里放一只鸡蛋,或者放些蒸咸肉。飞凡为了让父亲有一副好身子骨,不肯与父亲同吃。他坚持回家,跟母亲和兄弟姐妹们吃糙米饭和腌菜叶。
飞凡的母亲在操持家务之余,很注意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培养。她忙完了家务,晚上在灯下教孩子们识字,有时还给他们讲古代英雄豪杰的故事。母亲是飞凡最敬重的人,他经常帮助母亲担水、洗菜、做饭,使劳累不堪的母亲减轻了不少负担。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小飞凡做梦也没有想到,像母亲这样好的人竟染上了病,母亲病得很厉害。乡间缺医少药,飞凡刚刚进入少年时代,母亲就离开了人世。
母亲的死使飞凡家失去了一个主心骨。善良的父亲遭受了这一打击之后,过早地苍老了。他家的日子更加艰难了。
母亲的病故后,几个孩子在房间里望着外屋发愣的父亲,心里都很难过。小飞凡和弟兄们商量说:“母亲不在了,父亲每天中午吃饭都成了问题,我们一定不能让父亲饿着……”
弟兄们都同意飞凡的主意。第二天将近中午的时候,父亲正在上课,突然发现在学堂里读书的小飞凡不见了,感到很纳闷儿。
当他讲完了课,穿起外衣正准备赶回家去为孩子们做饭的时候,房门突然开了,是小飞凡提着一个篮子赶来了。他见了父亲笑着说:“父亲,我给您送饭来了,快趁热吃!”
一切全明白了,小飞凡是在最后一节课回家给父亲做饭去了。父亲一下子严肃起来:“你的学业可不能荒废呀!”
飞凡说:“我们都商量好了,每天中午轮流回家做饭,拉下的课,晚上补,有不明白的,再问您,这样行吗?”
孩子们把今后的日子竟安排得这么周到,父亲还能说什么呢?再说,如果不用这个办法,又怎么解决中午吃饭的问题呢?
父亲打开盛饭的篮子,照例,碗中有一个腌鸡蛋,几块咸肉,一切和妻子在世时的一样。小飞凡向父亲告辞,跑回家去吃饭。
望着小飞凡远去的背影,父亲的眼眶流出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