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镇定自若、置生死于不顾去掰开原子弹的人吗?
历史上的确有这样的人,它就是加拿大科学家斯罗达博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用闪电战的方式吞并了大半个欧洲,日本则侵略了我国和东南亚,还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面对这两个疯狂的魔鬼,各国都想研制一种有威力的新式武器来对付他们。
有一天,加拿大核物理学家斯罗达博士,正在实验室里主持引爆原子弹的“临界质量”的试验工作。
临界状态是原子弹引爆的关键。原子弹的核装料平时要保持亚临界状态即低于临界质量,这样才能确保安全。而要让它爆炸,就必须使核装料迅速达到超临界状态即高于临界质量。
要实现从亚临界状态到超临界状态的转变,有两种方法。一是积木式的拼凑法。即平时几块铀块分开放着,每块都处于亚临界状态,这种状态不会发生链式反应;如果将它们迅速地合起来,就组成了一块超临界状态的核装料,便会立即爆炸。二是叫压紧法。它利用普通炸弹的爆炸力把分散的浓缩核装料挤压在一起,使它超过临界质量而爆炸。
斯罗达博士等的试验,就是在探索这种引爆的问题。那天,斯罗达正在与同事们研究两块放在轨道上的浓缩铀的“临界质量”。就在这时,一场意外的事故发生了:拨动铀块的螺丝刀突然滑落,两块铀在轨道上面对面滑动,距离越来越近,就在两块铀即将滑到一起的千钧一发之陆,斯罗达奋不顾身地用双手把它们掰开了。
这铀块就是原子弹的“核”,只要它们合在一起,瞬间就会达到超临界状态而发生猛烈爆炸。斯罗达用自己的镇定和勇敢避免了一场极其可怕的灾难。但他也因此受到了高剂量的致命辐射,不久即离开了人世。因为铀是一种放射性极强的物质,超量辐射会致命。
加拿大政府和人民为了表彰这位优秀科学家,称他为“用双手掰开原子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