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是东汉时期发明家、科学家、文学家。他创造出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
张衡从小聪慧过人,对日月星辰特别感兴趣,瞬息万变的大自然奥秘,更使小张衡着迷,脑子里装满了提不完的问题,小小年纪提的问题有时连父母和奶奶都无法解答。
有一次,张衡跟着妈妈去挖野菜,太阳刚从东方升起,小张衡发现自己的影子比自己长,可到了中午自己的影子却缩成了一团。从此以后,当他看见自己的影子缩成一团时,就催促妈妈赶快做午饭。
张衡不仅天资聪明,而且读书非常用功。10岁时,他就能够熟读《诗经》,并对其中的天文、历法背得很熟,而且通过阅读大量其他书籍,理解了文中的意思。
有一次,先生给学生讲《诗经·豳·七月》中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先生解释“流火”是指“落下的、一晃而过的大火星。”
学生好奇地问:“‘大火星’是天上哪一颗星星?”
先生含糊不清地回答道:“就是我们常看到的流星。”
张衡却站起来说出了与先生截然不同的解释。他井井有条地说:“先生,那‘流星’是28宿中的萤惑星,‘流’不是落下的意思,而是萤惑星偏西向下的意思。”
接着,张衡又根据自己所读过的《史记·天宫书》、《淮南子·天文训》等天文书籍,滔滔不绝地说起了星宿与北斗星的区别。
张衡一边用手在空中比划一边说:“‘北斗星’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随着季节的变化,‘斗身’和‘斗柄’的朝向不同。”
张衡的精彩解说使他的同学听得入了迷,令先生对他刮目相看。
有一天,少年张衡在一本名为《鹗冠子》的诗集上看到了四句描述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变化的诗:
斗炳指东,天下皆春;
斗炳指南,天下皆夏;
斗炳指西,天下皆秋;
斗炳指北,天下皆冬。
这四句诗反映了北斗星所指东西南北与春夏秋冬变化的内在联系,引起了张衡的极大兴趣,勤学好思的张衡从此开始了他探索星空奥秘的成材之路。
张衡将那首诗抄下来,画成图,每到晚上就仰望星空,从细致的观察中,他渐渐发现了诗中虽然所说春天斗炳指东没错,但早春却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于是他脑子里总是装满了有关星星和月亮等许多天文方面的问题,常常冥思苦想,废寝忘食。
后来张衡发现,光靠读书,还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他在17岁那年,离开家乡,到古都长安访师求学,在当时首都洛阳游历时结识了一位叫崔瑗的朋友,精通天文、数学、历法,张衡常跟他一起研究学问。
张衡在担任朝廷太史令时,主管天文历法。他为了对天体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决定制造一个天体模型,这就是天球图,把天地的构造和日月星辰的变化都在上面显示出来。
正是在这期间,张衡带人每天数星星,数了东边数西边,数了北边数南边,最后终于有了一个比较精确的数字:中原地区天空星星的总数为二千五百颗,和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基本相符。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衡经过几年的努力,对天球图不断改进,终于在安帝年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力转动、能较准确测定天象的浑天仪,成为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
公元132年,张衡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以预测地震方向的地动仪。紧接着,他还发明了观测气象的候风仪。张衡用他超人的智慧和勤奋,在科学领域里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