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宗仪是浙江黄岩县人,他在少年的时候就十分好学,并曾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官运亨通,光宗耀祖。
可是当陶宗仪第一次去参加科举考试落榜而归后才发现,所谓的什么“考试”全是骗人的鬼话,那都是为富家子弟而准备的,穷人家的孩子根本就别想踏进官场。从此,陶宗仪就抛弃了做官的梦想,回到家中,一边务农,一边自学。
渐渐地,陶宗仪长大了,他的知识也逐渐地丰富起来。他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了,但是他自己却并不满足。于是,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到浙江东部一带游学。
陶宗仪到过许多地方,结交了许多朋友,最重要的还是他拜访了许多有名的老师,像张翥、李孝光、杜本,等等,他都拜访过,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新知识,开阔了眼界。
陶宗仪的诗歌、散文都写得很不错,但是他最拿手的还是书法。他有个舅舅叫赵雍,是个书法家,陶宗仪便拜在舅舅门下,专习篆字。他的篆字是很有功底的,就连当时的大官僚泰不华和丑驴也对他另眼看待,几次派人请他出山为官,怎奈他执意不肯,方才作罢。
那时候正是元朝末年,朝廷内忧外患,国家政治异常腐败,多次强征民税,老百姓不能安心度日,只好背井离乡,到处流离。陶宗仪也不例外,他在朋友的帮助下,逃难来到了江苏的松江镇。
陶宗仪来到松江以后,靠着教书的一点微薄收入,购置了几亩薄田,利用空余时间种点粮食来勉强度日。
虽然陶宗仪是一个外乡来的教书先生,但是由于他非常平易近人,所以村里的人都愿意和他在一起聊天。农民耕地有个习惯,就是在累了的时候,都要跑到田地旁边去喝点水,歇一会儿,尤其是在夏天更是如此。
当时,在陶宗仪的田地边上,正好有一棵大树,枝叶繁茂,外面骄阳似火,树下却凉快得很。宗仪先生读书多,见识广,又会讲故事,因此,每到歇息时,大伙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到那棵大树下,一边喝水,一边听宗仪先生讲故事。这些农民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目瞪口呆,完全忘记了劳动的疲劳。等故事讲完了,大伙也休息得差不多了,于是又回到地里继续耕作。
有一天,大家都走了之后,陶宗仪先生仍坐在树下没有动。他在想:“要是我能把这些故事都写进书里,让更多的人都能读到,那该有多好啊!”
可是当时兵荒马乱的,纸张很贵,哪里有钱去买纸啊!宗仪先生正在苦思冥想,这时,突然一阵风起,几片树叶随风而落,正好落到宗仪先生的脚下。他望着脚下的落叶,忽然灵机一动:“唉,唐朝不是有‘红叶题诗’的佳话吗?我何不也学一学呢?”
陶宗仪高兴极了,赶忙起身,拾了一些树叶,跑回家中,取出砚台,提起笔就开始在树叶上写起来。一叶,两叶,三叶……
从此,陶宗仪先生每天下田都要捡回一些树叶,把自己所记得的,或者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奇闻异事都记在树叶上面,并压平、晾干。
时间长了,树叶多了,陶宗仪就把树叶放进一个罐子里,埋在院中的地下。就这样,陶宗仪先生十年不辍,写出的树叶共装满了十几个罐子。
后来,陶宗仪在学生的帮助下,他把这些罐子挖出来,再加以整理,编成了《南村辍耕录》三十卷。在这部书中,琴棋书画、字帖碑刻、语言文字、种植技术、风土人情、历代掌故等等,都有记载,可说是无所不包。
人们所熟悉的纺织家黄道婆的故事,就是陶宗仪记录在这部书中的。《辍耕录》对于研究古代生产、科技、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书成以后,陶宗仪先生仍不满足,重新对原书做了修订,又编成《说郛》、《书史会要》、《四书备遗》,都流传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