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第一章  生平简介 热血报国

书名:北宋大儒张载  作者: 赵军良,严惠婵  本章字数:3460 字  创建时间:2023-09-21 16:56

在大镇谷张家圪定居下来后,张载一面为父亲守孝,一面奉母教弟。白天与母亲一块下地耕种,夜晚伴灯苦读。农闲时间,他常常步行十余里地到镇上的崇寿院去读书。张载自幼聪明过人,加之少年丧父,使他很快成熟起来,早早担负起了家里的重担。

北宋的出现,使国家分裂的时代到达了终点。北宋在稳固了内部、杜绝习惯性的兵役之源(北宋之前的五代时期,禁军扩充无度,重武抑文盛行。武将常常干涉内政,造成拥兵自重,加之兵役无节,导致兵源质量低劣)以后,即着手统一中国。963年灭南平。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吴越王看大势已去,于978年献出国土向北宋俯首称臣。北方的辽国,自知国小力弱,以“侄皇帝”自称。北宋为求得长久安宁,从979年开始多次发兵攻辽,但却受到辽顽强的抵抗。

1004年秋,辽军开始对北宋发起强烈攻势。由于军事上的优势,辽军在进攻初期,便长驱直入,进逼北宋中原澶州(今河南濮阳),直接威胁京城汴京。北宋许多大臣贪生怕死,奉劝真宗迁都南方躲避。但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抗敌,并请求真宗亲临前线激励宋军抗敌士气。为了稳定军心,寇准建议真宗对主张迁都者斩首。胆怯、动摇的真宗在广大军民和寇准的强烈要求抵抗的压力下,勉强来到澶州。澶州隔黄河有南北两城,真宗到了南城,却不敢到黄河对岸的北城去,寇准和主战将领指挥卫士们簇拥着真宗到了北城。

这时,辽军孤军深入,受到北宋军民的英勇反击,其后方也受到严重威胁,而集结在澶州附近的宋军士气十分旺盛。辽军眼看兵败在即,于是答应与北宋议和。

宋真宗本来就没有抵抗的决心,于是,便派大臣曹利前去辽营商谈议和条件。临行前,真宗对曹利说:“如果辽国要土地,就答应给绢银代替,即使一百万绢银也答应。”接着寇准又私下召见曹利,告诉他:“纵然圣上给你一百万,你答应的数字如果超出了三十万,我就杀了你的头。”最后,北宋与辽国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双方同意互不用兵,但北宋每年必须给辽国二十万匹绢和十万两白银。

澶州议和之后,宋辽之间的战争虽然大大减少,但辽军还时不时地到内地掠夺,而且每年要向北宋索要大量的银绢,因此,北宋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

正当北宋和辽互相征战的时候,位于我国西北的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自称西夏王,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建立国都。西夏政权建立后,西夏王元昊屡次发兵侵犯宁夏、陕西等西北边境。“小则恣行讨掠,大则侵夺封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四),所到之处,“焚荡庐舍,屠掠民畜”(《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夏元昊拒命》),造成惨祸不断,百姓苦不堪言。起初,宋仁宗仅以元昊为盗首,悬赏缉其首级,但未见其效。后来从1038年到1048年,连续十年征战,耗费大量民力财力,但宋军仍连连败退。虽在1044年,宋夏签订和约,北宋每年向西夏贡送大批银绢,可是,侵略事件依然频频发生。就这样时战时和持续多年,人民的灾难丝毫没有减轻。

北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颓势,对“志气不群”(《横渠先生行状》以下简称《行状》)的少年张载刺激很大,由此他便萌发了矢志御敌报国的决心。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张载十八岁。《行状》记载他“与邠人焦寅游”。焦寅,邠(今陕西彬县)人,喜欢交游,特别擅长兵法。一次偶然的认识后,张载十分敬慕焦寅高超的兵法技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报国心切的张载主动拜师于焦寅门下,虚心求教。张载不仅悟性高,而且他甘于吃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间断。焦寅非常赏识张载的才华和品格,见他“少自孤立,志气不群”(《行状》),与自己志趣十分相投,便不吝赐教,悉心传授。二人相互学习,互相切磋,从此结为至交好友。

张载自结识焦寅以后,报国安边的信心大增,他平时除了向焦寅学习兵法外,还主动与焦寅探讨当前国家形势。总之,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百姓疾苦,无所不谈,无所不议。当谈到西夏侵犯边境烧杀奸淫等罪恶行径时,张载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当得知洮西(今甘肃省临洮县一带)丢失,宋军溃败的消息时,两人更是痛心疾首,拍案而起。于是他们毅然商定,组织民团,习练兵法,收复被西夏侵占的土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后因时机尚不成熟,他们的这一远大抱负未能如愿以偿,但二人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他们打算用自己组织起来的民团,保村护庄。这时期的关中一带,盗贼出没,匪患无穷,四方百姓深受其害。因此,民团成立的消息传出去,十里八乡的青年纷纷报名参加,一些大户人家也自愿出粮出资。这支队伍很快发展壮大,声震四方,不久,家乡一带的匪患基本得到消除,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二十一岁的张载俨然成为一名踌躇满志、血气方刚的青年。这年春,西夏再次大举进犯北宋西北边境,宋军军心涣散,无力抵抗,结果大败延州(今陕西延安)。这时的张载深知组织民团固然暂时可以保一方安宁,但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国家被欺凌的被动局面。于是,他在焦寅的帮助下,精心编写了《边议九条》(《文集佚存·边议》),详细阐述了巩固边防,御敌保国的方针策略。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有四点:

一是选吏行边,军民协力。张载认为:固边御敌,不仅要筑城固寨,更要“选吏行边”。选择任用好的官吏,既要懂得以行政礼法教民,收服民心,又要懂得御敌之略和坚壁清野之策。这样,官民相互协力,便可解除边患。

二是富国强兵,抵御外寇。针对北宋“兵久不用”“文张武纵”“国力既殚”“边兵日弛”的现实,张载认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靠空口浮议是不行的,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发展生产,养兵储粮,爱物集财,方可御敌于国门之外。他指出:当前,国弱民穷,所以才边患不断,无法御敌保民。

三是计定兵力,有备无患。张载认为,要使城池守得坚固,就必须选择善守之人,计算好所需的兵力,一旦敌人来攻,自可固守保全。即使敌众我寡,也能支持数日,应援之师不为仓皇牵制,这样,才能守必力而师不劳,此乃御患的当务之急。善守者省兵而守必固,不善守者费兵而守不固,所以,要计定兵力,省兵以守,这样才可做到战以省兵。对于以省兵为能,省兵善守者,要给予厚赏重奖,令他人学习,以张正气。张载还认为,固守城池不仅要计定兵力,省兵以守,而且要计民以守,兵民相济。计民以守,就要熟知城池大小、人口多少、民力强弱和地形地貌等情况,然后绘出图形,形成文字,标出准确的方位。平时练兵习武,使民知所守、识所向,经过平时的演习备战,战时就不会惊慌失措,造成混乱。

四是师出一律,谨择将帅。张载指出:军队出征作战,行军御敌,必须要有高度的纪律性。有纪律性的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否则便会招致失败。他还说,要建立一支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军队,必须选择有智慧、有才干的将帅,这样的将帅不仅要能统兵守边,而且也要教民战法,发展生产,使百姓丰衣足食。如此战精而食足,则边守固,民安心,方可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青年张载虽涉世不深,但他对御敌安边之策的精辟论述,展现了他早期卓越的军事才能。

据《行状》记载:“当康定用兵时,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许,上书谒范文正公。”为实现报国之志,这年夏天,张载断然决定赴延州将自己编写的《边议九条》,上书时任陕西招讨副使兼延州知州的范仲淹将军(应该指出的是,康定用兵时指宋仁宗康定元年,即1040年,故“年十八”似有错,张载此时至少应为20岁)。在延州,张载见到了范仲淹。范仲淹认真阅读了张载的《边议九条》,对他的才能十分赏识。

范仲淹像通过多次切磋交流,范仲淹深感张载年纪虽轻,但谈吐文雅,志趣不凡,日后必成大器。于是奉劝张载“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行状》)意思是说,你自幼生长在官宦之家,受到良好的教育,应该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以文报国,不要从军入伍。张载听了范仲淹的劝告,决定弃武从文,并暗下决心:学不成,名不就,誓不罢休!张载对范仲淹的一番指教十分感激,但他又不知从何做起,再次向范仲淹请教。范仲淹对他说:你还是从孔子的《中庸》学起吧。《中庸》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它为人们指明了处世和寻求真理的科学方法。孔子在《中庸》中首先主张仁爱,让人和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和仁爱,少一些隔阂和摩擦;其次讲处世,面对风云激荡的社会和升降荣辱应不忧、不惧、不惑,使人具有绵长的韧性和顽强的毅力;再之,讲中正,启示人们对待复杂多变的事物,应站在中间位置,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然后选择出最切合实际的真知灼见来。

张载听完范仲淹的悉心教导,茅塞顿开,受益匪浅。离开延州时,范仲淹再三鼓励他说:天地有形,然玄机不尽;人生无常,惟气节尚存。你乃名门之后,天资聪颖,志向远大,只要目标正确,博学精思,勇于实践,耕耘不止,就一定会大有作为。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