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声名鹊起、被国人熟知,皆因1935年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在此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瓦窑堡革命旧址成为黄土高原远近闻名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革命旧址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子长县境内,子长县民国时期名为安定,后来为纪念人民军队将领谢子长而改名。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瓦窑堡曾经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瓦窑堡历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1935年10月至1936年6月,这里成为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军委的前身)的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代开国领袖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等,曾在这里转战驻扎,留下了壮丽的革命史诗。同时,这里先后走出了以谢子长为代表的十位将军和一批革命英雄豪杰。因而,这座古老的城堡,成为闻名遐迩的塞上红都。
旧址现存二十余孔砖砌窑洞,包括瓦窑堡会议旧址、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旧居等。
瓦窑堡会议旧址是位于城内中山街南侧下河滩田家院落中的一座,院内有坐西面东的砖窑五孔,正中一孔为会议室,北起第二孔为张闻天旧居。瓦窑堡会议旧址的窑洞不大,放着两张八仙桌和六个木条凳,小炕上还放着一张小炕桌。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位于城内下河滩一处小院内,院内有砖窑十二孔。上院有砖窑六孔,五孔坐东面西,周恩来曾住在南起第四孔和第五孔窑内,另外一孔坐北面南的大窑为军委会议室;下院也有六孔窑洞,均坐东面西。
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子长县县城内北侧的米粮山上。1936年6月1日,红大开学时校址就设在瓦窑堡。1936年6月21日后,红大迁往保安(今志丹县)。当时红大分三个科,一科和二科学生住在瓦窑堡。红大旧址现有砖窑五孔,分为两个教室。
1935年12月13日,毛泽东率部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后,到达瓦窑堡,住在城内中山街西侧中盛店院内。院落坐西向东,有砖窑两排,前后院由砖砌的过洞连接。毛泽东居住在后院右起第一孔、第二孔窑洞内,两孔窑洞有过洞相连。
1935年12月17—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定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史称瓦窑堡会议。
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从这里出发,率领红军进行东征。5月21日,东征取得胜利后,又返回瓦窑堡,住在城内前河滩二道街一院落内。院内有砖窑五孔,坐西面东,毛泽东住在左起第二孔和第三孔窑洞内,第二孔窑洞筑有地下防空洞。
刘少奇旧居,位于城内铁狮子巷一四合院内。当时,由刘少奇任委员长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在瓦窑堡成立,西北执行局机关即设于此。1936年1月17日,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刘少奇离此前往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的瓦窑堡镇。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瓦窑堡革命旧址确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