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丘吉尔直言:一个人可以面对多少人,就代表他有多大成就。而现在很多人欠缺的恰恰就是:当众自然讲话的能力。讲话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而一旦需要当众讲话,许多人就开始打起退堂鼓,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人莫名其妙紧张起来,有的人站在陌生人面前讲不出口,有的人是“肚里没粮,心里发慌”,有的人讲话前言不搭后语,有的人越说越紧张,以致越讲越快;还有的人说话语无伦次没有重点……
种种状况让人们越来越惧怕当众发言,甚至为了安全起见、避免出错,而坚持一定要采取照本宣科的方法。无论演讲开会、主持致敬、发言讨论,不管对象是谁,讲话必念稿,这已成为许多人习惯性的讲话定式。这种习惯的后果就是,讲话效果烦冗乏味,现场氛围沉闷无聊。而且发言稿往往篇幅很长,更加导致内容空洞,大大影响了传播效果。长此以往,很多人甚至离开稿子就寸步难行。
2011年,安理会安排各国代表针对“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进行发言,当时78岁的印度外交部部长克里希纳被排在葡萄牙外交部部长路易斯·阿马多之后上台发言。他上台之后,毫不犹豫地拿起面前的发言稿读了起来。而这份发言稿,并不是属于他自己的那份,而是在他之前发言的路易斯·阿马多遗留下的那份。
克里希纳的发言开始没多久,几乎在场的所有人就听出来他读的稿子拿错了。他读的内容中有一部分与克里希纳的身份及印度的国情相差甚远,甚至格格不入。但克里希纳本人却浑然不觉,依旧镇定自若地一直往下读,而现场也并没有人来阻止这一切。
直到3分钟后,印度驻联合国常任代表哈迪卜·普里才匆匆忙忙跑过来打断了克里希纳的发言,拿给他正确的演讲稿并请求他重新发言。此时,台下传来了哄堂大笑。
这件事在国际上被传为笑谈,在印度国内,网友们抨击说让一个78岁高龄的人担任外交部部长根本就不合适,因为他“老糊涂了”。印度外交部则极力试图淡化这场外交部部长讲错稿而引发的风波。事后,印度外交部还特别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发生“错误”的部分无关紧要,并不涉及印度的外交政策。
类似情况的念稿发言在国际、国内的大小会议场合中都发生过。国内一家企业的领导在公司员工大会上做学习雷锋精神的报告时,照着稿子脱口而出:“雷锋没有死!”现场员工先是一片静默,接着传来窸窸窣窣的拼命压抑着的细微笑声。秘书赶紧上前提示:“后面还有精神,后面还有精神呢!”领导接着念道:“还精神着呢!”现场员工再也按捺不住,爆发出了一阵阵热烈的笑声。
念稿时发生的意外状况,甚至是“笑话”,数不胜数。发言人不仅要面对现场当下的窘状,更要承担这个错误为自己和公司、国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很多时候,即使事后弥补也往往无济于事,给自己的形象和能力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即使存在着这样的风险,人们也依然不愿脱稿讲话,他们认为,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脱稿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不敢脱稿讲话,其实更多时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障碍,很多人并非真的“不敢”,而是首先认为自己“不能”,所以才进一步“不敢”去做这件事。而一旦认为自己不具备这种能力之后,连尝试的机会都不给自己留,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似乎自己真的无法脱稿讲话了。
不敢脱稿讲话更多时候折射出人们的自卑心理,面对外界和众人的眼光胆小害羞,不敢大胆表现自己,这是几千年来国人普遍存在的含蓄心理。现在,它成为我们通往外界的绊脚石。
其实,脱稿讲话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不可逾越的巨大鸿沟。摆正心态,不要把发言当作是盛大、隆重的演讲,而是一般性的谈话行为,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脱稿发言的重中之重,首先就是放下稿子、站在台上!只要完成了这一步,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其中的重大意义,不亚于美国“阿波罗”号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说:“这是我个人迈出的一小步,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对你而言,这是勇敢脱稿发言的一小步,却是实现自我突破的一大步。
摆脱自卑心理,为自己树立起坚强的信心。一旦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脱稿讲话马上就没那么狰狞可怕了。很多时候,自卑不仅影响了人们在面对事情时的态度反应,更直接影响了原有正常水平的发挥表现。如果你希望在勇敢迈出脱稿讲话的第一步之后,在台上还能拥有更加出色精彩的讲话水平,请继续克服自卑心理,不要让它在你内心偷偷作祟。坦然而乐观地面对自己,面对听众,面对外界,你就能发现,脱稿讲话,似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