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生欲望五个阶段的理论,人类普遍具有渴望得到承认的欲望。而来自周围人的表扬与赞美的话语正好可以满足这一欲望,所以这就是人们为什么都喜欢被赞美的原因。
赞美是所有语言中最动人的声音,恰到好处的赞美能使人的心情愉悦。赞美是吸引人的语言,即便是简单的赞美也能振奋人心。但赞美要新,不可千篇一律,老套、俗气的溢美之词只会令人更加反感。所以,我在赞美别人时,需要应用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恰到好处的语言。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任育才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在校园里看到男同学打架,此时其中一名同学正拾起来地上的泥块狠命地砸向同学,陶行知当即制止了这名同学,还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了,陶行知刚走到办公室门口,发现那个打人的男同学已经低着头在办公室门口等候了。那个男同学见到陶行知非常害怕,不敢抬头,可是陶行知却给了他一块糖果,轻轻地告诉他这块糖果是奖给他的。这个学生十分不解地看着陶行知。陶行知笑了,说因为他下课就遵守约定准时来到了办公室,而陶行知自己却迟到了,所以糖果理应是这个男同学的。这个男同学吃惊地接过糖果,不敢说一句话。而陶行知只是笑了笑,随后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这个男同学,并告诉他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他的,因为当陶行知让男孩停止打人时,男孩立马就住手了,这说明男孩很尊重别人,所以应该给他奖励。男同学更是吃惊,眼睛睁得大大的,但是鉴于校长的威严,他还是接受了糖果。
可没想到的是,陶行知随后又给了他一块糖果,说其实他已经调查过了,男孩之所以用泥块砸那个男生,是因为那个男生不遵守游戏规则,还欺负女生,这说明他正直、善良,还有和坏人做斗争的勇气,所以这块糖果是为此而奖励他的。此时男同学已经泪流满面,样子很是后悔,他跟陶校长说,自己知道错了,他砸的不是坏人,而是他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给了男孩一块糖果,并说这块糖果是因为男孩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奖励给他的。
从陶行知的言行中,我们不难看出,陶行知以表扬作为批评的心理基础,并以糖果作为赞美的载体。这种教育方式,摈弃了批评中的“暴风骤雨”,留下的也只有对话的“风和日丽”和甜蜜。所以,在讲话过程中,我们不妨多赞美一下对方,即使对方犯了错误,这样我们的话语才能成为“蜂蜜”,让对方听了之后心里甜滋滋,心甘情愿地接受。
赞美是发自内心地对别人的一种认可和赞许。赞美不是刻意而为,而是把对方最感动你、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表述出来,并让对方感觉他的存在对于大家是重要的,这才是最真诚、最感人的赞美,也就达到了赞美的真正目的。
所以在脱稿讲话中,当我们需要赞美对方的时候,要学会不留痕迹地赞美,让赞美听起来尽可能地真实、自然,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让对方听了之后欣然接受,内心变得甜蜜起来。
赞美要恰当,赞美别人未赞之处。有一个相貌出众的美女,她对别人反复称赞她长得很漂亮,已经感到十分厌倦,然而当有人告诉她,像她这样气质高雅的女人应该踏上荧屏去从事影视艺术,她心里就美得乐开了花。无独有偶,法国有个将军屡战屡胜,有人称赞他:“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他无动于衷,因为他认为打胜仗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当那人指着他的鬓须说:“将军,你的鬓须真可与美髯公相媲美。”这次,将军欣然地笑了。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可爱之处。只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一般人很少发现的“闪光点”和“兴趣点”,即使你一时还没有发现更新的东西,也可以在表达的角度上有所变化和创新,这也是非常重要、能打动人心的。
用自身不足突出对方优点。人是比较型动物,人是在比较中去追求高度的动物。通过自己的不足,来赞美别人,是对自己的鞭策,更是对别人的一种欣赏。所以,想要快速地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在赞美中“俘获”对方,我们不妨从自己身上着眼,用自身不足衬托对方的优点。比如,在夸奖对方皮肤白的时候,我们不妨先说一下自己的黑皮肤,这样一类比,其实就是间接地赞美了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