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免不了同周围的人打交道,认识的、不认识的,都需要通过语言进行沟通。有些人讲话很神奇,会在极短的时间就让人感动,愿意相信他;有些人则非常平庸,不管他们说什么,别人都无动于衷。同是讲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巨大的差别呢?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言语中是否存在情感,要知道人是情感动物,一生都被情感羁绊,对情感的免疫力很低。那些说话饱含真情实感的人,往往就能快速地走进别人的内心,获得对方的信任。
可见,想要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话语中一定要充满感情,不能总是冷冰冰的。与陌生人说话,要给予一定的热情和真诚;与别人进行进一步的沟通时,更要带着感情去说话。适当地表露真情,感动对方,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沟通的目的。
林肯在当律师时曾碰到这样一件事:有一位老妇人是独立战争时一位烈士的遗孀,每月只靠抚恤金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异常艰辛。这位老妇人前不久碰到了一件烦心事,银行的出纳员非要她交纳一笔手续费才准领钱,而这笔手续费相当于抚恤金的一半,这样的恶霸条款让老妇人很难接受,这分明是一种勒索行为。
林肯得知了老妇人的遭遇之后,怒不可遏。他找到老妇人,宽慰她,并答应帮助这位老妇人打官司。尽管他几乎没有掌握什么有价值的证据,因为当时那位出纳是口头勒索,并没有留下什么纸质凭据。
开庭后,因原告出具不了什么有利的证据,再加上被告矢口否认,打赢官司的胜率并不高。林肯发言时,上百双眼睛都盯着他。林肯首先把听众引入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回忆,他两眼闪着泪花,述说爱国战士是怎样揭竿而起,又是怎样忍饥挨饿地在冰天雪地里战斗。渐渐的,他的情绪激动了,言辞犹如挟枪带剑,锋芒直指那个企图勒索的出纳员。最后他以严正地设问,做出了令人怦然心动的结论:
“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们那衰老而可怜的遗孀还在我们面前,要求代她申诉。这位老人也曾是位美丽的少女,曾经有过幸福愉快的生活。不过,她已牺牲了一切,变得贫穷无依,不得不向自由的我们请求援助和保护,而这自由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发言至此,戛然而止。大家在听了这段充满真情的陈诉之后,彻底被干扰了:有的捶胸顿足,扑过去要撕扯被告;有的泪涕涟涟,当场解囊捐款。在听众的一致要求下,法庭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林肯在证据缺乏的状况下之所以能够让大家相信自己的讲话,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的陈述饱含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在这种情感的感召下,勒索烈士遗孀的恶行显然是不能接受的,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由此可见,唯有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说服人,说服必须从“心”开始。
说出有感情的语言,才会感染别人。所以,在交流的时候,要先解放我们的心灵,开拓自己的思想,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展现实实在在的真感觉。这样才会打动别人,把话说到别人心坎里面,以真性情真感情博得别人的认同,引发两人的共鸣。
比如在讲话中,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谈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这种亲身经历的事情往往更容易让我们投入情感,也更容易让听众体会到我们的情感,明白我们的为人。再比如,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可以转换一下立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想对方之所想,说对方想要说的心里话,这时候我们的语言自然就饱含深情,更容易将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让对方认同,继而打动对方。
演讲过程中,适时地与听众互动,将他们带进你的角色中,才能让听众感受到我们的真情实感。很多人总是有这样的失败经历:自己明明在话语中投入了情感,但是听众却体会不到这种情感,最终导致讲话缺乏说服性。那么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听众并没有进入到你的角色中,并没有进入你的语境,理解你所表达的情感。
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让听众感觉你高不可攀。很多讲话者给听众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是让听众体会语句中情感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如果讲话者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管是智力、学识或社会地位上的,即使我们并不表现出来,听众也一看便知。因为当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暴露了我们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我们的心态。正因为这样,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谦虚,那么听众就会对我们产生一种善意和亲切感,当然也会更容易地体会到我们话语中饱含的情感。就像《现代宗教领袖传》的作者亨利和丹纳·李·戴乐斯在书中评论中国儒学大师孔子那样:“他拥有许多知识,却从不炫耀,他永远只是包容别人,以自己的同情人设法启迪别人。如果我们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能够打开听众的心扉。”
##第五章正式讲话,脱稿更有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