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第五章 “九五” 网络的狂欢(1996~2000)

书名:第七次财富潮  作者:勾红洋  本章字数:10462 字  创建时间:2016-01-20 16:24

欧洲凭什么胜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完全改变了之前的世界格局,从地缘政治上来看,它带来最大的结局则是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和其他三大帝国比起来,奥斯曼土耳其似乎是最悲剧性的。

沙皇俄国的后继者苏联仍然保持了帝国的风范,其领土范围反而不断扩大,20世纪中后期与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争霸,将苏联的影响力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德意志帝国虽然在一战中非常受伤,但其大部分国土仍然守住了,经过短短数十年的发展,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也算混得风生水起;奥匈帝国本来就是一个折中的产物,奥地利王室为了应对统治下的匈牙利民族的反抗,由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组成的一个共主联邦,帝国灭亡后,分解成多个民族国家。

一战完成了对奥斯曼土耳帝国的彻底肢解,土耳其战后签订的《色佛尔条约》被看成是土耳其的死刑判决书。条约要求土耳其放弃了一切亚非的属地,其中大部分被协约国的英国和法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其本土小亚细亚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后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土耳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和约》,但昔日的大国雄风已经荡然无存。

土耳其在一战后的彻底衰落并不能掩盖其辉煌的历史,在历史上,土耳其是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掌握东西文明之陆上交流达6个世纪之久。在土耳其达到盛时的1680年,其有效领地达550万平方公里,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北非沿岸国家均在其控制之下。在与欧洲的对抗中,奥斯曼土耳其大部分时间均处于优势,对欧洲基督教文明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近代史上,由于航海技术的限制,奥斯曼土耳其所在的小亚细亚及两河流域地区成为联结欧亚大陆最重要的桥梁。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帝国的经济蓬勃发展,这构成了奥斯曼帝国东征西讨最坚实的资本。奥斯曼帝国征服欧洲主要从陆路入侵巴尔干半岛。

1389年土耳其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联军。这一胜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为拯救拜占庭帝国,欧洲各国派出了援军,但最终的赢家仍然是奥斯曼帝国,在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将近1万名十字军被俘。后因中亚的突厥族帖木儿横空出世,大败奥斯曼军队,从而挽救了拜占庭帝国,如果奥斯曼军队攻下了维也纳而长驱直入欧洲的心脏,那么,后来的世界历史将会改写。

奥斯曼帝国经过数年的调整,卷土重来。1529年,兵临维也纳城下,虽然最后由于冬季来临而退兵,但在帝国统治者的持续努力下,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认鄂图曼帝国(奥斯曼帝国于1521年建立起的)对匈牙利的宗主权。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以前,阿拉伯帝国也曾给欧洲带来致命的威胁。阿拉伯人征服了北非以后,很快就将锋镝指向信奉基督教的西班牙王国。阿拉伯军队于公元710年横渡直布罗陀海峡在西班牙南端登陆。经过一阵旋风般的战斗,阿拉伯军队征服了西班牙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到713年,整个西班牙已经被置于阿拉伯军队的控制之下。

公元732年,阿拉伯军队与查尔斯?马蒂尔率领的法国联军在图尔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最后,阿拉伯军队被法国联军打败。史学家把图尔战役称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大决战之一,因为它从阿拉伯人手中拯救了基督教的欧洲。如果基督教徒没在图尔战役中取胜,那么整个历史也将会改写。

可以看出,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伊斯兰世界在与欧洲基督教文明的对抗中,大部分都拥有绝对的优势,在农耕时代,游牧民族与生俱来的天然机动性和军事传统使伊斯兰世界成了悬在欧洲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欧洲人必须反击,消除伊斯兰世界的威胁。1096~1291年,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持续了近200年的宗教性战争,史称“十字军东征”。但“十字军东征”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也未能夺回圣地耶路撒冷。

然而促成欧洲突破伊斯兰世界封锁的却是不太起眼的一种商品——香料。

香料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肉类是欧洲人食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冬季需要大量饲料,人们便在秋季膘最足时宰杀牛羊,把肉腌渍起来保存,这就需要香料——印度的胡椒、锡兰的肉桂以及印度尼西亚群岛出产的肉豆蔻和丁香等。但由于阿拉伯帝国及奥斯曼帝国对贸易线路的控制,欧洲人只有接受层层盘剥后的高价。

在拜占庭帝国覆灭以前,欧洲人可以通过波斯湾前往印度及中国,在伊斯坦布尔这个巨大的港口可以获得他们日益依赖的香料,但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给了欧洲人以沉重的打击。欧洲人急需找到一条新的贸易路线,直接从香料群岛获得香料的资源。

不论是出于神圣的宗教原因,将上帝的福音传递到东方,还是世俗的商业,打破波斯人对香料贸易的垄断,打开东方的财富之门,探寻《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记载的富饶的国家,改变历史的“地理大发现”开始了。

地理大发现打破了奥斯曼帝国对印度洋的垄断,如葡萄牙、西班牙及荷兰先后通过新航路,积极展开与美洲、南部非洲、东亚及南亚的贸易,相继成为海上强国,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同时使欧洲拥有了无可比拟的海上军事优势。

但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直接推动作用仍是有限的,它还不足以使欧洲在与伊斯兰世界及东方大国中国的军事竞争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奥斯曼帝国陆上的优势仍难以撼动,在柯普律吕时期,奥斯曼帝国扩张至乌克兰南部;大明王朝及大清王朝早中期均保持了军事强国的实力,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成功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人。

欧洲对中东及东亚的征服要晚100年左右,这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印度、中国、日本等国家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早期欧洲的文明并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只有工业革命大体完成,当蒸汽轮机把世界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市场时,亚洲才正式全面沦陷。

地理大发现最大的成功是成为工业革命的导火索,它带动了西班牙、葡萄牙、英、法、荷兰等国海外殖民扩张,促进了原始资本积累,为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物资条件,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同时海外殖民的扩张开发了大片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为工业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业革命爆发在欧洲而不是奥斯曼帝国或大清帝国,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数学。中国古代的数学虽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实用理性的纯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与要求严密推理和论证的数学思维方式格格不入,根本不可能产生孕育工业文明的微积分;阿拉伯在数学上也同中国一样,在初等数学上颇有建树,但始终没有踏进高等数学的门槛。

相对而言,欧洲人在数学方面更有天赋,他们从希腊人那里继承了欧几里得几何,创造性地发现了微积分。微积分对旧数学作了总结,使代数与几何融为一体,并引发出变量的概念。变量,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为研究运动提供了基础,有了微积分,就有了工业革命,有了大工业生产。

欧洲胜利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之上的,工业革命的胜利使游牧民族完全丧失优势,血肉之躯在钢铁面前变得毫无还手之力。国家间的竞争如逆水行舟,当欧洲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奥斯曼帝国及大清帝国则在原地踏步,毫无作为。欧洲的强大过程正是奥斯曼帝国逐步解体的过程,18世纪后,帝国的许多巴尔干领地落入奥地利手中,而名义上归奥斯曼帝国管治的埃及、阿尔及利亚实际上已独立,后来受到英国及法国的控制;

大清王朝也因鸦片战争而迎来了帝国的衰亡期。

当工业革命在18世纪逐步萌芽时,胜利的天平就已经开始向欧洲倾斜,欧洲文明也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宰。一战中奥斯曼帝国就算不错误站队,它的瓦解也不可避免;大清帝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总人口达到4亿之众,但在欧美的坚船利炮面前,毫无招架还手之力。

在工业革命之后,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中东文明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不停地追赶欧美的脚步,一条是欧洲凭借强大的积累、先进的技术不断将它的优势拉大,对世界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对于后进国家而言,其追赶的步伐就显得异常艰难,其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追赶的步伐

胡林翼,清朝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名臣”之一。一次,他去安庆和曾国藩会面,返回武昌,路过长江,正好见湘军水师浩浩荡荡逆流上行,鼓着风帆,乘风破浪。胡林翼很高兴,他感觉耀武扬威,非常气壮。

这时突然开来一艘英国的火轮船,也是逆流。火轮船迅速超越了湘军水师,激起的波浪,把湘军水师的一条船掀翻了,有人落水,旁边船上的士兵纷纷跳下来救人。胡林翼当时一个跟头摔下来,周围人把他弄醒,问胡大人怎么了?胡林翼醒来第一句话就是“天要变了”。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五月,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中称:“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面对强敌入侵,山河破碎,李鸿章也不得不发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的浩叹。中国的失败也是农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失败,在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面前,腐朽的清王朝不堪一击,一万八千余人在很短时间内就攻破由十五六万清兵,五六十万义和团团民拱卫的京畿重镇。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为“洋务派”与“守旧派”,在历史的大趋势面前,洋务派取得暂时性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希望通过“中体西用”,即保留老祖宗的那一套,只学习西洋的先进技术就可以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

然而在“甲午海战”中,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被日本人击得粉碎,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得到一致认可的一条则是洋务运动不触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学习西洋技术只是皮毛。但仅就学习西洋技术而言,洋务派所做的努力仍是微不足道的。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被认为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在湘军的幕府中有不少能人,其中有一个比较有名,他就是李善兰。李善兰的才华并不在于军事方面,他最终是以一个数学家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的。

李善兰,原名李心兰,生于1811年1月2日,浙江海宁人。李善兰有很高的数学天赋,10岁读《九章算术》,15岁读《几何原本》,都是不烦师授,自修而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现实激发了李善兰科学救国的思想。他曾感叹:“今欧罗巴各国日益强盛,为中国边患。推原其故,制器精也,推原制器之精,算学明也。”在李善兰

看来西方国家之强盛在于“制器精”,而“制器精”则是与力学和数学分不开的。这也坚定了他学习数学的理想和抱负。

1852年,42岁的李善兰带上自己的研究著作,来到上海的墨海书馆向传教士打听西方是否有他研究的那些学问。正在主持西书中译计划的伟烈亚力(AlexanderWylxe,1815~1887)阅读后大惊,认为他的研究近于微积分,但这时距英国人牛顿及德国人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已经晚了近200年。

后来李善兰与伟烈亚力一同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后九卷。《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一部数学著作,这本著作是现代数学的基础,在西方是仅次于《圣经》而流传最广的书籍。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来到中国,他同时也带来了德国人克拉维乌斯校订增补的拉丁文本《欧几里得原本》(15卷本)。1607年,《几何原本》前六卷由利玛窦和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合作完成并出版。直到200多年后的1856年,欧氏几何才算全部输入中国,为这项跨朝代的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李善兰在译书时,创译了许多数学名词和术语,例如:“代数”、“系数”、“函数”、“方程式”、“微分”、“积分”等,自李善兰以后,中国人才正式有了“微积分”的概念,并通过洋务运动派出的留学生的学习,用了近50年的学习,逐渐掌握了微积分这门近现代数学理论。

中国传统哲学自孔子以来就培养了一种深厚的“实用理性精神”,总是同做人即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因此有关人性论和修养论的内容最为丰富。但这种纯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与西方哲学本身所固有的为学术而学术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是大相径庭的,这也从根本上阻碍了数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

就算应用技术,别说到明朝,其实到宋末就开始出现落后势头。比如蒙古人从阿拉伯世界带来的回回炮,南宋的那点攻守城技术根本不管用。到明朝,红衣(夷)大炮经葡萄牙人之手传入中国,由于没有数学的支撑,中国只有进行粗糙的仿制,到清朝后期开花弹也失传,在明朝时看起来非常先进的红衣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再,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

中国想要迎头赶上,工业化是必定要迈过的坎,然而当中国人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惊醒时,欧美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不可撼动的优势。这也如一场马拉松赛,当发令枪响后,中国人、奥斯曼土耳其人等还在昏睡,当欧美的运动员离终点越来越近时,中国人、奥斯曼土耳其人等才开始起步。

洋务运动可看成中国人猛醒后开始拼命跑出的第一步,可惜刚跑几步就被人一脚绊倒,没有办法,中国还得再跑。在民国时代,中国的工业已经有一些起色,如化学工业中的纯碱生产,中国终于在世界上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亚交通梗塞。由于我国所需纯碱都是从英国进口的,一时间,纯碱非常缺乏,一些以纯碱为原料的民族工业难以生存。1917年,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业公司,他聘请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出任总工程师。

1920年,侯德榜先生毅然回国任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中,终于摸索出了索尔维法的各项生产技术(也称为“联合制碱法”或“侯氏制碱法”)。这种方法使纯碱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侯氏制碱法也很快为世界各国所采用,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纪元。1926年,中国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红三角”牌纯碱也一度垄断美国市场。

但侯氏制碱法就如黑夜之中的一颗明星,并不能掩盖中国工业整体水平低下的情况。1936年中国的五大支柱产业是纺纱、织布、面粉、火柴、暖水瓶。

中国建设近代钢铁工业,是从1890年创办汉阳钢铁厂开始。这个设有两座小高炉、两个小平炉和两个小转炉的工厂,建设了4年才投入生产。

从那时起到1948年,50多年时间,中国生产了760多万吨钢,这里面包括了日本人侵占东北时的钢产量。1927年,全国钢产量是3万吨,到1935年才达到5万吨。当时5万吨的钢产量,只能用作建材或者迫击炮管。1938年由于外援断绝,连最基本的炮钢都无法自产,3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管居然因为无法进口而导致断绝。

从1870年开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又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信手段的发明为代表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对欧美的追赶中,民国时期基本上是原地踏步或者说大踏步地后退了。

当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面临着强大的压力。中国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仅次于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之后建设规模、技术跨度最大的工业化进程,通过苏联援助的“156项”工业项目,中国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1971年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两国关系间20多年的坚冰,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正式启动。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接纳中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自此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1977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批准并下达了国家计委《国家计委关于1976~1985年国民经济发展十年规划纲要(修订草案)》。《十年规划纲要》提出,从1978年到1985年,要新建和续建120个大项目,全国基建投资竟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当时省事的说法是要搞10个鞍钢、10个大庆。初步估计,把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大约需要600亿人民币。(《共和国经济风云中的陈云》)

为了实现《十年规划纲要》的目标,国务院制订了八年引进计划。八年引进的项目共需外汇65亿美元,1978年3月,中央又批准了一批追加的项目,从65亿美元扩大到180亿美元。当然这个规划由于过于庞大,最终未能全部实施,已实施的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宝钢。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追赶的道路也行进了60年,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终于成为“世界工厂”,众多产品产量都位居第一,其中钢产量高达5.68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几乎占据了世界粗钢产量的一半。在我们为60年的追赶所取得的成果所惊喜的同时,总有些美中不足:中国何时能与世界巨头们并驾齐驱呢?

第一次和世界如此之近

二战后,日本紧紧抓住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作为美军在亚洲最重要供给基地的机会,大量地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经济实现高速的增长。日本的GDP在1967~1968年两年中连续超过法国、英国和联邦德国,跃升到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20世纪80年代,日本公司向全球扩张,在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对美国发起全面出击,美国呈节节败退之势。

三菱公司出资8.46亿美元收购了被称为美国“富有的标志”和“美利坚的标志”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索尼公司动用34亿美元买下了被称为“美国灵魂”的好莱坞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松下出资6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环球影业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大厦失守;花旗银行总部大厦易帜;莫比尔石油公司总部大厦陷落……对此,当时美国不断有人惊呼“美国被日本收购”,成为当时全球的新闻热点和焦点。

但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的美梦并没有做多久,与90年代美国新经济蒸蒸日上相反,日本经济迎来了“停滞的十年”,或者说是“失去的十年”。

从巅峰衰落下来,一直是日本人心中最深的痛。对日本衰落的分析有很多,“广场协议”往往被认为是日本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美国利用其地位逼使日元升值,这损害了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日本“失去的十年”埋下了种子。但本币同样升值的德国并没有遭到严重的经济停滞,日元升值促进了日本资本在海外的投资狂潮,“购买美国”正是“广场协议”的结果,而不能看成是对日本巨大的伤害。

从根本原因上来看,日本经济的衰落并不主要是货币的因素,而是日本保守的产业政策。历史地看,美国是在与欧洲、日本研究起步水平不相上下的条件下发展新兴的信息产业的。但是,由于美国的科技界、理论界、政府以及企业家准确把握了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向,美国选择主攻计算机的小型化、个人化和产业化,而日本则继续在大型机的发展路上埋头大干,结果错失了迄今最大的产业发展机遇。

美国学术界及企业界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以小型计算机以及软件开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上,从而带动了个人电脑和数字技术的勃兴,而日本还在坚守模拟电路技术,热衷于建立自己的标准,最后与美国的差距越拉越远。20世纪90年代,以微软和英特尔为代表的美国企业成为世界经济、科技的风向标,日本的东芝、松下、索尼等企业仍在原地踏步。当美国的经济在90年代因信息技术而突飞猛进时,日本人只有独自品尝“失去十年”的苦果。(于新东、牛少凤、于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从新中国建立后的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发展和日本有极大的相似性。

战后日本确立的是“技术立国”战略,通过大量引进、消化、吸收欧美的科学技术成果实现产业的高速生长与发展。但日本多以模仿为主,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68年公布的调查,在战后139项革新技术中,日本开发的只有新干线高速火车、晶体管收音机、小型录像设备、电子显微镜、维尼龙等5项,忽视基础研究、淡漠自主研发还是给日后埋下了极深的祸根。

由于中国经济的起点低,新中国成立30多年里中国主要是补课。但中国是一个插班生,老师在上面讲得激情飞扬,美国、日本等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对于中国来说却如天书,为了能听懂,只有把美国和日本的作业本拿来抄,边抄边琢磨,幸好这时还有一个学得好的学长帮忙,那就是苏联。

在苏联的帮助下,再加上勤奋节俭,经过30多年的拼命努力,中国终于在80年代初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课补完。当中国信心满满地想和美国、日本这两个成绩优秀的学生齐头并进时,却发现在补课时老师已经快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课讲完了,这对中国人来说又是天书,这个时候曾经帮助中国的学长——苏联的功课也是马马虎虎,已经很难对中国有所帮助了。作为看家本领,日本和美国等根本不可能进行手把手的指导,让中国缩短与他们的差距。

我们一般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而最核心的标志则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与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欧美、日本开花结果。

1979年,美国硅谷的一家名叫Intel的公司推出5MHz8088微处理器,之后,IBM基于8088推出全球第一台PC,人类历史上又一场伟大的革命拉开了序幕。但美国的高科技革命并不是在1979年突然从地底下蹦出来的,而是经过了30年左右不断地探索和积累。美国信息革命的起点可以一直追溯到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特莱等人发明了晶体管,这是微电子技术发展中第一个里程碑。晶体管出现后,人们就能用一个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电子器件,来代替体积大、功率消耗大的电子管了。

晶体管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为后来集成电路的降生吹响了号角。美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65年,Intel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Moore)预测,未来一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年翻一倍(10年后修正为每两年),这也预示了集成电路时代的快速到来。

1975年出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VeryLargeScaleIntegration),每片集成电子元件1万个以上。用这种技术集成在一个单片上的完整的计算机,其面积也只不过6mm×6mm。这对于刚刚告别电子管时代的人们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震撼。

虽然面临日本的巨大挑战,但美国在信息革命上雄厚的技术储备最终使他们掌握了技术发展的方向,引领了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日本虽然功课也不错,但在和美国的竞争中出现了偏科,最终失去了与美国叫板的机会。

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的1947年,中国在做什么呢?当时正值国共内战;当1965年摩尔定理发明时,中国正在准备第三个五年计划,在此之前中国由于“大跃进”而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经济停滞;当1979年英特尔微处理器8088出现时,中国正在计划大规模引进国外设备,缩小与欧美的差距。

当我们回头看8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时,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距离再一次拉大了。这一次是中国全面、整体的落后,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不同,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很难通过人海战术、简单的技术攻关来缩小差距了,这使中国又面临一次极大的考验。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最后的五年时,奋起直追的中国人又迎来了难得的机会,那就是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技术在世界各国迅速普及。作为美苏冷战的产物,因特网在民用领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协议,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极高的门槛不同,网络技术起点较低,中国终于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和兴奋点,使中国迅速融入全球的经济生活中去。中国的心跳终于开始和世界保持同样的节奏,中国第一次站在了世界的前列,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盲目的追赶者。

我国于1993年成立以国务院副总理为主席的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相继组织了金关、金卡、金税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电子商务发展期打下了坚实基础。1996年1月成立国务院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副总理邹家华任组长,20多个部委参加,统一领导组织我国信息化建设。为中国信息化道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但实现技术的赶超仍是跨不过的坎,中国仍然必须补上这一课,不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补课,则要推迟到21世纪后的第十个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了。

财富脸谱:腾讯帝国的崛起

1996年夏天,3个以色列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发明了一种用于互联网上即时发送消息进行沟通交流的工具ICQ,当时正在深圳润讯公司上班的马化腾接触到ICQ并成为它的用户后,他亲身感受到了ICQ的魅力,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性:英文界面,使用操作很不方便,只限于大多数“网虫”级的高手。因此,马化腾和他的伙伴们决定开发一个中文ICQ软件,这就是QQ的前身OICQ。

马化腾最初的想法是将OICQ卖给有实力的企业,他当时并没有想过自己经营需要投入巨大资金而又挣不了钱的中文ICQ。当时腾讯给OICQ标的价格仅仅为30多万,结果在向某大公司投标时,并未中标,这使得马化腾被迫自己经营。

1998年11月12日,马化腾和他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张志东正式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当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拓展无线网络寻呼系统,在公司成立当初主要业务是为寻呼台建立网上寻呼系统,OICQ并不是公司的主业。

但随着OICQ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1999年11月OICQ的用户注册数突破100万,马化腾隐约看到了里面的商机。从最初引入电讯盈科和IDG的风险投资到后来MIH正式成为最大的股东和战略投资者后,腾讯才终于渡过了生存危机并全身心地投入到OICQ产品上。2001年由于ICQ的起诉,腾讯被迫将OICQ改名为QQ。

拥有了巨大的用户,成为腾讯高速发展的基础。它也开始了横向的扩张,包括休闲游戏、邮箱、音乐、视频、电脑管家、电子商务等众多领域,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

2008年6月30日是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腾讯控股取代曾经的投资方——电讯盈科,正式晋升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而腾讯也以营收第一、利润第一、市值第一遥遥领先中国各大互联网公司,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

而在2010年,俄罗斯DST公司宣布1.875亿美元收购ICQ,而此前腾讯、谷歌等都对ICQ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腾讯虽未能如愿,但此前腾讯曾以3亿美元收购了DST10.26%的股份,也算间接控制。据腾讯发布的财报显示,截止到2009年第三季度其注册用户总数为

10.57亿,2010年3月5日19时52分58秒QQ同时在线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大致相当于墨西哥的总人口。因为拥有庞大的用户,中国人不再只是联网游戏的旁观者或简单的模仿者,而成为游戏规则的重要制定者。

在一路狂奔之后,在门户、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微博、电子商务等方面中国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互联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生态系统,而不再只是跨国巨头的跑马地。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