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2.离娄章句下

书名:白话孟子  作者:陈洪海 冉万里  本章字数:10731 字  创建时间:2017-07-24 12:05

【原文】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①,迁于负夏②,卒于鸣条③,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④,卒于毕郢⑤,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⑥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⑦也,千有余岁。得志⑧行乎中国,若合符节⑨,先圣后圣,其揆⑩一也。

【注释】

①诸冯:古地名。传说故址在今山东菏泽县南五十里。

②负夏:古地名,无确指。

③鸣条:古地名。又名高侯原。故址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

④岐周:周为周代国名;岐,其地望以今陕西岐山、扶风周原一带为中心,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周人灭商之前的聚居地。其范围北至今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约70公里,南北约20公里。古公蚮父因受戎狄的逼迫,自豳迁于这里,筑城郭居室,作邑以居四方来归之民。

⑤毕郢:古都邑名。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

⑥去:距离。

⑦后:指时间较迟或较晚。此处为相差之意。

⑧得志:指舜与文王为王当政。

⑨符节:符和节的统称。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所用的凭证,用金、银、铜、竹、木制成,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节,乃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⑩揆、尺度、准则。

【译文】

孟子说:“舜出生在诸冯,迁徙于负夏,最后在鸣条去世,(从地理位置上讲)舜是东方人。周文王出生于岐周,去世于毕郢,(从地理位置上讲)周文王是西方人。东方和西方,两者相距一千多里;舜和周文王,两者前后相差一千多年。但他们二人为王当政之时,在国中所行的法令制度,却像符节一样,能够一致。这说明,无论是以前的圣人,还是后来的圣人,他们治理国家的准则是一致的。”

【原文】

子产①听②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③人于溱洧④。

孟子曰:“惠⑤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⑥成,十二月舆梁⑦成,民未病⑧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⑨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释】

①子产:郑国国卿公孙侨的字。

②听:判断,处理。

③济:渡。

④溱洧:水名。溱水源出于河南密县的圣水峪,东南流会洧水,为双洎河,东流入贾鲁河;洧水源出河南登封东阳城山,东流经密县与溱水会合。《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⑤惠:施以恩惠。

⑥徒杠:徒,步行;杠,段玉裁《说文》注“桥”字云:“凡独木者曰杠,骈木者曰桥,大而为陂陀者曰桥。”

⑦舆梁:舆,行车;梁,段玉裁《说文》注“梁”字云:“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

⑧病:担忧,患苦。

⑨辟:古代的达官贵人出外时,前有执鞭者开道,就像后代的鸣锣开道。

【译文】

郑国国卿子产当政之时,用他所乘的车辆帮助别人渡溱水和洧水。孟子评论这件事说:“子产有惠民之心,却不知道怎样当政。如果在一年的十一月修成步行的小桥,十二月修成行车的桥梁,老百姓还会有渡河之苦吗?君子只要治理好国家的政令,即使出门有执鞭者开道,那也是可以的,哪里能去帮别人一个一个地去渡河呢?所以,治理国家之人,如果去讨每个人的欢心,那么时间也不会够用了。”

【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②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③于其所往;去④三年不反⑤,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⑥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注释】

①服:服丧服。

②膏泽:恩惠。

③先:使人先去布置之意。

④去:离开。

⑤反:通“返”。

⑥极:说坏话而使之受困。

【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国君将臣子当自己的手足一般看待,那么为臣子的自然将国君看做是自己的腹心;如果国君将臣子当狗马一般看待,那么为臣子的自然将国君看做一般人;如果国君将臣子当泥土草芥一般看待,那么为臣子的自然将国君看做敌寇仇人。”

齐宣王问:“按礼制,臣子应当为去世的国君服一定时期的丧服,国君怎样对待臣子,臣子才会为他服丧服呢?”

孟子回答说:“作为臣子,他的直言规劝能得到执行,他的建议能够被听从;恩泽加于百姓;臣子有其他原因要离开国境,国君就派人引导他出境,而且先派人到臣子要去的国家,说臣子的好话;臣子离开国家三年不返回,才没收其田地里居。这几件事如果能够做到,就叫做三有礼。臣子自然而然愿为国君服丧服。现如今,为臣子的,他的直言规劝不能得到执行,他的建议不能够被听从;恩泽不见加于百姓;臣子有其他原因要离开国境,国君就派人逮捕其族亲,而且还先派人到臣子要去的国家,说其坏话而使其受困;臣子离开国家之日,就立即没收其田地里居。这样的话,臣子便视国君如敌寇仇敌。对敌寇仇敌一样的国君,臣子哪里会为他服丧服呢?”

【原文】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译文】

孟子说:“士人没有罪而被杀,大夫见了,必然另谋高就;老百姓没有罪而被杀,士人见了,必然另择其主。”

【原文】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译文】

孟子说:“国君如果以仁为政,那么举国上下没有不以仁行事的;国君如果以义为政,那么国人没有不以义行事的。”

【原文】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译文】

孟子说:“似礼而不是礼,似义而不是义,诸如此类,是当政者所不做的。”

【原文】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①。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注释】

①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朱熹注云:“无过不及之谓中,足有为之谓才;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

【译文】

孟子说:“道德品质良好的人,可以教育熏陶道德品质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可以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喜欢自己有贤能的父兄。如果道德品质良好的人,不去教育熏陶道德品质不好的;有才能的人,不去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就相近得不能以寸来计算了。”

【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

孟子说:“人只有不做不仁不义之事,然后才可以做仁义之事。”

【原文】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译文】

孟子说:“人有不好之处,却去到处宣扬,当他面对后患时,该怎么办呢?”

【原文】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译文】

孟子说:“孔子是不做过火事情的人。”

十一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译文】

孟子说:“有德行的人,他所说的话不一定要句句守信,他所做的事不一定要件件得到贯彻执行,只要与义同在,依义而行就可以了。”

十二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译文】

孟子说:“有德行的人,便是能保持其婴儿般天真纯朴的人。”

十三

【原文】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译文】

孟子说:“事亲致养不能看作什么大事,只有按礼给父母送终,才算得上是大事情。”

十四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译文】

孟子说:“君子按照正确的方法而得到高深的造诣,就是要他自觉之中有所得。自觉之中有所得,就可以牢牢掌握它而不动摇;牢牢掌握它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得很深;积蓄得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在自觉之中有所得。”

十五

【原文】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译文】

孟子说:“广学道义,且详细地解说它,只有在融会贯通之后,才能达到简略述说大义的地步。”

十六

【原文】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孟子说:“用善来使人心服,没有能够使人心服的;用善来教育熏陶人,然后才能使天下人心服。天下之人不心服却能统治天下的,那是没有过的事情。”

十七

【原文】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①。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注释】

①不祥:赵岐注云:“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故谓之不祥。”

【译文】

孟子说:“所说的话中无实际内容,就会遭受惩罚。这种惩罚,应当由妨碍贤者进用之人来承担。”

十八

【原文】

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③,不舍昼夜,盈科④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⑤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⑥过情,君子耻之。”

【注释】

①徐子:赵岐注云:“徐子,徐辟也。”

②亟:屡次。

③混混:段玉裁《说文》注云:“盛满之流也。《孟子》曰‘原泉混混’,古音读如衮,俗字作滚。”

④科:赵岐注云:“坎也。”

⑤浍:田间小沟。

⑥声闻:名誉。

【译文】

徐子说:“孔子屡次对水称道不已,见了水总说:‘水啊,水啊!’他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孟子说:“有本源的泉水,滚滚而流,且不分白天与黑夜,注满沟坎之处,又继续向前流去,最后归于大海之

中。有本源的事也像这样,孔子所得到的启示正是这一点。如果没有本源,那就如七八月间的雨水,虽然大雨时行,使得大小沟渠都可注满,但是,它的干涸也是很快的。所以,如果名誉超过了实际,君子就将它当作羞耻之事。”

十九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几希①,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①几希:赵岐注云:“无几”。

【译文】

孟子说:“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只有那么一点儿,(在于知义与不知义之间)。一般百姓不要义,君子却保存义。舜懂得得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的常情,于是依仁义行事,而不是把仁义当作什么手段来用。”

二十

【原文】

孟子曰:“禹恶旨酒①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望远②。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注释】

①旨酒:美酒。

②不泄迩,不望远:赵岐注云:“泄,狎;迩,近也。不泄狎近贤,不遗忘远善;近谓朝臣,远谓诸侯也。”

【译文】

孟子说:“大禹不喜欢美酒,却喜欢好的言论。商汤持中正之道,任用贤能之人不依照一定的常规。周文王对待老百姓,犹如他们受到伤害一样加以抚慰,却不侵扰他们,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却如同没有看到一样。周武王不狎侮朝廷中的近臣,不遗忘朝廷之外的四方远臣。周公旦想要兼学夏、商、周三代的君王,来实施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所行之事;如果有与当时形势下符合的,就抬头向天进行思考,白天想不好的,夜里就接着思考;如果侥幸想通了,便坐着等待天亮之后,去马上实施。”

二十一

【原文】

孟子曰:“王者之迹①熄②而《诗》亡③,《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④取之矣。’”

【注释】

①迹: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迹’即之误。”《说文解字·丌部》云:“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意指采诗之事。

②熄:停止。

③亡:消失。

④窃:赵岐注云:“孔子,人臣。不受君命私作之,故言窃,亦圣人之谦辞。”

【译文】

孟子说:“圣王采诗的事情停止了,《诗》也就消失了。《诗》消失了,然后孔子便创作了《春秋》。晋国的史书叫做《乘》,楚国的史书叫做《杌》,鲁国的史书也叫做《春秋》,其实他们都是一样的:所记载的事情不超过齐桓公、晋文公之类,所用的笔法也不过是一般史书的笔法。(只有孔子所创作的《春秋》不然)正如孔子所说:‘《诗》三百中所赋予的微言大义,我在《春秋》中已借用过了。’”

二十二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泽①五世②而斩③,小人之泽④五世而斩。予⑤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⑥诸⑦人也。”

【注释】

①④泽:朱熹注云:“犹言流风余韵也。”

②世:代。

③斩:断绝,消失。

⑤予:我。

⑥私淑:淑借为叔,《说文》云:“叔,取也。”引申为学习。私淑即私下里学习。

⑦诸:之于。

【译文】

孟子说:“君子的流风余韵五代以后就消失了,小人的流风余韵五代以后也消失了。我没有能够成为孔子的门徒,我是私下里从别人那里学得孔子的学问的。”

二十三

【原文】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译文】

孟子说:“可以获取,也可以不获取,获取了就会损害廉洁;可以施给,也可以不施给,施给了就会损害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死了就会损害勇敢。”

二十四

【原文】

逢蒙①学射于羿②,尽羿之道,思③天下惟④羿为愈⑤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取其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曰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⑥,发乘⑦矢而后反。”

【注释】

①逢蒙:人名。他既是羿的家众,又是羿的徒弟,后来叛变,帮助寒浞杀羿。其事《史记》、《吕氏春秋》等史籍均有记载。

②羿:夏代诸侯有穷国的国君。

③思:思量。

④惟:只有。

⑤愈:超过。

⑥金:指箭头。

⑦乘:古时物数以四计之称谓。

【译文】

逢蒙跟随羿学习射箭,完全学到了羿的射箭技巧之后,他思量天下超过自己射箭本领的人,只有羿了,便乘机杀死了羿。孟子评论此事说:“这也有羿的罪过。”

公孙仪说:“羿好像没有什么罪过。”

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能说没有罪过呢?郑国曾经派子濯孺子侵略卫国,卫国便派庾公之斯去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疾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要被杀死了!’说罢,问驾车的人:‘追击我的人是谁?’驾车的人回答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听罢,便说:‘我又可以活命了。’驾车的人问道:‘庾公之斯是卫国最善于射箭之人,你却说可以活命了,这话怎么讲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的箭法是从尹公之他那里学来的,而尹公之他又跟从我学习射箭。尹公之他是个正派人,他所选择的学生也一定是正派人。’庾公之斯追上子濯孺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疾病发作,不能拿弓。’庾公之斯说:‘学生跟从尹公之他学习射箭,尹公之他又跟从先生您学习射箭。我不忍心用先生您的射箭技巧反过来伤害您。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情是国家的公事,我不敢有所废弃。’于是抽出箭来,向车轮敲了几下,取掉箭头,射了四箭之后便返回去了。”

二十五

【原文】

孟子曰:“西子①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②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注释】

①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

②恶:丑。

【译文】

孟子说:“即使像西施这样的美女,如果身上沾染了肮句脏,别人从她身边走过,也会捂着鼻子的。纵然一个面貌丑陋的人,如果她斋戒沐浴的话,那也是可以祭祀上帝的。”

二十六

【原文】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①为本。所恶②于智者,为其凿③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者,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④,可坐而致也。”

【注释】

①利:朱熹注云:“利,犹顺也。”

②恶:厌恶。

③凿:穿凿附会之意。

④日至:即夏至。

【译文】

孟子说:“天下的人讨论人性,只要弄清人性所以这样便行了。弄清人性所以这样,其基础在于顺其自然。我之所以厌恶聪明,因为聪明容易导致穿凿附会。如果聪明人像禹疏导水使之顺畅远行一样,就不必厌恶聪明了。禹疏导水使之顺畅运行,就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而已。如果聪明人也能顺其自然,那聪明也就不小了。天是那么的高,星辰是那么的遥远,如果能弄清它们所以这样,那么千年以后的夏至,就可以坐着推求出来了。”

二十七

【原文】

公行子①有子之丧,右师②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言,孟子独不与言,是简③也。”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④位而相与言,不逾⑤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注释】

①公行子:赵岐注云:“齐大夫也。”

②右师:官名。本章所言右师即王,字子敖。

③简:怠慢。

④历:跨越。

⑤逾:跨越。

【译文】

公行子死了儿子,右师王前去吊唁。他一进门,便有人上前同他说话;(坐定之后),又有人走近他的席位同他说话。孟子没有同他说话,右师王便不高兴了,说:“各位君子都同我王说话,只有孟子一人不同我说话,这是对我王的怠慢。”

孟子听了,便说:“按照礼仪,在朝廷中,不跨越位次来互相交谈,不跨越阶石来互相作揖。我要按礼仪行事,子敖却以为我怠慢了他,不也很奇怪吗?”

二十八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②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③哉?于禽兽又何难④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注释】

①横逆,朱熹注云:“横逆,谓强暴不顺理也。”

②奚:何,胡。

③择:朱熹注云:“奚择,何异也。”择,有区别之意。

④难:责难。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与常人不同之处,在于居心不同。君子在心中居仁,在心中居礼。有仁心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常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常常尊敬他。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在这里,他对我强暴无理,那么君子一定会自我反省:我肯定不仁,肯定无礼,不然的话,那人怎么会以强暴无理的态度对待我呢?如果自我反省以后,自己确实仁,确实有礼,而那人强暴无理的态度却依旧不改,君子一定又会自我反省:我肯定不忠。如果自我反省以后,自己确实忠心耿耿,而那人强暴无理的态度却依旧不改,那么,君子一定会说:‘这个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如果这样的话,那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所以,君子有终生的忧虑,却没有突然降临的祸患,像这样的忧虑是存在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作为天下人的楷模,可以名传后代,我却仍然不免是个普通之人,这正是一件值得忧虑的事情。忧虑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应该尽心尽力学舜的样子就是了。至于君子别的忧患也就自然不存在了。不做不仁之事,不做不合礼仪之事。即使碰到突然降临的祸患,君子也就不会感到痛苦了。”

二十九

【原文】

禹、稷当①平世②,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③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④巷,一箪⑤食,一瓢饮;人不堪⑥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⑦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⑧地⑨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⑩之,虽被发缨冠⑾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注释】

①当: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②平世:平,安定、太平。平世即太平之世。

③贤:意动用法,以……为贤。

④陋:狭小。

⑤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⑥堪:能够。

⑦由:通“犹”。如同,好像。

⑧易:换。

⑨地:处所,地点。此处引申为处境。

⑩救:制止。

⑾被发缨冠:朱熹注云:“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通“披”。

【译文】

禹、稷处于太平之世,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也没有回家,孔子认为他们是有道德有才能之人。颜回处于纷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过着别的人不能忍受的艰苦生活,但颜子却自得其乐,孔子认为他是有道德有才能之人。孟子说:“禹、稷、颜回,这三个人处世的本质是一致的。禹认为天下被水淹没的人,好像是自己使他们遭水淹没的;稷认为天下受饥饿的人,好像是自己使他们遭受饥饿的,所以他们才会急迫地拯救百姓。禹、稷、颜子,这三个人如果交换一下各自的地位,那么颜子也会三过家门而不回家,禹、稷也会过自得其乐的艰苦生活。现在,如果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要去制止他们的话,即使来不及束起头发,来不及结住帽带,披着头发顶着帽去制止他们,那也是可以的。如果乡邻之间有斗殴的,也披着头发顶着帽子,急急忙忙去制止他们,那就太糊涂了,(面对这样的事情),即使关着门也是可以的。”

三十

【原文】

公都子曰:“匡章,通①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②,又从而礼貌③之,敢④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⑤,不顾⑥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⑦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⑧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⑨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戮:羞辱,耻辱。),四不孝也;好勇斗很(很:同“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贼:伤害。)恩之大者。夫章子,出妻屏(屏:放去。)子,终身不养也。其设心以为不若此,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注释】

①通:全部、整个。

②游:交际,交往。

③礼貌:此处用如动词。

④敢:谦词,有冒昧之意。

⑤支:同“肢”。

⑥顾:关心。

⑦博弈:博,古代一种赌输赢的游戏;弈,下棋。

⑧私:偏私,不公道。此处引申为偏爱。

⑨从:同“纵”。

【译文】

公都子说:“匡章,举国上下都说他不孝,先生您却和他交往,而且相当敬重他,我冒昧地问先生,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世俗之人一般所说的不孝,有五种情况:四肢懒惰,不关心养活父母,这是不孝之一;喜欢游戏下棋,爱好喝酒,不关心养活父母,这是不孝之二;贪财爱钱,偏爱妻子儿女,不关心养活父母,这是不孝之三;纵情于声色,使父母因此受到羞辱,这是不孝之四;喜爱逞勇斗狠,危及父母,这是不孝之五。章子在这五种不孝之中,占了哪一项呢?章子不过是父子之间以善相责,把关系弄僵了罢了。以善相责,这是朋友相处之道;父子之间如果以善相害,那是最伤害感情的事了。章子难道不想夫妻,母子团聚吗?就是因为得罪了父亲,才不能和他亲近,章子因此也把自己的妻子儿女赶得远远的,终身不让他们奉养自己。他心想,如果不这样做,那罪过就更大了,这就是章子的为人处世呀。”

三十一

【原文】

曾子居武城①,有越寇②。或曰:“寇至,盍④去⑤诸⑥?”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⑦。”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⑧于不可。”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⑨,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⑩焉。”

子思⑾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去,君谁与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⑿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

然。”

【注释】

①武城: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九十里。

②越寇:越,春秋时越国;寇,侵犯。

③或:有人。

④盍:何不。

⑤去:离开。

⑥诸:之乎。

⑦反:通“返”。

⑧殆:近于。

⑨负刍之祸:赵岐注云:“时有作乱者曰负刍,来攻沈犹氏。”

⑩与:参与。

⑾子思:孔子之孙,名?,字子思。

⑿微:指地位低下。

【译文】

曾子在武城居住时,越国的军队来犯。有人便对曾子说:“敌寇就要来了,为什么不离开去躲避一下呢?”曾子说:“好吧!但不要让别人寄居在我的家里,弄坏那些树木。”敌寇退走了,曾子又说:“修理好我的墙垣和房屋,我要回去居住。”敌寇退走之后,曾子回到武城。他身边的人说:“武城的人们对待先生您可谓忠诚恭敬,敌寇来了,先生您却早早地离去,给老百姓做了个坏样子;敌寇退了,先生您便回到武城,这恐怕不可以吧。”沈犹行说:“这不是你们能晓得的。从前先生住在我那里,有个负刍的人作乱,跟从先生的七十个人,却没有一个参与的。”

子思在卫国居住之时,齐国军队来犯。有人便对子思说:“敌寇来了,为什么不离开去躲避一下呢?”子思说:“如果我也离开了,国君和谁一起守城呢?”

孟子说:“曾子、子思两个人行事的本质是相一致的。曾子当时是老师,是前辈;子思当时是臣子,地位较低。如果把曾子、子思二人的地位交换一下,曾子也会留下,

子思也会离开。”

三十二

【原文】

储子曰:“王使人①夫子,果②有以异于人乎?”

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注释】

①偷窥之意。

②果:能。

【译文】

储子说:“国王派人窥探先生您,先生果真有不同于常人之处吗?”

孟子说:“有什么不同于常人之处呢?尧舜也和常人一样啊。”

三十三

【原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①出,则必餍②酒肉而后反③。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④良人之所之⑤也。”

蚤⑥起,施⑦从良人之所之,遍国⑧中无与立谈者,卒⑨之⑩东郭⑾睩⑿间。之⒀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⒁之⒂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⒃其良人,而相⒄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⒅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注释】

①良人:妇人称夫曰良,良人即丈夫。

②餍:饱。

③反:通“返”。

④偷窥之意。

⑤之:动词,到达。

⑥蚤:通“早”。

⑦施:斜,引申为在一旁。

⑧国:城。

⑨卒:最后。

⑩之:到达。

⑾郭:城郭。

⑿睩:坟墓。

⒀之:走到。

⒁顾:东张西望。

⒂之:走到。

⒃讪:咒骂。

⒄相:共同。

⒅施施:喜悦之貌。

【译文】

齐国有个大丈夫,他家里养着一妻一妾。那个大丈夫每次外出,都吃得酒足饭饱,方才归来。他的妻子就问与他一道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总是说都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物。他的妻子就犯了疑心,对他的妾说:“我们的丈夫每次外出,都是酒足饭饱方才归来。我问与他一道吃喝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回答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物,却不见有达官显贵到我们家里来,我准备偷偷地看看我们的丈夫到底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到这儿走到那儿。走遍了全城,竟没有一个人站住与她丈夫说话。最后,她丈夫来到了城东的坟地,走到祭扫坟墓的人那里,乞讨些残羹剩饭;不够之时,又东张西望地到别的祭扫者那里去乞讨。这就是她丈夫吃饱喝足的办法。

他妻子回到家里,将自己所见的情景告诉了他的妾,并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说罢,妻妾二人便在庭院中一起咒骂她们的丈

夫,接着又一同哭泣起来。她们的丈夫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还像往日一样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到家里,而且向他的妻妾摆自己的威风。

在君子看来,有的人使用的乞求升官发财的方法,而能不使他的妻妾以为羞耻且共同哭泣的,那简直太少见了。

##卷五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