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上卷动荡 01.从三桥镇到桃园新村

书名:我在长安  作者:徐剑铭  本章字数:3826 字  创建时间:2019-04-02 13:38

我是穿着开裆裤来到西安的。

我的开裆裤是娘在一个叫三桥的村子里给我缝上的。

三桥是我和娘到西安后的第一个栖身地。

后来我知道,三桥是个镇,并且是西安西郊最大最古老的镇子,据传在秦汉时代就有。叫三桥是因为它位于河东岸,河在这一带曾经有三座桥。为什么会有三座桥,我没考证过,但我听说作为“八水绕长安”之一的河原本叫漕河,是后人念转了音才将错就错地成了河。如果恢复原名,三桥之谜恐怕就好破解了。因为漕河就是历史上的水上运输线,而且是国家垄断经营,专门为京城运输粮食或接济军需;而漕河水从南山下来从秦之都咸阳、汉之都长安中间流向渭河,三桥这块儿又恰恰处在两都的正中间,作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的组成部分,河漕运繁忙,这里出现接应漕运的三座桥就是很正常的了。

当然这只是我成年后的猜想。而我跟着娘入住三桥时,还是一个穿开裆裤的小毛孩,狗屁不通,也从未见过什么桥,只记得这是公路边上的一个村子。这村子比我老家的村子大得多,村中间还有街道,那街道又比我们丰县城里的街道小得多。父亲在县中学教书的时候,我跟娘住在县城。俺那街上比这热闹多了,有卖羊肉汤的、有卖烧饼的、卖馓子的、卖馄饨的,还有敲着锣锣耍猴的……更让我难忘的是我们住的北隔壁是个大戏园子,每天那边锣鼓家伙一响,我便爬到屋顶的平台上听戏。三桥的街面上很冷清,不过三两家杂货铺而已,只有逢集的时候才有点热闹气。但我喜欢这里的树林子,这村里林木茂盛,站在村外的公路上看,整个镇子都在绿树的掩映之下。在老家我就喜欢跟着村子里的孩子们到村前的小树林去玩,晚上趁着朦胧月色在林子里抓“知了”(我们那里叫“蝶拉猴”)。可这个村子的小孩不跟我玩,他们的话我听不懂,嘴里老是“娥……娥……”地,不知道是啥意思。不过我们租住的房东人不错,见我母子俩来时几乎是一无所有(从老家出来时,娘只挎了个粗花布包袱),便让我们住到有火炕的屋子,并教娘咋样烧火炕。房东大婶指着院子里堆的麦草、包谷秆对娘说:“用,你尽管用。”房东家有个和我年龄相当的小女孩,长得好看却很调皮。我来的第一天,小女孩就弯腰朝我下身瞄了一眼,哧眯一笑,用小手在自己脸上划拉着唱起了儿歌:“羞、羞,把脸抠,抠个渠渠种豌豆。”我立刻就明白了,她是在笑我还穿着开裆裤,脸一下子就红了。

住下的当天,我就要求娘用针线缝住了我的开裆裤。现在想起来也忍不住想笑:我的开裆裤岁月竟然是在一个小女孩的儿歌声中结束的,嘿嘿!

在三桥租住的民房,月租金是5000元!

——哇,五千!天价?皇宫啊?

年轻人,别咋唬,那时国家还没有进行货币改革,把一元钱叫一万,把一角钱叫一千,一分钱叫一百。五千是多少?五毛钱。便宜不?放到现在,五毛钱掉到地上你也懒得弯腰去捡,是不?

三桥镇距西安市中心的钟楼是20华里。你会问:你们娘俩咋会住到这么远的地方?

话又得折回头来说:从老家出来时,娘说过是到西安,其实我们是在咸阳下的车。因为先于我们出来的是大姐,大姐在咸阳一家纺织厂当工人,俗称“纱女”。咸阳虽然也是个古老的城市,但与西安比知名度那可差远了。我们那边的人只知道陕西有个西安,压根没听说过咸阳。娘带我出来是投奔大姐来的,可进厂不过年把天气的纱厂女工咋能携家带口?于是大姐就托当地的工友在三桥给我娘俩租了这家民房。在三桥住了多久?记不清了,最多也就三四个月吧。娘不愿拖累大姐,说她还不老,能干活挣钱,于是便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挎着那个粗花布包袱,牵着缝住了开裆裤的我,“扭捏”了20里,进了西安城。

我说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是有证据支持的。

那证据就是桃花。

我是在一个叫桃园新村的地方看见桃花的。

现在想想,娘从老家应当不算是仓皇出逃,事先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她那件黑色的大襟棉袄里缝进了几个条子,那是父亲的几位好友写的,让娘到西安后拿上这些条子去找人。这些条子让我想到老戏《回荆州》上诸葛亮给赵子龙身上带的三个锦囊。娘不识字,但娘有办法,她将几个条子分开收藏,到哪找谁该拆哪个条子她心里有数。进入西安城(我想应当是从玉祥门进来的)后,娘就一路打听桃园新村在哪。黄昏时分,我们终于摸到皇城东侧的一片杂树林边上,路人说,这就是桃园新村。

于是我看到了桃花。那桃花开得热烈而娇媚,摇曳生姿,很是灼人眼目。然而,这里却看不到家乡那种一人多高的枝杈交错的桃树,那一簇一朵的桃花全是开在高出地面三五尺的细枝条上,而它们的周围又全是杂乱无序的灌木丛和蓬松的野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杂树更是散乱无章。一条散发着腥臭气味的水沟在杂树林间无精打采地流淌着,水面上漂浮着一团一块的白色泡沫和深绿色的漂浮物。林子中间散布着许多草棚茅屋,时值黄昏,一缕一缕的炊烟在林间升腾旋转……这情景连我这个小毛孩都能猜得出:这里住的一定是从我们那一块逃荒来的穷苦人。

多么好听的名字:桃园新村!

多么恶劣的环境:杂树林、臭水沟、难民营。

只有那桃花,以灼灼的光华向人们昭示着:这里也有春天!

噢,别忘了,这里还有几棵柳树,虽然个子矮小,但那柳枝飘飘袅袅,也颇有几番韵致。

尽管荒凉,污浊,但这里毕竟是这座千年古都的中心,紧贴着的就是皇城(清朝为皇室贵族居所、称满城,现在叫新城)好像多少也沾点“王气”。于是从河南、山东、安徽(包括这三省交界处的苏北)一带逃难而来的难民们便在这里搭起了草棚、支起了锅灶,一家老小便有了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来得早的,混得好的,过个三月五月一年半载,用打短工或捡破烂攒下的钱将草棚改建成土坯房。来得晚的或混得不好的,连个草棚也搭不起,干脆把农村挖红薯窖的办法搬到这来,在地上挖个深坑,再捡些树枝和油毡片搭个顶,或者再铺上一层麦草,就成了冬暖夏凉的“地窨子”,一家人像红薯似的挤在地窨子里,也算享受着天伦之乐。这种地窨子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西安城里城外,特别是城东北(即现在的新城区一带)到处都有,可谓“星罗棋布”。

讲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一天半夜,一个喝了二两小酒的小伙子骑一辆自行车过东新街,夜风一吹,酒精上头,晕晕乎乎的。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声响,小伙子连人带车跌倒在一个深坑里。没等他反应过来,坑里有个老头说话了:“哎,我说,你就是想给俺当上门女婿,也不能这二半夜的来砸俺的窝呀!”

这地窨子啥时候从西安街市上消失的,我也说不清,但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妻弟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结的婚,那天我去参加婚礼。中午,接新娘子的人回来对我说:“哎哟,她娘家到这会儿住的还是地窨子,俺低头弯腰地下到里头才把她搀出来的……啧啧……”

听起来很美的桃园新村,就是由草棚子、地窨子和少量土坯房组成的贫民窟,我想,这应当比老舍先生笔下的龙须沟更不堪。而这里的类似农村涝池般的臭水沟也多不胜数,如新城南壕、菜市坑、鸭子坑和八仙庵北边的豆芽坑……然而,这种不堪只能说明那时老百姓生存环境的恶劣,绝不代表人心的美丑善恶。而恰恰是这等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在这里栖身的穷人们更知道人要为改善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道理。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我在采访中曾先后遇到两位从桃园新村走出来的人,一位是一家商业公司的老总,另一位是一家国防科研单位的“高工”(女)。

谈到童年,说到桃园新村,二位皆感慨不已,他们的共同结论是:是苦难成就了我!古人说:豪门多纨绔,寒门出俊杰,这话我信。我是从桃园新村上完高中、走进大学的……生存的艰难,使这些漂泊异乡的穷人们更懂得“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朴素真理。亲情、友情、爱心、义气像阳光一样明亮温暖,像桃花一样灼灼鲜丽。一拨又一拨的难民在背井离乡前其实都盘算过出来之后去投奔谁;而先一拨往往就是后一拨的“打前站”的,他们的草棚茅舍地窨子就是后一拨的“驿站”。我的老友,为西安经济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优秀企业家、全国劳模苌春福就动情地对我讲过,1953年他从河南荥阳到西安谋生,第一站就是投奔在桃园新村立住脚的老乡,那老乡对他亲如父兄。在这里站稳了,从这里起步,才有了他后来的“五马长枪”。

娘领我走进桃园新村找的那家老乡姓甚名谁,我实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们是三代五口人,有一间草棚和一个地窨子。我们一来就受到了这家人的热情款待,招呼我们吃了晚饭后就安排我们住在草棚子里,他们一家五口去挤地窨子。娘死活不肯,可那家男主人却流着泪说:“大嫂呀,俺可是徐先生的学生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俺咋能……”

娘和我在桃园新村只住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娘便向这一家五口告别了。原因是娘看出来了,这家对俺娘俩太好了,简直把我们当神供着,而靠捡破烂为生的他们又太穷了。娘说过:“自己再难也不能难为亲戚朋友!”(这句话至今仍是我坚定不移的人生信条。)所以,娘坚辞了那一家人的苦苦挽留,在日色过午时挎着那个粗花布包袱、领着小尾巴似的我走出了桃园新村。

桃园新村是什么时候从西安地图上消匿的,我还真的说不清,我只知道,两三年后,在它的东侧耸起了一座壮丽巍峨的大厦——人民大厦,人民大厦至今仍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我还知道,当年的那条臭水沟现在叫皇城东街,而这条街的东侧两年前建起了一排崭新的平房。尽管每个房门上挂的牌子不一样,如有的是“汉中”、有的是“榆林”、有的是“渭南”……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陕西省群众信访接待中心”,专门接待来自全省各地到省上“告状”的群众。我还是想称他们为“难民”,但此难民非彼难民。接待中心彰显的是人民政府在民主政治之风吹拂下的亲民情结。

在那排接待房的北面,残留着一垛古皇城土墙的残骸。我劝朋友们抓紧时间到那留个影,那上面有太多的历史记忆。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