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吕书《上农》四篇者多视其为科技之作,而忽视其中的农业管理内涵。其实吕书之撰,在于为行将统一的封建帝国提供理论依据与治国方略,其所论农业问题同样具备这一特点,显示出很强的综合性、宏观性、指导性。从农业管理角度人手研究《上农》四篇,有利于全面认识吕书的学术、思想价值。
《上农》四篇之设置,体现了以天、地、人为基本管理要素的三才模式。《上农》篇强调重农贵志,规范人的行为,驱农力田;《审时》篇要求识时令而不违背自然规律,趋时因天;《辩土》篇是结合农业生产的具体过程而综论其耕栽方法、技术标准、管理原则等;《任地》则是农业生产所要这到的基本目标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综合农业各基本要素的生产管理体系。
《上农》四篇根据当时的杜会生产力水平确定了“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的生产标准。为了增加农业产出,就必须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培育、推广品质好、产量高的优良品种,这就是《任地》篇以“后稷曰”为发端而提出的有关农业生产大技术问题的主要内容,它们至今仍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追求目标。吕书强调重农,其目的不单是为了发展生产,同时也包含尚农贵志、营造质朴易用、奉公守法、安土重迁的农业文化氛围之义。这又是确保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的国家宏观管理目标之一。
《上农》诸篇主张通过理论指导、行政制约、技术规范诸措施,以达到监督生产、管理农业之目的。“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一富含哲理的概括,既排定了天、地、人砚大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序列,也规范了彼此间不同的职能层次。它从总体上揭示了农业生产的本质特征,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性,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三才关系,是吕书农业管理思想之核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行政制约主要是用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之致力农拼“不敢为异事”。正当农作之时,“不兴土功,不作师徒;庶人不冠弃、娶妻、享祀,不酒酸聚众;农不上闻不敢私藉于庸”。在农村,“苟非同姓,农不出御。女不外嫁……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粪,齿年未长,不敢为园囿;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农不敢行贾,不敢为异事。”然后制四时之禁,要求伐木、戮灰、渔猎活动适时而行,不害农事。农民要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若民不力田,就要采取惩罚措施,“墨〔没)乃家畜(蓄)”这些行政措施,旨在把农民而着在土地上,加强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上农》四篇中以四分之三的篇幅专论农业科技,但基本上是提出和应的技术原则、规范与要求。“也应视为秦统治者针对生产过程的一种目标管理”,它同上述秦律所休现的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普遍干预具有完全一致的精神。总体而论,吕书是有折学品位的论著《上农》诸篇也试图从农业生产的三才因素人手,提供有关农业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骨理思想体系。它把人看作是农业生产之主体,通过人完成对土地之改造和天时之利用所以四篇所述管理措施与手段,始终着眼于人的思想之端正、行为之规范、技能之提高、知识之积累。注重人的因素,是现代管理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吕书在两千年前能有如此见识,实为难能可贵。有人将上农诸篇视为“我国古代农业管理的经典性著作之一”,诚不虚谓。
##第十章秦农业发展的历史思辩与地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