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子邑秦,得力于秦人在济渭之间的经营。这里土地肥美,水草丰茂,不仅宜子畜牧,而且为周农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孝上召使非子主马于济渭之间,是秦人第一次越过陇山东向发展。
他们为周人创建井管理畜牧业基地,既据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又因袭周人文化遗产,故能勃然兴起,分土为附庸。秦人活动于周文化与诸戎文化的“中介”区系之间,给秦农业的发展注人了极强的生命力,为以后秦农业全新的、快节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宣王时,秦仲以诛西戎之功,从附子诸侯之附庸晋升为王宝大夫“大夫食邑”,除向王室交纳一定的贡斌和一定的军役、劳役之外,世袭的享有自已的封地牧人。秦仲为大夫,使秦人进人周王朝贵族行列,促进了周秦文化的交融过程。史载秦仲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表明秦与诸戎在文化上分道扬铸,而采用华夏礼乐。《国语·郑语》曰“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秦仲,齐侯,姜赢之隽也,且大,其将兴乎?”史伯将秦与齐并认为是大国,可见其势力已有很大增长。秦仲死于戎,其子庄公昆弟五人将周兵七千,继续讨伐西戎口著名的不其篇记载了宣王时庄公伐戎的经过。当时俨犹侵扰周朝西部,周王命伯氏和不其(庄公)进追于西。得胜后,伯氏回朝献俘。不其率兵车继续战斗,“斩首执讯”,多有所获口以此,不其被赐“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对诗书礼乐及土地人民之好恶,是当时判别华夏与戎狄文化、游牧与农业经济的重要标准之一。建城筑邑得地授民,以诗书礼乐为政,非游牧民族之所好,而为农业民族的显著特征。
西周末年,周王室内乱,犬戎杀幽王骊山之下,虏褒拟,侵夺岐、丰之地。当时的犬戎部落尚处于比较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游牧民族的掠夺、骚扰、破坏活动既摧毁了腐朽的西周王朝,也给具有悠久历史的关中农区带来一场浩劫。如此形势。给秦人土关中及东向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襄公二年,秦徙都于沂城,政治、经济中心正式进入今关中西部。襄公一方面将兵救周,护送周平王东迁,开尊王攘夷之滥筋;另一方面,攻逐诸戎,制止他们对关中农区的毁灭性破坏,着力于岐丰农区的占有与经营,以保证正常的社会生产进程不被打断。襄公谧“襄”,据溢法解“甲胃有劳曰襄”、“辟地有德曰襄”,正好可以表现他平戎救周、开辟疆土之功。
襄公救周,取得向岐、丰之地发展的合法权利,这在秦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当时犬戎取周之焦获,而居径、渭之间。故平王在赐秦岐以西之地的同时许诺秦可以攻逐岐丰之戎,并占有其地。岐周至丰镐间的广大地区,是周民族长期经营农业的中心地域所在,人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稿,代表了当时农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占有岐、丰之地,又将具有较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周余民接收过来,就将秦农业发展置诸于一个断的起点之上口襄公始国,即与诸侯通使聘享之丰。以后经过短期发展,秦的农业生产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东方诸国。至穆公时,秦国生产的粮食不仅可满足迅速增长的入口食用,而且宫室积聚之盛使戎使由余感叹不已。向晋国愉粮,车船绵延不断,被称之为“泛舟之役”。秦农业的飞跃式发展,显然是人关后直接继承周人农业技术和经验的缘故。而其奠基之功应始于襄公。襄公为占有岐、丰之地,英勇征战,不遗余力。襄公十二年,秦人终于“伐戎而至岐”。襄公为东征而卒,其子文公收复岐丰之地,完成了襄公未竟之业。
近年来陕、甘两省考古工作者在陇山两侧地区的考古发掘,对于确定襄公徙都研邑地望、了解秦国铁器历史皆提供了有力佐证。据P括地志》云,故汾城在陇州研源县东南三里。宝鸡市考古工作队1986年在陇县边家庄附近发现一春秋古城遗址,尚存夯士及城墙遗迹,被认为是襄公徙研所都之地。特别是边家且秦贵族墓地,发现了数量较多、规格较高的青铜礼器,其形制与花纹,甚至与西周晚期同类器物没有什么区别。鼎、夏、壶、盉、盘与周人礼器组合形式相近,其祭祀与宴饮礼器具有浓郁的农业文化特征。
其墓地布周由贵族到平民有序排列,延伸数里,证明秦人越陇山而人关中后,这里曾一度为秦国活动中心。根据考古发现,学术界推测西周晚期在周王朝统治区就可能发明了冶铁技术周人东迁,秦继承了其冶铁技术。近年来先后在甘肃灵台景家庄、陇县边家庄、长武县春秋早期墓多次出土铜柄铁剑、铁匕首等。时代稍后的风翔秦公大墓、宝鸡益门2号墓则出土犬批铁器,并且出土了铲、镭等农业工具综览铁器出土地点,北起灵台,西至陇县,南到宝鸡,东及长武,大致不出襄公初入关中时活动地域。证诸“驷驖峨孔阜”诗句,秦在襄公之时用铁当已比较普遍。山非于始,秦人在研渭之间的活动,给了秦和周人长期接触的机会,早秦关中农业时期开始了周秦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一段“款塞内附”的经历,使秦人吸收和掌握了周族先进的农业科技。
所以当他们占有歧丰乃至整个关中之后,便能“收周民有之”并未显示出很大的不适应,并未使关中农业出现倒退、发生逆转口相反,调整了既有的生产关系,改善了既有的生产结构,在许多方面促进了关中农业的更快发展。并超越东方诸国,走在了前头。史称“秦起襄公”,准确地评价了襄公始国的意义气襄公平戎救周,从某种程度讲是拯救了关中农业,实乃关中农业之大幸。秦农业由此结束了其早期发展阶段,而进人了另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二章初秦对周、戎农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