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北巡碣石,在这里掀起了入海求仙的最高潮。
秦始皇在碣石考察方士。《史记》记载:“秦始皇后三年(前215),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考”是考试、考察。《集解》注释:“疑其诈,故考之”;“考其虚实也”。徐福等人去“三神山”,耗资巨大,但是四年过去却没有消息。其次是考察仙人,如羡门高等仙人是否真的存在。所以秦始皇到了碣石就派遣卢生寻找羡门高等人。第三是入海求仙活动已经不单纯是“求仙人”,而是要具体的求到“仙人不死之药”。
秦始皇所要考察的“方士”,指古代讲神仙方术的人。方士,起源于战国齐、燕一带沿海地区,以修炼成仙和不死之药取得到君王的信任。方士一般要具备航海的经验和采药治病的能力。“方”,《说文》解释为“并船也”;《尔雅注》解释为“两舡也”。《素问》中有多处记载方士所说“药方”、“方剂”诸词。秦统一六国后,原齐、燕的方士仍然十分活跃。《盐铁论》记载:“当此之时,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趋咸阳者以千数。”咸阳聚集方士以千数,秦始皇却到碣石“考方士”,说明这里既是方士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同时又是便于方士入海远航的一个出海口。
秦始皇在碣石派燕人卢生求仙人。《史记》记载:“三十二年(前215),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秦始皇所寻求的仙人,是指修行得道,老而不死的人,而不是原始的那种奇形怪状、长满羽毛、腾云驾雾的异类仙人。秦始皇派卢生寻求仙人羡门、高誓,是传说中的两个仙人的名字。后人考证,羡门、高誓,其实是一个人,既羡门高,“誓”字是史记的错字或衍字。《史记》记载“宋无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皆为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可见,羡门高与羡门子高可能是一人。
秦始皇在碣石“使韩终等人求仙人不死之药”。战国以来在文献中提到不死之道和不死之药。《战国策》记载:“人献不死之药于荆王。”《韩非子》的《说林》、《外储》篇也都有关于“不死之道”和“不死之药”的记载。传说秦始皇曾问鬼谷子“不死之草”。《太平广记》记载:“秦时,大苑中多枉死者横道,有鸟衔草以覆死人面,遂活。有司上闻,始皇遣使赍草以问先生(指鬼谷子)。先生曰:‘巨海之中有十洲,此草是祖洲不死草也,生在琼田中,亦名养神草。其叶似菰,不丛生,一株可活千人’。”
《史记》记载,卢生求仙人不死之药不得,便编造一通假话欺骗秦始皇说:“臣等求之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亡药可得也。”对此,秦始皇不仅深信不疑,而且还付诸行动。一是更改称号。他说:“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二是将“复道甬道相连”。他让人把咸阳附近的宫殿群全部用封闭甬道连接,从而把自己的行踪隐藏起来。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仙人不死之药。三是规定“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意思是说有人说出秦始皇的居处行踪,就要被处以死刑。秦始皇在梁山宫的山上望见丞相出外车骑众多,很不高兴。宫中有人告诉了丞相,丞相以后就减少了车马。秦始皇认为有人泄露了他的行踪,便把当时在场的人全部杀掉。
秦始皇在碣石立刻石,并刻碣石门辞。
碣石刻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铭文,反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一个重要措施。秦始皇北巡途中见到原魏、赵、韩等国为了防备侵扰,不仅修筑城郭,以邻为壑,而且还在自己境内修筑堤防,企图用河水改道冲击对方。这些“城郭”和“堤防”有可能成为六国贵族借以复辟分裂的据点,而且还阻塞交通,会造成水患。因此秦始皇下令“坏城郭,决通堤防”。
碣石刻石“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铭文,与前216年秦始皇颁布“使黔首自实田”法令,在全国范围内确定田地私有制的史实相符。“黎庶无徭,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铭文,是秦始皇对理想社会前景的憧憬。
碣石刻石铭文,四字一句,计27句,108字。数字不符秦的六数为记的制度,它至少缺三句、十二字。这种情形,可能是在《史记》传抄过程遗漏所造成的。
原文-译文;
遂兴师旅-动员全国军队。
诛戮无道-诛戮天下无道。
为逆灭息-消灭叛乱逆旅。
武殓暴逆-武力铲除暴逆。
文复无罪-以文保护无罪。
庶心咸服-民心全都宾服。
惠论功劳-评议奖赏功劳。
赏及牛马-赏给他们牛马。
恩肥土城-恩施全国各地。
皇帝奋威-皇帝奋扬威武。
德并诸侯-用德合并诸侯。
初一泰平-统一天下太平。
坠坏城郭-拆除列国城郭。
决通川防-决通防护河池。
夷去险阻-铲除各地险阻。
地势既定-地势已经平定。
黎庶无徭-百姓没有徭役。
天下咸抚-天下得到安抚。
男乐其畴-男女同耕田地。
女修其业-妇女乐于家务。
事各有序-事情各有顺序。
惠被诸产-恩惠遍及各业。
久并来田-或单或双耕田。
莫不安所-全都安居乐业。
群臣诵烈-群臣齐声敬颂。
请刻此石-恳请于此刻石。
垂著仪矩-永远垂留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