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是黄海之滨的古城。位于今山东省胶南县夏河城东南5公里处。《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称霸中原,迁都琅邪,并在琅邪山上立高台以望东海。琅邪台海拔183米,三面环海,昂首翘尾呈船状,起伏于众山之上。前221年,秦灭齐后置琅邪郡,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辖境有今天山东沂源以南,平邑以东,临沂以北的地区。
秦始皇五次出巡,曾经三次到过琅邪。
前219年,秦始皇东巡,第一次来到琅邪。这次,他在琅邪“大乐之,留三月”,做琅邪台、立刻石。他还在这里接受方士徐福上书,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揭开了大规模入海求仙活动的序幕并一发而不可收。
秦始皇所作琅邪台,高台建筑已废,现存遗址状如小丘,面临大海,俯视万里,气势恢弘。《水经注》记载:“台在城东南十里,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括地志》记载:“琅邪山在密州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始皇立层台于山上,谓之琅邪台。”《太平御览》记载:“琅邪城东南十里有郎山,即古琅邪台也。秦始皇二十八年,至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作琅邪台。台赤孤山地,然高显于众山之上。高五里,下周二十余里。山上垒石为台,石形如砖,长八尺,广四尺,厚尺半。三级而上,级高三丈,上级平敞,二百余步。刻石立碑。汉武帝亦登此台。”
秦始皇在琅邪所立刻石,据《秦始皇刻石考》记载:“琅邪台在诸城县治东南百六十里。台三层,层三丈许。最上平正,周二百步有奇。东南西三面环海,迤北为登台沙道。台上旧有海神祠、礼日亭,皆倾圮。祠垣内西南隅,秦碑在焉。色深黝,质甚粗而坚若铁。以工部营造尺计之,居高丈五尺,下宽六尺,中宽五尺,上宽三尺,顶宽三尺三寸。南北厚二尺五寸,始皇诏在东面,仅存字形,南面久泐,多宋金人题名。”
秦始皇做琅邪台、立石之后,接受方士齐人徐福等人关于入海求仙的上书,派遣徐福征发几千个童男童女,到海中去求仙人。徐福在上书中说:“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于童男女求之。”《正义》对三神山注释说:“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空阙。未至,望之如云;及至,三神山乃居水下,临之,患且至,风辄引船而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根据文献记载,最早遣人入海求仙的是齐威王和燕昭王。燕、齐两国都是傍海的国家,而齐威王和燕昭王又都是这两个国家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君主。作为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不仅继其后尘入海求仙,而且从次数、规模和影响上都超过了他们。
前219年,秦始皇东巡第二次来到琅邪,只是从此经过,然后从上党回到咸阳。
前210年,秦始皇南巡返回途中,第三次来到琅邪,最后一次见到徐福等人。徐福他们入海求仙几年,不仅没有求到,而且花费很多,害怕受到责罚,便欺骗秦始皇说:“蓬莱山药可以得到,但是常被大鲛鱼困扰,所以不能到达,请派优秀射手随我们一道去,见到鲛鱼就用连弩射它。”秦始皇梦见与海神交战,海神像人一样。询问占梦者,博士说:“海神不能见到,把大鲛鱼作为征候。现在皇帝祭祀周到恭谨,却有这种恶神,应当除去,那么,善神便可邀来。”于是,秦始皇命令入海的人携带大型鱼具,并亲自拿着连弩等候大鲛鱼出来射它。
秦始皇来到琅邪前,曾经视察了驻扎在海边的军队官兵,即琅邪刻石铭文所说“东抚东土,以省卒士”。秦治军用二十级军功爵制,即把军功分为二十级,在军队中实行论功行赏。士兵“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将官有战功者“大将、御、参皆赏爵三级”,“赐虏”、“赐邑”、“赐税”。军功爵制,让秦人“非斗无由也”,使秦军获得“虎狼之师”的称号。秦统一后,秦始皇对爵位授予至少要通过“劳、论、赐”三道手续,考核功劳大小而颁赐不同的爵位、土地和财物。
秦始皇来到琅邪后,“乃迁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秦统一后先后进行过多次移民。对“黔首”即人民采用“拜爵一级”、免除徭役的办法加以奖励。而对于豪富和犯罪的官吏,则是采取强迫的政策,把他们发配到边疆地区。如前221年,将原六国的富豪12万户迁徙到咸阳。公元前212年,强令中原50万罪犯迁徙到岭南地区“戍五岭,与越杂处”。前213年,发配执法不公正的官吏到桂林、象郡、南海等越族所居住的地方。前214年,发“逋亡人,赘婿、贾人”到五岭以南的新开辟地区。尉佗率秦军过五岭攻打百越时,为解决南方将士的婚配问题,上书要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秦始皇批准“可其万五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