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第二节大汉雄风漫三秦

书名:陕西简史  作者:刘东社  本章字数:8801 字  创建时间:2021-01-29 16:41

一、汉都长安城的营建及规模

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王朝,把国都的选定,都看成是极其重要的大事。因为国都定在哪里,哪里就是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刘邦在定都问题上颇费了一番周折。当时,他面临着几种选择:一是沿袭故秦的传统,定都关中;一是出于对周王室的崇敬,定都洛阳。洛阳并不是都城最理想的所在地,“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而关中地区“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权衡之后,刘邦决定建都关中。但是秦都咸阳早已遍地焦土,而另建新城客观条件又不允许。恰巧渭河南岸长安乡一座秦的兴乐宫,未被项羽的大火烧毁,这里就成为新都的基址。

兴乐宫为秦始皇在关中的离宫之一,周回200余里,规模相当可观。内有始皇二十七年修筑的高40丈的鸿台,台上楼观屋宇高耸入云,还有大夏殿以及鱼池、酒池等。汉廷派少府阳城延将此宫加以修葺扩建,并更名为长乐宫,作为汉帝处理政务及常居之处,从而开始了汉长安城最早的营建工程。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更名咸阳为长安,这样,就正式确定了国都的城名。次年年始,长乐宫建成,刘邦在此举行朝会,长安的首都功能实际上已开始发挥。不久,“丞相已下徙至长安”。

长安城的早期营建除将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外,另一项目是新建未央宫。工程仍由少府阳城延具体负责,但却由丞相萧何亲自主持监造。汉高帝七年(前200年)二月,未央宫粗具规模,“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刘邦视察时见这些建筑十分壮丽,甚怒,就批评萧何“治宫室过度”。萧何用“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作答,才使刘邦转怒为喜,“徙都长安”。从此,长安正式揭开了它作为西汉首都的历史。

不过,从总体上看,当时长安的规模还很小,在长乐、未央两宫以外,基本上是一片旷野,甚至连城墙也没有。惠帝时期,长安城进入营建的第二阶段,主要是筑城墙,建西市。

城墙始建于惠帝元年(前194年)春正月。3年后,又“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工程进行了整整一个月。同年六月,又征发诸侯王列侯徒隶2万人筑城。五年(前190年)春正月,“复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城长安”,工程仍旧集中进行了一个月。到这年九月,整个筑城工程全部结束。“其进程大概是从城的西北方起,先筑西墙,再筑南墙,又筑东墙,最后筑北墙”。今考古实测,其周长为2.51万米,合汉代62里强,与文献记载的“六十三里”说基本相吻合。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城墙因迁就长乐、未央两宫的已定位置,故有多处曲折。北城墙主要由于渭河河道的限制,也有许多曲折、偏斜。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高在12米以上,下部宽为12米—16米。

长安城内有9市。“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九市之名,今人考证略有歧异,所得市名计有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柳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道亭市、高市、槐市、四市等,实际已超过九个,可能“九”是极言其多之意。这充分反映出当时长安的商业贸易已比较活跃。

长安城营建的第三阶段是武帝时期(前140—前87年)。其主要工程有:在西面城外建建章宫,在长乐宫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北面建桂宫,增修北宫,扩建上林苑,开凿昆明池等等。

建章宫建于太初元年二月。当时柏梁殿发生火灾,武帝听信粤巫之言,按粤俗“复起大屋以压之”,于是有此宫之修造。由于在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候兴建,故“营宇之制”及豪华程度均在未央宫之上,号称千门万户。其正门在南面,名“阊阖”,意即“天门”,因以玉为饰,又称“璧门”,凡三层。左凤阙,高25丈,上有金凤,故名,又名圆阙。右神明台,为武帝祭祀神仙之所,台上立铜柱,柱上有一巨大的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清露。宫南有玉堂,其内殿12门,阶陛皆用玉石做成;又铸5尺高的铜凤,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宫中还有许多殿堂,其中奇华殿专门陈列外国奇物及外国使节的贡品。宫北有太液池,即一大型人工湖。“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池“中起三山,以象瀛州、蓬莱、方丈,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整个建章宫,“周回三十里”,有“飞阁”与未央宫相通。遗址在今西安市西郊三桥镇至西柏梁村和孟家寨一带。

明光宫建于太初四年秋,“南与长乐宫相联属”。桂宫“周回十余里”,“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宫中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尽夜光明”。因武帝置四宝物于桂宫,故“时人谓为四宝宫”。今西安北郊夹城堡东有一夯土台,当地居民叫凤坡,可能即桂宫明光殿遗址。北宫“周回十里”,在桂宫之东。“高帝时制度草创,孝武增修之,中有前殿,广五十步,珠帘玉户如桂宫”。从文献记载来看,这里与桂宫常作皇后废处、退居之所。

上林苑系沿用秦的旧苑旧名。秦上林苑在渭南,范围较小。汉初,曾开放秦的苑囿园池,令民耕种。建元三年(前138年),武帝在秦苑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使之成为北临渭河、南依秦岭、东起蓝田、西到周至的一个广袤数百里的古代皇家苑囿。这里既是由宫殿、园林与大自然巧妙结合的帝王享乐处所,也是规模浩大的植物园和野生动物园。文献记载,全苑划分为36个小区域的苑囿,共有12宫、25观以及苑门12道。

昆明池是上林苑中最大的人工湖,“周回四十里”。元狩三年(前120年),武帝为准备同昆明国(今云南晋宁一带)作战训练水军,并解决漕渠水源和首都供水不足问题,在长安西南沣、潏二水之间开凿此池。“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故作昆明池以象之,以习水战”。中置戈船数十艘,楼船百艘,操练水军。又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上起宫室;还置龙首船,令宫女泛舟池中,池旁竖立两石人,左牵牛,右织女,以象天河;另还有长3丈的石鲸,传说“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池中矗立着巍峨壮丽的豫章观(昆明观)。昆明池遗址在今长安区西斗门镇东南一带。

二、汉武帝与茂陵

中国古代帝王即位以后,几乎是马上便着手为自己建造最终的归宿之处——陵墓。汉武帝刘彻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在位长达54年,占了西汉王朝1/4的时间,而他的陵墓也建了整整53个年头。

武帝陵称作茂陵,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南位镇策村,此地西汉为槐里县之茂乡,故名茂陵,是咸阳原上汉帝陵中最西的一座。因为武帝统治时期,西汉国力鼎盛,加之武帝本人好大喜功的个性特点,所以茂陵被建成为西汉帝陵中最大最雄伟的一座。每年王朝赋税的1/3,都被用来筑陵。

茂陵的雄伟,首先表现在其封土的高大。《长安志》卷14引《关中记》称:“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百二十步,惟茂陵高十四丈,方百四十步。”保存至今的茂陵封土呈覆斗形,全用夯土打筑,底部东西边长229米,南北边长231米,顶部为40米见方的平顶,高46.5米,在西汉诸帝陵中为最高大。以高大的封土为中心筑有方形陵园,其东西长430米,南北宽414米,四面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置双阙。经今实测,每对门阙间距12米—16米,每个阙址面宽38米,进深9米,残高3米。

茂陵的雄伟出众,还反映在其合葬、陪葬墓的数量多、规模大、等级高等方面。茂陵西北525米处为李夫人墓,陵高24.5米,中腰内收,形成二层台,即重台,名叫“英陵”,或称“集仙台”、“习仙台”。李夫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以能歌善舞而取得武帝宠爱,不幸年纪轻轻便离开了人间,武帝一直思念不已,破格令其“异穴合葬”于茂陵。在茂陵之东,有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董仲舒、公孙弘、李延年等20余座陪葬墓。这些墓主,多为西汉着名的文臣武将。其中霍去病墓还堆放有大型石雕,如“马踏匈奴”、跃马、卧牛、伏虎、卧象、石蛙、石鱼等等,均由天然巨石雕成,手法夸张,线条简洁明快,造型生动逼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大型陵墓石刻艺术珍品。考古工作者曾在被当地群众称作“羊头冢”的陪葬坑中出土镏金马及镏金、镏银竹节熏炉等230多种稀世珍宝,由此更可看出茂陵陪葬墓的宏大规模。

除了高大的封土、众多的高级陪葬墓之外,茂陵的礼制建筑也极其恢弘。考古勘察表明,茂陵东南部有大片建筑遗址,着名的白鹤馆遗址即在其中。白鹤馆周围5里,是武帝用于“驰逐走马”的地方。此处现存夯台基址一处,东西53米,南北41米,高5米。遗址以东有一条南北向的沟渠,沟西曾出土巨型玉铺首、琉璃璧、画像砖和各种文字瓦当。青玉铺首,面饰浮雕,精致异常,应是大门上的装饰物。面径19.3厘米的12字瓦当,四周文字为“与民世世,天地相方”,中央为“永安中正”,当为寝殿遗物。依此推断寝殿建筑当在这一带。

武帝之世,厚葬之风甚盛,故茂陵玄宫内殉葬品极为豪华。相传武帝身穿的金缕玉衣、玉箱、玉杖和他生前所读的杂经30余卷,盛入金箱,也一并埋入。由于茂陵营筑时间长,及武帝葬时,“其树皆已可拱”,陪葬品堆积得再也放不进去。西汉末,农民起义军打开了茂陵的羡门,成千上万的义军搬取陵内陪葬品,数十天后,“陵中物不能减半”,由此可见陵内从葬品之丰。

为了保护帝陵,特在陵区设置县邑,并3次徙民。所徙居民为全国各地的豪杰、官吏和家产300万以上的家族。这样,就使茂陵邑聚集了当时天下一大批富翁,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在政治上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茂陵邑的特殊地位,当时相当多的社会名流也迁居到此,如思想家董仲舒、文学家司马相如、史学家司马迁等等。学者认为,茂陵邑繁华景象甲天下,实际人口“至少在30万人以上”。

三、富民强国的关中水利工程

自西汉定都长安后,关中便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这里的农业生产直接关系着京城的粮食供应,因而统治者对关中的农田水利建设极为重视。另外,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需要,维持汉帝国庞大的财政开支,还必须把关东地区大量物资漕运到关中,这也逼迫着统治者不能不设法完善关中的水利工程。武帝统治期间,国家富强,于是在关中大兴水利,修建了着名的关中六渠。

关中六渠,指漕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灵轵渠与成国渠。元光六年(前129年),主管王朝财政的大司农郑当时向武帝建议,自长安到黄河修一条人工运河,以解决漕运问题。武帝十分赞赏这一计划,下令让齐人水工徐伯勘察设计,征发数万人开渠,“三岁而通”。这条与渭水平行的运河即漕渠。它经过今临潼、渭南、华县、华阴,在潼关附近入黄河,全长300余里。过去漕运溯渭水而上,渭河沙多,流量变化无常,河道蜿蜒曲折,由长安至黄河长900余里,航运需时6个月。改由漕渠运输后,路程只有原来的1/3,时间节省一半,3个月可达,且航道较直,航行方便。另外,漕渠还可供灌溉,民田受益面积在万顷以上。

约在元朔、元狩之交(前123—前122年),严罴向武帝奏言,建议由北而南修一条引洛河水的灌渠以提高农业产量。武帝照准了这一建议,于是征发万人,自征县(今陕西澄城南)引洛河水开渠。渠道所经商颜山(今铁镰山)一带,土质疏松,渠岸容易崩塌,修渠的劳动群众因地制宜,发明了“井渠法”。这一开渠技术,类似现代的燧洞竖井施工法,在地面上打成许多井,在地下修建暗渠使井井相通,水流井下暗渠中。此法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被称为“坎儿井”技术。因开渠中获得“龙骨”(当为恐龙粪化石),故取名“龙首渠”。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渠基本建成,后虽未能发挥显着效益,但所创井渠法不失为水利史上的一项伟大创造。

元鼎六年(前111年),主持畿辅行政的左内史儿宽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灌溉郑国渠原来浇不上的“高之田”。即在秦郑国渠的基础上增修6条辅助渠道,使郑国渠的灌溉体系更加完善。

太始二年(前95年),赵中大夫白公奏请修建引泾灌渠。其“首起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尾入栎阳(今陕西阎良火车站附近),注入渭水,流经今泾阳、高陵、三原、临潼诸县,全长200里,可灌溉田地4500余顷。此渠因白公首议建造,故名“白渠”。整个工程规模宏大,建成后与六辅渠、郑国渠构成了渭北地区完整的灌溉系统。后人们将这些渠合称作“郑白渠”,其对于关中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成国渠与灵轵渠,都是引渭工程。成国渠从今眉县杜家村开始,东北向流往上林苑蒙笼渠,全长200余里,灌溉今眉县、扶风、武功、兴平、咸阳一带上万顷农田。灵轵渠起于周至县轵原下,灌溉今周至、户县一带农田万顷左右。

关中六渠的兴建,是古代陕西水利史上的壮举,大大促进了汉代关中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航运事业的兴盛。

四、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

中西交流的历史起始甚早。《山海经》里“夸父追日”很可能反映了原始社会一次溯河、渭而上,朝西北方向的大规模交通活动。《穆天子传》中关于周穆王乘八骏之车,溯黄河,登昆仑,会见西王母的传说,则生动反映了古代人们进行中西交往的愿望。应该说,书中对西方风物的记述,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于西部地区所具有的丰富知识。

秦汉时期,所谓“西域”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与汉相接,扼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广义的西域,包括了今新疆、中亚以及更远的地方,而狭义的西域仅指天山南北一带地方。

西汉初年,西域共36国,绝大多数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的绿洲上。具体而言,南道有楼兰(后称鄯善)、且末、于阗、莎车等国。北道有车师、焉耆、龟兹、姑墨、疏勒等国。最大的龟兹国有8万人,最小的依耐(今莎车西南)仅670人,一般为几千人到二、三万人。西域各族人民,多数过着农耕生活,少数以游牧为生。那时,活动在北方一带的匈奴族经常侵扰汉边境,成为严重的边患。为了有效地抵御匈奴的侵扰,汉武帝从一个匈奴降人口中得知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后,便立即决定招募使者前往,以实现其“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武帝的募召,得到了汉中城固(今陕西城固县)人张骞的积极响应。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率堂邑父等100多人从长安出发,中途经过匈奴人控制的地区时,被匈奴扣留了。匈奴以女嫁张骞,想使之变节投降,张骞坚贞不屈,一直被扣10年。后来,他乘机逃脱,继续西行,越过葱岭,经大宛、康居到达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当地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生活已获安定的大月氏人不愿东返与匈奴为敌。张骞未能达到联合之目的,只好东返,归途中又被匈奴扣留。公元前126年,张骞乘匈奴内乱,才和堂邑父返回长安。

张骞此次出使历尽了千辛万苦,虽未达到预期之目的,但了解到了西域的地理、物产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情况,也了解到西域各族很想和汉朝往来。他把这些情况向武帝详细地做了陈述,为制订打败匈奴的计划和发展东西方交往提供了生动具体的资料。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而且,张骞的返回更加激发了武帝西进的热情,此后,他下令开始了一系列广求西域通道的活动。公元前121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败匈奴,收复河西,通往西域的道路终告畅通。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封张骞为中郎将,再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300多人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一万头牛羊,以及大量金、银、丝绸礼品,“价值千百万”。张骞顺利到达乌孙,受到国王昆莫的热情接待。由于乌孙国内部意见不一致,联络乌孙东返夹击匈奴的计划未能实现,但乌孙与汉的友好关系从此建立起来。张骞在乌孙,分别派遣副使去大宛、月氏、康居、大夏、安息等国,送礼通好。公元前115年,张骞同乌孙国王使者数十人回到长安,这是西域到达中国内地的第一批使者。公元前114年,张骞去世,他派往西域各国的副使,也先后由各国使臣陪同返回长安。汉与西域的友好关系,终于建立起来。

司马迁把张骞的西域之行,称之为“凿空”。“凿空”一词,古人曾作解释说:“凿,开;空,通也。张骞开通西域道。”又解释说:“谓西域险厄,车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现代着名史学家范文澜则解释为“探险”。这一解释远远超过了古人,是极其准确的。张骞“凿空”的行动,意义重大,由此而开拓的西域通道,以后发展为着名的“丝绸之路”,谱写了世界古代史上绚丽的一页。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从首都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新疆,运到安息(今伊朗),然后再转运到西亚、地中海沿岸各国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帝国),这条商路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东西方各国的使者、商人经常往来于这条大道上。汉使把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种子带回长安。西域各族人民也从汉朝得到丝织品和铁器,并向汉族人民学会了铸造铁器和凿井的技术。汉朝同西域的经济交流,丰富了西域和汉族人民的生活。在文化方面,汉朝的封建文化传到西域,对各国发生了重要影响。西域的乐曲、乐器、舞蹈、印度的佛教文化、希腊的绘画艺术,后来也由这条道路陆续传入中国,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增添了新的光彩。

五、绿林、赤眉转战关中

王莽统治时期,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连续不断,连首都长安附近也是“盗贼麻起”。为此,王莽专门“罢捕盗都尉官,令执法谒者追击长安中,建鸣鼓攻贼幡,而使者随其后”。这当然阻止不了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分散各地的农民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绿林、赤眉二军从中脱颖而出,形成两大主力。绿林军始起于天凤四年(公元17年),以王匡、王凤为首,组织鄂西饥民聚集于绿林山(今湖北钟祥、京山、随县三县间的大洪山),公开反莽。一度因逃避瘟疫,分兵两路转移。一支是王匡、王凤率领的“新市兵”,入南阳郡。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领入南郡,号“下江兵”。不久,陈牧、廖湛率“平林兵”前来投奔,于是鄂北豫南成为绿林军的活动范围。赤眉军则兴起于天凤五年(18年),以泰山为根据地,推樊崇为首领。由于全军上下均将眉毛涂为红色以为标识,所以被称作“赤眉军”。他们数度重创莽军,成为活跃在山东及其交界苏、皖、冀、豫诸省区的重要反莽力量。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包括刘玄、刘演、刘秀在内的南阳宗室力量加入绿林军。次年二月,刘玄被拥立为帝,建立更始政权,以复兴刘氏江山为号召。一时之间,“海内豪杰翕然响应”,长安为之大震。

昆阳之战后,更始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率领向洛阳进发,攻下洛阳后与赤眉及河北诸路起义军取得联系,联合反莽;一路由申屠建率领取道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向关中挺进。

在此稍前,几十万饥民蜂拥进入关中,在东方田野里吃光了庄稼的蝗虫,也铺天盖地由东向西一路飞往长安。未央宫的殿阁也爬满了蝗虫,以至于大臣无法上朝。几十万饥民入关,吃饭成了大问题。王莽异想天开,派遣大批谒者、大夫前往抚恤,教饥民用草木煮成酪浆充饥,但事实上这种酪浆根本无法食用。同时,王莽又设置养赡官,给长安等城市中的饥民发放少得可怜的粮食。监领粮食的大小官吏乘机中饱私囊,结果几十万饥民饿死了十之七八。京城里粮食价格飞涨,人心惶惶。王莽面对困境一筹莫展。他除了一面大肆搜刮,纵情享乐外,就只有祈求鬼神,崇尚迷信,妄图侥幸逃避厄运。

申屠建率西路军进抵武关,早有淅县(今河南西峡)人邓晔、于匡率百余人起兵响应,迫使淅县县令投降,自称“辅汉”左右将军,打通了武关通往长安的道路,迎接更始军入关。于是长安“大姓”纷纷拥众自保,各路反莽军云集长安城下。王莽宛如瓮中之鳖,不知所措。有人告诉他《易》中有“先号咷而后笑”的经义,建议他用哭向上天求救。于是王莽竟真的亲自率领满朝文武大臣,赶奔南郊,向上天祷告。他捶胸顿足,号啕大哭,匍伏于地,捣蒜般地叩头哀告,并作策书千余言,历数自己的功绩,以求感动天帝。为了增加效果,他下令向陪哭的小民布施粥饭,哭声甚为悲痛并能诵读策文的人则可授予郎官。一时间南郊哭声惊天动地,结果居然有5000多人升为郎官,演出了一场亘古罕有的闹剧。

为了保命,王莽一方面拜9人为将军,号称“九虎”,率军东出,以求一逞;一方面又把“九虎”的家属扣为人质,以防他们叛变。他平日聚敛无数,临战对士兵却每人仅赐4000钱。这支心怀不满、毫无斗志的军队一到华阴县回谿,即被邓晔击溃,九虎战死六虎,余部逃到渭口京师仓中,不再出战。走投无路的王莽只得把监狱中囚徒放出,发给武器,由新婚皇后之父史湛统领上阵。不料军队行至渭河桥,囚徒们便一哄而散。其中部分人还联合起来挖了王莽老婆、儿子、父亲、祖父的坟墓,烧毁了棺椁以及象征王莽德政的九庙、明堂和辟雍。十月初一,更始军攻入宣平门。王莽死党王邑、王林负隅顽抗,先后被击败。十月初三,穷途末路的王莽被商人杜吴刺死,校尉公宾割下了他的首级,他的尸身被愤怒的士兵斫为数段。至此,王莽和他创立的新朝一起覆亡了。

更始二年(公元24年),申屠建等迎接更始帝刘玄迁都长安,长安市民热情迎接更始帝进京,希望他的到达能带来繁荣与安宁。谁知更始帝入京后,生活腐化,部下争权夺利,四处掳掠财物,奸淫妇女,令关中士民极度失望。

更始二年冬天(公元24年),赤眉军分兵两路扑向关中。次年正月,会师于弘农(今河南灵宝东北),六月,进入郑县(今陕西华县)。樊崇接受建议,拥立了年仅15岁的放牛娃,也是刘氏宗亲的刘盆子为帝,与刘玄相抗衡。

此时长安已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更始三年(公元25年),被更始帝派出据守河东的王匡、张卬被刘秀部将邓禹打败,狼狈逃回长安。见赤眉军已入关,军威雄壮,便商议:长安迟早要破,不如趁此时把长安劫掠一空,东归南阳;如不行,就重新做强盗。他们共同劝说刘玄依计去办,遭到刘玄严词拒绝。于是张卬等密谋,想乘立秋祭日时劫持更始帝,强迫他一起行动。不料密谋外泄,刘玄托病不出,并召张卬等入见,准备将他们一网打尽。张卬等也疑心有变,突出宫外,便率兵劫掠东、西市,并烧毁宫门而入,同刘玄的士兵大战于宫中。清晨,刘玄率妻子与部下百余名,投奔驻守在新丰的外戚赵萌军中。赵萌支持刘玄,击败王匡、张卬重入长安城。王匡一咬牙投降赤眉军,并引导赤眉军于九月攻破长安城,更始帝出逃高陵。十月,刘玄投降,被封长沙王,但不久就被人勒死。

赤眉取代更始,不仅没有吸取教训,反而重蹈覆辙,继续大肆抢劫市民,焚烧民居。十分繁华的长安城,化为一片废墟,城中饿死者多达数十万人,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一月,因粮食耗尽,赤眉只得撤出长安,西进觅粮。绿林、赤眉在关中的混战到此结束。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