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第一节政治中心里的政坛风云

书名:陕西简史  作者:刘东社  本章字数:15990 字  创建时间:2021-01-29 16:41

一、杨坚“安坐攘帝位”

杨氏家世隋王朝的第一代皇帝隋文帝杨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杨氏是从汉朝以来的名门望族。在西魏时期,杨坚的父亲杨忠便和独孤信一起投靠了权臣宇文泰。宇文泰组织府兵,以武川镇军官为骨干,独孤信以军功成为府兵八柱国之一,杨忠亦以军功成为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忠也就成为关陇贵族地主统治集团中重要人物之一。西魏恭帝初,赐杨忠鲜卑姓普六茹氏。此后,杨忠因为屡建功勋,而且帮助宇文觉建立了北周政权,所以,北周初,官爵升至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

杨坚是杨忠的长子,小名那罗延,译意是金刚力士,及长,“性严重,有威容,外质木而内明敏,有大略”。杨忠死后,杨坚凭借父亲的地位和自己的才能,袭爵随国公。杨坚娶独孤信第七女为妻,独孤信的大女儿是北周明帝宇文毓(宇文泰长子)的皇后,第四个女儿是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儿子李昞的妻子,也就是后来唐高祖李渊的母亲。杨坚有个女儿,嫁给了北周皇帝宇文赟,因此,北周、隋、唐这三朝皇帝都是亲戚。宣政元年(578年),北周宣帝即位,立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为皇后,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不久又迁升为大前疑,位望日隆。北周宣帝是一个荒淫无耻的暴君,在位不到两年,于大象二年(580年)病死,年仅8岁的儿子宇文阐继位。这种情况下,杨坚即以宣帝后父的身份,联络一些典掌机密的近臣进行夺取政权的活动,他自为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迅速掌握了北周的军政大权。

三总管之乱这时,反对杨坚集团的地方势力,以相州(河北临漳西南)总管尉迟迥为首,立即发动了武装对抗,郧州(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益州(四川成都)总管王谦相继起兵响应。杨坚利用关中的府兵,派兵遣将,很快击灭了三方的反抗武装,杨坚的这一胜利,稳定了内部的统治秩序。接者,又以谋反的罪名,先后杀掉了北周宗室毕王宇文贤、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腾王宇文卣,尽灭宇文氏之族,清除了鲜卑族中的反对势力,完全控制了全国政治局势,并使之稳定下来。

杨坚代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代周称帝,国号隋,改元开皇,建都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第二年,以长安旧城制度狭小,便在长安城东南20余里,建造大兴城,遂移都大兴城。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里认为杨坚之得天下太过于容易:“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

改革与统一杨坚建隋后,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在政治方面,他废除了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繁多,故又下设吏、礼、兵、都官(刑)、度支(民)、工等六部,分管各项政务。根据这种制度,同时几个宰相执政,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以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其次,还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精简了机构,裁减了冗员。又修订了齐、周以来的法律,制定了《开皇律》,减少了一些严刑酷法,起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在经济方面,继续推行均田制度,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和隋相比,南方的陈朝腐朽没落,皇帝陈叔宝骄奢淫逸,无所作为,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开皇八年(588年)十月,隋发兵50余万向陈发动进攻,次年正月,陈朝灭亡,全国实现了统一。

二、杨广的夺嫡、弑父与即位

晋王杨广隋炀帝杨广(569—618)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开皇元年(581年)封为晋王,任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总管,时年13。次年,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于并州,杨广为行台尚书令。开皇六年(586年),杨广改任雍州(今陕西西安)牧、内史令,掌管出纳王命的内史省和京城地区的行政事务。过了两年,又被调往寿春(今安徽寿县)担任淮南道行台省尚书令,主管伐陈的战事。刚20岁的杨广,以行军元帅,在长史高颎、司马王昭的辅佐下,统领兵马50余万进攻江南。开皇九年(589年)春,攻下建康(今江苏南京),灭亡陈朝。灭掉陈后,杨广表现得很有气度:杀掉了陈后主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库,不贪钱财,最后将陈叔宝及皇后等人押回京城。杨广得胜回朝,声望大增,并进位太尉,再次出任并州总管。后改为扬州总管,镇守江都(今江苏扬州),每年入朝一次。开皇二十年(600年)夏,西突厥达头可汗入侵,又以杨广为行军元帅,督率杨素、史万岁等分道抗击,西突厥大败,杨广胜利班师,此时他32岁,已经是出将入相,屡建奇功,“声名籍甚,冠于诸王”,因而也就不断滋长了他的政治野心,欲夺太子地位。

夺嫡之谋杨广共兄弟五人,哥哥杨勇是长子,开皇元年立为太子。老二便是杨广,老三是杨俊,老四是杨秀,最后是杨谅。杨广因为自己的战功在哥哥之上,这使他渐渐有了取代哥哥的欲望。

为了实现做太子、以后做皇帝的梦想,杨广费尽心机地把自己伪装起来。而太子杨勇却缺少杨广那样的心机,为人率意任情,无所矫饰。父亲杨坚喜欢节俭,他却奢侈浪费;母亲独孤皇后痛恨男子宠幸众多姬妾,他却张扬地寻欢作乐,不但如此,还冷落了母亲精心为他挑选的妻子元氏。这使得父母都对他有怨气,加上后来杨勇还过分地接受百官的朝贺,使杨坚更为不满。杨广看在眼里,特别懂得矫饰自己的言行,表面上装作只与萧妃相处,不近其他女色,供役使的婢仆老而且丑,乐器上布满灰尘,甚至连弦都没有,这就更能讨得父母欢心。每次入朝,车马侍从也很俭约。杨广出镇江都,每次入朝辞行,都痛哭流涕,依依不舍,父母看儿子如此孝心,也心痛流泪,不忍他远离膝下。在这样一个精明的对手面前,杨勇很快被孤立起来了,最后莫名其妙地背上了“谋反”的罪名,被盛怒的父皇废为平民,囚禁深宫。杨广则如愿以偿地于开皇二十年(600年)当上了皇太子。

弑父即位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卧病仁寿宫(今陕西麟游西),杨广侍宫中,他写信问杨素如何处理后事,杨素的回信被错送给文帝,文帝看了自然非常生气。同时,杨广又无礼于文帝的宠姬宣华夫人,文帝大怒道:“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诚误我!”立刻令兵部尚书柳述和黄门侍郎元岩起草诏书,欲召见杨勇托付后事。杨素立即告知杨广。杨广矫诏执柳述、元岩下狱,派亲信张衡杀害了隋文帝,又派人杀死了杨勇(后来,杨勇的8个儿子,都被杨广杀死)。这年七月,杨广登上帝位,改元大业。

三、李渊父子乘虚定关中

炀帝暴政隋炀帝即位后,穷奢极欲,纵情声色,他不满足于京师的物质享受,刚刚当上皇帝,就开始营建东都,由于工程大,工期紧,每月役丁200万人,劳累而死者十之四五,外送尸体的车子,相望于道。大业元年(605年),开修大运河,前后征发数百万人。大业三年(607年),又征发百余万人修筑长城。此外,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三次对高丽进行战争,参加战争的人又是三四百万。这样,把大量的劳动力用于非生产方面,必然导致生产停滞,不能发展。劳动者走投无路,被迫造反。于是,大业七年(611年)爆发了王薄起义,由此揭开了全国农民起义的序幕。

李渊起兵反隋李渊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虎之孙,李虎原是武川的军事贵族,因有功于西魏,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是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李渊父李昞,袭爵唐国公,李昞死后,李渊又袭封唐国公。在隋朝,李渊先后作过州刺史、郡太守,大业十一年(615年),又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为太原留守。太原是北御突厥的军事重镇,炀帝末年,农民起义遍及全国的时候,太原也就成为隋王朝在北方控制的除了西京和东都之外的重要据点了。于是,在隋炀帝巡游江都之后,李渊眼看隋政权即将崩溃,在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的辅助之下,积极策划起兵,以便从隋王朝严重危机的缝隙中找到自己发展的道路。他以镇压农民起义为借口,募集到兵士一万多人,遂在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杀掉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在太原起兵。李渊决计向西进兵,夺取关中。为了暂时缓解北面的威胁,又对北方的突厥讲和,巩固自己的实力。

克定关中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经过充分的准备,率兵3万,从太原向关中进发了。之所以选定关中地区,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一切政治、军事行动,可以得到物质保证;其次,关中地区地势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有利于争夺中原;加之长安是首都,政治上很有影响,取得长安也就是对隋朝的沉重打击。李渊沿途开仓赈饥,军纪严明,因而声势日增。李渊兵分两路,一路由李建成、刘文静等人率领,屯永丰仓,扼守潼关,监视河东(今山西永济)的隋军,另一路由李世民、刘弘基等人率领,西进高陵(今高陵),经泾阳(今泾阳)、武功(今武功)等地,迂回长安。李世民在向西进军的途中,先在泾阳镇压了胡人刘鹞子的起义军,接着,又会合了李神通和平阳公主所领导的队伍。李神通、平阳公主和李渊的女婿段纶都积极响应,先后加入了李世民所领导的队伍,使其很快扩大到13万人。李渊看到李世民的胜利,遂命李建成等率驻永丰仓的部队向长安进军。十月,李渊兵抵长安城下,会合诸军兵力共20余万人,十一月,攻克长安。

李渊建唐李渊攻克长安之后,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隋恭帝),遥尊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渊自为大丞相、唐王。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炀帝在江都被杀,五月,李渊废黜了杨侑,自己做了皇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建年号曰武德,定都长安。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唐王朝就这样建立了。

四、玄武门之变

随着唐初统一战争的节节胜利,唐朝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权力的矛盾逐渐加剧。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形成了两大集团。这两大集团明争暗斗,愈演愈烈,最终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宫门喋血,上演了“玄武门之变”。

权位斗争唐高祖的皇后窦氏生有4子,除了第三子玄霸早夭外,长子建成立为皇太子,他为人宽厚有干才,在统一战争中有很大的功劳,加上长期留守京师长安,辅助高祖处理政务,稳定后方,支援前线,起过重要作用,有很强大的政治力量。次子世民,封秦王,才艺不凡,从小喜欢弓马骑射,又深谙兵书战策,长于谋略。在唐初的一系列战争中,秦王李世民战功卓着,使他的威望骤增。在李世民的周围,早就聚集了一批才能出众的文官武将。他在秦王府设立“文学馆”,以收罗四方贤能之人,着名的“十八学士”也因此而形成,还有蓄养在外的勇士800余人。封德彝曾经说过“秦王恃有大勋,不服居太子之下。”

随着李世民声望和实力的与日俱增,与皇太子李建成之间便产生了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按照古代帝位继承“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传统,建成是当然的皇太子,未来的皇帝。但他更清楚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历来就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李渊的四子齐王李元吉对皇位也有觊觎之心,他感到秦王的强大威胁,知道自己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由于共同的目标,李建成和李元吉结成了暂时的同盟。

在武德二年(619年),太子詹事李纲就规劝过李建成,“不宜听受邪言,妄生猜忌”。指的就是对李世民的猜忌,可见其矛盾由来已久。到李世民削平关东以后,矛盾就更深了。刘黑闼再度起兵时,太子中允王珪、洗马魏徵提醒建成说:“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因而建议他去讨伐刘黑闼,以建功立业,“因结山东英雄”。李建成听从这一建议,成功讨伐了刘黑闼的军队,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为了加强军事势力,他还私募骁勇2000余人,屯守东宫左右长林门,号称“长林兵”。又拉拢后宫嫔妃,特别是高祖宠妃张婕妤和尹德妃,使之吹捧自己,诋毁李世民。

在儿子们争夺太子权位的问题上,李渊感到棘手,他也发现了儿子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但他一直没能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以致发生了一场流血政变。

喋血宫门武德九年(626年),突厥入侵,李渊令李元吉领兵抗敌。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在为元吉送行的宴会上乘机杀掉秦王李世民。风声走漏,李世民与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敬德、侯君集等紧急商量,以捷足先登的政变,除去东宫集团。在收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派去防守皇宫北门——玄武门的守将后,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等伏兵玄武门,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东宫将士组织反击,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最后失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秦王集团政变成功,萧瑀、陈叔达进言:“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面对不由自主的局势,唐高祖李渊只好表示同意,并下达“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手令。过了6天,高祖便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且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八月,正式传位于太子,以太上皇徙居大安宫,不再预闻国事。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贞观之治(627-649)。这一时期,由于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势极为强盛,历来为史家所称颂。

五、武则天与乾陵

武则天,这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30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则天身世武则天,本名不详,称帝后改为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她诞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生母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武则天自幼聪慧,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之才,遂教她读书识字。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从才人到皇后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则天被送至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有过一段暧昧关系,遂召武则天入宫,晋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力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宗以及李义府、徐世积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入武氏之手。

掌管朝政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她利用皇后的身份,积极参与朝政,史载“高宗自显庆后,多苦风疾,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5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褚遂良、长孙无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风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入执政,“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操控着朝廷实权。后来,高宗一度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不料“谋泄不果”,武后则先下手为强,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不料,李弘却于上元二年(675年)四月病死于洛州合璧宫。紧接着,高宗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监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罗织罪名,逼迫高宗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中宗即位不足两月,即被武则天废掉,改封庐陵王,另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李显、李旦都是平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从传统上和舆论上打击和削弱一贯反对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团,扶植和依靠庶族地主阶级。这样,使士族官僚不再有入仕做官的优越条件,也不能因出身豪贵而为所欲为。而对庶族出身的官员,也不再因门第贫贱而受辱于人。修成的《姓氏录》再也看不到士族贵族的特权,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第一等。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柳州司马、唐初元勋徐世积之后徐敬业,招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名着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琊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举兵反武。武后对此坚决镇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武周改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30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10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武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武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武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705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武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武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执政期间,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690—692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5年,“军粮可支数十年”。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武则天掌权近半个世纪的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也搞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她放手选官,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里,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过错与这些功绩显然难以同日而语。她的历史功过,恰如乾陵所立的“无字碑”一样,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乾陵武则天去世后,与唐高宗合葬在乾陵。在名分上,她只是以皇后的身份,与丈夫唐高宗合葬,但由于她在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唐高宗,后世已将乾陵视为她的陵墓,反而把唐高宗淡化了。乾陵气势雄伟,是陕西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陵园位于陕西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都西安76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40公里。1961年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景区。

乾陵是唐代皇陵葬制的典范,按照“依山为陵”的葬制,寝宫修建于海拔1047.9米的梁山主峰之中。整个陵园仿唐长安城格局营造,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据《唐会要》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占地15万余亩。陵园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4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六十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378间。陵园内现存有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124件,从南乳峰之间沿司马道主轴线往北,依次对称排列,计有华表1对、翼马1对,高浮雕鸵鸟1对,仗马及驭手5对,戴冠着袍拄剑的中郎将石像10对,石碑2通,蕃臣像61尊,内城4门外各置石狮2尊,北门外另有石马6匹,号称“六龙”。这百余件大型石刻,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实,乾陵是迄今为止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六、唐玄宗、杨贵妃与“马嵬驿之变”

唐玄宗与杨贵妃唐玄宗(685—762),名隆基,唐朝第七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又称“唐明皇”。

李隆基幼时聪明伶俐,很得祖母武则天的喜爱,先被封为楚王,后又被封为临淄王。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将皇位传于唐中宗。唐中宗即位之后,立韦氏为皇后。韦后野心勃勃,她想和武则天一样当上女皇。中宗为愚暗之主,政权渐渐掌握在韦后之手。可韦后并没有多少才能,她和女儿安乐公主以及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等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朝政腐败不堪。

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李隆基出任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他积极网罗人才,发展私人力量,为以后发动政变打下了基础。不久,罢潞州别驾,返回京城,他更是厚结禁军首领,暗地里结交各种有识之士,培养亲信党羽,等待发动政变的时机。

景龙四年(710年),韦后毒死中宗后,立时年16岁的李重茂为帝,自己则临朝称制,掌握实权。李隆基乘此机会,发动政变,处死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迫使李重茂退位,拥立父亲李旦复位,李隆基因功立为皇太子。

唐睿宗李旦得以复位,妹妹太平公主也出了不少力。由于她善弄权术,议政处事能力甚至超过睿宗,故而逐渐掌握朝政。李隆基当太子时已25岁,且精明强干,很有作为,这让太平公主感到一种强烈的威胁。为了更好地巩固自己的权势,太平公主阴谋废除太子李隆基,另找一位软弱无能、易于控制的人取而代之。她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不少耳目,要他们暗中监视李隆基的行动,随时向她汇报。李隆基面对这种攻势,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在太平公主与太子矛盾急剧激化的时候,睿宗既不愿得罪其胞妹,也不愿抛弃太子,于是,他用金蝉脱壳之计,于先天元年(712年)传位于太子。八月,李隆基继位,是为玄宗。

李隆基即位之后,太平公主的势力有增无减,她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结党营私,擅权用事,甚至准备发动政变,废掉玄宗。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玄宗先发制人。先天二年(713年),玄宗指挥将士先后处死太平公主的党羽,赐公主自杀,并没收了太平公主的家产,肃清了她的残余势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至此,29岁的唐玄宗开始亲政,历史进入了政权稳定、经济繁荣的开元盛世阶段。

开元年间(713—741年),玄宗励精图治,颇有作为。当时,唐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史载:“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数,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赍粮。”杜甫也在《忆昔》诗里赞颂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百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可是,玄宗在取得成就之后,骄侈心代替了求治心。从开元后期开始,唐玄宗由明转昏,渐渐不能采纳大臣的谏诤,生活上奢靡日增,肆意挥霍,而且整日崇道好仙,“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天宝四年(745),唐玄宗纳杨玉环为贵妃之后,更是专以声色自娱。

杨贵妃(719—756),小名玉环,祖籍弘农华阴,后迁居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杨玉环能歌善舞,姿色出众,熟谙音律,原为寿王李瑁的王妃,后倍受唐玄宗的宠爱,封为贵妃。据说她特别爱吃岭南所产新鲜荔枝,玄宗便下令用驿马运送岭南荔枝到长安。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奢欲,当时供贵妃院役使的织绣工达700人,雕刻熔造工又数百人。不仅对贵妃如此,杨氏家庭的人个个飞黄腾达,唐玄宗对贵妃的姐妹兄弟及其他贵宠之家赏赐无度,这样便耗费了国家大量财物。在昏君和奸相的长期统治下,国家政治黑暗、经济萧条,唐王朝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平卢(治营州,今辽宁锦州市西北)、范阳(治幽州,今北京)、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经过多年的准备后,率军于范阳发动叛乱。他们以奉密旨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名,挥师南下,很快攻下潼关,占领唐朝首都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马嵬坡),随行将士哗变,杀杨国忠,迫使玄宗缢死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的马嵬驿之变。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避难,太子李亨逃到朔方(治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即帝位,是为肃宗。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唐军相继收复长安与洛阳之后,唐玄宗从成都回到长安。上元元年(760年),在唐肃宗的支持下,李辅国率兵幽禁太上皇唐玄宗于西内甘露殿。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初五,78岁的唐玄宗在愧疚与郁闷中溘然长逝,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

唐玄宗是唐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统治时期曾锐意改革,使唐朝进入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后期骄惰怠政,奢侈淫靡,酿成了天宝之祸,从明主沦为昏君。正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留给后人以深刻的反思。

七、平叛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出身一个中层官吏家庭。开元四年(716年),始以武举高等补为左卫长上,他统兵有方,作战有功,不时升迁,天宝八年(749年),为横塞军使,天宝十三年(754年),为天德军(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北)使,兼九原(今内蒙乌拉特前旗西)太守与朔方节度使右兵马使。

力战叛军郭子仪在军事上大显身手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叛乱初起,郭子仪即调任朔方节度使(驻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并奉命率军东讨叛军。正当叛军逼近潼关,威胁京师的时候,郭子仪初战获捷,静边军(今山西右玉)一战,消灭叛军7000人,继又攻下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东),打通了东陉(今山西代县东),为继续东进开辟了道路。

至德元年(756年)正月,由郭子仪推荐的新任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攻下常山(今河北正定)。叛军史思明部妄图夺回常山。双方相持40余日,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郭子仪于四月兵至常山,与李光弼合兵一处,共十余万人,九门(今河北正定东)一战,大败叛军。这时,郭子仪曾经建议,北取范阳,直捣叛军巢穴以减轻潼关的压力,但没有得到玄宗的许可。

克复两京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由于他势单力薄,岌岌可危,遂调郭子仪部到灵武,并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宰相。郭子仪认为河东(今山西永济)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下可进东京,西上可取长安。于是,他派人秘密潜入河东,准备内应唐军。至德二年(757年)二月,郭子仪率军进攻冯翊(今陕西大荔),逼近仅一河之隔的河东。河东城内有人乘机内应唐军,杀叛军近千人。叛军守将崔乾佑弃城逃走,郭子仪乘胜追击,斩敌4000人,俘虏5000人,顺利攻下河东。由于唐军连战告捷,肃宗也由灵武到了凤翔(今陕西凤翔)。四月,即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为皇子李俶),继续征讨叛军。九月,郭子仪率唐军15万,逼近长安,与叛军10万人相持于长安西南香积寺北沣水之东。经过激战,叛军全线崩溃,唐军收复长安。郭子仪乘胜东进,追叛军至潼关,杀敌5000人,占领华阴(今陕西华阴)、弘农(今河南灵宝)。这时,安禄山已死,其子安庆绪放弃洛阳,北渡黄河,走保邺(今河南安阳北),唐军收复洛阳。肃宗回到长安,召郭子仪还京。肃宗派人隆重迎接郭子仪于京城以东的灞上,见了郭子仪。感激涕零地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功高失权郭子仪对唐朝有再造之功,由此获得了殊荣,但也因此功高震主,使唐肃宗对他有了提防之心。乾元元年(758年)九月,肃宗调动各路大军进攻镇守邺城的安庆绪。参加作战的九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战功最多,威望最高,肃宗出于对他们的防范,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全局。郭子仪等唐军围邺城,并引漳水灌城,安庆绪不仅遭水灾之苦,而且城中极其缺粮,甚至老鼠也成了贵重食物,一鼠可卖4000钱。这正是破城良机,但因兵众无主,无人统一指挥,以致坐失良机。史思明为援邺而截劫唐军的粮草,又以声东击西的战术不断袭击唐军。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唐各路联军再次与史思明叛军展开大战。正当激战之际,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不辨敌我,混战中双方均遭重大损失。郭子仪退向河阳(今河南孟县),保卫东京。这次战役的失利,鱼朝恩有责无旁贷之过,但他为了推卸责任,竟诬陷郭子仪作战不力。肃宗遂召郭子仪还京,并免其军职,还以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取代郭子仪的职务。

其时,党项等羌人却在京西不断制造事端,威胁长安。肃宗为了借重其威名,遂命郭子仪为邠宁、鄜坊两道节度使,却不让赴任,仍留在京师,不过“假其威名以震之”。直到九月,才命郭子仪出镇邠州(今陕西彬县)。党项素闻郭子仪威名,听说郭子仪已赴镇,遂撤兵而去。宝应元年(762年)二月,绛州(今山西新绛)驻军粮饷不继,军心不稳。绛州守将王元振借口士卒思郭子仪而发动兵变,杀了朔方等诸道行营都统李国贞。肃宗遂封郭子仪为汾阳王,并以其为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平兴、定国等军副元帅,镇守绛州。郭子仪并不因王元振拥护自己而有所姑息,反而斥责王元振杀害主帅会给叛军提供可乘之机,遂杀王元振与其同谋者40人。由此稳定了军心,同时也解决了粮饷问题。

不久,代宗即位,郭子仪再次遭到猜忌,被解除兵权,调回长安。

正当唐政府边兵内调,把主要力量用于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西方的吐蕃、党项就乘机向东发展势力,凤翔(今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今陕西彬县)以北的地方,已失去控制。郭子仪看到这种危机的存在,曾建议不可忽视这方面的问题,但都没引起代宗的重视。

广德元年(763年)七月,吐蕃大举进攻,边将频频告急,大宦官程元振皆扣压不报。吐蕃顺利东下,很快到达泾州(今甘肃泾川),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并引吐蕃深入内地,一直过了邠州(今陕西彬县),进至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今陕西武功西),京师震动。代宗这才知道吐蕃已进至京畿,急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凤翔(今陕西凤翔)。郭子仪久居京师,手下部曲离散,至此召募,仅有20余骑。行至咸阳,面对20余万敌军,实在无法应对。他派人向皇帝请兵,却遭程元振拒绝。

吐蕃逼近长安,代宗仓促出奔陕州,郭子仪循秦岭而东,沿途收容唐军散兵,驻军在商州(今陕西商州)。郭子仪派左羽林将军长孙全绪率200骑出蓝田,观察敌情。长孙全绪白天击鼓张旗,虚张声势;夜间多处燃火,使吐蕃不解其意。同时,还有数百人于夜间在长安城中击鼓呐喊,还发出郭子仪将率大军到来的消息使吐蕃惶恐不安。在这四面楚歌声中,吐蕃感到无力控制长安,只得撤兵西去。十二月,代宗回到长安,郭子仪等到浐水以东迎接。代宗羞愧地对郭子仪说:“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遂赐以铁券,并画郭子仪像于凌烟阁。

平定仆固怀恩平定仆固怀恩,又是郭子仪的一大功绩。

安史之乱结束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驻屯汾州(今山西汾阳)。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怀疑仆固怀恩与回纥有勾结,遂向代宗密奏仆固怀恩欲反。仆固怀恩受到猜疑,有诏书也不敢进京。当代宗征求除去仆固怀恩之策时,有人建议:仆固怀恩所统之兵皆郭子仪旧部,如果派郭子仪去统领这支军队,仆固怀恩就一筹莫展了。代宗遂命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仆固怀恩感到危在旦夕,遂举兵反唐。他进攻太原失败,带300人逃往灵州(今宁夏灵武)。郭子仪到了汾州,仆固怀恩所部,皆鼓舞涕泣,喜其来而悲其晚。仆固怀恩到了灵州,勾结回纥、吐蕃,大举内进。郭子仪奉命出镇奉天(今陕西乾县),在乾陵之南大败仆固怀恩。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再次勾结回纥、吐蕃内进。仆固怀恩中途暴病而死,郭子仪用分化手段,拉拢回纥,共击吐蕃,迫使吐蕃退兵。

建中二年(781年)六月,郭子仪去世,终年85岁。德宗听到噩耗,为之震悼,废朝5日,并特下诏书,颂扬了郭子仪在平定内乱、安定社稷及保卫国家、“柱石四朝”的丰功伟绩,赠官太师,陪葬建陵。

郭子仪历经玄、肃、代、德四朝,身居要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他为人宽厚大度,对国家赤胆忠心,不计较个人恩怨,虽屡遭幸臣诋毁、失去兵柄而毫不介意。《太平广记》中评价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八、南衙北司之争与甘露之变

南衙北司之争南衙是指宫禁以南的宰相等官署,北司是指宫禁中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南衙北司之争,是指唐代中后期,外朝官僚集团和内廷宦官集团争夺政权的斗争,也称内外朝之争。

唐代宦官得势是从唐玄宗时开始的。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内廷宦官激增至3000人,官至五品以上的即达三成。像玄宗宠侍高力士更是显赫一时、贵盛无比,连当朝太子都称其为二兄,更不用说其他的王公大臣了。自太子以降,诸王公主称他为阿翁,驸马之流称他为阿爷。不过高力士虽然显贵,但是权势还不是很大,朝政始终还是掌控在皇帝和宰相的手中。

自天宝后,宦官专政成为唐后期历史上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安史之乱中,李辅国策划了一次不露痕迹的政变,拥立肃宗即位后,唐肃宗李亨因强藩作乱险亡其国而疑忌将帅,遂任用自己宠信的宦官李辅国统帅禁军,开始了宦官掌权的先例。至唐代宗时,宦官的势力进一步膨胀,充任内枢密使,掌管机密,承诏宣旨。至此,宦官开始逐渐地控制了军队和朝政,而皇帝却逐渐地控制不了宦官,甚至反被宦官所控制。《旧唐书》云:“自贞元之后,威权曰炽,兰锜将臣,率皆子畜;藩镇戎师,必以贿成;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宦官势力的膨胀,侵害了旧有官僚集团的利益,宦官控制朝廷,不仅威胁皇帝,而且因利所趋,无事不争,这便和朝臣发生冲突。于是稍有作为的皇帝,就想利用宰相压制宦官;宦官也不甘示弱,总是伺机反扑。二者形同水火,南衙北司的对立就是这样形成的。

早在顺宗时,王叔文、王伾、韦执宜等人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夺取宦官的军权,但由于大宦官俱文珍等竭力反击,致使王叔文等很快失败。

唐文宗时期,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大宦官王守澄大权独揽,横行朝廷。文宗不甘心充当傀儡,一面提拔与王守澄有隙的右领军将军仇士良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以分散宦官势力;一面重用李训和凤翔节度使郑注等人,以消灭宦官集团。

甘露之变唐太和九年(835年)九月二十六日,文宗根据李训、郑注的建议,任命王守澄为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表面上提高其职位,实为削夺其兵权。十月初九,文宗用毒酒将王守澄赐死,并将其党羽诛杀殆尽。消灭王守澄势力后,李训又拟定了彻底消灭宦官的计划。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上朝紫宸殿,百官鱼贯而入,分班序立。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匆忙入奏,称左金吾厅后院石榴树上有甘露降临,李训和刑部侍郎舒元舆等率百官拜贺,并请文宗亲去观看,文宗乘辇出紫宸门,升含元殿,命仇士良率宦官先去探视。仇士良等进入金吾厅后,见韩约神情紧张,又发现院中帐幕后有全副武装的军士,遂慌忙迎文宗还宫。李训急呼韩约所部左金吾兵上殿,杀宦官10余人,其余宦官在与金吾军奋战中随文宗入宫。仇士良等立即调动禁军500人进行报复,对中书、门下官员大肆屠杀,死伤近千人,以致“横尸流血,狼藉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仇士良又出动神策军数千人,在京城进行大搜捕。宰相李训、舒元舆、王涯等,不管是否参与了此事,均遭逮捕被杀。“甘露之变”,以宦官的胜利宣告结束。此后,仇士良等宦官更加专横跋扈,政治也更加腐败了。

九、黄巢大齐政权在长安

黄巢起义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在关中历史上发生了一桩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就是以黄巢为领袖的唐末农民起义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突破潼关天险,长驱关中,直捣长安。

黄巢(?-884),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稍通书记,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家富于财,善击剑骑射。唐懿宗咸通(860-873年)末至僖宗乾符(874-879年)初,连岁凶荒,黄河以南尤其严重,农民起义纷纷爆发。乾符二年(875年)初,黄巢聚众响应王仙芝起义,后仙芝战死,黄巢被推戴为领袖,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鉴于中原地区官军实力强大,黄巢避实就虚,引兵南下,挺进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于乾符六年(879年)九月攻克广州,众至百万,自号义军百万都统。在广州稍事休整之后,即于十月取道桂林北伐。至广明元年(880年)七月,自采石(今安徽当涂北)飞渡长江,乘胜长驱,于九月率众渡过淮河。义军军纪整肃,“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沿途群众纷纷参加义军,众达百万。黄巢自称“率土大将军”,随即又改称“天补大将军”。十一月占领东都洛阳。入洛阳城后,义军“劳问而已,闾里晏然”。黄巢在东都并未久留,随即转旗西指,于年底突破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天险,最后攻下了京师长安。唐僖宗和大宦官田令孜南逃成都。义军入城之日,向贫民散发财物,并由大将军尚让向群众宣布:“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建立大齐政权黄巢入长安后最重要的活动是建立了以大齐为国号的农民政权。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在含元殿正式即皇帝位,宣布国号为大齐,改元金统,颁布大赦令。大齐政权在长安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于维护和巩固新生的农民政权,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

首先,农民军曾采取过某些“均平”措施。如义军入京“甫数日,因大掠,缚箠居人索财,号‘淘物’。富家皆跣足而驱”。他们还在长安近畿没收地主土地,并且散施财物给穷人。这些策略,都是农民领袖的平均思想的实践。其次,对唐朝官僚采取分化瓦解和争取的政策。原唐朝官员,四品以下酌情留用,三品以上全部罢官。但是对于旧官僚,只要表示归降,则既往不咎且给官做。大齐政权还曾礼遇众多儒生,但对与大齐政权为敌者,则推行坚决镇压的政策。黄巢在长安执行严惩皇族、公卿的政策,唐宗室留长安者几无遗类,义军查获降官张直方夹壁中隐藏的高官显贵百余人后,全部处死。

起义失败但是,革命政权建立后,黄巢没有乘胜追击,也没有消灭关中附近的禁军,而是陶醉在胜利之中,这就使逃到四川的唐僖宗站稳了脚,并集结了残余势力,联络各地军阀武装,向农民军反扑过来。在起义高潮中一些暂时投降的节度使,也乘机起兵。农民军没有根据地,很快陷入唐军包围之中。在关键时刻大齐大将朱温叛变投唐,严重削弱了义军力量。唐朝统治者又勾结沙陀族和党项族的贵族武装力量向农民军进攻。由于寡不敌众,不得不撤出长安,经河南进入山东。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黄巢在莱芜以北狼虎谷与唐将时溥决战,农民军多数阵亡,黄巢自杀。历时9年多的农民战争至此结束。不久后,唐王朝即告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