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第二节统一气象下的经济生活

书名:陕西简史  作者:刘东社  本章字数:4918 字  创建时间:2021-01-29 16:41

一、大运河泽被天下

隋朝开皇四年(584年),为解决长安漕运问题,隋文帝杨坚“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广通渠的开凿,在经济上巩固了大兴城在全国的地位。

隋炀帝时,又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这条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共分四段。

通济渠。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邗沟。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全渠广40步,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沿途多置离宫别馆,在扬州建有江都宫。

永济渠。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且“丁男不够,始役妇人”。永济渠引沁水南至黄河,又连接卫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郊)。这条南北运河全长2000余里,河面宽阔,通龙舟。

江南河。大业六年(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入于钱塘江。全长800余里,广十余丈,通龙舟。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它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总长2700多公里,水面宽50多米,窄的地方也有三四十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把中国东部的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成为中国历史上南北运输的大动脉。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它不仅对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隋以后的各个封建王朝都有深远影响。同时,它也与长城一样,突出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二、东西二京的商业兴盛

长安和洛阳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经济大都会,在一定时期内都显得非常繁荣。据说长安的东市,“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聚”。隋时的洛阳丰都市,也就是所谓的东市,“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隋时大同市也很繁荣,“邸一百四十一区,资货六十六行。”这都是当时一般都会所少有的。

长安和洛阳能够如此繁荣昌盛,户口众多应该是一个重要条件,都城本来就是人口最易荟萃的地方,再加上有意地徙民实郡,当然也就更为繁多。隋炀帝初建东都之时,就徙来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时,又徙关外雍、同、秦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这必然会促使当地商业的发展。

长安的东市和西市都在朱雀门前的东西横街上,这是长安城中主要的交通道路,有助于东市和西市的繁荣发展。洛阳的三市,两市在洛河之南,却都近于洛河,通远市在洛河之北,漕渠运输也很便利。

唐时,由长安“东至汴、宋,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洛阳和长安东西相望,一线相连,能到达长安的地方,同样也可以到达洛阳。

商旅能够到达的地方,货物也就随之而来,全国的货物也就多能聚集长安和洛阳。仅绢一种,就有全国120余州(约占全国州总数的44%)所产的丝织品,都能运到长安和洛阳。由各地运到长安这样多的丝绸,除了供应城内的需求外,还向城外供应。近人每艳称丝绸之路,大量丝绸由长安运往西域,显示长安丝织业的兴盛。

长安和洛阳诸市皆有一定规模。长安东西两市,各居二坊之地,方600步,面各二门,四面各广百步。洛阳的市,隋时就各不相同。大同市周四里,开四门;丰都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唐时南市,仅留其一半,只有一坊之地。无论长安,还是洛阳,市内商业都是很繁荣的。甚至在坊内也出现一些商业活动。如辅兴坊“车马往来,实为繁会”。崇仁坊“昼夜喧呼,灯为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都市中商业发达,手工业也应有相当的地位。前文中已经提到唐长安两市、洛阳三市都有许多行,不过,有关手工业的行并不多。长安东市有铁行,西市有秤行。长安西市还有秋辔行,就是生产秋辔和车辆的行业。另外还有酿酒、制毡等。

三、唐首都长安城

唐王朝的首都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唐西京长安城,开始修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经过唐代的不断修建扩充,规模十分宏伟。长安城南面是终南山,北面是渭水,东面有浐水流过,西面有沣水流过,长安城总面积,据实测为84平方公里。东西宽18里115步(实测9.7公里),南北宽15里175步(实测8.6公里),周围67里(实测36.7公里)。城墙高1丈8尺,约合今6米左右,宽厚度不等,约在9~12米左右。城外为壕沟,长安城南面3个城门,正中曰明德门,东启夏门,西安化门;东面正中曰春明门,北通化门,南延兴门;西面正中曰金光门,南延平门,北开远门;北面4个城门,西头第一门曰光化门,第二门曰景耀门,第三门曰芳林门,东头沿着皇城根、太极宫城根北出曰兴安门。其余都是宫门了。长安城的城门仅春明门只有一个门洞,而南面正中的明德门,由于处于中轴线上,根据实测,有5个各宽6.5米的门洞,门基长达52.5米,宽达16.5米,城门上建有门楼,想得见当时这座城门的雄伟。

长安城北部中央是皇城和宫城。皇城在宫城之南,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周围9.2公里,面积约5.2平方公里,北面无墙,以横街相隔,皇城内有东西向街5条和南北向街7条,其间分布着社稷坛、太庙和中央高级官署。南面正中的朱雀门,与明德门遥遥相对,朱雀大街即以朱雀门得名。因为它的北端起于宫城南面正门承天门,故亦称天街。

皇城之北为宫城,平面亦成规整的长方形,周围8.6公里。太极宫位于宫城的中央,是皇帝起居、听政和朝见群臣的主要宫廷。太极宫南面也是宫城的正门曰承天门,门外的东西横街宽300步,是正旦、冬至和大赦时举行典礼的地方,接见外国使臣和国内各少数民族代表人物的仪式,也在这里举行。太极宫的正殿为太极殿,为每月朔望举行朝仪的地方。宫城的东部为太子的东宫,宫城的西部为居住宫女的掖庭宫,掖庭宫的南部则为内侍省。宫城北面设3门,玄武门和安礼门是宫城的北门,至德门是东宫的北门。自大明宫建成之后,太极宫又称为“西内”。

大明宫在长安城外东北隅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至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大加修葺,此后各朝皇帝常居大明宫,故又称“东内”。大明宫面积约3.2平方公里,共有11个城门。大明宫的正殿曰含元殿,“含元殿陛上高于平地四十余丈”,由此可以俯瞰长安城。含元殿之北为宣政殿和紫宸殿,宣政殿是常朝之所,紫宸殿为内朝的正殿,群臣入紫宸殿朝见,称为“入阁”。紫宸殿西面有延英殿,是皇帝召见宰相讨论军国大事的地方。在延英殿西北,有麟德殿,是皇帝举行盛大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及少数民族代表人物的地方。紫宸殿后有蓬莱殿和太液池。

兴庆宫在长安城的东部兴庆坊,是唐玄宗为临淄王时的旧居,玄宗即位后改为兴庆宫。并经扩建,也称“南内”。玄宗时常在此宴乐,安史之乱后,玄宗自蜀回京,还曾在兴庆宫居住一段时间。

芙蓉园,在长安城外的东南隅,经勘察,四周筑有围墙,周围约7公里。“青林重复,绿水弥漫”,为“帝城胜景”。园中水面因为弯曲而称曲江池,周围近4公里。曲江池和芙蓉园都是内苑,供皇室游乐。芙蓉园西北的慈恩寺和寺南的杏园,是当时人们的游赏胜地。

在长安城的东面城墙外,有一道与城墙平行的复墙,亦称复道,这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筑成的“夹城”,一般宽约50米。皇帝由大明宫向南去兴庆宫,更往南至芙蓉园,都是从复道潜行,免去禁跸一套繁文缛节,百姓也方便。

长安城内共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其中南北向的中间一条大街,南出明德门,北穿朱雀门直到承天门,这就是有名的朱雀门大街,宽达150米,成为一条中轴线,它把长安城分为东西对称的两部分。朱雀大街以东属京兆万年县,以西属于京兆长安县。贯穿于城门之间的3条南北向大街和3条东西向大街是主干大街,时称“六街”。各条大街都成直线,长而宽广。各大街的两侧,都有整齐的水沟,宽3米,深2米多。在纵横交错的25条大街间,排列着整齐如棋盘的坊市,每个坊都有围墙和坊门。在永宁坊的遗址发掘中,还发现有十字交叉的小巷,将全坊划分为16区。各坊之间的南北距离,均在40米左右,唐长安城的华丽瑰伟的建筑和宽敞平坦的道路,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雄伟气魄,因此这种都市建筑的规划,也被邻邦营建都城时所仿效。

长安城内居民30余万户,一户以5口计算,达一百五六十万人,加上宫内宫娥和宦官,上番的宿卫士兵,候选的官吏,外国使节,流寓的外国学生等等,大概有一百七八十万人。

四、杨炎与“两税法”

杨炎(721—781),字公南,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他擅长文学,文章词藻华美,初任河西节度掌书记,后历任司勋员外郎、礼部郎中及中书舍人。他与常衮共同掌管起草诏书,由于二人起草的诏书文字优美,当时称为“常、杨”。大历十四年(779年)德宗继位,任用杨炎为银青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他上任不久,就在经济方面做了重大的改革。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唐高宗、武则天以后,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农民逐步失去自己的土地,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大量农民破产逃亡,成为地主的佃户。安史之乱以后,政府无法对户籍进行有效的控制,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天下之人苦而无告”。至德年间(756—758年),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剥削。“民富者,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级而下户劳。”加上征收赋税的官吏借机对百姓进行侵夺,百姓无旬无月不在纳税,因不堪忍受而逃亡为浮户,留在本地的百姓百无四五。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具体办法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所在税三十分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变,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

两税法的推行,在当时确有其一定的优越性,并取得了成效。它把租庸调和一切杂徭统归于两税,简化了税收手续。《旧唐书·杨炎传》称:实行两税法,“人不土断而地着,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结束了以前税收的混乱状态,暂时抑制了一些官吏在收税中渔利的行为。国家对百姓赋税征收的标准由税丁转向税产,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发展过程中划时代的变革。“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多少增加了富户的负担,相对减轻了贫户的负担,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仅有利于户籍的整理,社会生产的安定,而且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皇亲国戚、官僚地主、浮户、客户、商贾都得纳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官僚豪强势力,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户税纳钱及对商人之三十税一,在某种意义上也有利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同时,两税法也使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在推行两税法之前每年收入总额为1200万贯,而盐利占一半,实行两税法的第一年(780年),“赋入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两税法是中国税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