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第一节直立人和智人阶段的早期人类

书名:陕西简史  作者:刘东社  本章字数:5331 字  创建时间:2021-01-29 16:41

一、蓝田猿人及其文化

蓝田猿人的发现蓝田猿人,学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1963年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蓝田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古生物地质考察工作。7月19日,他们在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村第四纪红色土堆积物中发掘出一个完整的直立人下颌骨化石,在同一层位,还发现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在距化石产地以北1000米的另一含动物化石层位中,还先后发现10件具有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制品材料。

次年3月下旬,蓝田考察队又对这一地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多学科综合考察活动。5月22日,考察队的一支小分队在秦岭北麓公王岭地区发现了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并发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随后在清理整修中发现了1个古人类头盖骨、3枚牙齿和1件上颌骨化石。

在公王岭地点于1965年和1966年曾两度作了补充发掘,又获得一批动物化石,得到一批珍贵的资料,加深了对于蓝田人及其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认识。

过去,蓝田猿人泛指发现于公王岭的1个头盖骨、3颗牙齿和1件上颌骨化石以及发现于陈家窝的下颌骨化石;现在,考古学界已将陈家窝发现的下颌骨化石命名为直立人陈家窝亚种,以与公王岭发现的化石相区别。除此外,在化石产地附近还发现了37处旧石器文化地点,包含有1000余件旧石器制品,并伴有大批哺乳动物化石出土。

蓝田人的体质特征和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公王岭蓝田人的体质特征较为原始,其特点是额骨前部的眶上圆枕硕大粗壮,而且很厚,眉间部稍向前突,眶上圆枕两侧端向外明显延伸,因而眶后缩窄更为明显。额骨的鳞部明显向后倾斜,前囱点的位置远较现代人偏后,大约在外耳门上方。隐约可见矢状脊和前囱隆突,但没有额窦。对比地看,缺失额窦这一特征和北京人相似。颅穹窿很低,从耳部测量高为87毫米,比北京猿人平均值99.5毫米要低得多。头骨骨壁极厚,达12.4毫米,现代人的厚度仅5毫米左右。复原后的头骨脑量仅约780毫升,这一数据小于北京人(850一1300毫升),现代人的平均脑量在1400毫升上下。在现生猿类中,雄性大猩猩的脑量即可达752毫升,公王岭蓝田人脑量如此之小,说明了其原始性的一面。

公王岭蓝田人鼻骨很宽阔,鼻很低,鼻骨也没有变窄的现象发生,额鼻缝与额颌缝的走向约在同一水平位置上,这和北京人类似。鼻骨的长度也较现代人短得多。上颌骨呈明显的齿槽突颌,具有明显的犬齿齿槽轭。上颌的牙齿很大,比北京人更粗壮。

综合观察公王岭头骨化石的形态特征:从头骨和牙齿粗壮程度看,似为男性,从骨缝的愈合和牙齿磨耗的情况观察,推测公王岭蓝田人的年龄约30多岁。骨和牙齿虽较粗壮,但上颌骨较纤细,可能是女性的遗骸。

陈家窝化石只有一副下颌骨,除下颌枝后部缺损外,基本保存完整,牙齿全部原位附着。经比较研究,陈家窝下颌骨介于北京猿人女性的变异范围之内,根据门齿齿冠大部磨损,磨牙全部磨平,很可能是一个老年女性个体,但考虑到原始人食物构成很粗糙的条件,本身的寿命预期值很低,年龄又不可能很大。

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公王岭蓝田猿人生活的时代为距今110——115万年以前。这一年代值超出了整个北亚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直立人化石的年代值。陈家窝蓝田人的相对年代介于公王岭蓝田人和北京人之间,其绝对年代为距今50——65万年左右。

从蓝田人化石的一系列特征可以看出,公王岭蓝田人的原始性特征明显地多于陈家窝人,而陈家窝人则较北京人表现出更多的原始性。

从整个人类演化系统看,猿人的共同形态特征是头骨扁平,而且骨壁很厚,为10毫米左右,眉部有一条粗壮的眶上脊。枕骨比颅骨更厚1倍,枕脊可向前延伸到耳孔上方乳突上脊直至面部颧弓,这条脊线连同眶上脊在头骨中部水平绕头骨一周,这种情况在直立人发展中一直没有多大变化。

直立人在发展中变化较大的是脑量,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200毫升左右,脑量的增加使得颅骨高度、长度相应增加,颅底也得到加强,身材也较高了。直立人直接来源于南方古猿,南方古猿身高约140厘米,平均约40公斤,而直立人身高的平均值可能达到了160厘米,体重平均约60公斤左右。在脑量增加的同时,脑的结构更为复杂化,各部分功能臻于完备。

公王岭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它处于直立人早期阶段,我们可以大致勾划出其面貌轮廓:有着粗壮的头颅,额头很低,而且向前倾斜,吻部向前突,虽然是站立行走,但向前弯曲佝偻着身躯,慢步前行。由于脑量小,智慧要低一些,但仍能制造粗糙的石制工具,并用简单语言进行交流。男女两性的差别比较大,体形上男性更为粗壮有力些,而女性则显得矮小些。到了陈家窝人阶段,又大大前进了一步,这时直立行走更加稳健,而且随着脑子的进化,复杂的语言能力不断得到强化,语言能力的进化一般认为与大脑两半球不对称出现有关。陈家窝人发展时代与北京人处于同一个水平。

人类的重要表象——毛发在直立人阶段很可能是比较浓密的。蓝田人处于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他们身上应该覆盖着比较多的毛发,至少要比今天的人类浓密得多。

蓝田人的群居生活原始人群时期,人类只能依赖简单的天然工具——木棒和石块,进行狩猎,另外还采集果实、坚果、根茎作为食物,“人还住在自己最初居住的地方”。原始群落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必须集体进行劳动谋生,以群体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人们那时是无法单独生存的,人类从猿群开始便注定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

从学会制造工具开始,人类便完成了从原始人群向血缘家族的转变。这期间,人类已真正站立起来行走,而且出现了人工制造的工具。蓝田人属直立人,应属处于血缘家庭公社蒙昧时期的人类。血缘家族包括了整个直立人阶段,蓝田人是血缘家庭的早期阶段。

血缘家族是人类婚姻家庭历史上第一个形态。在婚姻关系上,只有同辈的男女才可能发生性关系,每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代人互为兄弟姊妹,也互为夫妻,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人群那种杂乱的性关系,这对人的进化是十分有利的。在血缘家族时期,人类可能已经有了最初的社会分工——男女从事劳动对象的分工。

早期的人类社会集团内部是平等的、团结的。人们迫于生存的压力,必须面对自然的威胁,在集群内部没有敌对情绪,内讧、纷争、自相残杀的群体是难于存在下去的。但是,集群与集群之间却也不是不可能有敌对情绪,如为争夺生活领域和空间往往也发生冲突。

蓝田人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状况根据遗址的情况推测蓝田人的经济生活应该是以采集为主的经济类型,这一经济类型的对象就是取食野生植物的果实、根茎甚至于叶子及花朵,捕猎一些食草类的动物或水生的鱼类等动物,也许还吃一些食肉动物丢弃的捕猎物,但从根本上看,采集活动应是这一时期人类的主导经济类型。

蓝田地区,先后发现旧石器地点37处,出土石器材料600余件,其中属中更新世石器地点有28处,约200余件石制品。

公王岭附近的石器,器形简单,加工粗糙,器形小,其类型已有一定程度的分化,在打片和修理上也显示出某种程序化的迹象,这表明了其石器工具的进步特征。有关陈家窝直立人化石地点及其附近发现的文化遗存较少,只有10余件石制品,而且这些石制品分布很零散。石制品包括有石核、石片以及砍砸器、刮削器等。用脉石英小石片制成的石器的特点是器形很不规则,工艺粗糙,多是一次打成使用,未见其多次加工的例证。

在蓝田猿人遗址附近还发现了用火的痕迹。在公王岭遗址及其附近地层中,有被流水短距离搬运过的粉末状黑色物质,经化验为炭末。这些炭屑不一定是人类用火遗留下来的原生遗迹和灰烬层,但考虑到比公王岭稍早、距离很近的蓝田辋川锡水洞遗址发现有灰烬层和烧骨,蓝田猿人也可能使用了火。火的利用给人类以极大的方便,有了火人类可以熟食、御寒,熟食对人类体质的改善是相当重要的,只有使用了火,鱼虾类动物才能做成完全可食用的东西。发明用火是人类经济生活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在以后的狩猎经济和原始农业中,火成为人类手中征服自然、谋取生活资料最重要的武器之一。火本身又可以防御野兽的侵害。目前有关直立人早期阶段确切的用火一般都是在洞穴遗址中发现的,定居才利于火种的保存,而蓝田人却是在露天宿营地燃起篝火的。

蓝田人遗址中发现有尖状器,尖状器可行使挖掘或切割功能,用它可挖掘野生植物的块茎和穴居的啮齿类等动物。刮削器是最古老的构成工具组合的主体器物,其功能是用于切割和刮削,加工动物皮肉或除去植物的粗皮。蓝田人的工具组合还反映了野生植物的根茎等可食物是他们的主要物质生活资料。人类早期的采集多是先从野果、野菜起,块茎分布多而且营养丰富,也是原始人理想的食品,早期人类开始很可能以尖状石头和树干行使挖掘,到尖状器分化出来时,采集野生块根已是相当普遍的情况了。

对于蓝田人来讲,猎取大的野生动物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基本的狩猎工具这时并未完全分化出来。根据现代原始部落人的习惯和民族学资料,一般认为早期人类猎取大的动物采用穷追围捕和用陷阱的方式。

蓝田人时代,狩猎经济仍不是主要的生产活动,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二、大荔人及其文化

大荔人及其文化的埋藏大荔人头骨及其文化遗存深埋于距地面达20余米的两条红古土壤层之下,并且散布在相当广泛的地域。在大荔人出土的地点周围,发现有包含大荔人文化的地点12处。这些地点的文化层均处于洛河左岸三级阶地下部冲击的桔黄色砂砾层。与大荔人头骨化石伴生的和同时的其它地点发现的动物化石有:德永氏象、披毛犀、梅氏犀、肿骨鹿等19类。经铀系法测定,大荔人的绝对年代为18—23万年,文化层的地质时代应归入中更新世晚期。由地层关系、动物群和绝对年代测量来看,大荔人应晚于蓝田人和北京人,早于丁村人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阶段。

大荔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在早更新世地层发现有适于草原生活的三趾马、三门马、披毛犀、轴鹿、步氏羚羊、鼢鼠等;生活于森林的李氏野猪、豹、象、鼠兔;生活在水草丰富的丛林中的梅氏犀、麋鹿。动物化石中基本上都是华北暖湿带第四纪常见的种类,如三门马多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贺氏三趾马多出现于山西、陕西等地;大荔是科氏鼠分布纬度最低的地点之一。李氏猪、梅氏犀等有好多种都是华北更新世地层中常见的种类。附近早更新世地层为灰褐色砂质粘土、淡红棕色砂质粘土、灰白色灰黄色砂、砂砾等,是属湖泊、河流相堆积。这说明当时洛河水量大,附近有湖泊、沼泽存在。由此推测,甜水沟文化时期,附近是森林草原环境,气候是比较温暖、湿润的。

中更新世晚期的大荔人文化期发现的动物群,生活于草原上的动物主要有马、披毛犀、羚羊等,生活在草原和森林、丛林中的动物有犬、斑鹿、大角鹿、肿骨鹿、纳玛象等;还有水陆两栖的河狸、鲤、螺、蚌等水生动物。动物化石中多数为华北温暖带的种类,所以,大荔人生活在森林、草原环境,附近存在较大的水域,气候比较温和、湿润。

大荔人的体质特征大荔人头骨化石属一个3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所有,保存得十分完整。大荔人头骨的特征是颅穹低矮,有矢状脊,颅骨壁厚,眉脊粗壮,颧弓位置低,有枕骨圆枕等,颧弓较细,眶上结节,有鸡冠等特征,则与现代人相似。头骨最大长、最大宽、颅高、额倾角、眉脊方位等等多数特征介于直立人与现代人之间而与早期智人相似。脑量(1120毫升)比一般早期智人小而在北京人变异范围之内并稍大于其平均值(1088毫升)。大荔人头骨有枕骨圆枕,但不如北京人那样发达而形成枕脊。其上有圆枕上沟,也较北京人为浅。

由以上大荔人的特征来看,它属于早期智人,但较其他早期智人具有更多的原始性而接近于北京直立人,因此,它还可能是早期智人中较早类型。

从大荔人体质特征看,他已有较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特征。面骨低矮,不很向前突出,鼻梁不高而较扁塌,鼻骨较垂直,眼眶呈长方形,鼻额缝、额颌缝相连续几乎处于同一水平上。颧骨高突,颧面较垂直且朝向前方,上颌骨向颧骨过渡处呈角形转折。大荔人有印加骨和矢状脊,而印加骨在现代黄色人种中出现率最高,矢状脊也很普遍。门齿呈铲形也是现代黄色人种的特征之一,大荔人目前还没有发现门齿,但上述一系列特征足以说明它与现代黄种人相似。因此,大荔人可能代表了一个亚种,即智人大荔亚种。

大荔人与现代蒙古人种之间的差异很小,二者之间有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所以大荔人应该是在形成或发展中的蒙古人种。

综上,大荔人既有与直立人相似的特征,又有现代人的特征,而表现更多的是与早期智人相近,较其他早期智人具有更多的原始特征,属于早期智人中较早的古老类型,可以说它是从直立人发展到智人之间的过渡类型。大荔人是我国古人类进化谱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我国古人类化石及黄色人种的特征,把我国直立人与晚期智人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体质特征上起着重要的传承作用,弥补了黄色人种发展历史中的缺环。

大荔人的文化性质与特点大荔人文化的遗物以石器为代表,共计1221件,包括石核、石片和工具三大类。石核中单台面石核40件,双台面石核2件,多台面石核18件,砸击石核21件;锤击石片540件,砸击石片176件;工具类有400多件,其中刮削器320件,包括单直刃、单凸刃、单凹刃、端刃(刃缘有直、凸、凹之别)、双刃圆头等9类。尖状器87件,包括正锐尖、正扁尖、角尖、喙状、小三棱等5类。还有少量雕刻器、石锤、砍砸器、石球等。

大荔人文化的石器一般性质与北京人文化晚期相似,也有一定的区别。这说明大荔人文化晚于北京人文化,也可能有某些传承关系,而早于许家窑人和峙峪人,在时间上、文化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