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第一节晚清时期的陕西

书名:陕西简史  作者:刘东社  本章字数:10806 字  创建时间:2021-01-29 16:41

一、清操绝俗的尸谏名臣王鼎

王鼎其人王鼎,字定九,号省崖,陕西蒲城人,生于公元1768年,卒于公元1844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鸦片战争时期清廷重臣。1792年中进士,历任吏、户、礼、刑、工各部侍郎、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等职。1839年,官至东阁大学士。

王鼎自幼“少贫力学,尚气节”,为官清廉,“清操绝俗,生平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卒之日家无余资。”在禁烟问题上,他竭力主战,反对投降,属禁烟派、主战派的重要成员。

替林申冤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为平息战事,讨好侵略者,罗织罪名,把禁烟有功的林则徐从重发配伊犁效力赎罪,由投降派首领、直隶总督琦善接替林则徐主持广东军务。消息传出,舆论哗然。稍有正义感的清廷官员莫不“骂琦善误国及穆彰阿之妨贤,而惜林公之不用”。林则徐旧友不期而会,准备筹款为之赎锾。协办大学士汤金钊和太常寺卿唐鉴则不避斧钺,积极为林则徐辩白。王鼎久历官场,慧眼识珠,素仰林则徐的才识为人。在林则徐落难之时,王鼎挺身而出,竭力为林则徐鸣屈申冤,试图扭转天意。

林则徐被谴戍伊犁时,正值河南祥符(今开封)黄河决口,直冲省垣。豫东和江苏、安徽北部广大地区被淹。王鼎以大学士身份奉命出署东河河道总督,督率河工。由于王鼎钦佩林则徐的胆识,同情其遭遇,遂以其熟悉河工为由,奏请清廷留用林则徐襄助河工,所幸清廷准奏,故林则徐遂由赴伊犁途中折返东河效力赎罪。

联手治水治水期间,王鼎亲临工地,躬督吏卒昼夜巡护,星宿露饭,倦则寐肩舆中。由于过度疲劳,旧疾屡作,但仍不肯稍息。林则徐与王鼎朝夕驻坝,风雪中日夜坐与士同。由于他们同心协力并激励吏卒,故历时半年即告竣工。这次合作共事,使王鼎对林则徐更加了解和敬佩。林则徐的意见,王鼎都倾听接纳。河工合龙时,在庆功宴上,王鼎坚持让林则徐居首座,并上书道光皇帝,力言林则徐在河工中的功绩。由于清政府急于向侵略者求和,把深得舆论支持的抵抗派首领林则徐仍视为眼中钉。河工竣工后,仍命其去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只得从命登程。王鼎欲留不能,只好河干相送,泣涕为别。

尸谏壮举王鼎治水回京后,虽在病中,但仍痛陈议和投降之非,怒斥投降派穆彰阿等为秦、严之辈,奏请杀丧权辱国之琦善以谢天下。在怒斥投降派的同时,王鼎竭力推荐林则徐、邓廷桢等贤能之士。而道光皇帝袒护穆、琦之流,对王鼎只是慰劳,劝命休沐养疴,大加敷衍。王鼎屡谏不从,遂愤而草遗书置于怀中,“闭户自缢,冀以尸谏回天听”,时为1844年5月28日(道光廿四年四月十二日)。王鼎此举,虽未能改变清政府的既定主张,但他的正义感和民族自尊心是值得嘉许的。这一壮举,成为陕西近代史上悲壮激烈的一页。

二、太平军远征陕西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两广,兴盛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但太平军也曾两度远征陕西,打乱了清王朝在陕西的统治秩序。

首次进陕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后进军途中和建都天京后,曾多次派人到陕西打探清方军情并联络群众,一度引起了陕西当局的极度恐慌。1861年8月,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失陷后,英王陈玉成退守庐州,天京告急。为“广招兵马,早复皖省”和“发兵上游,以分妖势”,英王陈玉成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祜王蓝成春率3万余太平军远征豫陕。1862年4月,陈得才率太平军经河南进抵商南富水关,接连攻克丹凤、山阳、镇安、柞水等县,清军闻风而逃。5月初,太平军出长安子午峪,直逼西安南30里的尹家卫(即今引镇)。当时,陕军重兵外调,西安防务空虚。陕西巡抚瑛棨急忙组织省城清军官兵阻击,5月16日,与太平军交战于三兆一带。陕西清军一触即溃,伤亡大半,只好紧闭城门,不敢出战。瑛棨坐困孤城,催援军驰救。正当西安城指日可克的时候,清军多隆阿、张得胜包围庐州,英王陈玉成孤军难支,急调陈得才东返解围。陈得才遂改变攻取西安计划,于5月底率军出关东去,回援英王。

再度入陕1862年6月,陈得才率太平军转战河南途中,闻知庐州失守,英王殉难,遂改变赴皖计划,绕道河南进军湖北,准备赴援天京。在湖北黄陂、孝感等地,太平军遭清军阻击。赴援天京受阻后,忠王李秀成曾调陈得才到苏州,令其招足人马,限24个月回来解救京城。于是,陈得才决定再次西征陕西。1862年10月21日,陈得才率军进入陕西平利县,占领兴安府。太平军一路滔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先后占领紫阳、汉阴、石泉、沔县等县,直逼汉中。太平军顺利进入汉中地区,得到了陕南群众的支持,也得到了李蓝起义军的配合。太平军与李蓝起义军以洋县为根据地,互为犄角,互相援助,把汉中城紧紧地包围起来,历时半年之久,并占领和控制了汉中府属大部分地区。1863年10月,太平军终于攻克汉中。至此,赴陕太平军达到极盛时期,拥有20多万兵力。太平军和李蓝起义军在陕南的胜利,有力地支援了关中的回民起义,推动了陕西革命斗争的高涨。

回援天京正当太平军在陕南取得辉煌胜利、革命力量有很大发展的时候,天京危急。1864年初,扶王陈得才接到天王诏令,以苏州已失,令全军立刻东返,解救天京。于是,扶王决定再次东下,分兵三路,直奔天京。随后陕西巡抚刘蓉借调四川清军,占领汉中,清王朝封建统治在陕南开始死灰复燃。东援天京的启王梁成富部,在河南为清军所阻,与陈得才失去联系,后仍旧折回陕南,与当地农民起义军一起,持续坚持抗清斗争。

太平军在陕西的英勇战斗,为近代陕西革命增添了光彩。

三、回民大起义在陕西

兴起原因陕西回民起义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道咸时期的陕西,地方政治黑暗,赋役繁重。为赔付鸦片战争赔款和筹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资金,清政府加紧了对川、晋、陕等“完善”省份的搜刮。陕西是西北比较富庶的地区,成为清政府赖以筹集饷源、募集军队的主要基地。地方团练主要由地主豪强筹资兴办,无疑也加重了对人民的勒索。协银、军费、赔款和团练筹款,造成严重的财政拮据,陕西地方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搜刮和剥削。这时地方政府赋敛课税的主要方式有:加重田赋徭役,征收厘金,推行捐输,征收课盐,滥发通货等,加上旱、蝗、水等天灾频仍,陕西人民实在困苦不堪,社会矛盾随之激化,导致各地反抗斗争不断。太平军、西捻军先后入陕、刀客活动、李蓝起义和回民大起义,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频繁发生的。

陕西是回民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清代陕西回民人口大致有七八十万,有汉七回三之说。陕西大荔、渭南一带居住的回民最多。回民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也经营畜牧业和商业。渭河两岸的回民同汉族人民一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清代回民遭受民族和阶级双重压迫。道咸时期,陕西地方官吏变本加厉地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凡回汉争讼斗殴,曲皆在回。侮辱性的民族歧视政策,是回民起义的重要原因。

高涨与撤陇陕西回民起义的导火线是1862年5月发生在华州圣山的砍竹事件。陕西团练总办张芾收编了600多名被遣散的回勇,交与曾任朝邑训导的赵权中掌管。赵权中又趁便从中收编同州府籍的回勇交乡绅赵炳堃,带往渭南南山一带要隘,堵截太平军。由于赵炳堃对这部分回勇百般挑剔刁难,回勇不服,中途杀死赵炳堃,自行解散,结伴回家。有人行至华州(今华县)圣山小张村,买汉民竹子。卖主之父嫌价低不卖,反诬回勇偷竹,双方发生争执。当地有回汉械斗、鸣钟集众的规定。这时,官府、团练肆意扩大事态,即鸣钟报警,团练齐集,殴毙了砍竹的回勇2人。回勇状告华州,华州知府偏袒团练,并当堂恫吓,今后“回伤汉民一,以十抵;汉伤回民十,以一抵”。回民不服,齐集秦家庄,准备再行控告。这时渭南、华州、三原、富平等地团练四处洗劫回民村舍和清真寺,激起回民的反抗。渭南仓头镇回民洪兴,派人潜入长安尹家卫,同太平军取得了联系。陈得才率太平军由蓝田东下,连克渭南、华州诸城。在太平军的影响和配合下,以任武、华兴为首的回民武装起来,同地主团练斗争,先后占领了渭南孝义镇、大荔羌白镇等地主团练据点。东府回民斗争的胜利,加速了回民大规模武装起义的到来。

1862年6月8日,回民起义军在渭南仓头镇处死了前来谈判、刁蛮无理的陕西团练总办张芾。消息传出,大快人心,仓头镇成为东府回民起义的中心。此后,回民起义军分头进攻附近州县,并与西安回民取得联系,准备进攻西安。回民起义的烈火迅速燃遍了八百里秦川,回民起义达到高潮。各地回民起义军先后在西安六神堡、凤翔府、咸阳礼泉、乾州等地,与陕西清军和地主团练展开了激烈战斗。

1862年8月,陕西回民起义军已发展到30万人,战斗在东自潼关西到宝鸡的关中平原上,形成一支庞大的抗清力量。面对陕西反清斗争的怒潮,清政府为挽救西北危局,先后派多隆阿、直隶提督成明和钦差大臣胜保入陕镇压。1863年回民起义军在咸阳、凤翔失利后,分两路进入甘肃陇东地区。

返陕斗争陕西回民起义军多为西安、同州和凤翔3府回民。故乡关中的平原沃野,物产富饶,与陇东地瘠民贫、物产奇缺的自然条件相比,无疑增添了他们对故乡的恋念。因此,他们不断掀起重返故土的斗争。回民起义军自甘肃返陕主要有3条通道:一是沿渭水河谷进入凤翔、麟游、扶风、西安;二是沿泾河河谷进入长武、彬县、永寿、西安;三是经子午岭进入关中或陕北。1866年,回民起义军掀起了首次返陕高潮,但未成功。随后回民起义军集结在甘肃庆阳董志原地区,号称“十八大营”。当西捻军入陕后,回民起义军再度掀起返陕高潮。回、捻起义军携手作战,相互配合,拉开了联合抗清的序幕。回民起义军以“联合作战”、“作为向导”、“附入”西捻军等形式,配合和支援了西捻军。在西捻军的支援下,回民起义军才得以重返陕西,转战关中和陕北。捻、回起义军的联合作战,使陕西出现了抗清斗争的新局面。

清政府两度调派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督师镇压回、捻起义军。左宗棠精于谋略,善于用兵,举借外债,改良装备,反复镇压回民起义军。到1869年,历经8年的回民起义,在陕西最终归于失败。

陕西回民起义,表现了陕西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反抗精神,打击了清政府在陕西的专制统治,在陕西人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西捻军入陕作战

捻军入陕捻军是太平军得力的盟军。盟主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禹王”。1866年10月,赖文光特命“梁王”张宗禹“前进甘陕,往连回众,以为犄角之势”。捻军在河南陈留一分为二:东捻军由赖文光率领,西捻军由张宗禹带领进军陕西。1866年11月,西捻军进逼潼关,见清军严密防守,遂避开正面之敌,进入陕南商州一带,并越过秦岭,进军华阴,驻扎华岳庙,准备进攻西安。

回捻联手西捻军突然入陕,清廷大为震惊,1867年急调左宗棠赴任陕甘总督,并命刘蓉帮办陕西军务。为镇压回、捻起义军,左宗棠先后两次以海关为担保,不惜举借外债,筹措粮饷。洋商借款给左宗棠,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敌视中国人民的表现。而西捻军作战灵活,避实就虚,1867年元月在灞桥十里坡痛歼清军3000精兵后,一面以主力围攻西安,一面又分兵沿渭河南岸西进,进入兴平、礼泉、乾州、泾阳一带,准备接应由陇东东下的回民军。西安久攻不下,西捻军主力在张宗禹带领下到达凤翔,与回民军会合,议定相互配合,联合抗清。5月,回民军攻打西安,西捻军进军同州。后两军集结合阳,逼近黄河,大有入晋之势。清军逼近大荔,在许庄,回、捻军痛歼清军。回、捻军与清军作战,尽管战事激烈,但始终未能攻克西安城垣。此后,西捻军与回民军时分时合,与清军周旋于渭河南北。1867年7月,左宗棠采取“剿捻宜急,剿回宜缓”的方针,企图先消灭西捻军于泾、洛、渭水之间的包围圈内。西捻军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于10月下旬自白水一带进入陕北,与转战陕北的回民军会合。这时自陇东东下的回民军也得到西捻军的配合,协同作战,联合抗清。

离陕东援为防止东西捻军相互配合,清廷曾有严旨,若西捻军由秦入晋,“惟左宗棠是问”。西捻军入陕后,左宗棠一面派兵追击西捻军,一面加强河防。西捻军进入陕北后,东捻军来信求援,张宗禹决定派队东援。由于捻、回两军在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敌人的挑拨,两军始终未能在政治上结成巩固的联盟。且由于陕北多山地,不宜马队驰骋,西捻军决定全部撤离陕西东援。1867年12月,张宗禹率西捻军主力从宜川黄河壶口龙王庙东渡黄河,离陕入晋。清廷闻知西捻军入晋,“忧愤无措”,怒将山西按察使陈缇革职戍边。左宗棠没有实现不让西捻军入晋的保证,“自请从重治罪”,结果受到革职留任处分。

西捻军主力离陕后,余部仍与其他反清势力一起,坚持抗清斗争。他们一直沿用太平天国正朔,保持着捻军和太平天国的典制和习俗,把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反清斗争,坚持到最后时刻。

五、戊戌维新中的陕籍人士

陕西维新志士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轰动全国。陕西虽地处边陲,风气闭塞,然响应康、梁主张维新者,也不乏其人,为数之多,竟列全国前茅。轰动一时的“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政治大集会。在1300多人中,有籍可考者603人,其中陕籍人士55人;参加保国会的186名成员中,有陕籍官员34人。陕西维新人士,当首推刘光蕡,其门生宋伯鲁、李岳瑞,是康、梁的盟友,光绪近臣。阎甘棠则是近代报人的先祖,陈寿、杨慧等,都是有名的维新志士。

南康北刘刘光蕡,字焕堂,号古愚,1843年生于陕西咸阳天阁村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他少时聪颖好学,过目能诵。不因家贫而弃学,常鬻饼充饥于市而手不释卷,时人笑其愚而刘不屑一顾,逆境中养成了“秉性朴直,不谐世俗”的豪气。1875年中举人,继而考进士不第,遂绝意仕途,誓不为官。他遂以天下士自命,潜心教育,先后执教于泾阳味经、泾干、三原崇实书院以及礼泉烟霞草堂、兰州甘肃大学堂,达20余年。1903年在兰州病逝,时年61岁。

戊戌维新时期,刘光蕡在陕西提出了许多维新思想:政治方面,主张迁都备战,实行君主立宪,尚贤用人;经济方面,提出兴办实业,培养工艺人才;文化教育方面,希望普及教育,兴学救国,提倡实学,攘除虚文;社会风尚方面,劝止种植和吸食鸦片,劝止妇女缠足。他通过创办学斋、学堂和报纸,大肆宣传维新思想。1895年,他在泾阳创办“时务斋”,以“应强学于沪滨,研中外之异同,辟西北之榛芜”为宗旨,以“识时务为天下第一要义”为目的,要求入斋学生作到“励耻、习勤、求实、观时、广识、乐群”,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1897年,他在三原创建“励学斋”,“广购致用之书,集好学之士,合众人之心思材力,以互相砥砺”。他创办的这两个学斋,是陕西最早的维新组织。1897年,他以“时务斋”为基础创建的崇实书院,分设政事和工艺2斋,专设制造处,作为学生实验习艺场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他告诫门生,欲为实学,自当有实心。实心者何?即保教、保种、保国。他长期的教授生涯,培养了大批思想开放、敢说实干的维新志士。正是由于他在维新活动中的表现突出,时人有“南康北刘”之说,可见他的影响之大。

陕籍京官参与变法宋伯鲁和李岳瑞都是刘光蕡的学生,深受老师思想的影响,也坚决主张变法维新。他俩在京做官,积极参与了康有为倡导的维新运动。宋伯鲁(1853—1932),字子纯,晚号芝田,陕西礼泉人,1885年乙酉举人,1886年丙戌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山东道御史。李岳瑞(1852—1927),字孟符,陕西咸阳人,1882年壬午举人,1886年癸未进士,以工部员外郎充总署章京,兼办铁路矿务事宜。《马关条约》签订后,宋伯鲁即上奏光绪皇帝,尽早明定国是,推行新政,以挽救民族危机。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后,李岳瑞在北京主动承担了《时务报》在京的募捐工作。他还把梁启超介绍给他的老师刘光蕡,促进了京、陕两地维新情况的沟通与交流,使康、梁的维新思想在地处西北的陕西产生了重大影响。1897年,他俩联合在京陕籍官员,组织了关西学会。他们发表学会缘起,痛陈中国社会弊端与危局,要求改变现状,兴利除弊,迁都关中,以利图强。在关西学会基础上组建的陕学会,是保国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陕籍保国会会员回陕后积极活动,极大地推动了陕西维新运动的发展。

百日维新期间,宋伯鲁多次上奏折,强调变法的紧迫性,要求擢用维新志士,成立变法机构,效法先进国家,厉行改革。他认为,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变教育制度,是维新新政能否施行、民族危机能否挽救的关键。为推行新政,他与御史杨深秀联名弹劾顽固派骨干、礼部尚书许应骙,指责他妄自尊大,刚愎自用,打击了顽固派的嚣张气焰。他还奏请光绪帝改《时务报》为官报,使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成为推行新政的有力武器。李岳瑞则利用职务之便,把总署掌握的机密情报,透露给严复主办的《国闻报》,使广大知识分子了解到变法的实情,扩大了政治影响;他充当光绪帝与维新派之间的联络员,沟通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他把顽固派的政变阴谋,透露给康有为,让他们注意防范。他还建议清政府以西服取代长袍马褂。宋伯鲁和李岳瑞在维新变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变法惹祸戊戌政变后,刘光蕡被视为新党,解除了味经书院山长之职。但他反说:世俗不知,目我为康、梁党,康、梁乃吾我党耳。宋伯鲁和李岳瑞也受到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打击,遣散回陕。宋伯鲁被顽固派以“滥保匪人,平素声名恶劣”的罪名,将其革职,永不叙用;他辗转回到家乡后,又受到陕西地方顽固派的迫害,被囚禁于西安长安的杜公祠,直到1902年才被陕西巡抚升允奏准开释。李岳瑞被清廷革职后,也回到陕西。他虽表面在家赋闲,不问时务,但暗中与他老师刘光蕡继续往来,研讨新学。后经维新旧友引见,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所编《评注国史读本》,深受教育界欢迎。

六、两宫西狩与回銮

庚子西狩1900年7月19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广渠门后,慈禧携带光绪帝、载漪等贵族大臣,仓促西逃,出居庸关,经太原,南下潼关,于9月4日到达西安,直到1901年10月6日离开西安,返京回銮,历史上称为“庚子西狩”。

奢华依旧慈禧逃难西安期间,仍旧不改其骄奢淫逸的本性,不顾国家安危,依然挥霍无度。她传旨各省饷贡即送西安,于是各地前来西安送粮饷的车辆人马,昼夜不绝于道。各地大小官员的贡品,更是络绎不绝。在陕一年,进献的财礼,竟达六七百万两之多。仅供太后皇上御膳费,每日200余两白银。为支应皇差,陕西专门成立支应局,专办宫内一切琐碎事务。养“御牛”,修“御路”(清水洒街,黄土垫道),运帑金,建行宫,驻跸一年,行在所费,达一千数百万之巨,沿途对陕民扰害更加严重。慈禧等出逃北京时,除随身衣服外,什么也没带。回京时,仅慈禧行李车,预备3000辆,金银、绸缎、古董、玩器,尚不胜载。

在西安期间,卖官鬻爵之风大兴。朝入缗钱,暮膺章服;小康子弟,不事诗书,则积资捐职。富商巨室,甚至襁褓乳臭,也莫不红顶翠翎。有钱妇女,用钱买牌坊者,不乏其人。大荔赵寡妇、泾阳安吴吴寡妇、朝邑龙门刘寡妇,皆因向慈禧孝敬银两10万以上,买到了“贞节”、“乐善好施”等牌坊,并被慈禧认为义女,得到一品夫人、二品夫人的封典。

杀赵媚外在西安期间,慈禧摄于列强压力,极尽卖国之能事。为控制清廷,列强占领北京后,一再要求慈禧和光绪帝“回銮”,并声明保其安全和尊严。但慈禧疑虑难释,虽一再向帝国主义表示忏悔,甚至愿“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承认侵略者的提议和条件,还是迟迟不敢回京。直到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国相继撤兵,慈禧才携光绪帝从西安起程回京。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在剿、抚之间游移不决。陕籍京官赵舒翘被派去涿州查看团情,后又加派军机大臣、吏部尚书刚毅前往。赵舒翘(1848—1901),字展如,长安人,同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侍郎,1895年授江西巡抚,1898年晋刑部尚书。1899年入总署并充军机大臣兼顺天府尹。由于官场恶习濡染,对于上司,往往唯唯诺诺,言不由衷。加之赵舒翘素仰刚毅,因此回京复命时,赵舒翘以刚毅对义和团的态度回命,坚定了慈禧利用义和团的决心。北京失陷后,侵略者把赵舒翘指控为“纵拳”祸首之一,要求严惩。清廷颇为踌躇,对赵舒翘治罪,先是“革职留任”、后是“交部严处”,又改为“监斩候”,但迫于侵略者的威逼,最后改为“斩立决”。消息传出,西安府绅民咸为不服,愿保其免死。1901年2月17日,300余人在军机处,为赵请命。群情激奋,声势很大。军机处见人情汹涌,“入奏太后,不如赐令自尽”。次日,令陕西巡抚岑春煊在赵寓所监刑。赵身体素壮,仰药后竟许久不死。而岑春煊不耐久候,再三催逼,家人不得已,乃以棉纸遍糊七窍,灌以烧酒而闷煞之,屡绝屡苏,反复数次而后毙命。慈禧后来也曾表示,赵舒翘并未

拳匪,但不应以“拳民不要紧”五字复我。赵舒翘被“赐令自尽”的史实,表明在帝国主义面前,这时的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了自主的能力。

敛财回銮1901年10月6日,得到帝国主义谅解的慈禧,同光绪帝带领文武百官和3000多辆随行货车,浩浩荡荡离开西安。慈禧、光绪及随行官员出西安南门,绕道东关八仙庵拈香,然后东去,当晚驻跸临潼。临潼县令夏良才迎驾不周,即交部议处,给予降级处分。10月15日慈禧一行离开潼关,途经河南、山西,1902年1月3日回到北京,开始了她的末日统治。

七、晚清陕西教案

西教祸陕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教会的肆虐,加上自然灾害的频仍,造成了人民生活的极度困难。当时,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诸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而教会与群众的直接冲突,则是这种矛盾的直接体现。教堂,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据点,传教士则充当侵华的急先锋。因此,中国人民把教堂、教士和教民看作是万恶之源。遇到天旱,农民就愤怒地说: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遮住天。

1900年前,陕西的天主教分南北两大教区。北境教区以高陵通远镇为总堂,它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内有外国传教士16人,中国传教士23人。南境教区以汉中城固的古路坝教堂为总堂;靖边宁条梁镇的小桥畔教堂则属于内蒙古西南教区南段的领堂。此外,天主教在周至、泾阳、三原、扶风、乾县、延安、宁强、南郑、平利等地都建有教堂,其势力侵入到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天主教在各地强占民宅、会馆、庙宇乃至官衙作为教堂。强迫教徒捐献,放高利贷,利用宗教特权,强占了大片土地。他们还拥有大量武器和刑具,随意私设法庭,拘捕人民,与官府勾结,欺压当地百姓。

反教斗争教会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反教会斗争。陕西人民的反教会斗争在义和团运动以前就不时发生,但规模较小,斗争持续时间短,很快就被教会勾结地方官吏镇压。义和团运动爆发后,陕西人民的反教会斗争出现了一个高潮。1900年夏,渭南、华县、华阴、商洛等地群众,便“焚符诵咒练拳”,开展反教会斗争。三原县人民群众也纷纷起来“习拳”,报仇杀教士。延安府人民对教会积怨更深,焚毁了境内几乎所有的天主教堂。陕西人民的反教会斗争,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对侵略者打击最沉重的是陕南的燕子砭教案和陕北的三边教案。

燕子砭教案燕子砭在宁强县,位于嘉陵江边。1888年,意大利天主教神甫郭西德在此建立教堂。他以教堂为据点,勾结当地恶霸李占鳖、地痞流氓李大银,横行乡里,鱼肉人民,无恶不作,激起民愤。1900年,夏粮丰收在望,郭西德借口教堂用于救灾,勾结地方官吏,私自向群众派征五六百担粮食限期交纳。当地农民连遭两年灾荒,已是家徒四壁,根本无法完粮。郭西德竟纠集一些无赖教徒到农民地里抢收小麦、豌豆,激起了燕子砭人民的强烈愤慨。在义和团运动的鼓舞下,燕子砭人民向教堂和传教士展开了激烈斗争。1900年7月21日晚,燕子砭300多农民在秀才李朝栋、武生杨海带领下,高喊“杀洋灭教,为民除害”的口号,一齐涌向教堂。神甫郭西德躲进税卡,愤怒的群众侦知后冲向税卡。郭西德越卡逃跑,被群众抓住,绑了手脚,拖到街中心杀死,将尸体投进嘉陵江中。同时,还处决了教会会长和罪大恶极的地痞流氓李大银等6人,打伤李占鳌等10余人。这就是当时轰动很大的燕子砭教案。

三边教案三边教案是指定边、靖边和定边县属的安边堡一带人民的反教会斗争。1900年春,义和团大师兄张成德来到靖边县宁条梁,设坛练拳,传授法术,教男子学“义和拳”,教女子学“红灯照”,组织人民起来杀洋灭教。6月下旬,三边义和团向外国教堂发起进攻,先后烧毁了城川、堆子梁、乌审旗的教堂,撵走了盘踞在这些地方的传教士。传教士逃往小桥畔教堂,扼寨据守。8月9日晚11时多,靖边和定边县属的安边堡一带的义和团联合鄂套、乌审两旗蒙兵共1000多人,向小桥畔教堂发动进攻。传教士依据教堂和有利地形,组织教徒,负隅顽抗。安边堡义和团首领李铁匠头顶铁锅,身披牛皮,一直冲到寨门口,不幸中弹牺牲,进攻未成,后又连续三天不断进攻,打死组织教民抵抗的叶司铎。义和团和蒙兵围困小桥畔教堂达48天之久,共烧毁境内天主教堂6处,房屋600多间,击毙传教士1人,教民10人,这就是三边教案。

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义和团的镇压和卖国投降活动。逃往西安途中的慈禧,发布上谕,诬蔑义和团是肇祸之由,叫嚷要“实力剿办”,陕西地方当局先后残酷镇压了人民的反教会斗争。陕西人民的反教会斗争,是全国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组成部分,它充分表现了民族矛盾的尖锐和陕西人民的觉醒。

八、清末新政中的陕西教育家

清末陕教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兴办学堂。1901年新政诏书颁布后,陕西各类学堂相继建立。1902年陕西巡抚升允在西安设立陕西大学堂,聘请光禄寺少卿屠守仁为总教习。随后几年,陕西师范学堂、陕西武备学堂、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存古学堂、陕西宏道工业学堂等先后设立。各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先后设立高、初等小学堂。在兴办学堂、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出现了一批早期的近代教育家,阎培棠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阎培棠(1864—1942),字甘园,陕西蓝田人,自幼喜爱新学,游馆于外,备知世务,曾自费去日本考察政治和教育,见闻广博。他回国后积极宣传维新思想,1897年自费创办《广博报》,分送陕西各级官府和社会上层人士,内容主要是转载外地各报的时论文章和国内外新闻,宣传废八股兴学校倡商务举工艺学西方的维新思想和主张。《广博报》印量虽不大,为期不长,但作为陕西私人办报的首创,在陕西报刊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庚子年后曾在山西任小官,但他热心教育事业,看不惯官场恶习,故弃职回归故里。1903年,他在西安自费设立甘园学堂,成为陕西私立学堂的首创。

甘园学堂阎培棠创办的甘园学堂,经费由他本人自筹或朋友捐助,开始有教师四五人,课本自编,课程门类除四书五经外,还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唱歌、体操等课程,后又增设物理、植物、人体解剖等介绍自然知识的课程。阎培棠非常重视直观教学,积极用图表、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也常组织学生旅行、采集标本,就近观看宰猪,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甘园学堂学生开始多为亲属子弟,后来学生逐渐增多,来自社会各个阶层,除少数官绅子弟外,多为市民子弟,除汉族外,也有回、满族子弟。他制定严格的纪律,对学生要求很严,在校一律穿蓝制服,戴“熨斗帽”,禁烟酒,不许迷信鬼神。

在开办学堂期间,阎培棠又以其妻杨雅阁的名义,在甘园学堂附设“雅阁女校”,开始学生很少。为了开通风气,提倡女学,他送自己的长女入学就读。雅阁女校虽然只办了两年,但毕竟成为陕西开办女校的先声。

阎培棠是清末新政期间的民间教育家,为近代陕西教育事业的开创,做出了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很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