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第三节人文初祖与传说时代

书名:陕西简史  作者:刘东社  本章字数:7511 字  创建时间:2021-01-29 16:41

一、黄帝的传说

黄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着名的传说人物,他靠自己的聪颖智慧和非凡才能,率领部族人顽强地抵抗外来侵扰,努力发展部族经济,修德务政,安抚民众,设立文物制度,成为闻名遐迩的强盛部族首领,成为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帝部族日益强大,并不断地吸收、融合其他部族,成为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最终形成华夏族。黄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地获得升华,和炎帝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黄帝的出生与出生地大约5000年前,在关中盆地与北部黄土高原交界的西部,活动着一个以农耕为主、兼营渔猎采集经济的少典氏族。

这时少典氏族与有虫乔氏族之间的通婚习俗仍在继续,有虫乔氏族一个叫附宝的姑娘嫁给了少典氏族的首领,这位姑娘因生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儿子——黄帝而名垂千古。传说附宝曾看到一道闪电凌空而起,缠绕北斗七星后,大地一片光亮,惊讶之中,附宝怀孕了,24个月后生出一位神童,他一落地便能说话,姓公孙,取名为轩辕。又因少典氏族活动于姬水一带,遂以姬为姓。

黄帝取名为轩辕,是因为他这一氏族曾在叫轩辕的地方活动过,这个地方位于陕甘交界一带的黄土高原上。古人有因地为名的习惯。战国时邹衍创立了五德终始之说后,以土、木、金、水、火为次,黄帝作为五帝之首,应有土德,而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时期的文化进步黄帝部族可能以农耕经济为主,由于黄土高原腹地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游牧业的经营,自他们迁到高原上以后,经济中游牧成分的比例增大了;初级的农耕虽然还存在,但它在生活中已不似炎帝部族那般是生死攸关的产业,而牧农经济相结合的特性决定了黄帝部族迁徙往来动荡不定的特征。以后,黄帝部族开始向东迁移,来到华北平原。黄帝时期,父权制社会已经完全确立,它为个人占有私人财产提供了条件。

传说黄帝有4位妻子、25个儿子。黄帝的正妻,名叫嫘祖,是活动于河南开封一带西陵氏族的姑娘。她生了两个儿子,青阳和昌意。

黄帝的25个儿子,14个儿子封有姓,共12姓。黄帝还有个聪慧的女儿在东海游玩时淹死在水中,后化为鸟,取名精卫,每天从西山上衔木石飞往东海,欲填海为陆地,为的是不让他人像她被淹死。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

黄帝部族之所以能从隅居陕北的农牧部族发展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势力最强的华夏集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黄帝特别重视以德治天下,以德教化氏族成员。黄帝懂得如何与新拓展地区氏族之间调整关系,相互安居。据说黄帝曾说:“予居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惕惕恐朝不至夕。”所以“声禁重,色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制定了“君臣上下之义,兄弟父子之礼,夫妇妃匹之合”,使人人各明其责,各安其位。“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不仅行仁政于内部,还“圣德光彼”。“四夷之民,有贯胸者,有深目者,有长肱者,黄帝之德尝致之”。传说黄帝曾在海边和北方沼泽地找到两位贤才名士风后和力牧,委任他们为相为将;任用沮诵、苍颉为通古知今的史官;任伶伦为乐官;宁封子为陶正;马师皇为牧正。让这些贤士各尽其长,各施其能。“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这些理想化的描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黄帝时代的历史。

黄帝部族还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力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有了飞速的发展。传说中有30余项的发明创造记在黄帝名下。包括衣食住行、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的诸多领域,有井、火食(熟食)、衣裳、冠冕、釜甑、灶、陶器、舟楫、车、杵臼、旃(毡)、宫室、棺椁、伞、踢球、镜、货币、几案、天文历书、嫁娶制度、分土建国、礼法制度、市场、坟墓、兵法、弓箭、阴阳之事、文字、图画、音乐、指南车、鼓。人们将这些发明创造归于黄帝,尽管不合事实,但从—定程度上反映了黄帝时代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及社会文化有了大幅度提高的事实。

部族间的冲突与融合黄帝时期原始社会已进入尾声,文明时代即将来临,黄河流域诸部族呈现出大分化、大动荡的局面。黄帝建立的以少典氏族为核心、涵盖被同化的新拓展地区的土着氏族和周边相邻地带松散联合的黄帝部族,不是建立在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社会之上,这种组织只能是疏松的、聚散不定的利益联合体。又由于黄帝部族的核心成员从事的是游牧为主的生产经济,这样对新征服地区的以定居农耕经济为主的氏族就难以形成长期和有效的制约。一般而言,在这类部族内部或部族之间,氏族成员基本上还能和睦相处、友好共存。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化,在各种外界突然因素来临的时候,在资源与利益的分配上就会产生冲突,而传统的习俗就失去调节的作用,各种形式与规模的争执不可避免。

部族间的冲突在迁徙过程中是经常遇到的。传说中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蚩尤部族之间发生了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龙山时代规模最大的原始战争。炎黄部族的阪泉之战发生在它们各自东迁之后,这时炎帝部族的后裔中有一支迁到山西省中条山之北的运城盆地,其余则迁到河南境内的黄河两岸。据说当时炎帝大行无道,施暴于氏族内部,人心离散,各氏族之间相互侵凌,社会大乱,炎帝对此无能为力,于是黄帝部族首先征服了那些施乱的氏族,使他们归化到黄帝部族之后,才大举向炎帝部族发起总攻。

这场争斗实质上是晚到的黄帝部族与早到的炎帝部族为争夺土地资源而引起的,也是为了争夺新领主的地位,文化上则是农耕文化和农牧文化之间的争斗。

战争进行得异常激烈。黄帝率领以熊、罴、狼、豹、虎等凶猛动物为图腾的氏族联合军队,挥舞着用雕、鸢、鹰等鸟类羽毛装饰的旗帜,经过几次战斗,终于诛杀了炎帝并夺取炎帝部族的领地,于是“天下乃治”。战争结束后,炎帝部族被融合进黄帝部族,形成了炎黄联盟,由此奠定了中国文明形成的基础。

自炎黄联盟成立后,黄帝部族对炎帝部族采取了他一贯的安抚怀柔使其归顺的策略,仍然立这一部族的首领为新一代炎帝,逐渐形成了炎黄联盟。涿鹿之战的前哨遭遇战是在东黎的蚩尤部族与第八代炎帝榆罔部族之间进行的。炎帝部族败北后,求救于黄帝。开始黄帝试图与蚩尤和解,被蚩尤拒绝,于是黄帝进行备战,训练战士,制造新武器,设置了能鼓舞士气的军旗,创造了军乐,尤其是创造了指南车。经过若干次的浴血奋战,终于反败为胜,擒杀了蚩尤,实现了两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由此开始,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趋于一致,原来分散隔离的部族之间加强了交流,华夏集团由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桥山黄陵传说黄帝活了110岁,作了100年的部族首领,死后被埋葬在故乡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由于黄帝陵位于桥山,故又称桥陵。

桥陵,号称“天下第一陵”。陵前祭亭内树“黄帝陵”碑,为郭沫若手书。陵园入口处有汉武仙台。轩辕庙位于桥山脚下,是历代炎黄子孙祭奠黄帝的场所。庙内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有山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东侧为碑亭、西侧为陈列室。院内千年以上古柏16株,其中“黄帝手植柏”历经5000年岁月,堪称世界柏树之冠。黄帝陵区山环水抱,古朴庄严,气势非凡。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是维系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纽带。

据说全国共有黄帝陵7处,如甘肃、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都有黄帝陵,但只有桥山黄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庙立于汉代,唐、宋、明、清屡有修葺。建国后,人民政府对保护黄帝陵更加重视,多次进行整修,现陵高3.6米,周围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墙。此外,还扩展道路,增建文物陈列室及服务设施。

如今,每年到黄帝陵寻根问祖的华人如织。黄帝陵不仅仅是一座陵墓,它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华夏儿女的“根”,它已成为炎黄子孙举办盛大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

二、炎帝的故事

以炎帝为首领的神农氏部族于大约5000年前崛起于陕西渭水流域的黄土高原。炎帝也是传说中的一位史诗性的伟大人物。

炎帝的出生《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段文献是最早关于炎黄传说的记述,且被认为是可靠的。《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这—文献为我们叙述炎帝的出生提供了帮助。

神农与炎帝神农与炎帝是上古时期对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两位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神农是前仰韶时代初期对农耕社会有突出贡献的普通氏族成员,炎帝是仰韶时代末期对发展农耕生产和社会进步起了不朽作用的氏族首领。他们之间不知有多少代的时间差异,他们之间是否有血缘上的传承关系是永远也不会搞清的问题。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是都生存在宝鸡地区。

从神农到炎帝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和人类智能的增强,社会制度已渐渐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进化。如果说神农使人类的食物数量获得了空前的丰富,那么炎帝则扩大了人类的食物范围和饮食质量。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准是亘古以来人类的永恒目的,炎帝是以善用火使之服务于人类而闻名的。关于炎帝的传说中有很多火的内容:“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腥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炎帝作火,死而为灶”,他还“修火之利,范金排货,以利国用,因时变烙,以抑时疾,以炮以溽,以为醴酪。”这些都反映了炎帝时代人们不仅懂得如何取火,而且广泛地用于生产生活中的事实。

炎帝在历史中颇有作为,但不象后来传说中的那么神异,他仅是上古时期在部族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部落首领而已。聪慧过人的炎帝带领他的氏族经过不断努力开拓,氏族经济有了较大的进步,人口也不断稳定地增加,他也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氏族首领。这时社会处于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的社会过渡时期,炎帝氏族的生产水平比周围氏族先进,加上炎帝作为首领的个人人格力量的感召,使得姜氏族对周围氏族产生了向心力,逐渐形成了以炎帝氏族为核心的较大的部落,炎帝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个组织的酋长。在那个时候还没有炎帝这种称呼,虽然他作为杰出的首领留下了丰功伟绩,被当时和后世氏族长久地敬仰崇拜,并被神化为天上的神祗,但他仅是当时林立部落中无数有作为的酋长之一。只是在后代文字相当成熟后,尤其是战国时邹衍创立五德学说之后,才有了帝的称谓,也才有了他有火德的附会。

炎帝时代炎帝可以是个具体的人,又是一个部族延续了若干代的首领名称。我们将这—时期称为炎帝时代,它的社会性质处于从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过渡和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时期。

宝鸡地区这一时期的地下文物遗存非常丰富,在市区东西20公里、南北10公里的范围内发现有8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且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但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哪一范围的遗址属于姜炎部族。案板三期文化是分布在关中西部的龙山时代早期遗存,炎帝部族在此阶段不仅种植有粟、蔬菜,而且在扶风县案板遗址中还发现了此时已经开始种植水稻的事实。

炎帝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传说中不见有炎帝父亲的名字,只知道他是生活在他父亲的少典氏族内,而不是生活在他母亲的有虫乔氏族。这一情况说明,炎帝时期的社会还没有完成从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过渡。恩格斯称这种转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激进的革命之一,但在考古学材料中对此似乎还看不清楚。这时期一方面靠近水源的遗址规模愈来愈大,一方面在离水源较高的地点遗址越来越多,人口压力对拓展原有生活空间产生了急迫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制度的变更在氏族组织内部产生了对剩余产品、生活资源分配的压力,由此造成了龙山时代移民活动的兴盛。这时的炎帝部族已经不满足于关中西部那种稳定的农耕生存方式,其中的一支沿渭水向东迁移。这使得关中东西部之间的文化面貌趋于同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使被同化的氏族、部落由于自身和外在双重要求,纷纷不断地加盟于炎帝部族。其结果是在更大的程度上促进了上古时期文化的交流与整合,炎帝部族获得了扩张力量。

像众多的传说中英雄人物一样,炎帝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的去世并未使代表这一族团的首领名称随之而去,他的后继者仍然沿用了这一称谓。“炎帝”后来已经演化成一种精神,被世代传承下来。这是由于炎帝个人曾对氏族的发展与进步做过重要的贡献,受到本氏族与氏族联盟成员高度的崇敬。这一人格力量的存在使得他的氏族对其他氏族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他的死不仅受到本氏族也受到氏族联盟体内其他氏族对他的祭奠与顶礼膜拜。同时部落制度的日益成熟和其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使炎帝氏族形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受到广泛的流传和欢迎,一个更大范围的联盟的形成就成为必然要求。于是火从一个氏族的图腾进而变成部落联盟的图腾,后来又发展成对太阳的崇拜。炎是光和热的象征,《淮南子·天文训》中有“火气之精皆为日”;《汉书·苟爽传》中有“在地为火,在天为日”的说法,可见古人以为火与日是相通的。后世也有“炎帝者太阳也”的传说,其中隐含了炎帝部族从小到大、从崇拜火到崇拜太阳的发展历程。现在的关中地区仍有拜火的习俗,将每年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称作“社火”,也有用火驱邪、消灾免难的说法,宝鸡地区至今仍保留有历代建立的火神庙,每年夏秋两季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在北首岭遗址和石嘴头遗址都发现了生火和为保存火种的灶坑和陶罐,秦灵公时在宝鸡吴阳还设畤纪念炎帝。这些都印证了炎帝氏族生活在宝鸡一带和以火为图腾的传说。

传说中炎帝活了120岁才死,据说他死后,他的儿子柱继承了他的首领位置,后又让位给他的兄弟或姐妹庆甲,若干代后传到临,临传给儿子承,再传至魁,此后又传了8代,前后有530年。这些后代不仅继承了部族首领的位置,还继承了“炎帝”这个称呼。

姜炎文化作为陕西西部的一种地域性文化,为中华民族文明社会的形成做出了贡献。那支没有迁徙仍居住在陕西关中的姜炎后裔,与先周文化的形成紧密相关。传说炎帝的后裔姜原曾抚育出周人的始祖农神后稷,周人在姜炎文化的基础之上成就了“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文明。

三、尧、舜、禹与陕西

《尚书》之《尧典》等篇都叙述了尧、舜、禹的故事,春秋战国时人,尤其是儒墨两大学派,都推崇取法这3个古帝,因此,关于他们的传说,比黄帝以下其他诸帝更多些,真实性似乎也大些。

据传说,尧是帝喾的儿子,距黄帝5世。舜是颛顼的7世孙,距黄帝9世。禹是颛顼的孙子,距黄帝5世。3人世次,显然有很大的讹误。《竹书纪年》说黄帝至禹30世,也是无可稽考的一种传说。

传说中,尧号陶唐氏,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居地在西方。舜号有虞氏,《孟子·离娄篇》说“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县),卒于鸣条(今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之人也”。因此,舜居地在东方。禹原住阳城(今河南登封),在河南西部。后都阳翟(今河南禹县),也略偏西部。他们先都是部落酋长,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大酋长。

据说,尧在帝位,咨询四岳,四岳推举虞舜作继位人。舜历经各种考验后,才摄位行政。尧死,舜正式即位。舜也照样咨询众人,选出禹来摄行政事。舜死,禹继位。禹在位时,众举皋陶(偃姓、夷族)作继位人。皋陶死,又举皋陶子伯益作继位人。禹死,子启夺伯益位自立,“禅让”制度从此废弃。

传说尧舜禹3位圣王多在陕西活动,如尧、虞皆夏字音变。《尚书》说尧、舜、禹与周始祖弃为一氏族。《竹书纪年》说尧死葬洛水,陕西有两个洛河,又说舜妻育死葬渭水,而陈仓(今陕西宝鸡)即有育冢祠。《帝王世纪》及《吕氏春秋》都说尧葬于咸阳西北四十里之谷林。古籍说禹兴起于西羌,羌祖为炎帝姜姓。《世纪》说鲧(禹之父)封崇伯,崇在户县、长安,崇国自称鲧后代。《诗经·小雅》:“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大雅》:“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都说明禹在陕西治水,功不可没。在今天的韩城市苏东乡周原村北还保留有大禹庙,大禹庙就是为了纪念夏禹治水而修建的。由此可见,尧舜禹与陕西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陕西与华夏族的形成

我国先秦、秦汉文献古籍中,有许多关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鉴别、整理远古神话传说,还其本来面目,无疑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有重大意义。然而,古史传说本身已为秦汉以来的历代史家弄得混乱不堪,矛盾百出,以至近现代以来历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引用不同的资料去研究,得出了各种不同的结论,让人无所适从。因此,要真正从古史传说中去研究陕西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只能吸取学者们一些基本认同的看法,从大的方面作一些概括的论述。

古史传说中,有所谓的“三皇五帝”。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曾对古史传说作了一番研究和整理,在其名着《史记》中,首先就是以《五帝本纪》开篇的。据传说,黄帝与炎帝同时代,两帝出生地及活动地区,国内学者虽然有不同的看法,但其活动的大致方位是一致认同的。黄帝这一部落集团主要活动在黄河中上游,包括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炎帝部落集团活动的地区大致也在这一范围之内。有的学者认为炎帝集团最早起于陕西西部的“姜水”(今陕西岐山),以后才东向发展到晋南一带。黄、炎两大部落集团关系密切,相互通婚,也曾发生战争,最后炎帝部落集团归并于黄帝部落集团。因此,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均曾活动于陕西,并留下了许多遗迹。至于古史传说黄帝“治五气”、“艺五种”、“始陶器”,造车、打井、养蚕作衣等,不过是反映原始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各方面取得的进步,托名黄帝创始而已。

后来的唐尧虞舜,夏商周秦,皆黄帝子孙,故中华民族自视为黄帝后裔。华夏族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本源和主体。“夏”为古族名,由夏后氏、有扈氏等12个姒姓部落组成,皆黄帝后裔。夏朝开启者大禹姒姓,周祖弃之母为有邰氏女,邰变台,台与以故字同,以变姒,姒姓出于有邰氏(武功),此为关中西部渭水旁,是炎帝、黄帝部落发祥地。周人自称夏或有夏。夏也是华夏,华与夏古字相同。秦岭古代叫华山,夏族居此为华夏。有人认为华夏是住在今华山周围之人。华夏认为四方为蛮夷,自己居中,故称中华、中夏、中国。

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其活动的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亦包括陕西在内。这从考古学上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继仰韶文化出现的具有基本相同内涵的龙山文化可以得到证明。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各氏族、部落,由于共同的治水要求和共同抵御外敌进犯或掠夺他部的需要,开始结成较为稳固的大的部落联盟。在先秦典籍《尚书》的《尧典》、《舜典》、《大禹谟》等篇中,均有所反映。

总之,古史传说与考古资料均可证明,黄河流域,包括陕西是我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也是以后产生华夏族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第二章先秦:华夷交汇下的文明曙光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