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第四节秦之兴盛与统一全国

书名:陕西简史  作者:刘东社  本章字数:5213 字  创建时间:2021-01-29 16:41

一、孝公重用商鞅变法

孝公求贤战国时期,诸侯争雄。田氏代齐后强盛,魏强而占陕西东部及陕北一带,楚占陕南,秦偏在一隅。孝公认识到要强大必须变法,而变法必须要有人才,于是下令招贤:“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诏令颁布,天下贤才云集秦都。卫国人“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卫鞅(公元前390——前338年),姓公孙,名鞅,古代贵族常以国为姓,故又称卫鞅。卫鞅从小“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他,但魏王不用,从而错失人才。

商鞅变法卫鞅见孝公,先讲以道家学说,孝公昏欲睡;再说以儒家学说,孝公怒;后以法家“霸道”说之,孝公大悦,相见恨晚,决心重用他来变法。卫鞅于公元前356年或说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进行了两次变法。

卫鞅首次变法,其内容主要有4个要点:

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卫鞅把李悝的《法经》在秦公布实行,将“法”改称“律”。增加连坐法,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相互告发,同罪连坐,告发得赏,不告发要腰斩;一家藏奸,九家连坐。盗牛马之轻罪重判为死刑。其目的是为了对人民群众实行极专制之统治,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按军功赏赐20级爵位,每斩敌甲士首级一颗赏给爵一级,做官则赏50石俸禄之官。20级爵是封建等级制,授予种种特权,如耕地、住宅,高爵可获300家“税邑”,并减刑。国君宗族无军功不能列入族簿,不能享特权。

3.重农抑商,奖励耕垦。秦国地广人稀,荒地多,所以卫鞅将奖励开垦荒地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复其身”即免除徭役,“收孥”是将其同妻、子没入官府为奴。

4.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燔诗书而明法令”,是为了打击儒家的复古思想,反对其仁义,禁止游说求官。

第一次变法就引起守旧派的反对,都城“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后来这些人又说“令便”,卫鞅称之为“乱化之民”,“尽迁之于边城”。

卫鞅第2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6点:

1.“为田,开阡陌封疆”。阡陌是每亩田的小田界,“封疆”是每顷田的大田界,即将百步为亩变为240步为亩,确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废了旧封疆,而确定新的阡陌封疆。

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级官僚机构。他把许多乡、邑、聚(村落)合并为县,建置了41个县,设县令为一县之长,县丞管民政,县尉管军事,有定额俸禄,从基层建立封建统治。

3.迁都咸阳,修建宫殿。雍都偏在一隅,旧贵族势力大,咸阳位于秦国中心点,靠近渭河,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利于谋求向东发展。商鞅修建咸阳宫,也建冀阙(古时宫门外高建筑,悬示教令)。

4.统一度量衡制度。公元前344年实施度量衡标准器。据传世商鞅方升可知,换算成今制,秦1升=198.574立方厘米,1寸=2.305厘米,1尺=23.05厘米。

5.按户征收军赋。前348年“初为赋”。《秦律》规定,成年男子应登记,分家另立户口,缴纳户赋,不分家登记户口要加倍征赋。此为保护地主阶级国家利益,但大大增加了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负担。

6.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秦通过商鞅变法,势力日益强大,后来击败魏国,称霸中原。卫鞅也以变法功被封大良造,并被封侯于商城,商君、商鞅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商鞅变法对秦之意义是重大的,但变法的推行却非一帆风顺。变法前,商鞅就与旧贵族甘龙、杜挚有过一场是“变法”还是“法古”的激烈争论,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在推行变法过程中,以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公孙贾为首的一批人唆使太子犯法,商鞅按法令分别治二人以黥刑和劓刑,坚决推行变法。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即位,是为秦惠王。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欲反”,商鞅被迫逃亡,最后在自己的封邑抵抗失败,被处以“车裂”之刑而死。

商鞅虽死,但“秦法未败”。商鞅变法比较彻底,这是秦国国富兵强的主要原因,也奠定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基础。

二、张仪相秦的连横活动

“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以一个大国为中心(后期主要指秦),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联合一些弱国去进攻另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他国的目的。“合纵”是针对“连横”而言的,指的是关东六国联合,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来抵抗秦国的进攻。

张仪是秦国“连横”政策的倡导者。他原是魏人,入秦后当上了秦相。公元前322年,他带着秦惠王的使命入魏并任魏相,旨在劝说魏惠王变“联齐楚以抗秦”为“联秦韩以伐齐楚”,破坏魏和东方六国的关系。这是张仪的第一次连横活动。后来,魏王觉察了张仪的阴谋,再加上张仪的政敌公孙衍从中破坏,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离魏返秦。张仪的第一次连横以失败而告终。

当时能够与秦国抗衡的是齐国,在秦齐两大强国对峙的局面下,楚国的向背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因素。开始,齐楚在反秦的基础上结成了联盟,秦则竭力要拆散齐楚联盟。公元前312年,秦派张仪使楚,劝楚绝齐从秦。张仪对楚怀王说,只要能与齐断交,秦愿割商於之地600里给楚。怀王授张仪相印,厚赂他,并与齐绝交。楚使来秦索地,张仪出尔反尔,说只答应给6里土地。楚怀王大怒,发兵攻秦。此时齐不援楚,楚势孤单。张仪攻楚,在丹阳(今河南淅川丹水北岸)大败楚军,俘楚将屈匄等70余人,夺取了楚的汉中地。接着,楚怀王又倾全国兵力大举攻秦,与秦军大战于蓝田(今湖北钟祥县西北),楚又大败。通过这场战争,秦国重创楚军主力,扩大了秦的势力范围,消除了楚对秦的直接威胁。

之后,楚怀王不惜割黔中地交换张仪以严惩,张仪却不畏死来楚,被囚并将受死刑。上官大夫靳尚为宠臣,他与楚王宠妃郑袖极力劝楚王不要杀张仪,怀王就赦放了张仪。当屈原等人问为何不杀张仪时,怀王醒悟,追杀张仪而未及,秦又白得楚黔中地。张仪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然后他出使齐、赵、燕诸国,以舌辩说服诸侯向秦国屈服,使他们争相割地求和,彻底破坏了合纵之势。

张仪志得意满地回秦请功,但秦惠王已死,秦武王及宠臣都憎恶他,他被迫离秦入魏,再为魏相,一年后死去。

三、秦灭二周

战国时期,经过长期诸侯割据战争,许多弱小国家被消灭,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一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为增强国力以统一全国,七雄相继展开了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秦国商鞅变法,秦通过商鞅变法,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昭王时,秦在军事策略上改变了劳师远征而经常失利的战略,采用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渐蚕食并巩固其占领地区。

秦国首先把目标放在攻灭周王室上。战国时代残存的周王室不过保有洛阳附近的一小块地方。公元前367年,周贵族发生权力争夺,韩、赵用武力支持,周遂分裂成西周、东周两个部分。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的称西周公;在巩(今河南巩县西南)的称东周公。周赧王名为天子,实则寄居西周。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这年周赧王死去,从此挂名天子也不复存在。公元前249年,秦又灭东周。

秦灭周王室后,又把进攻的目标转向了其他六国。

四、名将白起与长平之战

白起(?——前257年),秦国大将,着名军事家,今陕西眉县人,又名公孙起。为秦昭王效力38年,夺取城池80余座,威震诸国,在战国末期的兼并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封为武安君。尤其在长平之战中,白起的军事才能更是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龁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策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皆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此时,秦相范睢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行离间计,使赵国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为将。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斗力下降。秦见赵中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赵军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数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15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46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败兵40万人投降。白起说:“赵国军卒,反覆无常,恐会作乱。”于是用诈骗手段,将四十万降兵全部坑杀,只遗下年少的240人,纵归赵国。长平之战,白起前后斩首俘虏多达45万人,赵国人心大为震骇。

公元前258年,秦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白起力劝无效,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秦昭王强令白起率兵出征,他称病不从,被免去武安君封爵,贬为士兵流放。公元前257年被遣送眉县故里,行至咸阳城西10里的杜邮时,被秦昭王赐宝剑自杀。白起死于非罪,秦国百姓出于同情而立庙祭祀他,今眉县常兴镇白家村还有白起墓。

五、“疲秦”之谋与郑国渠的修建

战国后期,强大的秦国对关东六国的攻势日益猛烈。韩国距秦最近,受到严重威胁。为了疲劳秦之人力,消耗其财力,使其不能攻伐灭韩,韩派水工郑国来秦。他勘察地形,建议秦王政从泾河开渠引水东到洛河,用以灌溉。秦王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他负责工程,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其间,秦发现韩之阴谋,要杀郑国,郑国认为他当初的确做间谋来疲秦,但渠修成仅使韩国延长数年之命,而为秦国造福万代。秦王就赦免了他,命他继续完成工程,渠修成后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西起泾河,出北山的谷口,经今泾阳、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等地,流入洛河,长150多公里,是当时最长的水渠,灌溉400公顷土地,使秦国大片的盐碱地得到改造,并使当时谷物的亩产达到一钟(约合今300多市斤)。

在当时生产力低下、工具简陋的情况下,修这样大的工程很不易。广大劳工顶风冒雨,艰苦劳动,凿山填沟,建堤设闸,防渗漏,跨河流,解决了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郑国渠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六、秦王政及其统一伟业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其13岁的儿子嬴政即位,他就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秦始皇。嬴政初即位时,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随后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并着手进行统一六国之战争。

秦首先从六国中最弱小的韩国开刀。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兵进攻韩国,俘韩王安,把所得韩地置为颍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灭亡。

前229年,秦派将军王翦领兵攻赵,前228年秦军进入邯郸,赵王迁献出地图投降,赵国遂亡。

前225年,秦派王贲领兵攻魏,引河水和鸿沟水灌魏都大梁,魏亡。

前223年,秦派王翦领兵60万攻打楚国,楚王被俘,楚亡。

前222年,秦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

前221年,秦派王贲领兵由北向南攻齐,俘虏齐王建,齐亡。

至此,秦终于全部并吞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之大业,中国历史上诸侯割据纷争达500余年的春秋战国时代终告结束,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得以建立。

秦能够统一六国,除了客观原因,如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等原因外,还有秦内在的原因。从政治上看,秦实行“法治”比较彻底,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制度。这使秦国民风纯朴,官吏忠于职守,朝廷的办事效率也有了提高;从经济上看,秦也逐渐占了优势。秦居关中又握四川“天府之国”。秦又注意发展生产,奖励耕战,兴修水利,使秦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这正是秦取胜的关键;军事上,秦奖励军功,使军队比较英勇善战,加之又居险要之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在外交政策上,秦善于利用六国的弱点和彼此之间的矛盾,灵活运用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的政策,从而各个击破。

当然,秦王嬴政在统一战争中也充分发挥了他个人的积极作用。他从组织上、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的准备工作。一方面,他铲除了吕、嫪、太后阴谋集团,有利于政令的统一,防止了割据势力的夺权和内战的发生;另一方面,他十分注意网罗人才,任用政治家李斯和大将王翦等,这些措施为统一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使人民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