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1.西安市

书名:陕西名胜概览  作者:解长峰  本章字数:192812 字  创建时间:2021-01-28 14:41

跨区域

钟楼

在西安市之中心,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点。

钟楼昔时因楼上悬钟以报时,故名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西大街的广济街口,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年(1582年),由巡按御史龚懋贤主持,迁移现址。清亁隆四年(1739年),由陕西巡抚张楷督饬重修。楼分两层,重檐三层,四面有回廊相通,四角挑起,犹如飞鸟展翅,为翚飞式。雕梁画栋,棂窗门户,雕刻工整,有浮雕民间故事《木兰从军》、《西厢听琴》、《八仙过海》、《柳毅传书》等64幅,朱槛花廊,富丽堂皇,琉璃瓦顶,顶尖有5米高的大金顶。

其楼建筑在高台之上,高台为楼之基座,呈正方形,各边宽35.5米,高8.5米,以青灰城砖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6米、宽6米的券形门洞。由地面至楼顶高36米,楼深、广各五间,加上回廊,共七间。楼基面积为1377平方米,为西安市标志性建筑物。

昔日之报时大钟今存放于楼之外西北隅基台之上。

钟楼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城垣

西安古名长安,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它位于渭水之南,秦岭终南山之北,关中平原中部,有泾、渭、浐、灞、沣、滈、潏、“八水绕长安”之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居武关、大散关、萧关、函谷关之中央,向有“自古关中帝王州”“长安自古帝王都”之说,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一千一百二十年之久,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即起始于长安。

据史书记载,唐长安城周70里,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比今日的西安城要大7倍。据《唐书·地理志》记载:上都初曰京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曰西京。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曰中京。前值子午谷,后枕龙首山,左临灞岸,右抵沣水。其长6665步,广5575步,周24120步,崇丈有八尺。

据《长安志》记载:唐京城东西18里115步,南北15里175步,周67里。郭中南北14街,东西11街,其间列置108坊,朱雀大街为南北最宽最直的主干街道,宽达150米,万年、长安二县以此街为界,万年领街东54坊及东市;长安领街西54坊及西市。此外,城内还有京兆府。

城有十门,北垣一门曰光化;东有三门,由北向南依次为通化(达礼)、春明、延兴;南有三门,由东向西依次为啟夏、明德、安化;西有三门,由南向北依次为延平、金光、开远。

古唐城内有“皇城”,皇城长1915步,广1200步,南有三门,中为朱雀,左为上安(光天),右为含光;西有二门,左为顺义,右为安福;东有二门,左为延喜,右为风景;北当宫城之承天门也。进此门乃“宫城”,内有太极宫,为皇室帝后居处。

据《德宗本纪》记载,唐德宗李适贞元四年(788年)筑夹城,使“南内”和“东内”间的帝后往来安全不受外界影响。

唐长安城在唐昭宗李晔天祐元年(904年),被原黄巢大齐政权同州防御使、降唐为梁王的朱温(降唐赐名全忠)大规模拆毁,他拆毁城池民房而迁都洛阳,此后长安城再也未恢复其原有规模。当时唐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原城而守皇城,缩小范围而建新城(非现在西安的新城),这便是现在西安城之规模。

经过五代、宋、金、元各朝,西安城垣均未变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年)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由当时明西安府长兴侯耿炳文和都指挥使濮英监修西安城,秦王朱樉(朱元璋次子)于城完工后就藩西安,王府设在今新城。当时的西安城,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周长13.75公里,明修的西安城与唐朝韩建修的新城相比,西面、南面依韩原修的城墙,而东面、北面则向外扩展甚大。城门有四: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守,北曰安远。四隅有角楼4座,敌楼98座,马面98个,马面长12米,宽20米,高与城墙齐,城墙外沿有女墙,墙上有垛口,共5894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五年(1526年),当时陕西巡抚王荩重修西安城;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二年(1568年),当时陕西巡抚张祉又补修西安城。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九年(1636年),当时巡抚孙传庭为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又在西安城四关筑构廓城,廓城为土所夯筑。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1662年),当时总督白如梅、巡抚贾汉复再加修葺西安城。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当时巡抚毕沅对西安城大加修理,这时城垣高三丈六尺,城墙厚四丈七尺,城壕上宽六丈,下宽三丈,城门楼三重,即正楼、箭楼、炮楼,城墙垛口6588个,官厅4座,角楼4座,魁星楼一座位东南隅城墙上,卡房94所,城周42里。

辛亥革命时,北城门楼毁于炮,只存箭楼。1926年,直系军阀吴佩孚,驱使河南军阀刘振华领镇嵩军10万人围困西安城,长达8个月之久,西安军民死伤5万多人,焚烧南城门箭楼,毁敌台8座,敌楼、角楼、魁星楼、垛口、几乎均毁。外侧剥去包砖18000平方米,城墙170个流水槽全部废用。加之抗日战争时期在城墙上挖防空洞及难民挖住宿洞,城墙内外挖窑打洞2000余孔,城墙塌方22万立方米。环城林890亩,公私占毁约三分之一。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对西安城垣大规模修葺,对墙(城墙)、河(护城河)、林(护环城林)、路(城门出入路、城内马道和城外环城公园路)一并治理,城周建公园,城垣治理整齐,疏护城河75万立方米,引南山水经曲江池至兴庆湖,再由城东南角进西北角出,由古汉城河注入渭河,城河至此成为活水。但火车站解放门还是一个大缺口,直至2004年12月17日才将缺口封住,至此西安城墙才焕发出古代的辉煌。

西安城垣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之一。

西安城垣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西安城垣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安八水

在西安市附近郊区县境。长安八水亦谓“八水绕长安”,据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云:“终始灞、浐,出入泾渭,灃(沣)、镐(滈)、潦(涝)、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渭水:即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入陕后经西安市北郊草滩镇等地,由西而东,至潼关县潼关入黄河,为黄河第一大支流。传说周文王姬昌得姜太公和娶妻都与渭河有关。古人引渭穿渠,以通漕运、灌溉农田。今有渭惠渠。

泾河:古称泾水,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入陕后经长武、彬县、泾阳,至高陵入渭河。历史上在战国时凿有“郑国渠”;西汉时穿渠引泾,以利农业。今有泾惠渠。

沣水:今称沣河,发源于长安区南终南山的沣谷,出沣峪口流经长安、户县,至咸阳市渭滨区入渭河。水滨有周代沣京遗址,沣京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滈水:发源于长安南秦岭中石鳖谷,流经长安区香积寺与潏水汇合,谓之“交水”,又称“福水”。由香积寺南西流,在户县秦渡镇附近入沣水。西周镐京因靠古滈水而得名。镐京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武帝刘彻时,在镐池故址开凿“昆明池”,以练水军。唐中宗李显之女“安乐公主”在此又凿“定昆池”。

潏水:发源于长安区南秦岭中火叉谷,流至长安樊川牛头寺附近分为二支,北流一支名“水”;西流一支先入滈,再会于沣。潏水在杜曲镇至韦曲镇之间,十余公里平川之地,是为“樊川”,在唐代,这一带为大官的别墅区和风景名胜区。

潦水:名涝水,源出户县秦岭山中潦谷(涝峪),北流入于渭水。

浐河:发源于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流经西安东郊而北,至灞桥区十里铺乡汇合灞水入于渭河。古代浐河水色清白,有“素浐”之说。

灞水:发源于蓝田县秦岭北麓灞源镇,原名“滋水”,春秋时代,秦穆公称霸西戎,欲显耀武功,更名“霸水”,后人在“霸”字左加三点水而成“灞水”。灞水在发源地出流后,向西南流纳蓝水,折向西北经西安市东,古时灞水架设“灞桥”,是历史上的名桥,河堤多柳,春日柳絮飘扬,“灞柳风雪”为长安八景之一。河水过灞桥后,北流入于渭河。

新城区

明秦王府故城

在西安市城内,即今之俗称新城。明秦王府故城是明初秦王朱樉王府的所在地。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夏四月,封子孙九人为王,次子朱樉封为秦王,三子朱㭎为晋王,四子朱棣为燕王,五子朱橚为吴王,六子朱桢为楚王,七子朱榑为齐王,八子朱梓为潭王,十子朱檀为鲁王,从孙朱守谦(朱元璋兄长之孙)为靖江王。

朱樉就藩西安,以耿炳文为秦王左相,在西安城内设秦王府、筑王府城。有城门四座:东曰体仁门,西曰尊义门,南曰端履门,北曰广智门。朱樉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到此就藩。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攻西安城,当时承袭秦王位的朱存枢投降李自成,秦王宫遂成为李自成大顺王府。

清时,拆除秦王府承运殿,其木料迁筑西安市西大街城隍庙,所余大厦栋梁,分别为广仁寺和东岳庙维修而用,只存城墙。

民国时,此城黄楼1936年西安事变时为杨虎城的指挥中枢。

解放后,因发展交通和城市建设需要,拆除东、南、西三城门及部分城墙,尚留广智门和部分城墙。原陕甘宁边区政府、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行政委员会、陕西省人民委员会、陕西省革命委员会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曾先后办公于此城中。1985年又拆除广智门。

明秦王府城墙为西安市重点文物单位之一。

新城黄楼

在西安市新城陕西省人民政府院内。新城黄楼位于原明秦王府城(今名新城)北门内东边。是一座大型砖木结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因墙以黄漆涂之,故名。据记载,1922年,由陕西省督军冯玉祥以秦王府城砖及府内杨木为建筑材料建成此座楼,作为当时的督军署。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新城黄楼是指挥者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将军的指挥中枢。

解放后,这里曾是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行政委员会、陕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1983年对新城黄楼经过修葺,保持固有建筑风貌,外墙仍以黄油漆涂之,门窗以朱红漆涂之,围绕长廊有32根圆石柱,楼前以卵石铺路,由低而高至楼台前。楼后有两椭圆形水池,中央设假山。黄楼周围,花木相映,楼台高踞,庄严雄伟。

新城黄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

在西安市新城区七贤庄。七贤庄原为荒地,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此建起一长排共10所坐北向南的庄院,经常有人在此吟诗绘画,当时陕西工商日报社长成柏仁借“竹林七贤”典故,在此书“七贤庄”一匾额,落款为:古画樵叟。以后这里即称为七贤庄。

1937年,红军联络处在七贤庄建立,叶剑英负责联络处工作,住七贤庄一号。当年8月,红军联络处改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简称“八办”),1938年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陕办事处。先后由林伯渠、董必武同志任党代表。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发动全国性的内战,“八办”被迫于1946年8月关闭,工作人员由西安撤回延安。

解放后,八办纪念馆成立,1959年先将七贤庄一号院修复原貌,接着恢复包括七贤庄三、四、七号院落,开辟陈列室,陈列了当年的文件、证章、电台(在地下室)、书刊、新闻图片以及烈士的手稿、照片等革命文物,并介绍了“八办”成立的经过,历史任务,工作人员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与敌人斗争的生动情景。纪念馆内,有周恩来、朱德、刘少奇、林伯渠、董必武、邓小平的住房以及1938年3月22日白求恩大夫来到“八办”逗留十天所居住的房间。

1979年,叶剑英委员长来八办时题写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东岳庙

在西安市新城区东门里西北,今之昌仁里小学所在地。东岳庙是祈祀东岳岱宗的庙宇,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宗,为古五岳之一。

东岳庙创建于北宋徽宗赵佶政和六年(1116年),明孝宗朱祐樘弘治五年(1492年)和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先后重修、修葺之后,范围之大,有20亩地之广,这些宏伟庙史荣貌均有碑记刻石记载。庙门外有华表左右分立。庙院有硬山式山门,院中有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年(1582年)所建之大殿和石牌坊各一座,石牌坊镌刻“岱岳尊崇”四大字,字迹遒劲。正殿内雕塑岱宗坐像一尊,并有壁画,正殿之后有后殿,后殿亦有壁画,内容有楼阁仕女,颇有元、明绘画的气韵。壁画设色雅丽,线条畅利,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很值得保护。除去轴线建筑外,还有东西廊庑,后殿之东偏院,有三教宫,为明代所建,内祀三教之祖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三像。后殿之后有高台,台上亦有殿宇。

此外,庙院内尚有明弘治五年碑、弘治九年(1496年)磬、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碑、万历三十年(1602年)碑、清雍正二年(1724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及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碑记,这些碑记字迹清晰,对研究庙史有一定的价值。

东岳庙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易俗社剧场

在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8月13日,是由陕西省修史局总纂李桐轩和孙仁玉两先生发起成立的,为我国第一家艺术团体,为世界第三家(第一家是法国芭蕾舞剧团,第二家是莫斯科艺术剧院)艺术团体。她以改革社会、启发民智、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采取文化与训练并重,在演出实践中培养演员,成为全国首创的戏曲学校性质的秦腔剧团。

易俗社前身是宜春园剧班,演出汉二黄,1916年剧场卖给易俗社,易俗社改舞台为转台,由陕西省督军陈树藩题“易俗社”门额,首场演出为孙仁玉编写的《復汉图》前本,观众坐满了800个座位并站满了500个站位,人数虽多但秩序井然。

易俗社延请名流做教师和编剧,诸如陈雨农、李云亭、赵洁民、党甘亭、赵杰民、刘立杰、唐虎臣、范紫东、高培支、李约祉、吕南仲等先生,培养出学员600名,著名的有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马平民、苏牗民、刘毓中、王天民、骆秉华、耿善民、王秉中、李可易、宋上华等,剧社演员支衍大西北五省区。1921年赴汉口演出,1923年给鲁迅先生演出《双锦衣》,博得好评。鲁迅先生曾在易俗社看秦腔,一连看了5次,捐助银元50枚,并赠《古调独弹》匾额。1932年和1937年两次赴北平演出,赢得好誉。

1935年,杨虎城将军督陕时,大力资助易俗社,加设剧场的东西侧楼和包厢,成为西北最好的一所古老剧场。

易俗社具有革命的优良传统,“辛亥革命”时期这里便是陕西地下革命据点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演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节目。

解放后,1953年出国到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演出,1959年参加陕西省演出团,在全国13省、市巡回演出,并到福建前线慰问解放军演出,赴北京观摩演出,还出国到日本访问演出。此外,还拍摄了电影《火焰驹》、《三滴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得了创作、演出一等奖。

而今,易俗社老剧场作为文物留存于世,在其东边,案板街和西一路交接处,1993年建成一座大型、新式、综合性现代化剧场,供其使用,老剧场则为后人参观赏古。

易俗社老剧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寺塔

在西安市新城区万寿路西安市28中学校操场东侧,万寿路西侧。

万寿寺塔系当年万寿寺之藏经塔,第3层塔洞额书刻“藏经塔”三字犹存。该塔建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塔为6层6角砖塔,高20余米,经历风剥雨蚀,已向西北倾斜,成了西安市的一座斜塔。

万寿寺塔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亭

在西安市新城区西五路路北革命公园内。革命亭是西安富有悲剧意义的一栋建筑物。

1926年4月16日,杨虎城将军率部由三原向西安进发,18日进驻西安城内。同年5月15日,直系军阀吴佩孚,驱使河南军阀刘振华率镇嵩军十万围困西安,长达8个月之久,城内伤病饿死军民达5万余人。当年11月28日解围后,将死难的5万余人遗骨,在此堆成两个大冢,名曰“负土冢”,进行大祭。在大祭死难军民大会上,杨虎城将军送挽联曰:“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1928年,经冯玉祥将军倡议,社会名流于右任、李云龙、岳西峰、孙蔚如、胡立生(一名笠僧)支持,在此树纪念亭,修园林,建烈士纪念馆、立《陕西革命殉难军民合冢铭碑》,有胡、岳所立之碑石,有孙所书之碑石,主建筑为“革命亭”,亭位于两负土冢之间,亭高15米,占地169平方米,此亭之木料,系拆清贡院中之“明远楼”移此而建,亭为两层,挑角高翘,檐牙高啄,秀丽而雄伟。亭前有水池,池中有太湖石,传为唐时宫内遗物。此外,园林西南隅,于1951年建立王泰吉、王泰诚烈士亭、烈士塔,以褒扬烈士,激励后人。

王泰吉、王泰诚碑、亭在西安市新城区西五路北革命公园西南隅。碑在亭内,亭子雕梁朱柱、玲珑巧俊。碑面向南,上书:“烈士王泰吉、王泰诚纪念塔”11个大字,小写“一九五一年七月立”8个小字。碑身右面有贾拓夫、马明方、习仲勋、赵伯平、汪锋等人的题词。碑身左面上部分有烈士被捕后绝命诗词四首。

碑身左面下部,为烈士父亲王新斋老先生七十岁时所作的《跋语》。碑之背面,记载了烈士的革命事略。

秦庄襄王墓在新城区韩森寨韩北村附近。秦庄襄王墓,俗称韩森冢,是秦始皇帝嬴政的父亲庄襄王的葬地,墓冢为覆斗状,位于两层土台之上,土台两级基台之上是二台,二台之上是墓冢,基台宽10余米,二台东与北较窄,宽广10至20余米不等,二台西与南较为更宽广,有三四十米不等。墓冢底周约180米,冢高约60米,冢各方位皆有人们游观所踏出的“上山”小路。冢顶平坦,冢“身”长刺,多是丛生小酸枣刺、杂草丛生。冢以铁栏栅围之,栅高2米许,以保护墓冢。冢正南方有碑一通,上刻“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字;中刻“秦庄襄王墓”5个大字;下刻“西安市人民政府立。1956年8月6日”17个小字。

秦庄襄王在位三年(前249—前247年),无甚作为,传位给子嬴政,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帝。

秦庄襄王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林区

文庙和碑林

在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文庙和碑林解放后合二为一,成立“陕西省碑林博物馆”。

此处唐代为国子监,元、明至清代为西安学府文庙,为祭祀孔子之所,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四年(630年)立。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隋代有之,唐贞观复修。前为仪门,再前棂星门,门前为泮池,跨以石桥。古时入学称之曰游泮。

碑林在文庙北。北宋哲宗赵煦元祐五年(1090年;一说元祐二年)蓝田吕大忠领漕陕右,聚集石刻,树立碑林。碑林,原为保存唐文宗李昂开成(836—840年)年间所镌刻的《十三经》亦称《开成石经》而设,后历代所续,储存汉、魏、唐以来著名书法家石碑11700余通,有7个陈列室,6个游廊,1个碑亭,是我国历史上保存石碑最早最多的地方。

这里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氏春秋》、《公羊春秋》、《梁春秋》、《论语》、《孝经》、《尔雅》12经,清补《孟子》,合称为十三经,共计650252字,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一部石经。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内有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626年)虞世南书《夫子庙堂碑》,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743年)明皇李隆基所书《石台孝经》、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837年)郑覃等所进《石壁九经》、张参《五经》、唐元度《九经》,宋□昭吉书《修庙记》、梦英书《文庙记》、宋真宗赵恒御制《加封诏》、冉宗闵书《修庙大门记》、中书门下牒《中书扎子》、裴衿书《小学规》、安宜之书《移石经记》,金有潘师雄书《重修学记》、杨奂书《府学教养碑》,元有《府学公据》、骆天骧书《立文庙书》、赵世延书《加封文宣王碑》、王守成书《修学记》、张冲书《文庙记》。除上所列外,碑石还有自秦至元70余种,如秦有《峄山碑》李斯书;隋有《二体千字文书》智永书;唐有《皇甫诞碑》于志宁撰,欧阳询书;《道因法师碑》李俨撰,欧阳通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述三藏圣教序记》唐高宗李治撰,弘福寺僧怀仁集;《尼法琬碑》释承撰,刘钦旦书;《吴文墓志》,《释大雅集》王羲之书;御史台精舍记及题名,崔湜撰,梁升卿书;《大智禅师碑》及《碑阴记》,严挺之及阳伯成撰,史维则书;《隆阐法师碑》、《千佛寺多宝塔感应碑》岑勋撰,颜真卿书;《郭敬之家庙碑》颜真卿撰并书;《与郭仆射书》颜真卿书;《迁先茔记》、《三坟记》李阳冰书;《颜氏家庙碑》颜真卿撰并书;《不空和尚碑》严郢撰,徐浩书;《圣母帖释》怀素书;《楚金禅师碑》释飞锡撰,吴通微书;《邠国公功德颂》杨承和撰并书;《冯宿碑》王起撰,柳公权书;《司直厅石幢》刘模撰,裴诸书;《大达法师玄秘塔铭碑》裴休撰,柳公权书;《陀罗尼经幢》于帷则述;《敕内庄宅使》、《敕比丘尼正言疏》、《吏部郎官题名》、《石草书幢》、《肚痛帖》张旭书;《千文草书心经》郑尤钧书;《寄边衣诗》裴悦撰,僧彦修书。宋有篆《千字文》梦英书;《三体阴符经》郭忠恕书;十八体篆《休向人怨别诗》梦英书;《摩利支天经》袁正己书;《清净护命得道经》庞仁显书;《三藏圣教序释》云胜书;《赠梦法师诗》释正蒙书;《说文偏》及《高僧传并序》梦英书;《勃兴颂虚仪先生文》唐英书;《慎刑文》晁逈撰,卢经正书;《复唯识廨记》黄庶撰;《韩愈五箴》李寂书;《阿房宫赋》安宜之书;《游师雄墓记》张舜民撰;《天马赋》米芾书。金有《刘处士墓碣》,杨兴撰,张微书;《华夷图》、《禹碛图》、并刘豫造。元有《天冠山诗》,赵孟撰并书。

又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清高宗弘历乾隆时,有陕西巡抚毕沅在此处增亭修榭,保护石碑,以免风雨所浸损。

除碑石外,还有众多的石刻艺术品,石刻艺术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这里有东汉的石兽、画像石,唐代著名的“昭陵六骏”及蹲狮、犀牛、佛教造像、武士、《太极宫图》、《兴庆宫图》、《黄河图》等。碑林中除中文碑石外,还保存有外文碑石,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苏谅妻马氏墓志》等。

解放后,这里分为历史陈列、石刻艺术、西安碑林等部分。馆内文物分两类:一类综合性,分为周、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展室;一类专门性,除碑林六室外,还有石刻艺术、青铜、陶瓷器等展室,陈列展室面积4000多平方米,展出历史文物3000多件。除此之外,经常举办专题陈展和不定期的临时性展览。

西安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碑林为全国4A级旅游景点之一。

《孝经》碑在西安市碑林博物馆内。《孝经》碑碑文为孔子撰写,唐玄宗李隆基隶书,碑额为唐肃宗李亨所题,是一部刊刻儒家经典《孝经》的碑石。此碑分为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碑首:饰刻三层卷云状华冠;碑身:四碑石相合而成;碑座:三层石阶饰刻蔓草、瑞兽纹。碑刻立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传说此碑三易其地,现正式存此。

回元观碑在西安市碑林区城墙内东南角西安化工设计公司院内发现。回元观碑于1986年11月15日施工中所发现,上书《大唐回元观钟楼铭并序》,碑长1245厘米,碑宽600厘米、碑厚180厘米,碑身长方形横置、碑文竖排,共764字,记载了回元观的变迁过程,并抒发了对回元观钟楼怀古幽情。碑文由唐银青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仆射衾狐楚撰文,唐大书法家柳公权书,为中小楷体,由著名石刻家邵建和刊刻。

东大礼堂和张学良碑在西安市碑林区西北大学校园内。东大礼堂是原东北大学所使用的大礼堂,张学良碑是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先生在校舍奠基碑上所撰文之碑石。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教职员工和学生不愿做亡国奴,遂将东北大学迁至西北大后方,便在西安的西北大学内“安营下寨”,进行流亡式的教学,他们克服困难,不间断地进行教学。这里而今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礼堂高耸、古朴端庄,门口有风雨篷,正面门上为半圆形。碑方形,下有碑座,碑座上为碑身,碑身镌刻字为:“沈阳建校,经始维艰,自九一八,惨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

礼堂和碑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在西安市碑林区兴庆宫公园东南隅。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是为纪念日本留学生,仕唐官吏阿倍仲麻吕而建立。

阿倍仲麻吕,一作阿布仲麿,日本国奈良市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717年)19岁的阿倍仲麻吕与吉备真备、玄昉等人同来中国唐朝学习,因慕中国之风,先改名朝臣仲满,后改中国名字为晁衡,一作朝衡。晁衡在太学学成之后,才华出众,任唐朝左春坊司经局校书,开元十九年(731年)京兆尹崔日知赏识他的才学,上表推荐,唐明皇重用,派去陪侍教养皇帝之子。天宝十二年(753年),皇帝特准晁衡随当时前来朝唐的使团一同回国,并写御诗赠别:“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念朕怀羲远,矜尔畏途遥。张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飚。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船在海上遇风暴,被风暴吹漂到安南(今越南),人们以为晁衡遇海难而死,李白还作诗悼念: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尧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可幸的是,船未沉没,晁衡从陆路又回到长安,任唐左散骑长侍与镇南都护。

阿倍仲麻吕为中日两国友谊努力毕生,于唐德宗李豫大历五年(770年)殁于长安,享年73岁。他善文工诗,与李白、王维友善,并互有赠诗。

昭陵六骏碑在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碑林中。昭陵六骏碑是唐太宗李世民征战时所乘的六匹战马石雕。

李世民为了纪念标榜他在大唐开国时的武功战绩,把他曾经所乘破敌的六匹战马刻石画图,以作纪念,后成为他南征北战东荡西杀获得胜利的标志。在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十一月,葬其妻文德皇后于昭陵(在礼泉县九嵕山)后,诏令皇宫名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绘制六骏图形、名匠雕刻、太宗御笔撰赞、唐名书法家欧阳询书,陈列在昭陵之北司马门外。六骏分别刻在高1.7米、宽2米的六方石屏上,其马名分别是:飒露紫、特勒骠、青骓、拳毛、什伐赤、白蹄乌。

白蹄乌:是李世民平薛仁杲时所乘的战马。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秦薛仁杲秦兴二年,618年)冬十一月,李世民奉父命征讨秦王薛仁杲,在浅水原(一名鹑觚原,在今长武县境内)与薛仁杲相持两月,李世民坚壁不出,待秦王薛仁杲大将宗罗睺粮尽,以诱战而消灭薛军,薛举所建立之秦,由是灭亡,陇西尽平。

特勒骠:为突厥所贡之良马,是李世民征讨宋金刚时所乘的战马。武德二年(刘武周天兴三年,619年)冬,宋金刚取浍州陷之,军势甚锐,唐高祖欲弃河东,谨守关西。李世民请曰: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平歼刘武周,克复汾晋。于是发关中兵给李世民使击宋金刚,在柏壁(今山西新绛境内)与宋金刚大战,到第二年四月,乘此战骑一举打败了刘武周及所部宋金刚,把他们赶到突厥境内,刘武周原所据之州县皆为唐有。

飒露紫:是李世民在与郑王王世充作战时的坐骑。武德三年(郑王世充开明二年,620年)七月伐郑得许州、亳州,武德四年二月,在谷水(洛河支流渑水及其下游涧水,在河南渑池县)两军交战,李世民乘飒露紫引骑兵南下,身先士卒与王世充兵进行殊死的战斗,李世民纵马直抵郑都城洛阳城下,困城旬余。郑王王世充见援兵已绝,大势已去,乃素服率子及群臣三千余人投降于唐,郑遂亡。这次战役,飒露紫前胸中箭,马旁一位将军,身佩战刀,正在为牠拔箭。将军小心翼翼,骏马的痛苦,人马紧相偎依。这位将军为李世民部将邱行恭,他给李世民助战,见飒露紫中箭,遂把自己的坐骑让于李世民,而自己给飒露紫拔箭。因此,太宗特旨把这匹战马和名将战阵经历纪念性地表达出来。

青骓:是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和夏王窦建德在武牢关(即虎牢关,为避唐高祖李渊之父李虎之讳,故改)作战时的坐骑,此马画的四蹄腾空,表现了神迅猛勇的情态,而鼻部的细微刻画,也可以看出奔驰时的急促喘息。

什伐赤:此骏为波斯(今伊朗)所贡,译音“阿湿婆”,其意为马,也是武德四年李世民和窦建德交战中的坐骑。

拳毛:为许洛仁在虎牢关下所进献。武德五年(刘黑闼天造元年,622年)春正月,刘黑闼自称汉东王,改元天造,都洺州(今河北永年县),三月,李世民进军洺水上以逼之,决洺水以淹刘黑闼军,刘黑闼与他的仆射范愿等奔突厥,山东悉平。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的坐骑就是这匹良骏拳毛。

昭陵六骏刻成以后,李世民亲撰马赞,欧阳询书,《金石录》和《太宗实录》中均有记载,唯现存原石未见刻出马赞字迹,可能没有正式刻上。以上六骏曾遭厄运,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在1914年被美文化间谍勾结陕西军阀盗走了;1918年间谍们又打破所余四骏,使之成块,便于偷运,迫于社会舆论,后四骏未能如愿以偿。已盗走的两骏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大学)博物馆。1950年将现存的四骏移入西安碑林,对已盗走两骏做了复制品,与原四骏一并陈列。

沉香亭

在西安市碑林区兴庆宫公园中,沉香亭为唐玄宗李隆基所建,亭以沉香木所构筑,故名。亭建在小土山上,周围遍植牡丹,当年之沉香亭,专为唐明皇和杨贵妃观赏牡丹之处,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当时盛行栽植,广种亭之周围,并建“牡丹台”,纯白、淡红、紫、黑诸色牡丹群集台前。明皇观赏牡丹,选歌伎三千人及宫娥数百人组成一支庞大的舞乐队,号称三千“梨园弟子”,她们载歌载舞,而明皇和贵妃则坐在亭上赏花享乐。并命高力士召翰林学士李白前来赋诗,白作《清平调》三章。

今之沉香亭,以仿唐风格所建造,四角攒顶形式,上盖各式琉璃瓦,彩绘花丽,朱柱挺立,雕梁画栋,结构别致,造型雄伟。其西额上方悬“沉香亭”三字匾额一面,为郭沬若所书。

兴庆宫遗址

在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路西安交通大学对面。兴庆宫在唐代长安城内兴庆坊,遗址范围:东至坑家堡以西103米,西至西安市东关龙渠堡,北至东窑坊,南至纬什街以北80米。

兴庆宫在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建造,开元十四年(726年)拓辟,并收周围邸宅和寺院,称为“南内”,比西内的太极宫、东内的大明宫更为辉煌。有兴庆殿、大同殿、南熏殿、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主要建筑。开元二十年(732年)更筑夹城,北通大明宫,南通曲江池芙蓉苑,帝后往来游乐,宫外人不可知也。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宋王成器等,请献兴庆坊宅为离宫,许之。乃赐成器等宅,环于宫侧。又于宫西南置楼,西曰花萼相辉,南曰勤政务本。”此外,这里还有南熏水榭、牡丹桥、迎春桥、龙池(今兴庆池)芙蓉岛、翠竹亭等。

兴庆宫据《唐六典》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在兴庆坊的旧宅有井,井水涌出成池,有云龙出其中,水浸扩到居民巷里,人移居遂为龙池。”有的记载,原名隆庆池,因避讳李隆基之“隆”字而改为兴庆池。又一说因地处宫后,故名龙池。池呈椭圆形,占地18万平方米。在唐时,这里先是李隆基在藩邸时与兄弟五人的住宅,李隆基登基后,这里成为皇帝、王公贵戚浮舟宴游、娱乐之所。池上画舫排队、常作竞渡之嬉。

唐末,昭宗李晔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强迫迁都洛阳时,兴庆宫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宋、金时虽较为萧条,但还不失一处览景之地,据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1042年)《兴庆池禊宴诗》碑云:“管弦远迎青堤上,楼阁高低绿水滨”、“隔花皆戏艇,满目尽游人”。明末,兴庆池中尚有水存,清代初期,湖已干涸,沦为农田。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兴庆宫遗址进行整饬,重新修湖造池,挖土方40万立方米,湖面150余亩,水深约1.70米,画舫游艇、竞日浮泛湖中。对“紫荆树下还家日,花萼楼中合被时”的花萼相辉楼遗址,进行了部分发掘,得知该楼为火所焚。1958年在旧址新建仿唐花萼相辉楼,恢復昔日风貌。并兴建芙蓉岛,中央大岛,以七曲桥为之联结。修复唐代著名的沉香亭,亭踞于两层水泥高台之上,唐代此亭以沉香木所建,故有此雅号。

身临沉香亭,可望及建筑荫蔽、风景优美的南熏水榭和绿林竹影的翠竹亭。站立在此沉香亭上,并可望高低起伏、步回路转的九曲桥。又可望遍植红叶桃李和苍松翠柏的北山秀色。还可望到碧波荡漾的湖上风光,委实是个风景秀丽、心旷神怡的好去处。

在园内东南隅,1979年为纪念日本遣唐留学僧阿倍仲麻吕(汉名晃衡)留唐一千二百周年,加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在此建一座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兴庆宫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仙宫

在西安市碑林区长乐坊。八仙宫俗称八仙庵,是西安市最大的一处道教宫庵,是国家级道教宫观之一,庙址系唐兴庆宫的局部,临长乐坊大街,有“长安酒肆,吕纯阳遇汉钟离成道处”石碑一方,八仙宫正是由这一仙迹而为道教所重视,成为全国道教徒们向往的胜地。

据八仙庵碑石记载,宋时此处地下常闻隐隐雷声,因建雷神庙以镇之。后来,有人看见八位异丐于雷神庙前手捉飞舞之蟑螂食之,丐去后遗遍地粟壳,人云八仙游戏人间,遂建庙祀“八仙”于此。称为八仙庵。到了元代,道教成为国教,汉钟离、吕洞宾为道教全真北五祖祖师,遂在“长安酒肆,仙迹故址”的雷神庙、八仙庵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殿堂,成为颇具规模的庙观。迨至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已形成道教十方丛林重点宫观。宫前有砖筑巨大照壁,上刻“萬古長春”四个大字,照壁之北,隔街有大牌坊两座,临街一座于1940年拆除。有山门,为三开间庵院内有钟楼和鼓楼,分立左右。其后有灵官殿、雷祖殿、八仙殿、斗姆殿以及两廊厢房。第一进大殿五间;第二进有殿两座,前殿为三开间,后殿为五开间,内有铁拐李、吕洞宾、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曹国舅等八仙像,殿门正面额悬“宝箓仙传”四字大匾,为清德宗载湉光绪皇帝御笔;第三进有大殿五间,殿门悬有“洞天云笈”四字大匾,为清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所书,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为避八国联军而到西安避难,曾一度驻跸八仙庵,赏银一千两修庵,并书以上两匾。第三进的东西各有跨院,东院为吕祖、太白殿,一说太白殿为在太白山采药的药王殿。西院为邱祖殿和监院。中轴线和跨院外的两旁还有厢房18间,分别为客房、园堂、寮堂、住室和办公室等,西安市“道协”即住此宫办公。全宫自前至后,共占地60余亩,全宫除祈祀“八仙”外,尚祈祀黑虎灵官、雷公电母、邱长春以及之斗姆。这位斗姆,人们生疏,不知者多,为道教信奉的女神,是北斗众星斗之母,故名斗姆。据《道藏》第二十九册记载:斗姆原为周御王之妃,名紫光夫人,生九子,初生二子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后生七子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七星。又据《道藏》第三百四十一册记载: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斗为之魄,水为之精,号中天梵烝斗母元君。

解放后,八仙宫于1952年重新修饰,“文革”中道观有所破坏,1984年起由庵道人员自行管理。昔日,重阳节为八仙宫之九皇盛会,农历四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为八仙庵庙会,人山人海、热闹异常,并有农村土特产品物资交流和购置夏收农具,烟火旺盛、市场繁荣。

八仙庵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子庙

在西安市碑林区南门内西侧湘子庙街。湘子庙是祈祀“八仙”之一的韩湘的庙宇。在清代,这里建庙祈韩湘,为道教宫观之一。后废,近年予以修葺,大殿五间,格子门窗,大殿向东。南北对称各小三间殿宇,毗连东西各两间屋宇,东为山门。山门前新竖“湘子门”牌坊,宏伟高大,额三字为颜真卿书,两侧有楹联为:“曾是仙乡玉鼎勘破几朝繁盛;依然飞胜翰苑赋成万卷风云”。

韩湘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韩老成的儿子,字北诸。韩愈在唐宪宗李纯元和十四年(819年)为佛骨表之谏,由刑部侍郎贬为广东潮州刺史,当时韩愈52岁,由长安(今西安市)出发,经蓝田县之秦岭山中蓝关,传说有韩湘送行故事发生:韩湘为八仙之一,有法术,以土覆盖,有顷刻开花本领,韩愈不信,在未贬时验证过。此刻“雪拥蓝关”,不能如期赶到贬所,韩湘取出火印,给马和随从人员腿上打下火印,人马便可在雪中奔驰,不至延期,这便是韩湘作仙的传说。

罔极寺

在西安市碑林区东关炮房街。罔极寺建于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750年),是太平公主为其母武则天皇帝祈福而兴建,她命名罔极寺,是取《诗经》:“欲报以德,昊天罔极”之意。

在唐代,此寺范围颇大,规模宏伟,非常壮观。经唐武宗李瀍诏天下毁佛后,此寺范围缩小。明、清两代,几经修葺,成为东城著名的尼庵,其建筑布局严谨,风格与广仁寺相近。

寺前有两只石兽,非狮非虎,古称獬豸,俗称独角兽,雄姿英武。寺分四进,有山门、韦驮殿、金刚殿、大雄殿、睡佛殿。两侧有廨宇廊房及其屋舍。佛像之大,居西安诸寺之首。院内树木修茂,环境幽静。

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713年)秋七月,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薛稷、僧慧范等谋废立,与宫人元氏合谋,给延年益寿的赤箭粉中置毒以进。事败,帝赐太平公主死,萧至忠、崔湜、窦怀贞等也相继伏诛。自此以后,寺院趋于衰落。

罔极寺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龙寺在西安市碑林区城内柏树林。卧龙寺相传建于隋代,称福应禅院,唐代称观音寺,宋时有名僧维果长老长卧寺内,时人称卧龙和尚,宋太宗赵光义因改寺为卧龙寺,沿用至今。

卧龙寺原有石牌坊,为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所建。二门内有“幽冥钟”,为宋真宗赵恒咸平六年(1003年)所制。院内并列两座碑楼,立有记载慈禧太后来西安,赏银一千两修葺此寺的“颂德碑”。大殿前陈列大悲心陀罗尼经幢,为唐昭宗李晔乾宁元年(894年)所建。

大殿内有石佛像,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477—499年)年间雕刻。寺内有唐代名画家吴道子所画观音像石刻,以及宋“幽冥钟”,这些雕像和咸平钟为陕西省文物保护之珍品。寺内还有新生化石制作的拜石;还有清时西藏进上绿色和阗玉大香炉,它长2尺,宽1尺,亦为珍品;还有南宋碛砂版《大藏经》影印本,有3600卷,为世之奇珍,人间璟宝。此外,还有《贝叶经》,佛教视为珍藏。后殿有佛像3尊,食堂有佛像1尊。

1952年对卧龙寺重加整修,寺庙面貌焕然一新。1984年移交寺僧自己管理。

卧龙寺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城清真寺在西安市碑林区半截巷四道和五道巷中间。南城清真寺因地处西安满城以南而得名。

南城清真寺始建于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当时驻军于此,为适应军营中的穆斯林官兵沐浴丧葬、站哲那孜需要,购得民宅,始建礼拜殿、水房,穆斯林相继迁此,故俗称回回巷。逢主麻聚礼及尔德会礼,请大寺阿訇来此率众虔行礼拜。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撤军驻郊外,延至清末民初,坊众公推闰成明、马奎、马有义、马德昌、马继昌、苏振英、安居正、孙光前、唐吉等为社头,相继主持社事。并陆续聘马知恩、高龄华、马谦益、韩文玉、贾作舟、马元吉、孙日璋、马传真、安生云等阿訇任教,马谦益率坊众集资扩建大殿、讲经堂、水房,工竣率众举行五时拜功,使之正规。

1985年,落实中央188号文件,寺归穆斯林。1986年4月18日碑林区人民政府与西安市伊斯兰协会对产权签订协议,遂选举了南城清真寺管委会,聘请刘尚志阿訇任教,成立清真寺基建小组,1986年破土重建,7年竣工,始成今貌,建筑布局仿大寺风格,为一完整的建筑群。

关中书院在西安市碑林区南门里书院门街。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陕西最高学府和学术教育机构,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建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大学者冯从吾所建,此院承宋、元时代书院之遗风,以讲求理性之学为宗旨,以白鹿书院为楷模,先后有冯从吾、孙夏锋、李二曲大理学家于此教授十三经。

书院设院长一人,监院一人,斋长二人,还有其他必要的职务。至清代,由陕西巡抚聘请和任命院长。其生徒为来自西安府所属各县的生员和慕名前来的外地求学者。

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对此书院进行整修和扩建,并延请江宁(今南京)进士戴祖啟为主讲。当时,关中之乡试、府试、省试的考举之士,多为此书院之生员。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此书院改为陕西师范学堂,民国时期改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解放后一度为西安市第五中学所占用,现又恢复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而今,这里街道门面改为仿古文化街,书院大门也恢复原样,额书“关中书院”4个大字。

西安事变纪念馆在西安市碑林区建国路69号(原金家巷1号)

东北军总指挥张学良将军和十七路军(人称西北军)总指挥杨虎城将军,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和全国抗日民族运动高潮的推动下,于1936年12月12日晨5时,逮捕了下榻华清池的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抗日,在西安市区内同时行动,逮捕了蒋之随从人员陈诚、卫立煌、蒋鼎文等十余人。把蒋看管在金家巷高桂滋公馆,把随从陈、卫、蒋等看管在西京招待所(今西安市解放路陕西省旅游局办公处),这就是名震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建立,立即派周恩来、叶剑英组成中共代表团于12月17日到达西安,周恩来即住在这里的东楼三层。先后在这里和西安止园,与张学良、杨虎城多次会谈协商;又在高桂滋公馆与蒋介石及事变发生后从南京飞来的宋美龄、宋子文等会谈,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旧址,包括金家巷张学良公馆(在今建国路)、高桂滋公馆(在今建国路与张公馆相邻)、杨虎城公馆(也称“止园”,在今青年路)、新城黄楼及“西安事变”指挥部(杨虎城办公处和杨虎城新城公馆均在今新城陕西省人民政府院内)。

1982年3月,在张学良公馆旧址建成“西安事变纪念馆”。纪念馆主要建筑有三座东西排列砖木结构楼房,坐南向北,外有围墙。东楼是机要楼;中楼是会客厅、会议室;西楼是张学良及家属住处,张的卧室在三层。此外,这里还有昔日之中餐厅、西餐厅、小车房、随从人员餐厅、电台室等,大门两侧有啟承室以接待来客。

1984年,文化部文物局拨专款,委托陕西省文化文物厅负责维修,一切皆按昔日原貌布局。

西安事变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意社

在西安市碑林区骡马市街路东。三意社是一所百年秦腔剧社,它的前身是长庆社,由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苏家岭苏长泰领导,成立于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华山脚下华阴市成立,时在农历三月十五日,以长泰之兄长庆之名而命班社名。当时当地民谣曰:“商州蛮子下了山,十几个人走平川”,是个流动性的戏班子。

长庆社成立不久,驻陕军阀陈树藩插手,易名为“三义社”,陈后来由陕调豫,苏长泰弟子耶律金山将社名易为“三意社”至今。1919年至1938年社长由耶律金山担任,广纳贤才,剧团出现了第一个鼎盛时期,出现了小生王德孝、须生陆顺生、王文鹏、雒福生、花脸张寿全、名旦何振中等一批名角。

自1915年开馆收徒,共出徒十数期,600多人,阎国斌、苏意民、苏育民、苏哲民、刘光华、王禄林、李益中等皆为秦腔中之佼佼者,杨辅敏、严辅中、肖辅兰、王辅民、王辅生、周辅国、肖玉玲、李夕岚、赵晓岚、苏蕊娥既为名角,又散布在大西北。1952年全国首届戏曲在北京汇演,苏育民的《折桂斧》获得表演一等奖,毛泽东主席观看了演出。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举办的“振兴秦腔”十周年“易发杯”大奖赛上,三意社独获八个奖项,名列二十多个参赛队的前茅。

1995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三意社搞“百年庆寿”活动,向他们祖师爷故乡商洛山中“希望工程”捐款,并寻根商州演出《苏派专场剧》,演出结束,仍步苏长泰的古步,出峪在华阴华岳庙公演三天。

高培支故居在西安市碑林区兴隆巷42号,高培支故居,是西安乃至西北文化名人、西安易俗社四任社长、剧作家高培支昔日居住的地方,此处既是名人故居,又是清代居民的古建筑群。

故居占地450平方米,坐北面南,由南至北依次有门房、厢房、过厅、砖雕门楼、厢房、上房,是关中两进三开间的标准民居。其中砖雕门楼有一个正门、两个左右耳门,中门额镌刻“平为福”三字,耳门洞上刻为“竹苍”、“松茂”四字。院西角有井一口,水虽清而味咸。过厅有“退思处”、“孝阙流芳”两匾额,后者为民国第四任大总统徐世昌所书,上有“荣典之玺”,由此足见高培支的社会地位。过厅东为书房,藏有高氏、于右任、宋伯鲁、寇遐等名流宝墨。高氏于1960年79岁在故居过世。高氏一生创作戏曲剧目50余种,其中《夺锦楼》至今盛演不衰。《西安事变》、《慈禧墓被盗传奇》、《激情年代》、《关中刀客》、《永远有多远》、《拯救少年犯》、《女囚》等剧组都在这里拍摄过外景。日本京都大学建筑研究专家白林先生,日本门墩研究专家等专程到此参观。

高培支与许多著名文人名流有过交往,1923年鲁迅曾在高先生等人组建的易俗社观看《双锦衣》,连看五次颇有好评;1938年以丁玲为团长的十八集团军战地服务团曾在易俗社剧场公演,先生亲赠一套戏箱,从此陕甘宁边区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套完整的行头。丁玲1982年在《人民日报》发表《易俗社与西北战地服务团》一文,以纪念其旧事。

高培支故居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姚家大院在西安市碑林区芦荡巷39—40号。姚家大院是民国时富商姚文清的住宅。此宅为清代与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主屋为三开间清代古建青砖木柱雕花门窗,古色古香。书房为窑洞式造型和结构,清静安谧,内有书架,盛满书籍。主人姚文清在1995年95岁时辞世。

故居四面高楼蔽日,日光照射量不充足,白昼也得开灯,否则昏暗不堪。在20世纪80年代,险遭拆除,只因有关部门出面周旋,主体免于拆除,但花园和走廊被强行拆除,有关专家认为这里是一处典型的清代民居。

姚家大院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窦府巷

在西安市碑林区东关长乐坊东段南侧。窦府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因南北朝后期北周上柱国窦毅住在此巷,因称窦府巷。

传说窦毅有一女儿,生下时发垂过额,三岁发与身齐,窦毅认为“此女有奇相,且智识不凡,不可妄嫁与人”因此求婚者多拒之门外。传说李渊亦为异乎常人,胸前有三乳,武艺超人。窦毅约定如能两箭中其堂前屏风孔雀双目者,方可婚配。独李渊一箭中孔雀左目,一箭中孔雀右目,如此结为良缘,人称其妻为孔雀夫人,这就是射中屏雀两位异人结为泰晋的典故。

窦府巷靠东城墙处有一尼庵,庵名孔雀庵,这恐与孔雀夫人有关。1926年直系军阀吴佩孚驱使河南军阀刘镇华带领“镇嵩军”十万人围困西安时将孔雀庵焚烧,可惜此一古迹,毁于兵火。

宝庆寺塔在西安市碑林区南门里书院门街西口路北。宝庆寺建于隋文帝杨坚仁寿初年(601年),唐武周则天皇帝武曌长安三年(703年)有姚之、王璇、高延贵、苏仁义、李承嗣、韦钧,萧元眘、李善才、杨敬德、张光泰、林招隐、马元收、杜怀敬、赵元志、姚元景等人《造像铭》。隋文帝、唐中宗李显常幸临此寺。唐文宗李昂感蛤蜊观音像,于太和开成年间(827—840年)以五彩砖作塔,称为“花塔”,宝庆寺因此而称“花塔寺”。寺院在五代时为兵灾所毁,唯存寺塔。明、清屡经重修。塔高23米、6面、7层,底层檐下有龙、凤等雕饰,6层以下塔面砖龛内镶有石像,唯6层仅有1龛,内为半身像1尊。这些佛像皆隋、唐所造,雕工精细,造像铭在塔寮垣上,花台新装像铭、申屠液撰文,年长月久,铭赞有所消失。

宝庆寺塔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奎星塔在西安市碑林区咸宁学巷东侧。奎星塔因塔龛中供俸奎星神像,故名。

奎星塔分上下两截(层),砖筑,实心方塔,高约14米,塔基边长4.1米,上下两接层之间,有砖叠涩出檐两道,上截有神龛,龛内有泥塑奎星神1尊,他右手上举,一足站出鳌背,手执朱砂笔,专点状元,左手持状元方印,龛上雕镌“奎星阁”三大字铭文,再上为塔顶,顶檐为砖仿木叠涩所造,顶盖为四方覆斗形,塔顶再上为塔刹,刹为宝葫芦3只串状,虽不高而壮观。塔为明代创建,至今底层裂缝,但依然独立。

董仲舒墓在西安市碑林区和平门西侧城墙里下马陵。董仲舒墓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的葬地。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专治《春秋公羊传》,为官清廉正直、断疑案232起,判词集成《公羊董仲舒治狱》,对后世政法影响很大。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提出“天人感应说”,“三纲五常”,并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提出“限民名(占)田、以澹(瞻)不足”、“塞并兼之路”的土地主张。在教育上,主张以教化为“提防”,立太学、设庠序。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逝世,卒年76岁,死后葬此。传说武帝游宜春苑,曾在此下马,故称此墓为下马陵。又传董的门下众徒,到此皆下马。久之,误传为虾蟆陵。唐白居易《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即指此地。

交大汉墓在西安市碑林区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交大汉墓发现与发掘于1987年4月,为西汉晚期古墓,内有二十八宿《天文图》,图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彩色天象图。墓室坐北朝南,呈长方形,面积为12.7平方米,四壁及顶部皆有彩色壁画,保存面积有25平方米,壁画画在砖上,砖上涂白、赭二层底色,这是十分罕见的,专家们认为画得细致而且精确,说明二千年前我国的天文学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这幅《天文图》外径2.7米,是按我国传统的四神二十八宿的天文学说绘制的,将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的形象及其所属的28宿绘在两个同心圆中,其间的某些星宿被绘成人物、动物或物体的形状,或将箕跪坐、或牵牛封豕,或猎人网兔等。象征天空的内圆上方,有一黑边朱红色太阳,内画飞翔的金乌;与太阳相对的是一轮圆月,月中玉兔、蟾蜍清晰可辨,充满画面的祥云和仙鹤,更增加了神秘的气氛。此墓的发掘,对我国天文、美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今,交大“逸夫科学馆”中大厅中仿制了这一《天文图》,格外引人注目。

交大汉墓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莲湖区

唐长安城宫城南墙遗址

在西安市莲湖区西五台。唐长安城包括宫城、皇城和郭城三部分。宫城为皇室居住的地方,位于皇城的北边,居郭城北部的正中,也称“西内”。皇城是百官衙署的所在,是封建朝廷行政职能的集中地,是朝廷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所在。环绕宫城、皇城的郭城,则分布着寺观道院、官僚宅邸和一般市民民居,还有“东市”和“西市”。

宫城,南有“承天门”,北有“玄武门”。宫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492米,东西宽2820米,宋代利用宫城南墙建成了“西五台”,遗存至今。

鼓楼

在西安市西大街东段之北,北院门之南,钟楼之西约500米处。

鼓楼因其楼上有巨鼓报时,因名其楼曰鼓楼。楼通高33米(另一说高36米),两层、重檐三层、七开间、进深三间,楼基面积1800余平方米,基台砖砌,高7.7米,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基台南北穿洞,洞同路面和基座部分,通用青石条以砌,洞之券门,向北直通西安市人民政府,向南毗连西大街。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雕梁画栋,承以窝拱,雄踞钟楼之西,非常宏伟。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先后重修,但楼体仍保持原建筑之特点。在第三层重檐下,南面悬有“文武盛地”大木匾,为乾隆五年重修竣工后摹刻的弘历御笔;北面悬有“声闻于天”大木匾,传为咸宁(今西安市)李允宽所书。两匾重约3吨,字大盈间,笔力挺劲,惜在“文革”中被破坏。直至2005年4月22日复原,仍悬挂原处。

解放前鼓楼曾被作为军营,破旧不堪。解放后,政府对文物古迹加强保护,1953年、1958年多次对鼓楼予以修缮,并成立“钟鼓楼文物保管所”,鼓楼面貌,焕然一新。

楼内有梯可登上第二层,在回廊可凭栏观览,西安市容市貌,尽收眼底,一览无遗。

鼓楼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止园

在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止园是杨虎城将军昔日的官邸故居,原名“紫园”,杨虎城1933年在此建成府第。为纪念将军从胶东、南阳同军阀作战胜利西归,取“紫气东来”之意而命名为紫园。

据传,这里在唐代是朝廷的“太极殿”,唐太宗李世民常在此召见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节。明、清之时,这里分别为王爷府和佛堂。

1936年国民党政府参议长李元鼎(杨虎城的同乡),他建议取《左传》中“止戈为武”之句,改名为“止园”,他的建议符合了杨虎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意愿,遂正式改名为“止园”。由西安书法家寇遐隶书“止园”匾额悬于门首,今尚保存。

止园占地6亩许,主建筑为“中西结合”的楼房,西式楼身,中式楼顶,雕梁画栋,碧瓦红柱,飞檐走兽,优雅秀丽。围墙嵌刻各式花纹图案,至今保存完善。

止园陈列有关杨虎城将军生前事迹、照片、遗墨、遗物,并有邓小平、叶剑英、彭德怀、刘伯承等人的题词或遗墨。

止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米园

在西安市莲湖区西五台附近。香米园是北宋时政治家寇准的私人园邸。

寇准(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渭南市下吉镇)人,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进士。晚年封爵莱国公。

寇准在陕任职期间,先后在同州(今大荔县)、凤翔府(今凤翔县)及渭南、西安等地居高官,甚清廉。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寇准就住在香米园贡院门处。他引进南北方优良稻米,在此园培植成功,米饭香甜可口,因此,人们遂将此地誉称“香米园”。

明、清之时,香米园曾建莱公祠以祈祀寇准,时久祠已荡然无存,然而此地至今仍沿称为香米园。

莲花池

在西安市莲湖区莲湖路南侧。莲花池,也称大莲花池,简称莲湖,为唐代宫城之承天门所在地。因城墙拆除后地势高低不平,明代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樉,封秦王,王府在西安市今新城,此人对此地加以经营,多栽莲花,故称莲花池。面积90余亩,水陆各半,其水由丈八沟导入园中。清圣祖玄烨康熙七年(1668年),陕西巡抚张汉复兴工疏浚,改名放生池。1913年陕西体育会设此,筹备园林,1922年正式对外开放。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工作者在此开设“奇园茶社”,成为秘密联络据点,传递情报,并监视敌特活动。

解放后,修亭增建,疏浚扩湖,特别是1979年,在园之东南隅四米高之台地上,新建承天阁,阁高11米,面积600平方米,造型古雅、颇有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除门窗、挂落外,屋面、檐口、飞檐、木枋、门堂、翘角、筒瓦、底瓦、滴水和湘妃靠的栏杆,均以钢筋混凝土预制而成,既保持古特风格,又节约木材。阁的东侧,设有观赏温室,北外廊可凭栏俯视莲湖景色。

杨家围墙遗址

在西安市莲湖区杨家围墙。杨家围墙遗址,为西汉时期遗址,其范围:西至杨家围墙150米,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30米。

杨家围墙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天主教碑

在西安市莲湖区糖坊街天主教院内于1924年出土,碑文内容极似德国人汤若望上明崇祯皇帝书。此碑刻于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六年(岁次癸未,1643年),立碑者为葡萄牙耶稣会教士郭崇仁和梅高,碑额刻十字架,周围有拉丁文颂诗,其大意是:甘饴之本、甘饴之钉和甘饴之任(即茹苦如饴)。碑的下端有:“耶稣会修士于大明万历后二十三载,刊碑长安以为记”铭文。

此碑的出土,对于研究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提供了新的资料,惜“文革”中碑失。

陆军医院碑

在西安市莲湖区城墙外西郊。陆军医院碑于1986年11月17日发现,碑文记述了1935年张学良将军率东北军入关后,在西安创建了陆军医院,碑文详细记述了创建医院的经过。碑文由张学良亲自撰文,由杨甲先书丹。

安庆寺

在西安市莲湖区玉祥门内南侧。安庆寺俗称西五台,因原寺有五座主要殿宇,各居一台,由东而西有五台,故有此俗称。此寺创建于宋代,名安庆寺,而中台之寺门额上刻有“云居寺”3个大字。

西五台,由东而西,一台高一台,共有五台,因长安区境内终南山有南五台,故此寺相对称之为西五台。其正殿为明代秦王朱樉所建,前四台有佛像,第五台有观音大士,皆为雕塑。正殿内有睡佛像及罗汉像等,为明代雕塑。

1923年曾由广东迁来一批尼姑主持此寺。现除第四台庙宇倒塌外,其余四台庙宇尚存,塑像仍在,但惜为几家小工厂占用,寺庙面目全非。近年拆除工厂,对寺殿楼台修葺一新,各台庙宇尽显昔日宏伟壮观风貌。

安庆寺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仁寺

在西安市莲湖区城内西北隅。广仁寺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一月,因宣扬康熙皇帝之广行仁政,故名其寺曰广仁寺。

寺门外有六角攒尖顶御碑亭一座,记述清圣祖来陕巡视,拨款修缮该寺等事。据《通志》记载,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敕建,御赐“慈云西荫”,是西安地区唯一之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是西北和康藏一带喇嘛进北京过陕下榻之处,故又称喇嘛寺。

广仁寺有正殿、藏经殿、讲经堂三座宏伟的殿堂,并有两侧配殿、廂房、跨院等次建筑。正殿有佛像三尊,原为唐代铸刻,中间一尊为铜铸,两侧两尊为木雕。正殿之后为藏经殿、殿为五开间,塑佛像10余尊,并藏有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修明版汉文《大般若波罗密多经》6770卷,还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刻印的藏本《甘珠尔大藏经》107包,甚为珍贵。殿外有大理石莲花纹水缸一口,直径和高各一米许,并有隶书铭文,书秀刻佳。

广仁寺除以上两殿外,并有三开间讲经堂、山门、东、西两角门、牌楼、照壁(雕十八罗汉),今已毁。寺内之御制广仁寺碑文,为玄烨为文并书多宝碑,时为康熙四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日。

广仁寺全寺占地十六亩八分地,全寺采用汉、满、蒙、藏混合体建筑结构,别具一格。昔者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四日,举行纪念黄教祖宗喀巴大师成道日灯会两天,游人如织,往来频繁,佛教教徒也来礼禅。

1931年,军队在寺侧城墙洞内诸存火药爆炸,震坍石坊、山门和偏殿。解放后,于1952年对此寺进行了修葺,但仍被占用,1984年交归僧众自己管理。

广仁寺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迎祥观

在西安市莲湖区西大街与北广济街十字东北。迎祥观原名景龙观,因其创建于唐中宗李显景龙(707—710年)年间。据明王恕《迎祥观碑记》记载,迎祥观创自唐景龙二年(708年),故名景龙观。

据苏灵芝书《老君应显碑记》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玄宗梦其老君曰:吾乃汝远祖,(老君,也姓李、名耳)吾之形象,可三尺余,有僧在京城(长安,即今西安市)西南百余里(即今陕西周至县南山楼观台),汝遣人求之,吾可与汝于兴庆宫相见。觉而异之,即命尚书张九龄,道士萧元裕,寻访于周至闻仙谷,果得老君玉像,高三尺余,以进。其日,玄宗在兴庆宫(今西安交通大学对面兴庆宫公园)遂亲迎谒,置于殿内。次日,送景龙观大同殿安置,瞻仰与梦中所见无异,即改景龙观为迎祥观。

观内有景龙二年所铸之钟,建有钟楼。并有《唐睿宗景龙观钟铭》,内有言曰:“自兹千岁,从今亿春,悬玉京而荐福,侣铜史而司晨。”玄宗尊老君为玄元皇帝,诏改楼观(台)为宗圣观。

都城隍庙

在西安市莲湖区西大街中段大街之北。都城隍庙创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1433年)由东城内九曜街移建今址。清世祖福临顺治时曾有增修,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1723年)被火烧毁,当年由川陕总督年羹尧主持,拆去明秦王朱樉的府第,将木料移至这里扩充修建都城隍庙。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屡加重修。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遭火焚,烧毁乐舞楼、二门、钟楼、鼓楼,当年即修。其重修建碑石以纪事,为叶伯英撰文,称其“规模整齐、栋宇崇闳,基地之广甲天下”,虽可能言过其实,但其他各地之城隍庙,仍然比美不过此庙院。

临西大街庙门口,有高大斗拱木牌坊一座,下有大铁狮子一对,惜在解放后50年代拆除。过牌坊,有很长之通道,两旁有百货商店,市闹繁华。进二门,有乐舞楼,为当年演戏之所,与大殿相对峙。大殿七开间,仿宋、明宫殿所建,栋梁由明秦王府移来,雕有《苍龙教子》、《金锁套梅》,殿中雕塑城隍老爷和小鬼狱卒及判官,城隍塑像前有大石献桌,亦为秦王府之物,移置此庙。

庙院中央有木牌坊一座,下有铜狮子一对,为秦王府之物。上铸“明嘉靖三十八年十月吉日秦府内典”15字。牌坊后又有铁狮子一对,亦为秦王府故物,为明万历十三年(158年)八月所铸,重五千斤。

庙院内有东、西道院二十二宫,为道士所居,分别建于大殿左右外侧,解放后多为市民所居,并成为小百货批发市场,大殿成了百货公司仓库,一些文物有所失散。庙内存有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乐器曲谱,由道士安来绪悉心研究整理,并在50年代由西安音乐协会编辑成册,内有不少古乐曲调,几成绝韵。

2005年,临西大街重建恢复了大牌楼。2006年,市政府又将市场和仓库迁出,重修大殿等古建筑。现已恢复了昔日都城隍庙的雄风。

西安都城隍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清真寺

在西安市莲湖区鼓楼西北化觉巷内。东清真寺俗称东大寺,是西安市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寺院,传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创建,皇帝命工部督工官罗天爵监修,寺内亭台殿阁,左右对称,疏密得宜,整齐美观,雕梁画栋,巍峨绚丽。寺院占地12200平方米,共分4进,前后贯通,布局严谨,深邃幽静。

东清真大寺,门前有高大砖雕照壁一座,正门前并有一座三开间大木牌楼,高9米有余,琉璃瓦顶,挑角飞檐,甚为壮观,传为明代中叶所建。其二进,院中心有石牌坊1座,两侧各竖冲天雕龙碑1通,一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此寺碑,有明书法家董其昌手书“勅赐礼拜寺”;另一通碑阴刻有宋代书法家米芾写的“道德参天地”五字手笔。两碑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其三进,中心矗立1座3层8角攒尖顶省心楼,楼上悬有明建文元年(1399年)兵部尚书铁铉所书“一真”二字。楼北有讲经堂,珍藏清代手抄本《古兰经》和描绘穆罕默德诞生地的《麦加图》;楼南有敕修碑,近墙处有阿拉伯文“月碑”一通,为清雍正十年(1732年)所立,碑文为寺内掌教“小西宁”编著,用以记载回历,推算穆斯林斋月的“封斋”、“开斋”时间的。楼西南有5开间的厢房,名曰水房,为教民沐浴做礼拜的洗澡间。其四进,有一座高耸的三亭相连的双翅凤凰亭,主亭在中,为六角形,两翼为三角形,三亭连在一起,故有双翅凤凰亭之雅号。亭之南,有南厅,7开间;亭之北,有北厅,亦为7开间。南厅内有康熙年间的黄杨木软镶隔屏12扇,是很珍贵的美术工艺品。穿过凤凰亭,越过海棠形鱼池,登宽阔平坦的十门两空亮月台,台面积近700平方米,台上有一方形日晷,这是古时以日影计算时间的仪器。月台南北两端,各立1座碑亭,亭内有明、清刻立的碑石4通。月台两端,有1座可容千余人的礼拜大殿,巍峨瑰丽,屋脊中心安1锥状鎏金顶,内檐悬木质红匾一面,为董其昌所书:敕赐礼拜寺,此乃明永乐三年(1405年)皇帝赐给当时寺院主持阿訇阿拉伯人赛亦的哈马鲁丁护寺的敕谕匾。大殿内天花藻井有600余幅彩画,每幅画中心,阿文“都凹”构图,各有千秋,反映了中国伊斯兰教寺院彩画的独特手法,闪烁着祖国悠久文化的灿烂异彩。

据《通志》记载,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兵部尚书铁铉曾修此寺。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一年(1413年)太监郑和亦曾修此寺。传说郑和第4次奉旨出使天方国(阿拉伯国家),使团有27000余人,但缺乏精通阿文的翻译,郑和来到西安,选挑了此寺掌教哈三,随从郑和有功,因此郑和奉敕重修此寺。经郑和重修的东大寺,前有崇楼,后有大殿,重檐巨拱,大殿面宽5间,楹纵7丈5尺,雄伟壮丽。

解放后,该寺亦曾修葺,并于1978年4月对外开放,第一年内接待30多个国家外宾参观,外国友好人士对该寺评价很高,法国30年代编写的《中国》导游手册中,此寺亦有赫显其名。

东清真大寺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清真寺

在西安市莲湖区大学习巷中北端路西。西清真寺也称西大寺,传为唐中宗李显嗣圣元年(684年)所建,据寺内所藏碑石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由兵部尚书铁铉督修,大门额镌刻“敕建陆次”4个大字。门口有高大的照壁。大殿为7开间,琉璃瓦盖顶,雕梁画栋,殿内幽静,墙屋柱枋天花藻井,皆饰植物及阿拉伯文花纹图案,墙上多画芍药、莲花、牡丹之类,绘工精美,色彩富丽,规模宏伟。

殿前设唐代鱼儿盂1个、代座若莲盆2个、石碑4通,其中有明代冯从吾、曹兰两人奉敕所撰之两碑,叙述本寺重修及伊斯兰教义详细情况,碑阴刻有阿拉伯文。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一年(1413年)钦命太监郑和重修,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1523年)和二十四年(1545年)又重修。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和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曾修葺。

寺之范围,东西长77米,南北宽30米,面积共有2310平方米,规模小于东清真寺,而建筑形制有略同之处,居西安市第二大清真寺。门前的石坊,院内的石刻《省心图》,皆精致而珍贵。在抗日战争之时,日机野蛮轰炸西安,此寺曾遭轰炸。

解放后,对寺庙和轰炸破坏之处,予以修葺,保护了这一古迹之完整,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睦。

西清真寺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皮院清真寺

在西安市莲湖区大皮院街西端路南。大皮院清真寺是西安市伊斯兰教的又一处寺院,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九年(1411年),距今已有596年的历史。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曾予重修。

该寺占地3700平方米,寺门坐南向北,门前东西两侧各有砖雕照壁1座,门额悬清真寺匾。进大门,两侧为砖雕花墙。第一进院落东墙和南端迎面,各有砖雕照壁1面,西有五檩四椽鞍架木结构3间屋宇,中为进入二进院落的通道,亦称二门口。通道两侧为男、女阿文小学教室。两教室外侧各有园门,北园门内为作礼之沐浴水房;南园门内为念经满拉(学员)的宿舍。二门向西是通往月台的通道,道旁对称有石山两座,南北两侧各有面阔五间的厢房,亦称南亭子和北亭子。南亭子为主讲阿訇给满拉教授阿文之讲经堂;北亭子为教授汉语的精一小学。月台正面有石牌楼1座,中有踏道,石条铺地,直至大殿。石条两边铺方砖,使之月台大方古朴。月台两侧各有砖照壁1面。月台西端为大殿,殿为五开间,硬山式木结构,与后殿屋架勾连一起。后殿亦称迈阁菲尔,殿顶屋面皆以琉璃瓦盖。大殿前檐均置木雕格子门窗。殿内壁画彩绘精细,藻井图案别具风格。殿西端外墙镶有石碑1方,记述建寺经过,并镌刻有本寺的全景图。

1968年对此寺院进行全面修葺,使其寺貌焕然一新。

大皮院清真寺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皮院清真寺

在西安市莲湖区小皮院街。小皮院清真寺仅次西安市化觉巷的清真东寺和大学习巷的清真西寺,居西安市的第三位。

小皮院清真寺始建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至今已有395年之久,历代修葺,保持了西安市的第三位宝座。

西安贡院

在西安市莲湖区贡院门街和东西举院巷一带。西安贡院亦称西安举院,是明、清时代为陕西科举取士的考场所在地。

西安贡院,其西为北马道巷,东为早慈巷,南接西举院巷和贡院门街,北为香米园,面积广袤,屋宇栉比鳞次,明、清之时,在贡院门街和牌楼巷,各竖一木牌,大书:“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年长日久,牌楼无存。

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制度,此处设置古学堂。民国初期,秦陇复汉军大都督府教育司司长李元鼎,于东部创设三秦公学,以后公学改制,设立陕西三中,1923年在贡院中部设立陕西省第一职业学校。

1928年,拆贡院内奎星楼改建革命亭立于今革命公园内,并把贡院东南垃圾堆清除,改建为建国公园,今改为儿童公园。

苏谅妻马氏墓志

在西安市莲湖区土门出土。1955年发现并发掘,墓志高35厘米,宽39.5厘米,无盖,为石材刻成,上半部为波斯婆罗钵文,下半部为汉文,婆文为横写,汉文为竖写,7行41字,两种文字内容相同。据墓志记载,死者墓主人,为苏谅之妻马氏,波斯人,死于唐懿宗李漼咸通十五年,亦即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874年),卒年26岁。

苏谅,官衔为神策将军散兵马使,死者马氏,可能为波斯萨珊王朝遗民,还可能是波斯国祆教(即拜火教)教徒,因墓志还有用祆教善神为死者祈祷的文字。

该墓志的婆文由日本伊藤义教授翻译,其内容与汉文铭志相同。

苏谅之妻马氏墓志使波斯古文字在我国得以保存至今,墓志的出土为研究中波文化交流,友谊往来,以及研究祆教,增添了新的史料。现在这一墓志已移陕西省博物馆妥善保存。

唐朝宫女坟园

在西安市莲湖区枣园村北。唐朝宫女坟园是唐代埋葬宫女的集中墓区。唐代有21位皇帝(包括武则天在内),宫女逾千上万。宫女来源有三:一为由民间良家女选入宫廷;二为犯官女眷收宫;三为地方藩镇进奉。无论何种形式入宫,即永远与外界隔绝,以至老死。

近年来,在这里清理一些宫女之墓,发现有大周(武则天)时《大周故亡宫六品墓志》一方,上有文曰:“亡宫无姓氏,不知何许人也”。还发现唐朝《大唐故亡宫八品墓志》一方,上有文曰:“亡宫者不知其谁子也”。其品为官阶,六品宫女称宝林,或称卫仙;八品宫女称彩女,或称特栉,她们都为宫中之女官,虽为女官,而终生禁锢宫中,死后甚至姓名、籍贯都泯灭而不记,正如有的《铭文》所述:生为匣玉,殁为野土。一辞九重,千秋万古!

雁塔区

大慈恩寺和大雁塔

在西安市雁塔区和平门外南4公里处。这里有唐代大慈恩寺和大雁塔。大雁塔在大慈恩寺内,古称慈恩寺塔。

大慈恩寺原为隋之无漏寺,位于唐长安城中晋昌坊。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其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追荐冥福所修建,故以“慈恩”命名。初建成时规模极大,禅院重楼复殿,共有13个院落,总计殿堂僧房1897间,著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尉迟乙僧、伊琳等名家,画了大量壁画,因之寺院异常豪华壮丽。

唐代著名僧人玄奘,曾在该寺翻经院译著佛经11年,把他从印度取回的《梵经》,译著成“汉式”佛教经书74部,计1335卷。并在此创立法相唯识之学,因成为中国佛教一大宗,即唯识宗又称法相宗,创立于慈恩寺,通称慈恩宗。

唐朝衰落,慈恩寺亦颓废。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四年(1164年)寺遭兵火,焚毁十之八九。现在慈恩寺之建筑,包括山门、钟楼、鼓楼、大殿、经堂、配房等,是明宪宗朱祁镇天顺二年(1458年)至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年(1466年)重修的,至清代亦有修缮,所以现在慈恩寺的规模,多为明、清两代所遗存的建筑。寺内现无藏经,仅存大佛及十八罗塑像和明代描金设色画像多帧,颇为名贵。院落四周,茂林修竹,四时花木,栽培满园,环境优美,清雅肃静,中外游人,摩肩接踵。如今修建了北、南、东广场,南广场增立玄奘法师铜像,北广场修建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给大雁塔增色不少。

大雁塔在唐高宗时是为存放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佛像而建,始建于高宗永徽三年(652年),起初只有五层,高十八丈,土心砖表,仿西域窣堵婆(梵语称塔)的形式,本名慈恩寺塔。据《天竺记》所云:达嚫国有迦叶佛伽蓝,穿山石作塔五层,下层作雁形,谓之雁塔。唐僧玄奘游西域,曾见此塔,因取其名曰雁塔。另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中记:摩揭陀国有一寺僧,一日有群鸿雁飞过,忽一雁离群落羽,摔死地上,僧人惊异,认为雁即菩萨,众议埋雁建塔纪念,故名雁塔。

据《张礼城南记》记载:“永徽三年,沙门玄奘起塔,初惟五层,砖表土心,效西域窣堵婆。长安(武周则天皇帝武曌的年号,701—704年)中摧倒,武后及王公施钱重建至10层,其云雁塔者。”据《续文献通考》记载:“基四面各140尺,仿西域制度,有5级,并相轮露盘,高180尺,层层中心,皆葬舍利,不啻万颗,上层以石为室,立碑载二圣(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所制《三藏圣教序记》,乃褚遂良笔”。这两碑镶于雁塔一层南门之两侧,一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为李世民撰文;一为“述三藏圣教序记碑”,为当时太子李治撰文,皆为唐书法家褚遂良书丹,字迹秀美,碑额、碑侧、碑座雕刻蟠螭,蔓草花纹及天人舞乐等饰纹,这些皆为珍贵之艺术品。

大雁塔在唐武周长安年间摧倒,由武氏及王公筹资建为10层后,塔又毁于兵火,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长兴(930—933年)时西京留守安重霸,重建时改为7层,为楼阁式砖塔,高64米,保留而成今日之外观,才成为我国楼阁式砖塔的典型建筑。现塔呈方形角锥体,底层每边长25米,面积为625平方米,造型简洁,比例适度,塔沿用迭砌法,用砖仿木结构砌成隐起的枋、斗拱、栏额,颇具民族特色。塔的底层西门门楣上刻有释迦说法图,尤为精彩;还有其他佛像、佛殿图、菩萨像、天王像,所有这些石刻,虽带有宗教迷信色彩,但造型生动优美,刻线流畅有力,尤其是线刻殿宇,更为珍贵,是研究唐代建筑很难得的图案,也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资料。

唐代开始,在明、清尚盛的“雁塔题名”就在此进行,新科举人,凡中进士,仿唐故例,刊名立石,此乃“雁塔题名”。现存题名碑碣百通,属明、清时代者居多。

明代之时,塔出现残坏,在其外表砌面砖予以保护,即今之塔样,塔身高度59.9米,塔基高度4.2米,基座东西45.9米,南北48.8米。塔南为唐代曲江故道,原有石桥一座,初名遇仙桥,后改名慈航桥,取佛教“慈航普度”之意。

解放后,于1954年、1956年、1965年多次对大雁塔和大慈恩寺,进行修葺,千年古塔古寺,旧貌改新颜,虽为新颜,然修旧如故,不失本来面目。大门口,左右两尊二米多高石狮守门,门额书“大慈恩寺”,门楹联为:“登临出世界七层摩苍穹;唯识耀华夏师尊大乘天”。而今,国内外游人,游寺观塔者络绎不绝。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3天,慈恩寺和大雁塔沿袭古代上元佳节庙会,会期进庙焚香者,上塔观景者,摩肩接踵,成为我国长安古都著名文物古迹和浏览观光胜地。

大雁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雁塔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之一。

大荐福寺和小雁塔

在西安市城南雁塔区友谊西路南侧。大荐福寺原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襄城公主的住宅,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684年)为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献福改建为寺院,名为大献福寺。据《长安志》记载,荐福寺在唐长安城内开化坊,本为襄城公主之住宅,唐睿宗文明元年立为献福寺,到唐武周天授元年(690年)改为荐福寺而沿用至今。

唐中宗李显二次复位,神龙二年(706年),唐朝名僧义净译经于此寺,并自著《南海寄旧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在此之前他曾出游印度、印尼等30多个国家,历25年之久,得佛经400余部。回国已六旬有余,但仍孜孜不倦,翻译经文,对中外文化交流贡献很大。

大荐福寺经过唐末五代兵火毁尽,后来僧人重建此寺,据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1449年)碑石所刻荐福寺殿堂图记述,有山门(连左右两厢共九楹)、钟楼、鼓楼、慈氏阁、正殿、天王殿、大悲殿、藏经殿、白衣阁,并有侧偏廊庑等。这次重建,已将寺和塔院合并为一处,钟楼所悬古钟一口,重二万多斤,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钟乃金(章宗完颜璟)明昌四年壬子岁所铸也。本在武功县崇教寺中,今建楼置之”。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推算,“壬子岁”应为金明昌三年而非四年。寺僧每日凌晨击钟于寺内,声闻寺外数十里,音响嘹亮,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在城之南,即指此寺。此外,寺里有唐槐9株,树粗数围,老态龙钟,游人观之赞不绝口。

小雁塔是一座砖表土心塔,创建于唐中宗李显景龙元年(707年),原15层,底层平面呈正方形,每边11.38米,据县志记载,“寺基周一顷五十亩,有浮塔15级,高300余尺。景龙中,宫人率钱所立,今俗呼为小雁塔”。小雁塔立于高台之上,底层南、北各有一门。塔身从下而上逐层递减,逐层叠涩出檐,为密檐式结构建筑,秀丽玲珑,别具风格。

小雁塔经受了千年以上的风雨侵蚀和70多次地震的考验,在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陕西地震,塔自顶至跟中裂尺余宽缝;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六年(1521年)地震,裂缝复合;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陕西又发生大地震,塔顶两层震毁,塔裂,而塔身依然巍峨屹立。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地震,裂缝又复合;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年(1691年)地震裂开,六十年(1721年)地震又复合其缝。第四次地震裂开无具体时间,小雁塔现存13层,高43.3米。

旧社会塔院一度为军队占用,并成为拘押进步人士的囚牢,殿宇、碑文、佛像及石刻艺术品,备受摧残。建国后,对小雁塔进行了几次整修,恢复塔的基座范围,整修底层南北洞门,弥合裂缝,加固塔檐塔角增装楼板楼梯,适当处理塔顶排水设施,安装避雷电设备,塔身加数道腰箍,经过这几次的整修“打扮”,小雁塔基本恢复了唐代风采。自塔内扶梯,可盘旋至顶层,临顶放眼观望,西安市貌尽入眼底。

小雁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兴善寺

在西安市雁塔区城南长安北路西侧,小寨饭店对面。大兴善寺本名遵善寺,始建于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二年(266年),寺内规模宏伟,有钟楼、鼓楼、金刚殿、大雄宝殿、千手千眼观音殿、转轮藏经阁、彩色祠堂、后殿等古建筑,为西安市现存历史最久的一所佛寺。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寺迁隋之长安新都,取寺所在地靖善坊的善字,冠以杨坚始封为大兴郡公的大兴二字,遂改寺名曰大兴善寺。

此寺经隋代扩建,殿宇崇广,为长安全城寺院之冠。唐高宗李治总章二年(669年)失火,后又复修。唐中宗李显神龙(705—707年)中改为丰国寺。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710年)曾修,并在唐宪宗李纯元和四年(809年)建转轮藏经阁,又于唐文宗李昂太和二年(828年)得梵相观音,移大内天王图于此寺,并于寺中作天王阁,皆为当时有名的建筑。隋开皇时,天竺名僧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先后来长安,驻此寺翻译佛经59部278卷。唐玄宗李隆基开元时,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天竺名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两朝收徒二万多人。金刚智圆寂后,弟子不空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前往狮子国(锡兰),再求名师,于玄宗天宝五年(746年)重返长安,于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756年)再居此寺传授僧徒,并译成《密严》、《仁王》佛教密宗经典500多部,成为佛教密宗大师,此寺遂成密宗发源之地。也是长安三大译场之一。不空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九年(774年)圆寂于此寺,遂在寺侧立葬塔以纪之。

唐武宗李瀍会昌五年(845年),诏毁佛寺,只留藏经阁、天王阁,其余尽行拆除。至南宋孝宗赵眘淳熙(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年间(1174-1190年),崇辨禅师居阁。后经兵乱,二阁颓圮。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以及清朝,两代屡修,亦未恢复昔日旧观。

大兴善寺除天竺名僧驻寺外,日本僧人来华亦驻此寺学佛,中国唐代一行和尚曾主持此寺,寺内僧众对天文、数学的研究,曾做出重大的贡献,子午线纬度的长度,就是一行计算出来的,他并在寺翻译《大日经》,著《大日经疏》,订《大衍历》。

解放前,寺院为军队占用,院殿建筑,遭到极大破坏与践踏。

解放后,于1955年对此寺维修,增植花草树木,竹林池塘,殿内新添宋代雕刻的檀香木千手千眼菩萨像和清圣祖玄烨康熙时西藏喇嘛给皇帝进贡的二十一度母像,并搜集陈列各种有关大兴善的珍贵资料。60年代,一度辟为新风公园,后又寺与园分开,1984年大兴善寺全部交寺僧管理,西安市佛教协会设在该寺。

大兴善寺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佛寺

在西安市雁塔区和平门外巨家庄西祭台村。石佛寺因有南北朝时代大石佛雕像而得名。此处石佛,为南北朝时期最大的立体石雕刻,雕刻于北朝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年(544年),刀法粗浑有力。现经历代变迁和自然变化,雕刻石佛已残缺不全。虽不十分完整,亦属历史珍贵文物。

石佛寺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寺遗址

在西安市雁塔区古乐游原上,今铁炉庙村以北高地上。青龙寺前身是隋代灵感寺,创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582年),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62年)在灵感寺基础上建成观音寺,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青龙寺。

青龙寺为唐代密宗的发源地,为唐长安城著名寺院之一,位居唐长安城的新昌坊,占去该坊的四分之一,唐代宗李豫大历(766—779年)年间,一直到尔后的唐德宗李适贞元(785—805年)年间,寺内的高僧如道世、道氤、法郎、释光仪、昙壁、义操以及“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之一的不空的弟子惠果等,都在佛学著述、持咒、修禅观等方面著称于佛教史。惠果的弟子日本僧人空海来华学习佛教,曾在此寺居住。空海30岁来华,在青龙寺向惠果学习,授传金刚界大法,承认空海为密宗第八师位,授予他遍昭金刚法号,32岁带着密宗教祖的佛像、法具、经典,从长安回到日本,开东密(真言宗)之祖。

空海,幼名真鱼,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生于日本赞歧国(今香川县),22岁入奈良东大寺,更名空海的。日本入唐求法著名的“入唐八大家”,而其中之六家空海、园行、园仁、惠远、园珍、宗叡到长安后,即在青龙寺中受法,八大家们由唐回日,单带回的书籍就多达1700余部,对日本佛教界影响颇大。

在唐代,中日佛教界往来颇多,能从日本来华在当时为一大荣幸,青龙寺也在此时名扬中外,惜于北宋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年)以后,青龙寺院被毁。

20世纪70年代,日本香川等四县及其他佛教界捐款,先后在青龙寺遗址上修建空海和尚纪念碑和惠果空海纪念堂。堂额悬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书惠果空海纪念堂匾额。并建有青龙轩等建筑以加强中日友谊和佛教友好。1979年5月,日本佛教界与中国佛教界在此寺遗址,举行了纪念仪式。

青龙寺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果空海纪念堂

在西安市东南郊雁塔区古乐游原青龙寺遗址上。惠果空海纪念堂是为纪念唐代佛教大师惠果和日本的空海和尚中日师徒两人而建造,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日本高野山宗教团体倡导,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古建设计研究室设计,由西安市古建筑公司施工,是一座仿唐大殿,面积830余平方米,青色复檐大屋顶,飞檐翘角,朱柱石墙,方砖铺地,格子门窗,有新式洋楼六层之高,非常宏伟壮观,观之有怀念惠果、空海大师之感。堂门额悬赵朴初题“惠果空海纪念堂”匾额。

空海纪念碑

在西安市雁塔区青龙寺遗址上。空海纪念碑是为纪念日本佛僧空海而建,建于1981年,由日本国山本忠司先生设计,由中国西北设计院张锦秋作了一些补充,以钢筋混凝土、汉白玉、青石、青砖建造,高10米,稳重大方。配套工程建筑,有海空陈列厅、纪念堂、门厅、回廊、配房等600多建筑平方米,占地9亩有余,由日本香川、德岛、爱媛、高知四县捐款,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投资相助,共同建成,仿唐建筑,古朴典雅。

空海俗姓佐伯,幼名真鱼,号弘法,生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九年(774年),生于日本赞歧国(今香川县)22岁(一说24岁)为僧入奈良东大寺,改名空海。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十年(804年)30岁的空海,跟随遣唐使者藤原葛野麻吕来华留学,入唐京长安,在青龙寺向惠果大师学法,他聪敏博学,多才多艺,除学佛法外,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学、书法、绘画、雕刻、医学、建筑、农业诸多方面,回国后,成为东密的创始祖,且在其他方面也有建树,如将唐代狸毫笔的制造技术带回日本,并留下《风信帖》等大量书法名著,与嵯峨天皇、橘逸势并称为日本书法史上的“三笔”。他利用汉字草体创造“平假名”,在日本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在京都创办“综艺种智院”,传播中国的法、工、医、乐等新知识。并推广农业种植新方法,以增加日本的农业生产。总之,空海大师对中日文化交流、中日友善做了杰出的贡献。

秦汉杜城遗址

在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林带路中段两侧。杜县城乃秦时之古城,杜陵城乃汉时之古城,汉之杜陵县即在秦之杜县基础之上建城,城已不复存在,今成遗址。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500米,因地处古代杜伯国东界,故有杜县之名称。

据《水经注》载,“杜陵西北有秦杜县故城,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县之。”《括地志》载,“杜县故城在雍州万年县东南十五里。”1976年发现了杜县故城城墙、街道和房屋建筑遗址。

汉杜陵县故城是在秦杜县故城基础上复建的。据《汉书》载:“汉宣帝(刘询)元康二年(前64年)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县,不言移县”。以后历代名称屡改,曾有饶安、杜陵、杜县、杜城,到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二年(573年),将杜县并入万年县,至此,杜县作为一个县制从中国历史上消失。然而,它曾经历了7个朝代,1260余年,至今,这个城址上还遗存大量的秦汉历史文物,北城墙遗址在今三兆公路东侧坎塄上,夯土层还清晰可辨。

唐夹城堡遗址

在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鸿沟北岸。唐夹城堡筑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是玄宗皇帝由大明宫到芙蓉苑的一条御道,来往行走为之安全。而今曲江乡鸿沟北岸之夹城堡城墙遗址尚在,其他地方的遗址不在。从遗址来看,夹城在长安城东廓城墙以东55米,不在东廓墙以西。

唐兴安门遗址

在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新开门村。兴安门是唐代长安城的一座城门,开于唐宣宗李忱大中三年(849年),是为了由此门进入曲江芙蓉园方便起见而开,因是当时新开的城门,俗称新开门,此门所在地沿用至今未改,仍称新开门。

宜春宫遗址

在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春临村。宜春宫为西汉武帝刘彻时建,是汉武帝上林苑中别殿之一,为武帝在上林苑中猎狩、游赏时下榻之处。到西汉元帝刘奭初元二年(前47年)罢宜春苑后,平民耕种了田地,宜春宫也相应地失去了作用。

今天的遗址范围:东至五典坡,南至羊头镇村,北至秦杜县故城,面积约6万平方米。

芙蓉园遗址

在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东南。今这里建成“在唐芙蓉园”,占地1000亩,12个主题人文艺术景点,衣着唐代服饰表演唐代节目,有世界最大的水幕电影,园中建筑雕梁画栋,构思精巧,人多向往,头一年开园就接待了上百位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首届欧亚经济论坛会议就在此园召开的,此园的建成其意义深远。

鱼化寨遗址

在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鱼化寨遗址为原始和西周人类居住遗址,其范围:北起鱼化寨450米,东至河,南至鱼化寨70米,西离鱼化寨150米。

鱼化寨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沈村遗址

在西安市雁塔区山门口。北沈村遗址1973年出土了战国铜虎符,为左虎符,形状作走态,昂首卷尾,背有槽,气势雄壮,虎身有文字9行共40字,说明符的用途是兵甲之符。右半符存放君王之处,左半符存放杜(县名,在今西安市南郊长安区东北部)的军事将领手中。文字为小篆,流畅清晰,为调动兵力之证。

战国虎符的发现,为研究战国时的兵制和书法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虎符现移存于陕西省博物馆内。

唐天坛遗址

在西安市雁塔区吴家坟。唐代天坛为唐高祖李渊武德初年(618年)所建,位于当时唐长安城正南明德门外东二里,为四层圜丘,每层高8尺1寸,由下而上,各层直径分别为20丈、15丈、10丈、5丈。每岁冬至,由皇帝亲自主持祭天于此坛。这里松柏环布,森严肃穆。

李渊死后,他的神位为各代皇帝供奉于天坛之内而陪祭天帝。

今圜丘残高8米,面积尚存2500平方米,杨树成行。1999年4月予以发掘,再现了昔日辉煌原貌。

据说,西汉成帝刘骜以前,皇帝祭天在今淳化县之甘泉宫通天台,汉成帝以甘泉宫远而迁长安城南。据《水经注》记,“汉圜丘,崇二丈,周围一百二十步。”唐李渊扩而大之。据《长安志》记载,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一年(545年)筑天坛,它和百神坛、灵星坛都在长安启夏门西南二里。百神、灵星二坛后来渐毁。北宋时唐天坛尚存而完整。今天坛遗址是宋代以后所遗留之文物古迹。

唐天坛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路北。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具有现代化设施并担负着陕西省和国家两重任务的大型博览馆,占地105亩,建筑面积50800平方米,周围绿树成荫、花草点缀、环境优美、风光秀丽。

博物馆之建筑设计,吸取民族和西洋建筑特点,以唐代宫殿形式为主,斗拱出檐,黑琉璃瓦覆盖,白瓷砖贴面,钢筋水泥浇灌,铝框玻璃镶嵌。它既有庄重、典雅的民族风格,又有美观、宏伟的现代气魄,曾荣获国家设计银牌奖。

馆区建筑,以两层庑殿式仿唐建筑为中心,东西两侧为辅助陈列室,后为文物保护实验楼,东南角为报告厅,东北角为图书馆,西南角为服务部,西北角为办公楼,主馆区前左侧为停车场。院内有水池、喷泉、游鱼荡漾、假山石雕。花草树木,栏栅装饰。中央展厅前,是高大雄伟的序厅,使参观者先了解展览梗概;序厅之后,是中央展览大厅,地方史陈列室;再后是文物库房。还有辅助陈列室并设专题展。

陕西历史博物馆,目前有藏品13万件,展品3000多件,陕西解放前后所出土文物珍品都集中在这里。

陕西历史博物馆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为4A级旅游景点。

王宝钏寒窑

在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五典坡鸿沟中。王宝钏寒窑,相传是唐代丞相王允之三女王宝钏反抗封建包办婚姻,与她相爱的叫花子薛平贵居住的地方。此地原名五殿坡,传说有五迭坡台、一台一殿,故有此名。因殿与典音近,传为五典坡。以后又演绎而为五家坡。

相传宝钏是位孝顺惠敏之女,母亲有病,她去后花园求神祷天,遇叫花子薛平贵情投意合,宝钏不嫌其贫,约定二月二日抛彩成婚。是日王孙公子成百上千,彩球打中薛郎,其父得知薛之出身,火冒千丈,前门赶出薛平贵,后门赶出王宝钏。宝钏临行,与其父三击掌,情愿去城南寒窑与薛恩爱受贫,也不愿在相府享荣华富贵。其母曾去寒窑探望,以期返回,被宝钏谢绝。戏剧有折子戏《抛彩》和《探窑》。传说当时曲江池中妖马为患,伤人食畜,路断人稀。皇上出榜文,招聘降服妖马之人,薛平贵挺身而出,降服了红鬃烈马,皇上大喜,封为后军督府。适西凉玳瓒公主犯边,皇上命王允之二女婿魏虎挂帅征之,允、虎连奏三本,降旨薛平贵为先行官,由魏虎管辖,欲加害之。薛平贵西去,共周旋了十八年,宝钏在寒窑以荠菜度日,等候了十八年,被传为千古佳话。

寒窑:是昔日宝钏居守清贫栖身之处,窑内有土炕,有王宝钏雕像,有楹联为:“冰心铁骨入史话;田翁村姥留口碑”。并有壁诗《拟古》、《菊》、《秋夜》、《折花怨》、《七夕》、《雪》、《咏腊梅》、《奈何吟》,以及刘沧及第《宴曲江》等多首诗篇。

贞烈殿:中堂有王宝钏和薛平贵雕塑坐像,门柱楹联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谁料丈夫出巾帼;稗官彰其事,妇孺彰其名,妙貌彰其节,从知贞操即神仙”。殿堂高大雄伟,雕梁画栋,两侧有薛平贵骑降的红鬃烈马雕像和薛平贵牵马别窑雕像,戏剧有折子戏《别窑》以述详情。

茹苦洞:有王宝钏塑像,左臂携篮,右手持铲,系王宝钏五典坡挖菜像,洞口有对联为:“冰心铁骨入史话;田翁村姥留口碑”。

宝钏井:是王宝钏在寒窑十八年生活用水之井,这里有一副对联为:“十八年大井无波,为从来烈妇贞节别开生面;千余载寒窑向日,看此处曲江流水相见冰心”。

探窑洞:有王宝钏和母亲塑像,母拄拐杖,女一边而蹴。宝钏十八年汲水之古井,就在此洞。

别窑洞:有王宝钏和薛平贵惜别之塑像,王宝钏手持酒壶,薛平贵手持酒杯,依依惜别,要去西凉,倾送饯行。

成仙洞:塑有王宝钏雕像,人们祈求受苦十八年的王宝钏早日成仙,不再受人间之苦。洞中塑像座镌刻“王宝钏成仙”5个大字。

妖马洞:洞口门首有对联:“秦汉上林遗奇兽;隋唐鸿沟现骅骝”。

思夫亭:为王宝钏思念夫君孤坐之处,于1985年建成亭子。亭为六角挑檐,雕梁画栋,六柱朱红,额悬小匾,书刻“思夫亭”三字。

柳林茶社:前为防雨遮阳棚式房,后有窑洞数孔,窑洞中展示有王宝钏事迹及名人字画。茶社明柱有对联为:“游曲江池福如东海;饮柳林茶寿比南山”。

饮马池:位于寒窑鸿沟快尽头,古有池,今另造之。这里雕塑一匹高大的红鬃烈马,腿一人多高,昂首而立,雄威异常。

民间相传,农历二月初二为寒窑春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远近乡民,来此探望和纪念王宝钏者,络绎不绝。

曲江池

在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及其附近地区。曲江池,本天然池沼,秦时称隑洲,西汉武帝刘彻造宜春苑于此,以池水曲折,故名曲江,周围六里。隋初迁筑长安城,曲江池被包入外城东南角,引南山义谷口水,以新黄渠注入池内,并导城东浐水穿城亦入曲江,隋文帝杨坚恶其“曲”字,改池名芙蓉池,园曰芙蓉苑。据《关中胜迹图志》引《刘小说》记载,“本古曲江,(隋)文帝恶其名曲,改为芙蓉苑,为其水盛而芙蓉富也”。据《雍录》记载,“隋营京城,宇文恺以京城东南隅地高,故阙此地,不为居人坊巷,凿之为池,以压胜之。又会黄渠水自城外南来,可以穿城而入,入城为芙蓉池,且为芙蓉苑也”。

唐代以来,复名曲江,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扩建兴庆宫,将夹城南伸至芙蓉苑,对曲江池重加疏凿,规模扩大,池面7里,分南、北二池,其西南之芙蓉苑,面积也有144万平方米。筑紫云楼等殿宇楼阁亭榭于池岸。曲江池南有紫云楼,西南有芙蓉苑、曲江亭、落霞亭,西有杏园、大慈恩寺,宫殿连绵,楼阁起伏,亭榭不断,花卉环周,垂柳如云,烟波水色,花光人影,颇为迷人。当时的曲江池和芙蓉苑占唐长安城东南角相当于两个坊的面积。

盛唐之时,也是曲江池景胜之时,贵戚皇亲,达官显宦,车马侍从,樽壶酒浆,笙歌画船,泛舟水中,饮宴于船。唐著名诗人杜甫《丽人行》诗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之句,这“长安水边”,即指曲江池旁。新科进士得中,皇帝设筵曲江,所有进士,举羽觞(酒杯)于曲流之上,杯随水流,漂流谁前,谁即举饮,这在唐时,风行颇盛,谓之流饮。“曲江流饮”为长安八景之一。

安史之乱,安禄山打到长安,烧杀惨重,曲江池的建筑物几遭摧毁。唐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年),对紫云楼、彩霞亭等一些建筑作了修葺,但仍未达到唐玄宗李隆基时之盛貌。到了唐末,唐昭宗李晔由朱全忠胁迫,于天祐元年(904年)夏四月迁都洛阳后,曲江池水源黄渠断流,曲江池遂涸竭。

而今,当地政府对曲江池进行修复,并招商引资予以开发,恢复唐时曲江美貌盛景,现已建成大唐芙蓉园供国内外广大游人观赏游览。

龙首渠

在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等地。龙首渠为汉代所开,由长安大峪(原称义峪)向北,经鲍陂、堰岭头、今曲江乡的三兆、缪家寨、黄渠头陆家寨村东,向北投入汉漕明渠。据《咸宁志》载,“汉武帝(刘彻)开渠引义峪(今长安区大峪)水得龙骨,故称龙首渠”。

至唐代玄宗李隆基时,基本走龙首渠而开黄渠,走长安的引镇、东戎店、大兆、鲍陂、东五村、五典坡入鸿沟而进入曲江池,以抬高曲江池之水位,并使曲江池水活而减少污染。

凤栖原

在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凤栖原位于春临、羊头镇、金滹沱三村东西一道岭上。据《咸宁志》载:“汉宣帝(刘询)神爵四年(前58年)十月,凤凰十一集于此”,故称凤栖原。今春临村西门楼上,尚有明代所刻“古凤栖处”4个大字。原畔隋代有名楼曰紫云楼,登楼北瞰,长安全城,一览无遗。

乐游原

在西安市雁塔区东南郊。乐游原,据《关中记》:(汉)宣帝(刘询)后许氏长于杜县,死之后葬于南原,立庙于曲江之北亭,曰乐游原。据《名胜志》:乐游原在灞南五里杜县之东南。

乐游原,唐代有青龙寺,今寺之遗址上建有日本空海和尚纪念碑、惠果(空海的师父,中国唐代僧人)空海纪念堂等一组建筑群。

秦二世墓

在西安市雁塔区曲江池之南。秦二世墓是秦始皇嬴政第十八子嬴胡亥的葬地。

秦始皇曾五次巡游天下,于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第五次巡游途中,暴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平乡县东北),遗诏立长子扶苏为帝,而赵高伙同丞相李斯簒改遗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胡亥继位后,继续大修阿房宫和驰道,并伙同赵高杀死其余公子、公主22人,这些人都埋葬在临潼区秦始皇陵墓附近。秦二世在位三年(前209至前207年),赋税徭役较秦始皇时更为繁重。不久,即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大起义。二世三年八月。赵高伙同咸阳令阎乐(赵高的女婿)及赵高之弟郎中令赵成,将二世皇帝杀于望夷宫(在泾阳县东南),以黔首(平民)仪式葬曲江池之南宜春苑此墓地。

赵高弑秦二世后,立嬴子婴为秦王,子婴在九月又杀了赵高及其家三族。十月,沛公刘邦至关中,驻兵霸上(今西安市东面白鹿原,一称狄寨原)。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抱印投降于轵道旁,秦亡。

秦二世墓,今冢高6米许,底径10米许,冢北竖1大石碑,高3米,宽98厘米,厚28厘米,由陕西巡抚毕沅立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面镌刻“秦二世皇帝墓”6个隶书大字,后面刻《夜役说》一文。为生员周新命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所书。周围筑有小型墓地殿堂屋宇。

秦二世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栖原古墓群

在西安市雁塔区凤栖原上。经发掘,这批墓群包括战国、秦、汉、唐、元、明、清各代墓葬400余座,出土文物1200余件,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种类颇多,有战国时期的夹砂陶釜、罂;秦代的铁权、铁釜、铁臼;西汉的铁剑、铁矛、铁凿、铁灯、铁甑、铁牛、铜铃、铜镜以及各种陶器;唐代的马俑、仕女壁画;元代的黑瓷器等。其中汉代玉剑上的玛瑙饰物和铁制生产工具,都有较高的历史和仁科学价值。

此墓群占地46000余平方米,经历朝代之多,规模之大,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掘的古墓群中,还是罕见的。据墓志记载,为唐代田氏家族墓地。至明代,秦王朱樉藩府的宗族,也多葬于此。

唐司仓姚氏墓

在西安市雁塔区市区南郊。唐司仓姚氏墓是唐代武周时期平州(治今河北卢龙县)司仓(今仓库主任)姚某的葬处。1999年6月出土一批珍贵唐三彩,其中有4个双髻女俑、5个小髻女侍俑、1个男侍俑、1个胡俑、2个骑马女俑、1个仆头骑马男俑、1个风貌骑马男俑,另有2只三彩羊,还有1米多长的铜剑1把,剑柄有银制饰物,以及铜钱、铜粉盒、银杯、葡萄镜等文物。

未央区

汉城遗址

在西安市未央区汉城乡。汉城为西汉的京城,也称汉长安城,其遗址范围:东至郭家村,西至崎岖河,南至大白杨村、南窑头南河口,北至张家道口、席王村、西坡村。

汉王五年(前202年)二月,汉高祖刘邦即皇帝位于汜水,都洛阳。五月,娄敬谏曰:“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又曰:“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兴也”汉高祖刘邦认为“敬说是也”,据《历代通鉴辑览》云,“上即日西都关中”,拜娄敬为郎中,赐姓刘。当年后九月,对秦之兴乐宫加以修饰,改名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萧何治未央宫成,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等齐全,遂由栎阳徙都长安。

汉惠帝刘盈继高祖刘邦帝位之后,于元年(前194年)春正月,即开始修筑长安城,征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夏六月,又征发诸侯王徒隶两万人继续修筑长安城。惠帝五年(前190年)春正月,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又修长安城。于本年九月,汉长安城乃成,周回六十五里。包进了长乐、未央两宫。由于宫早建,城后修,形成城墙伸缩六个转折,七处凸出,似乎天际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之形,故又称汉长安城曰“斗城”。

据《三辅黄图》记载:“高祖七年筑长安宫城,自栎阳徙居此城,本秦离宫也。初本狭小,自惠帝更筑之,高三丈五尺,下阔一丈五尺,上阔九尺,雉高三版,周回六十五里,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为斗城是也。”

汉城有城门十二座,每座城门有三个门洞。东面三门:由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三门:由东而西为复盎门、安门、西安门;西面三门:由南而北为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面三门:由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

据《汉旧仪》记载,长安城中,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九百七十二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九市,十二门,十六桥。水泉深二十余丈。城下有池周绕,广三丈,深二丈。石桥各六丈,与街相直。

据《长安志》记载,八街是:华阳街、章台街、夕阳街、香室街、尚冠街、太高街、藁街、前街。但据《汉书》上记载,还有炽盛街,其他方面记载无前街。除八条大街外,还有九个市区是:东市、西市、柳市、直市、交门、孝里、交道亭等。另外,还有一百六十个巷里是:宣明、建阳、昌明、尚冠、修城、黄棘、北燠、南平、大昌、陵里、戚里、幽里等。

汉武帝刘彻建元三年(前138年)起上林苑,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凿昆明池,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起柏梁台,以香柏为梁做承露盘,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在城内兴建北宫、明光宫、桂宫以及城西之建章宫。建章宫号称“千门万户”,东凤阙,西虎圈,北太液池,中有渐台、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南玉堂壁门、立神明楼、井干楼、辇道之属。至此,汉长安城的规模始告齐备。城高8米(合汉尺三丈五尺)、下宽16米(合汉尺七丈)、城东墙长5940米、南墙长6250米、西墙长4550米、北墙长5950米,若将四墙放直,周长25100米,合汉代六十里还多。偌大的城市,在汉代人口大约30万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城市。

这座两千多年前的西汉首都,在西汉214年间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也是尔后的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各朝代的首都。

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582年)夏六月,隋作新都于龙首山,命名大兴城”。于开皇三年(583年)春三月,徙都于大兴城。汉城则被划为皇帝杨氏内苑,因此后人称之“杨家城”。据《长安图志》记载,“汉城惠帝筑,后赵石虎亦尝修之,苻、姚、西魏宇文皆都之。隋开皇三年都龙首山,此城遂废。至今民呼,犹曰杨家城”。唐代属于禁苑。

汉城经两千余年,地面建筑已不复存在,但遗址尚存。目前四面城墙仍有迹可寻,东城墙保存得较多,霸城门附近城垣尚有一丈多高,南城墙绵延十余里之长,城内未央宫遗址在今马家寨北,呈长方形土台。夯土殿基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残高10余米。此宫之面积约四十亩之大,昔由萧何监修,由承明、清凉、宣室等四十多个宫殿台阁组成,周长11公里,前述各朝代建都汉城,其中央政府就设在未央宫中。据《通鉴辑览》记载,“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等,该书注释又记载,“未央宫周回三十八里”,可想而知当时之宏伟华丽。

未央宫之东为长乐宫遗址。此宫本为秦之兴乐宫,经汉高祖刘邦五年改修易名而成,由前殿、宣德殿、临华殿、长信殿等14个殿宇合成,周长10公里,“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就是被吕后杀害在此宫钟室的。刘邦死后,皇帝移住于未央宫,长乐宫成为太后的居处,称为“东宫”或“东朝”。遗址在今阁老门村一带。

在汉城内,还有我国最早的皇家图书馆“石渠阁”遗址。由得秦之图书存起,历代帝王在此存放国家机密图籍和宫廷笔札尺牍等。汉宣帝刘询在此阁召集五经博士研究学术、辩论经义,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曾长期在石渠阁中研究经典。后人建立的“刘向祠”至今犹存。此外,在汉城内,还有天禄阁遗址、太液池遗址、仙人承露台遗址等。在直城门外,还有建章宫遗址。

所有汉城这些遗址,包括北宫、桂宫、神明楼、井干楼等建筑遗址,国家皆予以保护,并成立了专门机构“汉长安城保管所”。1957年至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队,对汉城进行了实地勘测,并对直城门、西安门、霸城门、宣平门进行了重点发掘,取得了研究古代城市建筑和有关的历史资料。1980年在未央宫西侧发掘一组建筑遗址,出土一批汉代木简,这在陕西还是首次发现。以后对桂宫也发掘出完整的宫殿群遗址。

汉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兴城遗址

在今西安市区和近郊。大兴城为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582年)始建,开皇三年竣工即迁都于此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围36.7公里,总面积83平方公里,约为今西安市城的七倍半。它由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城垣为版筑土墙,皇城在北部中央,内有宫城。宫城,皇帝居之,内有大兴宫、中华殿、文思殿、武德殿、大兴殿等。承天门为宫城之正门,设在宫城南墙,约在今西安市狮子庙街以北,莲湖以南。宫城南面是皇城,内设朝政机关、百官衙署。郭城在皇城以南及宫城东西两侧,这里是市民、官吏住宅,设东、西各一市。全城分一百零八坊,一百一十里,规划整齐,犹如棋盘。共有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朱雀大街为南北大街中最宽最直的主街,宽达150米。直对此大街的明德门,有五个城门洞,每个宽6.5米,极为宏伟。全城周围约36.7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已逾百万,这在唐代时世界大城市中是罕见的。

唐灭隋后,称“长安城”或“京城”,大体沿袭隋旧,仅有部分改筑,故后人称之“隋唐长安城”。

大兴城宫城之北为大兴苑,此为禁园,专供皇帝游览娱乐之地。在郭城东南部开曲江池,在崇业坊建玄都观,在新昌坊建灵感寺,在永阳坊建禅定寺。

隋唐之长安城,其南有三门,中为明德门,是朱雀门大街的南端,有五个门洞,每门洞宽6.5米,极为宏伟;东为启夏门,西为安化门。西有三门,中为金光门,北为开远门,南为延平门。东有三门,中为春明门,南为延兴门,北为通化门(达礼门)。北有二门,东曰丹凤门,西曰玄武门。丹凤门即通大明宫含元殿。皇城有朱雀门、安上门、含光门。宫城之门为承天门。唐代将宫城称为西内,将大明宫称为东内,将兴庆宫称为南内。

传说大兴城为宇文恺所设计,他任营新都(即大兴城)副监,字安乐,朔方(治今陕西靖边白城子)人,多技艺,有巧思,出身贵族世家,迁居长安,勤奋好学,除营此城外,还引渭水开通漕运“广通渠”以达黄河。到隋炀帝杨广时,又任营东都(洛阳)副监,转升将作大匠,拜工部尚书。是一位建筑、设计和水利专家。

玄武门遗址

在西安市北郊龙首村以西一带。玄武门遗址是唐时玄武门的所在地,是“玄武门之变”的所在地。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伏兵于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玄武门,太子李建成与三弟齐王李元吉一同进入此门,至临湖殿,感觉有变,欲返,世民追而射杀建成,尉迟敬德射杀了李元吉。这时李渊还在太极宫中泛舟海池。世民派敬德奏报皇帝:“太子齐王作乱,秦王兵已诛之矣,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皇帝问裴寂,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向皇帝奏曰:“建成、元吉,本不豫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众,共为奸谋。今秦王以讨而诛之,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当时齐、秦二府之兵在二宫左右仍在战斗,敬德请皇帝下手诏令内外诸军皆由秦王节度,众战悉平。皇帝召世民抚之,世民跪倒在其父面前,号啕痛哭久之,建成、元吉诸子皆坐诛,遂立二子世民为皇太子,军国大事皆由李世民处决,然后奏闻,自称太上皇。秋八月,太子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阿房宫遗址

在西安市未央区阿房村附近一带。阿房宫遗址,是秦代阿房宫前殿的所在地。其遗址保护范围:(一)

北至车掌村,东至河岸,南至上天台300米,西至车掌村西200米。

(二)

北至古城村,东至巨家庄东之上天台,西至吴村,南至上堡子村。经过普查、调查和新探,保护范围广达10平方公里。

秦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嬴政三十五年(前212年),征发了67万人,在渭河以南,俗称郿邬岭的地方,营造朝宫。由于工程浩大,始皇帝在世时只建起前殿一座,东西三千尺,南北五十丈,庭中可容万人,宫前12个铜人,各重20万斤,这是始皇收缴全国兵器销铸之,以防反秦。据《通鉴辑览》记载,“始皇三十五年,营朝宫,作前殿阿房”。该书注释记载,“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山巅以为阙,复道渡渭,属之咸阳”。据《三辅黄图》记载,“阿房前殿,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

始皇帝暴病崩沙丘,胡亥登基,继续修建阿房宫。据《通鉴辑览》所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复作阿房宫”。因工程浩大,直到刘邦入关秦亡,还未完成其工程,故未正式命名。时人因其前殿所在的地名为阿房,即称之为阿房宫。《三辅黄图》云,“阿房宫亦曰阿城”。颜师古注云“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旁”,古汉语音义中“房”、“旁”相通。据《三辅旧事》所记,“阿房宫东西三里,南北五里,庭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其外有城名阿城,东西北三面有墙,南面无墙”。

项羽入关,杀了秦王子婴,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未熄,这便是《阿房宫赋》中所述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籍破函谷关入咸阳,杀子婴,烧宫室”。自此以后,宏伟豪华之阿房宫,成为废墟。

现在,这里还遗有许多秦迹,阿房村南有一大土台,夯土筑起,周长310米,高20米许,当地人称之为“上天台”;村西南另有一夯土台基,高7米许,长1000米许,还有一处面积广达26万平方米的“郿坞岭”土台,这些都是阿房宫范围内最显著的建筑遗址。近年,在文物普探中又有新发现:前殿南侧有一广场(在长安区纪杨乡还有新探建筑遗址),现残存长770米,宽5米,广场南沿有四条道路向南延伸,专家们认为,这一重要发现,有助于今人对古代宫苑建筑布局,尤其是对阿房宫的建筑布局,有新的认识和研究。新近又由武警工程学院出资对磁石门(又曰却胡门,为阿房宫北阙门)遗址进行了修葺。此外,近年还成立了“阿房宫遗址保管所”,以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在前殿遗址前,修了一条长400米,宽15米的通道,以便于参观,同时将遗址内开挖的窑洞予以填补,栽了必要的护林和保护石碑。

1999年在这里建成占地1000多亩的艺术人文景点“阿房宫”,有大宫门,磁石门,前殿、兰池宫、微缩成墙东市、西市上天台、上林苑、六国宫、漆河、卧桥、长廊等仿古现代景观、让游人品味秦文化的感受。

阿房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章宫遗址

在西安市未央区高低堡子村一带。建章宫遗址为汉代建章宫所在地,位于汉代未央宫之西,汉长安城西直门外汉城西墙以西一里之处,是汉代一处离宫。

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春建柏梁台,以香柏做梁,故名。作承露盘,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铜盘和玉杯承云表之露。可是,柏梁台遭了火灾。越人勇之曰: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汉武帝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在太初元年(前104年)作建章宫于此地,规模宏伟,周围二十余里,正门曰“阊阖门”,高二十五丈,椽头饰璧玉,亦称“璧门”。这里有玉堂、凤阙(亦名贞女楼)、神明台、井幹楼、前殿、唐中庭、鼓簧宫、枍诣宫、娑宫、涵德殿、承华殿、鸣銮殿、凉风台。台以积木为楼,高五十余丈。另有避风台、虎圈、曝衣阁、太液池,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还有壶梁,北阙,高二十丈。神明台,高五十丈,承露盘即在此也。有圆阙,高二十五丈。此外,还有别凤阙,亦名折凤阁。

建章宫为汉三大宫殿之一,号称“千门万户”,它和当时“三大宫殿”之一的未央宫,架有飞阁,跨越汉城城墙,可以往来。据传建章宫西汉末年为王莽所拆,给王氏盖了祖庙。建章宫遗址,西北洼地一片,是汉代太液池之所在,今池内有“蓬莱”、“瀛洲”遗址大土堆。史载,池西有石鳖,池北有石鲸,长一丈四尺四寸,1973年掘出,存于陕西省博物馆内。洼地西北,今名柏梁村,是汉武帝与群臣联句七言诗的柏梁台所在地。台东田野有两个高大的土堆,乃建章宫北阙门的遗址,传当时上置铜双凤,今村名曰双凤寨。

建章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乐宫遗址

在西安市未央区阁老门村查家寨等地。长乐宫遗址为汉代长乐宫的所在地,位于汉城内未央宫之东,为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扩筑。

长乐宫本为秦之兴乐宫,由汉高祖扩建袭用。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长乐宫成,于是汉高祖由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徙都长安,高祖居之。汉初国家行政中枢即在此宫。

长乐宫由前殿、宣德、长信、长秋、永寿、永宁、长定、高明、通光、广阳、建始、神仙、临华、大夏等14座殿宇组成。据《关中记》记载,长乐宫周围二十余里,有14座殿宇。长乐宫之大,大于今北京故宫五倍。面积广达380多万平方米。据《三辅黄图》记载,前殿东西四十七丈七尺,纵深十二丈。临华殿,在前殿之后。大厦殿,一曰大夏殿,前有铜人,坐高三丈,重34万斤。胸前有《铭文》:“皇帝(指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此文为李斯丞相所作,大将蒙恬书字。据《三辅旧事》记载,秦时在阿房宫前殿所立之铜人,汉刘邦入咸阳,移立于长乐宫大厦殿前。

长乐宫中的长信宫、长秋宫、永寿殿、永宁殿,皆皇后所居之所。如长信宫就是汉成帝刘骜之母所居之地。

长乐宫中还有中室、月室、椒房诸殿和温室殿、鸿台。据《三辅黄图》记载,长乐宫有鸿台,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筑,高四十丈,上起观宇,帝尝射飞鸿于台上,故号鸿台。

长乐宫有钟室,为悬钟之室。据《汉书·韩信传》记载,吕后使武士缚韩信,斩之长乐宫钟室。

长乐宫为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所居,刘邦驾崩太子刘盈即位,是谓惠帝,惠帝移居未央宫,全国政治中心从此转移于未央宫,长乐宫即为太后所长居。乃与未央宫间以复道接通。武帝时又与建章宫通复道,三宫辇道相属,悬栋飞阁,不由径路。

长乐宫宫中还有酒池,杯为铁器,手举不得,饮酒者必须趴在杯上,如牛饮水。据《关中记》记载,酒池北起台,天子于上观牛饮者三千人。又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武帝作酒池以夸羌胡,饮者以铁杯,重不能举,皆牛饮。

汉城遗址(包括长乐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未央宫遗址

在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未央宫遗址是西汉未央宫的所在地。

未央宫是汉城西南部的一组主要宫殿,西汉和其以后的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以及隋初期的中央政府皆在此宫,只有以后唐代的大明宫才可与它相比肩。但大明宫作为皇帝办公处所在时间上却没有未央宫持续的时间长。因此,未央宫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重要的一处宫殿。

据《汉书·高帝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七年(前200年)萧何治未央宫。据《通鉴辑览》记载,七年二月“徙都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上见甚壮丽,怒甚。谓何曰:天下洶洶,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有以加也。上说(悦),遂自栎阳徙都之。”据《西京杂记》所记,未央宫周回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尺。据《关中记》记载,未央宫周围三十三里。据《通鉴辑览》和《三辅黄图》记载,未央宫周围三十八里。

未央宫,据《三秦记》所载,一名紫微宫,有台殿43处,宫殿之门81座,掖门14座,共有门闼95座,池有13处,《关中记》记载有池12处。未央宫有前殿,东西长五十五丈,纵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至孝武,以木兰为棼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璧档,雕楹玉,重轩镂槛,青锁丹墀,左墄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然也(见《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到王莽时期,前殿改为玉路堂(见《长安志》记载)。

未央宫之宣明殿、广明殿皆在未央殿东;昆德殿、玉堂殿皆在未央殿西;石渠阁、天禄阁皆在未央大殿之北。据《汉宫阙疏》记载,天禄阁和石渠阁皆为汉时萧何所造,以藏秘书,处贤才。扬雄就曾在天禄阁中校书。

未央宫有承明殿,是著述之所;有承明庐,是供文臣值班之宿;有温室殿,武帝所建,冬处之而温暖;有清凉殿,夏居之则清而凉;有凌室,为藏冰之处;有暴室,一说为曝晒之室,一说为宫人之狱;有麒麟阁,为未央宫三大藏书阁之一,为萧何所造,汉宣帝刘询曾图画霍光、苏武十一功臣像于阁中,以资表示卓越功勋和最高的荣誉;有织室,据《三辅黄图》有东西两处,任务是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有路铃厩,亦曰未央厩,设厩令,掌管宫中之舆马;有彘圈,供宫中养猪之所;有兽圈,为未央宫观赏动物之所;有弄田,据《三辅黄图》记载,弄田,火宴游之田,天子所戏弄耳。或许是皇帝高兴了闹着玩做样子的“劳动田”。

未央宫有昭阳殿。据《三辅黄图》记载,武帝时,后宫八区,有昭阳、飞翔、增城、合欢、兰林、披香、凤凰、鸳鸯等殿。后又增修安处、常宁、茞若、椒风、发越、蕙草等殿,为14座。

未央宫有许多淑女居住的殿阁。据《汉官仪》记载,婕妤以下皆居掖庭,有月景台、云光殿、光华殿、鸣銮殿、开襟阁、临池观。

未央宫有渐台。据《关中记》记载,未央宫西有沧池,池中有渐台。据《雍录》记载,未央宫有渐台,汉文帝(刘恒)之梦邓通(文帝之上大夫,甚宠幸,赐铜山,许其铸钱,邓氏钱遍天下),王莽死于绿林兵,皆在其处。

未央宫有四宝祠。据《汉书·郊祀志》记载,宣帝以方士言,为隋侯剑、宝玉、宝璧、周康宝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

据唐代裴素《修汉未央宫记》记载,上从容言曰,吾今建此殿,且锡之以嘉名,名其殿曰通光,其东曰韶芳亭,其西曰凝思亭,乃立皋门曰端门(南正门),其应门题曰未央宫,不忘好古也。乃命侍臣曰:尔为我记之,刻以贞石,传示于不朽。北门曰鲁班门,当时立有铜马,亦称“金马门”。

解放后,在未央宫所在地汉城遗址,成立了“汉长安城保管所”,对汉长安城和未央宫,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未央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宫遗址

在西安市未央区龙首原上,其遗址西墙:南至自强路,北至炕底村;北墙:西自炕底村、东至马旗寨以南300米;东墙:北自马旗寨以南300米,南至自强路。南北长2500米,东西宽1500米。

大明宫原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年)为其父李渊避暑所建的“永安宫”,宫未成,李渊于贞观九年夏五月崩,遂改称为大明宫。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62年)重新动工,因李治患风痹病,“西内”太极宫潮湿,而继修大明宫。龙朔三年(663年)减百官一月薪俸,并征收雍、同、岐等十五州民钱,建成此宫,改名蓬莱宫。

据《通鉴辑览》记载,“龙朔三年春正月,蓬莱宫成。初,隋文帝(杨坚)迁长安城,立宫于西北隅。至是营蓬莱宫于其东北,制度宏壮于旧。门曰丹凤,殿曰含元,移仗居之,名故宫曰西内,新宫曰东内,亦曰大明宫云”。宫内有门32座,南之丹凤门为正门,有含元、宣政、紫宸、蓬莱、麟德、三清等24殿,有翔鸾、栖凤等四阁。此外,还有中书、门下等四省、翰林等十院、弘文等二馆以及其他别殿亭观等三十余所。宫城南北五里,东西三里,周围十六里(一说周长7.6公里),面积3.75平方公里(一说3.2平方公里),为唐代最壮丽的宫室。其东、西、北三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皇帝的禁军多住在夹城内。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改名“含元殿”,咸亨三年又恢复大明宫之名,高宗李治自宫成之年迁驻之后,在230余年间,历代皇帝皆在此勤政朝会,大明宫一直是唐代全国的政治中心所在。

含元殿为大明宫之正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庆典、朝会、颁诏、阅兵之处。殿堂建在15米高的台基上,面宽十一间,进深四间,所用皆为“择一木于千木”的“荆扬之材”,墙为白色,底部绘米红色边线,殿顶盖黑瓦,绿琉璃脊,檐口剪边,台基周围有石栏,刻有螭首饰纹,殿前有长78米的三条龙尾道通下广场,广场东西有朝堂(房),大臣或外使在朝见皇帝前,均集合于此等候,由御史引导,列队踏上龙尾道上殿。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麟德殿在正殿之西北,是大明宫内规模最大的宫殿,殿堂为前、中、后三殿相连并列,以中殿为主,另有回廊一周,殿左右各有一楼,楼有亭。这三殿相连的形式,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罕见的。

宫内还有一处宴乐场所,可设宴百官。据史载,唐代宗李豫大历三年(768年)五月,一次宴会“剑陈郑神策军将士三千五百人”,足见殿堂之宏伟。这座宫殿,无论就其风格和气魄而言,皆超过今日北京故宫之太和殿。

大明宫在我国文明史上有其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不幸的是,由唐僖宗李儇广明元年(880年)至唐昭宗李晔天祐元年(904年)的25年之中,遭遇四次兵燹浩劫,或拆或烧,尤其是最后一次,朱温胁迫昭宗迁都洛阳之时,将煊赫270年之久的大明宫付之一炬,大明宫遂变为废墟和焦土。所留零星建筑,在唐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建长安城时拆毁,其惨败景象不言而喻。

大明宫虽不存在,而遗址内的含元殿和其左右的翔鸾、栖凤两阁,以及麟德殿、含光殿、蓬莱亭、太液池等遗迹仍很显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7年3月,开始对大明宫勘察和发掘,弄清了它的范围、布局、型制和建筑基址,至上世纪80年代,已探明殿台亭阁及宫垣宫门等遗址40多处,重点勘掘的有玄武、含耀、右银台等门,含元、含光、麟德、三清等殿。大明宫遗址如今已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不少国际友人和学者,到此观光考察。

大明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麒麟阁遗址

在西安市未央区汉城遗址未央宫中。麒麟阁,始建于西汉初期,据《三辅黄图·阁》:“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汉宣帝刘询时,曾画霍光等11位功臣画像悬于麒麟阁,以褒扬其功绩。后多以麒麟阁或麟阁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诗中有“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之句。

凌烟阁遗址

在西安市未央区唐长安城中。凌烟阁遗址是唐凌烟阁的所在地。据刘肃《大唐新语·褒锡》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十七年(643年),由唐代画师、建筑设计师阎立本图画开国功臣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等24人于凌烟阁,以禇遂良题阁,皇帝作御赞,对功臣加以褒扬。

望仙台遗址

在西安市未央区含元殿村北。望仙台遗址为唐武宗李炎所建的望仙台所在地。

武宗李炎不信佛而笃信道,他聘请道士赵归真等81名临大明宫中,在麟德殿内设金篆道场,武宗到此殿九天坛受法篆。他相信赵归真的话,和秦始皇嬴政一样妄想成仙,所以才有南北建望仙台之举。开工于会昌四年(844年)十月,竣工于会昌五年三月三日,用劳工45万个,建此高达150尺望仙台,上头周园,与七间殿基齐;上起五凤楼,中外之人,尽得遥见。武宗在会昌五年三月三日率百官及道士登台,在台上让道士练求仙术。后来仙术未练成,武宗却因吃了道士的长生金丹中毒而死。宣宗李忱即位,把道士赵归真处死,其余道士“树倒猢狲散”,望仙台从此无人问津,渐亦毁圮。

章台遗址

在西安市未央区刘寨村。章台遗址是秦代始皇帝嬴政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的故地章台所在地,近年这里发现秦王朝大量竹简泥封,泥封上有各级官印,甚为珍贵(可参看三秦出版社《秦封泥集》)。

唐代梨园遗址

在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大白杨村西一带。唐代梨园是唐玄宗李隆基教训乐班的地方。据《旧唐书》、宋《册府元龟》、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南宋程大昌《雍录》、清嘉庆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三苑图》(三苑者:即东西内苑和禁苑)标明的梨园,其北为长安城复盎门(即今阁老门村南附近),其东为唐禁园桃园,其南则为唐禁园南面光化、景耀、芳林诸门。

开元二年(714年),“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的玄宗皇帝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的皇家音乐、舞蹈“戏曲学院”,亲自担任崖公(即今之院长、校长),“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他亲自带领,教习法曲,指导演奏,精心指点,并兼教师和导演,还以身作则,在此演奏之法曲繁多,节目颇众,具有浓厚的宫廷音韵。以后不少音韵法曲,流传于外,奠定民间戏曲班基,这样,就开创了我国戏曲之祖,尤其是西北之秦腔,即起源于此。今戏剧界称演员们为梨园弟子或梨园子弟者,即源于此。

唐西内苑遗址

在西安市未央区。唐代西内苑遗址范围:西至红庙坡,北至枣园,南至纸坊村,东至大明宫西墙,东西长2500米,南北宽1000米。

唐西内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东内苑遗址

在西安市未央区。唐代东内苑遗址为其范围:东至八府庄,南至自强东路,北至八府庄以北200米,西至大明宫东墙,东西长650米,南北宽1100米。

唐东内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武库遗址

在西安市未央区大刘寨村东面高地上。西汉武库遗址是西汉时大型武库的所在地,它处于汉城内未央宫、长乐宫之间,南距汉城南墙1810米,与史书记载武库位置相吻合,是汉长安城内的重要建筑群之一。据考证,武库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毁于新莽地皇四年(23年)战争中,共存在了223年,对西汉王朝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武库遗址,于1981年10月18日发掘,遗址东西长710米,南北宽322米,总面积228000多平方米。库址呈长方形,隔成东、西两院落,东院有遗迹四处,西院有三处,包括库房、驻兵房。1、3、4、7号遗迹为武器库;2、5、6号遗迹为驻兵房,墙厚8米左右,距地表1—1.8米,出土数千件武器,铁质最多,单铁箭镞多达1000余件,还有铁刀、铁剑、铁矛、铁斧、铁戟、铁铠甲片、铁锤、铁凿、铁钉、铁釜等,铜质武器100余件,有铜戈、铜剑格、镦各数件。此外,还有大量的筒瓦、板瓦、瓦当、长条砖、回纹砖、方格纹砖等。

据称,像这样规格巨大的武器库,在我国古代是罕见的。这个武库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建筑史、兵器制度、武库型制以及古代军事诸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说明西汉实行盐铁官营后,冶铁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太液池遗址

在西安市未央区苗圃内。汉太液池遗址,亦称蓬莱池遗址,是西汉太液池的所在地,其池开凿于西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前110年),面积十顷之大,水源引自渭河,池中筑台,高20余丈,起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仙、龟鱼之属。传说武帝欲征滇国(今云南西南边地),曾在此处练水军战船,届时为军事前线所应用。

中渭桥遗址

在西安市未央区草滩镇渭河边。中渭桥为秦始皇嬴政所始建,本名横桥。汉代称渭桥、石柱桥(桥以石柱做腿)、横门桥(与长安城西面的横门相对)。后在渭水上增建东西两桥,此桥始有中渭桥之称。先址在汉长安城北偏西,历代屡毁屡复,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年(636年),东移约十里,在今西安市直北,唐后毁。

圣女泉

在西安市未央区。圣女泉一名滮池,又名冰池,据《诗·小雅·白华》:“滮池北流。”郑玄笺:“沣、镐之间水北流。”《水经·渭水注》:“滈水又北流,西北注与滮池合,水出滈池西,而北流入于鄗(滈)。”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376—396年)中,前秦苻坚派大将邓景与后秦姚苌战于滮池,就是在这个地方。

龙首原

在西安市近郊未央区等地。龙首原,亦称龙首山,相传秦代南山有一条黑龙常到渭河饮水,由此往来,年长日久,形成一道原岭,故名龙首原。龙首原北起渭河南岸汉长安城,南止于长安区之樊川,长60余华里,原经曲江乡的三兆、缪家寨、黄渠头、陆家寨村等地。汉长安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皆依此原而筑,主要殿宇未央宫、大明宫、含元殿等多居于原坡较高地。自营建城郭宫殿后,山原已渐堙平。而今,山原已经不很明显了。

邵平墓

在西安市未央区。邵平墓又称瓜王冢,是秦代东陵侯召平的葬地。今之“邵”,是秦时“召”的演转。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载,秦亡,召平沦为布衣,在今西安市东郊邵平店种瓜务农以终,葬此。据《辞海》载,“汉初,故秦东陵侯召平,种瓜于长安城东青门,世称东陵瓜,又名青门瓜。”何逊《南还道中道赠刘谘议别》诗:“目想平陵柏,心忆青门瓜”说的就是召平所种的瓜。阮籍《咏怀》诗:“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王维《老将行》中也有“路旁时卖故侯瓜”之句。而今,灞桥东北邵平店,相传为秦东陵侯种瓜处,邵平店的“邵”,也是由召平的“召”字演转而来,今地名尚存,墓在“文革”中被平,现地面上无封土冢。

粟特人康业墓

在西安市未央区炕底寨村。康业墓是北周时粟特人康业的墓葬。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康业,是康居国王的后裔,名业,字元基,历任魏大天主、罗州使君、雍州呼乐、车骑大将军等职,卒于大周(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六年(571年),诏赠为甘州刺史。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有围屏榻或石椁的第七座粟特人墓葬。此墓的发现,为研究北朝时代在华粟特人的社会生活、丧葬礼俗、古代绘画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有关资料。

白兴墓

在西安市未央区首龙原附近。白兴墓是南北朝时期北朝西魏时期的古墓,墓主人白兴,是西魏的凉州(甘肃武威)太守,封为龙骧将军,殁于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六年(550年)九月二十三日,在古时为霸城县东文里安葬。

白兴墓为斜坡有墓道的土洞墓,墓室长3.8米,宽2.5米,高1.3米,顶部呈拱形,有砖封门,出土随葬品1件陶壶和1通石碑,碑文以朱砂所写,10行82字。西魏白兴墓的发现,对研究北朝葬墓型制、民族融合、文化交流都有重要价值。

灞桥区

孙蔚如故居

在西安市灞桥区豁口村。

孙蔚如,西安灞桥人。解放前历任国民三十八军军长、陕西省政府主席、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等职;解放后曾任陕西省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

故居为西北—东南向布局的两组院落,占地1500平方米。南院建于清代,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自北向南有门房、过厅、东西厢房、后厅。后厅为五开间,檐下有隐作斗拱及木雕图案。北院建于1927年,为砖、木、水泥结构,自南向北依次有前楼、传达室、警卫楼、后楼、东西厢房、后花园等。楼均为二层仿古建筑、警卫楼辟有回廊及瞭望孔。1978年对故居曾作修葺。

孙蔚如故居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坡博物馆

在西安市灞桥区浐河东岸的台地上半坡村。半坡遗址是半坡博物馆成立的所在地,距西安城区约5公里。遗址范围:东至铁路专用线,北至堡子村,南至半坡村,西距公路50米。半坡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距今大约六七千年,为原始社会黄河流域比较完整的母系氏族村庄遗址,也是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一个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系统。在半坡遗址发现45座房屋遗址密集在一起,周围一条深宽各5.6米,长300米的防御沟壕,这便是先民的居住区;居住区东侧为制陶区,有6座陶窑;居住区北边为墓葬区,有墓葬250座,其中有小孩瓮棺73座。此外,还有圈栏两座,地窖200座和上万件生产、生活工器具,这是半坡遗址的概况。

半坡遗址于1953年发现,1954年9月开始科学发掘,到1957年,共经过了5次发掘,基本将遗址勘探清楚,遂在遗址上建立半坡博物馆,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

半坡博物馆有一个大厅和三个展室。展室分别展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房屋建筑、标本模型、绘画、埋葬制度和习俗。大厅为半坡遗址陈列厅,系玻璃大厅,面积为3200平方米,有住房、防御沟、窖穴、灶炕等。一般房屋30多平方米,中心区有一座150平方米的大房子,这是氏族成员聚会的场所。地窖是公共仓库,在一个地窖内还残留了一些腐朽的谷子。房屋和衣服的出现,是半坡人和人类的一大进步,尽管半坡人的生产力还非常低下,但已有陶器生产,生产出的盆、碗、钵、壶、盘盂、杯、瓮、瓶、罐等饮食器、炊器、水器、储藏器等具有高超的工艺水平。在一个小孩尸骨腰部发现用60粒骨珠串成的一条围带,是一件精致的装饰艺术品。

半坡人的生产工具主要用石头和兽骨制成,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斧、刀、锛、凿、铲、砍伐器、碾磨器。以及骨铲、陶刀等;渔猎工具有石矛头、石镞、骨渔叉、骨鱼钩、石网坠、石球、骨矛头、骨锥、骨针等。鱼钩和针,非常精美,石纺锤、陶纺锤,则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搓线工具。

半坡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刻画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半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伯夷庙

在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鲸鱼沟南岸白鹿原(狄寨原)伯夷坊村。

伯夷庙是供奉殷商末期孤竹君长子伯夷、次子叔齐的庙宇,庙址极为险峻,庙之建筑极为奇巧,它居南北两个半白鹿原的小豁口处,临此若天气晴朗,远可望见25公里以外的西安城内钟楼、鼓楼及城垣之概貌。

殷商末,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南)国君有两子,长子伯夷、次子叔齐。孤竹君临老遗言,由叔齐继位,伯夷出城东门而避游天下,而叔齐按长子世袭想法而出城西门避游天下,各给对方避让君位,两人各自避位游历,进入周国,恰在鲸鱼沟今庙址相遇,适时正当周武王姬发领兵伐纣至此,二人拦马谏曰:文王在世,三分天下有其二,未伐殷纣,日今刚死,你就去伐纣,以臣代君为不忠,不听父言为不孝。武王左右欲杀之,姜太公阻曰:此义人矣,委而去之。武王、姜太公未采纳伯夷、叔齐之谏,毅然出兵伐纣,灭殷纣而建立了统一的周王朝。此二人耻食周粟,采薇而生;头常顶伞,不见周天;足常履坻,不踩周土。游至首阳山而隐居。首阳山亦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有民间浣纱女见,异而问之,答曰:我们殷朝人,头不顶周天,足不踏周地,誓不食周粟。浣纱女笑而嘲曰:伞上亦周天,坻下亦周土,薇亦周土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民。二人无言以对,遂饿死于首阳山。

此庙原有伯夷、叔齐泥塑像,“文革”中被毁。

轵道亭

在西安市灞桥区灞水西岸的一条大道上。轵道为秦代大道名。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刘邦入关,约法三章,得到秦都城和关中人们的拥护和欢迎,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刘邦遂西入咸阳,秦亡。

据《括地志》云:“轵道在雍州万年县东北十六里苑中”。《资治通鉴》注曰:“轵道,在灞陵”。《后汉书·郡国志》:“灞陵县有轵道亭”。今人潘振扬曾撰文云:“轵道亭的遗址,原在我市(西安市)34中的莲池东北之平台上。”原柱础上圆下方,高约半米,今已不复存。

米家崖遗址

在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位于米家崖高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范围:东至浐河,北至蒋家湾,南至十里铺,西至米家崖一带。

米家崖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斡尔垛遗址

在西安市灞桥区秦孟村。斡尔垛遗址为元代朝廷所委派管辖西安之西安王的宫殿遗址。

斡尔垛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灞桥

在西安市灞桥区灞桥镇之西,跨于灞水之上。灞水,古名滋水,秦穆公与东方诸侯争雄,欲彰霸业之功,改滋水为霸水,并开建桥,为东去西往交通要冲。汉时桥名秦霸桥,在汉置灞陵县南。新莽地皇三年(22年)桥毁于火,复修后改名长存桥。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在秦汉旧桥之南里许另建新桥,当时称为南桥。

隋唐时代,此处柳荫成林,垂丝千缕,每至春夏,风景佳丽。据《西安府志》记载:“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

灞桥又是由长安东去,亲友常在这里惜别之地。隋唐之时,此处折柳赠行之风盛行。据《开元遗事》记载:“霸陵有桥,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为销魂桥。”唐诗人李白《忆秦娥》诗中就有“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之句。历宋、元各代,桥屡有修葺。元代桥80余步,15孔。后因灞水东徙,桥移今址。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用巨石改建,桥长150丈,阔3丈余,有72孔,桥墩用圆石柱排垒,历代修葺,皆有记载。“灞柳风雪”为长安八景之一。

解放后,于1955年改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长386.2米,新建两座公路桥梁,供西安至渭南高速公路和西安至商州312国道线行车,并有陇海铁路火车复线桥。

在2004年10月1日的暴雨中,灞河河水猛涨,冲出了隋唐灞桥遗址。为一座大型石拱桥,长约400米。2004年对此考古,成为本年考古的十大发现度。地处今名柳巷,似与唐“折柳惜别”典故有关。

灞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谷泉

在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狄寨原(白鹿原)神谷中。这里神谷涌泉,泉水甘洌,唐代为宫中生活用水,派神策(将)军禁守此泉,每日以骆驼运水至大明宫,为皇帝及皇室宫中人员生活所用,并用此泉水酿酒,献给皇帝享用。

打虎潭瀑布

在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鲸鱼沟风景区内。打虎潭瀑布是鲸鱼沟风景区内精美景观之一。这里是一处水库式湖泊,水域狭长3公里,逆水而上,即达此瀑所在处。此瀑落差50米,瀑宽10米,飞瀑直下,水花飞扬,可溅数十丈开外,观之令人心旷神怡。

母系氏族村

在西安市灞桥区浐河之滨,半坡遗址附近。建成于1994年5月18日并对外开放。占地33,000平方米,有半坡先民的草棚多座,有身披兽皮的先民狩猎、农耕、制陶等生产、生活场景。村中放奏神秘的陶埙古乐,进行《半坡祭》,展现半坡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情景。晚上在篝火旁可欣赏到古朴粗犷的百人大祭场面,并可在“陶坊”观看现代人穿原始服饰以原始骨、石、木、竹、蚌等材料磨制打制石斧、瓦罐等器皿,以及淋泥、制胚、画图、烧窑全工艺流程。此外,这里还附设陕西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品博览室,游人在此还可以参观和体味陕西民间的风土人情。

马腾空古战场

在西安市灞桥区东南郊。马腾空,地名,因三兆原向浐河突出,此处地形如马腾空,故名。这里东临浐河,西靠三兆原,西安城区至长安之鸣犊、引镇之公路通过这里,地势扼要。为河流、高原、大道三体交汇之处,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镇守西安必防之处。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373年),前秦主苻坚和后秦主姚苌各率兵马,曾在原头大战数次。

1926年,北洋军阀吴佩孚驱使镇嵩军刘镇华,围困西安叶。冯玉祥将军派吉鸿昌部,由咸阳迂转三兆原,在此作战,夺下马腾空,东攻十里铺,直捣刘穴。

解放前,国民党部队曾驻防此地,以防解放军攻城。解放后初期,解放军亦驻此地,控制保持西安局势之稳定。

铜人原

在西安市灞桥区城东南10公里。铜人原据《关中记》云:“秦为金人十二,董卓坏以为钱,余二枚,魏明帝欲徙诣洛阳,到灞城重不可致,今在灞城大道南。”《通志》:“即蓟子训摩挲铜狄处。”铜狄,即铜人,因此而名。

铜人原在汉长安城东门外偏南处,是西汉时的墓葬区。成帝曾在这里营造吕陵,因费工太大,经刘向等谏阻中止。今遗址尚存,农民称八角琉璃井。

白鹿原

在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和长安区炮里乡及蓝田县孟村乡等地。白鹿原,据史书记载,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有白鹿游于此原,故由是而得名。又由于灞水流经原下,故称此原为灞上,又名灞头。又因原头有西汉文帝刘恒的霸陵,故又称此原为霸陵原。

灞上,依山傍水,地势高亢,原顶平坦,东西15里,南北40里,南为秦岭,东西灞、浐绕流,古为长安东之屏障,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西汉高祖元年(秦嬴子婴元年,前206年),刘邦领军过武关,越秦岭,破峣关(蓝关),至灞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亭旁,于是秦亡。刘邦西入咸阳,接管了秦图籍、封闭秦宫闱、仓廪,还军霸上,召集关中父老豪杰,进行“霸上会议”,与父老约法三章,得到秦民的支持。

白鹿原自西汉以后,历为兵家所重视,为古长安城保障之基地。

鲸鱼沟

在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鲸鱼沟是狄寨原(白鹿原之一部分)上的一条沟壑。传说隋唐时代,长安城拟在白鹿原上修建。民众传说地气薄无福承受,一夜之间驮负此原的鲸鱼,乘大雨而出走,后遗此沟永存人间,城池遂因原成两半而不在此地建造。

如今鲸鱼沟成为城郊一处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风景名胜区,沟口有人工堤坝,筑有人工湖泊,湖形狭长,可达3公里,备有游船,游人可以临湖垂钓、游弋、逆水而上还可目睹打虎潭瀑布的磅礴气势。

鲸鱼沟在1985年5月1日,建造一条鲸鱼雕塑像成为风景区代表物,身长16米,身高7米,三分之一卧于水中,头顶喷出水柱,高达5米,游人观之,赞美鲸鱼沟之神话传说。

黄巢堡

在西安市灞桥区洪庆镇洪庆山上。黄巢堡传为唐僖宗李儇乾符五年(878年),黄巢在长安(今西安市)成立大齐政权,分兵驻扎此山,以守长安都城,在山上筑堡建寨,故名黄巢堡。

这里地势高耸,海拔1028.7米,松柏翠竹,四季常青,北有五岭四河,人称九龙头,此堡位于九龙头,黑虎岭之中,这里经韩峪、鲁峪、甘峪三条路径可通往临潼、长安、蓝田三县区。黄巢堡地处三道防线之中:第一道防线是红花峪口,那里地势险要;第二道防线在今廖坪,在那里两边设山寨以守;第三道防线是三县(区)寺,那里平地涌起山峦,形成天然屏障。

黄巢堡有一点将台,是当年黄巢的阅兵台,黄巢堡上原建有庙宇,庙内有一只大钟,直径五尺,上有唐时铭文,并有一小钟。而今只有废墟,庙宇荡然无存。黄巢堡下之幽谷中,有一大石横卧,石上有人的脚印和三个马蹄窝尚清晰可见,相传为黄巢的上马石。

而今黄巢黄巢堡建成森林公园,成为浏览胜地。

霸陵

在西安市灞桥区毛西乡白鹿原东北崖畔。霸陵以在灞水之滨而得名。是西汉文帝刘恒之墓葬,建于文帝九年(前171年),因陵而置县,改芷阳县为霸陵县,并以陵为园,称孝文园,简称文园,司马相如曾为文园令。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年),为西汉第三位皇帝,吕雉死后,周勃等人平定诸吕之乱,迎代王刘恒入宫为帝,在位23年(前180—前157年),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田赋和刑狱,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以削弱诸侯王势力,以巩固朝廷中央集权。他生平简约,治国有术,与其子景帝时期一起被史学家称为“文景之治”。

他在位时,曾接受贾谊上书言农事,接受晁错上书言兵事,重视兵农。并接受齐太仓令淳于意之少女缇萦上书言救父事,而废除肉刑。据《通鉴辑览》记载:“帝在位23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值百金,帝曰,百金中人10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淳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钱,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该书又记载,“遗诏曰:万物之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哀人父子,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赖天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唯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其奚哀念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15举音、礼毕、罢服。大红(功)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无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最后一句是让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小使这些宫女等级的人皆遣归家,这是解放宫女的一项重大措施。据《史记·孝文帝本纪》记载:“帝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汉文帝刘恒于后元七年(前157年)夏六月崩,葬霸陵。而今,这里发现温泉,将建汉文帝陵旅游区。

霸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信墓

在西安市灞桥区龙王村。韩信墓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葬地。

韩信(?—前196年),幼少有志,受胯下之辱和黄公之略,为汉初大将,军功绝世,先封齐王,后封楚王。在“楚汉战争”中,刘邦采其策而取关中,不久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建立汉朝。后受人诬告谋反,降为淮阴侯,复被诬告与陈豨勾结反汉,被皇后吕雉派人杀于长乐宫钟室,这是汉高祖刘邦十一年(前196年)之事,后被宫人葬此。

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曾立墓碑,此墓地约亩余,上建有祠,而今,被夷为平地,有关方面和人士曾呼吁省市文物单位加以保护之。

汉王许墓

在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狄寨原畔。汉王许墓为西汉早期墓葬,1982年3月28日发现,墓为竖直圹,深10米,宽7.6米,中部及墓周以60公分厚木炭分层填埋。出土文物有银质龟形钮铸印一枚,上有篆书“王许”二字。半两钱2枚,直径5公分,重80克,像这样大这样重的汉半两钱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卧形鎏金虎镇4只,鎏金带饰2片,上雕龙虎斗花纹。还有五铢钱、铜钫、铜灯、铜熏炉、弩机、铁刀、铁剑、铁戟、石研及金属算筹等。此外,在墓北侧出土有西周铜盨4件,每件有盖,并有铭文。还有战国铜编钟、铜炉、铜矛等40余件珍贵文物。

老牛坡商墓群

在西安市灞桥区洪庆镇老牛坡。老牛坡商墓群是商代中小型奴隶主的墓葬群。由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于1986年春发现,已经清理20余座,出土陶鬲、陶罐、鼎彝、青铜器等。这批墓群在人殉人祭的葬仪方面尤为独特,殉葬奴隶骨骼散乱,有的殉者无头,只有躯体,有的四肢不全,有的颅骨和四肢分散,真是白骨累累,惨不忍暏,充分反映出商代奴隶制社会杀殉制度的残酷,还反映出奴隶主埋葬的葬式葬仪。这批商代墓群的发现,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

老牛坡商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薄姬冢

在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狄寨原(白鹿原之一部分)上。薄姬,为汉高祖刘邦之姬,先在魏,许负相曰,当生天子。后入汉,高祖至后宫,召幸薄姬,姬向高祖曰,昨晚梦见苍龙据吾腹。高祖曰,此贵之征兆。后子生,名恒,翦除诸吕后,遣车骑将军薄昭迎代王刘恒即位,是为文帝。应了前言。她死后,葬于此。今冢尚存,高大为半圆覆丘状。

薄姬冢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潼区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在西安市临潼区城东6公里西杨村附近。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包括秦俑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以及无俑而空的四号坑。

秦兵马俑一号坑1974年3月由西杨村农民打井时发现。兵马俑博物馆1976年9月破土动工,1979年6月主体工程竣工,建成拱形巨棚,跨度72米,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棚之跨度比俑坑宽10米,巨棚高出地面23米。坑深4—6.5米,坑面积14200多平方米,大棚厅面积则为15140平方米,在通讯、音响、配电、遥控、安全、防湿、采光各方面都是一座较先进的多功能、全封闭的大展厅。坑内有兵马俑6000余件,武士俑高1.78至1.87米,身穿铠甲或短袍束带,挟弓带箭。其马和真马相当,高1.5米,长2米,四匹为一组,拖一战车,人马栩栩如生,组成步、车、骑三种兵种,布为长方形军阵。表现了古代秦军列阵攻坚、冲锋陷阵的威武场面和秦始皇当时兵强马壮、千军万马平六国、驱匈奴、千里驰骋,统一华夏的气势。

陶俑、陶马,原皆绘有颜色,经过火焚和长期地下积压,颜色绝大部分脱去,残色尚可辨知有白、黑、绿、浅绿、朱红、粉红、紫蓝、中黄、桔黄、灰、赭等十多种,俑士身上有尚可辨认的“十”“五”“八”“四”“十四”“廿”“十一”“午”“得”“脾”“威令”“宫疆”等小篆、隶书铭记文字。

陶俑所执之金属兵器,全为真枪真刀,有剑、矛、弩机、、弓、箭、刀、殳,有的光亮如新,经光谱和化学分析,主要为铜锡合金,并有微量铁、硅、锌、铝、镁、镍、锰、铊、钒,铬、铌、钥、钴等元素,当时的冶炼技术,堪称世界第一。

此外,还有鼓、钟等大批文物。

秦俑馆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开馆,开馆前20天,叶剑英委员长亲笔题“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馆名匾额。

秦兵马俑二号坑于1976年5月发现,与一号坑相距20米,坑面积9216平方米,而建筑面积却有17016平方米,经过试掘和正式挖掘,有木质战车98辆、陶质土车261件,将军俑3尊、步兵俑562件,骑兵俑116件,鞍马116件,车马356件,立姿射俑为172件,坐姿射俑160件,其他金属兵器等1900多件,陶俑马共8000多件,他们组成车兵、步兵、骑兵联合阵,阵为曲形军阵,前为兵步阵,后为车马阵,侧为战骑阵,坐西朝东,亦显示出秦始皇并六国统一中国的威武军力国力。1994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秦兵马俑三号坑于1976年6月发现,1977年发掘。这里地处一号坑西端北侧,相距25米,东距二号坑约120米,三个坑略呈“品”字状。三号坑是一个指挥部类型的兵马俑坑,这里只有步兵俑、车马俑两种,68件,其中有彩绘木战车一辆,四俑在车上,驾驭手在前,一俑在后,左右各一俑。此坑比之一、二号坑更小,东西长17.6米,南北宽21.4米。面积520平方米,深5.4米,由四部分组成,即斜坡门道,车马房,南厢房,北厢房。1989年9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展厅面积1714平方米。除展出兵马俑外,还有金鼓旗物等。这个坑的发现,对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战仪式,命将制度、仪仗队装备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将军俑,这可能与秦始皇集权中央和“将不常设”有关。

此外,在这里还发现了四号坑,但这个坑没有兵马俑,坑中无文物可寻。此坑东西长48米,南北宽96米,深4.8米,面积4608平方米。上层1.5—2.5米为砾石所压;中层2.5—4.8米为垅土所覆盖;下层4.8米以下,为原质黄土层。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又出土了被誉为“青铜之冠”的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每乘车前驾有四马车长2.86米,高1米许,古代称“安车”,车上各有一御官俑,车的造型逼真,装饰华丽,络头和挽具以大量金银为构件,这是我国考古史上重大发现。

秦兵马俑博物馆自法国国家领导人参观后说,这是世界第八奇迹后,现已将它与古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古希腊阿耳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哈利卡纳苏摩索拉斯陵墓、罗得港太阳神巨像、历山大城灯塔称为世界八大奇迹。

秦兵马俑博物馆建筑面积约有35000平方米,其中展厅总面积为33870平方米,是我国新建博物馆中最大的一处。在俑坑中的兵马俑,神情千姿百态,服饰各不相同。将军虎踞战车,威严肃仪;武士挽弓挎箭,挥矛舞戈,勇猛善战;马俑生动真切,举蹄欲驰,个个造型健美、逼真,还有成千上万件涂有除锈铬的铜锡合金兵器和铜铝合金箭镞,至今仍闪光发亮,寒光逼人,弹性不减当年,锐利异常。铜车马真实实物被称之为国家瑰宝。所有这些,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塑技巧,为研究秦代的历史、军事、文化、艺术、科技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秦兵马俑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华夏收藏艺术博物馆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华清池对面芙蓉园内。华夏收藏艺术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民间收藏品展馆,1999年开馆,占地4200平方米,展室1200平方米,馆藏多达20万件,其中有请柬、婚书、蝶翅剪贴画、卵石画、毛主席像章、皮影、火花、古币、奇石、贝壳、门劵、蝴蝶、烟标、酒标、纪念章等。在这些展品中,有世界上最小的《发书请柬》柬词刻在两根头发上;有清代道光年间买官(称捐官)的凭证《正实收》;有清代太平天国时期的《结婚证书》;有以数千枚毛泽东像章所组成的《东方红》图案;还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光明女神蝶等许多珍奇民间收藏品。

临潼博物馆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是一座县级博物馆。入馆正门有左、右二亭,左亭名“春和亭”,亭内有一古钟,原系临潼宝峰寺钟,此寺汉代为东平寺,其钟铸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钟上部镌“皇图永固”、“法轮常转”、“佛日增辉”、“帝道遐昌”16个大字,为原临潼县明代贾村里人潘仲益出资所铸,献给宝峰寺的。钟上还记载了嘉靖和隆庆时两次地震等。右亭名“秋晓亭”。

馆内大门里两侧,有碑廊,立有《重建临潼县衙记》碑,还有1927年于右任书《革命纪念公园》碑及同年冯玉祥书《清扫贪官污吏》碑等。馆内另一处室外墙上嵌有《明谏议关西养刘夫子墓志》碑,共四块,室中为“明谏议养刘公息处”,穴内有刘氏石棺一口,左为“孺人朱氏幽室”,穴内有朱氏石棺一口;右为“刘侧室唐氏静居”处,穴内有唐氏石棺一口。

博物馆内,有两个陈展室:一为“周秦艺术室”,一为“唐佛教艺术室”,馆内详细介绍了区域古迹遗址,有“庆山寺遗址”、“马额南刘遗址”、“栎阳遗址”、“零口西周遗址”、秦代“郑国渠”情况、先秦迁徙情况等。秦族早先在西犬丘(甘肃天水一带),秦襄公时迁于汧(今陕西陇县);秦文公四年(前762年)迁于汧渭之会;秦宁公二年(前714年)迁平阳(今陕西宝鸡虢镇);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迁雍(今陕西凤翔);后又迁泾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迁栎阳(今临潼武屯乡);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迁至咸阳。此外,博物馆还介绍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和出土文物情况。

华清宫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骊山北麓、城区之南。华清宫历史悠久,这里的温泉,始发现于西周。周幽王姬宫涅时,曾建骊宫于骊山。秦始皇嬴政时,作信宫于渭南,道通骊山,在此砌石起宇,名曰骊山汤。传说秦始皇驾游骊山,见一女子,近前调戏,岂知她是神女,吐唾液于始皇之面,面部立即生疮,始皇哀求神女饶恕,神女以此地温泉水洗之,很快愈痊,故又称神女汤,或曰神女温泉。汉武帝刘彻时,以秦汤之基,大加修葺,人称离宫,唐诗人张籍《华清宫》诗云:“温泉流入汉离宫,宫树行行浴殿空。武帝归时人欲尽,青山空闭御墙中。”这里所说的御墙、汉离宫,即指此也。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四年(569年),大冢宰宇文护在此大造皇堂石井,以开发此处温泉。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在此增修屋宇,广植松柏,再次扩建温泉。唐高祖李渊武德初年(618年)在此建修文馆,武德九年(626年)改名弘文馆,又称昭文馆。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八年(644年)在此营建宫殿,名曰汤泉宫。唐高宗李治咸亨二年(671年)改名温泉宫。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六年(747年),大肆扩建,治汤井为池泉,环山列宫室,并在宫室周围修筑罗城,背山面渭,北门曰津阳门,门外左右即弘文馆,东西对称。与津阳门相对的北缭门,其外又有左右讲武殿。弘文者,为讲授经典、校雠书籍、制诏施令之所;讲武者,为讲习武事之所,玄宗曾在骊山北,渭水南调阅20余万兵马,显示盛唐时之国力军力。罗城之南门,便在今骊山老母殿所在地,南门在山上,北门在山下,上下呼应。在玄宗把罗城建成后,即改名曰华清宫。今称华清池者,即以华清宫之名民间演义而来。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十五载(即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大燕安禄山圣武元年,756年)春正月,安禄山僭号,自称大燕皇帝。六月入潼关,玄宗接受杨国忠建议,出延秋门向西避难于蜀。秋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属县)即帝位,尊玄宗为太上皇。秋八月,安禄山占领唐都长安,烧毁玄宗在临潼的华清宫,遗留有北魏雍州史元苌撰写的《温泉颂》碑、北魏三道士石刻造像。五代时,晋高祖石敬瑭天福(936—942年)时改为灵泉观,为道士所居。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西巡驻跸华清宫,因此大加修葺,今存建筑多为清代这次所建。

回溯唐代华清宫,规模非常宏伟,汤井池台和殿宇皆极辉煌,宫有4楼、5汤、6门、10殿之伟观,罗城圈围宫外,宫外置百官邸第。玄宗每年十月携带贵妃和百官到此过冬享乐,岁尽方去。玄宗以九龙殿供其寓沐,作莲花汤,安禄山未反唐前曾献汉白玉莲花置之池内,这是莲花汤名称的由来。又称御汤,专供皇帝沐浴,正名曰九龙汤。封建社会称皇帝为真龙天子,有九五之位,故有九龙汤之名。民间传说,关中大旱,玉皇大帝命老龙领八条小龙去治水,旱情始解。过了些年月,旱情又临关中,影响了玉帝的供奉,玉帝一怒之下,将八条失职的小龙与主管的老龙予以“处分”,将八条小龙压在玉堤之下,并在两头分别压以晨旭亭和晚霞亭,使之早晨到晚上,日夜口中吐清流为民灌田;又将老龙压在小龙之上的龙吟榭处,以看管众小龙免得“失职”。除御汤外,特为贵妃杨玉环修就芙蓉汤,又名海棠汤,今已发掘原地遗址,俗称贵妃池。

杨贵妃者,名玉环,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生于玄宗开元七年(719年),生性灵妙,资质聪颖,花容月貌,并懂音律,擅长歌舞,被选入宫。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八月被封为贵妃。玄宗从开元二年(714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41年间,曾36次驾幸华清宫,杨贵妃在这里居住长达11年之久。在华清宫中除有贵妃池外,还有为贵妃而植的贵妃石榴(树龄1200年),有她浴后观景晾发的晾发台、梳妆台和玄宗的寝处飞霜殿,有玄宗和杨贵妃“私盟”的长生殿。长生殿的故地,在骊山西绣岭第三峰朝元阁附近,即今老母殿之附近。不是安史之乱,华清宫中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还不得结束,安禄山进长安,犹如楚霸王进咸阳一样,“付之一炬,可怜焦土”。

解放后,1956年人民政府对华清宫遗址整理修浚,沿用古名,正门向北,曰“津阳门”,入门有广场院落,翠柏成荫,鲜花怒放。西折而为九龙宫,有九龙口、九龙湖,湖北有飞霜殿;湖东北有宜春殿;湖西北有流香殿;湖西有海堂汤、莲花汤、九龙汤,紧挨湖有石舫,舫首两龙并列,形似龙舟浮于水面,颇有跃跃欲行之势;湖南有晨旭亭、晚霞亭、金顶赤柱,状如两翼;上乃龙吟榭、榭西太子汤;湖东有宜春阁。由九龙池折东有香凝池、大众池,对面有禹王殿、南越花圃、入洞门,有飞霞门、望湖楼、阿房台、白莲台、船亭、荷花池(原称之贵妃池)、五间厅、碑亭(置北魏碑三座),桐荫轩、棋亭、望河亭。其西有唐代宫殿浴池遗址。棋亭之南有昭阳门,棋亭之北有飞虹桥,过桥有开阳门。出门,为东花园,乃唐宫之宜春亭、观凤楼、斗鸡殿、舞马台、大球场、东瓜园、椒园之所在。

华清池,碧波荡漾,桃红柳绿,风景秀丽。主要温泉,建国后作了一次科学测定化验,温度达摄氏43度,水中含石灰9‰,碳酸钠3.28‰,碳酸锰1.59‰,硫酸钠3.9‰,氯化钠2.608‰,二氧化铝0.2‰,其他有机物质0.2‰,含这些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能治疗关节炎,风湿病、皮肤病、瘫痪、肌肉痛、消化不良等诸症,附近疗养所林立,华清宫自古至今,美名历世不衰,沐浴、医病、浏览、观光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1991年又修建了华清宫陈列馆,更给这里增色不少,锦上添花。

华清宫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清池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之一。

长生殿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骊山上。长生殿是唐代华清宫中的一所殿堂,据《唐会要·华清宫》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十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这里后来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凝结之地,天宝十年(752年)七夕,玄宗和贵妃两人在长生殿对天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当年唐玄宗携杨贵妃游幸华清宫时,就住在长生殿中。《长恨歌》把宫闱艳史美化而为真挚的爱情,作品语言优美,富于想象力,后代的《长生殿》、《梧桐雨》皆取材于此长篇叙事名诗。

老母殿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骊山上西绣岭第二峰上。老母殿是一座完整的古庙建筑。据《淮南子》记载,相传女娲氏炼石补天时就住在这里。相传,共工氏与颛顼氏为争夺帝位,相互攻伐,共工战败,愤怒之下,用头碰折不周山,东南天塌,西北地陷,遍地洪水,女娲氏炼出五彩石,以补天边,以芦草灰填平洼地,以排除水灾,人们尊仰,死了以后葬在骊山,人称骊山老母,建祠以祀,称老母殿。当地遗俗农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烙大饼吃,先在房上抛掷一块,以示扔向天上,让女娲老母先享餐,并上骊山朝拜骊山老母,再以香火祭之。四月八日为老母下凡之日,六月十五是为老寿诞日,前五日一雨,为老护法弟子三霄娘娘为贺寿送之礼物,为老母净山,十五日一雨为老母润山,过寿一雨为老母洗山。生诞之日人们多上山朝拜,热闹异常。

石瓮寺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骊山东绣岭半山腹石瓮谷中。石瓮寺始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名福崖寺。此地上西方有悬泉飞瀑,飞瀑之上有大石如鱼,名石鱼岩,山泉由石鱼嘴流下,激石成臼,其形似瓮遂名其谷曰石瓮谷,名其寺曰石瓮寺。传说,此寺之木料全系修建华清宫以后所剩之料。寺额为玄宗皇帝李隆基御题,寺内后殿中的白玉石佛像,为幽州所进,与朝元阁造像相同,精巧绝伦,叩之如磬,高31厘米,趺坐于束腰复莲座上,手执戒尺,身着佛袍。又有脱空像,为西域名雕塑家元伽儿所造,余像为杨惠之手塑。此外寺中还有宋代沙石佛像3尊。

寺左上有斯飞亭,飞泉上方,东岩临绝壁有红楼,楼内有玄宗题诗,两壁有王维山水画;西岩有绿阁,与红楼相对应。《临潼县志》说“绿阁在西,红楼在东,下有瀑布千尺,水声淙淙,林石间仄蹬盘突,上下曲折,人从柏影中北瞰,渭河明腻如线,骊山佳处在此”。寺前翠柏遮天,寺侧芝兰遍布,山花烂漫,流水潺潺,景色甚为秀丽,乃骊山之真丽也。

唐权德舆《石瓮寺诗》曰:

石瓮灵泉胜宝井,汲人回挂青丝绠。

厨烟半遂白云飞,当昼老僧来灌顶。

诗人王建《题石瓮寺诗》曰:

青崖古寺夹城东,泉脉钟声内里通。

地压龙蛇山色别,屋连宫殿匠名同。

檐灯经夏纱笼黑,溪叶先秋腊树红。

老子亲题诗总在,画扉长锁碧龛中。

庆山寺遗址

在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砖瓦厂附近。庆山寺遗址是隋、唐庆山寺的所在地。

庆山寺创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年间,名灵岩寺。唐武周垂拱二年(686年)十月,新丰县(古临潼县)地震涌出二十丈高山,以为新庆之事,故县名改为庆山县,寺亦改庆山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下诏毁佛,此寺被毁。唐懿宗李漼咸通五年(864年)修復,名鹫岭寺。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名持国寺。

庆山寺遗址在唐代地震时,除涌出高二十丈之山外,周围出池水,面积300亩,池中有龙凤之形,麦田有嘉禾之异,武后以为庆幸瑞祥。

1985年5月5日中午,发现庆山寺上方舍利塔下精室,精室主室长2.07米,宽1.47米,甬道长1.34米,宽0.9米,地道长4.67米,距地表6米。出土文物20余件,出土《上舍利塔记》碑1通,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四月八日所立。出土文物中的金棺银椁,稀世罕见,为世界金银文物之最。

姜寨遗址

在西安市临潼区临潼城北1公里姜寨村。姜寨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5万平方米,遗址中心区基本完好。从1972年至1979年进行了11次大发掘,揭露面积1.6万平方米。发现重要遗址有房子143座,窖穴和灰坑470多个,灶坑331个,墓葬685座,其中土坑葬270多座,瓮棺葬400多座,陶窑5座,围栏3座,围沟3条。发现遗物有陶、石、骨、角、蚌等质的各种生产、生活工用具1万余件,还发现有石砚、黑颜料以及銅片等遗物,较为稀有。还有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应属原始文字,是很有价值的文物。

姜寨遗址文化层堆积较为丰富,可分为五期文化遗存,第一期至第四期,分别属于仰韶文化的四个类型,即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第五期属于龙山文化。

姜寨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这个原始村落的布局,非常清楚,围沟将它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围沟以西为居住区,围沟以东是墓葬区。居住区内的房屋,分东、西、南、北4个方位,然房门均向村的中心所开,中心是一个广场,面积3000多平方米,东南部有一所大房子,面积120平方米,是氏族公共活动场所。

姜寨遗址保存之完善,布局之清晰,为国内同期遗址中所未有,是国内外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极其重要的发现。出土这1万件文物,造型浑朴,形象逼真,笔法简练生动,不失为原始艺术中的珍品。石砚和颜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绘画工具。贝饰发现于姜寨遗址墓葬中,说明距今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先民们,已有交换的往来。姜寨这些重要的发现,都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康家遗址

在西安市临潼区境内康家。康家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代表遗址之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家遗址

在西安市临潼区白家。白家遗址为原始社会遗址,属老官台文化的代表遗址之一。

零口遗址

在西安市临潼区零口乡。零口遗址为西周的遗址,1976年3月,在这里出土西周文物60件,皆为铜器,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利簋,此文物为深腹、方座、双耳,腹与方座均以云雪纹为地,上饰夔龙纹,腹内有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伐商纣,在甲子日早上夺得了鼎,消灭了商朝,第八天辛未日,武王在阑师(地名,在殷都城附近)把铜鼎赐给了有司利(利,人名),利用来作成檀公(利的先人)的宗器。

过去出土的铜器,其铭文也有记述武王伐纣的事,但都是后人的追述,而这次出土的利簋的铭文,却是当事人的直接记载,故显得十分重要。此外,利簋是有明确记年武王时的器物,这就为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提供了一件重要的标准器物,同时也为探索文王晚期和成王初期的铜器,确定同时期的墓葬和遗址的时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虢国庄遗址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骊山西绣岭第二峰两侧之平地迎春坪。

虢国庄是唐玄宗所宠杨贵妃姐姐的故居之地,因她被封为虢国夫人,故称虢国庄,其遗址在此。据传春秋时代,十八国诸侯在临潼斗宝,此处就是斗宝台。唐时的虢国庄,就是在斗宝台故地建筑起来的。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七载(748年)十一月封贵妃三姊分别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贵妃姊三人,皆有才色,上(指皇上玄宗)呼之为姨,出入宫掖,并承恩泽,势倾天下。至是,封韩、虢、秦国夫人,与铦、锜五家,凡有请托,府县承迎,峻于制敕,四方赂遗,唯恐居后。上所赐予,五家如一,竞开第舍,极其壮丽,一堂之费,动逾千万。既成见他人有胜已者,辄毁而改焉。虢国尤为豪荡。”由此可见他(她)们的得宠和奢侈。虢国广收贿赂,穷极奢侈。天宝十五载(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756年)安禄山反唐兵陷长安,虢国夫人随玄宗逃至兴平马嵬坡,随军不行,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玄宗无奈,禁军杀了杨国忠,赐贵妃自缢于佛堂。虢国夫人逃至宝鸡陈仓,有当地县令追之,惧而自杀。安禄山军入长安,虢国庄被安禄山反兵焚毁。近年在此发现遗址,是一庄坐东向西建筑遗址,北侧有一列长达百米的圆形水道,直达朝元阁前。

芷阳故道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城西南骊山脚下。芷阳故道是西汉高祖刘邦“鸿门宴”后所逃走的小道。鸿门宴上,刘邦在张良周旋和樊哙护佑之下,借入厕之机只身单骑,与步行的樊哙走这条芷阳小道,过今之灞河而上白鹿原(今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和蓝田县孟村乡、安村乡),即当时刘邦驻军的霸上。今白鹿原尚留旧山寨残垣遗壁。芷阳故道附近建成芷阳湖旅游地,附近还有戏剧《临潼山秦琼救驾》中的金刚庙,其为隋杨广追杀李渊时,渊母避难之所。

秦坑儒谷

在西安市临潼区韩峪乡洪庆堡。秦坑儒谷是秦始皇嬴政三十五年(前212年)坑杀侯生、卢生等儒士467人的故地。

据《汉书·儒林传序》:“师古曰,今新丰县(今西安市临潼区)温汤之处,号愍儒乡。温汤西南三里有马谷,谷之两岸有坑,古老相传,以为秦坑儒处也。”

据后汉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记载:“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坑儒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不同,命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据《太平寰宇记》所记载,“唐玄宗(李隆基)诏为旌儒乡,立庙,命贾至为碑文”。又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唐旌儒庙碑,宋时重立,今存”。宋人见庙毁碑无,仅存其文,重刻碑并作序,宋碑存于临潼文庙大殿前,可惜“文革”中被毁。

洪庆堡,曾名洪坑堡、灭文堡、兴文堡,近年在此遗址发现唐代石雕文儒像一尊,可能是唐代旌儒庙之遗物。

1983年10月5日,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政府曾在此立“坑儒遗址”碑。1994年当地高建强出资在此立“秦坑儒谷”碑。

录唐司空图《秦坑儒谷铭》曰:“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祠而族。秦坑儒耶?儒坑秦耶?”

遇仙桥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骊山东、西绣之间寺沟以上。遇仙桥,传说明代周生赴京考试,在此路遇八仙,经其指教,考中翰林学士,故名此桥为遇仙侨。

传说周生在此遇见“八仙”中之两位仙人,第一位是张果老。此人姓张,名果;老者,尊称,隐居山西中条山,多往来恒山中,自称他有神仙术,尧时为侍中。相州刺史韦济上书皇帝,玄宗李隆基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四月下诏迎入宫中,封为光禄大夫,号通元先生,并厚赐予他,仍送他归山。传说中的张果老,倒骑纸驴,向周生说了一句“三千六百垛”扬长而去,周生不解其意。第二位是铁拐李,也称李铁拐,此人姓李,跛足,常拄铁拐杖,故有此称。铁拐李向周生说了一句“人头果,醋点眼”跛足拄拐而去,周生亦不解其意。到京会试,考官已录取考中,最后还得皇帝殿试,殿时多为口试,皇上金銮殿上问,考生丹墀下边答。皇帝见册注周生是陕西人,随口便问:“你是老陕,可知长安城墙上有多少垛口?”这一问让周生愣住,答不上来,正当慌困之时,猛然想起张果老的话来,便立即答曰:“三千六百垛。”皇帝听了极高兴,封为翰林学士。后来周翰林奉命出使南洋一个小国,这个国王一向不服明朝,欲捉弄大国来使,特请厨师做了一个有口、鼻、目的“人头果”菜肴,“招待”大使。周大使无法下箸,踌躇之际,猛然想起铁拐李之言“人头果,醋点眼”,于是用桌上的小醋壶向“人头果”眼中滴了几滴,此菜立即向四面开放,露出真正能吃的菜肴,从此这位国王臣服了明朝。

传说归传说,实际这里有石桥,桥位于石瓮谷之中,这里广植蕙蓝,亦称蓝芝谷。其桥尚存,为单拱石桥,桥长5米,宽2.4米,拱跨宽3米,拱高5米,桥拱上方镌刻“诞先登”3个大字。诞者,大也,意为无大胆而不能过出此桥上达骊山险峻之处。

据《临潼县志》记载,唐代建华清宫时,在东绣岭修福崖寺,此遇仙桥也囊括于宫内。华清宫在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大肆扩建,环山列宫室,修筑“罗城”。罗城由山下筑至山上,罗城南门,便在山上老母殿,已超过了遇仙桥,故县志记载可信。

登临此桥可望举火楼、福崖寺、达摩洞、舍身崖、鸡上架以及石瓮寺和石瓮谷各景点。

鸿门

在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鸿门,新丰东大道有坂,长二里余,堑源通道,南北洞开,有同门状,谓之鸿门。西楚项羽入关,曾扎营于此地,当地人称项王营。

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刘邦先入关中,进至咸阳。秦王嬴子婴降。刘邦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除秦苛法,还军霸上,驻兵10万。有鲰生说沛公,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沛公从之,遣兵函谷关。项羽至关,关闭不得入,又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击破关,40万大军进至戏水、鸿门。项羽谋士范增遂在鸿门设宴,设计害刘邦,史称“鸿门宴”。项羽的季父项梁素与刘邦麾下张良友好,星夜告诉张良。翌日刘邦、张良、樊哙并百骑至鸿门赴宴。席中范增命项庄舞剑凑趣,乘隙杀沛公。庄入为寿毕,即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二人心意不同,庄在杀之,伯在护之。张良出席,向在帐外门口守卫的樊哙曰: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即带剑拥盾入,瞋目视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问张良,此何人耶?张良回答:此人乃沛公骖乘樊哙是也。项羽赐酒,哙怒目立饮,并语羽曰:夫秦有虎狼之心,天下皆叛,怀王与诸将约曰:先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劳苦功高,未有封爵之赏,而将军听细人之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将军不取也。项羽未有以应。须臾,沛公起入厕,招哙出,沛公乘马,樊哙步行,从小道回霸上。留张良使谢羽。羽问沛公安在?良答: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因以白璧一双献羽,玉斗一双与增。羽受璧。增拔剑撞破玉斗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这便是历史上的“鸿门之宴”,并诞生了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而今,这里按历史记载,新建仿鸿门宴古迹、古宴台、项王营、霸王帐、霸王举鼎雕塑、霸王井、虞姬井、牡丹园、鸿门宴蜡像馆、由封王殿、议事厅、战事厅组成,古式城墙城门、炮台等。这里生动地再现了秦灭亡后,项羽挟持楚怀王,在此封18位将军为王的历史盛况。沛公刘邦被封为汉王,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还有霸王的寝宫,表现了项王、虞姬二人的爱情生活。置身项王营,犹如置身历史之中,楚汉战争、四面楚歌,历历在目,令人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新丰

在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新丰为汉代所置之县,县治今新丰镇。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定都关中,然而他父太公思归故里丰,乃于秦骊邑仿丰地街巷筑城,并迁故旧居此,以娱太公。高帝十年(前197年)改名新丰。历史上为一人而筑城池者,仅此一例。历经两千多年,新丰名称尚在,沧桑之变,今为一镇,仍沿用新丰古名。此外,新丰还是隋唐之际王世充的故里。王世充,字行满,本姓支,祖籍西域,隋炀帝杨广时任江都(今江苏扬州)郡丞,因镇压朱燮、管崇、孟让起义军,升为江都通守。又击破格谦起义军,后为瓦岗军所败。大业十四年(618年),炀帝游江都,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所弑。王世充在东都拥立杨侗为帝。次年,废杨侗自立,国号郑,年号开明。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

为李世民击败,降唐,至长安,为仇人所杀。

而今,新丰成为陕西南北东西铁路交会点,是一处编组大站,东通潼关,西至西安,北达延安,南达商洛,成为铁路交通枢纽,加之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处“鸿门宴”的所在地,新丰已成为旅游思古观览之胜地。

田市

在西安市临潼区田市乡。田市是战国时田文开发招商设市之故地,故称田市。

田文,即孟尝君,原为齐之贵族,袭父田婴的封号,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称“薛公”,号孟尝君,为历史上“四大公子”之一,门下有食客三千。齐湣王曾任为相国,联合韩、魏,先后打败楚、秦、燕三国。一度入秦为秦相国,在此短时于此立市。不久逃至函谷关,关门未开。食客中有人学鸡叫、狗吠,引起关附近百姓家鸡叫狗咬,关吏以为天明,开了关门,孟尝君遂逃出此关,远离秦国。田文在秦为相时间虽短,但在此设之市名沿用数千年至今不改,成为古迹。

骊山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市区南门外。骊山因山势形似骊马,故名骊山。古称浮肺山、蓝田山、会昌山、昭应山、绣岭。俗称临潼山,一作郦山。

骊山为秦岭之支脉,由东、西绣岭组成,海拔1256米,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3公里,相传三千年前周幽王曾在山上修建骊宫,有举火楼,唐代改建骊宫举火楼为红楼,今此地多山菊,俗称菊花楼。山上有周幽王戏诸侯的烽火台,史载幽王三年(前779年)纳褒姒,五年(前777年)以褒姒为后。据《通鉴辑览》记载“褒姒不好笑,王悦之万方,故不笑,乃无故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该书又记载,“十一年(前771年)犬戎入寇,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犬戎遂杀王于骊山下,虏褒姒”。传说褒姒后碰死于马王沟(今临潼区代王乡),因幽王失信于诸侯,为求得一笑而亡国毁身,至今烽火台犹存,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斜阳影里,披上秀丽红装,入暮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而来,令人误为当年之烽火仍在燃烧,故有“骊山晚照”之说,为长安八景之一。由此留下了“一笑失天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

骊山,自周代以来即为胜地,临潼城亦即始建于周,完善于秦汉,鼎盛于唐。秦时为骊邑,汉代名新丰,唐代曾称庆山、新丰、会昌、昭应,宋真宋赵恒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始因有临水和潼水而改称临潼。至今992年名称未变,盛名不衰。据《古迹志》记载,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但该书又记,“三皇传为旧居,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即入遣编,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骊山有老母殿,庙内供奉老母塑像,并有太上老君塑像。民间传说是“炼石补天”的女娲氏老母,死后葬骊山,人称骊山老母。

骊山有一石槽,名曰养鹿槽,置之老母殿西侧200米处,此地平坦,地名迎树坪,坪之中央,置此石槽,槽长3米,宽0.92米,高0.56米,以整石灰岩石凿成,槽底中央有一排水孔,孔直径4厘米。此槽为唐玄宗李隆基在骊山养鹿用的食槽,今为古迹文物。

骊山有达摩洞,位于烽火台北二三百米,洞深5米,高2米,宽3米,依岩凿成,达摩为释迦牟尼第28代孙,天竺国(古印度)香至王第三子,他渡江海至魏,落脚嵩山少林寺,他派弟子镇山王来到骊山,在这个石洞苦苦修行,避世9年,修行告成。

骊山有举火楼,为砖火结构古式两层楼房,传说这是周幽王同褒姒避暑的离宫,也是周幽王发布军令,以举火把为信号点燃烽火的指挥所。东侧山崖绝壁上,镌刻“别有天地”大字,给举火楼增色不少。

骊山有石瓮寺,位于东绣岭,传说此寺为唐玄宗开元中,山洪由石瓮谷怪石鱼岩流下,冲成瓮形,寺由此得名。

骊山石瓮谷中有单孔石桥,架于东西绣岭之分界线上,传说明代周生赴京赶考,在此路遇八仙,经其指教考中翰林学士,故名“遇仙桥”。

骊山山腰有三元洞,这里有一排窑洞,因洞内有三孔茶碗粗细通风圆孔,故有此名。传说这里曾住过福、禄、寿三星而得此雅号。游人登山,来到洞口,便感到凉风习习,凉爽舒适。

骊山山腰有虎斑石,石纹如虎斑,令到此的人毛骨悚然。虎斑石下有名亭一座,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遗迹之一,在此捉住蒋介石,修亭以志,初建亭名正义亭,解放后改名捉蒋亭,后改名兵谏亭,兵谏亭东侧石隙中,备有铁链、铁环,以备游人参观蒋介石当年藏身之处。

骊山有荔枝楼,传说玄宗贵妃杨玉环,爱吃新鲜荔枝,当时全国以四川涪州(今涪陵)所产的荔枝为最好,那时没有航空和铁公路运输,只靠驿站以马匹日夜兼程运送,限期3天,延迟是要受处罚的,唐诗人杜牧《过华清宫》诗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里所说的“千门”也包括了荔枝楼在内;“一骑”指驿站骑马运送荔枝的专人专马匹;“妃子笑”指贵妃杨玉环知道送荔枝的人来到,高兴地笑了。

骊山有长生殿,传说这里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七夕盟誓的爱情凝结之地。

骊山上有老君殿,原名朝元阁,是唐代华清宫罗城南门的所在地。这里是供奉老君的专门殿堂。史载李唐皇帝们,尊认老君李耳为他们的祖先,高宗李治尊太上老君李耳为太上元元皇帝。玄宗李隆基两次梦见老君降临此处,因称这里为降圣观。他们对道祖老君十分敬重,这所殿宇,春蒸秋尝,供奉老君。殿堂有白色石刻李耳像,相传为唐代西域著名雕塑家元伽儿的作品,甚为珍贵,现移陕西省博物馆中。

骊山除上述外,还有可望见长安京城的望京楼、玉皇楼、火神庙、新建成的明圣宫;中科院一流的“天文站”;大型石雕,高13米,周长120米,由12匹马,24个人物组成的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秦统一》群雕;有汉代张骞由安息国带回树种种植至今的万亩石榴园等等。

而今,骊山森林茂密环境清幽,为国家级之森林公园,建有登山公路把各景点联系起来,有骊山索道把山上山下联系起来,骊山成为一个名胜古迹的浏览观光胜地。登山北眺,渭河蜿蜒如带,田园风光如画。

骊山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烽火台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骊山西绣岭最高峰。烽火台,海拔910米,烽火台的作用,是古代用于调、发军队的信号,军事告急即焚燧火。据说,周灭褒,得褒姒,幽王宠爱,贪酒好色,而褒姒思念家乡,厌烦宫廷生活,忧虑满怀,从不露笑容。为了使褒姒笑,幽王悬赏,“宫内能致褒姒一笑者赏赐千金”,奸臣虢石父乘机献媚,出了个坏点子,“举烽火戏诸侯”。于是晚上在骊宫大摆酒宴,在举火楼下令烽火台举火。霎时,火光冲天,烟光缥照数十里,各路诸侯率军前来勤王,然无军情,褒姒大笑,幽王赏虢石父黄金千两。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周幽王姬宫涅三年(前779年)时,大臣褒珦,因劝无道幽王改正,幽王不仅不改正,反囚褒珦三年,褒家请入女以赎罪,此女乃褒姒,王纳之后宫。生子伯服。五年(前777年)幽王便废掉申后,以褒姒为后,废掉申后儿子宜臼的太子之位,以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周幽王为求得褒姒一笑,失信于诸侯,落得亡国毁身。历史上的“一笑失天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即出于此。

而今,举火楼尚在独秀峰东侧,这里遍地山菊,俗称菊花楼,是昔日周幽王发布军令点燃烽火的指挥所。在烽火台上筑室,东额悬“烽火台”三字匾额,台下立石碑刻文“周烽火台故址”六字,为杨国桢所书,由原临潼县人民政府1985年5月所立。

兵谏亭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骊山半山腰处。兵谏亭是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向当时国家元首蒋介石实行“兵谏”的纪念亭。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将军,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和全国抗日民族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在临潼骊山华清池对下榻在华清池五间厅的蒋介石实行“兵谏”。12日的凌晨2时半,张学良卫队从灞桥向东出发,5时到达华清池,刚进头道门,被蒋介石卫兵发现,即发生激战,分兵二路,一路包围禹王殿,一路冲进二道门,直扑飞虹桥,此刻贵妃池一带射出的子弹横飞,封锁了飞虹桥,进攻卫队改变方向,顺桥下假山的小道,冲进蒋介石住室五间厅。而蒋听到枪声后,光头赤足,假牙未带,从五间厅三号房间后窗口爬出,至华清池后门,翻墙逃出,跌入了墙外防护深沟,跌坏脊骨,稍事休息,勉强起行,向东南山坡逃去,爬了约半里上山路,来到山腰虎斑石下山缝,到天明8时被发现押送西安。至今,五间厅玻璃窗上仍留两个子弹孔。张杨两将军要求对外抗日,并在西安市内逮捕了蒋之随从人员陈诚、卫立煌、蒋鼎文等十余人,把蒋介石看管在金家巷高桂滋公馆,把随从人员看管在西安市西京招待所,这就是名震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有关方面在骊山的山腰,蒋介石藏身处建了一座亭子,亭子位于虎斑石下,初建亭曰正义亭,解放后曾名捉将亭,今又改为兵谏亭。亭为钢筋水泥构筑,为四角形,北为正向,镌刻“兵谏亭”三字。

护汉王槐

在西安市临潼区胡王村小学内。护汉王槐,简称汉槐,西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憩此槐树下,故称护汉王槐。槐树为汉初古树,高20余米,胸围7.5米,荫盖400平方米。

据传说,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刘邦在项羽的鸿门宴上岌岌可危之际,借入厕而单骑与步行的樊哙从芷阳小道逃向驻军地霸上(今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和蓝田县孟村乡、安村乡所在地白鹿原),一时迷路,曾坐此树下稍事歇息,静神以辨方向,后平安返回霸上。

后来,在长达5年的楚汉战争中,汉王刘邦胜利得了天下,人们便称此槐树为护汉王槐,树所在的村庄称护王村。护、胡音讹,今村名曰胡王村。汉槐经2000多年依然存在,成为古名木以保护之。

戏水

在西安市临潼区城区之东。戏水为临潼东部一条不大的河流,源出骊山,北流经戏亭东,又北入渭,为渭河的一小支流。戏水西岸有戏亭,为古地名,历史上在此曾发生了两件大事,故河水不大而名声却大。

戏水西岸之戏亭,在周代一名幽王城,也称幽王垒,传说周幽王姬宫涅(一作湼、一作湦)三年(前779年),周幽王为博得宠妃褒姒一笑,点起烽燧戏弄了诸侯,因无事各路诸侯收兵而回。后幽王因宠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即后来东周的平王),申侯联合曾、犬戎,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发来大批兵马,向骊宫捉拿西周幽王,这次真的发生了战事,但烽火台上烽烟起而无兵来,诸侯以为仍在博得褒姒一笑而点燃之,因无救兵,幽王被犬戎杀于戏水西岸之戏亭。西周由此而灭亡。遗留“一笑失天下”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

秦末楚汉战争之初,汉王元年(前206年)刘邦入关,项羽率40万大军进至戏水,在鸿门设宴请刘邦,欲加害而杀死,刘邦在宴会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危急关头,借上厕所而独骑由樊哙保驾平安返至驻地霸上,史称“鸿门宴”,并引出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成语。

除以上两出重大历史事件外,还有一个历史事实也与戏水有关,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嬴胡亥“二年(前208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指的也是这里。

秦汉栎阳故都

在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秦汉栎阳故都是先秦和汉皆未统一全国前建都的地方。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城栎阳”,便由泾阳徙都栎阳,秦在这里建都长达33年,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由这里西迁咸阳。历史上的“商鞅变法”,就是在栎阳于孝公六年(前356年)开始向全国推广的。

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初,秦献公徙治栎阳”。同书又记载,“汉二年(前205年),汉王(刘邦)都栎阳”。“汉五年(前202年),汉王即皇帝位,都洛阳”。同年以娄敬(刘敬)建议,又西都关中,也是在这里,同书又记载,“汉七年(前200年)二月,遂自栎阳徙都长安”,这时的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市北郊的汉城遗址。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栎阳县,项羽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此”。据《县志》记载,“即塞王司马欣所都,自高祖移都长安,遂废,后为镇”。但栎阳在历史上作用非小,自秦献公二年都此后,这里便是先秦的政治文化中心,“商鞅变法”更是名垂史册。

今勘探栎阳故城,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2200米,有城门6座,城中有3条大街,其中东西2条,南北1条。遗址内出土秦砖、汉瓦、铜釜、金饼、石范、筒瓦等文物。

栎阳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先祖大型陵园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骊山西麓。秦先祖大型陵园,东距秦始皇嬴政陵8公里,为1986年春所发现,陵园面积40000平方公里,有墓葬和陪葬墓及地面遗址多处。今发现收集大量铜镞、铜环、错银带钩、兽形带钩、陶罐等文物,并有带芷、杨、咸、冉、石等字样的15件铭文。这一陵园的发现,对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到先秦中间一段历史,有其重要价值。

秦先祖大型陵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陵

在西安市临潼区城东4公里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是秦朝始皇帝嬴政的葬地,取名骊山园,古代称当陵。

秦始皇帝,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生于赵,故初姓赵氏后归秦,嗣秦王位,年仅13岁,宰相吕不韦和宦官嫪毐专权用事。于22岁时亲理国事,掌握政权。执政以后,当年秋九月,嫪毐叛乱,诛嫪毐,夷三族。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冬十月,秦相吕不韦以罪免,徙封地蜀,既之国恐诛饮鸩自死。两年消灭了吕不韦、嫪毐集团。后武用王翦、王贲,从秦王十七年(前230年)至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韩开始,灭齐告终,十年之间,统一中国。改秦王为皇帝,宣称他为始皇帝;文用王绾、李斯,并有御史大夫冯劫,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统一法律、度量衡、文字、货币及道路宽窄、车轴长短、货币,焚诗书,坑儒士,筑长城,毁原六国边城,徙天下豪杰12万户于咸阳,筑宫于咸阳北坂,并筑甘泉前殿,建筑历史上赫赫著名的阿房宫(前殿)。五次巡游天下,于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病死于巡视途中沙丘(今河北省平乡县东北),终年51岁,于9月葬骊山陵。在位共37年,统一全国为皇帝12年。

据《通鉴辑览》所载:“九月葬骊山。下锢三泉,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将作机弩,有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葬既已,工匠为机者,尽闭之,无复得出。”

秦始皇陵园,面积40多平方公里,包括陵园和从葬区,封土冢高76米,一云55.05米,一云46米,底部为485米和515米相乘的夯土丘陵,封土冢占地400余亩,用兵卒和奴隶70万人筑成。陵寝分内、外二城,呈南北向长方形,四面有门(一云南面无门),内城周长2525米(一云3840米),外城周长6264米(一云6294米,一云6210米),现冢北立石碑一座,并绘陵墓图形。总陵区东、西、南、北各长15华里。

据《都骊山记》所记,“内城周5里,旧有4门,外城周12里,项羽、黄巢皆尝发之”。据《通鉴辑览》记载,“沛公遣兵守函谷关,项籍攻破之。居数日,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掘始皇帝冢,以30万人运物,30日不能穷”。由此可知殉葬品之多。

1980年,在始皇陵西侧20米一个陪葬坑内,挖掘出二组较大的铜俑、铜马、铜车,这两辆铜马车,双轮,单辕,上有篷盖,前驾四匹铜马,车上有铜御官俑一人驾御。车长2.86米,高1米许,人为关中体型,马为河曲马型。车有华盖,金碧辉煌,车窗镂刻,异常华丽,并能闭启。此车的马、人与车一样皆为青铜所铸,且比例适度,约为实用车之半。此车停放位置,为停车之便殿,车曰安车,窗可启闭调节气温,又称辒辌车。

在陵西内外两城之间,探出埋葬珍禽异兽瓦棺葬17座,跽坐俑14座。在陵西侧1600米的赵背户村附近,发现刑徒墓70座,现已发掘30座,绝大多数为男性青壮年。西北内外两城间,有掌管墓主人饮食的官署遗址,已发掘清理一部分,面积已达2000平方米,内有储藏室等以及水井、井台,渗井等遗迹。

在陵东侧探有下门道3条。3条门道向东1500米的代王镇东南有秦阙柱残高2米多,葬区东350米上焦村附近,有陪葬墓17座,马厩坑93处,埋葬尽为真马,有的坑内还有马草、谷子和农具。在这17座陪葬墓中,已发掘8座,内埋5男3女,年龄在20至30岁,并有两颗铜印,据棺椁、殉品、印玺考究,死者可能是秦始皇的公子、公主,同期处死统一葬此。据《通鉴辑览》记载,嬴胡亥“二世元年(前209年)夏四月,杀诸公子、公主。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杜陵故城,在今长安区杜陵乡),相连逮者,不可胜数”。同书注又载,“公主将闾昆弟三人囚于内宫,将杀之,将闾仰而呼天者,三兄弟皆自杀,公子高欲奔,恐收族,上书请从死先帝,得葬骊山之足,二世大悦,赐钱以葬”。据此书所记,杀诸公子之主张,皆由赵高所出,二世从之。

在陵北侧,有陪葬墓7座,并有地阙及通往墓内的甬道。距封土北150米为寝殿所在地,由东向西四处建筑遗址相连。更远一些,有大面积低洼之地,传为建陵时取土所形成的。

目前考古工作已探出了地宫的宫墙,地宫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墙体高和厚皆为4米,以未经焙烧的土坯砌成。据《汉书》记载,地宫中的“石椁为游棺,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绾之盛,不可胜原”。《三秦记》中记有:“始皇冢中,以夜明珠为日月,殿悬日月珠,昼夜光明。”在地宫中的秦始皇穿戴衣着,史书亦有记载,说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有朝一日,秦陵得到开发,必将又是世界一大奇迹出现。

秦始皇陵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之一。

秦始皇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陵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齐陵

在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以西1公里处。齐陵是唐玄宗李隆基之子靖德太子李琮的葬地。

李琮,为玄宗之子,肃宗李亨之兄,死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唐肃宗李亨因“安禄山之乱”,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即位翌年光复长安,回京城后,下诏尚书右仕射裴冕,持节改葬李琮,君臣素服,谥奉天皇帝,其窦妃为恭应皇后,故称其墓曰陵,陵号齐陵。

扁鹊墓

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骊山北麓戏河东岸南陈村。扁鹊墓是战国时名医秦越人的葬地。

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县北药王庄)人,学医于长桑君,实践经验丰富,反对巫术治病,遍游各地行医,医术高明,可以起死回生,曾医治好赵简子、虢君太子。各科高明,在赵为“带下医”(妇科大夫)。至周为耳目痺医(五官科大夫),入秦为小儿医(儿科大夫),医名甚著。过齐,观察齐桓公(一说过蔡,观蔡桓公)有疾应速治,桓公不信其言,病入膏肓,不治而亡。他行医随病而医,随俗为变。后因诊治秦武王之病遭到秦太医令李醯的妒忌,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高明,于周赧王姬延五年(秦武王元年,前310年)暗中派人刺杀了扁鹊,死时享年97岁。

扁鹊吸取民间医疗经验,创造望、闻、问、切“四诊”、针灸、按摩、推拿综合疗法,精通内科、妇产科、儿科、五官、针灸各科,在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在老百姓中享有崇高的声誉。因此,在被暗杀之后,当地老乡收了尸首葬于此地,为了纪念这位名医,给他立了墓址,其遗址至今尚存,现有关方面拟在此修建一座扁鹊陵园。

蔺相如墓

在西安市临潼区代王镇东5华里戏河沟。蔺相如墓是战国时赵国上卿蔺相如的葬地。

蔺相如相传为临潼代王镇门家村人,曾为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向赵强索和氏璧,和氏璧传说为卞和所雕琢而成,是战国时的传国宝,非常珍贵,秦昭王恃己国力强盛,硬性强索这颗国宝,蔺相如奉命带璧入秦,在秦王宫殿上,力与秦王相辩论,秦如强索璧,他抱璧一同撞柱毁璧身死,秦昭王无奈,方罢此求,蔺相如完璧归赵。秦昭王二十八年(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秦赵渑池会盟,蔺相如随赵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秦昭王想以强秦凌辱弱赵,蔺相如机智灵活,以智对秦,致使赵王没有被屈辱。因功任为上卿。对同僚廉颇能容忍谦让,赵都因此留有“回车巷”,使廉颇大为愧悟,负荆请罪,成为文官武将团结的模范,戏剧有《负荆请罪》折子戏和《将相和》大本戏。蔺相如死后葬此,今存墓冢尚高5.6米许。这里地处骊山北麓,为骊山风景区古迹之一。

扶苏墓

在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西北。扶苏墓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帝嬴政的长子嬴扶苏的葬地。

秦始皇死后,遗诏由扶苏继承帝位,但第18子胡亥的老师,宦官赵高,伙同丞相李斯,矫诏以胡亥为二世皇帝,并以始皇遗诏为名,逼扶苏自杀,扶苏死后,秦人纪念其德,立墓多处,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在新丰西北隅”,据《长安志》记载,“在东南34里,崇9尺”;据《关中陵墓志》记载,“扶苏墓有四,一在临潼县药水村;一在平凉府东;一在宁县西;一在绥德”。据《关中胜迹图志》按:“绥德古上郡,扶苏监蒙恬军处,赐死葬绥德当是。”

长安区

兴教寺、塔

在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少陵原的半坡上。兴教寺建于唐高宗李治总章二年(669年),后因唐肃宗李亨题寺中玄奘塔额“兴教”,故寺得名大唐护国兴教寺。

兴教寺有大雄宝殿、偏殿、藏经楼、钟楼、鼓楼、法堂、刹殿、塔亭以及玄奘塔和他的两弟子窥基塔、圆测塔等古建筑物。

大雄宝殿为其正殿,以20根大柱支擎,斗拱层叠,雕梁画栋,彩绘碧檐。内坐2米余高的释迦牟尼铜佛像及缅甸雕造白玉佛各1尊,铜像底座四周雕塑千余神态各异的小佛像。殿内香烟缥缈,肃穆清净,常有善男信女,于此参禅拜佛。其主持曾为佛教上层代表。

偏殿正面壁上,有唐僧玄奘赴天竺(今印度)求经的石刻像,高约1米,左右两侧有窥基、圆测两弟子石刻像,刻工生动。

大殿有东西跨院各一座,西跨院名慈额塔院,东跨院名藏经院。藏经院有古楼阁式之藏经楼,珍藏玄奘由天竺取回的佛经,宋版《碛砂藏经》、《续藏经》,并有日本弘教书院于明治十三年(1880年)根据宋、元、明四书校对出版的《大藏经》等。

慈额塔院,有塔3座,中最高者为玄奘舍利塔,塔高6丈3尺,(今称21.04米)为正方形,砖筑5层,底层洞龛,内供清代泥塑玄奘像1尊,塔下埋藏玄奘法师遗骨。玄奘,俗姓陈,河南缑氏(今偃师南)人,曾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629年)赴天竺等国取经,至贞观十九年(645年)归国,取经657部。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出75部,共1338卷。圆寂后先葬白鹿原,于唐高宗李治总章二年(669年)迁葬此地,建骨塔5层,唐肃宗李亨题“兴教”二字额,唐文宗李昂开成四年(839年)塔壁刻石尚存。

窥基葬骨塔,较小,为3层高7米,塔下埋藏玄奘弟子窥基的遗骨。窥基,是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之侄,17岁出家,拜玄奘为师,著有《经论》百本。此塔建于高宗李治永淳元年(682年),位于玄奘塔西侧。

圆测葬骨塔,亦为3层高7米,位于玄奘塔东侧。圆测,系朝鲜人,为唐代新罗国王之孙,死后分遗骨葬洛阳香山和长安终南山。宋徽宗赵佶政和五年(1115年),僧人越广从终南山迁葬于此。

正殿之后,还有寺僧所住的方丈室,僧房四合院,院落清净,有松、竹、梅、牡丹、芍药、菊花等花木,花开时节,微风轻拂,香气扑鼻。

总之,兴教寺建筑雄伟,布局适当,古柏森森,殿宇巍巍,灵塔亭亭,肃穆雅静,颇为佳境。1984年全由寺僧管理。

兴教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塔

在西安市长安区樊川风景区少陵原半坡上。华严寺背靠少陵原,面对神禾原,居高临下,俯视樊川,下临水,南望终南山的雾岩、玉案、圭峰、紫阁诸胜境,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

华严寺建于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九年(803年),为我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是《华严经》讲述之所。寺院宏伟,风景优美。

清高宗弘历乾隆(1736—1795年)年间,少陵原一部分塌陷,寺中殿宇全部摧毁,仅存原有唐代两座砖塔:东塔为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塔,为4方形7层,高13米,上层横额刻有“严主”二字,3层石刻“无垢净光宝塔”6字,塔有龛室,原有石刻像,并有《杜顺和尚行记碑》,现碑移陕西省博物馆中。杜顺,雍州万年(今西安市长安区)人,18岁出家,先学禅法,后学华严,著有《华严法界观门》一书;西塔为华严宗四祖澄观墓塔,塔为5层,高7米,刻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10字。澄观,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圆寂于唐文宗李昂开成四年(839年),享年102岁。他11岁出家,初学“三藏”,后专研“华严”,一生经历了唐朝九代皇帝,堪称老寿星,著书300余卷,其重要者有《华严经随疏演义钞》90卷,《华严经疏》60卷。两塔各有石刻像及赞词。

1937年在此建殿堂3楹尚存,还有清世宗胤禛雍正年间的石碑等。

华严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积寺、塔

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神禾原西端,潏河与滈河合流环绕的香积村。

香积寺创建于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706年),是善导的弟子怀恽(谥隆阐大禅师)为祭祀师父、净土宗第二祖师善导圆寂而修建的。它的规模庞大,殿宇峥嵘,柳暗花明,临水面山,香烟缭绕,灵塔挺立,巍峨可观,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它与隋代建立的温国寺毗邻,为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

大雄宝殿正堂供奉3米多高的阿弥陀佛雕塑涂金像1尊,并有日本奉送的善导木雕像1尊以及一些法器。殿外移植松柏、花木,并有日本赠送的石灯笼。

“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带领的唐官军与安禄山叛军,于神禾原和香积寺作战,寺院文物曾遭毁损和遗失。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此寺为开和寺,不久仍复原名沿用至今。清代修建的大和殿、金刚殿、僧房各3间和善导塔及数座小塔,尚存于寺,其他前代建筑,在历代地震和战争兵燹影响下,已荡然无存。

善导塔亦称善导舍利塔,或称善导灵塔,原建13层,高33米,周围200步,呈正方形,每边长9.50米,以砖砌成,密檐式仿木结构,外观奇古秀丽,塔门额上嵌有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砖刻“涅槃盛事”4字。经过1300多年之风雨侵蚀及地震和兵燹之灾,塔身遍体鳞伤,仅存11层,高31米,塔座已不复存在,塔身保存石佛12尊,而今,国家拨款修葺臻于完整。

善导生于隋炀帝杨广大业九年(613年),俗姓朱,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幼年随从密州明胜和尚出家,后又向80岁高龄的道绰和尚学佛念经于西河,后又到长安为盛弘净业招揽门徒,专习净土法门,在距香积寺不远的温国寺(又名实际寺)从事宗教活动,在长安住了30多年,画净土变像300壁,书写阿弥陀佛经10多万卷,现存《观无量寿经疏》4卷、《往生礼赞》1卷、《净土法事赞》2卷以及《般舟赞》和《观念法门》共5部9卷。他的《观经四帖疏》传入日本扶桑三岛,在日本创立了净土宗较大的佛教派别,而今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近年,在我国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发现唐代阿弥陀佛经断片,卷末记有“愿生比丘善导愿写”字样,证明他的手迹也传至边陲。

善导塔旁有几座小塔,传为其弟子和后来香积寺主持僧众的墓塔。寺虽衰落,而有善佛之徒,今主持此寺的为续洞和尚。

解放后,随着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中国政府有关方面和日本佛教界对香积寺之大规模修葺和扩建非常关注,西安市拨出专款,对寺殿和灵塔作了修复,改变了“古塔依萧寺,长川抱潏河”之萧条状况,恢复当年古木森森,流水淙淙,殿堂辉煌,窣堵波(塔)巍峨之原貌。

1981年5月14日,是佛教“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圆寂(逝世)1300周年纪念日,中日两国佛教界人士在香积寺善导塔旁,举行纪念善导大师的法会。1984年全寺交由寺僧管理。

唐代名画家和大诗人王维《过香积寺》诗云: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落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香积寺善导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头寺

在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勋荫坡,杜公祠西邻。牛头寺创建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六年(632年),四川省牛头山第一祖遍昭禅师来此所居,故名牛头寺。

寺内有唐僖宗李儇乾符六年(879年)沙门词浩写的《陀罗尼经》幢。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976—984年)中改为福昌寺。金世宗颜雍大定九年(1169年)曾立有《守护法藏戒文》碑。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五年(1571年)和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对此寺皆有修葺。

由三天门拾级而上,层台绀阁,环列左右,最高之处为大力士殿,殿前有四季柏,形如张盖,登殿四望,樊川之胜,尽收眼底。

法幢寺

在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樊川。法幢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寺内有雕塑佛像,为佛家清净之土。

法幢寺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感寺

在西安市长安区江留村,距西安市市区25公里。灵感寺建于唐初,名西明寺。本为永兴王府家佛堂,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改为灵感寺。

灵感寺为唐玄奘弟子圆测法师铸锡之所、道宣法师住所、宏法法师道场。道宣法师著有《戒坛图经》1卷行世,创建戒坛,为当时律宗之中心。寺内有道宣法师衣钵石塔,为3层8面,上刻佛像和飞天,栩栩如生。塔内有铜佛像,塔之背嵌有明、清《重修灵感寺塔》碑记,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灵感寺有山门,3开间;有钟楼、鼓楼在左右两旁;有前殿,为3开间;有中殿,为5开间;东、西两边有寮房14间;最后为大殿,大殿西边有白果树两株,相传为唐代所植。

灵感寺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达摩寺

在西安市长安区五台乡南五台大台峰背后。达摩寺因天竺和尚达摩在中国传教时曾到此地,见到此地“风水”甚好,环境幽静,遂在附近达摩洞修道成仙。此后佛门弟子在此修造佛寺,取名达摩寺。

丰德寺

在西安市长安区沣峪口东橡树山坳中。丰德寺为南山“律宗”祖庭之一,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古刹提要》碑记云,为唐高宗李治永徽(650—655年)年间所始建。

今存寺庙3进,有前殿、韦驮殿和大雄宝殿,各为3开间。前殿中一间为通道,左右一间住尼姑;韦驮殿有雕塑神像,并有壁画;大雄宝殿1968年拆去,1969年重修。两厢及耳院厢庑,共计寺殿屋宇18间,连同寺产塔群,原占地10亩,今南部已缩。大雄宝殿前立《金刚经》幢一座,历经风剥雨蚀,字迹已模糊不清。

寺庙南有墓塔,为历代寺庙住持之葬地。附近林木蔚然,风景优美,春日花盛,夏日幽凉,游览之人络绎不绝,乃盛夏避暑胜地。

瘟君寺

在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中心。瘟君寺位于明初咸宁县治所在地之鸣犊镇。现此镇为长安八大重镇之一。相传古时有一牛犊洞中钻出,仰天大叫三声腾空而去,故名此地曰鸣犊。此寺在此镇之中心,寺内亭台楼阁纵橫,绿树成荫,风景优美。

净业寺

在西安市长安区喂子坪乡终南山沣峪中。净业寺,当地俗称和尚庙,因相对沣峪口丰德寺俗称尼姑庵而言。

净业寺始建于隋末,为唐代“律宗”始祖道宣高僧的道场。这里环境优美清静,山崖峥嵘,溪水潺湲,山花烂漫,鸟语花香,是佛家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今此寺尚有住持和尚及僧众。1984年此寺交由和尚住持自己管理寺庙。寺外东北山上有道宣法师的舍利塔。

净业寺、塔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公祠

在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畔双竹村。杜公祠是供奉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庙堂,故名。

杜甫,字子美,其先代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玄宗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10年。其13代先祖杜预为西晋名将,又是学者,文武双全,为京兆杜陵(今长安区杜曲镇附近)人,因地得姓。所以杜甫寓居此地后,对这里格外亲切,以居此而自豪,诗中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陵野叟。曾向唐玄宗进《三大礼赋》,唐肃宗李亨时为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他经“安史之乱”之变动、个人仕途之多舛,对当时政治黑暗、社会腐败、人民苦难认识比较深刻,他的作品显示了唐之由盛而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他的《自京赴奉天县咏怀五百字》、《丽人行》、《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皆为后人所传颂。著有《杜工部集》。杜甫生于唐睿宗李旦太极元年,亦即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712年),死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五年(770年)卒年59岁。

杜公祠创建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五年(1526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五年

(1577年)予以修葺,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进行修葺。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十年(1795年)焚于火灾,清仁宗颙琰嘉庆九年(1804年),改建于勋荫坡上牛头寺东现址。祠依崖建造,高大轩敞。大殿有杜甫泥塑坐像,左石碑刻有杜甫半身朝服像,刻线至今清晰明快。殿西有明、清重修杜公祠碑记5通,确切地记载了修建的过程和时间。向西有小殿3间,1987年成立杜甫纪念馆之陈列室,陈列唐书杜甫传、杜甫长安行迹图、杜甫世系表、杜子美年谱、杜甫生平足迹图,以及杜甫著作、杜甫画像数幅、后人所书《三吏》、《三别》数幅等。

解放后,曾对杜公祠予以修葺,并将牛头寺一株唐槐圈入祠内,此槐为牛头寺建成之初所栽,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依然生机盎然,枝繁叶茂,名曰苟龙槐,给杜公祠增添了风采。

明屈大均(翁山)有《杜曲谒子美先生祠》诗云:

城南韦杜潏川滨,工部千秋庙貌新。

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骚人。

少陵原上花含泪,皇子陂前鸟弄春。

稷契平生空自许,谁知祠客有经纶?

杜公祠和唐槐均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乙宫

在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北麓太乙山下太乙宫镇。太乙宫为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前109年)所建,是为祭祀太乙山(今翠华山)之太乙神而建。宫位于太乙镇街道之左,去翠华山必从宫边路过。

咸宁教场和咀头庙

在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八里原。咸宁教场是明初咸宁县校武之地。咀头庙是八里原的一处古庙。庙下有教场坡,此处就是古咸宁县武举考试之古遗迹。

清末这里垂柳如茵,泉水成溪,风景秀丽。每年农历三月初八为咀头庙古庙会,届时人群熙攘,热闹异常。

长安鼓乐陈列馆

在西安市长安区何家营。长安鼓乐陈列馆是我国第一所民间鼓乐陈列馆,于1985年11月15日建成并举行开馆典礼,有10多个省、市专家出席,有日本、美国、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等国专家先后考察采访。其馆陈有笛、笙、管、双云锣、方匣子6种旋律乐器,6种鼓、7种铙钹,以及大小木梆等敲击乐器,还有世代相传下来的珍贵谱本100多册、乐曲1000多首,包括唐、宋、元、明、清古代民歌和曲牌。

人面桃花园

在西安市长安区桃溪堡。人面桃花园是根据唐代诗人崔护春游京郊桃溪堡,遇见村姑,喜结良缘的传说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的诗句而建修,占地56亩,由区内外集资万20万元,建成于1994年春季。

人面桃花园,茅舍篱笆,柴门曲径,小桥流水,并有6个品种4000多株桃树。临春桃花相映,红艳成趣,一片古朴典雅的田园风光。迎门照壁镌刻着唐博陵(今河北蠡县南)太守、诗人崔护清明独游樊川桃溪堡巧遇村姑一见钟情的诗句。崔护原诗为: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太平广记》所述:“护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村居(桃溪堡),花木丛萃。叩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及岁清明,径往寻之,户扃无人,因诗于左扉。后数日,复往寻之,有老父出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死。’护感动,请入临,见女俨然在床,哭而祝曰:‘某在斯。’须臾,开目复活……遂以女归之。”元杂剧《崔护觅浆》、《崔护谒浆》、河北梆子《桃花人面》、京剧《人面桃花》、古典戏曲《借水·赠钗》、碗碗腔《金碗钗》等,皆取材于桃溪堡的这则故事。

汉上林苑

汉时之上林苑,跨汉时长安、咸宁、蓝田、鄠县、盩厔5县,即今之长安、蓝田、户县、周至4县区的地区,东西广长300里。有名贵花卉3000种,有珍禽异兽无数。亭榭林立,著名离宫观馆有70多座,如凤凰殿、平乐馆、茧馆、上蓝馆、涿木馆、磃氏馆、鹿馆、新台、清台、蚕室、飞廉观、阳禄馆、柘馆、云林馆、包阳馆、犬台馆、鼎郊馆、郎池观、博望馆、樛木馆、便门观、元华观、益乐观、明光观、当路观、豫章观(亦名昆明观)葡萄宫樱桃观等。

上林苑在秦上林苑旧址上,为西汉武帝刘彻时所扩修,为天子射猎游览之所,为平民百姓之禁区,是一座环境幽美、规模极为庞大的园林。有12道门、36分苑,连秦代的长阳宫、黄山宫、射熊馆也包括其中。在这里,并有历史上著名的昆明池(另释),昆灵池以及百子池、积草池、蒯池、牛首池、印池、西池、东池等。帝王皇亲贵戚常在池中乘坐装饰龙头的游船,常令宫娥彩女于水上寻欢作乐,张凤盖、建华旗、鼓乐喧天,有时随驾豫章宫观景,有时分别水上游弋,整日陶醉在这风光秀丽的苑林之中。西汉孝文园令、辞赋家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描述苑囿之盛、田猎之乐,极尽铺张之能事,文采华丽,寄寓讽谏。

樊川

在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东西一带平川地段。樊川即古杜国樊乡。汉高祖刘邦入关中至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附近,刘邦为汉王时都此),以将军樊哙灌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市境内),赐邑于此,故名樊川。亦名后宽川,又名华严川,今当地多称樊川。

樊川西起韦曲(为今长安区治所在地。唐代这里有韦安石之别墅,因名其地曰韦曲),由韦曲而东,经皇子陂、勋荫坡,沿少陵原,至杜曲东南,中为一带平川,水秀山明,草木清华,稻田放香,秀壤相阶,为唐代至今名胜之地。

樊川中为杜曲镇,这里唐代有杜固之宅、宰相杜佑之别墅,因名其地曰杜曲。《司马光诗话》引郑工部诗云:“杜曲花光浓似酒,霸林春色老于人。”唐时名人别墅读书庄多选于此胜地,名诗人卜居也在这里,除韦安石、杜佑别墅外,还有韩愈别墅、韩符(韩愈之子)的读书庄。杜甫、杜牧尤爱樊川,曾卜居于此,古有他们的故居。杜甫取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其诗为《少陵集》,这里的杜陵、少陵,原为地名,皆在樊川附近;杜牧自号为樊川翁,著书也称《樊川集》。杜甫所游的何将军山川园、郑驸马洞、韦复读书台、牛僧儒的郊居等,也都在此地。

唐代名寺名僧灵塔,樊川不少,著名樊川八大寺,北有牛头寺、华严寺、兴国寺、兴教寺;南有云棲寺、禅定寺、洪福寺、观音寺。最为著名的唐僧玄奘的灵塔就在樊川中少陵原畔;其弟子窥基,乃唐开国元勋尉迟恭敬德之侄,他的灵塔亦在此地;玄奘另一弟子圆测,乃新逻国王之孙,朝鲜人,他的灵塔亦在此地。

此外,樊川还有杏花坪、九龙潭、凤凰咀、朱博故里(朱博为汉代名人,今称此地曰朱坡)等。

石羊关

在西安市长安区喂子坪乡沣峪中。因关石如石羊相抵,故名。

石羊关历史上为子午关,它是长安南山第一关,距西安市50公里许,西万公路穿关而过。

远在战国时期,子午谷就设子午关,为军事要隘,由秦国驻军把守。这里峰峦嵯峨,海拔1800余米,关隘险要,以山凿石开关,两岸峭壁,千仞直下,沣水衔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过之势。从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五年(5年),安汉公王莽从长安直绝南山以通汉中,这里开始称为南山第一关。由东汉至隋、唐,此地皆驻重兵把守。

石羊关的悬崖绝顶之上,有两只巨型石羊,民间传说作恶成怪。宋代“杨家将”中杨八姐游春至此,击毙一只,吓惊另一只,一倒一仰,一支箭插入西峰,晃动在峭壁之上,风吹阵鸣,令人思古敬仰,遂将子午关俗改为石羊关。

子午道

在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和洋县龙亭镇等地。子午道是古代关中通汉中的古道名。古人以“子”为北,以“午”为南,故称子午道。

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五年(5年),大司马、安汉公、自加宰衡王莽通子午道,从杜陵(今长安区境内)直绝南山秦岭至洋县龙亭镇以达汉中,全长660里,宛如游龙沿子午谷由北而南蜿蜒于秦岭之中,十分险要,在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军事上兵家常争久控之处,刘邦率11万大军,由子午道入汉中;三国魏、蜀交战的重要军事要道,魏将钟会率军10余万人,分别从子午道、骆谷、斜谷进军,打入蜀之汉中,进一步攻入蜀郡。东晋桓温伐符秦,也曾命司马勋出子午道而入关中。此乃子午旧道,在洋县东160里。

南朝梁另开新路,略向西移,自今西安市而南,至宁陕县。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剑南涪州的荔枝,向杨贵妃等贡送,即从子午道日夜驿马不停地向宫中传送。

战国时期,子午谷北口设子午关,为军事要隘,由秦国驻军把守。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在长安县南百里,长660里”。

据《资治通鉴·地理通释》记载,梁朝将军王神念,认为旧子午道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坏,乃另开干路,更名子午道。新道在洋县东30里龙亭。子午道,无论新旧道,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风洞

在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翠华山翠华湖西北冰洞附近。风洞,洞内凉风飕飕,即使外面天气晴和、风平浪静,洞内亦有风声疾出,人入洞内,感觉甚异,是一处异乎其他洞穴的景观,给翠华山增色不少。

冰洞

在西安市长安区翠华山。冰洞位于太乙宫镇翠华山翠华湖西北,是翠华山一个奇特的天然溶洞。奇特的是,炎热夏天,酷暑季节,外面热气逼人,热得喘不过气来,而洞里却是寒气刺骨,坚冰垂凌,冷得人浑身打战,发抖哆嗦。

会仙洞

在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太谷太峪村翠华湖西北。会仙洞为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六年(1455年)所凿,位于水湫西北之山崖上。洞右崖石有镌刻:“大明景泰六年岁次乙亥九月吉日。本山道童马得云等开打会仙洞,久奉香火,永远为记。静庵书”。

1982年,对会仙洞重新修葺,改为八仙洞。

广济桥

在西安市长安区细柳乡西边。广济桥俗名秦镇石板桥,因桥西即是户县的秦渡镇,故简称秦镇,因而有此俗名。此桥是长安区和户县的分界桥,东为长安细柳乡之地,西为户县秦镇之地。

广济桥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是陕西省最大的木石结构桥梁。清宣宗道光年间重修。1986年,于此处另建钢筋混凝土新桥。

灵桥

在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客省庄村东。灵桥,因地理位置之故也称客省庄桥。此桥甚古,至明代尚为木桥。清道光时增修石板、石墩,清光绪时刑部尚书、长安大原村人赵书翘重修。桥长120米、宽2米许,两面有石栏相护,两头各有木牌楼一座。1957年沣河水涨,古桥被冲毁,人民政府在补修旧桥的同时,于1961年在灵桥南邻修建一座水泥大桥以利交通。

终南山

在西安市长安区南部秦岭中的一段。终南山亦名地肺山、周南山、中南山,又称太一山、太乙山,是秦岭西自武功、东至蓝田这段的总名,包括了长安的翠华山、南五台,还包括了临潼的骊山、周至的圭峰山。终南山为秦岭的主峰之一。山中有南山湫(翠华池)、金华洞、玉泉洞、日月岩等名胜。相传吕洞宾、刘海蟾曾修道于此山,他们是道教“全真教”的北五祖,因之终南山之名大振。

终南山,古代有子午道通往汉中;商山道通往楚豫以至南方各省。唐韩愈贬潮州时,走的就是商山道。

唐代诗人孟郊《游终南山诗》云: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山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翠华山

在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太峪内秦岭终南山中。太峪,当地转音呼为炭谷。翠华山青翠如华,景色秀丽,为南山之冠。故书有云:“骊山以西,山之秀者,唯太乙翠华是也。”汉武帝刘彻元鼎五年(前112年)到此拜太乙神,曾封此山为“太乙”,故又名太乙山。

翠华山最著名的是民间传说《翠华姑娘》故事,相传古时都城咸阳,有位善良美俊的姑娘,父母俱亡,与兄嫂同居,及年长,与街坊勤劳英俊的青年男子相爱,私订终身。然而,兄嫂贪财,许妹为兴平一豪富做妾,翠华姑娘被逼夜逃,躲避此山,不料身带自己纺绩之线,人走线扯,天明留下“线索”。豪富及兄按“线索”搜山,又于此见到翠华姑娘,强迫从婚,姑娘坚贞不屈,投天池而死。当地人们为纪念这位美丽坚贞的姑娘,于此建造翠华殿,俗称翠华娘娘庙。

翠华山有堰塞湖,称为天池,亦称水湫池。古称太乙湫、澄源湫,龙移湫,还称南山湫。今称翠华湖。此湖为山顶之大积水湖,无出水之路。据传唐玄宗李隆基天宝时这里地震,山体崩塌,拥塞太谷,遂成巨湫。此湖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翠华山中,其堤坝改建有200余米高,为我国第一座沥青混凝土防渗斜墙实验坝。

翠华湖大逾百亩,一说5万平方米,周围峰峦嵯峨,怪石嶙峋,山中成湖,湖中有山,水面海拔1200余米,比西安市约高800余米。湖西南有风洞、冰洞;湖东有翠华娘娘庙,而今修葺一新;湖东南有瀑布;再南有岳坪岭;湖东北有老君庵;湖西北有金胜台。湖东之玉案峰、雾岩峰,挺拔峻翠,刺破蓝天。此外,翠华山还有金华洞、八仙洞。

翠华山向以奇、秀、幽、险而出名,有翠华八景,即东峰、西峰、风洞、冰洞、八仙洞、天池、翠华庙、迎客松。

昔日,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初二、初三共3天庙会,翠华山会期朝山敬神、游览观景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甚是热闹。

翠华山为国家4A级旅游胜地、国家级地质公园。

五台山

在西安市长安区五台乡秦岭终南山中。五台山俗称南五台,由观音台(俗称大台,为五台之主台)、文殊台、灵隐(应)台、清凉台和舍身台组成,总称五台山。

五台山是终南山中之一段,东连翠华山,西靠石砭峪,主峰大台,海拔1688米。据《关中通志》曰:“今南山神秀之区,唯长安南五台为最。”为佛教最早发祥地之一。始辟于隋,盛于唐,毁于五代,宋、元又复兴,至于明、清,堑崖砌石,始得石级直登。

现路由五台乡政府向南,从竹峪口留村台沟口入山,走出山涧羊肠小道,再由盘山公路走沟东蜿蜒而上,可以饱览山峰林秀涧翠之美景。这里有一峰名曰送灯台,传为给佛送石灯的地方。沿途古迹宇殿甚多,据说唐代有72处,明、清时也有40多处。有五佛殿,明槐两棵,塔寺沟有应身大师圆寂塔,为7层方形塔,砖砌。圣寿寺为隋代所建,塔亦隋筑。旁有“莲宗”十三祖印光墓塔,为3层石砌,高3丈有余,有于右任所书印光大师影堂。圣寿寺有印光石像。有甘露堂,竹林环抱。有睡佛殿,释佛安详涅槃。有姑姑庵,道姑云集。有朝天门。亦有一天门,有胜宝寺,亦有胜宝泉,泉水甘洌味美,清澈碧绿,品茗尤佳。寺前崖下,雕刻“漱石枕流”四大字,为王曲章所书。有下宝泉,传为长安名士柏沣西读书处。有二天门、三天门、四天门。有千佛寺,顾名思义,佛多之谓。有紫竹林,实紫竹寺,鸟语花香,峻峭凌空,松涛如吼。有湘子洞,亦名无门洞,传为“八仙”韩湘子曾在此住过。有龙头崖,高30米,有龙洞、拴龙桩、碾龙场、老虎窝、大茅蓬、小茅蓬。有栈道、有流水石、12米落差之瀑布,蔚为壮观。瀑旁崖刻“中流砥柱”,字迹斗大。

主台俗称大台,亦名大顶,上有隋寺,原称观音寺,唐代宗李豫大历六年(771年)号为南五台圣寿寺。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名圆光寺,额敕为“五台山圆光之寺”。在此高峰,可以观及其他四台,可以遥望关中,山色风光,极为壮丽。

大台背后,有圆觉庵,院内石缝,迸出清流,虽炎热之夏,而清流甘洌清爽,甚为可口,为天然矿泉水,颇富益于人体之微量元素。60米高的棱严泉,人传神造,清泉涌流。

大台四周,有文殊台,台上有文殊殿;有灵隐(应)台,台形如花瓶,颇为秀丽;有清凉台,地形开朗,气流畅通,夏季游人,多在此台歇凉;有舍身台,悬崖削壁,地势险恶。到此犹有被迫跳崖之感,传说笃信佛教教徒,笃信至极,在舍身岩下一跳,即可到极乐世界。

解放后,政府对南五台名胜古迹予以修葺,新辟盘山公路,名曰“风景路”。山上林木蓊蔚,风景佳丽,气候凉爽,颇为宜人,为避暑、游览、礼佛、观光之胜地。

太兴山

在西安市长安区库峪乡。太兴山,海拔2320米,自隋代以来寺庙林立,香火旺盛。

由库峪进山而行,车可至库峪乡政府,再进必步行,顺谷而上,愈走愈高,逾高愈陡,先观蜡台山,再望香炉峰。过上玄庵、磨针观、太兴宫、观音洞、聚贤宫、三圣宫、白衣菩萨殿、老母殿、灵宫殿、兴隆宫、雷神洞、黑虎殿、八仙楼、五龙宫以及564级磴道转角石、骑马岩,以达太兴铁顶。

海拔1800米处的太兴山五龙宫,是今存诸寺庙宫观较为完好的一座。主殿为木结构两层建筑,上层供神雕塑像,下层住本寺主持超明法师。太兴铁顶,只有2平方米之大,有一座完整的铁庙,犹似湖北武当山顶金殿,人称太兴铁顶为“铁顶武当”。

嘉午台

在西安市长安区大峪乡秦岭终南山中。嘉午台,俗名小华山,形状如莲花,貌似华山,故有此俗称。据《长安、咸宁续志》记载,“西安城南70里大峪境内,岫峦层起,奇峭突峻,为数百仞,名嘉午台。磴疑天上峰岈飞来,秀壁奇岩,人咸称小华山”。隋唐时代,即为佛教胜地。

欲至嘉午台,喜近白道峪,经峪口新庵寺,过观音堂、太白庙,至二天门。拾级再上,经凉水泉、分水岭,至山神庙。沿途“山石云彩”、“象生如物”、“鱼蛇成龙”、“金蟾猪熊”、“双龟苍鹰”、“老鼠偷油”,景观颇多。跨独木桥,越回心石,登望乡台,断崖峭壁,又赫然入目。走小梯子,令人望而生畏,人称登天梯,高耸陡壁,铁索两根,石阶凿于悬崖,下望深谷,云阻深不见底。再继续而上,至破山寺,寺南有巨石山隙,传为关公刀劈山破,破山寺之名由此而来。寺西断崖有一石洞,名喇嘛洞、唐代吐蕃(今西藏)喇嘛至长安,曾居此洞,洞名由此而来。至洞有凌空栈道相通。喇嘛洞侧,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年)摩崖石刻,刊明本山寺院分布范围。最险之处称登天梯,中的大梯子在悬崖峭壁上,凿石磴40余米,旁为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一年(1583年)铸造之铁索。越金刚崖24诸佛寺遗址,可达嘉午台之最高制点——戴顶,亦名云山顶,海拔1800余米,云雾绕腰,犹如仙境。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九年(721年)这里曾建兴庆寺,历代屡有修葺。现存大殿、庑殿各3间,彩绘檐椽,墙存壁画,完整清晰。据有关资料记载,寺内有一莲座大转架,中塑坐佛,周雕小佛甚多,以手推之即转,声如凤鸣,设计考究,制作精湛,俗曰“转佛殿”。

兴庆寺后为南天门,有6米见方巨石3块,垒为“品”字,上刻飞白书“磊峰”二大字,字迹4尺5寸。穿过石砌洞门,险如华山苍龙岭的龙背。过龙背,进龙口,东有五花洞,诸茅棚。西达西花山,其峰与嘉五台巍然相对,山道亦险,风景亦佳。

仓颉造字台

在西安市长安区长里村西的高阳原上。相传轩辕黄帝之史官仓颉曾在这里造象形文字,今存造字台遗迹。台高10米许,周长100余米,为土夯而成。相传周穆王曾在终南山造中天台,在仓颉造字台造神庙,名曰“三会道场”。汉魏后佛盛,将造字台改建而成三会寺,唐时鼎盛。

古今一些名人墨士,常到此凭吊。清代康有为坐马车曾谒此台;1936年蒋介石、邵力子、张学良、杨虎城亦到此台,还建议在此立一所仓颉大学,专门研究我国语言文字,惜未实现。

造字台西,是汉武帝刘彻昆明池源头,再西是周穆王陵;台东是汉上林苑的一座行宫遗址。登台四望,沣滈如膏,田园美秀,杨柳含烟,绿水清波,古长安城(今西安市城)历历在目。终南山翠峰南峙,观之使人顿觉天地寥廓,心胸开朗。

灵台

在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沣河西阿底村南1公里处。灵台为周文王所筑,故又名文王灵台。

据《孟子·梁惠王上》载述,“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据《诗经》所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曰灵台灵沼”。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灵台在灵囿中”。据《长安咸宁续志》记载,“周灵台在阿底村南3里许,台基尚存,唯寺宇多圮”。据《三辅黄图》卷5记,“盖用以游观,一说用以观天象”。《孟子》书中还记,“文王之囿,方七十二里”,灵囿为文王游乐之地。

解放前,灵台遗址上有庙宇10余座,今台上只留唐时所建平等寺遗址反明代初期的古建筑,其屋顶为斜山式,廊前有明柱6根,门额有清代陕西省巡抚毕沅所书“灵台遗址”4个大字。

“文革”中,灵台遗址的古建筑有损,今平等寺已维修完整。今测量灵台高27米,南北长12.4米,东西宽12.1米。

灵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家庄园

在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马厂村。郭家庄园是清代康熙时朝议大夫郭振重的府第。原有建筑11组,占地20余亩。坐北面南为硬山式,青瓦白墙,雕刻精艺,家具讲究。主厅门刻二十四孝图案,工艺精湛,有原陕西省长孙蔚如题字匾额。院内保存1架马车,工艺精细。屋内分别有厅堂、祭堂、客室、卧室、厨室等。传说“下了韦曲坡,土地都姓郭。灶夫十二个,长工三十多。人近百十口,骡马一夥夥。四匠不出门,常年做苦活”,由此可见昔日郭家兴盛风光。

2000年,有关部门拨款予以修葺,配备水电,成为民居博物馆。

朱博故里

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与杜曲之间少陵原畔朱坡。朱博故里是西汉哀帝刘欣的丞相朱博家乡所在地,从汉至今,其地沿用以名朱坡。

汉哀帝建元元年(前6年)十月,以朱博为大司空,建元二年(前5年)四月,当上了御史大夫。原丞相博山被孔光免为庶人后,朱博就任丞相,时间很短,只有4个月,秋八月即负罪自杀。

从这里居高下望,樊川美景即现眼前,既可以俯瞰樊川古道的秀丽景色,又可以远眺终南山的巍峨雄姿。附近并有唐代“樊川八寺”之一的华严寺,今这里寺塔犹存。

梁化凤故里

在西安市长安区小丰村。梁化凤故里是清代初期太子少保、江南提督梁化凤的家乡所在地。

梁化凤在顺治时曾打败郑成功,解了江宁(今南京)之围。顺治皇帝大加奖励,命人画像,封太子太保、左都督。康熙皇帝也曾封太子少保,卒于康熙十年(1671年),谥“敏壮”。葬于故里,有石马石碑,今墓不存,而碑、刻石、仪仗均坏于村野。故居有圣旨20道和3幅画像;故里有梁化凤出资修的梁家桥遗址;家中有当年梁化凤本人的画像;村中有昔日西园和南园遗迹故地,还有安葬梁化凤的御碑碑额和残损的碑身,碑上“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字样仍清晰可辨,在后代村民门口有当年梁氏宗庙前的上马和下马石。

梁氏家族,有人探秘,自梁化凤为官以后,他的长子为御前侍卫,次子梁鼐为闽浙总督,长孙为骁骑将军,六世孙为翰林院庶吉士,3幅画像中的朱夫人,传为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之后裔,康熙皇帝曾封匾“壸寿萱庭燕喜”赐她,家族可谓兴旺。他们在西安府亦有府第,今之西安市青年路东段原名,梁府街,就是梁化凤府第所在地;西安市梁家牌楼就是梁化凤死时朝廷和陕西巡抚为他立的“功德牌坊”。而今牌坊无存,而街名仍称梁家牌楼。其他遗址遗迹甚多,尚待进一步发掘。

杜佑别墅遗址

在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樊川朱坡附近。是唐代宰相杜佑别墅的所在地,唐代称樊川,因杜佑等建别墅于此,后称此地曰杜曲。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长安区)人,历任岭南、淮南等节度使。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八年(802年)入朝同平章事。贞元二十一年,即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805年),以杜佑为盐铁度支使同平章事。第二年杜自请解职盐铁度支使,荐李巽为盐铁度支使。唐宪宗李纯元和二年(807年)任司徒。杜佑为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年高德重,连皇帝也不呼他的名字,只以司徒代称。元和七年(812年)卒,生前封岐国公,享年78岁。他一面为官,一面著书,是一位史学家,以30年时间,著《通典》200卷,该书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杜佑是杜琮、杜牧的爷爷,晚年常住此处别墅。杜牧青少年时,也常在此度过,晚年回京,亦住此处。杜佑死后葬于司马村(今长安区大兆乡)。杜牧晚年回京住樊川别墅并自撰墓志铭,嘱他死后葬祖茔。

杜佑别墅直到清代还有遗迹,据清冯集梧的《樊川诗集》(杜牧著)注中记载,“唐宰相杜岐公甲第在长安,而樊川有别墅,中有桂林亭,卉木最为幽邃,日与公卿燕集焉。后以太保致仕,遂居于此。家庙、石室,遗迹故存”。杜牧的《樊川诗集》、《朱坡长诗》、《朱坡绝句》3首等诗,皆对此地有所描述。

沣京遗址

在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马王村一带。沣京遗址位于沣河之西,其遗址范围:东至沣河,南至秦渡镇,北至客省庄北400米,西至冯村、王卫村、灵召河。距西安市25公里许。

沣京为周文王姬昌所建造,是周族为扩大地盘、避免犬戎东侵,在周原(今扶风、岐山一带)的旧都京邑另造的都城。据《诗经·大雅》记载,周文王“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周文王和其子周武王姬发先后在丰建都15年,其中文王2年,武王13年。

西伯侯姬昌在殷纣王受辛十一年,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于十三年被释放,十五年姬昌得吕尚(姜子牙)于渭阳(今宝鸡磻溪钓鱼台),十九年西伯侯姬昌伐崇国,胜利之后作丰邑,有丰宫,徙都之。为了东进灭商,由周原的京邑迁至丰邑(丰京),把原岐下故地,今扶风县黄堆、法门等乡镇和岐山县京当乡一带的地方,封给周公旦和召公奭的采地。姬昌在丰京大搞农业,屯兵养马,积蓄国力,准备灭纣,可惜的是,丰京建成的第二年,周文王便驾鹤仙游,只好将报羑里之仇的重任留给儿子姬发。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他没有辜负其父的遗愿,准备了4年的时间,得到姜子牙的鼎力协助,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率军东征。姬发取得了胜利,遂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近年来,在丰京遗址内出土大量文物,有周代石器、陶器、铜器、甲骨文和车马坑(另有简介),为考古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丰京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镐京遗址

在西安市长安区镐京乡沣河之东镐京村一带。镐京遗址为西周武王所建造的镐京所在地,因其东北有镐水,故名镐京。其遗址范围:西至沣河,南至南张村、沣镐村,北至药王洞,东至张家村、大祥村。

武王姬发十三年春即天子位,国号曰周。据《诗经·大雅》记载,“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邑正之,武王成之”。镐京建成,与丰京隔沣河相望,并有一桥相通。周之宗庙仍在丰京,武王居镐,诸侯宗之,故镐京也称“宗周”。武王十四年迁都于此,西周在此建都300余年,直到周平王宜臼迁都雒邑(今河南洛阳)后,镐京才失去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西周灭亡,这里便成为秦国的势力范围。遗址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解放后,镐京遗址出土大量文物,有周代石器、铜器、陶器、甲骨文字,为我国考古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中央和陕西省都非常重视对丰、镐遗址的保护工作。

镐京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宁宫遗址

在西安市长安区神禾原。长宁宫遗址是唐代长宁宫的所在地,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母所修的避暑行宫。宫区占地200亩,背靠神禾原,面对终南山,原下为滈水,风景如画,自然景美为一处休闲避暑胜地。

宫中殿宇俱无,唯独东半崖上残存有一孔宫窑。这里现有一排排窑洞,皆为砖砌,窑中有洞,洞中有窑,共有60余孔。

解放前,胡宗南为他的校长蒋介石在长宁宫东院区修建了一所别墅,内有八角形卧室、四方形将领议事厅、“×”型跳舞厅、六角亭、八卦亭各1个,为蒋氏望景之亭。并有地下暗道2000米许。暗道四通八达,深通议事厅、卧室、仓库等。西院内有15套别致的平房,陈设古朴,甚为雅静。

客省庄遗址

在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客省庄。客省庄遗址为我国新石器时代之遗址,已进行了发掘,学术界认为这是陕西的龙山文化遗址。

花园村遗址

在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花园村。遗址因其地在花园村,故名。

花园村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遗址。1986年这里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甲骨文,这是自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我国首次发现甲骨文以来,又一次重大的发现。此一发现把我国使用文字的历史提前到4500—5000年前。

汉昆明池

在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马王镇一带,距西安市区15公里许。汉武帝刘彻欲征南方及云南西南边陲,在上林苑内凿成昆明池,竣工于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面积325顷(古顷共100亩,共合32500亩),池中有昆明观。有石刻鲸,长3丈。并立石牵牛、织女像于池之东西,以象征天汉”。在此之先,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凿漕渠,由长安通潼关,渠长300余里,后又由昆明渠相连接,作为官家运货运粮水路要道。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武帝欲征南方先造楼船于昆明池中,练习水战。终于在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平定西南夷,设置五郡。后因时代变迁,有所变化,堤堰崩溃,水源干涸。唐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年),下诏修浚,但后又搁置。终废为农田。然而昆明池东西所立巨石雕刻牛郎、织女仍存。牛郎像原在今斗门棉绒厂内,织女像原在丰镐村,该池旧址南界石匣,北至丰镐,东至五所寨,西至斗门镇,东、西、南、北各20余里,遗迹可寻。

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曾怀念长安昆明池,他在《秋兴》八首中诗云:

昆明池水汉时宫,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空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沈佺期《昆明池侍宴应制诗》中云:

武帝伐昆明,池穿习五兵。

水月汉河在,馆有豫章名。

牛郎、织女石像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大温泉

在西安市长安区东大乡北大村等地。自1982年打成三口温泉井后,东大现已有自喷温泉井九眼,水温在45℃至69.5℃,地热水源丰富,水中含有硫酸钠、氯化钠、氯化钾、碳酸锰等成分,对皮肤病、关节炎有理想的疗效。

这里地处西安市南30公里处,南临秦岭之阴青华山,西有关中八景之一草堂寺,沣河、高冠河、太平河三水穿乡而过,并居于沣滈二水交汇之三角地带,地热资源非常丰富,渠道纵横,草木葱茏,气候温和,环境优美,为沐浴、水疗、娱乐、度假、休闲、疗养、旅游之胜地。

西周车马坑

在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附近西安造纸网厂和西安沣西毛纺厂中间地带。距西安市区25公里。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发掘了西周遗址10余座,保留了其中最为完整的一座。

西周车马坑为东西向坑,内有2车6马。南边1辆是戎车(战车),由4马所驾驰,并有车夫1人的人手骨。车系木质,车厢为长方形,中间有车辕一根,马驾两旁,马头、身上有青铜制的装饰品,车辆两端有铜包裹,相当美观;北边1辆是轺车(座车),由2马所驾,车体轻捷,马饰全用海贝,美丽异常。这两辆西周遗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西周丰京东北、镐京之西。这些发现为研究古代交通工具、西周社会制度、战争器物和丰镐两京的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为国内外考古学家和史学家所重视。

这些马骨在1972年进行了化学处理,以便长期保存。现在仍按原样保护,坑上建起玻璃屋顶房子,成立了保管所,有专职人员负责管理。

西周车马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文王陵

在西安市长安区北原上。周文王陵,据《史记·周本纪》、《集解》引《皇览》云:“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社中也。”即今西安市东南之长安区北原上。这里古称毕陌。

周文王在商殷纣受辛十一年,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曰:“父有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君有不明,臣不可以不忠,岂有君而可叛乎?”乃在狱中演易作六十四卦彖辞。他在受辛十三年被释。在受辛十九年,西北伐崇(国),作丰邑,古有丰宫,遂徙都于丰京。据《诗经·大雅》所载,“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受辛二十年,西伯侯姬昌寝疾,谓世子(二子)姬发(即周武王)曰:“见善勿怠,时至勿疑,去非勿处。此三者,道之所以止也。”世子再拜受教。姬昌遂斃(死)。据《竹书纪年》记载,“文王葬毕西,于丰30里”。

周武王陵

在西安市长安区文王陵之北。周武王陵是周武王姬发的葬地。

姬发继父之位,为西伯侯,牢记其父羑里之仇,他兴师伐纣,大会诸侯于孟津(在河南境),诸侯不期而会者800国。姬发誓师孟津,殷纣王率军70万拒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前军皆无战心,倒戈降周,纣王走鹿台(今河南淇县),衣其宝玉衣自燔而死。武王遂有天下,国号周。

武王姬发嗣西伯侯十三年即天子位,诸侯受命于周,立彻法、祀祖庙,建学养老,访道箕子,作大武乐。十四年迁都于镐京(宗庙仍在丰京)。十九年周武王崩,终年93岁,践天子位7年。于周成王元年六月葬于毕原。

周成王陵

在西安市长安区北原上。周成王陵是姬诵的葬地。姬诵为武王姬发之子,嗣武王位,当时年仅13岁,由其叔父周公旦、召公奭辅政,分别为太师、太保,相王左右,治理国家。成王六年,正百官;立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大冢宰(掌邦治)、大司徒(掌邦教)、大宗伯(掌邦礼)、大司马(掌邦政)、大司寇(掌邦禁)、大司空(掌邦土)为六卿。周公并制礼作乐。成王七年,营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西)。成王十一年,周公旦卒,葬于毕。成王三十七年,成王崩。在位37年,终年50岁,葬此。

周康王陵

在西安市长安区北原上。周康王陵是周康王姬钊的葬地。姬钊嗣成王位,为成王之子,武王之孙。在位时,推行成王政策,加强国治,是谓“成康之治”。旧史家夸称当时“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康王在位26年。二十六年崩,葬于此。

周穆王陵

在西安市长安区宫张村。周穆王陵是周朝穆王姬满的墓地。周穆王为历史人物,也是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人物,是周昭王姬瑕之子、昭王乘船溺死于汉水,于是继位而有天下。传说周穆王曾周游天下,在瑶池和西王母相会,《穆天子传》就是写周穆王西游的故事。

据史籍记载,穆王元年筑祇宫,十七年王西巡狩,徐戎叛,王归,征克之。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合诸侯。三十五年征犬戎,擒五王,将犬戎部分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五十五年穆王崩,在位55年。传位给周共王。

周穆王陵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公墓

在西安市长安区北原上。周公墓是西周姬旦的葬地。周公姬旦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他辅周成王治理国家而著名于历史。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他不谋王位,孔子仲尼很尊崇他。周公卒于周成王十一年,葬于此。

杜陵

在西安市长安区杜陵乡东伍村北。杜陵是汉宣帝刘询的葬地。

杜陵,据《通志》记载,此地为古杜柏国地,秦代置杜县。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在此筑陵,称为杜陵,改杜县为杜陵县。此地在秦、汉、隋、唐都城之东,称东原,因汉宣帝杜陵在其上,也称杜陵原。

汉宣帝刘询的祖父,是汉武帝刘彻的太子,名叫刘据,武帝征(延)和二年(前91年),江充诬告太子宫中埋有木偶人,以诅咒武帝,帝当时多病,亦疑别人埋木偶咒他。江充一告密,太子刘据大为害怕,杀了江充和胡巫。武帝发兵追捕太子,太子也发兵抗拒,激战5日死人数万,后太子兵败而自杀,是为“巫蛊之祸”。刘询出生不久,就被监禁长安狱中,直到遇赦出狱,寄食于祖母史良娣的娘家,娘家在今西安市东北史家湾。宣帝少时便在民间,深知“闾里奸邪、吏治”的民间疾苦。他在民间,常游户、杜之间,酷爱这里风光,故选陵于此。

汉昭帝刘弗陵驾崩,绝后无子。大将军霍光和大司农田延年商议,把昭帝死后由昌邑王接位向太后言明废之,改由刘询继位。刘询登基,年18岁,七月登基,十一月立他原夫人许氏为皇后,因知民情,便赦天下勿收田租赋,对内任用贤能,对外联络西域三十六国,大破匈奴,使西北边境安宁数十年,史家认为是“中兴之主”。

汉宣帝刘询崩于黄龙元年(前49年)冬十二月,于汉元帝刘奭初元元年(前48年)春正月葬杜陵。与孝宣王皇后同陵不同墓。陵园占地60亩,封土层层夯起,冢高30米,底边长600米,外垣周长4里,墓冢周有200多亩地的宫阙祭殿建筑群,今成遗址,有明清石碑13通,中碑刻“汉宣帝杜陵”5个大字,上款为:“赐进士及兵部侍郎兼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书”;下款为:“皇清乾隆岁次丙申(考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孟秋(七月)知咸宁县事丁尹志立石”。碑高2米,碑宽0.80米,碑厚0.20米。

陵东有王皇后和陪葬墓18座,王皇后冢距宣帝墓冢300米,称为东园。东南10余里并有宣帝许皇后陵墓,称少陵或称杜陵南园。唐代诗人杜甫居于陵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之杜少陵即源于此。

杜陵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陵

在西安市长安区司马村北。少陵是汉宣帝刘询的原配夫人许皇后的墓地。北距宣帝葬地杜陵10余里许,因规模、封土冢都比杜陵小,自唐以来,即称少陵。古时,“少”与“小”二字同义,故用“少”字。

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春正月,大将军霍光的夫人想以小女做宣帝的皇后。皇帝没有同意,不忍将在民间匹配的许氏废掉,霍光夫人于是想出杀人的念头。适逢许皇后妊娠病来,霍夫人要求女医淳于衍投毒于药中。衍即照办,将毒合太医大丸,请皇后饮之。饮后顷日,皇后病重而殁。以后有人上书告诸医侍,皆收入狱。许后殁后,葬于此地,称杜陵南园,地处杜陵东南之故。封土现高25米,东西长90米,南北宽85米。

唐杜甫曾卜居少陵之西,又因其13世祖杜预为西晋大将军,是长安杜陵人,因之对杜陵(包括杜陵原和少陵所在的鸿固原以,及今长安的杜曲和樊川)有着特殊的感情,故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孝宣王皇后陵

在西安市长安区杜陵乡东伍村北杜陵东。孝宣王皇后墓是汉宣帝刘询的皇后王氏的葬地。

孝宣王皇后,父名奉光,好斗鸡,与刘病己在民间相识。昭帝驾崩后,大将军霍光废去继位的昌邑王,迎刘病己入宫继位,刘病已改名刘询,是为汉宣帝。因宣帝与王奉光是老交情,奉光有女10余岁,刘询遂召入宫内为婕妤。以后霍光夫人想以自己女儿充当皇后,乘皇后许氏病时,在药中下毒害死了许皇后。宣帝怜太子刘奭无母,选后宫王婕妤养太子,则立为皇后。宣帝刘询崩,太子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

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王太后寝园修成,墓冢距宣帝冢相距300米,称为东园,与宣帝同陵不同墓。汉成帝刘骜永始元年(前16年),王太后殁,葬于此地。

丙吉墓

在西安市长安区大兆乡新庄村北1华里许。丙吉墓,当地人称曹村冢。

丙吉(?—前55年),字少卿,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本为鲁狱吏,累迁廷尉监,治巫蛊之狱,受诏决狱,心知刘病己(汉武帝曾孙,即汉宣帝)只生下数月将遭“巫蛊之灾”,所以设法送至外祖母史良娣娘家(今西安市史家湾)寄养。后丙吉曾任大将军霍光的长史。昭帝崩后无嗣,丙吉建议迎立刘病己继位,以后果然刘病己入宫即位,是为宣帝。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六月,以丙吉为御史大夫。元康三年(前63年)封丙吉为博阳侯。神爵三年(前59年)四月,宣帝以吉为丞相。担当4年丞相职务后,于宣帝五凤三年(前55年)春正月卒,谥曰定。病重时,皇帝问谁可以代他之职,他向皇帝推出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3人,以后3人居要位,皆称职。皇帝称吉为知人。

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画功臣于麒麟阁者11人,丙吉位列第6位,卒后葬此并建墓立碑。

据《咸宁县志》记载,“丙吉墓在大兆社新庄村北2里,墓周24丈,俗呼塌冢”。今封土仅存东北部分,尚高3米,为夯土墓丘,土质纯净无杂物,夯层10厘米许。墓冢南13米有墓碑1通,碑高2.3米、碑宽0.8米、碑厚0.2米,为清高宗弘历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书,上书“汉丞相丙公吉墓”7个大字,字体隶书甚工整。

执失奉节墓

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执失奉节墓,是突厥人执失奉节的葬地。葬于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

执失奉节墓于1957年发掘。发现墓室北壁有幅红衣舞女壁画。画中舞女,以朱红所绘,发髻高堆,眉目清秀,面大口小,衣裙褶纹,亦以朱色粗线表现;体态轻盈,纱裙飘逸,右臂向下,左臂向上,头稍低下,急速旋转,宛然翩跹起舞。

郁久闾可婆头墓

在西安市长安区大居安村北。郁久闾可婆头墓为隋代茹茹族(也称柔然族)大将军的葬地。

郁久闾可婆头17岁承袭爵位吐豆弗,后归北齐授沙州军政要职,并授都督、伏波将军、仪同三司、开国公,右卫大将军。北周时授上开府、九陇郡开国公、大将军。隋授北道行军总管、长州军事、刺史、北道行军元帅。享年62岁,卒于豳州(今彬县)。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二年(592年)正月廿六日迁葬京兆高阳原,即今址。墓为“甲”字形,长30.9米、深8.6米,3个天井,石门、立俑、墓志、陶磨等文物112件。如此大的少数民族高官墓,还是不多见的。

韦坚墓

在西安市长安区南里王村。韦坚墓是唐代长安令、陕郡太守韦坚的墓地。

韦坚,唐代京兆万年(今长安韦曲镇)人,字子全,为唐中韦后的弟弟。初任长安(今西安市)令,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擢升为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在咸阳附近渭水旁作堰,截断灞水、浐水,作一与渭水平行的漕渠,至华阴的永丰仓附近,与渭水合。又在禁苑东望春楼下开广运潭,以便漕运。后为李林甫所陷害,贬岭南。天宝五年(746年)被杀。死后葬此。墓穴中有壁画,画中有男女侍从,衣饰华丽,神态恣肆,表情骄横。

宋伯康墓

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郭北村高阳原。宋伯康墓是唐代大夫宋伯康的葬地。

宋伯康墓,为农民取土发现,出土宋氏的墓志,上盖刻有“唐故宋大夫墓志之铭”9个篆体字。从墓志上得知宋伯康的伯父宋崇望是内侍省给事;宋伯康的父亲宋守义被“赠骠骑大将军”;宋伯康本人,字安耆,死于唐宣宗李忱大中四年(850年),翌年葬京兆郡长安县义阳乡邓村高阳原。此墓和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唐代长安城郊区乡里提供了实物资料。墓志送交陕西省博物馆收藏。

李爽墓

在西安市长安区羊头镇。墓中发现壁画,内容多是衣着朴实的青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壁上的托盘侍女,神情忧郁,回首移步,闷闷不乐,情有所思,反映出“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的内心世界。

薛允升墓

在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马王村西南。薛允升墓是清代末期刑部尚书、律学家薛允升的葬地。

薛允升,陕西长安人,生于清仁宗颙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文宗奕咸丰六年(1856年)考中进士,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九年(1893年)任刑部尚书,并任山西按察使。供职期间,能按律办事,遇到办案疑难,记之于笔,著有《读例存疑》54卷。对律学能研究、比较,把唐代和明代的刑法集中而著《唐明律合编》30卷,是一部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唐、明法律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中国法律的重要文献。他的著作还有《薛大司寇遗集》2卷。他的律学思想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薛因亲属案而被弹劾,降职三级,贬授宗人府府丞。次年辞官归故里。慈禧避难西安,薛充升复被起用为刑部尚书。第二年慈禧回銮北京,薛随驾同进京,在中途河南病逝,搬尸回陕葬此。

井勿幕墓

在西安市长安区上塔坡村的清凉山上。井勿幕墓是陕西同盟会支部长井勿幕的葬地。

井勿幕,陕西蒲城人,生于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四年(1888年),卒于1918年,年仅30岁。他15岁东渡日本留学,不久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他在陕西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赞其为西北革命巨柱。他曾任秦陇复汉军北路招讨使,后任护国招讨军总参谋长、陕西靖国军总指挥。1918年底,率部至兴平南仁堡,被北洋军阀杀害。

1946年,井勿幕的灵柩由兴平移此建坟,前筑碑楼,碑刻“中国同盟会陕西支部长井勿幕之墓”15个大字,并建有石供桌、石凳等。“文革”中被毁。后人民政府拨款重修,新修陵墓更加高大宏伟庄严。

杨虎城陵园

在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底杜公祠之西、西汤公路之滨。距西安市市区10多公里。

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与张学良将军,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影响下,在全国抗日大运动推动下,在西安市临潼区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便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杨张两将军实行“兵谏”,目的是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事变发生后第4天,中共中央、毛主席派周恩来到达西安,与多方曲折而复杂的协商,使蒋介石接受六项条件,和平解决了此一事变。然而蒋介石背信弃义,于12月25日回到南京,即扣留了陪其同机而行的张学良。1937年11月由武汉骗杨虎城到南昌,从此杨虎城被囚12年之久,于1949年9月被杀害于重庆。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2月1日发掘杨虎城之遗体,1949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向杨虎城家属发了唁电,1950年1月15日在重庆开追悼会,1950年2月7日在北京举行公祭,是日,杨虎城及随同死难的夫人谢葆真,次子杨拯中、幼女、副官阎继明、警卫员张醒民、秘书宋绮云夫妇和宋的小孩(即小萝卜头)9付灵柩,移葬此陵园。

杨虎城将军,名彪,虎城为其号,陕西省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人。家以农为业,父亲在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二日被仇家诬陷,为清政府绞死于西安。清末帝溥仪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二十三日杨虎城率数百人参加了辛亥革命队伍,隶属于秦陇复汉军向枝山的“向字营”。1914年杨虎城打死恶霸李桢,被官府缉捕而流亡蒲城、郃阳、大荔、朝邑等县,时年20岁。1915年率流亡之数百人袭击“称帝”之袁世凯军队。1916年,编为陕西省陆军第三混成团,任第一营长。1917年任第三路第一支队司令,反对北洋军阀。1926年4月18日进驻西安,当年5月15日北洋军阀头子指使河南军阀刘振华,以10万之众的镇嵩军,围困杨军于西安城长达8个月之久。在11月28日解围,杨军和市民死难5万人,在西安革命亭下集体葬埋两大冢。在祭悼死难军民大会上,杨虎城将军送了挽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之后杨虎城避居富平、三原等县。1927年2月9日任国民联军第10路军总司令。1928年4月,化名呼尘偕夫人谢葆真,秘书米暂沉,由上海赴日治病半年。1929年任第二集团军暂编21师师长、南阳守备司令、新编14师师长、改陆军17师师长。1930年扩为第7军、17路军,任军长、总指挥,后进驻西安。1931年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3年免去陕西省政府主席职务。1931年9月18日,“9.18事变”后日侵军占全东北。1935年东北军张学良入西北,驻军西安。蒋介石对日妥协,张杨两将军遂发动了“西安事变”。

杨虎城墓大门额有“杨虎城将军陵园”7个金色大字,墓碑刻“革命先烈杨虎城将军之墓”11个大字。其墓两侧是杨拯中、宋绮云夫妇、阎继明、张醒民,以及夫人谢葆真之墓。

阎良区

汉太上皇陵

在西安市阎良区北荆山上。汉太上皇陵是汉高祖刘邦之父刘瑞的墓葬。刘瑞,世称太公,后被尊为太上皇,故陵墓称之为汉太上皇陵。

汉高祖刘邦五年(前202年)即皇帝位,都洛阳。同年采纳娄敬建议,徙都关中,先都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高祖七年又自栎阳徙都长安(今西安市西北郊汉城遗址)。当时长安给刘瑞的住室未就,暂留栎阳,汉高祖刘邦“五日一朝太公”,行父子礼。太公刘瑞说:“高皇虽子,而为人帝,吾虽为父,而为人臣,岂可皇帝朝叩臣子乎?”俟后,高祖来朝拜行礼,刘瑞却持扫帚出门,高祖大惊,扶太公问其故,太公答曰:“不能因吾而乱天下法。”高祖愈加尊父,称为太上皇。

刘瑞居关中,思念故乡沛县丰镇乡俗民风,汉高祖刘邦命人于渭河南岸,仿丰镇新建其城池,迁丰镇乡民于新址,太上皇大喜,赐名新丰,即今临潼区新丰镇命名之原委。

汉高祖刘邦十年(前197年),太上皇刘瑞殁,荆山葬焉。陵呈圆柱体状,顶周长15米,底边长30米,冢高10米。陵前立石碑,碑为清高宗弘历乾隆时富平知县吴六鳌所立,碑上镌刻“汉太上皇陵”5个大字,为当时陕西巡抚毕沅书丹。

波斯商人墓

在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乡醒钟村。波斯商人墓为唐代古墓,是波斯商人的葬地,墓主人经丝绸之路来到长安(今西安市),死后葬此。

1981年9月,发掘出这座唐代古墓。由方形墓室、甬道和墓道3部分组成。出土文物有灰陶罐、铜饰、骆驼、大陶马、打马球俑、武士俑、牵马俑等,这些俑人都是深目、高鼻梁、身着胡服的波斯商贾模样。

此墓的发现,是唐代通过丝绸之路与西亚诸国外交、通商、友好往来的见证。

蓝田县

蓝田八景

在蓝田县境内,自明代以来,经民众传诵、文人笔绣,逐步成句成章。现将八景列后,以飨读者。

(一)辋川烟雨

辋川,谷口两山对峙,水从山隙辋出,流注灞水。因其环凑沦涟如车之辋,故名辋川。

自蓝田县城经篑山沿谷而上,峪口古称“阎王砭”,巨峰如屏,凿山为径。过砭开阔,水流变缓,沿谷山花野藤,瀑布溪流,山岩相映,群峰竞秀,山谷湿气较重,雾如炊烟,缠绕山巅,飘荡空际,景致甚美,称之“辋川烟雨”。

自唐代,辋川就已驰名,唐之诗人、书画家王维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在此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在此作诗甚多,绘画不少,留迹与游迹不下20余处,诸如,王维别墅、清源寺、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千竹岭、欹湖、金屑泉、白石滩、南北垞、卒夷坞、栾家濑、漆园、椒园、钓鱼台、临湖亭、老虎崖(王维养鹿故地,称鹿柴)、茱萸沜(今何村北半圆台地)、宫槐陌(何村西南小路)、竹里馆(今支家湾)、白家坪(王维墓地)、古文杏(王维手植)、栗园等。而今,蓝田县文化馆存有明、清人摹绘王维《辋川图》更为详细和珍贵。

(二)玉山并秀

玉山在玉山镇附近,是蓝田第一高山和名山,又名蓝田山,山顶平坦,又名平顶山,状如覆车,亦称覆车山。道人王顺曾隐居此,又称王顺山,蓝田种玉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这里山峰白石壁立,双峰对峙,蓝水从山脚奔泻而下,白石绿水蔚为壮观。杜甫《九月蓝田崔氏庄》诗中曰:“蓝水远从千涧出,玉山高并两峰寒。”

(三)灞流环清

灞水,原名滋水。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秦穆公见此水源远流长,而他欲霸天下,遂改霸水,霸水后改为灞水。灞水流经蓝田县城之南,似银带而北去,人云“灞水环城,河岸柳绿水清”,故称“灞流环清”。

(四)石门汤泉

在蓝田县汤峪镇。汤峪镇在秦岭之石门峪口,所称“石门”者,其峪山势如门,谷深景优,唐代初期,传为仙僧所掘,此乃《旧图经》上所云。汉唐之时,曾是帝王郊游行宫所在之处。唐称汤峪温泉为大兴汤泉。历代皆有修葺,解放后经修建,成为疗养观光的旅游胜地。

(五)绣岭春芳

绣岭,今称横岭,昔日这里草木繁茂,蜂飞蝶舞,牛羊成群,是一片锦绣风光。绣岭名胜古迹众多,有伏羲氏之母华胥氏的故地华胥渚,汉将军李广的射雁台、挂弓树,还有传为女娲氏和太白神祖所居的阿氏庄、阿福原、太白祠、金山神庙等。

(六)鹿原秋霁

鹿原者,乃白鹿原,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周平王东迁之后,曾有白鹿游于此原,故名白鹿原。古称霸上,刘邦当年还军霸上,就是在这个原上。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573年),在此置白鹿县。古代原上茂林修竹,芳草铺地,沃田相间,是鸟兽追戏的幽胜世界,帝王游览校猎的场所。鹿原肥田沃土,秋收雨后,秋高气爽,禾穗含露,别具风光。

(七)秦岭云横

秦岭为关中南之界岭,据《旧县志》记载:“秦岭就在县界者言之,东西约170里。”是蓝田县和商洛市之分界岭。这里万山林立,河谷密布,为黄河、长江的分水岭,岭南水入长江,岭北水入黄河。“八水绕长安”多半源出秦岭。山上云烟浩瀚,白云如带,横断群峰山腰,若雨后登山观望,千谷万壑,气象万千。唐文学家韩愈贬官潮州,曾路经秦岭,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八)蓝桥仙窟

蓝桥在古蓝关道上,仙窟指的是蓝关道上的碧天洞,是八仙之一韩湘子的修身成道处,人称湘子洞。韩愈受贬过蓝关《示侄孙韩湘诗》就是写给前去迎送他的韩湘子的。这里前是蓝水,后是碧峰,与成仙岭相接。洞周古藤缠绕,古树参天,瑶草斗艳,委实仙境。裴航、云英“蓝桥相会”的典故,就出在这里。明李固本《蓝桥道中》诗曰:

不尽山青水秀,都来鸟语花香。

揽辔蓝桥幽处,浑身忘在他乡。

清凉寺

在蓝田县白鹿原蒋寨村。清凉寺始建于六朝,重修于唐代,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和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皆重修或修葺。明皇曾御书寺额“清凉寺”匾额,并赐名寺中石佛为“长石佛”,20世纪60年代,长石佛被运往北京。

清凉寺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悟真寺

在蓝田县城东南10公里王顺山。悟真寺创建于隋代,唐代尉迟恭曾监修重建。原有上、下二寺,相距3里,上寺在悟真峪内西边山崖上,竹林葱翠,俗称竹林寺,房廊台殿,随峰峦之起伏建造,周10里,望之犹如仙山琼阁;下寺在悟真峪口外蓝水南岸,背负山林,面对蓝水,环境清幽。

悟真寺建筑宏伟壮丽,殿宇毗连,楼阁重叠。唐代有高僧法诚、归真于此著经立说,日本空海于此学佛,弘扬佛法。这里当时有僧侣千人以上,颇为雄伟。

赵光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重修此寺,改为崇法寺,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时,秦王朱怀埢又重修葺此寺,将建筑群中之下寺水陆殿(今水陆庵)加以扩修后奉为家祀佛堂。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1567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年(1822年)皆有所修葺。今仍保存寺庙、佛像和石塔。

悟真寺,历代文人学士到此游历者甚多,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唐宪宗李纯元和九年(814年)秋,曾游历此寺五昼夜而不忍离去,并有《游悟真寺》诗留世。此外,还有钱起、卢纶、王缙、苏舜钦曾游寺题咏。

水陆庵

在蓝田县普化乡莲花山下的鱼形小岛上。水陆庵距蓝田县城约10公里,距西安市区约50多公里。这里流水潺潺,野花飘香,古柏苍松,鸟语宛转,穿过幽径,透过松柏,则见飞檐掩映于龙柳月桂之间的水陆庵,显得清静肃穆雅致。

水陆庵,传说本是悟真峪北普陀兰渚庵的水陆殿,庵毁后,人称此殿曰水陆庵。相传庵始建于六朝时代,素以精巧的壁塑群像享有盛名,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之一,为陕西省现存古代雕塑最多最完整的寺院。这里主要殿堂有山门5楹、中殿3楹、大殿5楹以及两面厢房等房屋40余间,有大小塑像3700余尊,传说雕塑出自唐代名家杨惠之之手。大殿内的彩色泥塑最引人注目,分为南北山墙、殿中正壁间西壁及西檐墙四部分,其中以南北山墙的壁塑最引人入胜,采取连环塑的形式,层层列塑佛祖释迦牟尼传略故事,从北墙开始,到南墙终止,雕塑山水桥梁、亭台楼阁、殿宇宝塔、人物佛神、鸟兽虫鱼,以及佛前常用的象、狮、麟、牛和飞天、龙凤、供养人等,布局严整,结构紧密,层次分明,性格鲜明,姿态各异,各尽其妙。特别是大殿中三大佛像,其背光装饰华丽的花卉浮雕和神奇的人物典故,虽塑像满壁皆是,然紊而不乱,主次分明,构图匀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睱接。那些小飞天和诸天神衬托着高大的如来佛像,犹如繁星绕明月之状,鲜明夺目。正殿西檐下,有完整的一壁据说为五代时期的塑像。

水陆庵,传说初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由名将尉迟敬德监修过此庵,年长日久,几经盛衰,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又获修葺,为明秦王朱怀埢所重修。

解放后3次拨款维修这一古老艺术宝库,使古迹得到妥善保护,水陆庵的面貌又焕然一新,成为陕西省境内观光、游览的胜地之一。

水陆庵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芸阁书院

在蓝田县城北五里头村。芸阁书院原为宋代四献祠。北宋时,这里是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四人故居。吕大忠为宝文阁直学士,吕大防为尚书左仆射,吕大钧为宣仪郎,吕大临为秘书省正字,吕氏四兄弟颇有名声,人尊之四贤。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陕西巡抚阮勤令蓝田知县刘震在吕氏故庄修建祭祀吕氏四兄弟之祠,书祠额为“宋四献祠”。祠后有一佛寺曰芸阁寺。至明孝宗朱佑樘弘治时,陕西提学副使王云凤为发扬吕大临治学精神,倡导教育事业,遂将四献祠和芸阁寺合并,撤去佛像,改建而成芸阁书院。芸阁书院后又改名云阁学舍,历经400余年,经官方或私人出资修葺扩建,屡达17次之多,增修讲堂、号舍、门楼、灶房,扩至20亩左右之大。

明代著名学者冯从吾、秦关曾讲学于此,在此求学有本省、全国各地学子,并有朝鲜学习“汉学”的留学生,对陕西的文化教育事业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维别墅

在蓝田县辋川乡秦岭山中辋川谷中。距蓝田县城10余公里,距西安市城区60余公里。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九年(731)进士,为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之乱”,王维被掳曾受伪职,平叛后降为太子中允。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年),官为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购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加以构筑点缀,在此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前期奉使出塞期间,曾写过以边塞为题材的气势奔放的诗歌,在官场和战乱受挫后,此时消沉,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绘画作诗,并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他善诗、工画,兼通音乐,北宋诗人苏轼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擅作平远画景,以写山水松石为著,曾绘《辋川图》,其石刻存于蓝田县城。现存其诗400余首。著有《王右丞集》。

辋川,水名,即辋谷水,两山对峙,水从山隙辋出,据《辋川志》载,辋川在县南峣山之口,水沦涟如车辋,故名。

由蓝田县城入谷南行,过三里砭,沿岸东西盘旋而上行,不到10公里即达辋川尽头,飞云山下有鹿苑寺,一名清源寺,即唐代王维别墅故址。门前叠嶂如屏,流泉如带,风景甚佳。据《王维辋川诗序》记载,别墅在辋川山谷,其游址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千竹岭、欹湖、临湖亭、金屑泉、白石滩、南垞、北垞、竹里馆、卒夷坞、柳浪、鹿柴、木蓝柴、朱萸沜,宫槐陌、栾家濑、漆园、椒园、栗园等20多处胜景。

王维晚年信奉佛教,母亲死后,则舍别墅辋川庄为鹿苑寺,其母墓在寺西,有塔,为王维所建。寺门口有银杏树1株,枝繁叶茂,围可5抱,高20余米,传为王维手植。当年寺东即椒园,西即漆园,北即栗园。王维所绘《辋川图》真迹不存,明代郭漱六摹绘刻石,清代熊墨樵又摹刻石,笔法工整,为珍贵文物。其石刻前言在蓝田县城白云寺,而今存县文化馆。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云: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王维《辋川闲居诗》诗云: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寂寞于陵子,拮槔方灌园。

王维《辋川图》石刻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福和尚碑

在蓝田县厚镇乡东咀村原空寂寺内。大福和尚碑原为空寂寺之碑石,年长月久,寺已空荡无存,只有此碑留世。

大福和尚碑,高5米,碑分碑首、碑身和碑座3部分,碑首呈半圆形,高1.25米,碑额篆书“大唐故大福和尚碑”;碑身高2.55米,宽1.20米,厚0.30米,阴面线刻像,并记载渭南、蓝田两知县强把附近田地划归此寺的告示和70多位施主立碑人的姓名,阳面刻碑文,碑文21行,每行60字,全文共计1228字,记载大福和尚的生平事略。

大福和尚碑刻立于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763年),尚书主客员外郎陆海撰文,安国寺沙门帷嵩和尚书丹,比丘实悟所镌刻。碑首雕刻玲珑,蟠龙翻绕;碑文行书,流利畅达。在《蓝田县志》和《宝刻丛编》、《京兆金石录》、《石刻题跋索引》、《关中汉唐存碑跋》、《关中金石文字存佚考》等古书中均有收列。

大福和尚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关

在蓝田县汤峪镇汤峪口东1公里处。石门关,两峰陡峭相夹,中仅丈余,形若门户,为昔日长安通往商洛至鄂豫的途径,为历史上著名的关隘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躲避王莽兵追赶,曾在关上小窑中藏身,人称“刘秀窑”。红军长征中,徐向前率军于塘子街休整。解放战争中,李先念曾率解放军由此出山,进兵关中。

石门关西的汤泉,传为唐初异僧所掘,唐玄宗李隆基命名为大兴汤院,明、清、民国及解放后历代修饬,古为帝王郊游行宫之所在,今为民众沐浴、观光、休闲、疗养旅游的胜地。

石门汤泉为“蓝田八景”之一。

秦峣关

在蓝田县秦岭山中蓝桥乡蓝田峪中。秦峣关,今名蓝田关,简称蓝关,是由关中长安(今西安市)通商洛、河南、湖北以及江汉东南各地的一处重要关隘,为历代兵家所重视。这里山峦叠嶂,逶迤盘旋,路险石怪,异花遍地,山泉潺潺,撒珠溅玉,风光幽雅。

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赵高既弒二世,使人与沛公约,分王关中,沛公不许。及子婴诛杀赵高,遣将兵拒峣关。沛公欲击之,张良曰,秦兵方强,愿益张旗帜为疑兵,而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秦将果欲连和。沛公欲许之。良又曰,不如因其怠而击之。沛公引兵绕峣关,逾篑山(在蓝田县南),击秦军,大破之。”又据《史记·高帝纪》记载:“秦王子婴遣将拒峣关,沛公引兵绕峣关,逾篑山,击秦军,大破之。”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559年),自峣关徙置青泥故城侧,改曰青泥关。(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二年(573年)改为蓝田关。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年)徙复旧所。蓝田关因县为名。”

蓝田关关街中原建过蓝关牌坊,两面皆有匾额,一面题“秦岭云横”,一面题“雪拥蓝关”,此两匾额取唐代文学家韩愈过蓝关《示侄孙湘诗》中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而来。

蓝关古道

在蓝田县境秦岭山中。蓝关古道指蓝田县城南登峣山、上七盘,经乱石岔、鸡头关、凤子门、六郎关、十二铮坡,到蓝桥关而过秦岭至商州牧护关、黑龙口等东南各地。沿途古代设有青泥驿、蓝田驿、桓公堆驿、蓝桥驿、翟平驿、故驿、五松驿等驿站。秦、汉、唐历代通过此古道之行旅商贾、文人学士、僧侣尼道、军旅戎马,比比皆是。秦穆公二十五年,派兵经蓝关,过武关(今陕西丹凤县)而行兵东南,占据江汉流域。秦始皇第二次出巡东南,去时出潼关,回时由云梦、南郡,进武关,过牧护关,由蓝关回咸阳。沛公刘邦亦取道武关、蓝关古道,绕峣山,逾篑山,击秦军,在篑山下歼秦守军主力,入咸阳,终成帝业。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十年(354年),大将桓温征关中,与前秦苻坚数万众恶战于蓝关古道,现蓝田县蓝桥镇南有桓公堆,即是桓温当年征战厮杀之古战场。明末农民军闯王李自成,曾与明官军洪承畴部大战于蓝田,经常派兵自蓝关古道至石门(今蓝田县汤峪镇)等地与官军作战。

解放后,1958年修简易公路,以后又修蓝小公路,成为312国道现经之主道,公路旁,古道之栈道、关隘、驿站遗址,今仍可见。

蓝桥

在蓝田县蓝桥乡蓝溪之上。蓝桥为秦岭山中蓝溪上之古桥,距著名的蓝田关和蓝桥驿不远。这里山雄水秀,自然风景优美,气候凉爽宜人。相传这里古代有仙窟玉峰洞,在唐穆宗李恒长庆(821—824年)年间,落第秀才裴航游于鄂渚,途径蓝桥,遇一女名云英,眉清目秀,婀娜端庄,两人一见钟情,其祖母言以玉杵臼为聘礼方可许之。裴航回长安四处求臼,果得。携往蓝桥奉老媪,并为捣药百日,老媪有病痊愈。裴航、云英二人遂结良缘,双入玉峰洞而成仙。由此典故流传,或为诗文,或为剧作,明代云水道人《蓝桥玉杵记》、杨之炯《玉杵记》剧本、尤膺《蓝桥记》剧,皆以裴航、云英故事为题材编写而成。《庄子》中记载,有一位名叫尾生的男子与一位女子相约于桥下,水涨大,尾生抱桥梁柱而死。清代《西安府志》说,尾生抱柱而死的桥就是蓝桥。

蓝桥,因朝代更替,战乱兵燹,时为木桥,时为石桥,时而毁之,时而建之,最后一次据《蓝田县志》记载:“清时,桥久废,羽士王天枝募钱为链,飞控如虹,行人便之。”而今,尚留古之凿石为窝,拴铁链之痕迹。原桥石墩上隐约可见古刻“尾生抱柱而死”和“裴航得玉臼于云英处”字迹。

“蓝桥仙窟”为蓝田八景之一。

秦岭

在蓝田县和商洛市分界处。秦岭为蓝田县境内大山,据《旧县志》记载,秦岭就在县界者言之,东西凡170里。

秦岭,为关中南面山脉的总名,是蓝田县内各山之祖,著名的玉山、峣山、青峰、锦绣峰等,均是秦岭的支脉。这里万山林立,河峪密布,云雾常年弥漫山顶,横断群峰之腰,白云绵绵,细雨濛濛,气象万千。

古之蓝田古道、秦峣关、蓝桥都在秦岭山谷中,沛公击秦兵的篑山古战场,桓温击前秦的古战场,都在蓝田境内的秦岭山区中,而今或留于诗史记载,或留地名传后。

而今,312国道通过秦岭,不因雪拥而阻滞,并在蓝田境内和商州境内交界的秦岭主岭下,凿开公路特长隧洞,一洞跨两县市,南口在商州地界,北口在蓝田地界。

明代欧阳詹《题秦岭》诗曰:

万里烟梦锦帐间,云迎水送度蓝关。

七盘九折难行处,尽是袭黄界外山。

绣岭

在蓝田县华胥乡。绣岭,今名横岭,名胜古迹甚多,有伏羲之母华胥氏的故地华胥渚;有相传为女娲氏和太白神祖的居所阿氏庄、阿福原、太白祠、金山神庙;有汉代大将军李广的射雁台和挂弓树。孟岩村封土堆传即华胥陵(另释)。

“绣岭春芳”为蓝田八景之一。

王顺山

在蓝山县城东南10公里许秦岭北侧。王顺山,又名平顶山,山顶平坦之故;也称覆车山,状如覆车之故;又称蓝田山,因是县内第一高山和名山之故;亦称玉山;其所以称为王顺山者,因古有道人王顺在此隐居得道,羽化成仙之故。又传“二十四孝”王顺担土葬母于此之故。

沿蓝水长堤东行半华里,有桥飞跨南北,过桥即达山麓。山中峰峦挺拔,白石壁立,双峰对峙,蓝水从脚下奔泻,崖石峻险,白石绿水,茂林修竹,山中有悟真寺,上寺即建在悟真谷山腹之中,山底上望,犹如仙山琼阁。隔谷东面,名曰玉山,蓝田玉为陕西名贵产品,古代“蓝田种玉”典故,就从这里发源。此外,这里有碧天洞、成仙岭、舍身崖、铁瓦庙、孝母祠、林鹰嘴、玉女潭、观景台、马岗子、飞天瀑等两洞、三瀑、六潭、八岭、十二溪、三十六峰众景点。

2000年12月28日,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王顺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王顺山以新的姿态迎接着中外游人光临。有312国道经山下,交通方便。

“玉山并秀”为蓝田八景之一。

白鹿原

在蓝田县孟村乡和安村乡等地。白鹿原,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周代平王姬宜臼东迁京师于洛阳之后,曾有白鹿游于此原,故名白鹿原。古称霸上,地居灞水之滨,高踞秦岭之北,灞水西南,故有灞上之称。秦代末年,沛公刘邦曾在此处驻兵。历史上著名的事件“约法三章”就发生在此原,刘邦推翻秦朝,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后,在白鹿原召集关中名流、秦之遗老开会,宣布“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是秦王嬴子婴元年(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十月的事。此外,原上有汉文帝刘恒之母薄姬冢,原东北崖畔有汉文帝刘恒墓地霸陵,两者都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这里茂林参天,芳草铺地,原田沃野,是鸟兽繁殖良好场所,帝王重臣常在原上驰马校猎。秋雨过后,秋高气爽,田禾满原,别具风光。

“鹿原秋霁”为蓝田县八景之一。

玉川印沟

在蓝田县玉川乡。玉川印沟,是关于蓝田美玉和秦之传国玉玺的民间传说故事的发源地。

蓝田玉,全国有名的玉石,在蓝田县境内主要分布于玉川、草坪、红门寺三乡,尤以玉川为著名。玉川主要在核桃沟和冷水沟一带,其品种有白玉、翠玉、墨玉和杂色玉,尤以绿翠和墨晶为珍品。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玉之美者曰球,其次曰蓝,盖以县出美玉,故曰蓝田,这是蓝田县之来历。还有传说,秦之传国瑰宝玉玺,就是用蓝田玉制作的,刻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说:“杨伯雍居终南山,常汲水于岭上,以供过路人渴饮。如此三年,有一人饮后予石子一斗,谓种地中可生美玉,并可得美女做妻。回家种之果得美玉。右北平徐公有好女,人求之,多不许,杨伯雍求之,徐言如得白璧一对即婚。杨于种玉田地中寻之,果得白璧五双,遂聘徐女。”这就是“玉种蓝田”的典故。

民间还有传说,某蔡姓者,常于终南山挖玉寻宝,途中困倦,卧道而睡,梦仙人予语此地有宝玉,方醒见此地一只凤凰,挖之,果得玉坯,献给秦王。秦王称有欺君之罪,砍去其左臂,复往之,砍去右臂,遂衔玉道旁哭曰:吾断双臂而不哭,哭盛世真主不认真假,把宝玉当顽石,把贞士当骗客,把善当恶,把美诬之丑。适李斯丞相过,听之试凿,果得宝玉,上有龙凤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又在印背刻玉螭虎纽,勾勒五龙二凤,于是成为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涂之印泥,朱砂染之,可印千张。从此,这个产玉之地,称之印沟,名称至今未改。

龙洞

在蓝田县蓝桥乡龙沟口村附近山上。龙洞,大洞内有小洞,洞内钟乳、石笋、石柱、石林、石塔,千姿百态,洞景美观。其小洞之小,仅容一人通过。过小洞,有一泉,曰龙泉,水清如镜,深不见底。

黄龙洞

在蓝田县辋川乡岩子上村附近耗子洞上方。黄龙洞,洞口以青砖砌成洞门,进入洞中,宽敞明亮,洞内有一石屏,石屏之后,有约五间房大之洞厅,洞内钟乳石各式各样,有悬空吊坠洞顶,洞壁怪石林立,状如猛兽饿鹰。再前行,曲径幽深,洞顶滴露,叩击石笋,声脆如磬,回音不绝。洞底有洞,洞曲幽深,奥不可测。

锡水洞

在蓝田县辋川乡岩子上村山腰。锡水洞有左右新、老两个锡水洞隔谷相望。

老锡水洞传为古代高僧以锡杖所通,洞内泉水即涌,故名。又因洞内外淌之细泉,细水长流,故又名细水洞。洞门以青砖所砌,洞额有“锡水洞”3个大字。洞内有大厅,高6米,宽12米,长120米,可容1000余人。洞内有玉皇阁,高5米许;有水盆曰“捞钱盆”。洞内顶部,常有上万只蝙蝠倒挂,成为蝙蝠世界。

新锡水洞晚发现于老洞,故名新洞。此洞深300余米,分上下两层。洞口高1.50米,宽3米许,进洞行数十米,有一洞厅,高3米,深33米,宽1.50米。洞厅右上方有一小洞,仅容一人爬行,俗称细脖子。过此处忽然开朗,钟乳林立。再前行50米有天井,井深10余米。以绳下井,又为大厅,厅左右各有一洞。右洞200余米,宽7米,高5米,石塔竖立,形似猛兽,又似火炬,琳琅满目。再前行,有3座钟乳石,一似木鱼石鼓,一似宝鼎香炉。洞石壁有石如佛,昂首盘腿,栩栩如生。井之上方,还有一洞,不易攀登,内部尚未探明。而今,此洞已开通道路,洞内装上电灯,以利游览。

碧天洞

在蓝田县蓝桥乡蓝桥街道东、蓝水河南岸山腰上。碧天洞又名湘子洞,传为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修道成仙的地方。洞深近2里,进洞有大厅,高10米,宽20余米,深15米,宽敞明亮。再前进是鹞子翻身,仅容一人通过,爬行10米,忽大忽小,钟乳怪石,景观奇异,仿似仙境,为幽静神秘窟穴。

碧天洞上方之山头,形似楼阁,山顶又有一小洞,洞内有白色石子,晶莹发光,犹如珠宝,人称山头曰“珍珠楼”。

耗子洞

在蓝田县辋川乡岩子上村锡水新洞的山背面。耗子洞,洞口坐北向南,距山底约200米。洞口较小,需先爬行10余米,然后方可立身行走。洞内钟乳石多而集中,且保护完好,是一处尚未开发的新洞景。

灞水

在蓝田县灞源镇发源,并流经县城南,向西北流注渭水。灞水发源于本县灞源镇秦岭山中,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见此水源远流长,汹涌澎湃,如武力可荡平一切,遂取霸功之意,改名霸水,后来人们以为既为河水,则应为“灞水”。

灞水经蓝田县城之南,似银带环绕而西北去,两岸古多柳树,水清柳绿,情同长安八景中的灞柳风雪,景致甚为优美。

“灞流环清”为蓝田八景之一。

冰泉

在蓝田县境内。冰泉是一处井泉,水落入井泉,就会立刻结冰,即使在三伏热天照样结冰,为一奇景。

汤峪温泉

在蓝田县境内西南终南山北麓汤峪口汤峪镇上。汤峪温泉,又名石门汤泉,距西安市50公里。

据《蓝田县志》记载,汤泉发现于唐初,唐玄宗李隆基曾命名大兴汤院。后开五塘,即玉女塘、融雪塘、连珠塘、漱玉塘、濯缨塘。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三年(1459年)重新修葺,改为四塘,即玉女塘,专供妇女所用;融雪塘,专供官宦权贵们所用;漱玉塘,专为“五花”病患者所用;濯缨塘专供一般平民老百姓男性所用。清代亦分为四塘:即女塘,专供女人们使用;官塘,专供官家所用;五花塘,专供病患者所用;澡塘,供普通民众男人们所用。

解放后,汤峪温泉被列为全国26个重点温泉之一,有矿泉水6处,主泉距地表300米,水温58—62℃,含有钠、钙、钾、氯、硝、溴、碘、氟、砷、氡等,可治疗风湿关节炎、皮肤病、筋骨病、梨状肌综合症、银屑病、湿疹、神经痛以及消化、循环、生殖系统等35种慢性疾病,其中以治硬皮症的疗效为最佳。

关于汤峪温泉的发现和来历,传说诸多,据《旧图经》说,唐初一和尚过此,观见冬雪落地即消,判断必有温泉,挖之果然热水涌出,气汹腾升,传为仙僧所掘。从唐代到当代,温泉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大,解放后,1953年建大型温泉疗养院一所,1957年又修建群众浴室,现在,群众池尚存有清宣宗旻宁道光和清德宗载光绪年间及1964年重修汤峪温泉石碑3通。

“石门汤泉”为蓝田县八景之一。

故京

在蓝田县洩湖镇西5里处。故京,传为明代秦藩王朱怀埢修建的驿馆和园林。当时此处青松翠柏,芳草异花,假山溪流,楼台亭阁,是专供秦王朱怀埢四时从长安府邸前往蓝田水陆庵去奉祀家佛时,中途休息、进食、娱乐之所。而今,遗址犹存,地名故京。

华胥新街遗址

在蓝田县华胥乡新街镇附近。华胥新街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范围:南至原边北约300米,西入西安灞桥区洪庆镇沙河子村,北至四应月。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

怀珍坊遗址

在蓝田县怀珍坊。怀珍坊遗址为商代冶铜遗址,面积有5万平方米,经过试掘,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物及重要的考古资料。

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

在蓝田县葛牌镇。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是为纪念关中第一个红色政权而建立的纪念馆。

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在程子华、徐海东的带领下,从商洛进入秦岭山区,在1935年2月3日于蓝田县葛牌镇创建区苏维埃政府,隶属五星县苏维政府。所辖玉川、红门寺、葛牌等8乡294个自然村,面积达765.3平方公里。在这里打土豪,揪劣绅,铲地主,革命得轰轰烈烈。1935年7月,红25军战略转移,此区苏维埃政府对红军扩军、转移做了重大的贡献。红25军走后,这里留下了军部旧址、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旧址。

而今,这里建成了纪念馆,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布展面积610平方米,分6个展厅,展出图片380多幅,史料书籍80多本,文物12件以及山战炮、轻机枪、步枪等实物,内容涉及红25军长征、建立鄂豫陕根据地、西征陕甘宁迎接红军北上、红74师坚持游击战、蓝田地下党奋斗历程等。

蓝田猿人博物馆

在蓝田县九间房乡公王岭。蓝田猿人博物馆是在蓝田猿人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公王岭和洩湖镇陈家窝村两地在1963年至1966年所发现的猿人下颌骨与猿人头盖骨化石,两地化石统一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或蓝田直立人,简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经古地磁测定,陈家窝猿人距今约50—60万年;公王岭猿人距今约98—100万年。两地相距约30公里,同属蓝田,因此统一命名,统一起来在公王岭建立博物馆和管理所。馆所建立于1979年,是颇具规模的一组建筑群,在岭头猿人头盖骨出土之处,建有一座纪念亭,亭为六角形古建筑,既宏丽大方,又玲珑隽秀,独具民族艺术风格,远眺亭盖如张开之大伞,六角向上翘起,凌空欲飞;近瞧6个亭角各1条口含宝珠的飞龙,张牙舞爪,昂首望天;亭上有金顶,红檐绿瓦,雕梁画栋,辉煌异常。

在纪念亭下,即是一座庄严雄伟的博物馆,馆外广植苍松翠柏,奇花异草,馆内陈列蓝田猿人头盖骨、下颌骨的复制品以及与蓝田猿人共生的北豹、虎、葛氏斑鹿、李氏野猪、前东方剑齿象、硕猕猴、直隶狼、三门马、犬、扁鹿、古野牛、大古熊等1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此外,在出土层中,还发现有打制的粗石器50余件,其种类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石片、石球等。这说明蓝田猿人已经是不同于动物的人类。

蓝田猿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何墓

在蓝田县境内北部。萧何墓是西汉高祖的丞相萧何的葬地。

萧何,沛县(今属江苏)人,曾为秦沛县吏,后佐刘邦起义反秦,入秦都咸阳后,他收集秦律令典籍,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籍,了解社会情况。在楚汉战争中,他推荐韩信为大将,而他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给前线输送人力粮草,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王朝起了重要的作用。后被封为酂侯。定律令制度,又助汉高祖刘邦平定韩信、陈豨、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造反。著有《九章律》,今已失传。为“汉初三杰”之一,卒于汉惠帝刘盈二年(前193年),死后葬此。

蔡文姬墓

在蓝田县三里镇乡蔡王村西,距西安市区40公里。蔡文姬墓是东汉末期女诗人蔡琰的葬地。

蔡琰,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为汉中郎将蔡邕之女,博学有才,精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掳,归南匈奴左贤王为妻,居匈奴12年。曹操念蔡邕无后,以金璧赎归,再嫁董祀。她秉承曹操的旨意,继承父亲的遗志,作《续后汉书》并整理父亲的有关资料。她的悲惨遭遇,使她感伤离乱,追怀悲愤,写有《悲愤诗》五言及骚体各一首,既写她自己的悲惨遭遇,也反映出老百姓在战乱中所受的痛苦。据传琴曲歌词《胡笳十八拍》为蔡文姬所作。

蔡文姬死后葬在这里,村民传说,蔡王村就是由给蔡文姬看墓的人一代一代发展起来的村庄。村西的文姬墓为圆形封土冢,高6米,东西20米,南北27米,占地540平方米。而今,蓝田县计划修蔡文姬墓诗碑廊、《文姬归汉图》雕塑厅、《胡笳十八拍》诗画展览厅、文姬生平事迹展览厅等。

蔡文姬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胥陵

在蓝田县华胥乡孟岩村附近。华胥陵,也称羲母陵,是8300多年前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华胥氏的葬地。

华胥氏是上古盘古氏的母亲,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华胥氏生伏羲、女娲氏,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和黄帝。华胥乡有华胥氏故土华胥渚,有女娲故居阿氏庄、阿福原,因其是中华民族之母,自明代起就有大型祭祀活动,沿至民国时期,后因战乱而中断。

2006年农历二月二日,海内外代表3000多名和当地民众7000多人,举行了中断几十年的祭祀大典。击鼓34通,代表34省、市、自治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鸣钟9响寓意九九归一,华夏统一;奏祭乐,揭陵碑,上祭香,献《伏羲八卦图》,并有巨龙彩凤腾舞,巨龙长56米,代表56个民族,彩凤长34米,代表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此祭祀大典以后每年都将举行。

周至县

楼观台

楼观台在周至县楼观镇楼观山,为周至名胜之最。据对周至县名称之解释,“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为名”,故称县曰盩厔。因字生僻,1964年改为周至。此地山形重叠如楼,故名楼观山,或名石楼山。山明水秀,风景优美,古迹名胜众多,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

周康王之大夫、函谷关令尹喜,于此结草为庐,观望天体,号其宅为关令草楼,亦名紫云楼。周昭王二十五年,老子李耳西游,骑青牛,过函谷关,关令尹喜跪迎入秦,曾于此筑说经台,授《道德经》五千言于尹喜,于是草楼观与说经台融合起来,取名楼观台。

据《通志》记载:老子于此说道德经五千言授尹喜,有说经台,又名升天台。这里有老子炼丹炉,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化女泉下有晒丹谷,相传老子炼丹,于此晒丹。

说经台及其附近古迹甚多,如老子祠、卧牛池、老子墓、王理仙纪念塔、大秦寺塔、崑山律师衣钵塔、化女泉、楼真亭、遇仙桥、宗圣宫、仰天池、望气楼、文始殿、灵宫殿、三清殿、救苦殿、景阳殿、斗姥殿、宝章殿、上喜池、老子白玉石雕像、欧阳询碑、唐玄宗碑、道德经碑、三鹰柏、千年银杏、问仙沟、炼丹炉等楼台、殿、阁、宫、亭、塔、洞、庵、墓、池、泉50余处。自唐迄清,历代均有修葺。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尊李耳为远祖,改楼观为宗圣观,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诏改顺大兴国观,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复改为宗圣宫。前为四子堂、文始殿及三清殿,进至望气楼,其右殿名景阳,有丹井;左殿名宝章为宗圣宫。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至元二年(1336年)对楼观台曾予重修。

老子祠,据《通志》记载,在楼观南。据《长安志》记载,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修,莳木万株,南北绵亘七里,给户三百,供洒扫。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即故地重建。

据《通鉴辑览》记载: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十月皇帝曾幸楼观,谒老子祠。

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祠有元大德(元成宗铁穆耳年号,1297—1307年)中老子渡函谷关图刻石。又有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延祐(1314—1320年)中希声堂碑,朱象先撰文。碑侧有刘汾诗。

卧牛池在东观谷之东,相传道教始祖李耳入函谷关所骑之青牛,由徐甲牧之,曾卧于此。

老子像在说经台之南,为白玉石所雕琢,西立德经和道经两碑;东立老子像记碑和清静经、养生经碑。

化女泉在卧牛池之西,相传老子植手杖,即化一美女,以试徐甲,至拔杖而出水化为此泉。

晒丹谷在化女泉之下,相传道教始祖在楼观台炼丹炉炼仙丹,化炼丹成,于此地晒丹,称其地为晒丹谷。

楼观台,历代帝王文人学士,到此游览者甚多,有的还遗筑宫室,有的刻石留诗,传说秦穆公曾游至此,并建楼观宫;秦始皇亲莅求神,建庙于楼南;汉武帝亲临此地,立宫于楼北;晋惠帝植树十万,移民三百户以护楼观;隋文帝、唐高祖、唐玄宗等皇帝,有的大修楼观台建筑,有的尊奉老子为祖先,有的封勅老子为皇帝,把老子像接到皇宫。两晋道士尹通、牛文侯、尹法兴、王道义、毋始光,西魏道士陈宝炽、李顺兴,隋唐道士岐晖,唐诗人王维、李白,宋诗人苏轼、米芾,元书法家赵孟等,游后刻碑留世,如米芾的题刻“第一山”、欧阳询的《大唐宗圣观记碑》、苏灵芝的《唐老君显见碑》等。

解放后,对楼观台道观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使楼观台面貌焕然一新,并新建了文物展览室、碑石陈列厅、神话模拟馆等。展览室展出西周青铜器爵、青玉圭、青玉琮等;唐代兽面纹陶罐、指纹砖等;宋代耀州窑瓷器等;以及清代石雕刻等珍贵文物。碑石陈列厅位于山门左右,历代碑石20余通,排列整齐。神话模拟馆,内容包括紫气东来、函谷恭迎、高台说经、青峰炼丹、化女青泉、大陵飞升、洞宾戏花、花蛇告状,并以现代声、光、电等先进手段再现出道教始祖老子在楼观台的一系列活动。1984年起,楼观台及其所属祠观全部交由道人自行管理。

录“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说经台诗》:

剑舞有神通草圣,海山无事化琴工。

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楼观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君炼丹炉

在周至县楼观镇楼观山炼丹峰。老君炼丹炉,传说是太上老君炼仙丹的地方。这里的炼丹峰顶就是炼丹炉的所在处,临炉旁边,不仅能饱览苍山如海、修竹似画、烟云掩映的仙都楼观台全景,而且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

相传很久以前,山顶原有两座炼丹炉,一名金炉,一名银炉,都是太上老君炼金丹的八卦炉,每炉各一司炉仙童。而今,山上只有一个炼丹炉尚在,到此参观者络绎不绝。炉为砖垒筑,高三四米,窑有门,门向南,窑内有火烧遗迹。

三鹰柏

在周至县楼观镇楼观台大路西边。三鹰柏是一棵古老的千年柏树,枯干甚像三只雄鹰,肖像无比,活灵活现,若不亲眼所见,岂能相信树枝干能长成三只雄鹰,凡见到者无不为之喝彩称奇,人们便称此奇树神木为三鹰柏。

当地民间传说,有三只老鹰在终南深山修炼数百年后,想成仙却不能,想偷食太上老君三丸金丹,却被老君发现,老君一念咒语,

便把三鹰“定”在柏树上,久而久之,则成此神奇景观。

上善池

在周至县楼观镇楼观台说经台门前右边。上善池为楼观之古名泉池,池右有亭,亭中有石碑,碑上镌刻“上善池”三个大字。

与上善池相对,也有亭子,亭中也有石碑镌刻当地山形地势及楼观台昔日地产界域。

仰天池

在周至县楼观镇楼观台南7公里处。据碑石记载,地肺庵山有天池一泓,山高十数里,鸟道一条蜿蜒扶摇而上,山顶即此池泉,名曰仰天池。

传说,太上老君在炼丹峰炼丹炉炼好长生不老金丹,便在仰天池中喷水蘸火,因此仰天池历来名声甚大。而池面不过2亩之广,水深不过6尺,池中有五色金鱼,池上常现七彩虹桥,民间传说,七彩者是天宫王母娘娘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位仙女,或在此池洗澡,或在此池洗衣,因之有五色鱼,七彩桥。

五龙潭和仙游湖

在周至县马召乡东南3公里黑水峪口。五龙潭位于仙游寺(南寺)和中兴寺(北寺)中间,因黑水峪之潭故又名黑水潭,地处仙游寺旁,又称仙游潭,潭宽2丈余,水色黝黑,深不可涉。

唐诗人岑参有“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之诗名。潭上石壁峭绝,形似龙潭虎穴,为仙游寺十景之一。

这里群峰争秀,山明水秀,云蒸霞蔚,水光粼涟,仙游寺因建仙游湖而迁金盆岭上,塔影虽不能直接照于湖中,却成为附近一处联景。

玉女泉

在周至县仙游寺附近马融石室东边玉女洞下。玉女泉泉水甘甜清洌,沁人心脾。宋代苏轼两次游仙游寺,同章子厚以泉水代酒,痛饮一饱,并盛两瓶带回。为了解决尔后长期饮此真水,防止以假充真,他和仙游寺主持以芒竹劈成两半,写字成契,自己一半,寺僧一半,以东坡之一片为取水凭证,以寺僧之一片为真水凭证,第二次则调换,第三次复如第一次,循环轮流,作为调水符,犹如调遣军队之虎符一样。

苏东坡为此而写诗曰:

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

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镇丰温泉

在周至县城二曲镇西关镇丰村,镇丰温泉,据陕西省地矿局的专家测试鉴定,是一处地热温泉井,日流量为1.344吨,扬程17米,水温61.5°C,水中含有偏硅酸、偏硼酸、氡、氟、溴、碘、锶等多种元素,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对关节炎、腰腿疼、血管病、慢性消化道疾病、慢性胆道疾病以及糖尿病等,均有良好的疗效。此泉水属弱碱性软水,洗浴后会使全身光腻,头发衣服发亮。

上清祠刻石

在周至县人大院中。上清祠刻石由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所书写。此石碑原为太平宫中之物,北宋时该宫为道教宫观,由朝廷令官管理。哲宗赵煦元祐(1085—1093年)年间,大书法家薛绍彭就任该宫宫监,苏东坡当时就任凤翔府通判,两人关系至密,东坡与弟苏辙多次游谒太平宫。东坡受薛绍彭之请,二人遂撰书《上清祠》于周至刻石立碑。明末,周至县令将碑移于衙内。民国初此碑碎为7块,嵌入文庙名宦祠墙上,此后一直没有下落。1992年文物工作者无意中在县人大院内砖台上发现这一珍贵文物。

马融石室

在周至县马召乡东南仙游寺之东芒谷。马融石室为一石洞残迹,传为东汉经学家、文学家马融读书处,为仙游寺十景之一。

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咸阳市兴平茂陵)人,曾任校书郎、仪郎、南郡太守等职。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生徒常有千余人,郑玄、卢植出其门下。他除注群经外,并注《老子》、《淮南子》。又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今扶风县绛帐镇,就是他当初设绛纱帐的故地。这里的山石洞,也是他读书讲学之故地。

禅师洞

在周至县楼子山,去塔沟15公里处,禅师洞是唐代大慧禅师隐居之处,故名禅师洞。

唐代大慧禅师为武功令时,武则天兄弟武三思欲与大慧禅师结交,禅师以武则天把持朝政、专权跋扈,武三思靠其贵戚皇亲权势,亦甚霸道,为避其交,隐居于此。

吕祖洞

在周至县楼观镇楼观台炼丹峰左侧问仙沟中。民间传说沟口有一石洞,就是“八仙”中吕洞宾的修炼之处。一天,吕祖和他的童子从天上仙宫赴宴回来,路上碰见华山陈抟老祖和华阴县令来游楼观,二仙相见,分外高兴,谈及超世幻境之语,县令难懂其中之奥妙。这时,吕祖从怀里取出蟠桃会上的三枚枣,两红一绿,两红二仙所食,绿枣付与县令,县令不乐,嫌莫将红枣给“父母官”,索性不食,转给童子而食,事后陈抟问县令,你是否知晓刚才给枣子的主人姓甚名谁,答曰不知,遂告县令乃八仙中吕祖洞宾是也,枣子乃仙物,食之长命百岁,寿比南山。县令恍然,如梦初醒,顺沟便赶,追不上吕祖,于沟中问仙,沟则称问仙沟。

弄玉洞

在周至县仙游寺附近马融石室东边山崖下。弄玉洞也称玉女洞,因秦穆公小女(名弄玉)在此吹箫而得名。

相传弄玉生下后,日夜啼哭不止,侍女给她佩带碧玉,她便停止哭啼。满周岁时,秦穆公曾试她的“志趣”,她手抓玉耍弄,甚为得意,遂命名曰弄玉。弄玉长大,以芒竹制箫,穆公刻“曲不离口”于箫上,日日练吹品箫,甚为入神,能引凤凰集于此洞口听她品箫。

有位青年,名曰箫史,亦擅长吹箫,慕弄玉之名而来仙游寺,他吹箫,箫声悠扬,弄玉闻之惊讶,见箫史举止文雅,谈吐不俗,遂有爱慕之心,一见钟情。秦穆公同意,良辰成婚,二人同时吹奏“五音”相吻,遂有成语“双管齐下”之典故。

一日,西天王母举行蟠桃盛会,邀请弄玉和箫史,二人不从,仙女催其速往。期至二人对天奏箫,一曲奏起,四野清风,百鸟和鸣;二曲奏起,彩云呈祥;三曲奏起,赤龙紫凤翔空。二人奏起优美之乐,别了玉女洞,乘龙驾凤腾空而去。

玉女洞因洞口有飞瀑,又名玉女垂帘洞。

仙游寺

在周至县马召乡东南3公里黑水峪口岭上。仙游寺原为隋之仙游宫,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巡游各地,沿终南山设宜寿宫、文山宫、凤凰宫等十二行宫,成为隋文帝游幸和避暑之处,仙游寺就是其中重要避暑之地。五代李升《隋皇避暑宫图》就是描绘当年这里景况的。隋灭亡后,楼观台道士迁此一部分,曾名仙游观。以后佛教兴起,沙门和尚来此诵经参佛,称为仙游寺。唐懿宗李漼咸通元年(864年),改为三寺:一曰仙游寺;一曰中兴寺;三曰法源寺。法源废弛无存,现二寺,即仙游和中兴。中兴寺在黑水北岸,俗称北寺,有殿宇20余间,正殿东南三大间传为苏东坡读书处,门前有清道光时“苏公藏书处”匾额。

仙游寺分隔黑水仙游潭(又名五龙潭)之南,俗称南寺,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颁诏在此修建舍利塔,名曰仁寿舍利塔,也称法王塔。附近还有逼水塔,顾名思义,是“镇水”之塔,塔上有吴道子十六方天王鬼神飞仙图,不让黑水威逼仙游寺和下有金棺玉椁的法王塔。除上两塔之外,这里还有逼风塔、逼尘塔、逼虎塔,以及历代寺僧明珠、见明、守真等墓塔20余座。

仙游寺在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六年(1441年)改为普缘寺,是因西边少数民族喇嘛桑加巴主持此寺时改的。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此寺后恢复仙游寺之名沿用至今。因黑河水利工程淹没,于1998年8月13日开始迁建新址该乡金盆村北梁上。

据史书记载,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806年)四月,白居易和元稹参加策试,元稹第一,除为左拾遗,白居易策入第四,补为盩厔(今周至)县尉。这年腊月,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在仙游寺院游历参观,由王质夫提议,请白居易执笔,在仙游寺作了千古不朽的,描述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长恨歌》,陈鸿也在此寺写下了《长恨歌传》。

除白居易外,历代文人雅士还有卢伦、王勃、吴道子、岑参、朱庆余、薛能、李商隐、尹纵之、苏轼、苏辙、王九思、康对山、秦简王、赵函、何仲默、庄炘、邹燐、程奇略、王元凯、李柏、韩愈等人游寺,有的留下名篇贵章佳句,有的留下美好的传说。

仙游寺及其附近名胜古亦甚多,星罗棋布,不胜枚举,这里有周穆王征犬戎休息之玄地(即黑龙潭);有周穆王奏广乐三日的旧址演乐洞;有周穆王妃子埋葬的盛姬墓;有周穆王女儿弄玉吹箫引凤的玉女垂帘洞;有东汉文学家、经学家、南郡太守马融讲学的马融石室;有白居易挚友同游此寺的王质夫洞;有形象逼真的象岭狮山;有清翰林院庶吉士路德墓;还有该寺果虔所修的功德桥以及仙桥古渡、龙潭虎穴、隔山借水、六峰叠翠、苏章石壁、茅砭紧步等等。

而今,正殿5间,仍有昔日风貌,堂厅供奉3尊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左为南无阿弥陀佛,右为药师佛。大殿之前新修山门,又新建5幢长廊,镶嵌毛主席手书的《长恨歌》以及当代名人谢冰心、赵朴初、臧克家、王任重、贺敬之、王蒙、冯牧、徐迟、张光年等人为仙游寺所撰写的诗词石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仙游寺地势险要,三面临山,一面有水,山为自然屏障,水为玄池之渊。唐僖宗李儇中和三年(黄巢大齐金统四年,883年)黄巢军在此扎营,打败唐王朝朱玫唐军8万人马;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九年(1636年)农民起义军闯王高迎祥和李自成曾出芒谷,屯兵此寺,在此击败朝廷的10万官军,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将领曹沛时部,由四川转战陕西,在此据守黑水峪口,挫败张得禄所率领的地方乡团的进攻。

仙游寺有仙游十景,寺之南山,传说老君炼丹于此,将余火倾之,故今夕阳西照火光遍山,炎光普照,为十景中之特景。

仙游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暖泉寺

在周至县广济乡田家梁村山沟中。暖泉寺因有暖泉,故名。附近有神仙路,因唐僧玄奘饮泉水小憩于此,故建寺为暖泉寺。

据《陕西通志》记载,温汤在周至县西南30里,即今之暖泉。南北朝文学家庾信温汤碑文云:“仲春则榆英同流,三月则桃花共下,其色变者流为五云之浆,其味美者结为三危之露。”

周至文庙

在周至县二曲镇。周至文庙为周至县昔日祭祀孔子的专祠,孔子被儒学文人们尊称为大圣先师,故祠庙称为文庙。

周至武庙

在周至县二曲镇。周至武庙是周至县城的关羽专祠庙宇。关羽为三国时蜀主刘备五虎上将之首,昔日被封建统治者封为武圣,故庙宇相对文圣孔子的文庙而称武庙。

周至财神庙

在周至县集贤镇赵代村。周至财神庙,传说财神赵公明为赵代村人,故建庙以祀之。台港人皆称这里为财神故里。1998年来了一批台胞,称经过考察认为赵代村是赵公明诞生和羽化成仙的地方。

远在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九年(1581的),这里始建财神庙,规模虽不大,但也有五脊六兽三开间大出檐,青瓦殿宇,两坡流水。有些陈旧低矮,其后台胞捐款21万台币,修建财神庙。因此村分组之故,又重新建筑新庙相隔咫尺。神新庙里的财神红脸、圆眼,身着战袍;旧庙里的财神玉面文官像,相比之下,一文一武。旧庙立的新碑为周至人民政府所立;新庙立的明代古碑,“大明万历九年”字样可辨。

城隍庙

在周至县城西街。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神的专祠。

城隍神者,道教所传守护城池的神,由中国古代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庸衍化而来。水者即隍也,古者无水的城堑为隍。庸者,即城也。最早的城隍为芜湖市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二年(239年),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建庙祀城隍者,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他下诏各地建筑城隍庙,都府有都府级的城隍庙,县有县级的城隍庙,西安西大街的城隍庙就是都城隍庙,周至西街的城隍庙就是县级城隍庙,基本上和行政机构一样各地皆有。周至的城隍庙构造良好,规模宏伟,为明代重修之城隍神庙。

周至城隍庙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翰林故居

在周至县终南镇毓兴村翰林路。翰林故居是清代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路德昔日的居处。

路德,清仁宗颙琰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入为翰林院庶吉士,曾出任户部湖广司主事、军机章京,后辞官回乡兴办教育,施教二十多年,秦、晋、江、浙弟子云集,任朝内外职务者多至百人。先生一生著述颇多,有《仁在堂文集》、《关中课士诗赋》、《柽华馆诗集》等,另有题跋、序记、志传、碑牌等2000余篇,有的还流传至朝、韩、日、俄等国。

路德故居,而今门楼、厢房、上房、石墩等建筑尚存,门额悬“功德千秋”牌匾。现有路德后裔5户住此。路氏15间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几乎占据了东西一条街。

翰林故居为周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松署

在周至县治所在地二曲镇。双松署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遗留之古迹。白居易为唐德宗李适贞元年间进士,据说考的名次为第四,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806年)曾为周至县尉,此乃当时的署衙。

大秦寺塔

在周至县楼观镇楼观台西5里许。大秦寺塔是我国唐代景教所遗留的文物。

大秦寺建于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781年),为波斯来华传教士所建。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景教僧人阿罗本由波斯到达唐都长安,唐太宗采取“兼收并容”政策,允许在唐境内传教建寺,大秦寺就是景教在华盛行之时所兴建。唐武则天时,改为佛教寺院。

而今全寺尽无,故址上仅遗留此座宝塔。塔为七层八棱楼阁式景教砖塔,高50米许,是唐代遗留至今全国不多的景教古迹文物。二层以上有楼梯可达七层。登楼可望秦岭北麓和关中大地景色。

大秦寺古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八云塔

在周至县二曲镇城南端。唐八云塔因其塔身有八处潮湿阴朵痕迹,形似云朵,故俗称为八云塔。

八云塔建于唐代,为四方形砖塔,有11层,高42米,各层之间有砖砌出檐斗拱,底层较其他各层高约1倍,北面正中辟有券门,东、西、南三面,各有假券门,二层以上则为每层南北两孔券门。

八云塔酷似西安之小雁塔,塔内有楼梯,清代楼板、扶梯全被焚毁,解放后修复。塔身云朵之湿潮犹在,反成为本塔之美化因素,为周至县四景之一。

八云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王塔

在周至县马召乡金盆村北梁上。法王塔,原址在黑水峪沟底,因黑河引水工程,经国务院批准,由1998年从旧址迁建到新址。

隋文帝杨坚仁寿元年(601年)颁诏修建舍利塔,名曰仁寿舍利塔,亦称法王塔,为砖砌方塔,高7级,27米,底边长8米,塔之西南角五、六层间,有一处黑色痕迹,传为神灯烟熏,时暗时明,谓之“宝塔放光”,为仙游寺十景之一。

法王塔在运迁之时,发现了天宫和3枚舍利子,接着又发现了地宫。1998年10月17日中午,启开地宫石门,打开石函,有仁寿元年十月十五日颁诏建塔所保存的10颗舍利子,并有铭文的香炉和镏金棺等珍贵文物。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杨志军称这一发现为国家级发现。中央电视台首次现场直播发掘情况。地宫总长7.5米,由平台、踏步漫道、隧道、地宫宫室组成,宫室本身为1平方米许见方,盛舍利子的石函,长宽均为57.5厘米,高40厘米许。这一发现,是继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发现舍利子后的又一轰动世界的大发现。

法王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子衣钵塔

在周至县楼观镇楼观山。老子衣钵塔是为道教始祖老子聃李耳衣钵而建之塔,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1278年)。虽然塔不高,只有3层,但其意义重大深远,是道教的一座富有纪念性的建筑物。

老子衣钵塔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崑山律师衣钵塔

在周至县楼观镇楼观台说经台之西。崑山律师衣钵塔为实心八角砖塔,高3层,座小于一层塔身,甚为孑巧。

王理仙纪念塔

在周至县楼观镇楼观台之西。王理仙纪念塔是为纪念王理仙道人而立。王理仙为吉林怀德县人,24岁入道学经80岁羽化登仙。塔为八角,高3层,一层正面书“王理仙方丈纪念塔”八字。塔有底座,底座高米许,塔周以石雕栏杆以围护之。

观音山

在周至县二曲镇东南40公里处。观音山山顶有观音寺,原为道教宫观,以后成为佛道同一的寺庙。庙居山顶,30多间庙群,庙堂顶全用铁瓦,与民间布瓦相比,大有5倍之多。主殿依山而筑,有两层,檐下设有接水铁槽数尊,每尊可盛雨水数吨,供庙中所住住持数人食用和旅游观音山人群饮用。

观音山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山下观山顶庙群,犹如仙山琼阁。

骆谷关和傥骆道

在周至县板房子乡秦岭山中。骆谷关为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4年)置关,为古代傥骆道上的重要关隘。骆谷长480余里,北起关中周至骆峪,南至汉中洋县傥水河口,古为傥骆道,是关中通汉中的重要道路之一,也是关中、汉中之间近捷的通道。三国时,蜀后主刘禅延熙七年(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244年),魏曹爽率军攻蜀入骆谷;蜀炎兴元年(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魏钟会从斜谷、骆谷入秦岭至汉中以及入川灭蜀,皆指此骆谷及此关。三国至唐代,此道畅通。唐僖宗李儇广明元年(黄巢金统元年,880年),黄巢攻破睦、婺州,围天长、六合,破东都,十二月入潼关至长安,称大齐皇帝,纪元金统。唐朝皇帝僖宗从傥骆道过骆谷关,走兴元而入蜀,今这条道有公路可通。

汉长杨宫遗址

在周至县终南镇竹园头村。汉长杨宫遗址为西汉时长杨宫的所在地。

长杨宫为西汉武帝刘彻所建,为汉上林苑中的离宫之一。据《辞海》“长杨”条释,长杨,古宫名,旧址在陕西省周至县东南。据《三辅黄图·秦宫》记载,长杨宫在今周至县东南30公里,本秦旧宫,至汉修饰之以备行幸。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门曰射熊馆,秦汉游猎之所。

而今,这里出土有五角形水道、空心砖以及10多种有文字和图案的瓦当等文物,为昔日长杨宫建筑残迹。

司竹园遗址

在周至县司竹乡司竹村一带。司竹园遗址是隋代竹林宫、竹林寺等建筑的遗址。

溯自周代,这里竹林广大,据《穆天子传》载:南山竹林乃周穆王西征,元池奏广乐时所植。因在芒水(今周至黑河)傍,故植竹又曰芒竹。又据《汉书注》载:芒竹在周至县南界,芒水之曲多竹林。历史上司竹园建有宫殿、寺院、别馆,亭榭甚多,而今司竹村东尚留有竹林宫、竹林寺的遗址。

司竹园一带竹林遍地,曲径幽深,虚实难测,于此屯兵作战,易守难攻,为军事上天然屏障,古代这里曾发生过大小10余次战争。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三女儿平阳公主率家童马三保与李渊从弟李神通,联络何潘仁、李仲文、向志善等农民起义军7万多人,在司竹园举行兵变起义,号称“娘子军”,不久会李世民于司竹园,居竹林宫,并占领关中,对隋朝创伤极大。

佛坪厅故城

在周至县厚畛子乡秦岭南之老县城村。佛坪厅故城,今通称老县城,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管理秦岭山地老百姓而设立。这里有数万商人农民,仍为秦岭之一处重镇。晚清山民疾苦,赋税加重,官民矛盾加剧,一连杀了三任县令,没有官员再来此任职,佛坪县治迁移,这里也由此而废弃,人称老县城。老县城地处佛坪与周至交界处,今属周至县管辖,是周至秦岭以南唯一的一个村子,城内只有9户农民,一个村委会,一个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一个文物保管所,全城人口屈指可数,外人到此一眼就能被认出为生人。这里交通很不方便,至今才有一条勉强可通小汽车的简易土公路,与外界联系极少,当地农民还过着日出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的世外桃源生活。

老县城有城门3座,南门堵死不通,只有东西二门可过,但只存门洞,没有整段城墙可连,甚为颓败。然而这里林木竹子特别茂密,自然保护区建于1993年,占地12600公顷,林木覆盖率即达92.2%,拥有珍奇稀贵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羊、血鸡、豹子、黑熊等。这里山高林密,峰峦岗岭,淆水小河甚为静谧,一切甚为原始,在最无人迹的地方,地处密林之中,尚有山崩奇观,山崩巨石约有一平方公里,形状奇异,令人叹为观止,有如恐龙张口的,有如秃鹰觅食的,有如乌龟负石的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赞叹大自然的伟大。

老县城而今县衙颓然,有残存的文庙、关帝庙、火神庙、城隍庙,城隍庙还有巨钟一口,以木架支持高挂,皆甚为破败,东门口还有古留的守门石狮亦斜歪不正。这里有一古松,已逾百年,人称“迎客松”。

而今有关方面对秦岭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项目行将启动,这些项目将妥善保护好佛坪厅城门、城墙、庙宇、照壁、衙署、石碑、石雕及6楼7层汉白玉石塔,拆除和老县城不协调的保护站、洋楼,逐步迁出九户农民,尽力营造一个鸡犬相闻、鸟啼蝉噪的世外桃源之地。

董永墓祠

在周至县司竹乡阿岔村东边石佛寺大门东南方向约百步处。

董永墓是民间传说“二十四孝”之一、卖身葬父的董永葬埋处。据《周至县志》记载:董永墓在周至司竹乡阿岔村东边石佛寺大门东南方向约100步处。墓旁有神女庙,石佛寺内有董永祠。现石佛寺为阿岔小学所占用。今柿园堡住有数十户董姓人家,传为董永后裔云云。

刘向《孝子传》云:“董永者,少偏枯,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云: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女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富公曰:汝织三百匹,遣汝。一旬乃毕,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知所在。”董永之传说,始见于三国曹植《灵芝篇》,以后《搜神记》、《织锦记》都有记述,当代黄梅戏《天仙配》也取材于董永传说。“二十四孝”和“天仙配”妇孺皆知,美丽动听,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当地民众春秋四时,都对董永墓祠纪念祭奠。

附《二十四孝》

舜耕历山,孝感天地;周代莱子,七十戏亲;

周代剡子,鹿乳奉亲;周代仲由,为亲负米;

周代曾参,啮指心痛;周代闵损,单衣顺母;

西汉文帝,母病尝药;汉代蔡顺,拾葚奉亲;

汉代郭巨,为母埋儿;汉代董永,卖身葬父;

汉代丁兰,刻木事亲;汉代姜诗,涌泉跃鲤;

后汉陆绩,怀桔遗亲;后汉黄香,扇枕温衾;

后汉江革,行佣供母;三国王裒,闻雷泣墓;

晋代孟宗,哭竹生笋;晋代王祥,卧冰求鲤;

晋代杨香,扼虎救父;晋代吴猛,恣蚊饱血;

齐庚黔娄,尝(父)粪心忧;唐代唐夫人,乳姑不怠;

宋黄庭坚,亲涤便器;宋朱寿昌,弃官寻母。

老子墓

在周至县楼观镇楼观山。老子墓是春秋时代老子聃李耳的葬地。

老子是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字伯阳,楚国苦县人,家住苦县厉乡曲仁里,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还向他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后隐退,著书立道,著有《老子》,历代尊为道教始祖。晋代《抱朴子》说他是太上老君;唐高祖李渊更认为他是远祖,先后封号多次;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666年)游幸亳州老君庙,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743年),封老子为太皇祖玄元皇帝,天宝八年(754年)封老子为大圣至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帝;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春正月幸亳州,谒老子太清宫,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升亳州为集庆军,赐酺三日。

老子墓位于楼观台说经台以西遇仙桥之西,墓冢为橢圆形,高达4米,面积广达20平方米,墓前立墓碑,为清高宗弘历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立。

老子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颙墓

在周至县二曲镇。李颙墓是明清之际哲学家李二曲的葬地。

李颙(1627—1705年),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人。家贫借书苦学,遍读诸子百家书。曾讲学江南,门徒甚众,后主讲西安关中书院。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清廷屡以博学鸿词征召,绝食坚拒得免。为学主张兼采朱(熹)陆(九渊)两派,认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中最为儆切(《二曲集》卷四),主张各取所长。重视实学,提倡明体适用,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的见解。终年79岁,死后葬此。城西有二曲故里和故居,常有人到此凭吊。

李颙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户县

草堂寺

在户县东南境圭峰山之北,距西安市35公里。草堂寺创建于东晋,距今1500多年历史,原是后秦逍遥园的组成部分。后秦姚兴弘始三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五年,401年)姚兴迎印度僧人鸠摩罗什来华,在逍遥园讲说佛经。鸠摩罗什和弟子僧肇等800余人翻译梵文经典97部、425卷,是中文翻译佛经最早之人,并在此寺创立新佛派三论宗和成实宗,远道而来听经者达5000人之多。他圆寂于弘始十五年(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建灵塔一座。俗名八宝玉石塔,正名是姚秦三藏法帅鸠摩罗什之舍利塔,塔高2.33米,八面12层,微须弥山象,形式奇特,浮雕3层云台,蔓草,圆珠顶,阴刻佛像,精美绝伦,有塔亭以护,乃千余年来珍贵名胜文物。

据《长安志》记载,后秦第二位皇帝姚兴常于逍遥园引诸沙门听蕃僧鸠摩罗什演讲佛经,起逍遥宫殿,左右有楼阁高百尺,相去40尺,以麻绳大一围,两头各拴楼上,会日令二人各从上行过,以为佛神相遇。

鸠摩罗什(344—413年),意译童寿,于东晋康帝司马岳建元二年(344年)生于龟兹,父亲名罗炎,是印度人,母亲是龟兹人。龟兹,是今新疆库车地。7岁出家,初学小乘,后学大乘,尤善般若,精通多种语言,也精通汉语汉文,并通天文、算数。自弘始三年到逍遥园后,译出了《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说经》、《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对中外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他的弟子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当时称为“四圣”,而鸠摩罗什本人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日本的“日莲宗”亦视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为祖庭,近年在此寺举行了他的开光法会和他的法像奉安揭幕仪式。过了400余年,草堂寺又因高僧宗密的传教而再度兴盛。宗密死后,建墓塔于圭峰,唐宣宗李忱追谥他为定慧禅师。今寺内殿前右面存有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1座,并立碑亭保护,碑立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为唐之宰相、大书法家裴休撰文并丹书,由大书法家柳公权篆额,书法秀逸,端楷健劲,为研究书法者所重视。

草堂寺也是一处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考据地,这里白杨高耸,垂柳窈窕,松柏森森,翠竹拂拂,殿宇宏伟,亭阁玲珑,古色古香,悄然幽邃。寺南有圭峰,又名尖山,状如古代圭玉;寺东有紫阁、大顶、凌云、罗汉诸峰,突兀峻拔;寺东南3里许有户县著名的高冠瀑布,总之,周围风景优美,环境清幽,寺庙居中,甚为雅致。寺内西北隅有烟雾井,每当春寒之交,井内升腾一股紫气,缭绕直奔圭峰山巅,漂荡吻接长安大雁塔之巅,因之有“草堂烟雾”相传之佳话,为长安八景之一。还可能是草堂寺当时香烟茂盛,火炮连天,连日不断,形成整个草堂寺的上空烟雾弥漫,也因而有“草堂烟雾”之说。

唐代以后,草堂寺渐趋荒芜颓废。解放后,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三次修缮草堂寺,四周以砖墙围护,前围墙以朱红为色,大殿翻新,雕梁画栋。殿院之前,左有钟楼,内有大钟一口;右有鼓楼,现改为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亭。草堂烟雾井上,新建八角井亭,朱红柱子,重檐桃角,井边设有靠椅供坐,是赏心悦目之处。寺二门之内的走廊,壁间镶嵌今古碑石20多方,记述了草堂寺的盛衰历史和今古游人之观感。整个大殿、僧房、钟楼、碑亭、塔龛、井亭,面目全新,使古寺重返青春。并于1978年对外开放,仅开放后的第一年就有13个国家的外宾和大批国内游人游览参观。1984年草堂寺全部交由寺僧自己管理。

定慧禅师传法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堂寺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海庙

在户县玉蟾乡曲抱村。刘海庙是传说中“活财神”、戏剧中刘海戏金蟾、刘海打柴的主人公刘海的故居地。

民间传说,刘海生来有仙根,家住户县曲抱村,他的家乡故里,就在渼陂上游,村中四水环抱,一径通幽。刘海生性憨厚,从小以打柴为生。一天打柴回家,在村西小石桥下泉水中偶见金蟾,生三只脚,腹白背黄,刘海感到奇异,戏金蟾于桥边。从此,刘海过桥头,必与金蟾戏耍一番,天长日久,互不分离。一天,金蟾变一美女,与刘海婚匹,二人情深义重。又一天,金蟾吐出金丹,叫他拿金丹遍游四方,周济穷人,百姓称他“活财神”。

刘海死后,村人在此修刘海庙,建玉蝉台,垒吐丹桥,凿金蟾池,这里成为民传典故“刘海戏金蟾”的渊源地。如今,当地发展旅游业,刘海庙已修葺一新。

化羊庙

在户县庞光乡化羊峪口化羊村东南。化羊庙,也称东岳行祠,为元代建筑,规模宏大,内有元代石碑。

化羊庙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阳宫

在户县祖庵镇。重阳宫为祭祀金代道士、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而建,故名重阳宫。

王重阳,名嚞,字知明,一字德成,号重阳子,咸阳大魏村人,传说在户县甘河乡遇异人吕洞宾化身,遂通仙术,得修炼秘诀,于是弃妻离子,在终南山(今陕西关中南边秦岭中段之山名)修道,后往山东省文登市昆崳山以及宁海、莱州等地讲道,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和邱处机7人为徒,7人后称为“北七真”。王重阳制定出道士出家的规定制度,称为全真派。后来邱处机正式建立全真教后,尊其师王重阳为教祖。著有《重阳全真集》、《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书。死后葬于刘蒋村成道宫,门徒马丹阳在宫内修建一座广厅,亲书“祖庭”二字横额,从此各方门徒皆称此处为祖庵,地名也沿称祖庵镇。祖庵以后改为灵虚观。

在元代,道教成为国教,邱处机成为国师,他请旨改灵虚观为重阳宫,于是这里的重阳宫就成为当时中国道教72路的总集合点。当时,宫址东达东甘河,西止西甘河,南止终南山,北近渭河,范围内有成道宫、重阳宫、玉皇宫、北极宫等建筑5

048间,道士多至10000人,元朝皇帝派守护此宫殿道兵3500名。

而今的重阳宫,规模很小,前有5间山门,北有大殿,东有厢房,形成一座四合院式道宫,并保存了30多通汉文、蒙文所书写的碑石,其中还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青年和老年时所书写的“小赵”和“大赵”碑石,此处碑石皆为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1993年6月,台湾三清慈善会捐资15万元修建了王重阳纪念塔,塔为8面7级,玻璃砖塔,通高15米,有56个檐角,皆系风铃,临风作响,甚为悠扬。

重阳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宫

在户县城西5里渼陂湖附近陂头村。区阳宫相传为秦惠文王时建。秦王嬴政九年(前238年),嬴政母亲的宠臣、宦官嫪毐门下有食客千余,家童数千,封为长信侯,权势甚大,趁秦王政冠礼之机,起兵叛乱,企图夺取政权,被秦王政捉拿,杀灭九族,同时也把秦王政自己的母亲迁置于阳宫,实行软禁。

历史上的阳宫规模宏大,清静幽雅,解放前为当地学校所占用。解放后尚存几座殿宇和钟楼及门前名为白泽的石兽1对。近年对阳宫予以修葺,焕发昔日光彩。

大观楼

在户县城内东、西、南、北四大街中心点。大观楼,俗名钟楼,亦名文昌阁,建于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八年(1635年)。楼高25米,宽21米,造型为重檐四角攒尖顶,甚像西安的钟楼,非常宏丽壮观。

公输堂

在户县渭丰乡祁南村。公输堂,原名源远堂,又名万佛堂,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1403—1424年)年间。高约6米,面阔3间,小木构雕,是罕见的大型宫殿建筑的模型。构置于3间大木构硬山式殿内。每间外檐置六抹透花隔扇门,门额上筑斗拱重楼,门内为天宫楼阁,阁顶中一间为八角藻井,次间为方形藻井。天宫建筑极富变化,有重檐三滴水、角楼及各种精巧而复杂的斗拱出檐。天宫下部设佛道帐3间,间内置佛像。

公输堂全部彩绘,沥粉贴金,木作精细,结构严谨,为我国小木作建筑中的精品。且有壁画,艺术性甚高。

公输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空翠堂

在户县陂头村东渼陂湖心。空翠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泛舟游览渼陂时居住过的地方。宋代,为纪念杜甫,便在他居住故处建空翠堂,以杜甫的“丝管啁啾空翠来”诗句而得名。

诗人杜甫在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三年(754年),应诗人岑参兄弟的邀请,同游鼎盛时期的渼陂,在游览后,曾写出《渼陂行》、《渼陂西南台》、《与户县郎官泛渼陂》等诗文。

这里也称杜公祠,祠建于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比长安区少陵原杜公祠还早建404年。院内有明代石碑,后殿上有当代作家姚雪垠所书“杜公祠”三大字额。登堂远眺,平原绿野,水光山色,尽收眼底。

空翠堂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陂书院

在户县西陂头村渼陂湖附近。渼陂书院为明代大学者王九思先生晚年隐居和讲学之处。

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明代鄠县(今户县人)安泰里(今北街)人,文学家。明孝宗朱祐樘弘治九年(1496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宦官刘瑾制造冤案,

正德二年(1507年)榜示刘建、谢迁、韩文等53人为奸党,张于明堂;正德三年刘瑾执大小朝官300余人下狱,并立内厂以缉朝官,创罚米法以罚朝官,弄得朝中人人自危,引起朝野反对。正德五年(1510年)秋八月刘瑾伏诛。刘瑾为陕西兴平人,王九思为陕西户县人,是同乡,名列刘瑾党羽,降官为寿州同知、佐知州。“前七子”之一。作有杂剧《沽酒游春》、《中山狼》(一折)均存。另有散曲集《碧山乐府》、诗文《渼陂集》等。晚年他回乡隐居于此,亦在此讲学,是他的故居和学术活动之地,今成遗址。

户县农民画展览馆

在户县县城。户县农民画展览馆是户县农民业余所绘之画图展览之专馆,为一组新式建筑,坐南面北,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美观大方。展室所展,尽为户县农民所绘,是全国唯一的县级农民画展览馆。

祖庵碑林

在户县祖庵镇北端重阳宫。祖庵碑林位于元代关中道教全真教的祖庵。

王重阳死后葬刘蒋村成道宫,这里的碑林则是由成道宫和重阳宫的碑石集中而形成的,现有碑石31通,其中有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元孙真人道行碑,均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所书,前者书于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延祐二年(1315年),是赵孟青年时所书,因称小赵;后者书于元惠宗(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元元年(即元统三年,此年十一月改“元统”为“至元”,亦即1335年),是赵孟晚年时所书,人称“大赵”。还有记载兴修水利的栖云真人开涝水记碑,还有记述道教教首进行宗教活动之碑,有记载道教全真派重阳宫历史之碑石,还有李道谦、姚燧正书,孙德彧等人所书之碑石,是研究元代历史和道教发展的宝贵史料,也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和宗教活动的珍贵资料。此外,祖庵碑林中还有元代汉文、蒙文对照的碑石,这为研究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和民族大团结提供了历史物证。

赵孟等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阳宫祖庵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魏造像碑

在户县境内。北魏造像碑为北魏所刻之造像石碑,为方形,四面有文字和佛像,为南北朝时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永兴二年(410的)所造。

北魏造像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文诗碑

在户县钟楼内保存。回文诗碑,又称雁字回文诗碑,为清代石碑,共有20块,刻诗300首,叙述当时之社会情况等。

回文碑作者张玉德,清代鄠(今改“户”)县人,字比亭,生于清高宗弘历乾隆年间,做过秀才,仕途不达,20岁后至西安荐福寺(即今之小雁塔)学诗写字,终有成就。

作者按十二地支排册,应有12册、诗360首,清宣宗道光年间,张玉德病故,故只成书10册,诗300首。他仿历代书法墨迹,以真、草、隶、篆、行五体,将回文诗写成碑刻。原存城内张氏祠堂,后移城内十字街口钟楼内保存。

回文诗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山

在户县白庙乡。清凉山,相传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在楼观台(在周至县)讲经,六月骑青牛到此地,口渴饮这里泉水,顿觉清凉,赞曰:美哉!清凉矣。因此山称清凉山。后人为纪念李耳,在清凉山建老子庙。而今,重修朝天门,山顶重修转角楼。对面有清代所建三清殿,殿内供新雕之元始天尊、广发天尊、太上老君三神像,黄色道袍,慈目善眉,和颜悦色,凝视前方。

朱雀山

在户县涝峪镇涝峪沟脑。朱雀山因森林而成为国家级的森林园林。这里以林密、山青、草茂、水秀、瀑多、谷幽、峰险而闻名,有秦岭第二高冰晶顶,有落差130米的飞天瀑,是一处游览避暑佳境。为唐高祖李渊“四大金刚”(秦琼、敬德、马志贤、殷开山)之一的殷开山的故里和他练兵的教场,有唐代最大的造纸作坊,今尚有纸坊村(涝峪镇政府驻地)和遗留的石槽。

朱雀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圭峰

在户县城南10公里秦岭北麓。圭峰形如古之圭玉,故名。据《一统志》记载:其形如圭相对,有重云寺。寺东有小圭峰。相近为子房山,中有黄石洞,相传为张良辟谷处。

在这里的桑峪,有天生桥一座,海拔1100米,桥长50米、净跨38米、高25米、底座宽21米、桥面斜宽11米,由花岗岩构成,比湖南新宁汤家坝天生桥还高15米、宽4米,是目前亚洲第一天生桥。

紫阁峰

在户县城东南20公里紫阁峪脑。紫阁峰,据《雍胜录》记载,旭日射之,灿然而紫,其形上耸,若楼阁然。故有此名。

紫阁峰海拔2150米,西北面为高逾400米断岩,挺拔壮观,为终南名山。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程颢、章惇,明代王九思等诗人、学者,皆在此游览或留诗以述。

紫阁峰北有紫阁寺,一名宝林寺,为唐代尉迟敬德监修。唐僧玄奘之顶骨葬于寺内。宋真宗赵恒咸平元年(998年),金陵天禧寺主持演化大师化缘到此,偶所发现,遂迎回于金陵。

陂湖

在户县城西5里陂头村之东。渼陂湖是一处不规则的人工湖,蓄积渼水而成湖泊,故名渼陂湖。

渼水发源于终南山,汇合渼泉、胡公泉、白沙泉,经锦绣沟,上自曲抱村之南,下至陂头村之东,蜿蜒七八里,以杜公陂为中心,陂广且深,盛产陂鱼,且多斑竹,自古即为关中游览胜地。据史料记载,渼陂兴于周秦,是秦、汉代上林苑中之游览胜地,盛于唐、宋,败于明末,明末兵乱决堤取鱼,渐涸而为良田。

据《鄠县县志》和《十道志》记载了渼陂周围14里,盛产陂鱼。唐敬宗李湛宝历二年(826年)设渼陂令尚食,开始收管,禁止杂人捕鱼,陂水让百姓浇地和水打碾磨。唐文宗李昂太和(827—835年)初期,诏还府县地方。据《水经注》记载:“陂水出宜春观,东北注涝水。”据《说文》记载:“渼陂在户县,周十四里,北流入涝水。”

渼波周围名胜古迹不少,南有冯俊贬官回乡所经营之锦绣沟;西南有曲抱村,传为《刘海戏金蟾》和《刘海打柴》剧主人公刘海之出生地;陂西北岸上有九女冢,传说为秦始皇嬴政女儿埋葬处,一说是秦二世胡亥杀了姐妹九人,一说是一人而设九冢;陂头村有秦始皇软禁他母亲的阳宫;陂中有杜甫泛舟所住的空翠堂(今称杜公祠);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读书台;有周代文王的父亲王季陵;有东汉光武帝刘秀西征归来歇憩的三星台;有明代学者王九思晚年隐居的渼陂书院;附近还有紫峰、紫峰阁、冯俊别墅、韦庄故居、金沙碑、百步三眼桥、苏旦园、宜春观以及渼陂八景等。

其八景是:王陵神灯、空翠野烟、金碑夕辉、土莲映月、杜堤醉风、三台乘凉、庙桥倒影、河湾雪涛。

而今,旅游业兴起,当地村民在20世纪80年代集资在渼陂旧地,利用渼水资源,修水坝,重筑湖,建楼阁,恢复名人故居、宫殿陵寝,树立古碑刻石,先期建好的渼陂湖、王季陵、空翠堂,阳宫、刘海庙等已修葺一新,渼陂湖虽无昔日范围浩大,但已初步恢复昔日秀丽美姿。

烟雾井

在户县草堂寺内后面偏西。烟雾井是长安八景之一“草堂烟雾”的发源地。

相传一千年之久的烟雾井,每逢春寒之交,井内升腾一种紫气,缭绕直奔圭峰山巅,并飘荡吻接长安(今西安市)大雁塔之巅,因而有“草堂烟雾紧相连”的口号佳传。

今烟雾井尚存,并予以修建井亭,朱红亭柱,八角翘空,角吻接云,重檐画栋,井边设有美人靠,供游人参观小憩。

高冠瀑布

在户县秦岭北坡高冠峪口。为高冠潭之名瀑,距西安市区40余公里,距户县草堂寺只有数公里,为户县草堂寺附近著名风景游览区。

此瀑落差30余米,下有3个深渊,名高冠潭。瀑入潭中,水花四溅,竟达岸边高树稍头,其轰隆之声,震耳欲聋。

唐宋之时,文人墨客常游憩于此,

唐诗人岑参在附近建有别墅并留诗赋。宋代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官拜鄠县(今户县)县尉时,在仁宗赵祯嘉五年(1060年)二月曾游于此,并赋诗文。

而今,这里修通游览公路,从环山公路乘车可达,并在瀑布附近建立高冠山庄,成为西安市远郊之观光、游览、避暑休闲胜地。

岑参诗云:

崖口悬瀑布,半空白皑皑;

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

广济桥

在户县秦渡镇东。广济桥,俗名秦镇石板桥,是户县和长安区的分界桥,建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是陕西最大的木石结构桥。清宣宗旻宁道光时重修,修建而成今之石板桥,石板桥被水冲垮,1986年在此建新桥,为钢筋混凝土桥梁,以利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敬德塔

在户县城东南25公里秦岭紫阁峪荣关村。敬德塔原名宝林塔,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敕建,尉迟敬德监修,故称敬德塔。

据《户县县志》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驾幸于此避暑游山,建宝林寺,塔为寺之一部分,故名宝林塔。

此塔为方形砖塔7层,高17米,实心密檐楼阁式,建筑精致,造型华丽,玲珑巧妙。各层四面皆有神龛,龛侧以砖雕栏杆,今传塔下有唐僧玄奘遗骨,尚无确切佐证;但塔为一庄严古朴的佛教建筑艺术珍品。

敬德塔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鸠摩罗什舍利塔

在户县草堂寺内。鸠摩罗什舍利塔是印度僧人鸠摩罗什(意译“童寿”)的灵骨塔。

鸠摩罗什圆寂于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后秦弘始十五年(413年),在此建舍利塔一座,俗称八宝玉石塔。塔高2.33米,8面12层,为鸠摩罗什火化后安葬舍利骨灰之处,有砖筑花墙围绕的六角护塔亭一座,中立上题“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13字灵骨塔。塔以大理石雕刻镶拼而成,有砖青、玉白、乳黄诸色,下层有浮雕须弥山座,3层云台,

蔓草花纹,中间八角形龛上的屋脊形盖上,有浮雕的圆珠顶,盖下有阴刻佛像,形式奇特,精妙绝伦,乃1500多年的珍贵文物。

鸠摩罗什舍利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台

在户县陂头村渼陂湖中。三星台为渼陂湖中的三处台地,各台各有亭阁,中以曲桥相连,台台相通,曲桥回折,为渼陂景中之景。相传东汉光武皇帝刘秀西征归来时曾歇憩于此。唐代渼陂鼎盛之时,此乃渼陂精华风景地,唐诗人杜甫游渼陂时,曾在三星台附近的水中央小洲住居,因之今这里有宋代徽宗赵佶宣和四年(1122年)所建之杜公祠,祠额有现代作家姚雪垠所书“杜公祠”三字匾额。

灵台遗址

在户县秦渡镇赵五村东和长安区沣河西阿底村南、西周丰京之南端。灵台遗址是西周初期周文王姬昌所筑之园囿,为当时天然繁殖场。这里河宽水静,地势低坦,沼泽布于四周,杨柳挺立诸岸。南望终南山峰峦起伏,山台叠翠;北望渭河,溷浪滔滔;所临沣水,细流如带。

据《孟子·梁惠王上》载述:“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据《诗经》所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曰灵台灵沼。”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灵台在灵囿中。”据《长安咸宁续志》记载:“周灵台在阿底村南三里许,台基尚在,唯寺宇多圮。”据《三辅黄图》卷五记,盖用以游观,一说用以观天象。《孟子》书中还说:“文王之囿,方七十二里。”灵囿为周文王游乐之地。

解放前,灵台遗址上有庙宇10余座,今台上只留唐时所建平等寺遗址及明代初期的古建筑,其屋顶为斜山式,廊前有明柱六根,门额有清高宗弘历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灵台遗址”4个大字。

“文革”中,灵台遗址古建筑有损,只剩有平等寺,今寺已维修完整。今测量灵台高27米,南北长12.4米,东西宽12.1米,昔日灵台佳景已去,今日田禾茂盛。

此外,在灵台遗址范围内并有新石器时代遗址。

灵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丰村遗址

在户县城关镇小丰村西。小丰村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范围南北100米,东西60米。

小丰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堆村遗址

在户县秦渡镇黄堆村。黄堆村遗址,为西周遗址。其范围:北至付子村,西至沧浪河,东西一华里,南北一华里。

黄堆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户县城关遗址

在户县城关西。户县城关遗址为周代遗址。其范围:西至涝河90米,东为户县西关,东北为卫生院,东西60米,南北200米。

户县城关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丈八村遗址

在户县天桥乡北丈八村。北丈八村遗址为周代遗址。位于北丈八村东南20米的高土台上。东西约500米,南北70米。

北丈八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村遗址

在户县宋村乡宋村东北。宋村遗址为周代文化遗址。其范围:在宋村东北50米,东南为大梁村,西为黄堆村。距沧浪河4公里东西长120米、南北宽50米。

宋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家堡遗址

在户县城关镇崔家堡。崔家堡遗址为周代文化遗址。位于崔家堡西北至涝河,东至大车路,东西长300米,南北宽32米。

崔家堡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滹沱村遗址

在户县滹沱村。滹沱村遗址为周代文化遗址。位于沣河西岸,滹沱村以北。其范围:北为王渭村,西为刘家庄,南为白羊寨,东为丹阳井,东西长30米,南北宽60米。

滹沱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丈八寺村遗址

在户县丈八寺村。丈八寺村遗址位于丈八寺村南100米台地上。南北约500米,东西250米。

丈八寺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泉宫遗址

在户县城关西南甘泉谷。甘泉宫遗址是隋代甘泉宫的所在地。

甘泉宫为上林苑中的名宫之一,为隋文帝杨坚所建,因所在地为甘泉谷,故名此宫曰甘泉宫,皇帝曾游览避暑于此。

太平宫遗址

在户县太平峪中。太平宫遗址是隋代太平宫的所在地。太平宫是隋代皇帝夏日避暑的地方,也是其后唐朝皇帝观花避暑的山水乐园。

而今,这里建成国家级太平森林公园。太平峪内除此宫遗址外,还有东寺沟、西寺沟、龙窝子、一线天、石门、石船、月宫潭、黄羊坝、桦林湾五大景区,并有飞瀑十二处所组成的瀑布群,其中以彩虹瀑布、烟霞瀑布、龙口瀑布、仙鹤桥瀑布最为壮观。

真守村遗址

在户县渭沣乡真守村。真守村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范围:东至真守村,西至双槐堡,南至什王村,北至小王村,南北350米,东西70米。

真守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家寨遗址

在户县涝店乡鲁家寨村。鲁家寨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鲁家寨村北100米,西至涝店1华里,南为黄付村,东为中原寺,东西长215米,南北宽100米。

鲁家寨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季陵

在户县城西5里渼陂湖西。王季陵为周文王的父亲季历的葬地。

王季陵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墓冢高大,为方形覆斗状,平顶,墓前有清高宗弘历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立墓碑,镌刻“周王季陵”4个大字。王季陵古木参天,黑夜漆漆,墓顶常出现萤萤火光,忽明忽暗,时聚时散。古时民众不知此为磷火,称为“神灯”,于是有“王陵神灯”之谜,为“渼陂八景”之一。

王季陵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平墓

在户县罗升区。陈平墓是西汉政治家、曲逆侯、丞相陈平之墓地。

陈平(?—前178年),汉初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陈胜起义,他投魏王咎,为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旋归刘邦,任护军中尉,给刘邦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去谋士范增,并以爵位笼络项羽麾下大将韩信,为刘邦所采纳。西汉王朝建立,封曲逆侯。西汉惠帝刘盈和吕后雉执政期间任丞相,以吕氏专权,不治其事。吕后死后,他与大将绛侯、太尉周勃定计,入北军号召将士拥护刘氏,诛杀吕产、吕禄等人,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他任左丞相之职。文帝二年(前178年)陈平殁,葬此地。

陈平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砺墓

在户县庞光乡。杨砺墓为宋初枢密副使杨砺的墓地。

杨砺,宋代鄠县庞光镇(今户县庞光乡)杨家堡人,宋太祖赵匡胤时中进士第一名,即状元,官至枢密院副使之职,死后归葬家乡。

王九思墓

在户县城北门外。王九思墓是明代大学者、文学家王九思的葬地。

王九思生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四年(1468年),字敬夫,号渼陂,鄠县(今户县)安泰里(今北街)人。明孝宗朱祐樘弘治九年(1496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正德五年(1510年)秋八月宦官刘瑾伏诛。王九思与刘瑾是同乡,因此被列为刘瑾党羽,降官为寿州同知、佐知州,为前七子之一。作有杂剧《中山狼》、《沽酒游春》,散曲集《碧山乐府》,诗文《渼陂集》等。晚年回乡隐居渼陂书院。死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年(1551年),享年84岁。死后葬此。

王九思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玉德墓

在户县城关镇。张玉德墓是清代户县学者《雁字回文诗》作者张玉德的葬地。

张玉德,字比亭,户县北街人。生于清高宗弘历乾隆年间,作过秀才,而仕途不达,二十岁后即至西安荐福寺(即今之小雁塔院)学诗写字。好诗文,工书法,终有成就。自撰书《雁字回文诗》三百首,文字优美,倒顺成句,人称“三绝”,即以“雁”字为诗三百者为一绝;回文倒顺成句者二绝;以真、草、隶、篆、行五体,仿名家书法为三绝。诗叙述当时社会各个方面之情况,以五体刻写成碑,先在张玉德之祖先祠堂,后移城十字中心钟楼内保存,清宣宗景旻道光年间病故,张玉德死后葬此。

雁字回文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凤仪墓

在户县境内。王凤仪墓是西北大学第一任校长王凤仪的葬地。

王凤仪,户县城北街人,是陕西省第一位理科博士,又是西安市西北大学第一任校长。他对陕西的教育事业起了一定的作用,死后葬此。

高陵县

唐昭慧寺塔

在高陵县城东南田村高陵一中校园内。唐昭慧寺塔,因塔原为寺中之塔,年长日久,寺去塔存,故名。又因其地处泾阳、渭阳、咸阳三地之间,故亦称三阳塔。

昭慧寺塔,建于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847年)。这年的闰二月,皇帝李忱与大臣以反会昌之政,因唐武宗李湹会昌五年(845年)七月诏毁天下佛寺,勒令僧尼归俗,第二年三月会昌帝即崩,人云佛神惩罚他,所以宣宗李忱继武宗李湹帝位之后,第一年先下诏敕复废寺,僧尼皆复其旧,昭慧寺塔乘此“东风”而建,距今已有1159年的历史。塔为空心密檐式砖塔,呈八棱锥形,计13层,高53米,底层南面开有拱形洞门,其他各层东、西、南、北四面开券门,其余四面无门。每层叠涩出檐,用二砖和牙子各二砖交错砌筑,至第八砖后,做出假飞椽挑檐,即反叠涩内收。各檐挑角微上翘,饰有陶兽,角兽下悬系铁铃,共计104只铃铛,与风作响,声脆悦耳。塔顶为圆形,罩有铜套,呈黄色宝葫芦状。塔内有楼梯,可盘旋登至顶层。整个造型美观,工艺精湛,素雅大方,非常稳固。

据《高陵县志》记载: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年(1514年)和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二年(1568年)两次地震,地裂泉涌,河渭泛滥,高陵、泾阳、咸阳城无完室,人畜死亡不计其数,而此塔却岿然屹立,毫无裂缝或下沉,可谓稳固坚实。登塔四望,关中平畴沃野千里,泾渭分明,尽收眼底。

昭慧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泾渭堡

在高陵县马家湾乡。泾渭堡是成语“泾渭分明”的出处地。

在马家湾乡的鹿苑原泾河、渭河流经时,原南为渭水,非常黄浊;原北为泾水,非常清明。就在这泾渭堡之东,余楚乡马南村之南的此原,倏地,泾渭二水相会,互相搏打,激起浪花,其后虽为一河同流,却各自保持各自的本色,依然清浊不紊,由此天下奇景而引出了“泾渭分明”之成语。

白公渠

在高陵、泾阳流行。白公渠,汉武帝刘彻太始二年(前95年),用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在秦郑国渠南开凿,故称白公渠,简称白渠。

白公渠,自谷口(今礼泉东北)分泾水东南流经高陵、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东北),东至下邽(今渭南市下吉镇东南),南注渭水,长达200多里,灌田4500余顷,合今28万亩。渠成,民得其利,歌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唐时自北而南,分为太白、中白、南白三渠,总称三白渠。宋、元以后,渠工渐废。其上游历有修改,如宋凿丰利渠,元凿王御史渠,明凿广惠渠、通济渠,清凿龙洞渠,而下游民仍其旧。清末,渠身缺漏,灌田仅200顷。1930年以后改筑为泾惠渠。

东渭桥遗址

在高陵县耿镇白家咀村西南300米处。东渭桥始建于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先建都称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后迁都长安(今西安城西北)。为了新旧两都间交通方便,便在这里渭河上修木柱桥。据《辞海·渭桥》第二条释,“东渭桥,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北灞水、泾水合渭处东侧,汉景帝(刘启)五年(前152年)始建。”唐(高宗李治)咸亨(670—673年)中置渭桥仓于此,漕粮自东来,先聚此仓,再转运长安。唐后废。唐代宗李豫时,命李忠臣屯兵此桥以防回纥吐蕃。唐德宗李适时,大将刘德信、李晟屯兵此桥,兴元元年(784年)六月,李晟以诸道副元帅统兵收复被叛唐的朱泚占领的唐都长安城,以平息朱泚之乱。唐僖宗李儇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入潼关打进唐都长安,派部将朱温屯兵东渭桥以守京师。

此桥虽为木质,而结构复杂,在我国古代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唐代,此桥是通往京师长安的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从以上所述足以说明。经此桥东北行,可达蒲津关,蒲津关是陕西、山西黄河水道上的重要津关,唐代日本友好使节和僧侣,通过此桥来长安者甚多。据史料记载,日本平安时代,著名僧人园仁,即是通过东渭桥进入长安的。他归国后,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曾对东渭桥的有关情况予以描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九年(721年)对东渭桥予以修葺,并立碑石以记。

1978年发现了东渭桥的遗址,1981年9月发掘,资料表明,为一座木质古桥,桥长400米许,桥宽11米许,略以东北—西南走向。桥南有石铺路,残长1600米,通向唐都长安城(今西安市)。桥北距今渭河漕2600米许,并出土开元九年所立之修石碑一通。据《东渭桥记》碑文记载:此桥建于开元九年十一月,由京兆尹孟公任建桥总负责,李隆基皇帝曾亲自过问修桥之事。《东渭桥记》碑,形似经幢,为六角柱形,详细记载大修此桥的经过。字迹清晰可见,书法秀丽端庄,为当时之富玉县(今富平县)县尉达溪珣撰写。该碑现存高陵县文化馆。在出土此碑的同时,并出土一些铁、石、木桩等古文物。

东渭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晟碑

在高陵县白象村渭河边李晟墓西北200米处。李晟碑就是唐德宗李适时太尉、中书令、西平王李晟的墓碑。因渭水北移,威胁墓碑安全,为了防止墓碑淹入渭水,明代将碑由墓道迁至现址,以后神道大部已陷落河中。

李晟碑由宰相裴度撰文,由大书法家柳公权篆并书。碑高4.35米,碑宽1.48米。碑文记述了唐故太尉兼中书令、封爵西平王李晟的战绩及生平传略。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五年(727年),死于唐德宗李适贞元九年(793年)。初在西北边境为裨将,屡立成功,后调任神策军都将,击吐蕃、南诏,胜之。并率军讨伐藩镇田悦、朱滔、王武俊的叛乱。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兵变,朱泚乘机叛唐,德宗去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据长安。李晟自蒲津关渡黄河,据兵东渭桥,当时只有4000人,晟善抚御,人乐从之,旬月兵多至万余,西去勤王。德宗兴元元年(784年)以李晟为神策行营节度使同平章事。又返军驻东渭桥(今李晟墓地),又加李晟凤翔、陇右节度等使兼四镇,北庭行营副元帅。这年六月,李晟收复京师长安,迎德宗于城西20里三桥(今西郊三桥镇),皇帝辄宴勋臣,李晟功绩居首位,珲瑊居第二,后诸将相依次排功。进封李晟爵位西平王、中书令。德宗贞元二年(786年)九月李晟遣兵击吐蕃于千城(今陕西千阳)。十二月入朝。贞元三年以张延赏同平章事,张与李原有隙,张向皇帝说了李的坏话,皇帝又忌李晟的功名,加之吐蕃又有离间之言,于是年三月以李晟为太尉之职,解除了兵权。贞元九年(793年)八月,李晟卒,谥曰忠武,葬在原驻军地。此碑为墓地的神道碑,世称“三绝碑”。

李晟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晟墓

在高陵县白象村渭水桥北端偏东处。李晟墓是唐代西平郡王、太尉李晟的葬地。碑云此地为奉正原。

冢为圆锥形夯土堆,高5米,直径15米,由于渭河北移,今距河畔只有25米,缩短4公里许,部分墓道已陷落渭水中。墓立墓碑(见前释)。墓前有明、清时修墓碑石3通,明刻石狮一对。

原陵

在高陵县境内。原陵为后秦第一位皇帝姚苌的墓地。姚苌于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九年(后秦姚苌白雀元年,384年)四月起兵此地,自称秦王,建都长安(今西安市)纪年白雀。太元十一年(后秦姚苌建初元年,386年)称皇帝位。

姚苌,字景茂,羌族首领姚弋仲之子,姚襄之弟,襄死,他率众降于前秦,前秦苻坚时,累迁龙骧将军。在东晋太元八年(前秦苻坚建元十九年,383年)淝水之战,苻坚大败,第二年,姚苌率羌人独立,脱离前秦管辖,称为万年秦王,年号白雀,进据北地(今陕西铜川耀州东南)。不久,他擒杀了前秦皇帝苻坚。白雀三年(386年)便称帝位,国号大秦,改年号建初。在位10年。在位时与前秦相互攻打,常打拉锯战。东晋太元十八年(后秦建初八年,393年)驾崩。葬于原陵。据说姚苌之原陵和其子姚兴的偶陵昔日高大,故县因之改为高陵。

偶陵

在高陵县境内。偶陵为后秦第二位皇帝姚兴的葬地。

姚兴,字子略,为姚苌之子,在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九年(后秦姚兴皇初元年,394年)正月,继承父业,即皇帝位,在位22年,在帝位5年后,降位称王。在位期间,释放自卖为奴婢的平民;注意农业;提倡佛教和儒学,邀印度人龟兹(今新疆库车)僧鸠摩罗什到长安,在今户县草堂寺(当时称逍遥园)翻译佛经,姚兴也参与,先后翻译和注释佛教经典97部、425卷;兴学校,生徒多达一万数千人。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先后灭前秦、西秦、后凉,和北方的北魏及南方的东晋相抗衡。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十二年(后秦姚兴弘始十八年,亦即后秦姚泓永和元年,416年)二月驾崩,葬于此陵。

毗沙金墓

在高陵县姬家乡毗沙村。毗沙金墓为1986年9月26日发现。此墓结构奇特,为佛教墓葬,墓深丈余,为圆顶穹隆单室八面形结构,全以磨砖镶砌而成,周有壁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墓室中央有一方台,台上放置棺椁,为陶制彩绘镀金,侧壁竖一根2米多长的铁制镀金禅杖。另外有佛像、佛骨、瓷钵以及古钱币等。棺底刻有两段字志:一为“庚午发(金海陵王完颜亮)天德二年(1150年)四月八日造,功德主南行者”;另一为“大金天德三年,岁次辛未,九年重阳日造。京兆府高陵县毗沙镇隆昌寺经藏院修塔主南行者”。据《高陵县志》记载:“毗沙镇有隆昌寺,宋太宗(赵光义)敕赐名额,有塔突兀”。今塔荡然无存。此记载与墓及墓主人有否关系,尚待考。

省直杨凌区

杨凌农科城

在杨凌区杨凌镇。杨凌农科城是杨凌辟为陕西省直辖区所建成的全国第一个农科城,是国家级的农业科学基地。这里有农业水利科研机构和专业学校,科技人才集中,科技优势巨大,对全陕西省农业水利等起着重要的研究和示范作用。198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要把杨凌区建成陕西省的良种基地,在区内粮食耕地面积上开展良种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繁殖,给全省提供小麦、玉米、油菜等优良品种。

1997年7月29日,经国院务批准,成立“杨凌农业示范区”,这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隶属陕西省人民政府领导。未来杨凌将建设成科技领先的农科城,经济发达的产业城,环境优美的生态城,文明开放的旅游城。

教稼台

在杨凌区北5公里。教稼台,传说后稷在任尧、舜两帝农师农官时,曾在此台教民稼穑、传授农业技术,故名教稼台。

后稷是周民的祖先,为帝喾元妃姜嫄所生,名弃,从小就“好种树,菽、麻、菽麦。及为成人,遂好农耕,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传到曾孙公刘,由邰迁豳(由武功迁彬县),历10余代,发展农业,卓有成效。《诗经》中的“豳风”、“七月”段中就有记载。到了周太王(古公亶父)时,戎狄来侵,由豳迁岐(岐山、扶风一带),把农业技术由泾河流域传到渭河流域。周武王姬发伐纣胜利,定都镐京(今西安市西郊,长安区沣西镇),又把农业技术传遍九州。

现遗迹犹存,为长方形砖台,这是人们为纪念后稷,怀念古祖先发展农业,辛勤劳动的象征。每年农历十一月,这里举行集会庆祝。而今,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农业科学大会堂前立后稷雕塑像1尊,像高5米,怀抱禾穗。

有关方面对教稼台予以修葺,古朴而典雅,别具一格,辟四门洞,寓意一年四季;台内有栏杆24根,寓意二十四节气;前五级后六级的台阶,寓意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如今这里游人不断,正在发挥稼学文化发祥地的巨大作用。

邰城

在杨凌区境内。邰城,一作“斄城”,为古邑名,是周族先祖后稷以至公刘时所居之邑,是周族在关中四处活动中心之一。

古邰国遗址

在杨凌区李台乡杜家坡村西圪塔庙村南、渭河北岸二阶台地上。

古邰国遗址是5000年前邰国的邰氏乡民所聚居之处。这里发现厚达3米的大面积、多层次灰层,上层有秦汉云纹瓦当和瓦片,下层有邰民所遗之陶器、灰坑、窑址及长达15米的居住遗址,还有高4米、宽2米的窖穴遗址。古邰国是尧舜时代农官后稷教民稼穑的故国。

隋泰陵

在杨凌区陵角村。隋泰陵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墓地。

杨坚(541—604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北周宣帝宇文之岳父,为北周国相,进爵隋王,及北周静帝宇文衍立,杨坚以太后之父而秉政,篡周灭陈并梁统一天下,国号隋,年号开皇。在位期间,继行均田制,扩大垦田,免盐酒税,重编户籍,增加人丁,削弱豪强势力,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在政体上,改革官制,确立三省制,简化地方行政机构。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吏均由中央任免,加强中央集权。其具体如下:

开皇元年(581年),以崔仲方意见除六官,依汉魏之旧置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尚书,设尚书令,左右仆射,无所不统;门下,置纳言,给事之官;内史,置监令;秘书,领著作;内侍,即宦官之职;五省御史,主弹劾事;都水,主作造;二台置太常等11寺,即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左右卫等12府,皆为军府;又置上柱国至都督十一等勋官,其中柱国大将军为八等,都督凡三等;又有朝散大夫七等散官;文武之有德声者,改侍中为纳言。

开皇二年(582年)夏六月,隋作新都于龙首(原名龙首原,在今西安市北关龙首村一带),命名大兴城。

开皇四年(584年)夏六月,诏宇文恺凿渠由渭,自大兴城东至潼关300余里,以漕运通利,名广通渠。

开皇五年(585年)八月,发丁3万,于朔北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今陕西绥德),绵延700里。

开皇六年(586年)又发丁15万,于朔方以东,缘边筑数十城,以遏胡寇。

开皇十三年(593年)春二月,诏杨素营仁寿宫于麟游(今属陕西)西天台山上,开皇十五年(595年)三月宫成。隋文帝幸之,见其过分豪华,大怒曰:“杨素为吾结怨天下。”

据《隋书·后妃列传》载:“文献独孤皇后仁寿(隋文帝年号)二年(602年)八月葬于泰陵。”

仁寿四年(604年)秋七月,太子杨广弑帝于仁寿宫内大宝殿,遂杀太子杨勇,自立为帝。冬十月葬文帝杨坚于泰陵,与文献独孤皇后合葬于泰陵,同坟而异穴。《关中胜迹图志》和《关中陵墓志》均云“陵高五丈,周数百步”。

泰陵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炀帝陵

在杨凌区罗家堡。隋炀帝陵是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的墓地。

杨广(569—618年)祖籍陕西华阴市,他的15世祖是东汉司徒、太尉杨震,为人廉洁,刚直不阿,是不受贿赂的清官。而传至15世孙杨广,居然为争帝位,在隋文帝杨坚仁寿四年(604年)秋七月,把毒药掺入正在病中的文帝吃的药中,弑父于仁寿宫(在今陕西麟游县天台山)大宝殿,改诏而缢死太子杨勇(文帝的长子),自立为皇帝,名为炀帝,年号大业。以杨素为尚书令,敕匠作宇文恺与内史舍人封德彝,营造河南宜阳之显仁宫,役丁数万,以江岭之间奇材异石,运河南洛阳以修宫室,以嘉木异草、珍禽奇兽充苑囿。并开运河,造离宫40余座于运河之上,建造龙船,行驶运河之中,龙舟3层,上层有正殿、内殿、朝堂;中层有屋室120间,皆饰金玉;下层为内侍之室。龙舟长200尺,高45尺。豪华船队,有船1000余艘,前后有200里,两岸并有骑兵,沿运河500里内皆献食,就这样浩浩荡荡,去扬州以观琼花。

除开运河外,还修筑长城,开辟驰道,每项工程都要迫使数十万乃至数百万民众从事无偿劳役。这样严重破坏生产,加上征敛苛虐,兵役繁重,民生凋零,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大业七年(611年)起,各地农民不断起义反隋,隋朝形势处于土崩瓦解之状,而炀帝还在江都(扬州)玩琼花,吃酒作乐,为禁军将领宇文化及所弑。在位13年(605—617年)。移葬于陕西关中罗家堡此陵。

隋炀帝陵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徵墓

在礼泉县烟霞乡凤凰山巅。魏徵墓以山为墓,仿天子陵制,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特许的,其他大臣不能等同的一座昭陵陪葬墓。墓于山岭南端依山凿石而建,高大宏伟。

魏徵为唐初的政治家,字玄武,隋代馆陶(今属河北)人,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瓦岗首领李密败而降唐,魏徵也降了唐。又被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窦建德为李世民打败后,魏徵入唐为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他的兄建成、弟元吉夺了皇位,把太子建成的主要幕僚魏徵抓去,魏徵从容不迫,面对寒光逼人的宝剑,并不向李世民求饶,反说:“皇太子若从徵言,先发制人,则必无今日之祸矣!”李世民甚感意外,他久闻魏徵谋略出众,却未想到忠贞刚烈亦过人一筹,原想杀魏徵,此刻又踌躇起来,拿不定“杀”与“赦”的主意,再三反复权衡利弊后,宽恕魏徵,授以詹事主簿,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200余事,《古文观止》中就有著名的《十思疏》以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此十思、宏兹九得。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定秘府图籍。曾任侍中,封郑国公。曾向太宗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以隋亡为鉴,将君比舟,将民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十六年(642年)九月,以魏徵为太子太师。翌年正月郑国公魏徵卒,命百官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魏徵平生俭素,今葬以羽仪,非其志也。”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魏徵葬殡时“上(指皇上李世民)登苑西楼,望哭尽哀,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殁,朕亡一镜矣”。谥文贞。并在死的当年,画功臣于凌烟阁,把魏徵列为第四名。不巧,在当年发生了太子李承乾谋逆事件,其中有杜正伦和侯君集两人参与谋逆,魏徵生前曾荐杜正伦和侯君集给唐太宗重用,说这两人有宰相之才。这次事件发生,废太子李承乾为庶人,徙于黔州,正伦以罪黜,君集谋反诛,并疑魏徵是同党,所以在当年七月,把魏徵的墓碑,踣倒在地,磨去了碑文,成了无字碑,仆倒在地的此通碑,长4.3米、宽1.1米、厚0.4米,旁有碑座。贞观十九年(645年)攻安市六旬不下,眼看辽东早寒,草枯水冻,兵马难以久留,战死在高丽的士兵有3000多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没有成功,收兵而回,深悔曰:“魏徵若在,不使朕有是行也。”于是又祭祀魏徵,重立墓碑,并召其妻子,进行慰劳。所重立之碑,小于所踣倒之碑,进行了一次反复。

而今,对魏徵陵园进行整修,工程包括重立3通墓碑,建立3座碑亭,整修神道里许,筹建魏徵纪念馆,魏徵后裔,世界魏氏宗亲总会也在大力支持,予以经济上赞助,突出魏徵治世名相之才干。

魏徵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墓

在礼泉县烟霞乡烟霞新村。李勣墓是唐初大将、瓦岗军东海郡公、唐右武侯大将军、曹国公英国公徐世的葬地。

徐世,字懋功,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单名。本姓徐,赐姓李,故称李。他是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家有万贯家产,初从翟让起义,输家产助义军,参加了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了唐,任唐的右武大将军,封爵曹国公。据有原瓦岗军所占十郡之地。后被窦建德打败,到长安,从李世民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与李靖出击东突厥,因战功而封英国公,守并州十六年。高宗李治在位时,以李为左仆射。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十二月以李勣为辽东大总管,伐高丽。高宗总章元年(668年)秋九月拔平壤,高丽王藏降,把李世民在位时未完成的征东军事,到高宗时始完成,高丽从此被平息,当年底置安东都护府。总章二年冬十一月,80岁高龄的李卒,谥号贞武。李的孙子徐敬业,在武则天光宅元年(即中宗嗣圣元年,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九月,起兵扬州讨伐武氏,骆宾王为作《为徐敬业讨武氏檄》文,敬业自称匡复上将,反军10余万,武氏遣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将兵30万镇压。在取润州时,徐敬业部将、叛徒王那相斩徐敬业等,敬业起兵失败,追削李官爵,发冢斲棺,复姓徐氏。传说武氏已下令挖徐懋公(李)墓,天气大雾三日不解,遂停止此一举动。

李墓为三个相邻的大夯土堆,俗呼山冢。三土冢以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鞑山,以表彰李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墓前有石人、石虎、石羊等。墓立墓碑,甚为高大,通高7.5米,宽1.3米,厚0.7米,碑文为唐高宗撰文并书,现仍立于陵园中部,甚为巍峨,上书“大唐故司空上柱国赠太尉英贞武公碑”,碑为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岁次丁丑十月庚朔六日立。李墓曾被盗过,但近年发掘清理,仍出土一些文物,其中有李所带鎏金剑鞘、进德冠、壁画飞天等,也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而今,把昭陵陪葬所有的石碑、墓志等50多通(件),集中在李墓园中,成立了昭陵博物馆。

李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靖墓

在礼泉县城东北25公里九嵕山麓。李靖墓为唐初军事家、卫国公李靖的葬地。

李靖(571—649年)本名药师,唐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精熟兵法,为其舅韩擒虎所称道。隋末,任马邑郡丞。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以李靖为行军总管,率军从夔州总管李孝恭征服萧铣,并取得岭南地区,任岭南道抚慰大使。又以副帅佐李孝恭,去平淮南道行台仆射辅公祏反唐军,辅公祏在丹阳(今属江苏)称帝,国号宋,被李孝恭、李靖正副元帅击之,破丹阳,斩了辅公祏,传首长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得帝位,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太宗以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统诸军讨突厥,翌年二月,与李合兵破突厥于阴山,突厥颉利可汗骑千里马遁逃,斩首万余级,俘男女10余万人。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接收了苏尼失部落所擒拿的颉利可汗,该部落举众降唐,漠南遂平。贞观八年(634年),李靖由右仆射为特进同平章事。吐谷浑寇凉州,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诸军以讨之,第二年五月,大破其可汗伏允与牛心堆、乌海以穷其西境,封李靖为卫国公。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李靖卒。谥曰景武。赠司徒,葬于此。

李靖墓为东西并列的3个高大的夯土堆,其形东断西连。《旧唐书·李靖传》载:“十四年,靖妻卒,有诏坟茔制度,依汉卫(青)霍(去病)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墓前立1石碑,为许敬宗撰文,王知敬书。该碑现存入昭陵博物馆内。

李靖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尉迟敬德墓

在礼泉县烟霞乡烟霞新村内,西距李墓约300米。尉迟敬德墓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陵墓之一,是唐大将、鄂国公尉迟恭和夫人苏氏的合葬墓。

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隋末从刘武周为将,后降唐。曾击败王世充军,也参加过镇压窦建德、刘黑闼起义军。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门之变,世民射杀建成,敬德射杀元吉,与长孙无忌帮助李世民夺取了帝位。历任泾州道行军总管、鄜州都督、并州都督、襄州都督等职,封爵鄂国公。晚年闲居,笃信方术、杜门不出,不接洽宾客凡16年,于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冬十一月卒,享年74岁,谥忠武。死后即葬于此墓。

尉迟恭墓为圆锥体夯筑,封土冢高11.2米,直径26.5米,其南45.5米处有墓碑1通,碑首六螭,额篆刻“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鄂国忠武公之碑”,碑身高4.45米,宽1.49米,厚0.52米,方形碑座。碑文曾经《昭陵碑考》、《文苑英华》等书著录。

尉迟恭墓1972年发掘,出土大量文物及墓志两块,其墓志庞大,为陕西出土墓志最大者之一,现碑志及文物均保存陈展于昭陵博物馆内。

尉迟敬德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建陵

在礼泉县建陵乡武将山。唐建陵是唐朝第8位皇帝肃宗李亨的陵墓,《唐书》称为建陵,而《增批历代通鉴辑览》则称为乔陵。

唐肃宗李亨为唐玄宗李隆基之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正月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六月入潼关,玄宗逃奔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即皇帝位,史称为肃宗。借回纥兵力,及郭子仪配合,在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秋九月收复长安,冬十月收复洛阳,曾与回纥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所以在克复洛阳时,回纥纵火大掠,当地父老给回纥万匹罗锦以贿赂,烧杀乃止。

肃宗在位6年(756—761年),在位期间,他曾任宦官为观军容使,因此宦官势力进一步扩大,上元二年(761年)八月,以宦官李辅国为兵部尚书,他还企图为宰相,求之不得,则怨萧华,言上萧华专权,请皇上撤萧之职。宝应元年(762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以兵送太子李豫于飞龙厩,迁皇后张氏于别殿,当此之时,肃宗病笃在长生殿,使者逼后下殿,宦官宫人惊散,明日皇帝李亨忧惊驾崩,李辅国、程元振弑张皇后、越王李係(李係为肃宗次子)等,李辅国引太子素服见宰相大臣们,遂即皇帝位,是谓代宗,以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朝中大小事皆须通过他,号为尚父。肃宗种下“宦官之祸”,他却死了不管,在当年三月葬建陵。建陵建制,如昭、乾、定、桥、泰诸陵,依山为陵,凿石饰之,陵园四门,均有石狮,每门各2,共8只,狮高1.45米,但绝大多数,还是朱雀门外的石雕“仪仗队”,共有华表1对、翼马1对、朱雀(鸵鸟)1对、文武臣僚石人10对、石马5对,每马左前方各有牵马者1人,均系武士服饰,多达46件,这在唐陵中还是少见的。这里山路崎岖,游人较少,石刻保存较多完整,这在唐陵中也是少见。

据《五代史·温韬传》载,温“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获掘之”。建陵自建成后,屡遭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然陵园之四角楼遗址,基本存在,由此测出东墙长1524米,北墙长879米,西墙长1373米,南墙长1050米,面积广达15万多平方米。

建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乐公主墓

在礼泉县境内。长乐公主墓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的第五位女儿的墓,她名叫李丽质,为长孙皇后所生,封衔长乐公主,卒于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死后葬此,为太宗昭陵的陪葬墓之一。

1997年,于此墓出土公主当年所用的白瓷辟雍砚1方(带盖),为珍贵文物。

乾县乾县

唐兴教寺

在乾县城南20公里田果村。唐兴教寺,据《州志》所记,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年)所建。据《关中胜迹图志》的所载,寺内有金章宗完颜璟明昌三年(1192年)所铸巨钟,于清圣祖玄烨康熙时,当地百姓送归荐福寺(即今西安市小雁塔所在地)保存。

唐兴国寺

在乾县城东南25公里。唐兴国寺,据《州志》所记,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年)所建,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四年(1164年)曾予修葺。寺内有御井。

薛禄寺

在乾县薛禄镇。薛禄寺距县城20公里,据《关中胜迹图志》所载,薛禄镇为唐代薛仁贵的采地,故名薛禄。据《州志》记载,薛禄寺唐德宗李适时所建,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

日照寺

在乾县西30公里河斜村。日照寺,《州志》上所记日照寺为唐德宗李适时所建。

浑祠

在乾县城南门里。浑瑊祠,祀唐代忠臣浑瑊的纪念祠宇。

唐德宗李适建中三年(782年)十二月,平卢节度使反唐,自称天下都元帅,第二年八月寇襄阳,德宗诏泾原兵救襄阳。十月,泾原兵至京城,驻浐河,德宗诏京兆尹王翃犒劳军士,王翃以粝食菜,没有酒肉,引起众怒,蹴翻了食具大骂:“我们将死于敌,而食不饱,安能以微命弱体抵挡反兵白刃乎!”于是发生了“泾原兵变”。原曾任过泾原节度使的朱泚,因弟反唐他被下了兵权,以太尉之名闲驻京师,兵变以后,他乘机而出,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德宗在京城发生兵变后逃奔奉天(今乾县),朱泚引兵逼奉天,把乾县城围了一个月,后由李晟、李怀光及浑瑊击败了朱泚。朱泚围奉天时,浑瑊和德宗在一起,浑瑊保驾守城,激以忠义,鼓噪以战,身中流矢,亦坚持战斗,挖地道,烧了朱泚攻城的云梯,把朱泚反兵赶离开奉天,才解了城池之危。李怀光在礼泉也打败了朱泚兵,到达奉天后,诏李怀光还取长安,以后也把京城从反兵朱泚手中夺回,平了朱泚之叛。

这次平反中,浑瑊有保驾护城之功,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乾州同知史孟通言,“唐忠臣浑瑊,泾原兵变中,保乘舆,全城郭,功载唐史。今其祠庙在而祀事有阙,其非报功劝忠之意,宜令有司春秋致祭。”诏从之。

据《通志》记载,浑瑊祠,建于宋代。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有宋辛育撰《浑瑊忠武王祠碑记》。

金思政堂

在乾县县城旧乾州署衙内。思政堂,据《通志》记载,金时本州刺史郑彦文建,有金郑彦文《思政堂记》。

归来堂

在乾县城内。归来堂,据《州志》记载,为元代杨奂之所。

杨奂,为金代杨振之子。据《杨振墓碑》记载,杨振,字纯夫,一字德威,酅国公杨侑19世孙。酅国公杨侑宾于唐,唐以奉天(今乾县)之地400顷与之,子孙遂为奉天县人。

据《通志》记载,杨振与子杨奂同葬乾州(今乾县)东南10里。那里有杨奂碑,据《关中胜迹图志》所载,杨奂碑为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五年(1264年)四月立,为其第三女婿姚燧所书并篆额。

黄巢沟

在乾县城光乾陵西侧。黄巢沟本名漠沟,相传黄巢起义军到此。为挖掘乾陵而开的一条沟道,故名。

黄巢起义军西征,攻下奉天县城(即今之乾县县城),军费困窘,闷坐想法解决,一大臣拜道:“陛下(黄巢在长安称大齐皇帝,故有陛下之称),眼下战争紧急,我军粮草困难,当年唐高宗李治和则天女皇合葬的乾陵,埋藏许多金银珠宝,不如挖开此陵,以解燃眉之急。”黄巢接受此奏,遂选定陵西挖沟,只因后来唐军反攻,只得罢手。当地群众因此沿称黄巢沟至今。

上陆陌遗址

在乾县境内。上陆陌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其范围:东至甘河沟岸,西至南北小路,南至胡同口,北至胡同口沟岔小路止,东西200米,南北500米。

上陆陌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靖陵

在乾县铁佛乡鸡子堆原上南陵村。唐靖陵是唐朝第18位皇帝僖宗李儇的墓葬。陵墓依山而建,隔豹谷与乾陵相对,据《长安志》记载,封内40里,与乾陵相接,隔豹谷。

唐僖宗李儇,为唐懿宗李漼的第五子,懿宗崩,即帝位,在位15年(874—888年),他即位的第二年,即乾符二年(875年)就有王仙芝、黄巢起义反唐。黄巢由北方打到南方广州,又由南方打回北方,所到之处,民皆附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唐室大为恐惧。巢军至长安,僖宗走兴元。黄巢于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在西安入宫称大齐皇帝,改王霸纪年为金统,在长安建都3年,先后南征北战约有10载,占去僖宗在位的三分之二时间。后来起义军内部出了叛徒,黄巢的外甥林言出卖了起义军,斩了黄巢兄弟妻子,欲将献首级给唐徐州行营兵马都统时溥,被沙陀军夺去,沙陀军杀了林言,再由沙陀军献给了时溥。此外,在唐官军中,亦有浙西镇遏使王郢作乱、天平军作乱、大同军作乱等。加之关东旱灾、关中蝗灾、雄州地震,都给唐僖宗的统治带来麻烦。

唐僖宗李儇于文德元年(888年)三月驾崩,同年十月葬入靖陵。据《唐书·昭宗本纪》所记,文德元年十月辛卯,葬惠圣恭安孝皇帝于靖陵。陵前有石人、石马、石狮等雕刻艺术珍品。

唐靖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陵

在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当地俗称姑婆岭。距西安市80余公里。这里是唐高宗李治和则天皇帝武曌的合葬陵。

乾陵地处乾县,为古乾州,其地理位置在长安(今西安)西北方,八卦上西北为乾,故州以乾名,陵循州县,故曰乾陵。置陵之后,以奉陵寝而称县为奉天。乾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山石崔嵬,东有豹谷,西有漠谷,黄巢起义兵曾至此,称之黄巢谷。三峰耸立,而以北峰最高最巍,海拔1047.9米,为乾陵之主体;南二小峰东西对峙,成为乾陵的天然门户,当地俗称奶头山。据《州志》记载,两峰对峙,直北一峰最高,东与九嵕(山名,在礼泉县,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所在地)比峻。《长安图志》记载,奶头山旁原有功臣祠堂,内画狄仁杰等60位名臣像。

乾陵原地面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式,周围80里,有两重城墙,即内城和外城。内城有4门,南曰朱雀门,北曰玄武门(一曰后宰门),东曰青龙门,西曰白虎门。四门门址各宽2.7米,内城城墙南北相等,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2米,西城墙长1438米,墙厚2.4米,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乾陵之取土,来自武功原上,一篑一筐,人工背至陵上,动了民夫50000人,修建33年,工程可谓浩大。以后还有两次大的重修,据《唐会要》记载,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四年(798年),献、昭、乾、定、泰五陵各建房屋378间。金代的重修,据《金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云:“至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受命有司,鸠工作饰,回廊四起,不胜欣怿。”然而两次的修建,也未赶上原有的规模。

高宗李治,继唐太宗李世民之位而有帝位,在位34年(650—683年),在位期间,先期有“永徽之治”。永徽五年(654年)三月以太宗才人武氏为昭仪,第二年十月即立为皇后。他的先期还算得治世之君,后得武氏,朝政日非,加上信佛,甚至最后不理朝政,沦为昏君。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李治崩于洛阳贞观殿。于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684年)八月葬高宗于乾陵。据《唐书·武后本传》记载,文明元年庚寅,葬天皇大帝于乾陵。据《地理志》记载,奉天县(今乾县),文明元年,析礼泉、始平、好畤、武功、邠州之永寿,置以奉乾陵。

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冬十月,筑长安城外郭。雍州参军薛景宣上言阻止,他说:汉惠帝时修长安城,不久他便死了。现在你又筑城,必有大祸。于志宁等人奏本说景宣言涉不顺,请高宗杀掉景宣。高宗李治说:“不可,景宣说话虽有些狂妄,若怪罪于他,恐绝言路,没人再敢提意见了。”遂赦薛景宣无罪。这是高宗在位初期时广开言路之一例。

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是利州都督、应国公武士彟的女儿,14岁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入宫内为才人。李治为太子时,入侍太宗,见武才人而悦之。太宗崩后,武才人和其他诸嫔御出感业寺为尼,在太宗崩5年忌日,高宗去寺院行香,见武才人为之泣哭,皇后闻之,阴令武曌长发纳之后宫。武氏巧慧多权,数初入宫,屈体事皇后,皇后数称其美,未几大幸。第二年即立为皇后,参预朝政,号称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中宗李显即位,只有三个月被武后废为庐陵王,迁房州和均州。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政事取决于武后。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三月,杀太子李贤(章怀太子,在武则天死后,平反昭雪被埋入乾陵陪葬陵墓之中)。这年九月,改文明纪元为武后光宅纪年,以后改用垂拱、永昌、载初、天授纪年,并于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将国号改唐为周,称皇帝尊号为圣神皇帝,以豫王李旦为皇嗣,改姓武,立武氏宗庙于神都长安,以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武家其他12人皆为郡王。先后执政21年之久。她开创了殿试制度,亲自考试贡士。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宗室、朝臣被冤杀者甚多,宗室的有李贤(章怀太子)、李重润(懿德太子)、李仙蕙(永泰公主)以及太子李上金、李素节等。武曌晚年,更是豪奢专横,弊政更为严重。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曌有病,宰相张柬之、天官侍郎崔元、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範、相王司马袁恕己、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起兵政变,中宗李显复位,尊武曌为则天大圣皇帝,徙居上阳宫,复国号为唐。这年冬十一月,则天大圣皇帝武曌即驾崩于上阳宫,终年82岁。神龙二年(706年)五月,葬于乾陵。

乾陵除主陵外,尚有17座陪葬陵墓,其中有两太子(武则天次子章怀太子李贤,武则天孙子懿德太子李重润);4位公主是高宗李治长女义阳公主、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中宗李显长女新都公主、睿宗李旦三女安兴公主;3位王是高宗和武则天所生的泽王李上金、高宗和萧妃生的许王李素节以及武则天的孙子彬王李守礼;8位朝臣是尚书左仆射刘仁轨、校检左卫大将军刘审礼、中书令薛元超、陇右道持节大总管高侃、尚书左仆射豆卢钦望、宰相杨再思、左卫将军李谨行、左相王及善。另外还有两座附葬墓,就是刘仁轨的三子刘睿,刘审礼的儿子刘廷景。在以上2太子、3王、4公主中,大多数是由武则天杀害的,当时是不允许作为乾陵陪葬的,武则天死后,经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给予昭雪平反,才进入乾陵陪葬区的。李谨行,本为少数民族,因镇守东北和北方有功,则赐姓李,赐名谨行,也才进入陪葬区的。

乾陵地面房屋建筑物已荡然无存,然而石刻文物,则非常惊人,造型逼真,神态生动,刀法遒劲有力,极为精美,主要分布在御道两侧、朱雀门前、玄武门外。在御道两侧,由南土阙奶头山开始,向北依次排列,有呈八棱柱形华表1对,卷云纹双翼飞马1对,朱雀(鸵鸟)1对,有鞍蹬饰马5对,有头戴冠、腰束带、手握宝剑的侍卫将军等文武臣僚10对,在朱雀门外,有参加唐高宗李治葬礼的外国特使及少数民族首领石刻像61尊,每人背上刻有国名、官职、姓名等字样,有木俱罕国王斯陁勒;吐火罗王子羯达健;波斯王卑路斯;龟兹王白素稽;于阗国尉迟璥等等。另外,在玄武门外有石马6匹,号称六龙。在四门外各有石狮1对以守门户。在朱雀门外东西两面,还有武则天亲自撰文的述圣记碑和著名的无字碑。

述圣碑高6.3米,上为顶盖,下为碑座,中间5节为碑身,全碑7节,因称“七节碑”。碑文为武则天所撰,唐中宗李显所书,共8000余字,颂扬唐高宗的文治武功,笔画尽以金填,今个别字金仍存留。其碑立于唐睿宗文明元年八月。

无字碑与述圣碑高低相等,宽1.8米,厚为1.3米,碑额刻8条螭首相交,碑则线刻云龙纹,初立碑时,未刻1字,故世称无字碑。据《长安志》记载,乾陵周80里,有于阗国进无字碑。以上这座碑石,无字的原因,历来说法和猜测不一,有的说武则天功高德大,文字难以述说,还拿出《论语》中孔子的话民无得而名焉;有的说武氏篡唐,恐世人铲掉文字,索性不刻,免得后世再铲;有的说武氏不自谈功过,留与后人评说;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谁立,立于何时上找答案,这种说法的情理分析尚合乎逻辑,立无字碑的人为唐中宗李显,时间是在神龙二年(706年)。神龙本为武曌的年号,神龙元年正月,武曌有病,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要挟年迈体弱尚在病中的武曌归政,在这种情况下中宗复了位,复位后仍然用神龙纪年。神龙元年的十一月,武曌驾崩,中宗经历了夺政和还政两变故,遭遇了唐改周、周改唐的两过程,目睹了武对李氏的无情杀戮,桩桩件件,他都一清二楚,作为晚辈,说她好是违心,说她坏于人伦大理有悖,于是决定立无字碑。

乾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中以山为陵的典型陵墓,墓室石门道口,位于梁山南坡,呈斜坡而通进山腹,长63米,宽4米,用4000多块石条砌成,分30层,每3层上下用铁棍穿连,各石条间以铁栓板拴拉,缝隙灌以铁汁,形成整体,这和《唐会要》中记载“乾陵元宫,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完全相符。

解放前,这些古迹文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地面房屋建筑,早已荡然,所留存的石刻,十之八九偃仆或被打碎,有的掩埋土中,有的石人头被打掉,文物损坏之状,目不忍睹。

建国后成立了乾陵文物保管所,1975年对乾陵进行整修,将石刻卧倒者竖直,倾斜者扶正,残缺者补全,华表、石马、石狮、皆恢复原位。并对乾陵进行了绿化,使昔日的秃山荒岭,披上绿装。有的陪葬陵墓,新建了陈展室,使老古乾陵,旧貌换新颜。

明刘伯温《乾陵诗》云:

蕃王俨侍立层层,天马排行势欲腾。

自是登临多好景,岐山望足看昭陵。

1960年,郭沫若参观乾陵,并赋诗曰:

岿然没写碑犹在,六十宾王立露天。

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能全。

黄巢沟在陵无恙,述德纪残世不传。

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

乾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陵为全国4A级风景名胜点。

永泰公主墓

在乾县县城北3公里处,位于西兰公路右侧。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女,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女,名仙蕙,字秾辉,嫁与武则天娘家侄子武承嗣之子武延基。永泰公主死于武周则天大足元年(701年),终年只有17岁。生前封为永泰郡主,食邑一千户。中宗李显神龙元年(705年)复位,封李仙蕙为永泰公主。这年十一月武则天死。神龙二年(706年),永泰公主与武延基合葬于乾县北原,入乾陵陪葬区。

解放后,1960年到1962年发掘了该陵墓,其结构是斜坡土洞砖室墓,由墓道、甬道、过洞、天井、便房、前室、后室等部分组成。墓全长87.5米,宽3.9米,深16.7米。墓外有唐代封土冢,冢现高14米,见方56米,总面积6万余平方米。并有围墙以护。

墓道口画有巨大的青龙、白虎守卫其陵。墓道中并绘有武士组成的仪仗队,中间过洞有男女侍从。墓顶绘有象征太阳和月亮的金乌和玉兔,以及满天星斗的《天象图》。东西两壁绘有相向而来的四组《侍女图》。墓内有石椁、石门、墓志和漫杖石座,地面围墙南面排列有石狮1对、石人2对、华表1对,这些石刻上雕有飞鸟、花草、人物、十二生肖像,刀法简练有力,非常秀丽。

石椁内腐朽的棺板、灰和淤泥,骨骼在内零乱,人头骨及1个下颚骨在椁内东北角,这说明是2人合葬,与墓志文相符,人向头北足南。

墓内的随葬品,有陶俑、木俑、三彩俑878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饮水三彩马:1匹低头饮水,1匹昂首拌唇,似乎有声。其他动物还有牛、羊、猪等。此外,还有武士俑、镇墓兽等。这些唐三彩在塑造、色釉、花纹、制作技巧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我国雕塑史上的杰作。生活方面的随葬品有陶器、瓷器、三彩器物等190件,有蜡台、灯、奁、漏勺、碗、碟、瓶、高足杯、罐、盘、釜、钵、砚、磨子、舂米机等。墓内金属葬物中,金器8件、铜器175件、铁器93件、锡器11件。另有玉器10件。

该墓曾经被盗,盗洞口上接第6天井,下接前甬道,中间发现直立人骨架,傍留一铁斧,淤泥中发现散失金玉饰品。此墓虽经盗劫,现出土文物仍特殊多样,共达1354件之多。

永泰公主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懿德太子墓

在乾县城北3公里的韩家堡。懿德太子墓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李重润的葬地。

懿德太子墓是乾陵陪葬陵墓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在陕西发掘的唐陵墓中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1971年至1972年发掘并对外开放。1994年封闭维修,1995年重新开放,是一座斜坡土洞砖室结构,由墓道、过洞(6个)、天井(7个)、小龛(8个)、前甬道、后甬道、前墓室、后墓室组成,全长100.80米,宽3.90米,规模宏大。

墓主人李重润,19岁夭亡,是唐高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死于唐武周大足元年(701年),先葬洛阳,中宗复位后,于神龙二年(706年)封为懿德太子,迁葬于乾陵的陪葬区,地面存有封土冢和围墙,围墙南有石狮1对、石人2对(1件残留底座)、华表1对(已残)。地下所随葬文物,甚为丰富,虽曾被盗,但还出土文物1000余件,墓道壁画及石椁线刻画400多平方米,特别有价值的是墓道两壁的《建筑图》,是唐代壁画中的一大发现,该图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衬托远山,四座殿庑式的建筑,耸立在4座高大的楼台上。阙楼后有组成的出城仪仗队,绘有人物196人,阵容庞大,这给人们提供了研究唐代建筑艺术的可贵资料。

在此墓出土的文物中,有整批的三彩骑马俑群,在各种彩绘马中,有不少马面贴金,金光四射,让人眼花目眩,是唐墓中的珍品。

懿德太子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章怀太子墓

在乾县县城北,乾陵之南,与永泰公主之墓东西相望。章怀太子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是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二子,名李贤,字明允。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夏四月,原立的皇太子李弘死了,便立当时的雍王李贤为皇太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四月,太子李贤监国,处事明审,时人称之。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八月,宫中私下议论,说李贤不是武氏所生,时太子李贤与户奴女子狎居,武氏使人告其事,并在李贤马坊搜出皂甲数百领,说是太子谋反工具。皇帝高宗想护佑太子,武氏极力坚持严办,把李贤党羽皆诛杀,废李贤为庶人。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684年)三月,武氏命将军邱神去四川省巴州(今四川巴中县)检校李贤宅,逼李贤自杀,死时年31岁。中宗复位,给李贤昭雪封为章怀太子并于神龙二年(706年)七月,由巴州迁葬乾陵陪葬区。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711年),将李贤之妻清河房氏,合葬于该墓。

章怀太子墓,其结构形式为覆斗型封土冢,由墓道、过洞、天井、便房、甬道、前室、后室组成,全长71米、宽3.3米、深7米。前后墓室略呈正方形,穹隆顶绘《天象图》。后室有石椁1座,由33块大石板组成。墓曾被盗,但随葬品发掘亦不少,有陶俑、三彩等文物650多件,其中有立俑、伎乐俑、武士俑、文臣俑、三彩马、动物俑、镇墓兽、三彩骆驼,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在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形象。

此墓的壁画,内容丰富,画面保存完善,主要分为墓道壁画和墓室壁画,面积广达400平方米。共有50多组画面,题材有出行、客使、仪仗、马毬、歌舞、游戏、宫女、陪臣等,有的画还是初次发现,其中有一幅《马球图》,画的是

20多名挥着月牙形鞠杖的健儿,纵马争逐一小球,神态各异,极为生动。还有两幅东西对称的《客仕图》:东壁图以3位唐鸿胪寺为前导,引导三位贵宾,由北至南,第1人光头、浓眉、深目、高鼻、阔嘴,身穿翻领紫袍、腰束带、蹬黑靴,双手叠胸前;第2人头戴羽毛帽,二翎向上,帽前涂红朱色,有帽带束于颔下,身穿红领白袍,衣襟镶红边,宽袖,两手拱手袖内,腰束白带,足登黄靴;第3人头戴皮帽,身穿圆领大灰髦,腿穿皮裤,腰束带,双手拱袖中,足登黄皮靴。据《旧唐书》推测,第1人可能是东罗马的使者,第2人可能是日本或高丽的使者,第3人可能是东北少数民族的使者。总之,东壁《客仕图》可能是我国东方诸国之外使。西壁图以6人组成,自南至北,第1人,体形高大,长脸、高鼻、深目、络腮胡须,头戴卷沿尖顶毡帽,身穿大翻领窄袖灰色长袍,内着红衬衣、腰束带,手持笏板,足登黑长靴;第2人,长脸、大眼、高髻、束发于后脑,圆领、窄袖长袍,额部、面颊、鼻梁、下颔均涂朱红;第3人,宽圆脸型、穿圆领、窄袖长黄袍,蓄短发于脑后,腰束带,带系短刀,拱手持笏,足登黑长靴。据《新唐书》推测,第1人可能是大食国使者,第2人可能是吐蕃使者,第3人可能是高昌国使者。总之,西壁《客仕图》可能是我国西方诸国之使者。《客仕图》,亦称《礼宾图》,宾主分明,惟妙惟肖,具有真实而浓郁的生活气息,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唐代壁画艺术的珍品。此外,还有驰名中外的《狩猎出行图》、《观鸟扑蝉图》等唐代名迹。这些《客仕图》、《狩猎图》、《扑蝉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和中外之间的友好关系。

章怀太子墓所出土的文物和墓中的壁画,对研究唐代的社会制度,宫廷生活、葬俗仪礼,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章怀太子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狄仁杰墓

在乾县县城北3公里乾陵之东。狄仁杰墓是唐代武周宰相狄仁杰的葬地。据《关中陵墓志》所记载,在乾县北门外5里许,乾陵之东。

狄仁杰(607—700年),太原人,字怀英。以明经举,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唐高宗李治仪凤元年(676年)九月,将军权善才、中郎将范怀义两人误斫伐昭陵一柏,理应除名,皇帝却命大理寺斩之,大理丞狄仁杰奏本,两人罪不当死。高宗李治说,他们斫伐我父陵柏,不杀他们,我则为不孝。狄仁杰坚持不杀。皇上大怒,下令要杀两将军。狄仁杰说,冒犯龙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犯法没有达到死罪,陛下一定坚持要杀,那你的法民众就不信任了,人们不知如何是好。况且西汉张释之说过,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不是一人的事情。假设有人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柏杀二将军,后人对你如何评价。我所以拒不执行你的旨意者,恐陷陛下成为无道的昏君,也羞见九泉之下的张释之老先生。说到这里,唐高宗的怒也消了,不杀二将军,且将狄仁杰由大理丞擢升为侍御史。

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春正月,狄仁杰弹劾了司农卿韦弘机,作上阳宫等华丽的宫室是引导皇帝走向奢侈的道路,因之免了韦弘机的官职。朝中这时有位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曰:“陛下何惜罪人,於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之诚。”于是加罪于本立。从此以后,朝廷肃然,狄仁杰以不畏权势而著名。武氏垂拱四年(688年)以狄仁杰为河南巡抚大使。圣历元年(698年)狄又兼纳言、河北道副元帅、河北道安抚大使,率兵追击突厥,以讨默啜(突厥首领,拥兵40万,为唐西北之患),河北遂平。入为内史,同平章事的狄仁杰,在武周久视元年(700年)六月而逝世,死后,武则天哭泣曰:“仁杰一死,朝廷空矣。”死后葬于乾陵的陪葬区,但还不在书载的陪葬陵17座之中。

杨振墓

在乾县东南5公里处。杨振墓是宋金时期杨振的葬地。据《通志》记载,“子焕同葬”。据元好问《金杨振墓碑》记载:“公讳振,字纯夫,一字德成,姓杨氏,酅国公杨侑19世孙。酅国公杨侑宾于唐,唐以奉天(今乾县)之地400顷与之,子孙遂为县人。”“纯夫□业而儒行,家贫而好客,居今之世而古,贱金帛而贵研墨,是四反也。”

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杨振墓碑为金宣宗完颜珣贞佑四年(南宋宁宗赵扩嘉定九年,1216年)春正月立,张□书,王元礼篆额。该书又记载,又有杨焕碑,为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五年(南宋理宗赵昀景定五年,1264年)夏四月立,姚燧书并篆额。姚燧为杨焕三女之女婿。

杨焕墓

在乾县草谷村。杨焕墓是元代文士杨焕的葬地。

杨焕,字焕然,元乾州(今乾县)草谷村人,是一位很有名气的文学儒士,著有《还山集》、《天兴近鉴》等著作,被列入《四库全书》。

杨焕墓,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有杨焕碑,为元世忽必烈中统五年(南宋理宗赵昀景定五年,1264年)夏四月立,姚燧书并篆额。

永寿县永寿县

武陵寺塔

在永寿县永平乡武陵山上。武陵寺塔,据县志记载,有浮屠,后魏平阳王熙建。据说此塔为武陵寺的寺塔。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明代有一位碧峰禅师曾居此寺,并主持该寺。此寺僧至金陵(今南京),明太祖曾赐袈裟,存此寺中。寺早毁圮,永寿拟修复此寺。

武陵寺塔建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398—403年)年间,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塔为格檐式实心砖塔,高7层、22米、八角形,基部直径6.3米,2、4、6层各有拱门4个,门两侧均砌成栏杆状,结构严整,造型美观。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地震,塔有倾斜。1983年予以修葺,为我国古代精湛的建筑艺术品之一。

武陵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陵寺

在永寿县永平乡老城西翠屏山。武陵寺,因所在地称武陵山,故寺称武陵寺。俗称寺曰“南寺”。

武陵寺,据《永寿县志》记载,有浮屠,后魏平阳王熙建。明碧峰禅师居此。又载白茂才考实云:“碧峰禅师至金陵,明太祖朱元璋赐袈裟,存于寺中,后遭兵废。”而今,当地政府拟修复此寺,发展旅游业。

刘沔碑

在永寿县县文化馆保存。刘沔碑为唐代文物,此碑由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书,甚为珍贵。

刘沔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吕公泉

在永寿县境内。吕公泉因宋代县令吕大防发现并利用。故名。

据《通志》记载:“邑无井泉,宋吕大防为令,行近境得泉二,欲导之入城,而地势高下不一,乃用考工置臬法准之,不旬日间疏为渠。”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益民泉流入街,市民便之。”元武宗海山至大三年(1310年),邑人白用至北郭五里许,俯涧流泉,掘地得提水瓦沟,金旧制也,续瓦引流,直达城内。据《县志》所载,源出分水岭,有三泉汇为一,亦谓之吕公惠民泉。

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金章宗完颜璟泰和(1201—1208年)中,主簿邢珣,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延佑(1314—1320年)中,处士白用重修,后渐湮废。清圣祖玄烨康熙九年(1670年)修,后县内地震,瓦沟压裂,清世宗胤禛雍正十年(1723年)又修治之。

据《金重修惠民泉记》记载,金章宗完颜璟泰和四年(1204年)乡贡进士郭邦基撰文,对该泉以记之。

醴泉

在永寿县彭村。醴泉,据《通志》记载,有土桥,水过桥南泄涧下,久旱闻泉中吼声则雨,以秽物投之,则水不逾桥,渗入土中,待秽尽,水乃复出,人呼神泉。

穆陵关

在永寿县永平乡老城西四里。穆陵关,据《通志》记载,宋仁宗赵祯嘉祐四年(1059年)所置,南宋时,宋金兵战于此关。今废。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这里有“八仙”之一韩湘的读书洞。

好畤城故地

在永寿县店头镇好畤河村。好畤城是汉代好畤县治所在地。

据文献记载,古代以雍州为神明之奥,故立畤以郊上帝。好畤为秦文公时建造,后魏时,改好畤为漠西县,隋代复置好畤县,唐代曾改好畤为上宜县。好畤县原辖乾县西部和永寿之大部,其县城在永寿店头镇好畤河村附近,毗邻西周故地扶风,好畤河村曾出土周中期的盂、鼎和有铭文的匕,店头村曾出土型制大、铭文多的西周中期编钟。

娄敬墓

在永寿县西南店头镇明月山,因娄敬墓在此故又称此山曰娄敬山。

娄敬,汉初齐人。据《通鉴辑览》记载,汉五年(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都洛阳。戍卒娄敬说刘邦曰:“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又曰:“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而急,百万之众,可立兴也。”遂都关中,以娄敬为郎中,并赐姓刘。后封关内侯。刘邦在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是未听娄敬劝阻之言,及用陈平计解围回至广武后,刘邦立赦娄敬,并说: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遂改封娄敬为建信侯。越两年,娄敬又提出与匈奴和亲之策,刘邦许之,乃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以妻单于,则匈奴无忧虑。娄敬并提出徙六国后及豪强名家居关中,以控制之,建议被采纳,遂在高祖九年(前198年)冬十月,徙昭、屈、景、怀、田五族及豪杰十余万人于关中,如此则削弱关东豪强势力,且在都城附近,以利控制。以上娄敬这些大政之策,皆为刘邦所采纳实行,一次未采纳娄敬之言,就被匈奴在平城白登山围困七天,教训深重。《长安志》记载,东山岭有娄敬庙。

娄敬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贾墓

在永寿县好畤河。陆贾墓是西汉初辞赋家和政论家陆贾的葬地。

陆贾,楚人,从汉高祖刘邦定天下,常使诸侯为说客。官至太中大夫,向高祖提出:“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所以他极力主张提倡儒学,辅以黄老,“行仁义,法先圣”,如此统治方法执行,则可以维持其政权安定天下。陆贾死后,葬于此地。

陆贾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淳化县淳化县

甘泉宫遗址

在淳化县铁王乡甘泉山下梁武帝村。甘泉宫遗址是汉代甘泉宫的所在地,为西汉武帝刘彻所建。刘彻即位之后,在秦二世嬴胡亥所建林光宫的基础上,增建扩葺,于建元元年(前140年)所建,以在甘泉山而名此宫曰甘泉宫。

据《史记索引》云,始因水(甘泉)名山(甘泉山),继乃因山以名宫。据《汉书·郊祀志》记载,齐人李少翁言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象神物不至,乃作甘泉。中为台,画天地泰一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据《关辅记》所载:“甘泉宫,一曰云阳宫,周19里220步,有宫13,台11。武帝常以五月避暑于此,八月乃还。有铜人2枚,在门外。”

据《十道志》记载,曰甘泉,出石鼓西原,汉甘泉宫在山上,即秦林光宫旁也,此取石鼓甘泉以名者也。秦之林光,至汉犹存。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始即磨盘岭秦宫之侧为宫,是为汉甘泉。据《长安志》记载,甘泉宫北有槐树,今谓之玉槐,根干盘峙,二三百年木也,耆旧相传,咸以为此树即扬雄《甘泉赋》所谓玉树青葱者也。

甘泉宫有很多的宫阙台馆,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有熛阙;《甘泉宫赋》记有前熛阙,晋灼注,赤色之阙,南方之帝曰赤熛;

应门:《甘泉赋》记后应门,晋灼注,应门正在熛阙之内也;

前殿:《汉宫仪注》武帝于甘泉宫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在芝生甘泉殿边房。据《汉旧仪》记载,芝有九茎,金色绿叶,珠实夜有光,乃作《芝房歌》;

紫殿:《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起紫殿,雕纹刻镂,以玉饰之。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设云帐云幄云幕于甘泉紫殿,世为三云殿;

泰畤殿:《汉书·宣帝本纪》所记,汉宣帝刘询元康四年(前62年)三月,诏曰者神爵五彩以万数集甘泉泰畤殿中及上林苑;

通天台:《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夏四月,作甘泉通天台,据《汉旧仪》记载,台高三十丈。师古注,言此台高,上通于天也。据《汉武故事》所记,通天台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去长安300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祭天园业处,武帝祭泰一,上通天台……置祠祀招仙人祭泰一,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者若大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上有承露仙人,掌擎玉杯,承云表之露。据《三辅黄图》记载,通天台于汉昭帝刘弗陵元凤年间(前80—前75年)自毁,椽化为龙凤,从风雨飞去。亦曰候神台,又曰望仙台;

望风台:《洞冥记》所载,汉武帝刘彻太初二年(前103年)起甘泉望风台,上得白珠,如花一枝,帝以锦盖覆之,如照月矣,因名照月珠;

益寿、延寿馆:《汉书·郊祀志》所记,公孙卿言,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甘泉作益寿、延寿馆,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入;

明光宫:《三辅黄图》记载,武帝求仙起明光宫;

居室:《史记·卫青传》所载,尝从入甘泉宫居室。据《正义》记载,居室,署名,武帝改曰保室;

竹宫:《三辅黄图》记载,甘泉祠宫也,以竹为宫,天子居中;

招仙阁:《洞冥记》所记,汉武帝刘彻元鼎元年(前116年)起招仙阁于甘泉宫西;

昆明池和灵波殿:据《述异记》所载,甘泉宫南昆明池中有灵波殿,皆以桂为柱,风来自香;

高光宫:《长安志》记载,甘泉宫内有高光宫。《甘泉赋》中曾有“览樛流于高光兮”之句。服虔注,高光,宫也,樛流,曲折也;

通灵台:《汉武内传》记载,勾弋夫人既殡,香开十余里,帝疑其非常人也,乃起通灵台于甘泉,常有青鸟集台上往来;

寿宫:《汉书·郊祀志》所记,武帝幸甘泉,置寿宫;

木园:《汉魂宫志》记载,甘泉宫有木园,武帝时园也,今俗呼为仙草园;

洪崖宫、长定宫、旁皇宫、弩阹宫、迎风馆俱在甘泉宫内;

西风馆、露寒馆、石阙观、封峦观、鹊观,皆在甘泉外。

此外,甘泉宫还有百官诸侯邸,据《雍胜略》记载,故址在甘泉山,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方士多言古帝王都甘泉者,其后天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做诸侯邸。

汉扬雄作《甘泉赋》,共有1369字,刘歆作《甘泉宫赋》,共有言184字,对甘泉和甘泉宫皆详述。

而今,甘泉宫早已荡然,而宫殿台基犹存,形似覆斗,星罗棋布,远望犹如墓冢,可遥想当年甘泉宫之壮丽宏伟。在遗址内,常发现秦、汉之板瓦、筒瓦、母子瓦,瓦当上有长生未央、长乐未央、长生毋通、甘林、上林等文字,还有玉兔、蟾蜍、螳螂、云纹、马甲天下等图案饰纹。并有圆形水道、五角形水道、壁画残片、铜器、陶器等文物以及汉代城墙遗迹等。另外,在梁武帝村周围许多村庄,其地名之起,多与甘泉宫有关。

以上遗址和出土文物及地名的存在,对研究考察泰林光宫和汉甘泉宫以及秦汉时代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一些实物和史料。

甘泉宫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武帝庙

在淳化县铁王乡。汉武帝庙,祈祀汉武帝刘彻。据《一统志》记载,庙在甘泉宫,今宫不复存在。

吏隐堂

在淳化县城内。吏隐堂,据《一统志》记载,宋徽宗赵佶宣和七年(1125年),县令张安祖建。

宋石彦政《吏隐堂记》宣和七年十月初三日,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境内)石彦政记并书,对该堂书其实状。

淳化经幢

在淳化县人民政府内。淳化经幢为六朝时代之石刻文物,甚为珍贵。

经幢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爷台山战斗纪念碑

在淳化县爷台山。爷台山位于淳化东部南村、固贤、方里三乡交会处,主峰海拔1313米,东临耀州,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和前哨阵地。

1945年7月21日,胡宗南所属的暂编第59师和骑兵第2师向爷台山发起攻击,23日又以预备第3师加入进攻,共投入3个师的兵力,向爷台山猛烈攻击,八路军在此阻击7昼夜,于27日撤出爷台山及其以西41个村庄。胡宗南继续向旬邑和耀州推进,八路军开始于8月8日进行自卫反击,8月9日收复爷台山,第二天收复了全爷台山地区。

1976年淳化县人民政府,在爷台山主峰上,建立碑和亭,1985年又予重修,亭为混凝土和木结构建筑,高8.7米,金顶朱柱,六角挑翘,彩绘精美,庄重肃穆,名称爷台山战斗纪念亭。亭中立纪念碑,碑高2.8米,碑宽1.1米,碑正面刻“爷台山战斗纪念碑”8个大字;背面刻志文400余字,较详细地记述其爷台山战斗之经过。

甘泉山

在淳化县西北部。甘泉山,据元和《郡县志》所记载,甘泉山周围60里。据《括地志》记载,甘泉山,一名石鼓原,俗名磨石岭,在云阳县西北90里。据《史记·封禅记》记载,黄帝接万灵明廷。按《关中胜迹图志》所载,明廷甘泉也。据《通志》记载,岭高出他山,距长安甚远,而能望见长安城堞。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有通天台,云雨皆在台下,山中宫殿台观,与建章(宫)相比。

梨园

在淳化县境内。梨园,据《云阳宫(即甘泉宫)记》所载:“车厢坂下有梨园,汉武帝(刘彻)筑,大一顷,树数百株,青翠茂密,望之如车盖。”

因其汉武帝筑梨园于此,后演成地名,唐昭宗李晔乾宁三年(896年),李克用曾在此大破王行瑜。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初年(990年)于此置县,以梨园而名县,淳化末年(994年)改为淳化县,此地成镇,曰梨园镇。为今淳化县之城关镇。

圣人桥

在淳化县东南14公里处。圣人桥,据《通志》记载,圣人桥跨米仓沟入冶谷河处,相传为汉武帝游甘泉时故道。明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年号,1522—1566年)中重修,延袤百尺,改名圣济桥。

永安桥

在淳化县北里许。永安桥,据《通志》记载,相传为汉昭帝刘弗陵所筑,以通云陵。云陵埋的是勾弋夫人。勾弋夫人是汉昭帝的母亲。

秦直道

淳化县为中经主要之地。秦直道为秦始皇嬴政所修的大道,为南北走向,南起咸阳市秦都区窑店乡秦代的咸阳宫,北经三原鲁桥镇,到淳化梁武帝村,这里有秦代的林光宫,秦始皇军事指挥部,就设在这里。沿子午岭北支北行,经旬邑,黄陵上畛子、富县、甘泉、志丹、安塞鸭巷山、靖边、到横山大路崖杨家湾下子午岭、穿榆林沙漠,过鄂尔多斯草原,直抵秦代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的麻池乡)。

秦直道一般路面宽30米,最宽达60米,最窄也有18米,夯土层厚者达70米,薄者也3—6米。据史书记载,秦直道“堑山埋谷,千八百里”。从头至尾,有主要宫殿7座,即都城的咸阳宫(咸阳市秦都区窑店乡)、池阳宫(耀州)、林光宫(淳化)、高奴宫(榆林)、大城宫(东胜)、九原宫(包头麻池乡)、西安阳宫(包头三顶帐篷)。此外,在直道上还没有兵站和烽火台。烽火台,方形、土夯、基座边长20米,高的残高8—10米,低的也有5—6米,向有5里1墩之说。

甘泉

在淳化县北20公里。甘泉,据《十道志》记载:“甘泉水出自石鼓西原。”据《县志》记载,其水甘美异于他水。

金泉

在淳化县东南。金泉,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云阳宫记云,入冶谷二十一里有一槐树,树北有泉,名曰金泉,泉出数穴,清澈见底。据《雍州记》云,有人饮此泉水,见有金色从山上照水中,往取得金。据《县志》记载,又名观音泉,世传其水甘香,目眵者洗之可明。

马跑泉

在淳化县东北。马跑泉,据《通志》记载,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猎此,马跑地出泉,故名。另据《隋书·地理志》记载,有走马水。

勾弋夫人墓

在淳化县城北15公里铁王乡大圪塔之大比塔村。勾弋夫人墓亦称云陵,是汉昭帝刘弗陵之母勾弋夫人的葬地。

据《三辅黄图》记载,云陵在甘泉宫。今人呼为女陵。据《括地志》记载,陵在云阳县西北50里。据《长安志》记载,在汉云陵城南。据《通鉴辑览》注载,在泾阳县西北。

据《汉书·外戚传》载,武帝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言,此地有奇女,天子亟使使召之,既至,女两手皆反拳,上自披之,手即伸出,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勾弋夫人,姓赵,封婕妤。后居勾弋宫,故称勾弋夫人。

武帝太始三年(前94年)正月,勾弋夫人怀孕,十四个月后生子刘弗陵,她益幸宠。弗陵7岁时,形体壮大,聪明多智,武帝甚爱之,欲立太子,因其儿幼母年少,犹豫很久,后使黄门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赐给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霍光及群臣会其意:武帝欲立其子弗陵,先杀其母。后数日,帝谴责勾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汝不得活。卒赐死。先葬云阳为墓。

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立弗陵为皇太子,遗诏以霍光、金日磾、上官杰、桑弘羊辅政。明日,武帝驾崩。弗陵立位,是谓汉昭帝。即位当年七月追尊勾弋夫人为皇太后,遂改葬云陵。并设云陵邑于西北隅。而今墓形似覆斗,夯筑,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45米,高20米许。墓四周有阙门,除西边破坏外,余3面保存基本完好。

勾弋夫人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家塬周墓

在淳化县石桥乡史家塬。史家塬周墓是西周早期的墓葬。1979年12月出土一批殉葬青铜器,其中有1件大鼎,重226公斤,仅次于举世闻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为我国历来所出土的圆鼎之最。

该鼎为平沿,方唇、直耳、柱腿,鼎耳外和腹部均饰有相对的夔龙,下饰突出器面的牛首纹,显得纹饰秀丽,层次分明。此鼎重量之大,造型之独特,在目前已出土西周铜鼎中是少见的。这些文物的出土和墓葬的发现,为研究西周社会、周人分布、丧葬制度、生产工艺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彬县彬县

豳山

在彬县境内。豳山,据《方舆胜览》记载,岩壑嵚崎,委曲百折,瀑布飞溅,一名安定崖。据《雍大记》记载,立州依以为城,陡峻险固。据州志记载,一名凤凰山,俗以为周初凤凰所栖地,左列寿山,前依涧水,亦谓之邠崖。据《通志》记载,一名翠屏山,一名挂榜山,《大雅》所谓南冈者也。《括地志》引用《史记》所云:“武王登豳之阜,以望商邑,盖登此也。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州东北30里,又有豳谷。《雍大记》云,即公刘立国处。新平故城即今县治。豳山为古豳州的得名依据,豳州唐改邠州,后改邠为彬,州改县故应为县之得名山。”

紫微山

在彬县城西南向。紫微山据《通志》记载,上有宋金时屯兵故寨。据《雍大记》记载,山有后稷寨,相传内有宅,宋杨延昭所居。

微山武幕为彬县十二景之一。

花果山

在彬县水帘乡。花果山古为明垣山,南北朝时期,百姓为避战乱而在山上凿洞以居之。当地传为《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时,由长安(今西安市)向西路经此山。这里有猴王洞,内有石刻小猴甚多,很难数清,姿态各异。洞内有金箍棒一根,长5.6尺,并有鼓一个,传为猴王布阵以擂鼓助威。

据《州志》记载,其麓有水帘洞,深不可测,唐贞观中,凿山为连珠大窍,形肖飞阁,每岁元宵(节),民率张灯于此以祈年。由此可知当年花果山及水帘洞名山胜水之盛迹也。

花果山为彬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

在彬县水帘乡清凉山石崖上。大佛寺距县城12公里,临西兰公路3米许。古名庆寿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母亲庆寿所建,故称庆寿寺。今楼阁尚存“庆寿寺”大字匾额。又因寺内佛高大,俗称大佛寺,故进寺小门额有“彬县大佛寺”5字匾额。寺居泾水之阳,依山傍水,风景绮丽。佛寺依山起刹,石窟依崖雕凿,陡峭深邃,妙景天成,特别是寺东崖壁上佛龛罗列,并留有“花果山”“水帘洞”遗墨,更是引人入胜。

庆寿寺为尉迟恭敬德监修,寺楼3层,高50余米,佛龛依山而凿,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径21米许,高达30米许,内雕大石佛3尊,小石佛无数,中大石佛高24米,依岩趺坐,肩宽体厚,造型优美,雄伟壮观;两侧胁侍女菩萨,姿态各异,身高5米,头戴宝冠,衣着华丽,俗名丈八佛。大佛背后有“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铭文。大佛及侍佛头部背光中,雕出坐佛7尊,边缘有19飞天飞舞,是极富装饰性的雕刻艺术。从题记铭文可知大佛至今已有1378年的历史,它是陕西现存古代石佛最大的1尊,发式为螺髻形,面方型,耳垂肩,披衣袒胸,腰系偑带,盘膝端坐莲台之上,左手着膝,右手上弯,手掌向内,手指微屈,肌肉丰满,雍容肃穆。

一般从大佛窟门旁沿石阶梯而上,经一小门,此门额即是书“彬县大佛寺”5字之处,入则有4个洞窟,俗称罗汉洞,窟中立体石雕像、浮雕像甚多,经变故事60余幅和唐宋以来游人题词。绕经佛窟前楼明镜台,前向东侧,有石碑数通。向东转弯,

又是一明两暗的千佛洞,窟内有石刻,浮雕数百幅,其画其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大佛寺工程浩大,建筑宏伟,现存窟龛291个,造像1000余尊,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壮观,在雕刻以及佛像造型艺术风格上,均反映了我国唐初精湛的艺术造诣。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近年专门成立了大佛寺文管所,负责保管、维护和对外开放管理等事宜。

大佛寺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显应禅院

在彬县城西门外。显应禅院,为金代所建。据《通志》所记:旧名普照寺,寺中有碑,乃(金海陵王完颜亮)正隆(1156—1161年)间僧人撰记。

魏邓艾祠

在彬县南。魏邓艾祠是祭祀三国时魏大将邓艾的专门祠宇。据《通志》记载,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建。据史籍记载,邓艾,三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字士载。初为司马懿掾属,建议屯田两淮,广开漕渠,并著《济河论》加以阐述。后为曹魏镇西将军,与蜀将姜维相拒。蜀后主刘禅炎兴元年(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他与钟会兵分两路入川灭蜀。据唐代王景风《前魏太尉邓公祠堂赞并序》称:“公讳艾,字士载,南阳人也,仕魏为征西将军,平蜀又加太尉”。后钟会诬他谋反而被杀。

范文正公祠

在彬县县治之东。范文正公祠,据《一统志》记载,范文正公祠内奉祀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市)人,少时贫困力学,真宗赵恒大中祥符进士,出仕后有敢言之名。仁宗赵祯天圣中任西溪盐官,泰州知州张纶从其议,修建捍海堰,使大量土地不受海潮淹没。天圣七年(1029年)十一月出任秘书阁校理,又请求出为河中府通判。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以范仲淹为江淮安抚使,十一月又徙知睦州。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贬知开封府。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又徙于润州。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二月召范仲淹知永兴军;五月以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三月,以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徙知耀州;秋八月徙知庆州。庆历二年冬十一月,以范仲淹又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兼知环庆。庆历三年四月,以范仲淹为枢密副使;八月以范仲淹参知政事。庆历四年六月范仲淹自请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命范知邠州,改知邓州。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资政殿学士、汝南公范仲淹卒,卒年64岁,谥文正。

据《历代通鉴辑览》所载:“仲淹生平,励志圣贤之学,尝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为政忠厚,所至有恩,邠(今之彬县)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其卒也,哀号如父。”

姜、公刘庙碑

在彬县城南门外。姜嫄、公刘都是周族之祖先。据《通志》记载,姜嫄、公刘祠,为唐邠宁节度观察使张献甫所建。

关于姜嫄、公刘之身世,据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年)所刻之《唐高郢姜嫄公刘新庙碑》记载,“姜嫄者,炎帝之后,有邰氏之女,姓姜,字嫄,帝喾之元妃,后稷之母也。公刘者,后稷之曾孙,周文王之十代祖也。”姜嫄、公刘庙碑,存彬县人民政府院中,为唐之遗物珍品。

姜嫄、公刘庙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彬州塔

在彬县城西街紫微山下。彬州塔,据《邠县志》云:“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初,尉迟敬德监造,在州城南。”当地民众俗称开元古塔。近年重修时,在塔刹莲花座上发现铸铭记“大宋皇祐(仁宋赵祯年号)五年(1053年)岁次癸巳秋八月十四建成铨记”。

彬州塔,为八角7层,楼阁式砖塔,中空,原有楼板阶梯盘旋可达顶层。每层有拱形门洞与长方形假门相间,各层变换方位。每层有腰檐,砖作平座栏杆。塔顶有塔刹,刹圈有花瓣,在莲花座下面和塔顶上,修葺时获铜像21尊,无盖棺材1副,大观通宝、太平通宝等文物。

明张金度《塔咏诗》曰:

浮屠耸矗碧山头,顶上藤萝老树秋。

天宝乱离经过未,开元遗迹尔后留。

月临七级邠亭冷,侵影孤城壁水流。

间道阶梯何时废,只缘高处客心愁。

开元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彬县十二景

在彬县境内。

明广济桥

在彬县城东门外,跨于南河之上。广济桥建于明代,据《通志》记载,俗以为皇涧水桥,(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筑。

石龙涡

在彬县西北10里。石龙涡,据《都穆石龙涡记》所载,山中陡峻,人鲜能至,间有至者,言涡乃一大坎,中刻石龙形,然不知自何时。

要策池

在彬县西北。要策池为古时进彬县之名胜,据《册府元龟》说,宋太平兴国中,白龙现要策池。

彬县西湖

在彬县城关镇县治西北隅。彬县西湖为彬县之名胜古迹,据《通志》记载,有范文正公眉寿堂故址。据《一统志》记载,眉寿堂为范仲淹知邠州(今彬县)时所建。据《通志》载,堂临西湖,上有古豳亭,俯观湖水,波涛涌起,一州之伟观也。

范仲淹《眉寿堂劝农诗》云:

烹菜剥枣古年丰,莫管时殊俗自同。

太守劝农农勉听,从今再愿古豳风。

西湖晚景为彬县十二景之一。

小章沟遗址

在彬县小章乡小章沟。小章沟遗址发现于1983年。当时陕西省186煤田地质勘探队对陕西省煤田地质普查,发现了这一遗址,出土了一些古化石,其中有羚羊、古长颈鹿、三趾马、大唇犀、鬣狗、虎、古猫、猪、鼢鼠、鱼鳖类、鸵鸟蛋等,据推断,这批化石距今约有400万年,是典型的上新世的哺乳动物。这些发现,为研究陕甘盆地新生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以及研究彬县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等,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姜墓

在彬县城东5公里泾河对岸水北迤东。姜嫄墓是古代周族始祖后稷之母的葬地。

民间神话传说,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子则为后稷,弃于隘巷因名曰弃。后稷从小学会种田,帝尧举他为农师,他传授农业技术,天下得利,关中尚有教民稼穑的“教稼台”,人们对他尊敬,因而对他的母亲称尊为圣母。

彬县南门外,有履迹坪,传说是姜嫄踏巨人足迹的地方,这里是一片草地,“履坪春草”,为彬县十二景之一。

姜嫄墓,墓前立有墓碑,碑刻“姜嫄圣母墓”5个大字,是清高宗弘历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立。这里环境优美,周围柿子、梨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清泉汩汩,石岩下流,滴沥有声,人称“响潭”。墓前有平地,为昔日春秋致祭之处,人称拜家凹。

姜嫄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刘墓

在彬县龙高乡土陵村。公刘墓是周族之先祖公刘的葬地,据《通志》记载,墓长3里许,北枕山谷,南枕泾水。据《公刘庙新碑记》所记,公刘者,后稷之曾孙,周文王之十代祖也,今存墓冢高50米,长1500米,为一座宏大的陵墓,顶部平坦,呈梯形。

公刘在豳地教民发展农桑,因地制宜,对我国农业生产贡献很大,对周族的发展壮大也有很大的贡献,周族由此逐渐兴旺起来,到周武王姬发时,还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统治800多年。

公刘墓隔泾河有座奇特土垅和一泓清泉,据传为公刘两个女儿衣襟包土,携带壶浆哭祭,河阻而倾倒于此而形成,今尚在,并成佳传。

公刘墓大如小山,奇花异草,比比皆是,据说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之“土陵枳木”乃此地特产。

周墓蟠龙为彬县十二景之一。

公刘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孙贺墓

在彬县孙村。公孙贺墓是西汉武帝刘彻时丞相公孙贺之墓。

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春正月,刘彻以公孙贺为丞相,封葛绎侯。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时朝廷督责大臣,丞相比坐事死,贺引拜不受印绶、顿首涕泣。上起去。贺不得已拜。出曰,我从是殆矣。”

公孙贺的夫人是卫皇后的姐姐。公孙贺的儿子敬声,官居太仆,因有父亲及姨姨的关系,骄奢不守法纪,擅自动用北军的钱饷,案发后下狱。适时朝廷下诏捕阳陵大侠朱安世甚急,公孙贺自请捕朱安世以赎敬声之罪,果然把朱安世捉拿。朱安世笑曰:“丞相祸及宗矣。”他在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告有诅咒皇帝的恶言,由此也把丞相公孙贺下狱,父子两人死于狱中,族杀全家。死后葬此。

公孙贺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苻坚墓

在彬县水口乡九田村。秦苻坚墓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苻坚的葬地。

苻坚(338—385年),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人,氐族,初为东海王,于东晋穆帝司马聃升平元年(前秦苻生寿光三年,357年)夏六月,弑其前秦君王苻生而自立为前秦天王,年号永兴。任用王猛,压制不受国法的贵族,加强中央集权;兴修关中水利,注重农业生产,并在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咸安二年(前秦苻坚建元八年,372年),行礼送经艺之士,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春三月,秦命关东礼送经艺之士。秦王坚诏关东之民,学通一经,才成一艺者,所在郡县以礼送之。在官百石以上,学不通一经,才不成一艺者,罢遣还民。”由是观之,秦王苻坚还是注重有才能之士的。由于苻坚加强法制,发展生产,重视人才,因此国家一度兴盛,先后攻灭前燕慕容、前凉张天锡,代国拓跋什翼犍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并向东南扩展夺取了东晋的益州。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八月,前秦苻坚以苻融为大将,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25万为前锋;以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州、凉州诸军;苻坚发长安戍卒60万,骑27万,运漕万艘,想一举灭掉东晋。东晋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冠军将军谢玄为前锋都督,与将军谢琰、桓伊、胡彬等,督众8万拒之。冬十一月,“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杀前秦大将苻融,秦王苻坚登寿阳城(今安徽寿县城)望八公山(今淮南市西)上草木以为晋兵,后世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即出此也。

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吃败仗后,也在西北统治不住各族首领,各族首领乘机反秦而自立,苻坚后方乱了阵脚,前方东晋谢玄又伐秦,苻坚前后被夹攻,日子很不好过。后秦王姚苌攻前秦新平(今彬县)吃了败仗,死伤万余,对苻坚怀恨在心。

东晋太元十年(前秦大安元年,后秦姚苌白雀二年,385年)五月,西燕慕容冲攻长安,秦王苻坚亲自督战抵御西燕,他求神问籤,籤书云:“帝出五将久长得”,于是留子苻宏守长安,而他却按籤语出奔岐山麟游之五将山(一称武将山),所随行的张夫人、次子中山公苻诜以及两位女儿苻宝、苻锦等人,被后秦姚苌所遣之饶骑将军吴忠所围,秦王苻坚之兵已散,而苻坚却神色自若,并不惧怕,吴忠缚坚送至新平,当年八月囚于别室,索求传国玉玺,苻坚破口大骂:“五胡次序,无汝羌名,玺已送晋,不可得也。”在骂了姚苌几次之后,苻坚亲手杀死自己两位女儿苻宝、苻锦,不让落入吴忠之手。以后姚苌遂遣人缢死了苻坚。张夫人、中山公诜二人自杀,连后秦的将士也在哀恸,姚苌谥坚为壮烈天王。据《元和郡县志》所载:“坚(苻坚)为姚苌所杀于新平城,遂葬焉。”据《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记载:“初长安之将败也,坚中垒将军徐嵩、屯骑校尉胡定,各聚众五千,据险筑堡以固。及苌害坚,嵩等以王礼葬坚二堡之间。”这就是现在的苻坚墓。

墓坐南向北,茔域占地140平方米,封土堆一头,高3米,东西长7米;另一头,高2米,东西长3米,而南北宽度却为21米,呈角锥形,当地称为长角冢。冢前有墓碑一通,上刻前秦国王苻坚之墓,为清高宗弘历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此外,墓北三里处,有一寺名称清光寺,旧名清泰寺,相传为姚苌缢苻坚处。

苻坚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谷墓

在彬县刘家湾。陶谷墓为宋代文人陶谷的葬地。陶谷,五代时后周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入宋后,在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964年)四月为翰林承旨,后历任礼部、户部、刑部三部的尚书。他精通经史,博闻强志,著书《情异录》。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其墓“在邠州西三里”。即今刘家湾。

陶谷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棺古墓

在彬县炭店乡林家堡。铜棺古墓为近年发现,距地面4.5米,铜棺为黄熟铜制造,前部大,后部小,通长33.3厘米,通宽15厘米,通高29.5厘米,造型精致美观,庄重大方。棺盖有山云形铜片饰之,前方有一佛二菩萨,佛高5厘米。棺底四角有孔雕栏杆。前下方左右各有一立佛。铜棺出土时,内有骨灰,又有牙齿两枚,均包在红布中,布已朽毁。

据分析为佛僧之火葬棺。

旬邑县旬邑县

石门山

在旬邑县东部石门乡。石门山,据《元和郡县志》所记,峰崖相对,望之如门。故名石门山。据《金史·地理志》记载三水县(北魏旬邑县为三水县)有石门山。据汉司马迁《史记》有关章节记载,秦献公二十一年(周显王五年,前364年)秦晋战于石门山。据《通鉴辑览》记载:“先是秦败魏韩之师于洛阳,至是秦又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周显)王于是贺秦,赐以黼黻之服。”据《王褒云阳宫记》记载,东北有石门山,冈峦纠纷,千霄秀出,有石岩容数百人。据《县志》记载,石门山汉名石阙,其北为戴家山,林木荫翳,千崖环拱。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又其南为横天岭,峻矗切云。这里海拔1855米,森林植被率78%,植物多达800余种,并有灰鹤、锦鸡、豹、獾等动物在此生息,并有桃花川蜜蜂洞,扶苏庙等景点,今已建成咸阳市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肖塔山

在旬邑县东。肖塔山,据《通志》记载,形似浮屠,窑谷、义谷、麻谷皆在其下。据《县志》记载,峻耸千云,亦石阙之支也。其相近有白洞,多桃树,俗谓之桃原。

中岭

在旬邑县东堡岭之右。中岭,据《通志》记载,中一作仲,峭壁300尺,下临汃水,高下穴数十,可容数百人,相传为汉卢芳所凿。据《县志》记载,崖腹数丈,可避风雨。又桑村洞,在其左,相传御史桑哥失里所穿,门依碧流,悬崖翠霭,今为览胜之地。

堡岭

在旬邑县东。堡岭,据《县志》所载,即汉之左右岭,一支傍出俗名龙咀,古柏成行,绝顶上有天池泉,亦名龙泉,两崖石壁数仞,泉自岭直行,昔元人避兵据堡,汲饮不绝者赖此。泉水为生活之水源。

观音崖

在旬邑县东南。观音崖,据《通志》所记,藤萝垂荫,涟漪绕径,中有灵湫,深不可测,谓之观音湫。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崖之右有赵家洞,一名琅天洞,深邃宽平,内有石屋。又经石洞,在赵家洞右。谷中环绕如城,而外复有两崖对峙如门。

石门关

在旬邑县石门乡石门山中。石门关,两山直立,犹如石门,中为隘要,故名石门关。又因关处石门山,亦为关得名之因也。据《通志》记载,两山夹立、势极高峻,为西北要害。亦名尧门,汉更名石门关,为邠(邠州,旬邑为邠州辖地)之镇。以汉武帝刘彻于此立关而名也。据《县志》所记,关外为耀州、淳化、宜居、同官(今铜川市)四州县之地。明置石门关,甃石为城,设巡检司,后裁。

飞云洞

在旬邑县东中岭之下。飞云洞,据《县志》记,即古公时之陶复陶穴,陶复则土,而陶穴则石也。峭壁危崖,不可攀跻。元御史桑哥失里守此,明徐达遣兵逼之,势穷不屈,与妻俱投崖下死之。

千佛洞

在旬邑县境内东北10公里的赵家洞,千佛洞,为唐代所开凿,有唐代石刻造像许多尊,为珍贵的文物艺术品。

千佛洞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沙泉

在旬邑县半川村。金沙泉,据《通志》所记,一名金泉,在县北薄原之下,昔有饮水者,见金色灿灿,故名。

郑谷诗所云:“地涌金泉过石门”,即指此也。

温凉河

在旬邑县西部。温凉河,据《县志》记载,源出宝峰谷,温泉冬暖夏凉,味益清甘,南流入汃水。据《钱谷愚煖泉记》记载,三水县(北魏改旬邑县为三水县)有煖泉,亢旱不竭,冱寒不冰,故名。

据《明史·地理志》记载,三水河亦名汃水,西南流入泾水。如此说汃水是泾水之支流,温凉河又是汃水之支流。

旬邑八景

在旬邑县境内。旬邑八景,依清顺治进士,邑人文倬天所咏之《豳邑八景》诗为:矶头烟雨,槐堡晴岚,五峰锁秀,七级凌空,翠屏新霁,石阙旧关,玉泉古柏,山寺闻钟。

依清同治贡生,周崇雅所咏之《豳邑八景》诗为:双槐虬枝,宝塔凌空,鄂公牡丹,鸡头烟雨,丹台饴露,温泉霏玉,尧门石阙,洞天飞阁。

泰塔

在旬邑县城旬邑中学内。泰塔,据《一统志》记载,塔在宝塔寺,为唐代所建之寺塔,高15丈,7级,8角,24窗,甃砌甚工。

据当今研究资料,称塔建于北宋,为仁宗祯嘉祐四年(1059年)所建,塔身七层有砖刻题记为“嘉祐四年正月中”7字。塔为楼阁式,以砖砌成,7层,高53米,通高56米。由第二层起,每层都有拱形门洞与长方形假门相间,逐层依次变换方位。塔门洞口雕刻有花纹图案,门两侧有砖砌直棂子窗,向外有精巧玲珑的曲尺砖栏杆。各层挑角以石雕龙头似的螭首颖脱,系有风铃。塔顶四周有铁人相向而跪。

泰塔,俗称旬邑塔,造型秀丽大方,装饰美观雅致,至今保存完好,但有斜度,而仍保持砖塔在建造上特有的艺术风格。

泰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扶苏庙

在旬邑县石门乡石门山。秦扶苏庙是祈祀秦始皇长子嬴扶苏的庙宇。据《一统志》记,相传扶苏殁于此,故立庙祀之。

敬德庙遗址

在旬邑县职田镇。敬德庙是为纪念唐初大将尉迟恭而建,是尉迟恭的祈祀庙宇。旬邑唐初为泾州道辖地,敬德历任泾州道行军总管,做事多于民有利,故建庙以祀。

据《通志》记载,这里曾是敬德务农处。庙年久已圮,庙址尚存。

唐景忠家宅

在旬邑县城北15里唐家村。唐景忠家宅是建于清仁宗颙琰嘉庆元年(1796年)的旬邑县大地主唐景忠的家宅建筑群,现还保存两个院落和一座陵园。这里有建筑艺术精湛、构思精巧的石碑楼、石人、石马、石碑等,无论木、石、砖雕刻,皆细腻逼真,栩栩如生。建筑独具一格,既具北方庭院式的结构,又兼备南方园林式的特点。

唐家在晚清是省内外的大财东,他们以农为本、以商兴家,商号遍及陕、甘、川、徽等13省50多个县市,上通帝王,下结官吏,经营珠宝、菸、盐等,据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慈禧太后西逃西安时,因囊中羞涩,曾向唐家借过银两。唐家有家资万贯,不惜重金购买夏樽、周鼎、汤盘、珊瑚树、金枝玉叶树等。奈因沧桑,子孙挥霍,大部变卖、遗失或散落,留给唐家大院者寥寥无几,至今西安钟楼内还存有唐家遗物。

唐家大院分前厅、中厅、后厅三房,并有厢房,门窗雕刻各种图案,内有全堂执事、屏风神龛,上面刻有八仙、二十四孝。院内角柱、墙壁雕有八骏图、赵匡胤和陈抟弈棋图、姜子牙钓鱼图。近年,在此成立了唐家民俗馆,并有《关中风云》、《古堡情事》等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

百子村汉墓

在旬邑县原底乡百子村。百子村汉墓是埋在百子村的东汉古墓,墓主人自号邠王,职为“□使将军”,是他与夫人的合葬墓,墓坐北朝南,全长20余米,外有砖封门,内有木质门,并有甬道,甬道两侧有壁画,画有力士、亭长、门者及其他画。墓分前、后之室,室亦有壁画,分饮宴、行猎、农耕、出行等图,室顶并有藻顶、星象等图。后室置夫妻两棺。

百子村汉墓的发现,对研究东汉时期官制、丧俗、农事、生活等都有一定的价值。长武县长武县

昭仁寺

在长武县昭仁镇城东街路北。昭仁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平薛举、薛仁杲(果)两次战役而牺牲的唐军将士所建立的专门纪念性的寺庙。

隋炀帝杨广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金城(今兰州)郡校尉薛举起兵陇西,自称西秦霸王,羌酋利俗归附,拥众13万,以长子薛仁杲为齐王,以少子薛仁越为晋王,以宗罗睺为兴王。当年七月进兵取天水,薛举称帝,都天水,纪年秦兴。在同年的五月,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太原,李渊自称大将军,拔河西郡,克临汾、绛郡,至龙门过黄河入陕西,命子建成守潼关,世民徇渭北。十一月,克长安城,杀留守官阴世师,至长乐宫,与民约法十二条,立代王杨侑为皇帝,李渊自为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以建成为世子、世民为秦公、元吉为齐公。十二月,薛举侵扶风,秦公李世民击败之。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隋帝杨侑禅位于丞相李渊,李渊即帝位,废杨侑为国公,以建成为太子,以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宗室封王者8人。这年秋,秦王李世民和秦帝薛举战于高墌(今长武境内),世民战败,秦帝的原金城令郝瑗建议乘胜直取长安,薛举同意。不幸薛举八月病死,由子薛仁杲继位,居折墌城(甘肃泾川)。这年十一月,秦王世民伐薛仁杲至高墌,仁杲使宗罗睺将兵拒之,在浅水原大战,李世民乘白蹄乌骁勇陷阵,宗罗睺军溃,世民追之,其舅窦轨叩马苦谏:败兵不可穷追。世民回曰:破竹之势,不可失也。遂进军围薛仁杲,仁杲将士多叛,仁杲计穷出降,世民得精兵万余,将薛仁杲在长安斩首,陇西之地尽归唐有,取得了战役的全部胜利。然而,唐军在这两次战役中也牺牲了不少将士,李世民为炫耀自己的武功,同时为安慰亡灵,鼓励活着的将士,特在长武建此寺庙。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平薛仁杲后下诏建寺,昭仁寺建于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山门额题“昭仁寺”三大字,为3门3间普通砖木结构。主建筑为大雄宝殿,在建筑上别具一格,为歇山式单檐大屋顶,以木构件互相担挑叠压,成为9梁18担之结构,因此殿内无明柱,全由四周大梁架所叠八卦旋顶而起拱,结构精巧、宏观壮丽。这种特殊建筑,为我国古建筑中所罕见,为关中名刹之一。

昭仁寺内有唐碑1通,名曰豳州昭仁寺碑,为贞观四年十月所立,朱子奢撰文,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书,碑文有3210字,秀丽遒劲,为书法之楷模。此碑立于昭仁寺山门之内,高1丈1尺8寸,宽4尺5寸。此碑详细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今浅水行政村一带战胜薛仁杲,并在此给战役阵亡的将士褒树功绩而立此碑,对浅水原之自然风貌及昭仁寺的规模亦有记述。此碑为陕西省保存唐初较完整之碑石之一,有重要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此外,尚有其他碑石及石刻造像,均为珍品。

昭仁寺、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武八景

在长武县境内,其八景是:

昭仁唐碑大雄殿,汉代古柏高参天。

长武秦城泾明见,宜山秀水美河川。

古唐战场浅水原,冉店土桥阴灵关。

千年遗址在孟碾,隋相牛弘冢如山。

龙女泉

在长武县城昭仁镇东北15公里芋元乡柳家泉村。

龙女泉,据《通志》记载,俗传为柳毅传书处。唐肃宗李亨乾元(758—760年)年间,陇西郡(今甘肃陇西)李朝威撰写洞庭龙女遭夫家虐待,书生柳毅帮她向洞庭龙王传书,助她脱离苦难,后遂相爱慕,中间经过许多波折,终成夫妇的神话故事传奇。有元代尚仲贤所作之杂剧本《柳毅传书》,反映了古代妇女反抗封建桎梏,争取婚姻自主。

碾子坡遗址

在长武县碾子坡村。碾子坡遗址北距冉店乡5里,西距长武城35里,是先周早期的文化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考古队,从1958年到1983年,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遗址面积2000多平方米,还清理了一些先周墓葬,发现遗址内的房屋基址、窖穴、灰坑和窑址等。出土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有1件铜鼎重10.75公斤,是迄今发现年代较早的先周青铜重器之一。

牛弘墓

在长武县相公乡。牛弘墓是隋吏部尚书、文安侯牛弘的葬地。

牛弘是隋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九年(599年)九月,以牛弘为吏部尚书,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弘选举先德行而后文才、务在审慎,虽致停缓,而所进用多称职,侍郎高孝基鉴赏机悟,清慎绝伦,然爽俊有余,迹似轻薄,时宰多以此疑之,弘独推心任委,隋之选举得人,于斯为最。”他广学博文,史称“大雅君子”,著文集13卷,隋炀帝杨广大业四年(608)颁布的《大业新律》,就是牛弘为首等人所造大业律18篇。大业六年(610年)冬十二月文安侯牛弘卒,葬于此地。隋相牛弘冢如山,为长武八景之一。

牛弘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確墓

在长武县境内。张確墓为北宋知府张確的葬地。据《通志》所记载,北宋徽宗赵佶宣和七年(1125年),张確官至隆德知府,当时为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三年。张確为长武宜禄人,官至隆德知府。第二年,即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金国尼玛哈攻太原,破诸城,又围汴京,折可求、刘光世军皆为所败。平阳府叛徒引金尼玛哈闯过了道路险阻的北关(在祁县东南)和南关(在武乡县西北),知威胜军李植以城降金。金尼玛哈遂发兵攻隆德府,知府张確坚守抵抗,誓死不投降金国,在这次金兵攻城中,他拼死抵抗,死于国难。后人搬尸移柩归故里,埋于此地。赠述古殿学士。

崛山

在岐山县城东北25公里许。崛山海拔1600余米,有东、西两山如门,称之洞口门,西山之间有小开阔地,谓之龙凤坪。在唐代,这里建有寺刹,今尚存在,为岐山八景之一。

东崛山名胜古迹景观颇多,有玉皇楼遗址、八仙台、景阳洞、珍珠洞、黑牛洞、莲花洞、珍珠泉等。

景阳洞:又名大洞,洞高两丈许,洞内有庙宇,昔有泥塑神像,惜今荡然。洞壁为五色之石,浑成一体。洞深处有泉,泉水清澈见底,盈满而不溢,洞后悬崖上有数小洞,攀缘可入。

黑牛洞:位于景阳洞之后悬崖,入口处是牛鼻孔,在此只能爬行,甚为狭窄,进洞而宽大。

八仙台:建在崖壁之庙宇,这里路窄小而艰行,攀铁索可达此观景。

玉皇楼:位于景阳洞东北,沿鸟道行1公里许,乃此楼遗址,这里平坦,6亩方圆,今庙毁碑存,为清代所立。

珍珠泉:位于玉皇楼前附近山脊上,泉水清澈,终年不涸,为天然矿泉水,很有开发价值。

珍珠洞:位于玉皇楼西之峭崖半壁上,欲至艰难,必沿栈道。洞内有一大石,状似扁豆,满身细珠如米粒成串,故称珍珠洞。站立石上,面南远眺,气候良好,晴朗无云,可望见终南秦岭、关中渭河。

莲花洞:距玉皇楼东北山坡下5华里许的山沟里,洞内有石佛3尊,神态安详,造型优美,是崛山名刹目前仅存的石佛像。

西崛山相距东崛山5华里许,形状东崛山,相传这里为西域名僧鸠摩罗什曾译经之处,有洞窟数处,南崖幽深险僻,鸟迹罕至,此乃舍身崖是也。这里原有睡佛洞、千手千眼大悲殿、东石碣庙、西石碣庙,今古建筑多被拆除,余者甚少。

岐山八景

在岐山县境,其八景是:

凤鸣朝阳周邸沼泉五丈秋风太白晴雪

资福烟霞龙尾春波实相晨钟崛山名刹

岐山塔

在岐山县城西街。岐山塔为太平寺塔,建于北宋哲宗赵煦元祐三年(1088年),为八角9层楼阁式砖塔,高28米,每边长2.26米,塔身直径6.85米。自第二层起,每层都隐出假窗及栏杆,每层檐下有斗拱。除第二层塔身下设有平座,以上各层只有假平座,塔势端庄,斗拱繁密,结构精巧,甚为秀丽,为现存宋塔中的精品。

岐山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牌坊

在岐山县城东街。清代牌坊为清代所建之木牌坊,虽为木质牌坊,但它的建筑艺术性颇高。

清代牌坊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斜谷关

在岐山县安乐乡。斜谷关为诸葛亮当年六出祁山的主要通道之一,关下为石头河,也是褒斜道的北口。这里有将军石、卧虎石、鸡冠石、鱼洞、白鳝洞等,历朝来临关观景吊古者大有人在。

褒斜栈道

在岐山县和眉县交界处的斜谷中。褒斜栈道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的主要通道,北起斜谷关,沿斜谷,过秦岭,沿褒河,至南口而褒城,全长460公里。汉初,刘邦用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明修栈道就在这条古道上。为古代军旅之重要道路。

五丈原

在岐山县五丈原镇渭河之南、秦岭北麓。五丈原原名来历说法不一,有人说原高50丈,原名五十丈原,口口互传,简成为五丈原;有人说此原前阔后狭,状如葫芦,最狭的葫芦把仅有五丈,故名;有人说秦二世嬴胡亥西巡至此时,原头刮起五丈旋风中心柱,故名。

五丈原,原高约50丈,东西宽2里,南北长7里,原南靠秦岭,北面渭河,西临麦临水,东控斜谷关,地势险要,可攻可守,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通鉴地理通释》吕祉曰:“原高平广远,行军者必争之地。”如战事不利,又可从斜谷退守汉中。

据《三国志》记载,蜀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234年)春,丞相诸葛亮率大军由沿褒斜栈道走斜谷过斜谷关伐魏屯兵五丈原,与魏帅司马懿隔渭河对垒百余日,原上有壑落城,是诸葛亮中军帐所设之处。山城出土过蜀军釜,人称“诸葛锅”。靠城山上有棋盘石,传为诸葛亮与杨仪对弈之处,山因之被称作棋盘山。五丈原上下有两泉,人称“诸葛泉”,上泉水清,蜀军作饮汲用;下泉水浊,蜀军作饮马用。人多马多,用水量大,踏出一条十三道弯的小路,人称弯弯道。五丈原前,渭河南岸,有蜀军先锋魏延筑的魏延城,今为五丈原镇所在地。五丈原东有山谷如葫芦状,谓之“葫芦峪”,火烧葫芦峪的战事就发生在这里。诸葛亮设计将魏帅司马懿引进峪内,魏延放火,不巧天下大雨,司马父子侥幸生还。此谷出土三国箭镞,谷中石崖发黄,人传为当年火烧的遗痕。而今,峪口立石碑一座,碑刻“古葫芦峪遗址”。五丈原是诸葛亮大将星陨落的地方,而今原东麓有地名落星坡和落星湾。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在五丈原建有纪念祭祀诸葛亮的专祠武侯祠。

“五丈秋风”为岐山县八景之一。

壑落城

在岐山县五丈原镇五丈原南端秦岭北麓。壑落城为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遗迹。此城位于五丈原最南端之狭窄处,是在五丈原如勺状之勺把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史实是五伐曹魏,曾在五丈原建此城与魏军司马懿隔渭河对阵,其壑落城则是蜀汉军诸葛亮之“司令部”。而今遗迹内有城墙隐约可见。

魏延城

在岐山县高店镇。魏延城是三国时蜀汉丞相在蜀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魏明帝曹叡青龙二年,234年)五次伐魏军时,先锋魏延驻防的故地。位置在诸葛亮驻地五丈原脚下。今高店镇街南端尚有石碑一通,刻文:“高店镇魏延城旧址”。街东有魏延插旗之旗墩遗址,上有古槐,老态龙钟,惜于1984年伐之。

武侯祠

在岐山县五丈原镇五丈原上。武侯祠,是后人为纪念三国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的专祠,因诸葛亮被蜀汉后主刘禅封为武乡侯,故称此祠为武侯祠。

武侯祠居于五丈原北端,隔渭河可与北岸雍积原三刀岭魏军主帅司马懿中军帐相望,祠南依秦岭,北面渭河,西贴麦临河,东有石头河(即斜谷关所出之斜水),地势险要,宜守宜攻。据《通鉴辑览》记载:“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魏明帝曹叡青龙二年,234年)春正月,丞相亮伐魏,作木牛流马。夏四月,丞相亮进军渭南,魏大将司马懿引兵拒守,亮始分兵屯田。八月,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卒。”据《蜀志》记载:“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悉大众由斜谷据五丈原,与司马懿对于渭南,分兵屯田,为久住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睹,军无私焉。”

武侯祠,据《岐山县志》载,创建于元初,历经明、清重修。院内古柏参天,八卦亭居中,祠位原首,雄伟壮观。其祠坐南向北,面对渭河,进入山门,有献殿,壁镶青石四十方,每方长宽2尺许,石上镌刻民族英雄岳飞所书之《诸葛亮前出师表》、《诸葛亮后出师表》全文,表前有明太祖朱元璋所题词:“纯正不曲,书如其人”8个大字。院内正中之八卦亭,精巧玲珑,结构严谨。钟楼、鼓楼,左右呼应。其后正殿,亦称三帅殿,为五大开间,出檐挑角,雕梁画栋,朱柱灰瓦,五脊六兽。殿中间有神龛,龛内有诸葛亮涂金雕塑像,仪态端庄,右手羽扇,左手扶膝,双目炯炯,犹如生前运筹帷幄状。左右侍塑姜维、杨仪雕像。东西厢房塑随亮来五丈原的文臣武将。正殿东侧,有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和诸葛瞻的殿堂。后院东、南、西后墙为碑廊,它和殿壁镶有诸多石碑、石碣,其中有宋代著名文人苏轼《怀贤阁》等名诗文。此外,祠庙内还有诸葛亮的衣冠冢,冢旁还有落星亭,亭内有一青褐色陨石,表凹凸不平,相传是诸葛亮五丈原殒命时天上陨落的将星。

武侯祠,门额有竖匾立书“五丈原诸葛亮庙”7个大字。现存祠殿屋舍33间,山门、献殿、正殿、八卦亭等主要建筑保存完好,并在近年又予修葺。

唐诗人温庭筠《五丈原诗》曰:

铁马云锥久绝尘,柳荫高压汉营春。

无清杀气腾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上国卧龙空悟主,中原得鹿不因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武侯祠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公庙

在岐山县凤鸣镇北郭村凤凰山下簸箕状的峡谷中。周公庙是西周初期政治家姬旦的专祠。内祀周公汉白玉雕像。

这里三山环绕,林木封掩,郁郁葱葱,景色优美。庙宇建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周成王姬诵之叔,亦称叔旦,采邑在周(今岐山北)称为周公。曾助周武王灭商。武王崩,成王立,因年幼由周公摄政,长达7年,为西周出了许多治国安邦之良策。他的摄政,引起弟管叔、蔡叔、霍叔的妒忌,他们联合商君纣王之子武庚和东夷叛周,周公率师东征平了叛逆,杀了管叔,放逐蔡叔。武王崩时,成王还在襁褓之中,他想篡位,易如反掌,但周公不这样做,是辅佐的榜样,甘心为辅臣,史书对其评价很高,圣人孔子对他极为崇敬,曾说:“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他还制礼作乐,制定国家典章制度一全套的规定,所以周朝才能在历史上统治八百多年。

周公庙其北为凤凰山,其东为凤凰堆,是《诗经》上说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有卷者阿”之地。庙自唐初建后,历代屡有修葺,今存庙为清代建筑,因历代修葺增建而成周公、召公、太公、后稷、姜嫄、郊禖、玉皇、周家八士、周家八帅等殿宇,包括了献殿、寝殿和山门、廊庑、姜嫄殿、后稷殿、三公殿、戏台等,亭、榭、楼、阁许多处,并有唐宋以来碑石数十通,其中有唐宣宗李忱大中二年(848年)十二月所立周公祠灵泉碑和凤翔节度使崔珙奏状、谢表并敕批答刻石。据《续文献通考》记载,元文宗(图帖睦尔)天历二年(1329年)建周公庙于凤翔岐山之阳,春秋祭奠,如孔子庙仪。此外,还开拓药王、老君、元始天尊诸神洞20余孔,其中有吕洞宾、太上老君、二郎神、观音菩萨、东岳大帝、药王孙思邈、文殊、普贤等神像,形象逼真,神态生动,尤以玄武洞中的唐代石雕玄武像,无冠而披发,赤足而戎装,足踏龟蛇,手持宝剑,坐姿威武,亦甚庄严。近年,县上曾用汉白玉雕琢了大型的周公像为庙之主像。

庙后有泉,唐宣宗赐名润德泉,并有元碑、刻石以纪事。除清泉外,庙周围一些高大的槐、楸、柏、杨等乔木,其中有的相传还是汉唐时代所栽的。本县除修葺山门、祈子、郊禖殿宇外,还招商引资全面对周公庙维修保护和开发,使周公庙焕发异彩,招来大批游人。2005年4月18日由县人民政府主持公祭(这是历史上由政府公祭的第二次,第一次是明万历时公祭大典),海内外3万多人参加,放礼炮30响,鲜花飘香,祭乐悠扬,隆重异常,热闹非凡。

宋苏轼《周公庙诗》云:

吾今那复梦周公,尚喜秋来过故宫。

翠凤依旧山突兀,清泉长与世穷通。

至今游客伤离黍,故国诸生咏雨濛。

牛酒不来乌鸟散,白杨无数暮号风。

周公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润德泉

在岐山县凤鸣镇北郭村凤凰山麓周公庙后。据《一统志》记载:“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847年)十月,大风忽作,飞泉喷涌,节度使崔珙上其事,褒赐今名。”据苏轼《周公庙诗》自注:“庙后百步许有泉依山,涌洌异常,《国史》所谓润德泉也。”泉以青石所雕龙口吐出,玉浪喷雪,明水如镜,八角栏槛,石雕藻饰,古朴典雅。

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谨案崔珙碑,正书,今存。”同书又记:“又有《润德泉碑》,(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立,孔克任文并书,建碑者即邠国公李恩齐也。”泉旁又有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五年(1625年)所立《周公圣水碑》背刻“敕赐润德泉”5个大字。

“周邸沼泉”为岐山八景之一。

西周遗址

在岐山县京当乡凤雏村西南。这里为周原的一部分,有3180余年前西周宗庙宫殿遗址。

回溯周人始祖后稷,先居于邰(在武功县),传到公刘,迁于豳(邠县一带),到九代的古公亶父,迁至周原(今岐山、扶风部分地区),这里的宫殿遗址,就是这个时期所建,基址南北86米,东西32.6米,面积2800余平方米。全部房基为高1.3米的夯土台基,坐北向南,以门道,大殿和过廊为轴线,东西两边配置门房、厢房,左右对称,布局整齐,立柱井然有序,结构谨严。按平面布局,由南而北为:前院、影壁、门道、东西门房各三间,中院(内有三个大台阶通向前殿堂)、大殿,大殿六间,有回廊,大殿北墙有两个后门。有过廊,过廊两侧有一个8米见方的小院,过廊北为东西排列的后室5间,左侧为东西厢房各9间,并有走廊。整座房基建筑,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的群体建筑,形成空间封闭,犹如北方四合院一样。

这座房屋建筑技术水平高超,木柱石础,土坯和瓦并用。该处现发掘出珍贵文物1800多件,除在西厢二号房的一个窖藏中发现1700片的西周甲骨文外,还出土西周的瓷罍、瓷豆、金箔和各种雕刻精美的玉石器,相当富丽堂皇。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西厢房北部和西小院的底部,筑有地下洞室,上部有四个口作为洞室的出入口。

这座遗址在西周考古史上是一重要发现,对研究西周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当时生产发展水平、物质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证据,尤其是对于研究西周的礼制和我国建筑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属周原遗址之一部分。

西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仓帝庙遗址

在岐山县城关。仓帝庙距县城约2公里,位于县城西南横河北岸,三宫殿村以东,南溪沟村以南,仓帝庙北面的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

仓帝庙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岐阳书院旧址

在岐山县岐山中学。岐阳书院建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明世宗朱厚嘉靖七年(1528年)又建文宪书院。书院为岐山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今岐山中学仍袭用旧址。

李淳风墓

在岐山县东北2.5公里处。李淳风墓为唐代气象科学家李淳风的葬地。

李淳风,唐代岐山人,我国杰出的学者、天文家、历算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风定级的人,他著的《乙巳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古的专著,此书分风为:动树叶、鸣树条、摇树枝、堕树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树木、飞沙石、拔大树及根等9级。当时的社会、科学尚不发达,还没有先进的测试手段,对风的分类法,主要以风冲击树木为依据,李淳风将风由8个方位发展到24个方位。经过400多年,《乙巳占》传到欧洲,英国学者蒲福在李淳风的基础上,把风由0级到12级,共划分13个风级,才为当今气象预报所常用。

李淳风的故居在岐山县凤鸣镇李家道一带,这里的农民李应更、李春卯等10人自费给李淳风立碑,碑高2米,宽0.7米,青石碑材,铭述李淳风的天文、历学成就和贡献。

完颜鄂和墓

在岐山县蒲村乡洗马庄王家村。完颜鄂和墓是女真族金朝宗室、官至签枢之职的王鄂和的墓地。

据《陕西通志》记载,完颜鄂和曾任金朝签枢之职,于“元兵攻陕遇害,子永禄收父骨葬此”。又据《岐山县志》记载:“生姓王,殁姓完颜者。”墓封土冢高15米许,一周长600米,为岐山古墓之一。

西周双安古墓

在岐山县京当乡双安行政村王家咀。双安古墓为西周时代的古墓,经发掘,出土玉璧、玉璜、玉鹿、铜铃、骨器瓷、器等文物。并有马坑,马面朝西,是否墓主人为马官,还是其他大官,待考。

周公家族墓

在岐山县凤鸣镇凤凰山一带。周公家族墓是周代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姬旦家族的葬地。

2003年发现,2004年10月17日在周公庙遗址现场举行32号和18号大墓开发仪式,此次开挖19座大墓中的两座。还有9座带四条墓道的俟后考虑。总墓群有190多座,墓墙有四五公里长,它将周公庙遗址由原10平方公里扩大至100平方公里,详细情况和重大意义将在发掘后论定。

凤凰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扶风县扶风县

法门寺、塔、碑

在扶风县法门镇。法门寺是唐代至今全国闻名的佛寺,旧闻因塔而置寺,寺因塔而著名。该寺创建于东汉,“西典东来”而创之,名阿育王寺。阿育是梵语无忧之意。阿育王是古天竺(今印度)的国王,佛灭度(死)后,在世界上修造了84000塔分葬佛的舍利子,其中就有这里的塔,塔称渭阳塔,或称扶风塔。

古寺建筑宏伟,丛林茂密,风景秀丽。历代多次被毁,多次重修。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改天下佛寺为道场,此寺改名成实道场。唐高祖李渊武德八年(625年)改名为法门寺,沿称至今。

法门寺,寺内有以上所说释迦牟尼真身宝塔,据《闻后见录》记载:寺有古塔4层,瘗佛手指骨1节,唐宪宗(李纯)盛仪卫迎入禁中。塔下层有芙蕖,工制精妙,每芙蕖一叶上刻一施金钱人姓名,殆数千人,宫女名为多。又刻白玉石像。瘗佛指骨节置金莲花中,隔玻璃水晶匣可见。唐宪宗迎佛骨,群臣赞同,唯独刑部侍郎韩愈,独持己见,上书反对,于是触怒龙颜,贬到八千里路以外的潮州(今属广东)做刺史。

据《通志》记载,寺即唐宪宗迎佛骨处。元和十四年(819年)诏改为法云寺,敕学士张仲素撰碑。宋徽宗(赵佶)有赞并大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

传说明代秦王对此寺、塔进行了重修,并立有《秦王重修寺塔记》碑,薛昌序撰。记载了重修法门寺和塔的事略。明穆宗宋载垕隆庆时,原木塔倒崩,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七年(1579年)重修砖塔。现今保存之塔,为八角、十三层,高49米,塔身有86个佛龛,每龛内有佛像1尊。塔内正中有井1口,井上亦置佛像。

塔前为十八罗汉殿,殿内罗汉,雕工精细,颇具我国民族特色,这十八罗汉,据说是释迦牟尼16位弟子和后来增加的2位,合称十八罗汉。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略称。十八罗汉名称、身世事略列后:

第一罗汉:名曰宾头卢尊者,出身婆罗门贵族,原是拘舍弥城优填王的大臣,白头长眉,爱在别人面前卖弄本事。佛经《法住记》说,他住在西瞿陀尼洲。

第二罗汉:名曰迦诺迦伐蹉尊者,他是知道一切善恶法的声闻弟子,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

第三罗汉:名曰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住在东胜神洲。

第四罗汉:名曰苏频陀尊者,住在北俱卢洲。

第五罗汉:名曰诺巨罗尊者,住在南赡部洲。

第六罗汉:名曰跋陀罗尊者,是佛教侍者,主管洗浴,有些禅林浴室供其像。《法住记》说他住在耽没罗洲。

第七罗汉:名曰迦理迦尊者,住在僧伽荼洲。

第八罗汉:名曰代阇罗弗多罗尊者,住在钵刺拏洲。

第九罗汉:名曰戍博迦尊者,住在香醉山中。

第十罗汉:名曰半托迦尊者,其意为路边生,本是私生子,其弟亦为私生子,故他该称大路边生。

第十一罗汉:名曰罗睺罗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唯一亲生儿子,出家后成为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密行第一,住在毕利瞿洲。

第十二罗汉:名曰那伽犀那尊者,住在广半度波山。

第十三罗汉:名曰因揭陀尊者,住在广胁山中。

第十四罗汉:名曰伐那婆斯尊者,住在可住山中。

第十五罗汉:名曰阿氏多尊者,住在鹫峰山中。

第十六罗汉:名曰注荼半托迦尊者,是第十罗汉的弟弟,该称小路边生。同是私生子,哥聪明弟愚钝。

第十七罗汉:有人说是写《法住记》的庆友和尚,有人说是迦叶,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钦定为降龙罗汉迦叶尊者。

第十八罗汉:有人说是大译经家唐僧玄奘;有人说是布袋和尚,乾隆皇帝最后定为伏虎罗汉,名曰弥勒尊者。

在罗汉殿左右有钟楼、鼓楼,塔后为大雄宝殿,1995年新建,为仿唐式建筑,供释迦牟尼金身。殿前墙头镶有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浴室院暴雨冲注唯镬浴器独不漂没录异记碑,由前节度推官毛文恪撰文并书,碑文主要记载法门寺地区在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975年)和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两次暴雨中房倒墙塌,唯独寺东南角浴室院中的镬浴器,竟丝毫没有沾湿与漂没的灵异。寺中还有一些名流的碑刻和《千佛像碑》及《大圣真身塔铭》碑等,后者为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三年(778年)夏四月所立,这些碑石皆为珍贵文物。

法门寺鼎盛之时要算唐代,寺中有寺僧千余人,因为僧众过多,还在寺东南角建立浴室院。当时香烟茂盛,火炮连天。据史籍记载,唐代共历22帝(包括武则天在内)共290年,除唐武宗李炎不信佛外,其他皇帝均尊崇佛教,自太宗李世民朝开始,法门寺就成为迎奉佛骨的圣地,每30年开塔下唐密曼荼罗(道场,这里是保存佛指骨的塔下密室)一次,开后即由皇帝将佛骨用非常隆重地仪式迎进京城皇宫,先后有7位皇帝迎奉过佛骨,韩愈上疏也无济于事反而贬职。有的迎奉还立有碑石,《大唐咸通启送岐阳(法门寺塔)真身志文》碑刻中,就有“先朝乞结坛于塔下”的记载,最后一次是唐懿宗李漼咸通十五年(874年)正月初四日封闭了塔下地宫,再不进行迎奉佛骨活动。这所地宫的唐密曼荼罗埋藏了1113年之久,于1987年4月3日又被发现,佛指骨和唐代诸皇帝所赐奉的2000多件稀世珍品文物,重见天日,并在寺西建珍宝阁,内设模拟法门寺地宫和法门寺唐密曼荼罗文化陈列。真正地宫长21.2米,总面积31.4平方米,包括漫道、平台、隧道,前、中、后三室以及后室秘龛,为全国最大的塔下地宫。

法门寺流传于民间的故事颇多,其中《法门寺降香》中的宋巧姣、宦官刘瑾以及《毛泽东选集》中提到的贾桂,都与法门寺有关。现在释迦前石板有凹陷之迹,传说为当年宋巧姣告御状时伏跪之膝印。此外,寺中还有卧虎石,看去与普通石头无异,以水泼之,猛虎形象跃然石上。

解放后,对法门寺和塔等皆有修葺,并有大量的新建。然而,在1976年四川松潘地震中,波及法门寺塔,塔身裂缝10厘米,第二层西南砖柱压碎一截,已于1979年加固维修,而今寺与塔面貌皆新。

“法门晓钟”为扶风八景之一。

法门寺、塔、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门寺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净光寺

在扶风县黄堆乡韩坡村附近乔山上。净光寺为清代古建筑,寺殿参差,五脊六兽,檐牙高啄,宏伟壮观。寺之所在地三山鼎立,名为东观山、西观山和中观山,组成乔山,传为《封神榜》中三霄姐妹修行得道之处,净光寺殿前之大鼎,三足三层,则寓为三霄三姐妹。

清真观

在扶风县城东北5公里任鲁村。

清真观为道教宫观,俗称老君庵,今尚存元代所建的玉清殿,殿为3开间,单体高台建筑,其平面、立体、外观、斗拱及梁架结构,都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筑特点和风格,在建筑法式和制度上,比较接近宋代。据观内保存的《大元重修清真观记》碑和《大明重修清真观记》碑所载,此观建于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至五年,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至正八年(1348年)重修,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年(1582年)扶风发生瘟疫,人们祈求神灵,消灾免难,对此观又予重修。

扶风城隍庙

在扶风县城关镇县城东大街。城隍庙是昔日供俸城隍的庙宇,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距今已有638年的历史,这里是一组大型的古建筑群,建筑面积有6600平方米,布局严谨,宽敞对称。曾经受住了明、清两代大地震的考验。

1983年对扶风城隍庙曾予整修,修旧如旧,按原建筑风格不变,并加固了梁柱,仿制了兽脊、雉吻、屋顶装饰物、雕梁画栋、彩绘门窗,整修道路,广植花木,并陈列了数千件珍贵文物,使城隍庙貌焕然一新。

扶风城隍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泉

在扶风县城东北25公里。凤泉,据《通志》记载,泉在天度镇北十里,其泉为瀦水,时或溢出槛外,已复缩入。据《雍胜略》记载,在明月山西,相传文王时,凤鸣岐山,曾饮水于此。

马融讲经台

在扶风县绛帐镇。马融讲经台是东汉末期著名经学家马融聚徒讲经的地方。

马融(79—166年),经学家、文学家,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东北)人,曾任校书郎、议郎、南郡(治今湖北荆江市)太守,曾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生徒常有千余人,郑玄、卢植皆出其门。除注群经外,兼注《老子》、《淮南子》。他常坐高堂、施红绛帐帷,前授生徒,后列女乐,扶风绛帐镇的讲经台,就是他当年设绛帐的地方,为此地名也称绛帐。《幼学故事琼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他在帐中讲,生在帐外听,里能见外,外不可见里,这种只闻其声未见其面的教学方法,借以检验教听效果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魏晋清谈家的破弃礼教有一定影响。因他的设绛帐教生徒的典故,后人曾以绛帐为师长或讲座的代称,含有尊敬称美之意。

李商隐《过故崔兖海宅》诗中有“绛帐恩如昨,乌衣事莫寻”之句。韩偓《与吴子华侍郎同直》诗中也有“绛帐恩深无路报,语余相顾却酸辛”之语。

周原遗址

在扶风县法门镇、黄堆乡以及岐山县的京当乡。周原北倚岐山,南临渭水,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自古为人类生息繁衍的风水宝地。它的具体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上说,包括凤翔、岐山、武功和扶风四县的大部地区;狭义上说,是周人由豳迁岐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即史书记载的岐邑、岐周所在地。遗址面积16平方公里。初步查明,岐山县京当乡的贺家村、礼村是西周墓葬区,凤雏村周围是西周宫殿(宗庙)建筑群遗址区,扶风县黄堆乡云塘村南是西周制骨作坊遗址,齐家村东是西周平民住宅和制陶作坊遗址,齐镇东有西周铜作坊遗址,在任家和召李也有西周制陶作坊遗址,召陈村北直至下樊村有大型的西周中晚期建筑群遗址。

周原遗址,从汉代起就有重大的发现,出土文物多以万件计数,出土的一些甲骨文,是研究西周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

周原遗址为全国重文物保护单位。

西周王宫遗址

在扶风县法门镇庄白召陈村。西周王宫遗址现已发现四处,其建筑规模宏伟,结构复杂,屋顶全部施瓦,建筑技术已相当进步。其中保存较好的3号房基是一座柱网结构的建筑,东西面宽22米,南北进深13.4米,室内面积将近300平方米。主柱有一定规律,东西4排,南北6排,主柱下有石柱础,石础直径1米左右,石础之旁,填土夯实。

大殿四周有回廊。角梁呈45°斜线,是四坡顶的建筑,目前出土商周建筑四坡顶者仅此一例。屋顶覆瓦,现已发现的带有瓦钉、瓦环的板瓦、筒瓦及不同纹饰的瓦约数十种之多,反映了当时已普遍使用瓦当。

1977年发掘出西周早期陶豆柄,此物一周刻陶文7字,即“器、卑(俾)、(文)、(书)、成、为、王”,前六字皆横卧书写,唯王字立书,是西周王室使用之物,已有尊王之意。这样重要的陶文,是十分罕见的,证明了召陈大建筑群是一个王宫遗址。这座遗址对研究西周中晚期的各个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属周原遗址之。

周原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火张村遗址

在扶风县火张村。火张村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位置与范围:北距童家村750米,距绛帐火车站约2500米,东至火张村,西至卢家村,南至渭河断崖。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

火张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尚德村遗址

在扶风县尚德村。尚德村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位置与范围:西北距尚德村250米,东北距店堡湾500米,东距圪塔庙1000米,南距渭河750米,北距陇海线1250米,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

尚德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村遗址

在扶风县姜嫄村。姜嫄村遗址为周代文化遗址。其位置在绛帐东约5公里,在陇海线南1250米。其范围西距永康村约500米,东距太石村2000米,南距渭河约1500米。东西长700米,南北宽200米。

姜嫄,一作姜原,为周族始祖后稷之母,有邰氏之女。传说她在郊外踏到巨人脚迹,受感应怀孕生后稷,后稷后来成为周族的始祖。

姜嫄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渠村遗址

在扶风县东渠村。东渠村遗址为周代文化遗址。其位置在绛帐镇西南,渭河北岸。范围:南距渭河500米,东北距曹家湾500米,西距白草铺村1000米。东西长700米,南北宽100米。

东渠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案板坪遗址

在扶风县城关镇案板坪南端。案板坪遗址为西周时期文化遗址。其范围:东至漆水河西岸,西至下河村北,南至原边,北距案板坪张村约100米。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600米。

案板坪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庄白遗址

在扶风县庄白村。庄白遗址为西周文化遗址,1976年12月,在此地一处窖藏中发掘出103件文物,其中有铭文的75件,是解放后西周青铜器最重要的一次发现,数量且多,保存完好。其中史墙盘铭文长达284字之多,内容十分丰富,是解放后出土盘铭最多的一个,铭文追颂了周初六世先祖业绩。

这里出土的一青铜器折觥,是一件完整、优美、生动的雕塑艺术品,通体为羊形,制作精美,造型生动,是一件极其卓越的青铜器,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艺术创作方面的高度智慧和才能。2003年在遗址上还发现了一处铸铜遗址。

庄白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孝母村

在扶风县上宋乡东作塬下。孝母村因村人孝敬老人,祖祖辈辈如此,由元代开始,至今民风民俗良好,故村名孝母村。

据《扶风县志》记载,元代村民杨杲十分孝敬亲娘,童年时见羊羔跪食母乳,他说,不孝之人不如羊乎!从此,更加孝敬双亲,令乡人佩服。他白天到几十里外给母亲买菜,晚上母亲织布,他守在机旁侍奉。母亲眼疾,听说太白山清泉可治眼病,他背母上山为母治病。适皇太子游太白山,见此情况,很受感动,便命他的侍从背杨母,杨杲不让,并说,报母之恩,不假于人。太子听后更为感动,便与杨杲结为异姓兄弟。以后,太子登基,封杨杲为“孝母千岁”,并送给他官服。孝母村由此来。皇帝感叹曰:“唯有天下父母心,孝顺儿女有几人。”而今,皇帝之名言时常见于村民厅堂、门楣之上,所以此村民绝无偷鸡摸狗之事,也绝无辱老欺小之事,历来民风淳厚,敬老爱幼,是扶风县有名的文明村。

六朝造像碑

在扶风县南阳乡。六朝造像碑为六朝时期北方北魏时代文物,为珍贵石刻。

六朝造像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墓、碑

在扶风县黄堆乡韩坡村安平山(乔山)下。杨墓为唐代杨国忠之父杨的葬地。

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墓上有碑,额题“恒晨先贤积庆之碑”8字,盖即杨国忠父也。同书又记载,其碑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二载(753年)八月立。由皇帝李隆基撰并书,由太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题刻。

杨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宫适墓

在扶风县南宫庄。南宫适墓为春秋时代周之南宫先生之墓。先生姓南宫,名适。

南宫适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旷冢

在扶风县光均冢。师旷冢为春秋时代晋国大乐师师旷的葬地。

师旷,字子野,是一位盲人,他善弹琴,且辨音能力特强,超出常人。晋平公铸大钟,众乐工听后都认为音律准确,唯独师旷不以为然。师旷的判断,后为师涓所证实。师旷操琴出名,而善辨音而知吉凶,为常人所不及,晋楚交战,楚营中夜出琴声,师旷辨知楚军斗志不振,告禀晋平公,发动进攻,打败楚军。一次,在江边酒楼饮酒,辨音而知江船有丧事,同饮者不信,观之,果有丧者灵柩在船。

据《皇览》所载,名师旷山,漆(水名)有师旷冢。那就是晋音乐家师旷的坟墓。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师旷山,即今司空山,空旷音相转。

师旷冢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班固墓

在扶风县县城10公里处浪店东坡上。汉班固墓是东汉史学家、《汉书》的作者之一班固的葬地。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咸阳市东北咸阳原)人,父亲班彪,写《史记后传》而死,他继续完成,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而下狱,其弟班超上书力辩,才得释放。后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其父所写的《汉书》,历二十余年,书未成而卒于狱中,其妹班昭及马续奉汉和帝刘肇之命而完成了这部巨著《汉书》。

班固又是散文家,善作赋,著名的《两都赋》千古传颂不衰。又著有《白虎通义》,是记录汉章帝刘炟建初四年(79年)在白虎观辩论经学的结果。和帝永元元年(89年),从大将军窦宪攻匈奴,为中护军。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牵连入狱,永元四年(92年)死于狱中,卒年61岁,葬于此间为墓。

汉班固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援墓

在扶风县城西7里伏波村。马援墓是东汉著名大将伏波将军马援的葬地。

马援(前14—49年),东汉初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新莽末,为新城(今陕西汉中)大尹(太守),后附割据陇西(今甘肃境)的隗嚣,继归刘秀,倒戈攻隗嚣,遂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一年(35年)任陇西太守,率军击破先零姜。建武十七年(41年)任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建武十八年(42年)以马援出兵讨交阯(今越南)。建武二十年(44年)遣马援屯襄国(今河北邢台)。

据《通鉴辑览》记载:“马援自交阯还,平陵(古县名,以汉昭帝刘弗陵的陵墓为县)孟冀迎劳之。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是矣。”这一段豪言壮语,引出一句成语,即“马革裹尸”。建武二十五年(49年)夏,新息侯马援在进击武陵五溪蛮时,军至临乡(湖南省境内)失利,帝派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马援,会援卒。梁松因报宿恨,遂构陷援。谮之援由交阯运回明珠文犀。帝怒,追收新息侯印绶。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援卒后,有上书谮之者,帝怒,妻孥惶惧,不欲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草葬而已。妻子诣阙,上书诉冤,前后六上,然后得葬。”

马援墓为圆锥形夯土堆,冢高约10米,直径约10米,墓前有清代刻立墓碑,碑上镌刻“汉伏波将军墓”。

马援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窦滔墓

在扶风县秦家坡。窦滔墓为前秦苻坚时大将窦滔的葬地。

窦滔曾为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安为治地)刺史、安南将军,也曾镇守襄阳,给前秦皇帝立下了一定的军功。

窦滔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眉县眉县

凤凰泉

在眉县渭河南秦岭北汤峪乡汤峪口。凤凰泉自古为陕西省驰名温泉之一,为天然浴池,古名凤阳汤,俗名汤浴泉。又俗名汤谷河、西汤峪,相对东之蓝田县汤峪而言。

凤凰泉自隋唐以来,即为游览胜地,据《隋书》所记载:“郿(今眉县)有凤泉宫。”据文献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中所建,作为避暑洗浴的行宫,并设置凤泉县,以彰胜迹。唐代易名为凤泉汤。唐高宗李治于永徽五年(654年)曾驾临凤泉汤,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中,曾3次驾幸于此。据传凤泉汤凤凰山顶尚存玄宗所建行宫的遗址。

凤凰泉南有端南山,东有凤凰山,西有龙凤山,三山怀抱,山势峻峭,山木成林,泉自太白山缝石岩出,因受死火山地心热力影响,水温在60℃左右,内含钾、钠、钙、镁、碘、硫矿物质或化学元素以及少量的放射性元素,可以促进人体组织新陈代谢,能治疗牛皮癣、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慢性风湿关节炎和腰肌劳损等疾病,因有神泉之称。

凤凰泉泉眼甚多,大者如拳,小者如珠,其中主要是三个泉眼,相距5米到15米左右。

解放后,这里成立温泉疗养所,建立医院,1974年新建汤凤泉一座,南北两座凤池楼,近年又新建太白度假村,续建餐厅、旅馆、热水库、热水塔、冷水塔等配套工程,数经整修,现在成为人们沐浴、水疗、休养和游览之胜地。

金渠

在眉县东南10公里金渠镇。金渠,据《通志》记载:“引洪沟河水至宁曲堡,宁曲地皆沙石,不能凿井。清圣祖玄烨康熙八年(1669年)凿石开圳,以通水路。自宁曲以上为居民食水,自宁曲以下灌坂下田数百顷,宁渠民居成集,遂兴市集,名曰金渠集。”今名金渠镇,产太白酒。

宝室寺

在眉县境内。宝室寺为唐代所建,寺内有铜钟,为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629年)所造,为现存世最早的唐钟。

宝室寺铜钟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后稷祠

在眉县郿亭。姜嫄、后稷祠,据《水经注》记载:“郿县故城(在今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以东)东北有姜嫄祠,西南百步有后稷祠。”

据《唐高郢姜嫄公刘新庙碑记》载:“姜嫄者,炎帝之后,有邰氏之女,姓姜,字嫄,帝喾之元妃,后稷之母也。”

安仁宫

在眉县东安仁。安仁宫,据《隋志》记载:“郿县有安仁宫,(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五年(595年)置行宫十二所,自京师(今西安市)以达仁寿宫(在今陕西麟游县境内),此其一也。”

西安市至麟游县300多华里,沿途设置行宫十二处,皆雕梁画栋,规模宏伟,安仁宫就是这十二宫之一。

净光寺塔

在眉县县人民政府院内。净光寺塔是古代净光寺之寺塔,因寺而名塔,故称净光寺塔。净光寺殿宇已荡然无存,只留此塔于世。

净光寺塔为楼阁式砖塔,7层,高22米,建于唐代,今已斜距中心点2米,经2002年抢救纠偏已回位1米。

张横渠故里

在眉县东25公里横渠镇。张横渠故里是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家乡所在地。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青年时学过兵法,有报国收复洮西失地之志,曾在祁州、大梁、明州、崇文院供职,但大半辈子时间是在关中家乡讲学著书,他的学派因被称为“关学”。他在哲学方面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认为“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批判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他的学说由明清之际王夫之予以继承和发展。张载的学派是宋代“四大学派”之一。他的著作编入《张子全书》中。

故里横渠,有“张子祠”,祠内有正殿5间,献殿3间,后殿3间,过厅3间,建筑宏伟壮观,近年眉县出资1000万元对祠进行改造和扩建,香港孔学院汤恩佳赞助30万元立张载铜像一尊,像高3.2米,重1.2吨,底座刻“大儒张载像”5个大字。清代在此设“横渠书院”。门口立“张子故里”石碑一通。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这里的张子祠内有元仁宗爱育黎巴力八达延祐七年(1320年)重修祠宇的碑石,碑文礼恺之、榻粹正书。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赐额“学达性天”。

张横渠卒于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十年(1077年),据《吕与叔行状》记载:“熙宁十年十二月乙亥,行次临潼(今西安市临潼区)卒,门人送其柩归于家。(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八月葬父涪州墓之祔穴。”墓地在大振村迷糊岭下,北依凤凰原,南对荞麦山,墓冢高达5米,底径约10余米,墓前有碑楼一座,碑文刊载了张载生平事略。墓地总面积广达40余亩,槲树成林,风景优美。

宋张舜民有《追赠张载疏》文曰:“巨伏视凤翔府横渠镇,居住故崇文院校书张载,学际天人,诚动金石,义之所在,白刃可蹈,必有不恹,何钟何加,口如不能言,体若不胜衣,议论感激,凛如秋霜,虽万军之将,不足言其勇也。平居与人言,退然若不知,读书者,坐而讲贯,剖断是非,谈辩如流,虽滔滔江汉,不足方为广也。著书万言,名为正蒙,阴阳变化之端,仁义道德之理,生死性命之分,治乱国家之经,罔不究通,方之前人,其孟轲、扬雄之流乎,如荀况辈,不足望于载也。关中学者,靡然就之,谓之横渠先生。”

张横渠祠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郿坞城

在眉县东北7.5公里渭水北岸。郿坞城为东汉末董卓建,董卓封郿侯,故他筑之城坞为郿坞城。

郿坞城,筑于东汉献帝刘协初平三年(192年),城墙高丈余,周长1里余,广聚金银珠宝,囤积粮谷,号万岁坞。据《雍胜略》记载:“董卓封郿侯,筑坞高原皆七丈,徙金银杂物于内,积三十年谷,俗谓之小长安”。因当时献帝由他所立,所以专断朝政,因此曹操、袁绍起兵反对,他又挟献帝西迁长安(今西安市)为都,自为太师。残暴专横,纵火焚洛阳周围数百里,罪恶滔天,后为司徒王允设“美人计”,将义女貂蝉许与董卓和卓义子吕布两人,使父子互斗,卓为吕布所杀,卓死后,坞毁。

宋苏轼《郿坞诗》曰: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夜雨关

在眉县秦岭北麓山口。夜雨关为秦岭山峪中之一关。周灭纣,六国援讨之兵从此道经过;三国诸葛亮伐魏最后一仗,从此行军。关口狭小,向北如喇叭状而大,渐与关中平原相接。为秦岭北麓关隘之一。

葫芦峪

在眉县城西10余里秦岭北麓,距五丈原东北15里的第五村乡葫芦峪村,传说这里地名葫芦峪,是三国时古战场,蜀丞相诸葛亮派魏延火烧曹魏军于此。此峪距渭河250米,距南线西宝公路250米,峪长三四十里,宽仅10余米,沟里尽是黄黑卵石,民间传说是火烧的缘故,秦腔有《火烧葫芦峪》戏剧常演,事情发生地就在这里。

近年,这里民众集资建成诸葛亮殿,竖起诸葛亮碑,殿中诸葛亮塑像,羽纶冠巾,栩栩如生。此外,还疏浚了司马懿在葫芦峪烧后沐浴熄火的司马泉,葫芦峪成了这里一处旅游和凭吊古战场之胜地。

褒斜栈道

在从眉县的斜谷关起点。褒斜栈道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的主要道路,因取道褒水(在秦岭以南)和斜水(在秦岭以北)河道,故名。褒斜二水,同源于秦岭主峰太白,褒水向南流,斜水向北流,褒水为长江水系,斜水为黄河水系,褒水南注汉水,谷口在旧褒城北十里,谷口称南口,斜水北注渭水,谷口在眉县西南30里。

此道全长920余里,始凿于春秋战国,基本北沿斜峪,进太白、红崖河、柳川、姜窝子,顺褒水,至南口而褒河镇。“楚汉战争”时,刘邦曾由此道赴汉中,屈为汉中王,听谋士张良计,烧毁栈道,表示不回关中与项羽相争。然而,后来用韩信计,又佯修此道,而实际暗度陈仓,入关中打败项羽所置之三秦王。这就是历史上的“火烧栈道”和“明修栈道”之古道处,也是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出处。

汉武帝刘彻时曾发数万人治褒斜水道,欲通遭运未果,而陆路则自汉以后长期间为往来秦岭南北重要通道之一。《史记·货殖列传》: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时或淹塞,历代毁建有之,隋唐时此道曾为官驿大道。其后,秦岭以北斜谷道有阻,至清末连云栈道暢通,褒斜栈道地位日次。

民国时,汉宝公路通车,褒斜栈道渐次衰落,而遗迹至今犹存,并留有自汉以来的石刻多处。

据东汉石刻记载:“始作桥阁623间,大桥5里,为道258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寺并64所。”足见古时褒斜栈道之宏伟。

斜谷道和斜谷关

在眉县西南30里秦岭斜谷中。斜谷道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的北半段,为古代军事上和商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古道路,基本沿斜谷水(今俗称石头河)走向。东汉末,刘焉据益州,使张鲁(据汉中)断斜道阁道;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伐魏,率大军出斜谷,在谷中治斜谷邸阁;北魏宣武帝元恪正始中(504—507年)开斜谷旧道以达梁州(今汉中)。以上所指皆是斜谷道也。

斜谷关是斜谷道上的重要关隘,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欲伐魏,扬言要由斜谷道过斜谷关取郿(今眉县),説的就指此关。

据《通志》记载:“入谷口二百五十里抵凤县,西出连云栈,复一百五十里出谷口抵褒城。谷中水南北分流,即褒水,斜水也。”又记载,“邸阁在斜谷口,诸葛亮欲伐魏,用流马转运谷中,故于此先治邸阁,后人因建怀贤阁。”据《诸葛亮传》记载,“(建兴)十二年亮由斜谷出据五丈原”,必经斜谷关不可。

据《雍录》所载:“长安可达汉中,唯子午关。子午关在西南,次西侧骆谷关,又西则斜谷关。汉王(刘邦)自汉中出袭雍(关中凤翔),则自褒斜(道,包括了斜谷关)出也。”

而今,在斜谷关筑有亚洲第一土石高坝,坝高114米,成为人工大湖。登上坝顶,可俯视蜀魏古战场和诸葛屯田之故地,发吊古之感慨。

红河谷

在眉县营头乡。红河谷是登太白山的古道之一,这里群山环抱,溪流迴绕,气候清新,植被良好,自然环境之美,居于他地之首。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美景之地无人问津,而今道路修通,车辆直达镇上,久居深山,峡谷幽深,颇具原始自然风光的红河谷风景区,游人熙熙攘攘,特别是“五一”节后,来此观光旅游者络绎不绝,人们到此可以参观太白山斗母峰下的大瀑布景观,此瀑落差80米,震耳欲聋,气势壮观。

韩家沟遗址

在眉县韩家沟。韩家沟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位置距县城4公里,其范围:北至渭河,西至韩家沟,东至陈家沟。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150米。

韩家沟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店子村遗址

在眉县店子村。其方位南距县城5里,位于渭河北岸,张家原下。

店子村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70米。

店子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车圈村遗址

在眉县车圈村。车圈村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位置在渭河之北,韩家原下,居常兴和眉县两火车站之中。其范围是车圈村东北角,主要部分在张家台紧西面。东西长100米,南北宽50米。

车圈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村遗址

在眉县常兴镇白村。白村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范围:南临渭河,北距尧村250米,东距常兴火车站约1500米。东西长150米,南北宽350米。

白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

下岭堡遗址

在眉县常兴镇下岭堡村。下岭堡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位置与范围:由东岭堡村东向西至上岭堡村西,南由下岭堡村边向北过渭惠渠,西北距常兴镇约750米,东距扶风县牛蹄村约750米。

其遗址包括:上岭堡、下岭堡和东岭堡。东西长1500米,南北250米。

下岭堡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湫村遗址

在眉县槐芽镇西5里清湫村。清湫村遗址距眉县城城关镇27里,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其位置范围:在渭河以南,石头河(古斜水)东岸,清湫村西北面。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0米。

清湫村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村遗址

在眉县李家村。李家村遗址是春秋时西周文化遗址。1956年出土出一组西周中期铜器,其中尊和彝的铭文,叙述周王命盠统率护卫王室的“六师”,兼管镇抚殷人的“八师”军政。同出的驹尊铭文所记,“拘驹”典礼与《周礼》相合,反映了周王朝统治者对马政的重视。

李柏墓

在眉县境内。李柏墓是李柏的葬地。

李柏,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死后葬此。

李柏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焘墓

在眉县境内。王焘墓是唐代大医学家王焘的葬地。王焘,幼年多病,遂对医学产生兴趣,后来,仕达为官,亦不失医术,为官二十年余,历藏医书千卷,当邺郡太守时,又采访民间验方、偏方,经过努力编纂整理,终于在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一年(752年)完成了医学巨著《外台秘要》,全书共40卷,是一部综合性人畜医疗珍贵书籍。死后葬此。年长时久,墓地已泯没。

太白县太白县

青峰寺

在太白县青峰山。青峰寺建于唐代,在建寺之前名青峰洞,洞内居僧,尚医术,治愈唐王母背之疮,许愿建庙,并许女儿英灵公主长大送此处出家修行。寺由尉迟敬德监造,因洞名而名寺曰青峰寺。雕梁画栋,楼台亭阁,十分雄伟。在青峰石壁上镌刻“云开锦绣”四大字,传为当时敬德所书。

时逾数年灞桥蔡生中了状元,唐王拟以英灵公主许配,禀告母亲,其母称已许公主于青峰寺为尼。相谈之语,恰为公主所知,她暗约状元御花园相会,跪拜洒泪相别。只因约会之事,唐王将状元降职,国太将公主送寺。蔡生辞官,出家于寺,两人暗中往来,日久怀孕。太子奉命临寺看望其姑英灵公主,寺主持和尚恐太子知怀孕之情,备毒酒拟害死蔡生,不料太子饮酒而亡,和尚遂报蔡生怀恨谋反,以毒酒杀害太子,借以推却己责。唐王得知,命敬德统兵,向青峰寺杀来,公主与蔡生相互拥抱,跳崖自尽,此处遂名“舍身崖”。唐王催马来山,回报蔡生已死,遂命火焚青峰寺,唐王拨回马头而归,此处遂名“回龙湾”。且走且语曰:“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由此而为成语典故。

至明代,为纪念蔡生和公主之真挚爱情,重建青峰寺,从此,此寺香烟茂盛,火炮连天。每年游春踏青,青年男女络绎不绝,临寺拜神谒崖,缅怀蔡生及英灵公主,莫不为之潸然泪下。

二郎坝革命旧址

在太白县二郎坝乡皂角湾。二郎坝革命旧址是中国工农红军25军所遗留之革命旧址。

1934年秋,25军由军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率领,由河南罗山地区出发,经豫西、豫北,于当年冬到达陕南,开创了鄂豫陕根据地,于1935年春到达二郎坝皂角湾。军部政治处宣传队在徐海东旧居门楼下,书写革命标语:“春荒到财东富豪家里去分粮食吃!”现此房尚存,曾一度为村队保管室,标语尚在,现在太白县文化馆已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红崖河栈道

在太白县王家楞乡红崖河谷。红崖河栈道是历史上著名的褒斜栈道的支脉,这里山高崖陡,河水猛烈,河谷狭小,不能平地开道,古人沿河在山崖上凿孔架木铺板而通行,谓之栈道。而今,褒河的支流红崖河西边的山崖上,还遗留上下几层的栈孔,据说为不同朝代所凿。

太白山

在太白县及眉县交界地。太白山为秦岭山脉秦岭之主峰,海拔3767.2米,高耸云天,气势雄伟。北侧断崖陷落,尤为陡峻,且有古冰川遗迹。太白山山高气冷,虽居六月伏天,山上亦有冰雪而不能融解,故有“太白积雪六月天”之说,为“关中八景”之一。

据《隋书》、《唐书》地理志记载,“郿县(今眉县)有太白山”。后因新立太白县,将太白山主峰拔仙台划归新成立的太白县,太白山归属一直没有定论。直至2001年12月31日,陕西省政府明文裁决太白山归太白县所属。

据《通志》记载:“东麓有三官池。池之西南为大雪岩。岩南有万笏峰。峰之西南有黑风岭。岭之西南有松花坪。西南为二仙山;东南为救苦岭。岭之西南有神洼。洼之东南有冲天岭;

西南有分天岭;

西有孤云洼。洼西有太白池、雷神池、二太白池、三太白池、玉皇池、佛池、三清池。山下有达摩洞。又有钟吕坪。山之西有瓦窑山。其相近有驼羊峰。山之北其上有仰天池。山峦若叠嶂,迤逦凌高,及登太白峰,则俯瞰者冈阜矣。”

太白山有山神庙,据《水经注》记载:“山上有太白祠,民所祀也。”据《册府元龟》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八载(749年)太白山人李浑,称于金星洞仙人。”又记,“其金星洞改为嘉祥洞,仍一洞置一祠字,仙人台下置一观,以真符玉芝为名。”

今日之太白山,其遗迹有冰斗、角峰、冰川湖、幽谷、羊背石、峰顶之拔仙台。冰川湖有大太白海、二太白海、三太白海、玉皇池、明星池。据《县志》记载:“大太白海三十余亩。”在大太白海旁的悬崖峭壁上,有万年不融之冰洞。太白山还有药王庙、斗母宫、红河瀑布、云海、雷神峡、孤魂洼、二里关、金锁关、瘦鱼岭、上坂寺、凌云观、平安寺、明心寺、向阳寺、文公庙等。

太白山之名胜古迹甚多,动植物资源亦尤为丰富,有世界珍奇动物的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以及世界独有的锦鸡等;这里还有驰名中外的独叶草、铁甲树、延龄草、祖师麻、手儿参、铁丝莲、翠雀花、金露梅以及可提取橡胶的猫屎瓜等,据有关方面调查太白山有兽类40种,鸟类230种,植物上千种。

唐代诗人李白《登太白山》诗:

昔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冷风去,直上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太白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自然保护区。

太白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太白山为全国4A级旅游景点。

太白三池

在太白县太白山巅峰峦间。太白三池又称太白湫池、太白湫泉。其名曰大太白池、二太白池、三太白池。人称三池为大爷海、二爷海和三爷海。

大爷海:在山北,面积7公顷,水深18米,为斜谷水之发源处,其形似太极图,古称太极泉。

二爷海:在山南,面积2公顷,为黑河源头,形似朝笏,古称笏泉。

三爷海:亦在山南,面积只有1公顷,为石头河之源头,形似玉如意,故称如意池。

三池相距不远,上下鼎列,池水无污染,清澈鉴发,均深不可测,尤以“老大”而称著,海拔3667米,泉中喷泉喷涌,清凉甘美,素负盛名,历代文人墨客,皆为此而留诗赋词。

据《水经注》记:“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行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关中大旱,京光尹韩皋曾取太白湫池水,祈雨巧应,历代遗留天旱祈雨,必取太白湫池之水的风俗习惯。宋代苏东坡曾在太白湫池新雨奏请加封,山上凌云观前宋碑1方,即记其事。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秦观察使贾铉赴太白湫池祈雨,并立《太白山祈雨记》碑1方,此碑今存西安碑林。

太白湫池自古以来有黄雀衔叶的奇闻佳传,据宋代奉议郎朱弁《凤月堂诗话》记:此湫林木阴森,水色湛然,鱼游水面不怖人,人莫敢取者,林间有落叶,鸟辄衔去远弃之,终年无一叶能墮波上者。当地有小鸟如画眉,毛色美而声音亮,人至不惊,常衔池中落叶,人称净池鸟。

古时,每年农历六月开山,四方朝山的善男信女,上山敬神,环跪于太白湫池之旁,将金钱抛于池中,以祈祷求福,谓之“飘池”。

唐韩愈《咏太白三池诗》云:

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

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

争啣弯环飞,投叶急哺鷇。凤县凤县

凤县八景

在凤县境内,其八景是:

南岐霁雪凤岭晴岚肖寺神钟铁棋仙迹

滴泉鸣玉栈道连云石门秋月唐沟烟柳

王震谈判旧址

在凤县三岔镇酒铺村。1946年,王震将军率领359旅中原突围后,绕道陕南,途经凤县时为避免冲突,在酒铺村桃花岭关帝庙中和凤县地方武装代表何玉方等人进行谈判,经“舌战”后谈判成功。关帝庙谈判旧址已成为当地进行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古栈道

在凤县境内有古栈道三条,以黄牛铺至南星的一条最长,达95公里。凤州至三岔段尚存残迹。相传栈道为秦时所修,是通往四川必经之路,非常难走。

北栈道

在凤县境内有部分之道。北栈道,一名秦栈,自凤县东北草凉驿入栈,西南至凤县折东南,经留坝又南至褒城旧治北鸡头关出栈。北段即故道南段即古褒谷道。五代以前,自褒谷北上的或趋斜谷出眉县;或西经故道出宝鸡陈仓。宋后专用西道,修筑栈阁2000余所。

陈仓故道

在凤县连云寺和瓦房坝穿过。陈仓故道一名陈仓道,一名故道,是关中通往汉中的通道之一,由关中宝鸡益门、陈仓入秦岭,经凤县连云寺和瓦房坝,又经留坝县的闸口和勉县,出秦岭入汉中。这条道较另通汉中的褒斜古道,曲折而险阻,回绕者多,古为兵家所不重视和利用。然而,善用兵的西汉大将韩信,却利用陈仓故道出奇制胜,载入史册。

高祖刘邦元年(霸王项羽元年,前206年),刘邦为霸王项羽所逼,屈退汉中为汉王,采用谋臣张良计,走过之栈道,即行烧毁,表示不再回关中与霸王争地盘,在汉中“安分守己”。然而,刘邦和韩信、张良却未放弃争关中的主张。当年10月,韩信命大将樊哙明修栈道,暗令他故意慢腾腾地消极怠工,而韩信本人和汉王刘邦,率军绕道暗度陈仓,出其不意地进入关中,消灭了霸王项羽分封的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定三秦后,即为“楚汉战争”争取到了大后方,为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条故道便成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语的出处。今凤县连云寺北,有石碑一通,上面镌刻“对面古陈仓道”6个大字尚存。

连云栈道

在凤县境内。连云栈道是由凤州至褒城鸡头关的一条古道,中经凤县南星、留坝、马道等地。全长300余公里。此道北接陈仓故道,南通褒斜古道,开凿于北魏宣武帝元恪正始四年(507年),既排除了褒斜道的险峻,又避免了故道的迂折,既利用故道缓程开阔,又利用褒斜道的捷近先足,因而在正始四年开通之后,历代使用不衰。

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年(1664年),将栈阁换为碥路,方便行旅。今之宝(鸡)汉(汉中)公路,基本沿此道所筑。此道沿途自然风光美丽,风景名胜引人入胜。凤州东行20余公里,有心红峡,峡口窄小,涧壁刀削,群峰叠嶂,峻峭挺拔,实属险关隘口之一。此外,并有明代“千流飞雪,万叠堆青”等摩崖石刻等珍贵文物。古人有诗曰:

缘谷七百里,往来秦蜀通。

浮梁一长啸,惊云入涧中。

红星峡

在凤县凤岭下。红星峡为连云栈道必经之路,峡长10余里,有留凤关,关东有汉王山,汉中王刘邦曾驻兵于此。宋代岳云所书“红星峡”3个大字今在。

仙人关

在凤县西南境。仙人关扼汉中之要地,为汉中之门户之一。北宋末南宋初,金人入侵,企图由蜀道过陕至川,这里曾为兵家所争之地。南宋大将吴玠、吴璘兄弟曾守仙人关。宋叛将李彦琪奉金令驻秦州(甘肃天水一带)窥取此关,未通过。

陇县陇县

龙门洞

在陇县西北35公里陇山北侧的景福山。龙门洞古名灵仙岩。据《龙门洞记》碑记载,始于春秋,建于西汉,是道教龙门派的创立圣地。

龙门洞及其附近山中,洞、潭、泉、观计有36洞、24潭,以及4大甘泉,即北泉、太乙泉、上泉、跑鹿泉。这里的寺观庙宇及楼阁,沿山依洞而建,悬空绝壁而起,仅以石阶、云梯、栈道、铁索可通至达。

据传,周大夫尹喜、汉谋士娄敬、唐药王孙思邈、元国师邱长春、“八仙”汉钟离、吕洞宾,皆游览或栖息于龙门洞,这里遗留不少古迹,现存较完整的有娄敬亭、炼丹炉(为三国道士葛丹阳之炼丹所遗)、晒药石(传为孙思邈曾在此晒药制剂)、邱祖洞(邱长春曾住于此)。此外,这里还有9层高10余米之古铁塔,五色云彩之云华石,还有道家壁画80余幅,历代石碑50余通,历代名流学者题词石刻多处。其中有清代凤翔知府李桂枝“清山不染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琴”的绝唱。

龙门洞海拔1800米,山高路险,望山峰高峻,早阳洞路非夷平,然而庙宇宏伟,洞泉幽致,山花烂漫,松柏蔽日,藤蔓缠绵,飞瀑悬空,为陇东地区之“第二华山”,是历代游览寻古觅幽之胜地。

石宫寺

在陇县境内。石宫寺为唐代所建,内有石刻和造像多尊,为珍贵文物。

石宫寺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陇县八景

在陇县境内,其八景是:

东园霁雨千河晚渡温溪不冻寒亭积雪

弦蒲名薮金泉涌滚关山夜月五峰翠秀

大震关

在陇县县城西面关山上。大震关为汉武帝刘彻所建。这里山岭峻峭,地势险要,进可以窥远疆,退可以扼关中,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关中西部的重要关隘之一。由于大震关的存在,致陇县地处要冲,从汉至明各朝代,这里一直为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边家庄遗址

在陇县边家庄。边家庄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范围:东到边家庄,西到张家庄,东西长约1000米。近年,在边家庄附近还发现了春秋秦墓,出土了大批文物,为寻找秦都汧城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千阳县千阳县

望鲁台遗址

在千阳县城西门外3华里汧河岸裴家台高台地上。望鲁台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孔子弟子燕伋曾治学于此,垒土东望鲁地而思念先师孔子。

燕伋为千阳水沟镇燕家山人,22岁赴鲁拜孔子为师,回渔阳(今县城西裴家台)办学、授徒18年,每次教书闲暇,便向东望鲁思念恩师孔子,以衣襟掬黄土一掬,倾倒于此地,18年土成高台,成为今之望鲁台遗迹。据传燕伋死后葬水沟镇寨子村。

如今当地政府拨款修葺,主体人文景观有望鲁台、燕伋祠、天梯楼、百米书画长廊。

望鲁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千城遗址

在千阳县上店乡。临千城遗址是唐代重要边城临千城的所在地。

临千城遗址在近年来修路时发现,出土有城门洞、石条、铜铁兵器、铠甲残片、饮水古井、古钱币、边城将士炊事大铁锅等。

铸剑炉遗址

在千阳县城东南15公里福驮村。铸剑炉遗址是春秋时代先秦景公铸剑的故地。

秦景公是秦正式成为诸侯国的第13代国君,由周简王姬夷十年(前576年)即位,到周景王姬贵八年(秦景公四十年,前537年)去世,共在位40年,在位期间,福驮出铁矿,遂起炉于此,冶铁铸剑,大造兵器企图削平雄群,大振国威。是秦国建都雍之第8代国君,死后葬雍之南郊,墓为一座倒金字塔,单殉葬奴隶就达180人,出土金银等文物2000多件。后为纪念秦景公在福驮冶铁铸剑之举,命名曰秦王铸剑炉。

秦王泉

在千阳县城南15公里福驮村。秦王泉原名马迹泉,因秦景公铸剑,以此泉水淬火,为纪念秦景公而改为秦王泉。

秦景公在位40年,在十八年(周灵王姬泄心十三年,前559年)时建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奖励农桑,是一位治世之君。

珍珠泉

在千阳县3里古之三泉乡。据《通志》记载:“一名吐珠泉,在三泉乡,其泉自山罅迸出,清洌较胜诸水。相传,饮此水可以消瘿。”

千河

在千阳县境内穿流,是千阳县得名的由来,因县治千河之北,古时谓“山南为阳,水北为阳”,故称该县为千阳。

千河,旧称汧河,是渭河的一支流,源出甘肃东部六盘山,西北—东南流向,先入陕经陇县,次经千阳,到宝鸡入渭河,是千阳县之名水。

麟游县麟游县

隋仁寿宫

在麟游县西5里天台山上。是隋文帝杨坚在麟游建的避暑行宫。

据《通鉴辑览》记载,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春二月,作仁寿宫。诏杨素营仁寿宫于岐州之北。素奏宇文恺、封德彝为土木监。于是夷山湮谷,以立宫殿,崇台累榭,宛转相属。役使严急,丁夫多死,推填坑谷,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十五年(595年)三月宫成。帝幸之,见制度壮丽,大怒曰:杨素为吾结怨天下”。

隋文帝仁寿四年(603年)春正月,帝如仁寿宫,秋七月,杨广弑帝于大宝殿而自立。据《隋书·文帝纪》记载:“大宝殿在仁寿宫。”

唐九成宫

在麟游县西5里台天山上。唐九成宫是在隋仁寿宫旧址上建成的。其名九成者,乃九重或九层之意,言其高大也。

据《唐书·地理志》记载,本隋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631年)三月,李世民加以修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唐太宗在此乐以忘返,群臣劝请无效,天降暴雨,水漫宫中,今此地有“漫水岭”之名。唐高宗李治永徽二年(651年)改九成宫为“万年宫”,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复曰“九成宫”。宫垣周长1800步。

据《县志》记载,宫在县西天台山上,中有碧城、排云、御容等殿。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皇帝每岁避暑,春往冬还。

九成宫,有贞观六年(632年)所立之《九成宫醴泉铭》碑,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今建亭以护。并附唐高宗李治《万年宫铭并序》碑。永徽五年(654年)五月所立,高宗李治正书。

此外,这里还有唐李子卿《驾幸九成宫赋》,其文有465字。

今宫已圮,尚留遗迹,据《麟游县新志草》载:“天台山在县西5里,为隋唐故宫旧墟。山阳崇崖崛起,石骨棱棱,其阴平衍皆土,悬崖古柏,萦以葛萝,白松亭亭,连云干霄。山中多古迹,题咏尤众。”而今宫所在山之主峰称之九龙殿,或曰水漫岭,山下有地名御沟里,山上有地名梳妆台,遗址正南过杜水,有凤台,凤台西面有唐王的点将台,栗川村有冬不结冰的御泉,泉对面有昔日百官府所在地今名官坪。

1980年,宫址发现石砌宫井,井台方形,边长6.52米,井口为圆形,直径1.06米,周回雕有八瓣葵花图案,口外有4个相距3米的柱础石,石直径0.28米,中有圆形小孔,孔径0.14米,孔深0.3米,井台砌石,井口图案,柱础石等皆研磨雕刻精致,为研究隋唐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为保护此井而建仿唐井亭、垣墙和门楼等。

九成宫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宫

在麟游县西。永安宫,据《唐书·地理志》记载:“九成宫西三十里有永安宫,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年)置。”

天台寺

在麟游县西2.5公里天台山上。天台寺因地处天台山,故名。是在唐九成宫福昌院址而建成。据《通志》记载,即唐九成宫故址,南面青莲,北负排云,寺内尚存白松古柏。

慈善寺

在麟游县城北2.5公里古庄子村。慈善寺是古名。今称古庄子石窟,为唐代所建造。

据《县志》记载,5里曰古庄子,下为广川河,山麓有董仲舒书院,今废。又有慈善寺,崖间有石佛像,工巧绝妙,为(高宗李治)永徽四年(653年)刻。此处有南、北2石窟及附近崖面所雕的5佛龛。

南窟:深2.58米,窟顶较平,中雕1立佛,佛高4.6米,南壁有1龛,雕1佛2弟子,北壁有1龛,雕1佛2菩萨。

北窟:深6米,窟顶略呈弧形,中雕高3.96米佛3尊,窟壁两边有龛,南龛雕1佛,北龛则无所有。窟门前原似有木造窟檐,今已圮颓。

附近崖面5个佛龛,均呈方形,或雕1佛,或雕1佛2弟子2菩萨。

这些石窟石龛造像,保存基本完好,根据造型及《麟游县志》载,为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653年)开凿,为珍贵的文物艺术作品。

慈善寺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游观

在麟游县北郊1里处。仙游观始建于唐文宗李昂大和三年(829年),传为道教赤脚仙曾游此寺,故名。

据《麟游县志》载:“金阜昌间中羽衣耿可久居此演教观。又有永阳园,金(章宗完颜璟)明昌(1190—1195年)间建。”

现址有5间大殿,历五代、宋、元、明、清均有重修,今存建筑已非唐代建筑风格。

千佛院

在麟游县城西南25公里喇嘛帽山百尺崖。千佛院在如一座石屏风的百尺崖上,雕凿像龛、佛、菩萨、天王、力士及罗汉等像1021尊,故称千佛院。

千佛院为唐初摩崖造像,体躯高大,魁梧壮观。根据造像风格,应与慈善寺石窟为同一时期作品。

这里旧日正面崖隙,有攀缘而上的木梯、石磴和铁索,今已毁坏,只能从山后迂回绕道而上。

醴泉及《醴泉铭》碑

在麟游县西天台山九成宫中。醴泉,据《雍胜略》记载,泉在九成宫中。其泉味甘如醴,故名醴泉。

据唐魏徵《醴泉铭序》记载,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李世民避暑九成宫,历阅台阁,闲步西城,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味甘若醴。

唐魏徵《九成宫醴泉铭》碑,现在九成宫遗址之旁,其碑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六年四月所立,为唐大书法家欧阳询正书,由魏徵撰文。

《九成宫醴泉铭》原文(节选)如下: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隋之仁寿宫也。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膠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皇帝爰在弱冠,经营四方,逮乎立年,抚临亿兆,始以武功一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东越青丘,南逾丹徼,皆献琛奉贽,重译来王;西暨轮台,北拒玄阙,并地列州县,人充编户。气淑年和,迩安远肃,群生咸遂,灵贶毕臻,虽藉二仪之功,终资一人之虑;遗身利物,栉风沐雨,百姓为心,忧劳成疾,同尧肌之如腊,甚禹足之胼胝;针石屡加,腠理犹滞,爰居京室,每弊炎暑,群下请建离宫,庶可怡神养性。圣上爱一夫之力,惜十家之产,深闭固拒,未肯俯从,以为隋氏旧宫,营于曩代,弃之则可惜,毁之则重劳,事贵因循,何必改作。于是斵雕为朴,损之又损,去其泰甚,葺其颓坏,杂丹墀以砂砾,间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阶,茅茨续于琼室。仰观壮丽,可作鉴于既往;俯察卑俭,足垂训于后昆。此所谓“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涧,宫城之内,本乏水源,求而无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圣心怀之不忘。粤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己亥,上及中宫,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东流度于双阙,贯穿青琐,萦带紫房。激扬清波,涤荡瑕秽,可以导养正性,可以澄莹心神;鉴映群形,润生万物,同湛恩之不竭,将玄泽之常流。匪唯乾象之精,盖亦坤灵之宝。

《醴泉铭》碑199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功臣像刻石

在麟游县文化馆。唐功臣像刻石为宋所刻,今仅有2石,珍藏在县馆中。

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后,为表彰追随他立有功勋的文臣武将,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命宫廷大画师阎立本在太极宫内凌烟阁所画,皇帝御制赞词,由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

据《旧唐书·阎立本传》称,阎立本“工于写真,秦府十八学士图及贞观中凌烟阁功臣图,并立本之迹也”。唐亡后,画流于民间,到宋代哲宗赵煦元祐五年(1090年),秦风路提点刑狱游师雄,巡按麟游,命县令阎上功把唐功臣24人刻石,镶在县学墙壁上。

金元时,因兵火之灾有毁,到明代只存7人,清代仅存4人,刻在两方青石上,第一石是李、侯君集;第二石是王珪、魏徵。刻画线条明快,栩栩如生,为珍贵文物。可惜二石均已断裂,第一石上像尚完整,第二石人物头颈断裂为二。

游师雄诗、阎上功文附刻在另一石上。

游师雄《过九成宫旧址效唐体六言诗二首》原文为:

其一

今古市朝已变,隋唐楼殿成空。

唯有山头明月,夜来犹照荒宫。

其二

不见六龙驻跸,空余五括阴森。

当日宫前流水,潺湲直到如今。

玉女潭

在麟游县西南15里鱼塘峡。玉女潭,据《名山记》记载:“俗传唐武后避暑九成宫时浴此。”此地高山夹涧,峥嵘直似刀削,怪石嶙峋,飞瀑天降,声如雷鸣,景观十分壮丽。

相传隋代文帝杨坚驻跸仁寿宫时,常在这里设宴观涛;唐代则天皇帝幸临万年宫(九成宫)时,曾在这里洗澡,因之落下“玉女”雅号。自唐以来,诗人雅士留下众多赞美之诗篇。

唐杜甫《玉女潭》诗曰:

绝谷空山玉女泉,深源滚滚出青莲。

冲天巨峡千年石,泻入成龙百尺澜。

惊浪翻空蟾恍若,雄声震地鼓填然。

翠华当日时游幸,几度临流奏管弦。

元董雄飞《玉女潭诗》:

小立青潭上,醒然契夙心。风涛吹岸裂,雷雨发源深,

影落欹岩树,寒惊掠水禽。隋文常宴此,陈迹杳难寻。

五龙泉

在麟游县西南。五龙泉泉水注入杜水,据《通志》记载:“水味作酒异常,宋(神宗赵顼)熙宁(1068—1077年)中,王竦为记立石,今不存。”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王竦为宋时县令,见万年宫铭刻石额。

麟山

在麟游县境内。麟山相传古有瑞兽麒麟曾在此山中出现并游荡此地,故名此山曰麟山,名此县曰麟游。

麟山,曾有十二景之说,其中以吴双云峰、石臼积雪、帝望长安最为著名。吴双云峰是指吴双山之云奇峰美,此山今名四嘴山,位于麟山对面,距县城15公里;石臼积雪,指石臼山,山高积雪,春夏不融;帝望长安,指此麟山,隋唐之时,皇帝在仁寿、九成离宫避暑,于此东望长安。

五将山

在麟游县城西南20公里处。五将山主峰海拔1640米,为麟游之第二高峰,山上有五将庙,昔日香火甚盛,今留残基破垣。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年(前秦苻坚二十年,西燕慕容冲更始元年,385年),西燕皇帝慕容冲攻前秦皇帝苻坚的京城长安(今西安市),苻坚却信求签所言,领二女苻宝、苻锦及次子和皇后张夫人,住此山中,等待天机的到来。结果被后秦皇帝姚苌部下骁骑将军吴忠,围困五将山,擒拿了苻坚,押至新平(今彬县),囚于别室。苻坚恐二女落入吴忠手里,亲手杀死亲生女儿苻宝和苻锦。后来,吴忠将苻坚缢死于新平佛寺。谥号壮烈天王。

页岭和崔木

在麟游县北20公里崔木乡。页岭群山环绕,山高而峻,自北而南,中峰突兀,二水萦带,登高一呼,百谷皆应。昔日这里古木长青,松柏成林,隋文帝杨坚在麟游的离宫仁寿宫,多取木材于此地。

崔木由“催木”的演化而成,今崔木乡政府的所在地。据传隋文帝诏令杨素造仁寿宫,杨素曾领人马驻此地监督催交催运木料木材,沿演至今,地名成为崔木,其乡亦称崔木乡。

董永(勇)墓

在麟游县新庄园村。董永(勇)墓相传是古代二十四孝“卖身葬父”的孝子董永(勇)的墓地。

相传傅家坪傅员外有钱,而董永(勇)却家无立锥之地,父亲死了无钱埋葬,无奈,卖身给傅家,终年当长工,做苦活,员外刻薄于董郎,而天宫七仙女却暗中相助,二人天长日久,相互许身,结为良缘,这却触怒天宫王母娘娘,下令风伯、雨师,水洗傅家,捉拿七仙女。董永(勇)历尽艰苦岁月,死后葬此。黄梅戏《天仙配》,就是歌唱勤劳的董永(勇)和七仙女诚挚的爱情故事的。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