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5.安康市

书名:陕西名胜概览  作者:解长峰  本章字数:53259 字  创建时间:2021-01-28 14:41

香溪八洞

在安康市文武乡文武山中。香溪八洞指香溪两旁山崖上的8个山洞。

文武山和香溪,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在春、夏、秋三季,这里鲜花遍地,五彩缤纷,其中有著名的七里香,风吹花瓣落于溪中,水溪喷鼻香馥,故称香溪。

在这里的香溪八洞,分别是:香溪洞、纯阳洞、药王洞、龙王洞、文昌洞、八仙洞、观音洞和祖师洞。其中大洞可容50人以上,小洞可容数人。在各洞中,供奉各路神明。

香溪洞:地处文武山崖,这里有花名曰香团刺,叶状如碗,花有黄白,阳春三月,花香远播,称之为七里香,明代学者吕岩在此处读书,夜梦见老子,从而凿窟修庙,故称此洞曰香溪洞。

纯阳洞:洞供奉道教吕祖纯阳塑像一尊,故称纯阳洞。洞壁间有石刻诗篇,诸如:“来往大千须半日,金州(安康古称)南畔有紫扉”,“仙人已随降龙去,羽士还疑化鹤来”等等。

药王洞:供奉药王,临洞仰望,古木交荫,断壁悬石,摇摇欲坠,茂林灌莽,皆植根石缝之中,人称奇观。

龙王洞:供奉龙君,洞旁有井,水源充沛,大旱不涸,为昔日敬神求雨之处。

文昌洞:供奉文昌帝君,昔日人们认为读书之人,必经文曲星照,文昌帝君笔点,方可金榜题名。

八仙洞:为供奉八仙之处,古传八仙为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洞外有凉亭,左右有石棋坪,传为八仙下棋之处,今亭无而址存。

观音洞:供奉观音菩萨,此处林深草碧,下有架云桥,横跨沟岩,桥长4丈余,沿上天梯160余阶可达高点玉皇阁。

祖师洞:供奉无量祖师之处,古传祖师跣足披发,神法无量,善佑一方。

此外,进入香溪八洞,尚有三重天门必经,即一天门、二天门和三天门,三天门上有石墙瓦屋1间,门额横刻“去天五尺”四字。山中还有洞天福地(纯阳楼,今无存)和龙泉,泉水清澈,四季不涸,俗称甘泉。

香溪八洞为陕西省1990年第一批公布的九处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西城山

在安康市西南2.5公里。西城山,据州志记载:古县治建其下,今有三石塔存。据《关中胜迹图志》引《太平寰宇记》记载:西城故城在江北,西城山东,与州志不合。

安康,其辖地秦为西城县,原名安阳,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取“安宁康泰”之义改名安康。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二年(560年)并入吉安县。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四年(569年)将吉安治所迁至原西城县城,北周末年县废。隋代初复设西城县,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吉安县。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607年)改名金川。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恢复西城县名,并为金州治。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64—1294年)年间撤西城县建制,地入金州。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一年(1583年)金州改称兴安州,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州升为府,于城关设安康县,1913年撤兴安府,留安康县至今,近年改县为市。

赵台山

在安康市辖境内。赵台山,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梁时汉水泛滥,人皆走避此山。

据《通志》记载,兴安州南3里曰欢喜岭,山色皆赭,有巨冢,相传尧之第九子冢,昔有牧儿陷入,见殿庭俨然,皆有古时物,以土封之,遂失其处。

心山

在安康市西北5里。心山,据《太平寰宇记》所记,汉宣帝(刘询)时,北平杨厥为汉中太守,经此山,有西遁意,遂不之郡,学道见金羊,因易为姓,今其地羊氏,厥之族也。山下多殊草,有风必偃,无风独摇。上有石坛。

虞舜祠

在安康市城北。虞舜祠,据《帝王世纪》记载,西城县有虞舜祠。据《水经注》记载,西城县故城内有虞舜祠。虞舜为古代孝子,二十四孝中的第一位孝子,也是古代明君,治世有方。尧天舜日为历史上形容太平盛世的名言。

原公祠

在安康市城内。原公祠,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共有3处,一在旬阳县治东,一在紫阳县治西,一在兴安州内。据《一统志》记载,祀郧抚原杰。为明代所建。

忠烈祠

在安康市西。忠烈祠,据《一统志》记载,祀商洛道袁生芝、知州屈良贵、州判孙嘉允。俱(清世祖福临)顺治三年(1646年)守城殉节者,故称其祠为忠烈祠。

劝忠堂

在安康市区。劝忠堂,据《通志》记载,宋建,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五年(1479年),州守郑福增构宇室,积图书,植花木瓜蔬,为退思宴宾之所,今已废。

宋东岳庙

在安康市南1公里。宋东岳庙,据《州志》记载,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年(1132年)宣抚使张俊所建。庙内有宋续觱《重修东岳庙记》。

汉高祖庙

在安康市城北。汉高祖庙为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的纪念庙宇。

据《水经注》记载,西城故城内,有汉高祖庙。

唐忠惠王庙

在安康市牛山,俗名牛头山。唐忠惠王庙,庙内原供奉唐金州刺史崔伟,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崔伟在南宋宁宗赵扩嘉泰(1201—1204年)中被封为忠惠王,故名。庙内有元《黄理仙修庙碑》,至正甲午仲夏立。甲午年系至正十四年(1355年)。

据《天下名山记》记载,唐僖宗李儇中和三年(883年)黄巢乱,有太白人献计于崔伟,曰:一发牛山则巢灭。掘之,得一石桷黄腰兽,置剑其上,兽自杀。巢败。公由是得道。此说甚荒诞,不可信。

白云寺

在安康市火石乡天柱山。白云寺,建筑宏伟,有明清建筑90多间,石佛4尊,石碑40多通,是一处雄伟壮观的大建筑群。

万春寺

在安康市北2.5里的白云山下。万春寺,据《一统志》记载,初名万倾寺,唐建,在今寺之东,后移于此,更名万春寺。寺前有万春洞,洞内外多唐宋人题名。

宋李宗道《万春洞诗》云:

何山凿出洞垒深,置屋悬崖映竹林。

像设金园崇梵宇,壁间石室塑观音。

接天连岫巍千古,跨涧飞虹映百寻。

极目凭栏多少景,一回到此一寒心。

天圣寺

在安康市西西津渡之南。天圣寺,据《一统志》记载,为宋代所建。

柳家河遗址

在安康市柳家河。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面积10000平方米,保存遗物丰富,出土有陶器尖底瓶、陶钵、宽带纹彩陶片、夹砂粗陶罐、细泥红陶、灰陶片等;石器有通体磨光的石斧、石铲、叶形小刀等。

郭家湾遗址

在安康市郭家湾。郭家湾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面积有600平方米,出土有鼎形釜、磨盘、磨棒、骨锥、纺轮等。

秦汉古城遗址

在安康市关庙八一村。秦汉古城遗址是秦汉时期城池的所在地,年长日久,城池湮没,只有遗址留世,出土了大量的红烧土块,素面筒瓦、枚瓦,绳纹、方格纹、几何纹陶砖、瓦当等。此外,隔沟与中渡台遗址相望,疑是同时代的东西二城。

石家大院

在安康市汉滨区沈坝镇张泗营村14号。石家大院是巴山深处的古民居。

大院分3部分:前部为门厅、中为正门、左右有耳门(今封死不通),左耳门额镌刻“入为孝”三字额,右耳门镌刻“出为弟(悌)”;门厅前行经二门至中院,这是中部主要所在;跨门槛至后部大院,院正后为上房,门楣雕刻有“圣旨敕旌节孝”牌匾,匾为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所立,上书“敕旌处士石名忠之妻严氏”字样。

另外,此大院左右还有两跨院,为13号和15号,是从门厅左右两个小门通入的,亦为石家大院的组成部分。

石家大院是安康市巴山中的古明星民居。

瀛湖

在安康市区西南火石乡。瀛湖是一处人工湖,属火石岩水电站大坝截流而成,水域面积77平方公里,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湖容积20亿立方米。湖中有金螺岛,螺峰塔直立岛心。

瀛湖如明镜镶嵌在汉江之上,山清水秀,一望渺茫,是一处游旅、休闲、观光胜地。

此外,瀛湖附近还开辟鸟语生态园,占地60亩,投资1000万元。建全封闭式大鸟笼,长190米,宽120米,高32米,引进了200种名贵珍稀鸟类。旬阳县旬阳

羊山

在旬阳县羊山乡。羊山,传说为汉代汉中太守杨厥,不到职而在此山修道,见有金羊,故名此山曰羊山。

据《通志》记载,羊山,即终南山之支也,连络千里,相传为福地修仙之所。绝顶西接商镇,南瞰汉江,人迹罕到。有一铁釜,可容水数石。古松1株,大数十围。世传张良避难于此,观址尚存。

另距旬阳县城北60公里有子房观,此处洞壑深幽,风景优美。

神仙山

在旬阳县金寨乡。神仙山,传说古有神仙居此山洞,故名神仙山。据《名山记》记载:山有神仙洞,洞内有生成石莲19朵,石狮子1只。

神仙洞,洞口高12米许,宽9米许,主洞深580米许,洞内有秧田坝、莲花台、鸡上架、独木桥、龙潭、龙胡子、石狮子等甚多景观,进入此洞,犹如进至仙界。

紫荆山

在旬阳县境内。紫荆山,传说山上多紫荆,故名。据《通志》记载,山上“有洞深五六里,号仙洞山,后有石池,池旁有莲花”。

悬书山

在旬阳县境内。悬书山,传说古时山上悬有天书,故名。又传山上有石马迹,又名马迹山。

据《水经注》记载,崖高50丈,刻石作字,人不能上,不知所道。山下有石坛,上有马迹5所,名曰马迹山。

千佛洞

在旬阳县七里乡大巴山主峰北麓的香炉沟。千佛洞,因其洞窟造像多达807尊,将近千尊,人称千佛洞。

千佛洞,1978年发现,坐东向西,凿在页岩上,为直进式石穴,有清代修葺后墨书“千佛古洞”4字,洞纵深13.8米,洞宽57米,洞口高3.37米,后部高3.75米,平顶,窟内现存造像807尊,正面壁上凿佛龛二级,下级供菩萨、大佛、弟子7尊,菩萨居中,蚰髻,单结跏坐,高1.3米,右臂置膝上,手掌下垂,璎珞明显;上级佛龛中坐3佛,连胁侍共9尊,正中释迦牟尼,高1.3米许。左右两侧壁各凿佛龛7级,靠地面一级各有供养人16尊,均高1.2米,第2级至第7级皆供千佛,均高0.2米。主佛右侧靠窟口处立有1尊韦驮。

千佛洞石窟雕凿年代无考,至少不下于宋金时代,是陕南所发现的佛教石窟遗址之一。

禹穴

在旬阳县关口乡。禹穴,传为上古夏禹所遗留之古迹,故名,俗称女娲洞。据《关中胜迹图志》所载:禹穴有二,一在石泉县石纽村,一在旬阳县。据《一统志》记载:石高8尺,深9尺,旁镌“禹穴”二字。穴右有泉,味甚清洌,世传禹决汉水居此。

禹穴,共有石洞2孔,相距2米许,一穴坐北向南,高2.9米,宽2.5米,深3.4米;另一穴坐东向西,高2.1米,宽亦2.1米,深2.7米。洞内凿有神龛,石像残存。洞口石岩上摩崖石刻2处,一处为上述“禹穴”二字,“禹”字高0.27米,宽0.25米;“穴”字高0.22米,宽亦0.22米。另一处刻小字300余字,记述大禹疏导治河的功绩。前一处字迹清楚,后一处字迹漫漶。

罗家花屋

在旬阳县小河镇膀子村。罗家花屋为面宽5间、1进院落、古色古香的民居。门前先是9级台阶,前厅中门为石门框、石门枋、门墩、门牙子、门槛等,正面皆有浮雕“福禄寿禧”、“欲高门第广行善;要好儿孙多读书”图案、楹联等。前厅厅堂为抬梁式构架,两侧纵梁下撑木雕刻龙头、鱼尾,正中梁下垂刻1对木瓜。由前厅中堂背面两门通向中心天井,右门额正面刻“孝弟(悌)”,背面刻“迎祥”;左门正面额刻“力回”,背面刻“迪吉”。天井院内,四周有回廊、栏杆,俗称转角楼。回廊可至正厅(上房),门有隔雕格子门装饰(今存其中1扇),背面装饰板壁。左右为两厢房,装饰半窗,尚为原物,正厅板壁也保持原貌。

洵州城遗址

在旬阳县。洵州城遗址是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所置洵州之治所遗址。

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古洵州城,唐置”。自唐武德元年置洵州,分洵阳西部增置洵城、驴川二县。武德七年(624年)废州,俱属金州(治安康)。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628年)撤销驴川县,贞观八年(634年)又撤销了洵城县。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64—1294年)年间撤销洵阳后辖地划归金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复设洵阳县。1964年因洵字较生僻,改为旬阳。

三国伎陵城

在旬阳县东、汉江南岸,其北岸为木兰寨。三国伎陵城为与三国时西城(今安康)太守孟达有关的古迹。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魏明帝曹叡“太和元年(吴大帝孙权黄武六年,227年)西城太守孟达,连吴蜀谋举兵,帝潜军进讨,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木兰寨以救达”。

据《水经注》记载,汉水东径木兰寨南,右岸有城名伎陵城,周回数里,左岸垒石数十行,重垒数十里,中谓是处为木兰寨云。

据《胡三省注通鉴》云,伎陵城在金州旬阳县。据庾仲雍《汉水记》云,蜀兵救孟达之处。

皇道观

在旬阳县西。皇道观,据《一统志》记载,有隋开皇(隋文帝杨坚年号)中所铸之钟。

旬阳文庙

在旬阳县城制高点上。旬阳文庙建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一年(1475年),迄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是昔日祭祀文圣孔子的场所。

近年来,陕西省文物管理部门先后拨专款维修,以复其昔日原貌。

文庙为旬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星塔

在旬阳县城东灵岩寺。文星塔建于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1875年)七月,为5层砖塔。

黄州会馆

在旬阳县蜀河镇后坡。黄州会馆为清代湖北黄州一带商民在这里的“办事处”。蜀河镇,为昔日的水陆码头,商业繁荣一时,这个会馆便应运而生,始建于清中期,至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二年(1873年)全部竣工,正面前为3间牌楼,正楼高约10米,门楼前有石狮和石鼓。整个建筑砖砌,坐西北面向东南,依地势逐级而上,正面墙上砖雕“黄州馆”三大字,正殿长12米(宽度)、进深8米,拜殿居正殿之前,大小相当,拜殿相对便是乐楼,楷书“鸣凤楼”三字。

该会馆构筑精巧气势恢宏,雕刻细腻,质地优良,为旬阳的一处著名古建筑。

楚长城遗址

在旬阳县铜钱乡等地。楚长城遗址是在1982年文物普查时所发现,它由西向东蜿蜒于高山峻岭之间,横贯旬阳全境,长达100余公里,用石块垒成,有些城洞尚很清楚,经走白河县延伸至湖北省境。是一处古代战事防御性建筑。

孟达墓

在旬阳县庙岭乡王家山上。孟达墓,也称孟达冢。是三国时西城(安康)太守孟达的葬地。

孟达,扶风人,三国时西城的太守,先依刘璋,后归刘备,为蜀将,因拥兵拒不救助关羽,惧而降魏,为魏的西城太守,虽为魏之地方官,但仍和蜀军师诸葛亮暗通消息,在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年(魏明帝曹叡太和六年,232年)图谋叛魏投蜀,连吴蜀举兵伐魏,被魏将司马懿用计斩杀,埋葬于此。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1875年)建墓,墓高踞山巅,呈覆斗形,封土冢高3米许,周长10米许,旁立砖墓1座,今冢、塔俱存。

孟达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河县白河县

古天池

在白河县城关镇绣屏山天池岭。古天池,原是一处积水池,明、清两代累作修葺,阔约1亩,池周山花丛生,绿草如茵,每晚皓月升空,池水如镜,上下辉映,景色诗情画意。

天池旁立石碑1通,高1.1米许,宽0.50米许,厚0.10米许,上刻“天池”二大字,为清高宗弘历乾隆年间所立。而今,天池业已干涸,遗迹横直约两米余,略呈方形。池边石台上有古墓数处,传说其中有明代状元罗洪先之墓;池北紫庄,桂树数丛,秋季花浓影密,香气扑鼻,景色佳丽。据《白河县志》载《咏天池诗》曰:

谁向山头凿碧池,月光照彻自沦漪。

一尘不滓园灵体,下古常涵皎洁姿。

城郭晚晴云散后,人家夜寂露凝时。

登临四顾何空阔,搔着青天问岂知。

又诗曰:

天池高耸绣屏峰,水色空明月夜浓。

清浅有时来翡翠,光华此处照芙蓉。

停琴静待中霄露,掬手遥攀午夜钟。

象取南溟称胜地,扶摇更上几千重。

“天池夜月”为白河县八景之一。

印台山

在白河县城关镇南半公里处。印台山,据《通志》记载,层峦方正,形如印台,故名印台山。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一名南台山。

锡穴

在白河县境内。锡穴为春秋时代糜国的城邑。糜国,小国,在春秋中期为楚国所灭。

挡城遗址

在白河县如卡子、顺水、四新、南岔、歌风等乡。挡城,也就是长城,这里的长城,以石所垒,遗迹有高有低,有厚有薄,各地不一,诸如卡子乡三双村与湖北十堰市茅塔乡界岭沟交界的山脉中峰上的石垒长城,残高1.62米,厚2.84米,这里有城门,门宽2.2—2.3米,石门坎高0.33米,石门转窝直径0.14米,户枢窝深0.02米,转窝靠陕西一边。又如卡子乡和平村的界岭汉白公路旁,山脉中峰处,石墙高1.5米,低0.5米,墙厚1米,有的地方有城垛。再如四新乡晏家扒以南,石垒长城约半公里,墙厚3米,有城门宽2米。又再如南岔乡小界岭有城门,以西城墙数里,城门空宽1.4米,西边墙高2.45米,厚3.6米,门上无顶,城门两边层峦叠嶂,地势险要。又再如歌风乡韩家山沿秦楚界岭约15公里,石垒长城遗址,清晰可辨,大部保存尚好,其间有城门洞4处,箭楼5处,其中梭子沟垴门洞还有石门槛等。门洞高均1.72米,宽2.33米,箭楼高2.4米,宽4.08米。其砌城门和箭楼的最大石块长达2.38米,厚0.25米,宽0.5米。

白河的挡城,有关专家认为是楚长城,是和旬阳的楚长城是一脉相承的,它的发现为研究战国时期秦楚争霸和古长城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白河崖墓

在白河县西沟、构朳、大坪等乡。白河崖墓是在沿白河(又称白石河)而葬的古人墓穴,一般在沿河的高崖上,有的高不可攀,不易遭到破坏,至今保存尚好。

白河崖墓是1982年文物普查时所发现。崖墓的发现,为研究白河地区丧葬民俗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资料。

紫阳县紫阳县

擂鼓台

在紫阳县城之北凤凰山中部的主峰上。擂鼓台,相传唐僖宗李儇在位时,黄巢起义反唐,曾在此依山击鼓挥戈,故称擂鼓台;又传说三国时蜀将张飞曾在此擂鼓退敌,故名擂鼓台。

擂鼓台,号称关南第一峰,海拔1891米,群峰绵延,山势高峻,云雾迷嶂,林木幽深,峭壁陡崖,山路崎岖,由山麓至顶峰15公里左右,向以险峻、秀丽而驰名陕南。据说,此地原名玄天宫,今名真武殿,建于明代,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居高而雄伟。

登至峰顶,若天晴雾收,极目远望,百里之外,可收眼底,为登高冶游胜地。有诗誉曰:

台名擂鼓与天齐,回顾群山座座低。

隔断往来南北雁,只留日月过东西。

三台山

在紫阳县三台镇附近。三台山,据《通志》记载:山形叠翠,其中有石洞龙泉。相近有三十六峰,群峰簇拥,为诸山之冠。

凤凰山

在紫阳县北35公里,接汉阴县界。凤凰山,据《太平寰宇记》引《周地图记》谓,凤凰山为龙子山,山叠嶂有十二层。道书云,凤凰山有十二层,上有仙人药园。

滴水崖

在紫阳县城北5公里处。滴水崖,据《关中胜迹图志》引《通志》记载:崖上有洞,洞有石龙吐水。又有太白池,深不可测。

紫阳洞

在紫阳县城东南1.5公里处。紫阳洞,传为宋代紫阳真人修炼之处。据《雍胜略》所记,洞在紫阳滩之崖,洞有三,各深丈许,宋紫阳真人张平叔修炼之所。

紫阳洞因在紫阳滩而名洞,紫阳县因有紫阳洞而名县,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七年(1512年)立紫阳堡,正德八年升为县,县治在汉江东岸。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五年(1556年)迁于滩西,即今城关镇。

紫阳洞洞内有紫阳阁,据《通志》称,为宋代所建。

元代杨奂《紫阳阁诗》云:

碧瓦朱甍动紫烟,清风吹袂渺翩翩。

梦回忆得三生事,悔落黄尘六十年。

东明庵

在紫阳县西10公里。东明庵,据《一统志》记载,成化(明宪宗朱见深年号)中建,栋宇壮丽,甲于陕南。

宦姑滩

在紫阳县汉城乡。宦姑滩,相传原名葡萄滩,后因某官宦人家女儿舟行至此,堕水溺死此滩,遂改名宦姑滩。

宦姑滩,这里北屏秦岭,南通四川,山属大巴山脉,水为长江支系,为汉江之一名滩。此处滩阔岸陡,四季云雾,地气湿润,全年日光直射多,紫外线照射少,宜于生植茶树。

宦姑滩,这里有处桃花庄,其地所产的茶叶,状类古箭镞,沸水沏泡,如箭出弦,向上冲激,色清味香,观之可爱,饮之味佳,在封建社会里,属贡品进上朝廷,俗称皇茶。而今,紫阳茶行销全国乃至世界,得到极高的声誉。有人为诗颂曰:

雨前一样是新茶,坡有阴阳性各差。

齐焙白毫先入贡,香风吹出野人家。

乌江渡栈道

在紫阳县和平乡汉江岸崖边。乌江渡栈道是古代人们为在山里深沟高崖行走而凿石开路、架板筑阁而形成的一条古道路。

乌江渡古栈道,依崖临江,形势险要,上有巨石崖,下抵汉江深渊,经过了千百年,古栈道随着交通发达而废弃,但历史作用载入史册,而今遗址尚在,现存石梯14级,异常险峻。

高桥廊桥

在紫阳县高桥镇。高桥廊桥架于高桥镇东河与西河之上,共有两座,相距150米,形制大体相同,全为木构,始建于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十年(1795年),1905年和1932年两次维修,今桥长15米,桥高17米,桥宽2米,建有20柱硬石灰瓦顶凉亭,两侧设回廊,为风雨桥。

高桥廊桥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利县平利县

女娲山

在平利县城西10公里女娲山乡。女娲山,又名中皇山,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平利县有女娲山。据《九域志》记载:“西城〔治安康,平利在宋神宗赵顼宁熙六年(1073年)降为平利镇,并入西城县〕县有女娲山。晋桓温伐秦,其将司马勋为苻雄所败,退屯女娲堡即此。”又记载:“女娲山上有女娲庙”,传为唐初所建,武则天巡房州(今湖北房县),途经此地,宿于此庙,认一小僧为儿,此僧死后葬庙侧,人称太子坟。古时山上香火兴盛,至清代而衰。

近年来,在这里发现清宣宗旻宁道光三十年(1850年)刊立的“中皇山碑”和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二年(1886年)刊立的“女娲山道路工程纪事碑”,对女娲山和女娲庙都有所记载。

药妇山

在平利县境东南百里。药妇山,因古有妇女在此山捣药救夫,故名药妇山。据《周地图记》记载:昔有夫妇携子入山,其夫堕崖,其妻捣药救之,寻化为3石人。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今山顶有药臼尚存。故老云,有仙学道于此。

白土关

在平利县东境。白土关为古代陕鄂边境之关隘。在宋代尤其是南宋,这里曾是古战场。

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年),川陕京湖宣抚处置使张浚看中了陕南汉中安康这片好地方,于是上疏曰:“汉中实形胜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宜谨积粟理财,以待巡幸。”张浚是岳飞的荐举者,也是爱国官吏,这时他看陕南是大有前途的,在“左通荆襄之财”的道路上,白土关是一重要之地,是必经之关隘。张浚以前曾命京西制置使程千秋,招降反宋之曹端、桑仲,不久又疑桑仲有异心,便使曹端暗杀桑仲,桑仲发觉便把程千秋和曹端部队打败,程千秋弃城,自金州(安康)入蜀,桑仲便占据襄阳等地。

桑仲也看上湖北与陕南这一带好地方,在建炎四年(1130年),占据襄阳、房州(今房县),乘势直捣金州白土关,即今平利县与湖北竹溪县接界之要隘,有众30万,是一支很强大的反宋农民军。宋张浚派王彦统兵镇压,对部属曰:“枢相张公,方有事关陕,若(桑)仲越(过)金(州)而至梁(治所汉中)洋(洋县),则腹背受敌,大事去矣。”遂勒兵长沙坪(在房县),阻水据山,设伏打败了桑仲,追至白碛(房县西北),遂复房州,以王彦为金(州)均(州)房(州)镇抚使。据《宋史·王彦传》记载,建炎四年,桑仲乘势西攻,直捣金州白土关,彦击败之。白土关,自古就是一处重要关隘和古战场之要地。

狗鸡关

在平利县东南边境关垭子。狗鸡关又称车厢峡,是处在陕鄂边境上的一处峡谷关隘。

狗鸡关地处峡谷,宽不过丈余,峡长却有20公里之长,奇峰突兀,怪石嶙峋,恶浪翻滚,易进难出,形势险要。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七年(1634年)夏,李自成率起义军进入商洛山中辗转平利,明朝廷调延绥巡抚升兵部侍郎陈奇瑜,督河南山陕川湖五省军务,对误入车厢峡的农民军进行大规模地围剿。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高迎祥、李自成等,悉遁入兴安州之车厢峡,峡四山巉立,中亘四十里,易入难出。贼误入其中,山上居民下石击,或投以炬火,且用石塞其口,路绝无所得食,困甚。又大雨二旬,弓矢尽脱,马乏刍,死者过半。自成急,用其党顾君恩谋,以重宝赂奇瑜左右及诸将帅,伪请降。奇瑜意轻贼,有骄色,遂遽许之,先后籍三万六千余人,悉遣归农。每百人以一安抚官护之,檄所过州县具糗粮传送。贼甫出峡,即大噪,尽杀安抚五十余人,屠所过七州县,略阳贼数万亦来会,关中大震。”

据《明史·李自成、张献忠传》记载:“及奇瑜兵至,献忠等奔商洛,自成等陷于兴安之车厢峡,会大雨两月,马乏刍多死,弓矢皆脱,自成用君恩计,贿奇瑜左右,诈降。奇瑜意轻贼,许之。”这些“俘虏”一出车厢峡,立即重举义旗,杀了50多位安抚官,由陕南转战关中,连破关中之凤翔府和麟游、永寿、白水等县,乘胜杀奔甘肃之平凉、临洮,击败总兵贺人龙、张天礼军,杀了固原道陆梦龙,把陇州围困40余日。从此,“奇瑜坐削籍,而自成名始著矣”。而狗鸡关(车厢峡)因之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古关隘了。

橡寨洞

在平利县湖河乡橡子寨。橡寨洞,因地处橡子寨,故名。因其洞顶有许多花图案,故当地人称花花洞。

橡寨洞,洞口甚小,且向下倾斜3米有余,下至洞中,无光漆黑,洞多支岔小洞,几条主岔洞长200多米,洞底凹凸不平,洞内有石柱、石凳,洞顶极为漂亮,绣满乳白、天蓝、碧绿的石笋、石花、峰林等奇妙图案,犹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浮雕一般,美妙绝伦。

女娲墓

在平利县女娲山乡女娲庙遗址。女娲墓,据传为古代炼石补天有益于人类的女娲氏的葬地。

女娲氏是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一说她与其兄伏羲氏相婚而生人类,一说她以黄土和泥来捏泥人而衍生人类。关于她炼石补天的传说:天上的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一云颛顼氏)为争帝位而动武,共工力不支而败,怒而头碰不周山,天柱裂断,地陷东南,天倾西北。女娲氏为拯救黎民于水火,从东海拣来五色石久炼之以补天,民始得平安。

近年来,在女娲山女娲庙遗址发现了清代石碑3通,其中就有墓碑1通,此碑镌刻于清文宗奕咸丰三年(1853年)圣旨钦命刊立,文曰《中皇山女皇氏圣皇之墓》。另两碑一通为清宣宗旻宁道光三十年(1850年)所立的“中皇山碑文”石碣和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二年(1886年)所立的“女娲山修路纪事”碑。

岚皋县岚皋县

南宫观

在岚皋县南宫山中。南宫观为岚皋道教宫观,传为北宋靖康皇帝为避金侵所造的行宫。这里有肉身殿,保存180多年前圆寂的清代达鉴和尚的尸体,至今一些手指尚灵活,皮肉有弹性,甚为奇异。

而今,新建北大门牌坊,修复了南宫观,新筑南宫山庄,新建肉身殿,成为岚皋著名的古迹和游览胜地。

笔架山

在岚皋县距县城45公里的大巴山中。笔架山,远望此山山势酷似笔架,故称笔架山。因山中有南宫观,也称南宫山。

笔架山海拔2267米,雄伟秀丽,林木葱茏,溪水潺流,有仙女峰、猪八戒、莲花池、石海螺、南宫观、火山熔岩,以及北国石林和珍禽异兽,奇石怪树,遍地山花,组成一幅天然美丽图卷,是岚皋县境内旅游览景和避暑休闲的好地方。

从二郎坪登山,历1256级台阶可达金顶,金顶今建小庙,供俸达鉴和尚肉身,挂牌“弘一大师真身殿”(此弘一非著名弘一大师李叔同),人传泥塑神像中装其干尸真身。观音殿建在宝莲洞外,洞常年出水,名宝莲泉,当地人称喝此泉水可治百病。殿外有口古钟,传为弘一大师由四川背回的,钟声深厚悠扬。

此外,笔架山上有千年高山栎1株,树龄足有1200余年,树高35米许,胸围3.77米,20世纪70年代雷击而死,80年代神奇复活,躯干上附生忍冬、花楸、四蕊槭、青柞槭、野樱桃、菜蔗子、常青藤等7种植物,甚为称奇。

南宫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莲花池

在岚皋县城郊区。莲花池是岚皋县一处风景胜地,这里绿水盈盈,芳草萋萋,莲花盛开,给大巴山区岚皋县城带来了新艳,1986年又在池上架起一座大吊桥,桥长70米,桥宽2.2米,既便利了人们往来,也给莲花池增添了景色。

巴山湫池

在岚皋县境内大巴山中。巴山湫池是大巴山中湖泊池景,这里包括八大景点,即巴山湫池、李商隐后裔墓、冠冕流金塔、观景台、神农补锅台、巴山仙人家、乌龟朝阳和大水沟走廊度假村等。

唐诗人李商隐曾有《夜雨寄北》诗云: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神河源

在岚皋县境内。神河源是岚皋之新兴风景区,这里有99座山,99道湾,诸如巴山神田、巴山龙脊、花池、云崖洞、百鸟朝凤、仙女抛绣球、黑水池等。史书所载,神田“水池宽数亩,且终年水浊,若投石,顷刻大雨,故名神田”。

岚河

在岚皋县境内流经。岚河,《水经注》称岚谷。《清一统志》称岚水,河两岸山多岚气,故称岚河。唐诗人王维有“瀑布杉松多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之诗句。

而今,旅游业兴起“漂流”之旅,岚河承办漂游。河中漂流,有急有缓,顺流而下,浪遏飞舟,船随浪起,人跟船行,感受大自然的壮志豪情。

岚皋诸洞

在岚皋县境内山中散布。岚皋诸洞,有朝阳洞、观音洞、蝙蝠洞、蟒蛇洞、偏岩洞、云崖洞等,洞洞深邃,景致幽奇,是探险者欣喜去处。

达鉴墓

在岚皋县笔架山顶。达鉴墓是清代达鉴法师埋葬的地方。

达鉴墓建有墓塔,刻有墓碑,墓塔以石和黄泥砌成,位于山顶朝西的一个突出崖尖上。塔内有一罐棺,口径30厘米,达鉴的尸体置于罐棺内。1979年出土时尸体不腐不朽,尸身正襟趺坐,左手五指并拢,作诵经状,右手扶膝,怀中一钵,钵内旋转一如意,状若参禅已深,入于我物皆无之境。

达鉴尸在出土时据说呈红黑色,软组织有弹性,手指压曲很快能复原。发现后在塔和棺同一位置上开一个方形口,通过玻璃可以直观棺内一切。据墓塔旁竖立碑记,本僧俗姓刘,法号达鉴,四川保宁府通江县人,碑立于清仁宗颙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至今已有187年。

镇坪县

华龙山

在镇坪县境内。华龙山海拔2900米,山高峰险,生长有稀有树木冷杉。是一处优美的自然风景区。

黄龙洞

在镇坪县城西南2公里处。黄龙洞,洞内有暗河流出,每逢晨、午、晚3次涨潮,涨潮时,波浪滚滚,冲出洞外,形成黄龙瀑布,落差40余米,犹如白练飘扬,美丽壮观。

镇坪县汉阴县汉阴县

汉阴城

在汉阴县治所在地城关镇。汉阴城是汉阴县治所在地古时的防御城池。

汉阴,汉代为安阳县地,晋代属安康县,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757年)始名汉阴,城垣建于汉江之南,古者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这就是汉阴的来历。宋代,汉江泛滥,县城被洪水所淹,在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年(1132年)移城于今址,今址虽在汉江之北,而县名仍沿原名未改。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64—1294年)时撤销汉阴县,地归金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复设汉阴县。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1465年)始建筑汉阴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二(1584年)和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两次补修。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修城垣,四十七年(1782年)撤销汉阴县制,城垣仍存。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设汉阴厅,厅治于此城。1913年设汉阴县,县治亦置此城至今。

汉阴城呈长方形,周长1926米,城垣高6米,上宽2.6米,外皮以条砖包砌,内皮以石块垒成,中加三合土夯实。今南垣和西垣尚完好,东垣和北垣破坏。在南门正关有一石碑镶嵌墙上,上书“文明”二字,为乾隆三十二年重修城垣时所书嵌。此城虽东北城垣不存,但西南城垣完整,仍为陕南保存较好的古城。

文峰塔

在汉阴县城关镇。文峰塔筑于清代,为六角形3层砖塔,虽层次不多,但有塔顶刹物,每层但有挑檐,翘角上啄,造型优美。

炼丹崖

在汉阴县黄龙乡。炼丹崖,传说为古时黄龙禅师修行炼丹之处,故名。据《通志》记载:“炼丹崖有黄龙洞,相传为黄龙禅师入定处。”虽为古代故事,但因此而沿用的乡名至今不改。

玉皇洞

在汉阴县东15公里处。玉皇洞,据《陈典丹崖洞记》记载:邑东三十里许曰丹崖,峭壁孤悬有古洞三,唯临堤一洞犹可攀缘,其中及最上者,路悬一线,下视千仞,登者难之。

方山关

在汉阴县西16公里处。方山关为唐代所设之古关,据《唐书·地理志》记载:方山关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十二年(638年)置。据《宋史·高宗本纪》记载:绍兴(南宋高宗赵构年号)二年(1132年),金人攻方山原,统政杨政援之,遂引去。这里曾是宋金拉锯战的古战场。

凤亭

在汉阴县凤亭乡。凤亭,据《一统志》转见《舆地纪胜》,为其古迹,今尚存。地名沿用至今。

昭烈庙

在汉阴县西。昭烈庙,据《一统志》记载,为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至正三年(1343年)所建。

渭溪古遗址

在汉阴县渭溪乡交通村阮家坝。渭溪古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以至夏商的古遗址,遗址面积达4.5万平方米,北接凤凰山余脉,南临汉江,出土有厚重的磨光石器、陶鬲、瓮、钵等,陶质以夹砂红陶为多,另有细绳纹陶片,陶片外红内黑、皮薄磨光,还有细绳纹蛋壳白陶等。

石泉县石泉县

石泉

在石泉县城附近。石泉为石泉县命名的由来。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在石泉县南五十步。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在石泉县北。据《雍胜略》记载,其泉清洌,四时不涸,县以此泉而得名。而今,修水电站于石泉,颇为雄伟壮观。

石泉八景

在石泉县境内。石泉八景是石泉县境内的八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有趣的景观景点,这八景是:

银屏晚照天池睡莲烟波古洞古堰神滩

饶丰古关仙鹤古渡双嶂神仙关山牧笛

天池山

在石泉县西20公里。天池山,据《县志》记载:自麓至顶20里,上有天池,大可4.5亩,内产红白莲花。

“天池睡莲”为石泉八景之一。

禹穴

在石泉县石纽村。禹穴,相传为大禹所遗留的古迹。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禹穴有二:一在石泉县石纽村,一在旬阳县。”据《一统志》记载:“石高8尺,深9尺,旁镌‘禹穴’二字。穴右有泉,味甚清洌,世传禹决汉水居此。”

据《书蕉》所记:“石泉县石纽村,大禹生此。石穴杳深,人迹不到,近世掘地得古碑,有‘禹穴’二字,乃李白所书。乃知会稽禹穴之误。”

烟波洞

在石泉县西32.5公里处。烟波洞,据《汉志》所记,汉水之滨,峻壁悬崖,其下为洞,深不可测,中有灵湫。

“烟波古洞”为石泉县八景之一。

燕子洞

在石泉县南28公里熨斗街西,富水河北之悬崖峭壁上。燕子洞,因栖息石燕无数,故称燕子洞。

燕子洞,为石灰岩溶洞,洞高出水面20米许,洞口高3.5米,洞内宽广深远,达650余米,钟乳倒悬,石笋林立,景色奇特,有石舫、金山、银山、孔明碑、石狮、石虎、石伞、石罗汉等等,还有阡陌水田,纵横交错,临洞观之,奇幻莫测。在进洞100米处,更为壮观,其石笋、石狮、石虎、石帐、石船、石伞钟乳之多,景观之奇美,为陕西省境内所罕见。在进洞600米处,有一深渊,其深莫测,上架一独木桥,十分险峻,无人敢过。其边有一支洞,迂回曲折,须爬行而上方至。

出此洞天,豁然开朗,奇峰对峙,气象万千,游览至此,莫不心旷神怡。

黑龙洞

在石泉县燕子洞附近。黑龙洞,传说昔日洞内有黑龙栖此,故名黑龙洞。黑龙洞为石灰岩溶洞,洞内有天然清泉,汩汩外流,日夜不息,为天然矿泉水,有发展天然矿泉水的广阔前途,经济效益有待开发。

饶风关

在石泉县饶风乡饶风岭上。饶风关为古代子午道上的重要关隘之一,这里山峰陡峭,刀削斧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北通长安,南达巴蜀,东下襄楚,西逾汉中,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年(1133年)二月,宋经略使、兴元知府刘子羽“亟命田晟守饶风关,而遣人召吴玠(宋大将)入援,玠自河池,日夜驰三百里,至饶风,以黄柑遗金将曰:大军远来,聊用止渴。萨里干(金将)大惊,以杖击地曰:尔来何速耶?遂悉力仰攻,一人先登,二人拥后,先者既死,后者代攻。玠军弓弩乱发,大石推压,如是者六昼夜,死者山积”。

据《宋史·杨政传》记载:“金人攻饶风关,政从吴玠战关下,败之。”据《宋史·吴玠传》记载:“绍兴三年撤离喝取金州、趋梁汉,兴元守臣刘子羽命田晟守饶风关,吴玠驰至,大战饶风岭。”

据《辞海》“八字军”条目记载,八字军“因面刺‘忠心报国,誓杀金贼’(一作‘誓竭心力,不负赵王’)八字而得名。不久付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19寨义军参加,发展至10多万人,多次击败金军。次年,大部仍留山(太行山)继续坚持斗争,另有1万多人由王彦率领南下,受宗泽领导,后被编入御营。建炎(高宗赵构年号)三年(1129年)随张浚入川陕。绍兴三年在金州(今安康)饶风关抗击金军。”

望江寺遗址

在石泉县曾溪乡火车站附近后山中。望江寺遗址为东汉时所建望江寺的故地。

望江寺,原建筑已荡然无存,据碑昔日非常宏伟,面积不在300亩之下。今尚存3尊大石像,一尊高1.47米,一尊高1.42米,一尊高1.39米;底座分别为0.98米、1.07米、1.00米,三尊像座下还有祥云座,均高0.2米,三像均为盘腿而坐,甚为古朴粗犷。

宁陕县宁陕县

青龙洞

在宁陕县汤坪乡青龙寨山麓。青龙洞,传云此洞古有青龙升天化去,乡人拾得遗骨盈车,故名。

青龙洞,地处山寨,挺拔霄汉,山腰灌木常青,垂天而下,倒像青龙下凡,如此名寨不知可否。

由洞口沿石阶而上,有一平台,台上有殿宇1座,中有莲台,莲台上坐观音大士,赤足盘膝,手持柳枝甘露,撒向人间消灾免祸。观音两侧,有侍立仙童,眉清目秀,妩媚动人。殿右塑药王,殿左塑娘娘;两厢分塑十八罗汉,姿态各异,各臻其妙。

殿前右侧悬置大钟巨鼓;右侧岩穴塑一侧卧佛像,这是释迦的涅槃像;此外殿左侧还有清泉,叮当湲潺,给洞寺增添几分神秘。

持火炬入青龙洞,洞穴两壁怪石嶙峋,千姿百态。继步而行,迎面忽有浅滩,方圆丈许,越滩而上,约20步可达洞顶,举目观望,阴森可怕,去向莫测,其中奥秘至今未解。

狮子桥

在宁陕县江口镇。狮子桥,因桥上雕刻石狮子,故名。

狮子桥为此地古老的石桥,修筑于清末帝溥仪宣统(1909—1911年)年间,是当地一座狮子保平安的吉祥桥。每年春节,当地群众以大红被面来围裹石狮子,用这种民风民俗,祈求新年平安、五谷丰登。

盐店街

在宁陕县盐店街镇。盐店街为明清古建筑群,当时南方商人涌入北方做生意买卖,这里是他们做盐生意的集中点,他们发了迹,盖起了屋宇,屋檐挑角,檐牙高啄,家家户户的中隔墙壁都高出本房屋顶,谓之火檐墙,用以防火灾。

而今,屋宇尚存,是一处具有南国风格的明清古民居群。

九龙潭瀑布

在宁陕县秦岭山中铁板峰山腰间。有九龙潭、黑龙潭、铁板峰、金银山、石阵等自然景观,是九龙潭瀑布游览区内的组成部分,这里有原始森林,植物种类繁多,动物种类也不少,珍贵的金丝猴、黑熊、羚羊、大鲵(娃娃鱼)在这里也是常见之物。

这里山水合韵,九龙瀑从天而降,黑龙潭分上、中、下三层,与飞瀑相接,景色十分迷人。

这里春天百花争艳,盛暑清风习习,金秋漫山红叶,寒冬白雪皑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商洛市商洛市

商山

在商洛市东南境。商山,据《通志》所载,商本山名,周秦为商於地,故汉以名(商)县,后周以名(商)州。据《史记正义》所载,商坂,即商山,在商洛县一里。据《史记·帝王世纪》所记,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肺山,亦名楚山。据《名山记》所载,一名商洛山。后人名四皓隐处为智亭山。据《云笈七签》记载,一名商谷山。据《通鉴地理通释》记载,七盘十二,即商山岭也。据《雍胜略》记载,商山形如商宇。汤以国为号。郡以为名。据《州志》记载,自乳水之南皆曰楚山。自刘谷口以下,丹水之南,亦皆曰楚山。

商山,据《辞海》所载,又名商阪,地肺山,楚山。在陕西商洛市东南。地形险阻,景色幽胜。秦末汉初,东园公等四老人隐居于此,号商山四皓。史书记载,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和十二年(前350年)商鞅两次变法,奠定强秦基础,又因在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封商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

商山,多少高人名士,商贾达官,到此观景访贤,营利求官者不计其数,有的留下传说典故,有的留下诗篇。

唐白居易《登商山最高顶诗》云:

高高此山顶,四望帷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

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或负者,来去何云云。

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

赵嘏《商山道中诗》云:

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当昼火云生不得,一溪萦作万重愁。

王贞白《商山诗》云: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四皓卧云处,千秋叠藓生。

昼烧笼涧黑,残云隔林明。我待酬恩了,来听水石声。

高车山

在商洛市商州区城南2.5公里,丹江南岸。高车山,西汉初,吕后为立其子刘盈为太子,用张良计,以高车驷马,迎接秦末隐居在商山的“四皓”,车驷迎其到此山下,故名其山曰高车山。

高车山,因有两个山峰,形如双奶,俗名双奶山;该山两峰如骆驼双峰,俗名驼峰。

据《太平御览》所记《高士传》曰,山上有四皓碑及祠,汉惠帝所立也。汉使张良以驷马高车迎皓于此,故有此名。

据《州志》所记,山在乳水(今名南秦川)北岸,两峰如驼背,俗名驼峰。土中常得矢镞,盖古屯兵处。为商洛市城南制高处,今为修公路将山之东端削去,余部尚存。山上之碑及祠无存。

金凤山

在商洛市老城北里许。金凤山,山形如凤凰东西展翅,故名。金凤山,州城在其南,南坡称尚士坡,有古建筑启秀阁,昔日商县县立初级中学在此。解放后,改建为商洛行署所在处。

据《通志》所记,一名凤凰山,商州之主山也。其西二里许曰凤凰原。这里山势东西伸展,东到赵谷口,西到草料沟口,南麓有雷沟,山腰有黄道台之墓和烈士陵园。

东崖山

在商洛市老城区东北1.5公里处。东崖山,因居于商州城所靠之主山金凤山之东,故名。

东崖山,据《通志》所记:有大小赵谷。循谷而入,有山曰东崖。以对仙娥溪北之西崖而名。有水曰东溪,相传为唐李白侨寓处。

西崖山

在商洛市新市区西3公里处。西崖山,因在商洛市主山金凤山之西,故名西崖山。

据《通志》记载:与仙娥峰对,其麓有西崖洞,古称栖真之地。又有仙娥峰,一名吸秀峰。乱山中特起一峰,下临丹江,谓之仙娥溪,亦曰石娥溪。

良余山

在商洛市区西南约45公里处。良余山,据《通志》记载:今名秦望山,俗称秦王山。

据《山海经》所载,良余之山,乳水(今名南秦川河)出于其阳。据《西安府志》记载,山西南有花水峰,亦四皓(秦末四位有声望的四位老先生,即东园公、夏黄公、季里绮、甪里先生)隐处。

二龙山和仙娥湖

在商洛市老城区西北10公里处。二龙山东西两峰对峙,恰似二龙相斗,故名。

二龙山,昔日有关帝庙,塑有关羽、周仓、关平雕像,庙宇威严宏伟。

解放后,兴修水利,建成人工湖,名曰仙娥湖,自然风景优美,山清水秀,峰峦嵯峨,林深径幽,芳草青青,花卉莠莠,楼阁精巧,亭榭别致。水中有湖心岛,岛上有小动物园,岛下有钓鱼台。1993年在湖上架起一座铁索桥,桥长113米,桥宽2.3米,距水面12米,方便群众到市区,可省10余公里之路,且为湖区增添一处新景点。

仙娥湖,游览风景区总面积约有4000余亩,有游艇湖中游弋,加之这里山高水深,气候宜人,自然之美与风土人情之独特,组成优美的旅游避暑胜地。

此外,在向南不远处,有“仙娥削壁”景观,为商州八景之一。

三台山

在商洛市老城区隔丹江河之南。三台山犹如叠罗汉而成三级,由底向上,一台高于一台,故名三台山。

三台山,远望三级三台犹如三级罗汉所叠起来的艺术品,特别是雨过天晴,一台青似一台,一台翠似一台,犹如青波涌向天际,又如从天际还降于地面,景色十分美丽。这时的三台,就像天公所绘的优美图画展现在商州城南。

“三台叠翠”为商州八景之一。

东龙山

在商洛市区东郊4公里处。东龙山,其山在商洛市区之东,因其山势颇似一条老龙吸丹江之水,故名东龙山。

东龙山山势由东而西,龙首趴在州城东郊丹江之滨,龙脖子上312国道通过,龙背上重负两塔,二塔传为尧女舜妻娥皇、女英之墓塔(另释)。这里峰峦起伏,大有横天耸翠碧之势。清晨旭日初升,朝霞彤红,彩云四溢,日光从云缝中露出,似少女以纱遮面而露笑容,这是龙山的日出绝景。双塔更添诱人的光彩。山之阳有东岳庙,山南有关帝庙。

清代王时叙《商山山歌》曰:

东望龙山日初出,西瞻熊耳照回余。

一轮入水珠相似,万壑蒸霞锦不如。

万仞峰头涌急湍,飞空瀑布足奇观。

无雷常作三冬吼,不雨能生六月寒。

“龙山晓日”为商州八景之一。

熊耳山

在商洛市区西20多公里的西乡金陵寺镇之西。熊耳山,两峰双峙,插汉凌霄,矗立如熊耳,故名。

熊耳山,每当日落之前,熊耳山尖之影,恰照入商州古城西城门门洞,不偏不倚,故有“熊耳晚霞”之说。

据《隋书·地理志》记载,上洛县(商洛市古名上雒,雒字简化为洛字)有熊耳山。据《括地志》记载,熊耳山在商洛县西40里。据《荆州记》记载,此山东西各一峰,南北望之,状如熊耳。据老《商州志》记载:两峰插汉,以形似名。

“熊耳晚霞”为商州八景之一。

清明山

在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郭堡寨(俗称郭堡子)东邻清明河边。清明山,古名玄武山,因农历清明节给此山主神过庙会,由于迎神赛会是清明日,故将此俗称为清明山。

清明山,山峰孑立,东、南、西三面堑空,唯北连山体,海拔1200余米,山峰多柏树,远瞧碧油,直冲霄汉,巍峨壮观,为商州之名山,清代《续修商州志》就有对此山的记述,由此可知清明山之知名度也。

清明山山上神庙甚多,而主神却只有一位,即无量祖师。关于无量祖师,民间是这样传说:古代玄武山,一年上长一节,岁岁上长,永不停止,有姓吴名量之人想压住此山,不教上长,遂在山顶建庐而居,果然山峰不再上长,从此吴量便为此山之主,人们认为他的神功无量,遂称他为无量祖师。无量祖师,披发赤足,为劳动人民形象,有别于他神,死后筑庙在山上,有求必应,因之山上庙宇越来越多,据清德宗载湉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玄武山记》碑文记载,清明山上有圣公圣母殿、三官殿、灵官殿、黑虎殿、药王殿、马王殿、娘娘岩(庙)、山神土地庙、八仙庵、红土岭土地庙,是一处古神庙建筑群。每年农历二月二是该山的药王庙会,二月十五是土地会,清明日是无量祖师会,称为清明会。

清明会,由清明山所在地区六社轮流承办,即郭堡子村(郭坡)、姓王后村、元店村、孟村、苏周岭(苏岭、周岭为一社)、口前村(沙河口村)六社,会期三天,清明日为第一日,是最大盛典之日,称之“接神”,礼宾先生(有声望的绅士、文人)身穿蓝长礼服,抬神轿夫身穿黄马褂,前为两面杏黄大旗,谓之纛,接着是两面大鼓,大黄罗伞,大琵琶扇(日、月扇),18支土枪射手,48杆执事仪仗,中抬为神楼,内迎请主神轻身小塑像,人称“行像”。神楼轿后紧跟神首(或称会首)和当地士绅或有乡望的老者手执燃烧的香炷,组成燃香队,随后就是六社所扮演的民间社火队,社火分高芯子、高跷(当地俗称柳木腿)和马社火(骑骡马),皆打扮民间传说、典故或封神、三国神话、历史故事,均按到达清明山下河滩先后为序,各社各出大型锣鼓队浩浩荡荡,由清明山及山下清明河,直排至大荆镇街后之行宫,接迎神之队伍,足有三四里长,人山人海,鞭炮声、土枪声、锣鼓声、唢呐声,组成一支大合唱,热闹至极。

行宫,为三进庙宇,有山门、前殿、腰殿(中殿)、后殿,还有一些辅助建筑。后殿即供奉由清明山上迎接来的主神,并置香案小型供桌;腰殿为“献殿”,摆放八张大方桌,供品为大型全猪、全羊、鲜果(仙果),大型面食手工艺献食等各式各样,红黄绿白,形形色色;前殿也有供桌,留空很大,供香客进香化表和走动。庙门前立有四季常青牌楼一座,两边立很高很高的旗杆两根,上端悬旗,中上部悬斗,即红绿斗形,圈形彩花纸扎。再向前一二百米,分左右搭戏台两座,唱秦腔、汉剧,两台大戏唱三天三夜。庙会之期,会场看戏的,敬神的,卖吃食的,耍杂技的,摆赌场的,摆卦摊的,理发剃头的,开顶叫街的,游医治病的,看麻衣相的,卖油的,耍猴的,农贸物资交流的,耕牛牲畜交易的,应有尽有。晚上除照样演戏外,还有焰火,焰火典故繁多,有三星高照、流星冲天、穆桂英破天门阵、天官赐福、老鼠吃葡萄等等。

清明会过完后,会首又把主神之轻身行像抬送回清明山上,送神没有迎神(接神)那么隆重,但仪仗队等却照样不减,将无量祖师送上山,则全部完毕。

黑峰山

在商洛市商州区腰寺镇李家坪。黑峰山,古时因峰顶柏树茂密,黑压一片,故称黑峰山。

黑峰山,山半腰有天然洞穴,名曰黑风洞,传说高王曾在此修道,研究养生之法。当时高王从这里出发,经过黑龙口,到达牧护关(黑龙口,在今商州区黑龙口镇;牧护关,在今商州牧护关乡),被护关张宝挡住去路,经过两人交战,张负高胜,张妹被高掠走冲关而过。戏剧有《牧护关》和《高王背棒》,农谚有“张宝送彩,越送越爱”指的就是这段民间传说。昔日山上有一处小学,今移山下李家坪,洪(洪门河)洛(洛南城)公路边。黑峰山山上尽空,其峰西山石镌刻“黑峰山”3个大字,未刻年月和书撰人名,字迹现存。

仙娥峰

在商洛市新城区西北4公里处丹江西岸。仙娥峰,峰峦矗立,犹如刀削,传说为仙娥所削,故名仙娥峰。

仙娥峰,紧临丹江,矗立于江西岸,怪石嶙峋,山峰嵯峨,山势险恶。所削壁面,有石突出如人头,过往之人皆仰视之,愈看愈像,莫不称赞。《通志》记载:“又有仙娥峰,一名吸秀峰,乱山中特起一峰,下临丹江,谓之仙娥溪,亦曰石娥溪。”溪北古有一处仙娥驿。

唐代赵嘏《仙娥驿》诗云:

翠湿衣襟山满楼,竹间溪水绕床流。

行人亦羡邮亭吏,生向此中今白头。

唐代白居易《仙娥峰下作》诗云:

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

参差树若插,匼匝云中抱。渴望寒玉泉,香闻紫芝草。

青崖屏削碧,白石床铺缟。向无如此物,安居留四皓。

感彼私自问,归山何不早?可能尘土中,还随众人老。

唐代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云:

裴公有仙标,拔俗数千丈。澹荡沧州云,飘摇紫霞想。

剖竹商洛间,政成心已闲。萧条出世表,冥寂闭玄关。

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阅。褰帷对云峰,扬袂指松雪。

暂出东城边,遂至西崖前。横天耸翠碧,喷壑鸣红泉。

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溪旁饶名花,石上有好月。

命驾归去来,露华生绿苔。淹流惜将晚,复听青猿哀。

青猿断人肠,游子思故乡。明发首东路,此欢焉可忘。

宋代王禹偁《仙娥峰》诗云:

窈窕奇峰叠古台,望秦岭外势徘徊。

巨灵非匹休期刻,毛女为邻合往来。

傅粉微茫春雪在,墮鬟浮动晓云开。

好邀上洛王常侍,时就岩前饮一杯。

“仙娥削壁”为古商州八景之一。

秦岭

在商洛市西北方边境上。秦岭,东西走向,为古老的褶皱断层山脉,为渭河和汉江、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也可以说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分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的秦岭,西起甘、青两省边境,东到河南省中部,包括西倾山、岷山、迭山、终南山、华山、崤山、嵩山、伏牛山等;狭义的秦岭,即指陕西省境内的一段,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在商洛市境内的马角山乡、铁炉子乡、牧护关乡、北宽坪乡等地,皆占秦岭之边,为南北交通孔道,其关隘有牧护关、黑龙口,许多诗人学者和名人都曾和秦岭有过往来,唐代韩愈贬至潮州,走的就是秦岭中的商山道,近代李先念由鄂豫陕边区至延安,也走的商州麻、黑龙口一带。

秦岭,山多横谷,民间传说有72峪,主峰为太白山,海拔3767米,一般海拔也在2000—3000米之间,多林木、富矿藏,山势雄伟,312国道曾通过秦岭,山多云雾,气象万千,韩愈贬潮州经秦岭时,曾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感人之名句。秦岭建有纪念韩愈韩文公祠(另释),人们到此,见到云气迷离,阴霾四野,雨雪霏霏,鸟鸣猿啼,谷应泉鸣,回味韩文公名句,多有家乡迢遞之感。

“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5次经商洛过秦岭,作《秦岭》诗曰:

秦岭奔放竞东走,大气莽莽青嵯峨。

至此一束截然止,狂澜欲倒回其坡。

百二奇险一岭扼,如马注坂勒于坡。

蓝水在右丹水左,中分星野凌天河。

唐昌黎伯伯曰愈,雪中偃蹇曾经过。

于今破庙兀千载,岁时尊俎祠岩阿。

关中之游已四度,往来登此常悲歌。

仰公遗像慕厥德,谓钝可厉顽可磨。

由汉迄唐道谁寄,董生与公余无他。

公之文章若云汉,昭回天地光羲娥。

文生于道道乃本,后有作者皆枝柯。

唯文唯道日趋下,赖公崛起蠲沈疴。

我昔刻厉蹑前躅,百追不及理则何。

才疏力薄固应尔,就令有得必坎坷。

观公所造岂不善,犹然举世相讥诃。

是知白璧不可为,使我奇气难英多。

便欲从军弃文事,请缨转战肠堪拖。

誓向沙场为鬼雄,庶展怀抱无蹉跎。

生平渴慕矍铄翁,马革一语心渐摩。

非曰发肤有弗爱,涓埃求补邦之讹。

班超素恶文墨吏,良以无益徒烦苛。

谨再拜公与公别,束卷不复事吟哦。

短衣长剑入秦去,乱峰河涌森如戈。

“秦岭云横”为古商州八景之一。

绣花岭

在商洛市商州区两水寺乡洞底村。绣花岭,因民间传说闯王李自成夫人高桂英曾在此岭绣花做针工,故名。

闯王李自成自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初四在潼关南原战败之后,与刘宗敏、高一功等18人潜入商洛山,在商洛山中昼则习武,夜则观书,总结了失败的原因,自勉自励,在商洛山中屯兵养马,积蓄实力,扩大军伍。这里的洞底村附近,有洞穴不少,大者可容上百人,最小者也可纳五六人。村附近除洞穴外,还有一条沟,从沟口到沟脑,有30华里,是李自成秣兵厉马的好地方,山高沟深,屯兵安全。

民间传说,李自成八进八出商洛山区,无论哪次出击,高桂英总是坐在岭头瞭望,盼夫君早日归来;或是走在沟里,等待夫君回来。以后,人们就把这条沟称为想王沟,把这条岭称为绣花岭。

南堡寨

在商洛市商州区腰寺镇庙前村泉村河右岸。南堡寨是1912年举行武装起义的白朗义军驻军的寨堡遗址。

白朗,生于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二年(1873年),河南宝丰人,字明心。民国初年,他结合豫西一股武装力量举行反对袁世凯军阀统治的武装起义。1913年攻克河南禹县,提出打富济贫口号,进军豫、鄂、皖边境,队伍由几百人迅速发展到几万人,1914年改他的队伍为公民讨贼(指卖国贼袁世凯)军。这时袁世凯北洋政府进行四省会剿,在紧急之时,白朗在湖北老河口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西走陕甘,然后入川。从老河口出发,逆丹江而上,走昔日汉高祖刘邦入关至咸阳的路线,过富水关(在今商南县富水镇)、武关(在今丹凤县武关乡)、商州、黑龙口、牧护关、蓝田关入关中平原,走渭河南岸户县、周至等地至甘肃,连破岷州(今岷县)、洮州(今临漳)。又取道东下,攻克秦州(今天水),杀回马枪,沿渭河回河南。这年七月,队伍化整为零,分散独立作战,白朗带百余人回宝丰,在虎狼岭被围,突围中负伤,牺牲于石庄,时年41岁。

南堡寨,就是白朗起义军在老河口会议后,从甘肃杀回马枪时,在临潼兵分两路,一路返回商州北乡大荆、腰市、南堡寨时为驻军而筑的,它高踞山顶,进可居高临下,退可据寨固守,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而今遗迹犹存。城堡旧址明显,依山势而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堡墙壑落,从山下也可看到堡寨墙址。

卧牛台

在商洛市商州区城关西北1.5公里的凤凰原上。卧牛台,传颂着北宋哲学家邵雍故事美传,据《商州志》记载:“邵雍寓商州时,州守延赏牡丹。时章惇为商洛令,议论纵横,不知敬雍。雍言,见蓓蕾而知花之高下者,知花之次也;见根蘖而知花之高下者,知花之上也。如公所言,知花之次耳。因陈天人理数之学,惇始愧服。”这段邵康节轶事,州志的记载,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上有人,人不能骄傲,须虚心学习。

牧护关

在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乡秦岭山中。牧护关为古代商州通往长安道上的重要关隘。

牧护关。据《一统志》记载,牧护关与西安府蓝田县接界,或谓为模糊关,或谓莫获关。有南北二关,明设秦岭巡检司于此,今废。

牧护关,在商州境内黑风洞中修行的高王曾经此关过境,唐代文学家韩愈贬官,也从此道所过,所以说,它也是京师通往商洛和鄂皖以及东南的商山道上的西北第一关。

明代吴显《过牧护关》诗云:

客行逢岁暮,寒日易黄昏。马惫时防石,山荒不见村。

乱烟封古壑,积雪压关门。画角声嘹亮,吹残谪宦魂。

黑龙口

在商洛市西北境45公里黑龙口镇。黑龙口为古代商山道上重要关口之一,今为商洛通往西安312国道上重要的咽喉卡道。

据《通志》记载,“相传汉高祖刘邦入关,分二道,一出蓝田(关),一由此”。今者312国道通过此关口,交通便利,东南1小时汽车可达商洛市,西北二两小时半汽车可达西安,黑色路面,风雨无阻。

闯王堡

在商洛市商州区李庙乡。闯王堡相传为明末闯王李自成驻军之地。

农民起义领袖李闯王,本名鸿基,是陕西米脂县李继迁寨人,农民出身,自小给地主牧羊及长曾为银川驿卒,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的闯将,勇猛善战,并有识略。崇祯八年(1635年)各路起义军在荥阳开会,他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将领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继为闯王。崇祯十一年(1638年)潼关战败,他入商洛山中,次年出山再起,崇祯十三年(1640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被困,以50骑突围,进入河南。他用李岩等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民众的欢迎,时有“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迅速发展到百万之众。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主力,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顺,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朱明王朝。明将吴三桂勾结清军入关,联合进攻李自成,迫使李自成退出北京。转入山西、河南、陕西继续抗击。清世祖福临顺治二年(李自成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为当地地主武装所杀害,时年39岁。野狼沟闯王堡就是李自成在商州屯兵之地,寻古访胜者在此留下无数的脚印和不尽的感叹。

而今野狼沟山顶留古堡城墙,当地人称北堡寨。附近有李军饮水处,当地人现称“喝渠”;有李军驻地李军坪,现称“李家坪”;有李自成点将台,当地人现称“李沟台”;有李自成饮马处,当地人现称“饮马槽”(地名)仍为沿用;有李军石瓮储水处,当地人现称其地名瓮上;有李军将军所驻之将军堡,当地人念转音称“江山堡”。总之,和李自成驻军有关的古迹当地甚多。

丞相沟

在商洛市商州区西荆乡的西荆乡脑。丞相沟,传说西汉丞相萧何曾在此炼银,故称此沟为丞相沟。

丞相沟,其附近还有一条沟,名曰银洞沟,以上两地皆为西汉遗留之传说中的古迹。

水月洞

在商洛市区城南三台山之西文笔山(一称龟山)之阳。水月洞,洞中出清泉,泉水自洞壁后出,水中有观音大士,池外架木板,池水下泻板底,木板距水面尺许,淙淙作响,月照水池,颇富诗意。南山千峰排岱,势同星拱,诚为佳境之处。

霍家洞

在商洛市区西北10公里处。霍家洞,据《通志》记载,由胭脂关北3里许,河岸东一山突起,西向一穴,有井深丈余,逾井而过,宽若数间房,中有石径不盈尺,行百步余,一穴向下,以木梯度之,左右前后,岩穴可栖者数十百处。

石龙洞

在商洛市商州区市区东北20公里处。石龙洞,据《通志》记载,“由石鸠河溯流而上,有山嵯峨,下嵌一洞,方广约五六丈,麟角爪牙,宛出人工,有伏而寝者、偃而舒者、俯而饮者、仰而吸者、斗者舞者、蟠曲似蛰者、独一龙仰首而飞,口中有液,滴成小湫,每祷雨,以瓶承颔下,但得一滴,瓶即满。”

白龙洞

在商洛市区西北45公里红崖寨山中。白龙洞,据《通志》记载,在红崖寨山中,洞口如瓮。燃炬而进,膝行里许,有石室一区,后壁一池,如斗大,虽盛暑而寒如冬。

三官洞

在商洛市商州区砚池河乡寨子坡。三官洞,为一天然大溶洞,洞口有庙宇,传为唐代所建,1976年拆毁。

这里山势险峻,山顶有寨城,城墙保存尚好。山腰有上、中、下三石洞,山之腰突起石梁如狮头,上有一平洞。洞口3米,传深60余里,可与柞水县红岩寺乡狮子沟三官洞相通。有人于1985年考察过中洞,洞内钟乳石和石笋甚多,可容800余人。

鸽子洞

在商洛市商州区砚池河乡寨子坡。鸽子洞,因洞内群栖鸽子而得名。

鸽子洞为一天然大溶洞,这里洞内群栖野鸽数千只,它们早上成群而出觅食,晚上结队而归宿此,在此洞中生息繁衍、愈来愈多。只要群飞,声如雷吼,震耳欲聋,景观特奇。

蝙蝠洞

在商洛市商州区砚池河乡寨子坡。蝙蝠洞,因洞内群栖蝙蝠无数,故名蝙蝠洞。

蝙蝠洞为一天然大溶洞,洞内栖息蝙蝠数万只,它们密密麻麻地贴于洞壁,有的成串叠在一起,倒挂洞顶,颇有异趣。

湘子洞

在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乡秦岭山中。湘子洞,传说因八仙之一韩湘而命名。

湘子洞,这里秦岭逶迤,奇峰嶙峋,岩崖嵯峨,松柏并茂,云横岚绕,其洞就在藤蒿繁絮之下,昔日洞口竖有韩湘铁像,洞内有仙子神湫,据《商州志》载的商州十胜中,就有“仙子神湫”一景观,今之称曰“滴水垂珠”即指此也。上有雷神洞,绝顶有玉皇洞,皆为祷雨之神水。此处有如日月之日月崖,有山崖劈裂如火焰之火焰山。传说明代华山道士常编篱住此,后仙化而去。

韩文公祠

在商洛市区西65公里秦岭山中。韩文公祠是祭祀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

据《一统志》记载,祀韩愈。据《商州志》中的“秦岭云横停刺史”,即指此处。

韩愈,生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三年(768年),卒于唐穆宗李恒长庆四年(824年),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退之,自号昌黎,河南河阳(今孟县西)人,唐德宗李适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

韩文公祠是后人以韩愈之谥文,世称韩文公而名祠,祠内有匾有:“正气云开”。对联有:“仁义继千年之统;文章起八代之衰。”“一身道气(指韩湘)能凌雪;千古儒风(指韩愈)自拨云。”还有《谏迎佛骨表》和《蓝关示侄孙湘》诗碑刻以及其他数通碑石和韩愈的坐像等。而今,商州地方政府正筹款修葺此祠,以作古迹旅游景点。

清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有《秦岭韩文公祠》诗两首,原文为:

绿雨笼烟山四围,水田千顷画僧衣。

我来亦有家园感,一岭梨花似雪飞。

登峰望不极,霁色远霏微。古庙留鸱宿,征人逐雁归。

碑残论佛骨,钟卧蚀苔衣。何处潮阳界,千山立夕晖。

宋忠烈祠

在商洛市区老城区。忠烈祠是为表彰南宋不向金人投降而投河的李彦仙所建的纪念性祠宇。

据《续文献通考》记载:“李彦仙投河死,金人屠其家,张俊承制赠以官,使建庙商州。”民国时尚存,为一区小庙,今已荡然无存。

三贤祠

在商洛市商州区三贤乡张塬村。三贤祠为古时当地田氏一家兄弟三人田正、田庆、田广的祠宇。

三贤祠,创建年代不详,清世宗胤禛雍正十年(1732年)十一月曾予修葺并立有碑;1929年又予修葺,今祠尚在,碑石尚在,其碑高1.25米,宽0.50米,厚0.15米。

此外,距三贤祠150米处,还有田氏之古井1口,人称北井,也称老井,今人还在继续使用汲水。在张塬村和紫荆村中间地带,有地约20亩,地东南方有一井,人称南井,为田氏花园浇花之井,花园当时占地8亩,后人称此处地名八亩地。

1971年在三贤祠西南100米处,发现古墓1处;同年在三贤祠西50米处,又有古墓1处,两处古墓皆与三贤有关。

仓颉庙

在商洛市城治之北。仓颉庙是昔日为纪念字圣仓颉而建之庙宇。

据《明一统志》记载,“旧在城南,今在学院之西”。沧桑之变,今庙宇已荡然无存。

唐虞契庙

在商洛市老城之东。据《明一统志》记载,商始祖契受封于此,故祀。

契,传说是商的始祖,帝喾之子,母为简狄,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神话传说契为简狄吞玄鸟蛋所生。

汉高祖庙

在商洛市老城之北。汉高祖庙是昔日祈祀汉高祖刘邦的庙宇。

据《魏书·地理志》记载,“上雒县(今商洛市商州区的古名)有汉高祖祠”。今庙无存。

商州文庙

在商洛市旧城区南街莲花池北陂。文庙始建年代不详,碑书记载,金章宗完颜璟承安三年(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四年,1198年),商州军判、状元许安世重修,并亲撰《重修文宣王庙记》而刻碑,后历740年,至1937年止,中经修葺扩建共24次。

据清高宗弘历乾隆九年(1744年)《商州志》载,有大成殿、启圣宫、敬一亭、明伦堂、乡贤祠、东庑、西庑、戟门、仪门、棂星门、文昌阁、尊经阁、德冠古今和德配天地两座牌坊,一泓泮池,以及其他碑亭和儒学等。1929年尚残留文昌阁、尊经阁、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东西庑、明伦堂、戟门、棂星门、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牌坊、碑亭等。

大成殿为其主建筑,五开间,歇山顶,四坡流水,九檩八椽木结构,门额竖匾“大成殿”三大金字,正门净宽1丈2尺,4扇格棂,殿内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朱底金雕,高近3尺木制牌位1座,墙上壁画72贤人像,柱有楹联为: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民国后期,军阀兵燹,损坏殆尽,地方当局也不爱护文物古迹,将庙内碑碣,制成方桌、圆桌、多角石桌及石凳,安置在庙前所建之中山公园内,不久园名变为莲湖公园。文庙及其内部文物,遭到浩劫和破坏后,全部流散而无存矣。

解放前,这里曾为商县县立中学所占,笔者曾在文庙读过书。解放后,在文庙基础上成立了商洛博物馆。

州城隍庙

在商洛市旧城区南街中段。城隍庙是旧日祈祀城隍神的地方。城者,指一地之城郭;隍者,指一城外之壕池,道教则把城与隍神化起来,说成是守护这一城池的神灵,遂由三国开始,蜀汉后主刘禅延熙二年(吴大帝孙权赤乌二年,魏明帝曹叡景初三年,239年),最早在安徽芜湖建城隍庙。

商州城隍庙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为皇帝御旨勅建,并立城隍神诰命碑1通(碑文后附)。第二年,即洪武三年,颁诏各府州县,皆列城隍的品位和祀典的规格仪式,于是全国各地陆续普遍修建城隍庙。

商州城隍庙,自创建之后,历经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年(1515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年(1525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五年(1648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年(1741年)等多次修葺或重修,占地扩到50余亩,有殿宇楼阁百余间,即戏楼、威灵显应牌坊、山门、钟楼、鼓楼、碑亭、醮炉、献棚、正殿、寝殿、銮驾殿、拜享殿、天地殿(圣公圣母殿)、四县阎王殿(昔日商州辖洛南、商南、山阳、镇安四县,一县一位阎王,左二右二)、左右娘娘殿、左右布施房、道院、伙房等。

在城隍庙所临之南街之南和城隍戏楼之间,左右还有火神庙和药王庙及庙会时的会场、农贸市场等。

昔日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为庙会,初十、十五、二十五为正会日,会期将近1月,唱大戏秦腔、汉剧二黄也将近1月。正月初八为州城隍生日,届时唱小戏木偶、皮影3天4晚。

商州城隍庙,其布施和庙产收入,由在城八保士绅经管,城隍庙内的道士无权插手。每年腊月最后一日晚上(现时10点钟),士绅、乡约、地保,在庙内接官厅肃礼膜拜城隍神,道士盛宴款待。俟夜半子时,由两人轮流抬木铎,从喜神方位处登城,逆时针方向绕城垣一周,高声朗诵惊戒官吏、劝谕百姓的词句,以示儆戒官吏要清廉,百姓要顺从,并报知四民新的一年又开始。解放前,州城隍庙为丹江中学所占用,而今,这里建成商洛博物馆,展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商洛文物的精品。

附城隍诰碑碑文原文: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帝王受天明命,行政教于天下,

必有生圣之瑞,受天之符,此示不言之妙而人见闻所及者也。神司淑惠,为天降祥,亦必受天之命,所谓:‘明有礼乐,幽有鬼神,天理人心,其一致也。’朕君四方,虽明知弗类,代天理物之道,实罄于中。思应天命,此神所鉴而正帝心者。君道之大,唯典神天,有其举之承命唯谨。商州城隍,聪明正直,圣不可知,固有超于高墙深池之表者。世之崇于神者则然,神受于天者,盖不可知也。兹于君临之初,与天更始,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睠兹州城,灵必攸主,宜封曰:‘鉴察司民城隍灵应侯’。灵则有害则通,佑则锡善以福,此固神之德而天之命也。司于我民,鉴于州政,享兹典祀,悠久无疆,主者施行。

洪武二年正月。

大云寺

在商洛市区西。大云寺,据《一统志》记载,唐建,旧名西崖院。元至正中更名。中有唐时石佛。

而今,这里并入商洛博物馆,为博物馆的一部分。

西崖寺

在商洛市区西4公里处。西崖寺,据《一统志》记载,在仙娥峰麓,唐建。

兴龙寺

在商洛市商州区李庙乡兴龙山下。因庙址居兴龙山下,故名兴龙寺。又因寺主神供奉府君神,又名其寺庙曰府君庙。

兴龙寺,始建于清文宗奕咸丰二年(1852年),至今已有155年的历史,寺有山门、前殿、腰殿和上殿,左右有厢房,山门左有两层钟楼庙门外正面建戏楼,院内古柏数株,石表炉1尊。民国期间和解放后,几度为学校和矿厂所占用,今仍为小学校所占,原建筑几乎拆完,尚留上殿3间,殿额所悬的“桂籍宫”3字匾额仍在。

解放前农历正月廿三日有庙会,在此戏楼唱大戏3天3夜。今戏楼已拆无存,庙会停止,戏也不演,代之以朗朗书声。

松云寺

在商洛市商州区杨斜镇。松云寺,因寺有一古松如盖而得名。寺松干细而歪,树冠如盖,直径16米,相传当年王莽赶刘秀时,不得时的刘秀曾在此松树下睡过觉。

宝丰寺

在商洛市商州区夜村镇街东寺沟渠旁。宝丰寺创建年代不详,正殿中檩下板上书明重建于清文宗奕咸丰(1851—1861年)年间。

宝丰寺有前殿、中殿、后殿以及虫腊殿、娘娘殿、药王殿和戏楼等建筑群,规模宏伟壮观。殿后还有一孔岩洞。

宝丰寺除供神殿堂外,还有供僧居住的两厢僧房等辅助建筑。

1938年反动的黑煞道将宝丰寺作为据点,进行负隅顽抗,并纵火烧了中、后殿等。而今洞穴、戏楼、前殿等建筑仍存。

崂峪寺

在商洛市商州区张乡崂峪沟口。崂峪寺,因地处涝峪沟口,故名。

崂峪寺,始建年月不详,为一座神庙,1938年反动道门黑煞道曾在此盘踞。

象棋之乡东岳庙

在商洛市商州区东岳庙乡。东岳庙是陕西第一个象棋之乡,这里山高沟深,交通不便,群众文化生活贫乏,搞大型集中的文化娱乐活动条件根本不允许,乡政府和文化站遂因地制宜,分散活动,在本乡成立了陕西省第一个乡级象棋协会,并在乡境内成立了9个象棋分会,负责组织和领导活动,以杨湾村为重点,发动大家就地对弈,并就地取材,以桃木做棋子。将桃木锯成小段,磨光染色,写(或刻)字即成棋子,简单省钱,适合农村经济尚较困难的地方推行。

截至1985年3月,杨湾村就有象棋100多副,多为自制,而今已达到每一户一副象棋的标准。全村大人小孩都会下棋,也都爱下棋。棋迷年龄,长者七旬老叟,幼者八龄之童。

商山书院

在商洛市老城区东门里东大街东端北侧。商山书院是以商州名山商山命名。初在城北金凤山麓大云寺,为商洛道道台郗元洪所创建,创建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22—1566年)年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三年(1585年)移州城东八里东龙山。万历十八年(1590年)商洛道道台苏浚又把书院迁回原址。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十五日,闯王李自成部将袁宗第攻商州,明地方官军以书院为城北据点,负隅顽抗,起义军遂烧毁书院。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1736年),知州王如玖复建商山书院于旧址。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州罗文思上任,第二年捐俸银240两,买武生王林海东街庄基地3亩2分,并带房16间;又捐银48两,买平民冀建都旱地6亩;乾隆二十年(1755年)捐银120两,遂买料开工,亲自督修,位置在城东门内东大街东端,即今商州市城关中学现址。

商山书院大门门联:贤才辅而天下治;师道立则善人多。

大门内设置屏风门,上书朱子《白鹿书院学规》全文;左右石刻罗文思所撰文《相题说》及《惜字引》。

二门的门联为:云涌商山腾墨采;雪翻丹水蹴文澜。

二门内为大厅堂,中正为陕西巡抚陈弘谋题额书“大有事在”;堂联仍用明代苏浚旧句:天锡九畴,神物肇兴洛水;圣敷五教,人文独贲商山。

大堂楹联为:六经开道化;三席引儒珍。额为:商山书院。罗公在商州知州13年,从第二年起每年皆以俸银资助书院,他还劝巨商富户,也为书院捐助经费,并延请当过洛南县令的钟麟书为书院山长(即今之院长、校长),还延请当过四川绵州州判和河南睢州知州的王学逊以及曾任户部主事、江南泗州知州的陈慕楷等退休官员,到书院执教或为山长。罗公如此重视书院和商州教育事业,为人们所敬仰。

罗文思,字白睿,号勉夫,四川合江人,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乡试中举夺魁而为解元,乾隆八年(1743年)御旨特赐县令,历任陕西白河县、商南县、蒲城县令,乾隆十八年由蒲城升调商州任知州,治商13年,政绩斐然,廉洁奉公,勤政爱民,重教兴学,州民感恩戴德,在商州城内东大街建生祠3间,祠名报功祠,祠内塑罗公像1尊。此外,还在商州境内静泉山、铜佛龛(今称罗公碥)、龙驹寨(今丹凤县城)等处建罗公祠,塑罗公像,以纪念其功绩。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尹昌龄任商州知州,九月朝廷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尹知州遵旨,积极筹款建房,在翌年二月宣告成立商州中学堂。他也带头捐俸银,倡巨商富户也捐资助学,提取龙驹寨(当时未成立丹凤县,还属商州原商县所辖)帮头款归学堂,并从湖北等地延请学堂的总教习(相当于今之教务长),两次购图书80000余册给学堂,劝士绅魏凤翙捐城内背街私宅一院,并购临背街的张、谢、王三姓街房两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了天桥,把学堂南,北两部分连接起来,并不断扩建校舍共184间,收多公祠为中学堂所附有,设蒙养学堂。校内建释尊祠,祠为3楹,中位奉祀孔子,左奉祀先贤仓颉、商高;右奉祀乡贤王尚文等10人。所有这些教育政绩,上级是知道的,所以这年6月陕西巡抚升允通令各府、州、县,嘉奖尹昌龄。时隔仅两个月,就把尹升调凤翔府做知府。离任前商州士绅举行隆重的欢送会,还在学堂门口立碑,碑书尹昌龄撰文《创办商州中学堂碑记》,记载了办学事迹和银两支收项目。在尹离开商州的那日,商州中学堂师生、商州士绅、民众,夹道欢送5里不绝。

辛亥革命后,商州中学堂改名为商山中学。后来,邵力子当陕西省主席,大力支持和赞助该校,于是在1936年改为陕西省立中学,校名也曾几易,或商山,或商州,或商县,但省立中学格局不变。中经名人于右任、李仪祉、刘壮武、王希贤、陈槐堂、周乐天等人,或为校长,或执教,这所学堂或学校,都一直为商洛地区的最高学府,一直保持到20世纪50年代,从这里走出一批又一批文人学士,誉满三秦,名扬海外。

商州书院里珍贵之文物,莫过于商山书院碑,碑中行刻“商山书院”4大大字,额刻中等字“皇清”2字;上衔刻“乾隆十九年(1754年)岁次甲戌五月吉旦”;下衔刻“知商州直隶州事西蜀罗文思立”。

此外,书院还立有感戴碑,碑中行刻文“郡太守罗公捐俸创建书院阖属绅士感戴碑”18个大字;上额镌刻“皇清”2个大字;上衔刻“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岁次戊寅嘉平月上澣之吉”;下左刻碑文内云:“公名文思,字白睿,号勉夫,四川直隶州合江人,戊午解元。”这两通碑石,至今尚在。

启秀阁

在商洛市老城区北门外金凤山下。启秀阁为古文昌祠,阁山门额大书“启秀阁”三字,左右耳门书“春华”“秋实”四字,为3进院落,门在一高上,上有古杨树,原有商山书院设置于此,俗称上寺坡,民国时,曾设商县县立中学于此。阁旁有水,名曰文泉,昔者大比之年,泉则盛占科甲,地灵人杰。解放后,因新城建需要而拆除,徒留历史遗名。

“秀阁书声”为古商州十胜之一。

双戏楼

在商洛市商州区李庙乡乡政府所在地。双戏楼地处李庙乡黄川西村之东,据《金史·地理志》记载,“商州有黄川镇”。此处古有寺庙,供奉土地神,每年正月23日举行庙会,当地人称开山会,是山里过春会最早的一处庙会,故有开山之意。

双戏楼是过庙会给神演唱大戏的两座戏楼,以后成为地名沿用。后来,这里的神庙作为腰寺镇正本高等学校校址,又改为腰寺镇中心学校校址,后又在此建西北商职学校,在这3校占用期间,每年庙会还是照常不断,直至解放后,才停止,为乡上小学、乡政府、信用社、民兵连等分占。双戏楼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其他建筑物尚存。

龙山双塔

在商洛市区东郊龙山村附近东龙山上。龙山双塔,即山中腰一塔,山麓一塔,相距约300米,传说是为尧女娥皇和女英而建之墓塔,因之人称姊妹塔。

龙山双塔,皆为明代所筑,属密檐楼阁式,以砖所砌,前塔为八角9层,高9丈许;后塔为八角7层,高8丈许。塔形古朴,秀丽,为商洛市胜迹。每当天晴日出,于商城东门观之,日则出于龙山双塔顶上,故有“龙山晓日映商州”之说,为商州八景之一。

东龙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板桥

在商洛市区北15公里板桥镇。板桥是古时架于荆水之上的一座桥梁,据《商州志》记载,“桥跨荆水上。温庭筠诗称‘人迹板桥霜’即此”。只因河水泛滥、沧桑之变,此桥已荡然无存,但古人诗文名句至今仍脍炙人口。而今,这里修建西安至南京铁路,有铁路桥可通并建有板桥站,据说还是编组站。并有商州至洛南公路通过,交通非常便利。

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云: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落回塘。

丹江

在商洛市区城南流过,其源也出于商州。丹江,古为丹水,两岸柳树成荫,春日柳絮随风轻飏,柳枝迎风招展,风景优美,丹水抱城而东,遂有“丹水环城”之说。

丹江,源出商洛市西北境秦岭之南,据《左氏春秋传》记载,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据《水经注》记载,丹水出京兆上洛县(今商洛市)西北冢岭山,东南过上洛县,又东南至于丹水县入于均。该书又云:“丹水自商县东南流,历少习,出武关。又东南流入臼口,历其戍下。又东南淅水注之。”

据《商州志》记载:“丹水出秦岭之息邪涧,亦曰州河。又东南30里经大商塬,曰大商塬河。又东南30里,经麻涧,曰麻涧河。在熊耳峰下,山涧环抱,厥地宜麻。又东南10里曰经仙娥峰,曰仙娥泾,一名西崖泾。南曰桃花泾。唐李白、白居易曾泛舟赋诗于此。又东经州东40里至白杨店,曰白杨河。又东10里曰洛源河。又东10里曰高桥河。又东10里曰棣花河。凡270里,入商南界。”而今市区建堤坝,修花圃,架桥梁成为新的游览区。北宋文学家王禹偁直言敢谏,为宰相不满,屡遭贬迭,曾贬商州任团练副使,在商州种田于丹江两岸山坡,并游乐于江边,曾赋诗以志《畬田调》诗曰: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畬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

从此商於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

王禹偁《别丹水》诗曰:

曾经澜漫濯吾缨,忍别潺湲日夜声。

便入红尘染诗意,吟魂犹合数年清。

“丹水环城”为古商州八景之一。

麻涧

在商洛市商州区麻街镇政府所在地。麻涧为古上洛县西北之守地,也是丹江流域之自然风景地,这里远在唐代只有十几户人家,云光岚彩,涧边细柳,山花烂漫,芳草萋萋,流水潺潺,自古就是关中通往东南的陆路必经之地。据州志载,“丹水出秦岭之息邪涧,亦曰州河。又东南三十里经大商塬,曰大商塬河。又东南三十里经麻涧,曰麻涧河”。韩愈贬官,曾经麻涧,诗人杜牧,亦游览麻涧,并赋《商山麻涧》诗曰: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蒨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涧,也书为。麻涧,人们后来集中而为小街镇,又将麻涧称为麻街,今为麻街镇政府所在地。

花园泉

在商洛市老城内西南隅。花园泉,俗名莲花池。周围柳荫垂吊,盛养鱼莲,水清见底,颇为佳地。文庙在其东北,水门在其东南。据《通志》记载:郡人治以为园,种莲养鱼,游钓其中。又凿渠由东而南,出水门入州河。抗日战争时,日机曾投弹泉西城墙。

而今,经过修饰,西为正门,高大宏伟,有东、中、西3景区10余处游览景点,亭台楼阁,碧水绿柳,为商州胜迹。

五龙泉

在商洛市西关原龙王庙前。五龙泉,据《通志》记载:“泉水迸涌,其味清甘,或以为与江南惠泉相似。又以祈雨有应,立碑号甘雨泉。”今这里新建有居民新楼小区,但名仍沿用古泉名为龙泉小区。

寿泉

在商洛市商州区城南10里周家尖角。寿泉,民间传说饮此泉水,可以延年益寿,故名。

寿泉为山下之清泉,水质甘美,终年不涸,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一种天然矿泉水,饮之清脾健胃,强健肌肤,可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寿泉,自唐代即为名泉,即为人们游憩之地,唐诗人白居易贬官时,曾慕名两次到此,写下了《重过寿泉忆与杨九别时因题店壁》诗曰:

商州南十里,有水名寿泉。

涌出石崖下,流经山店前。

忆昔相送日,我去君言还。

寒波与老泪,此地共潺湲。

一去历万里,再来经六年。

形容已变改,处所犹依然。

他日君过此,殷勤吟此篇。

泉山泉

在商洛市商州区腰市镇。泉山泉是泉村川3个泉之总称。据《通志》记载,“泉山有泉20余处,最佳者三,一在上寺(上集村西寺)西麓,一在玉皇庙后,一在寇村(西里村)。此泉尤奇,石上一窦天成,可容四五斗,其水常满,既供取汲,余犹泻注大河(泉村河),且味甘美,权之重于他水”。泉村之得名以此。昔日泉之所在地因有泉而得名“古泉乡”。古泉乡后因该乡有上寺、腰寺和西寺,街镇在腰寺,改名腰寺镇,今称腰市镇。

在三泉之中,以西里村的孤山泉而称著,地处孤山之下,故有此名,也称孤山潭。传说原有泉眼20余处,稻田平畴,一眼无垠。“甘泉浪涌”为古泉村里八景之一。

有古诗曰:

二十余泉自古传,何如此地瀦深渊。

汲来衡量偏觉重,浪波潆洄足万年。

津水泉

在商洛市商州区腰寺镇庙湾乡津水坪。津水泉出自津水坪山底下,山上有天然石穴曰天井,传说水是从天井底而流出,有人试从天井中倒入麦糠,会从山下的津水泉而出。此山下之津水泉,泉水清澈,味甘香甜,为优质矿泉水,有开采之价值。

米泉

在商洛市商州区韩峪川乡西南1公里多的山坡上。米泉,泉不甚大,大如簸箕,水深不盈尺,泉水清澈,内泛五光十色石米,故人称此泉曰米泉。

关于米泉,有一些美妙的传说,相传一位神仙,驾起祥云,见到此地大旱,颗粒不收,神仙为救一方生灵,在这里牛头山洞中下榻,日夜把沙中金子,在碾子上碾,碾成米粒大小,撒入泉中,劳苦和心地善良之人来泉边,金米就会随泉水流出,若是富有或心术不正之人来到泉边,金米就会变成小石粒,多少豪门富贵人家,企图掏尽泉下之金,却无法打开泉口之石锁,只好“望金兴叹”。从此,米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迸流不息,随泉水而出的金米,使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乡。

一天,一位心术不正的道士,谎称家乡遭灾,借金广济生民,神仙应允,打开石锁,让道士进泉底取金,谁知他贪婪,拿得太多,按时辰走不出来,神仙恨世人之贪婪,一气之下,仙居他处,从此,金米成了石米。

据说,米泉之水,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有人说能防癌抗癌,于是外地人到此,不顾长途旅行劳累,爬在泉边痛饮一通,并装一瓶泉水,拣几把石米,作为礼品馈赠亲友。

凉水泉

在商洛市商州区李庙乡东涧和江山堡子两处。凉水泉,因其泉水甘甜爽口清凉,故称凉水泉。

在东涧的凉水泉,泉水出自平地,汇成一条小溪,由北向南而东,流入大黄川河中。

在江山堡子的凉水泉,因泉而名其地曰凉水泉,水出自大山之下,水源充沛,日夜奔流,成为大黄川之水源之一,过往樵夫路人,口渴即饮,水源大旱不竭,是一处优质矿泉水,有开发之价值。这里有江山堡,传为李自成在商洛山中的驻军将军堡,后人读转音为江山堡,江山堡附近有白龙洞和百尺幢,亦宜开发。

商州八景

在商洛市商州区境内。商州,春秋时属晋国,称上洛邑。秦始置县。汉代称上洛县北周和唐代称商州。明初期降州为县,中期又升县为州。民初废州为县。近年改县为市。

商州八景:龙山晓日,熊耳晚霞,四皓古陵,三台叠翠,

仙娥削壁,仙子神湫,灵岩松舞,水月洞天。

另一说是:龙山晓日,熊耳晚霞,四皓古陵,三台叠翠,

仙娥削壁,丹水环城,秀阁书声,龙涎吐珠。

又一说是:龙山晓日,熊耳晚霞,四皓古陵,三台叠翠,

仙娥削壁,丹水环城,商山雪霁,秦岭云横。

商州商鞅雕像

在商州市区西苑广场竖立。商鞅城雕像是秦代变法执行者商鞅的雕像,他的封地在商於,故称商鞅。商於,即今之商洛。像高9米,左手持简,右佩宝剑,寓意执法如山,变法果断。雕像立于高座之上,底座布局于50平方米扇形区域内,甚为威严。

紫荆遗址

在商洛市区城东南7公里处。紫荆遗址为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

而今,对该遗址已进行发掘,发现此遗址有仰韶、龙山、半坡、西周文化之特点。

娥皇、女英墓碑

在商洛市商州区东龙山。娥皇、女英墓碑是上古唐尧的两个女儿,虞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的墓地和墓碑。

传说舜崩于苍梧之野,其二妃娥皇和女英,闻噩号驾龙赴湘奔丧,飞至商州城上空,二妃泪尽而死,遂葬商州州城之东,龙依主人墓地而卧,遂成龙山。娥皇、女英之墓,在龙山双塔之间,并树墓碑一通,其碑上书“尧之女娥皇女英之墓”9个大字,为州官罗文思所立。

四皓墓

在商洛市商州区西郊牛家斜,距老城区3里有余,今新市区中。四皓墓,据《雍胜略》所记:“在县(指商县,今商州区)西4里金鸡原下。”坐鹿村。据《通志》记载:“有四皓冢,冢前有庙,庙有古今碑刻。”

据《罗泌四皓辨》云:“所谓四皓者,园公一,绮里季二,夏黄公三,甪(一作角)里先生四也。”据《史记·留侯世家》索隐引《陈留志》说“园公,姓庾,字宣明,居园中,因以为号。夏黄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修道,故曰夏黄公。甪里先生河内轵人,太伯之后,姓周名术,字元道,京师号曰霸上先生,一曰甪里先生”。

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或云为秦博士,世乱乃隐,故园称陈留。转《风俗传》云:园公为秦博士,避地南山。汉祖之起,聘礼不就。惠帝立,以为司徒。转《陈留志》则云:园公名庾,字宣明,襄邑人,始居园中,因号园公。或云姓周名秉。《风俗通》云: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爰号夏里黄公。甪里先生,则秦伯之后,姓周,名术,字元道,京师谓之霸上先生,甪里亦其号耳。

史载,汉高祖刘邦得天下,曾诏四皓出山佐朝,敦聘不至,未允其请。后高祖欲废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吕后甚急,请教张良以谋对策,良曰:上欲废太子,恐太子无能继承帝业,若重礼聘四皓临京,辅佐太子,则可解上之忧矣。若能以四皓为客,时时入朝,会上见之,则必异问,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吕后从其计,于是卑词安车,迎四皓于高车山(商洛市南郊),抬其进京,与之同游,伴刘盈入朝,陪太子拜见高祖。高祖见四皓衣冠甚伟,惊曰:吾求公数岁,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皓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高祖大悟曰:吾儿羽翼成矣。决定不废刘盈,也不改立赵王如意。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张良此谋成功,吕后甚为满意,四皓由此声名更重。

四皓死后,葬于此地(一云此地系衣冠冢),位于州治之西,丹水之阳,墓前建祠,当地称之四皓庙,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商州知州张士让立商山四皓石碑一通,古趣盎然。

唐李白《商山四皓》诗云:

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偃塞松云间,冥翳不可识。

云窗拂清霭,石壁横翠色。龙虎方战争,於焉自休息。

秦人失金镜,汉祖昇紫极。阴虹浊太阳,前星遂淪匿。

一行佐明圣,歘起生羽翼。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

窅冥合元化,茫昧信难测。飞声塞天衢,万古仰遗迹。

附秦四皓先生《紫芝歌》,亦称《采芝操》,诗歌曰:

昊天嗟嗟,深谷逶迤。树木莫莫,高山崔嵬。

岩居穴处,以为幄茵。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往矣,吾当安归。

里墓

在商洛市商州区五峰山。甪里墓,是秦末汉初寿高望重的四皓之一甪里的葬地。

甪里,一作角里,秦时河内轵人,秦伯之后,姓周名术,字元道,京师谓之霸上先生,甪里亦其号耳。据传说,四皓知秦亡乱,隐居商山(商州之东南),采紫芝而食,世传有《紫芝歌》。

三贤墓

在商洛市商州区三贤乡张塬村三贤祠西南百米处。三贤墓为古时当地田氏一家兄弟三人田正、田庆、田广三位贤人的葬地。

三贤墓发现于1971年。墓为一穴,高5米,底部直径4米,呈上圆下方状,以条砖所砌成,砖为青砖,墓口以方砖所砌,内无隔墙,安放三棺,一棺一尸,头南足北,三尸均朽烂。发现后,有两位姓张者入墓穴,曾得直径12厘米古铜镜1面,五铢钱5枚,本村乡老云为三贤墓是也。

此外,同年在距三贤祠西50米处亦发现古墓一穴,状与前同,但略小之,小可1米,亦同方向,穴内置2棺,一棺一尸,亦无隔墙,乡老传云为大贤、二贤之妻墓。当地民间传说,三贤之妻不贤,埋在圪塔寨上,此寨位于张家塬和紫荆村后的南岭上,山岭状如文字,人称文峰山。昔时,一遇兵荒马乱,村民即避此寨谓之“跑贼”,人们因此又称此山寨曰贼圪塔。田三嫂不贤,埋在此处,当地民谣曰:田三嫂,不贤良,死后埋在寨子上,后人不磕头,不烧香,子子孙孙把她忘。

洛南县洛南县

熊耳山

在洛南县城东南60公里处。熊耳山,两峰突起,犹如熊之双耳,故名。

据《书禹贡》记,导洛自熊耳。据《水经注》记,洛水又东径熊耳山北。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据《博物志》记,洛出熊耳,盖开其源者是也。据《通志》记,山在县东商虢分壤之处,洛水至此始大,故禹导洛始此。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潼关原大战失利后,曾屯兵于此。

邵雍《辨熊耳诗》云:

昔禹别九州,导洛自熊耳。

熊耳自有雨,未审熟为是。

东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

书传得上洛,斯言得之矣。

书堂山

在洛南县城北10公里。据《雍胜略》记载,相传张良从赤松子游隐此山。据《一统志》记载,邑之主峰,俯视群山,环若揖山。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山之阳为万寿宫,实明真人孙碧云藏修处。同书又记,后有二洞,昔有逐鹿者至此,闻其中有读书声,故名。

书堂山为本县主要山岳之一,高峻而秀,海拔1800余米,临顶可北望华山,“云梦观华”有人列入“洛南八景”之中,有人把此山“书堂雪花”列入“洛南八景”之中。

阳灵山

在洛南县西北境内。据《水经注》记载,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登阳灵之山,临于无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据县志记载,阳灵山在洛水之北。据《通志》记载,山前有黑潭,潭上有古字,不可辨。据传仓颉于此造字,山前黑潭,乃墨所染。其山远望,亦山如墨染,黑悠一片。故有“墨染黑潭”之说,为洛南八景之一。

三要山

在洛南县三要镇。三要山距洛南县城东45公里,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三要镇在三要山下。据《一统志》记载,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七年(1471年)置巡检司于此。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洛南县东南有三要,东北有石家坡二巡检司。据《水经注》所记载,要水出三要山。据《通志》记载,南出青草河,可通武关;东出即巡司之孔道;北望(河南)阌乡、灵宝有捷径,因名三要。

云梦山

在洛南县境内北向。云梦山即书堂山,形如棺材,山高1800余米,属秦岭山脉支也。山上有古殿庙宇,林木郁郁青青,巍峨雄壮。天气晴和时,站在此山,可以眼观险要称著之华山,故有“云梦观华”之说。

云梦观华为洛南八景之一。

元扈山

在洛南县城西北约22公里地。元扈山,因元扈水出于此,故名。

据《水经注》记载,元扈、阳灵、获与山、龙余山、蛊尾山、鹿蹄山、冢岭山、竹山,皆一山而异名也。《雍胜略》云:仓颉造书于此。《荀子·解蔽》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也。

元扈山,巍峨秀丽,山上刻有传为仓颉手书“兽蹄鸟迹”等28字,现还隐约可见。此字为仓颉陪同黄帝南巡至此山,仓颉观鸟迹兽蹄形象所创书,秦始皇嬴政的丞相李斯只能认辨出8字,后人将其字拓在石碑上,拓碑现保存在洛南县博物馆。

闯王站马岭

在洛南县石家坡镇。闯王站马岭,民间传说李自成潼关原失利后,曾由潼关逃往洛南边境伍仙镇,并由伍仙逃往石坡镇,快到石坡,曾立马于此岭,向商洛山望曰:“此可屯兵秣马,恢复大业之地也。”从此,此岭称名曰站马岭,沿用至今。岭甚高峻巍峨,羊肠小道,曲折回环,非常险要,易守难攻。

花石浪遗址

在洛南县境内。石门河与洛河交汇处的北岸低山丘陵洞穴处,花石浪遗址,为旧石器时代人类的遗址。

1977年西北大学地质系薛祥熙教授在此东河村的洞穴内,采集到一颗臼牙化石,经研究为直立人的臼齿化石,命名“洛南人”。这个洞穴宽约2米,高约4米,进深85米,面积不到20平方米。经1995年至1997年发掘,洞内堆集3层古人类居住面,出土20余种动物化石及石、骨器等35000多种。据初步研究,此遗址距今50多万年的时光。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花石浪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支锅石

在洛南县保安镇。支锅石,民间传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未登帝位前反莽军队支锅做饭的石头。

支锅石是3块独立的巨石,相距10多华里,形成大的三角形,这就是民间传说的支锅石。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刘秀起兵反对王莽篡汉,当时王莽在全国掌权,调兵追赶刘秀,一直由关中追至洛南保安,群山丛林,保住了刘秀的安全,因此地名曰保安,高丈余的石曰支锅石。据说保安一带蝎子少,是刘秀和部下做饭时烧死的缘故。三个支锅石为何跑得距离远,还是个谜。

卢灵关

在洛南县城东北675公里处的伍仙乡。卢灵关,据《一统志》记载,“路通河南卢氏、灵宝二县。关之西有黄龛,旧传河中有金。关之东有石室宏敞,名伍仙窟”。由此乃通往卢氏、灵宝之关隘,故称卢灵关。李自成潼关原失利后,18骑曾从此关逃往商洛山中的。

鸡头关

在洛南县三要镇鸡头山。鸡头关在鸡头山上,故名。为通往河南的重要咽喉要道之一,为洛南东面重要关隘。

双锁关

在洛南县三要镇。双锁关,关如双锁之固,故名。由此可通往河南,为洛南通豫关隘之一。

罗汉洞

在洛南县柏油寺洛河畔山崖上。罗汉洞,有主洞副洞共15个,1993年予以修葺,洞中塑有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十八罗汉,还有孔子及其弟子像,还有孙思邈、关云长、岳飞,以及《西游记》、《天仙配》神话故事人物,所有塑像人物,皆惟妙惟肖,神态逼真。

玉灵洞

在洛南县东北15公里处。玉灵洞,据《一统志》记载,深5里许,可容千余人,中多石乳,奇状百端。有水积为池,池中皆成莲花形。

洛河

在洛南县城之北。洛河,古称洛水,源出秦岭之阳本县洛源乡,由西而东,流至河南卢氏县折向东北,在偃师县杨村附近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到巩义市洛口以北入黄河,为黄河下游南岸之大支流,从发源到入黄河,全长420公里。

传说,夏禹古时曾治理洛水。《书禹贡》记,导洛自熊耳。《水经注》记,洛水东径熊耳山北,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通志》记,洛水至此始大,故禹导洛始此。李善在《文选》注中引如淳说,伏羲之女渡洛水被淹死,成为洛神,《离骚》中有宓妃,即伏羲之女,其文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三国曹植作《洛神赋》中有言:“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纵观以上所述,洛水在地理上、文学上、传说上都有重要价值,为洛南之第一大川名水。

鱼难水

在洛南县城北9公里。鱼难水,即石门川水。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鱼难水有扑水崖,高50丈,鱼不能过,故曰鱼难水。经石门入洛。据《西安府志》记载,石门川源出黄龙山,合麻坪川水,南注于洛。据《洛南县志》记载,石门在县北10余里,石门麻坪二水会流处。石山突起,中辟一门,高广各五六丈,二水合流其中,亦号为龙门。

药王庙

在洛南县四皓乡药子岭。药王庙是祈祀唐代名医洛南人韦善俊的庙宇。

韦善俊,洛南籍,医术高明,与唐代名医孙思邈齐名。据《商州志》说他是洛南人,曾入宫给武则天治过病,武则天留他在宫中当太医,他不愿在宫中,志在为庶民治病,住在药子岭上,在药子岭上种植中药材,给四方老百姓治病疗疾,后人建祠庙以祀之。庙为3进,解放后还存在,庙前有大松柏树,后拆庙伐树,至今无存,但遗迹尚在。

洛南文庙

在洛南县城内中街。洛南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庙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至今保存完好。现存棂星门、仪门、至圣殿等,庙貌俨然,虽旧但仍金碧辉煌,殿前的棂星门,非常宏伟壮观。

洛南文庙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近年来得到修饰,恢复昔日辉煌风貌。

洛南文庙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龙寺

在洛南县境内黄龙寺乡。黄龙寺,据《一统志》记载:相传唐黄龙禅师驻锡之处,故名黄龙寺。因寺以名地,此处乡镇亦称黄龙寺乡。

千古扭扭柏

在洛南县韩村乡学房村长贯岭上。千古扭扭柏,其树根、树身、树枝,皆从右而左螺旋式地扭着,树粗一搂半,树高七八米,其躯干扭纹甚深,人们可以蹬踩扭纹爬上树。临此游览、爬树照相留念者颇多,日久,树身磨得油光发亮。

此树远望,犹如蘑菇,恰如皇帝之华盖,枝叶外伸恰与树躯形成一个标准圆,半径约3米许,覆盖地面将近30平方米,游人树下避雨遮阳,爬树摄影,乐趣盎然。

龙柏古树

在洛南县页山河乡。龙柏古树是一株千年的大柏树,躯干胸围2丈6尺,树中有木龙1条,大莲花3朵。传说古时有人伐此树,日间拉锯之缝,夜间即长合,反复数日,伐不倒此树而罢。而今,此树尚有锯缝愈合痕迹尚在,无人再伐,枝干茂盛,蔚为壮观。

当地民间传说:先有柏(指此柏树),后有观(指县境内黄龙寺),然后才有洛南县(指洛南县城垣)。据《一统志》说黄龙寺在唐代为黄龙禅师驻锡之处。这样黄龙寺在唐代就有,那么柏树先于寺。史书记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三年(267年)在洛南设拒阳县,不久即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二年(441年)复设拒阳县,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改设洛南县,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1621年)避明光宗朱常洛讳改洛南为雒地,1964年复为洛南。其洛南设县在早,其城垣为明代所筑,和传说相符合。

洛南八景

在洛南县境内。洛南因在洛水之南,故称县名曰洛南。县城靠清池河,穿城南由西而东,今称县河。在境内大川洛水和次川清池河流域,风景胜地甚多,古人择其要者列为八景,即:

鹿池夜月银洞白练元扈凤图石门烟雾

阳虚鸟迹红岩朝霞文宪翠屏书堂雪花

也有人将书堂雪花,改为“云梦观华”,“书堂”、“云梦”同一山而异名也。山高1800余米,山顶北眺,可望华山。

李密墓

在洛南县太平乡李塬村。李密墓是隋末农民起义瓦岗军首领李密的墓葬。

瓦岗军以河南滑县瓦岗寨为起义据点反隋,以翟让为首领。翟让初为东郡法曹,因故被判死刑,被人救出到瓦岗寨组织了这支起义军。隋炀帝杨广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投奔了瓦岗军。李密为上柱国蒲山公李宽之子,在大业九年(613年)参与杨玄感反隋失败被捕,是押送途中逃了的犯人。李密入瓦岗军后,辅助翟让合并附近各部义军,在荥阳大海寺设伏击杀隋将张须陀,得到翟让的信任,自统一军,号蒲山公营。大业十三年(617年)翟让、李密攻下兴洛仓(一称洛口仓,在河南巩义)开仓散粮,农民纷纷参加瓦岗军,孟让、郝孝感各10万之众的义军也归附瓦岗军,迅速壮大到数十万人,占领河南大部郡县。

据《通鉴辑览》记载,大业十三年二月“翟让、李密据洛阳、兴洛仓,击败东都兵(隋官军)。让推密称魏公,略取河南诸郡”。“李密说让袭兴洛仓,越王侗遣郎将刘长恭率步骑一千五百人,讨密,而使河南讨捕使裴仁基等,自汜水西入,以掩其后,翟让大破之,声威益振。让于是推密为主,号魏公,称(永平)元年,其文书行下称行军元帅府,拜让司从(上柱国、司徒),单雄信、徐世绩(字懋功)皆大将军”。“众至数十万,乃广筑洛口城居之(地在巩义市,为魏都,行军元帅府设此)遣将略地,河南郡县多附”。

由于李密大量重用隋之降官降将,杀害翟让,致使部众离心,对瓦岗军起了严重的破坏作用。大业十四年(隋恭帝杨侑沿用杨广年号),也就是魏永平二年(618年),东击隋宇文化及时,李密还遣人朝隋越王侗于洛阳受封官爵。在与隋江都丞王世充交战中,李密失败,入关投唐。据《通鉴辑览》记载,大业十四年冬十月“魏公密降唐,唐以密为光禄卿邢国公”。同年十一月“唐李密、王伯党叛,行军总管盛彦师讨斩之”。据《中国名胜词典》称:“李密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后为王世充挫败,投奔李渊,不久又企图东山再起,为盛彦师斩杀于秦岭山谷中,埋葬于此。”当地人云被射杀于洛南眉头。眉头地处秦岭坡山中,墓地亦在不远的太平寨。

根据以上记载,翟让、李密在瓦岗寨和巩义市进行的农民起义,已动摇了隋王朝。并据此确定李密死于大业十四年十一月。埋在了此地,墓冢占地1亩4分7厘,为圆锥形大夯土堆,高约12米,直径30米,当地政府保存完好。

李密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韦善俊墓

在洛南县四皓乡药子岭。韦善俊墓,是唐代真人韦善俊的墓葬。

据《通志》记载,“药子岭为洛南县与商州分界线。旧传唐真人韦善俊种药于此”,故称药子岭。这里的韦善俊墓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墓尚存”。据原四皓戴塬大队书记胡载文称:药子岭上还有药王庙,庙为三进,庙前有大松柏树。1958年庙被拆除,大树亦被伐。

丹凤县丹凤县

鸡冠山

在丹凤县城北。鸡冠山山势嶙峋如鸡冠,故名。据《通志》记载:“峰峦攒簇,为龙驹寨(今丹凤县治地)主山。”山上有6小洞并千佛洞,下临紫阳宫,乃张平叔修炼之所。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山有紫阳洞,真人张伯端修炼处。

鸡冠山状如凤凰,西南向阳,丹凤县以此山状如丹凤而得名。山下即龙驹寨,古为水陆交通接轨之地,由关中走商山道陆路到此,可以丹江水路通汉江而向东南各地,长坪公路未通车前,山下热闹异常,通车以后,水路衰败,陆路仍不减当年,长坪线扩建为312国道后,鸡冠山下,车水马龙。登临山顶,丹凤城景,尽收眼底。

清王时叙《商山山歌》曰:

山号鸡冠见亦稀,千峰万岫簇巍巍。

无声却恠浑如斗,有势还看俨欲飞。

“鸡冠插汉”,为古商州十胜之一。(注:丹凤未立县前,地属商州)

“丹凤朝阳”,为丹凤八景之一。

棣花山

在丹凤县西15公里处。棣花山,据《通志》记载,以地多棣花而名。山内有东旸洞。其相近又有罗汉山,山有罗汉洞,丹崖壁立,高数十丈,下临丹水。渡丹江循鸟道里许,抵东旸洞,侧上数百丈,有庙庵楼阁亭台,并有浮屠,传为昙花庵,这里兰蕙满山,经声朗朗,真胜地也。

棣花山,又一说因《诗经》中棠棣之花句而得名。棠棣之花,是周公欢宴兄弟,敦睦手足,兄弟和睦的赞歌。1100多年前,这里建有棣花驿,留于史册,白居易两次到棣花,曾“七年三往复”商州和商山。

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五年(820年),白居易受贬去江州时,曾驻棣花山下的棣花驿,并写诗《赴杭州重宿棣花驿见杨八旧诗感题一绝》曰:

往恨今愁应不殊,题诗梁下又踟蹰。

羡君犹梦见兄弟,我到天明睡亦无。

武关山

在丹凤县武关乡。武关山古名少习山,据《通志》所记,即少习山。至秦代,此地为秦辖地,秦国尚武,改习文以武,武关山由此而得名。著名的武关就在这里。

武关山,据《商州志》记载:“山道险阻,北接高山,南临绝壑,为自楚入秦要隘。”此乃说的武关山中的武关如此。今武关乡人民政府驻该山之武关城中。

《左传·哀公四年》:“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即指此地。《水经·丹水注》:“丹水自商州东南流注,历少习,出武关”,指的也是武关和武关山。

而今,武关山丹江河于1999年建起一座大桥,长925米,宽18米,为312国道连接桥,丹江两岸民众出行甚为方便。

武关

在丹凤县武关乡武关山,武关河北岸。武关古名少习关,据《杜预注》记:“少习,商县武关也。”丹凤未立县制前,此地为商县管辖,故有商县武关之说。至秦代改名武关,以秦国尚武改习文以武。

东汉泰山太守、学者应劭曰:“武关,秦南关也,通南阳郡。”秦为关中虎狼之国,所谓关中,指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京相璠曰:“武关,楚通上洛(今商州)厄道也。”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商洛县(县制今废,为丹凤县之商镇)有武关。据《商州志》记载:武关在州东武关山下,当官过设关,北接高山,南临绝涧,去河南内乡县170里。明洪武中以兵守之,后设巡检司,今废。

武关,四山环抱,北依武关山,西有吊桥岭,南临武关河,仅有东西两个出口,易守难攻,古称三秦要塞,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战国策》载,苏秦说楚威王曰:“秦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楚国都城)动矣。”由此可知武关之重要性。周赧王姬延十六年(秦昭王八年,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昭王诱怀王在武关会盟,怀王到此被监禁终身,成为历史笑话。秦嬴胡亥三年(前207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刘邦就是从武关入关中至咸阳而灭秦的。新莽地皇四年(刘玄更始元年,23年),绿林起义军领袖申屠建领兵攻入武关而占领长安。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自长安撤出,也是经武关而转战河南的。明末闯王李自成屯兵商洛山中时,反复进出过武关。

武关,关城为明代遗留,城垣略呈方形,城墙以板夯土所筑,周围3里,设东西两门,门以砖石包砌券洞式,西门额镌刻“三秦要塞”四字;东门外额镌刻“武关”二字,内额镌刻“古少习关”四字。历代多少文人学士,历经武关,留下题咏甚多,今列举几则,以献给读者。

唐代王启《武关赋》曰:

路入商山,中横武关,呀重门于固护,屹峭壁以孱颜。昔在危时,屯千夫而莫守;今当圣日,置一卒而常闲。观乎地势争雄,山形互对,西连蜀汉之险,北接崤函之塞。世乱则扼险区宇,时清则通流内外。当其六国连谋,关防自修,则斯地也,云屯貔武,雪耀矛戈。张仪出以行诈,怀王入而竟留。纵下客之鸡鸣,将开莫可;任公孙之白马,欲度无由。

唐代杜牧《题武关》诗曰: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戎旗长卷夕阳中。

唐代李涉《再宿武关》诗云: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入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唐代岑参《戏题武关》诗云:

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

羞见城关吏,还从旧路归。

注:26岁的岑参从故乡南阳,过武关,赴长安,赶考不第,返回又经武关而戏题此诗。

唐代元稹《西归绝句》诗曰: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宋代寇准《秋日武关途中》诗曰:

行尘漠漠起西风,来往征轩似转蓬。

驻马几多愁思苦,乱蝉衰柳武关中。

清谭嗣同《武关》诗曰:

横空绝磴晓青苍,楚水秦山古战场。

我亦湘中旧词客,忍听父老说怀王。

武关,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林关

在丹凤县竹林关乡。竹林关古称龙关,关临丹江,是丹凤县境内第二要关,是古时水陆交通要隘。

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距山阳县130里,临丹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三年(1447年),于此设巡检司。

据《一统志》记载,自此登舟经淅川谷城至小江口入汉,为下襄阳水路。

解放前,这里是通往龙驹寨的重要水路和码头,近年因公路通畅,河床淤积,已不通航于丹凤县城,但仍不失陆路关隘之作用。

龙驹寨

在丹凤县治所在地龙驹寨镇。龙驹寨境内有龙潭,传说秦二世嬴胡亥时,楚兵入秦,楚霸王项羽曾在此地所得龙潭中所出的龙驹,称乌骓马。据《一统志》记载,有东西二寨,据鸡冠山,俗传项羽乌骓产地,故名其地曰龙驹寨。

龙驹寨居丹江北岸,凤凰山(一称鸡冠山)之阳,为古水陆码头,南北货物集转要地。北通秦晋,南结吴楚,水至襄阳,陆入关辅,为当时繁华巨镇。东南货物,由长江入汉水再由丹江至此,分运陕、晋、甘、宁。西北各地货物,亦经此地转运东南各省,龙驹寨至为要地。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水趋襄阳,陆入关辅,南北辐辏,一巨镇也。

金商洛镇

在丹凤县商镇。金商洛镇,据《金史·地理志》记载,商洛县(金海陵王完颜亮)贞元二年(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废为镇。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商洛镇即隋故商洛县。

史书记载,战国时公孙鞅给秦立战功,秦孝公二十二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前340年)封鞅于商,称为商鞅,或称商君,他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其封地就在此镇。

四皓祠

在丹凤县商镇。四皓祠,是祈祀秦代四位贤达皓首老叟之专祠宇,故称四皓祠。

据《魏书·地理志》记载,上洛县(今商洛市)有四皓祠。《四皓庙碑记》载,《易》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先生避秦知亡也,知存也,应孝惠之聘安刘,知进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备,而正在其中矣。

据《史记·留侯世家》索隐引《陈留志》说:“园公,姓庾,字宣明,居园中,因以为号。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修道,故号夏黄公。甪里先生河内轵人,太伯之后,姓周名术,字元道,京师号曰霸上先生,一曰甪里先生。绮里季,姓吴,名实,字子实”。此四人皆鹤发童颜80多岁,秦末避其乱世而隐居于商山,传说汉惠帝刘盈在隐居之地建祠庙以纪念之。现有房屋18间,为清代建筑,1982年雨多庙有损,翌年修复。并新建四皓碑林,罗致国内外名家有关四皓的宝墨和邓州出土的“商山四皓”画像砖以及日本和韩国之有关四皓图和画像等碑石50余块。

元钱惟善《商山四皓诗》云:

已剖巴陵桔,犹歌商岭芝。

避秦非避汉,一出系安危。

唐白居易《题四皓庙诗》曰:

卧逃秦乱起安刘,舒卷如云得自由。

若有精灵应笑我,不成一事谪江州。

唐代许浑《题四老庙诗》曰:

峨峨商岭采芝人,雪顶霜髯虎豹茵。

山酒一壶歌一曲,汉家天子忌功臣。

避秦安乱出蓝关,松桂花荫满旧山。

自是无人有归意,白云常在水潺潺。

船帮会馆

在丹凤县治龙驹寨镇,船帮会馆,建筑华丽,工艺精湛,优美壮丽,称为花庙。正面牌楼,正中大书“明王宫”3个大字。

花庙,据传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余年。至明神宗朱翊钧万历、清圣祖玄烨康熙、清文宗奕咸丰年间三次修葺。今存建筑为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又名平浪宫。

当时,这里为水陆码头,南北通道,有盐帮、瓷器帮、黄帮、河南帮、坐地帮以及船帮等8大帮会,其中7个是经商帮会,资财颇富,唯船帮穷困,7帮皆建会馆,船帮常寄人篱下,500名船户会员,为了修建会馆,商定每运一件货物,从报酬中提取3枚铜钱,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聘请名技高艺,建筑雕刻,终于在龙驹寨建成了这座代表劳动船工的船帮会馆。

花庙坐北向南,面临丹江,东西两壁峙墙,犹如刀切剑削,两条青龙雄踞墙顶,下有江水起波,乘风破浪,腾云欲飞。中建一座戏楼,取名花戏楼,奇特秀丽,四面飞檐,八角翅翼,犹如雄鹰展翅,恰似画眉抖尾。会馆用琉璃砖瓦盖成,耀眼夺目,雕梁画栋,颇为雄伟。它的梁、柱、窗、柁,皆有木刻浮雕,有山川河流,楼台亭阁,车马船舶,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耕者扶犁,樵者负薪,书生奋读,赤壁夜游,士农工商,其形象逼真,颇富浓郁的生活气息。

解放后,当地政府重视古迹保护,几次修葺,尤以1978年修葺较为全面。修葺后的花庙,牌楼之后是戏楼,楼上方中为钟楼,两厢为鼓楼,重檐并阁,和谐玲珑,各楼脊皆以景德镇名瓷筑造,斑驳陆离。其戏楼横额悬“秦镜楼”巨字匾额,意取秦镜可照妖邪,正善心腑。传说秦始皇嬴政称帝时,置镜于殿上,可照见上殿参拜者的五脏六腑,此楼演戏,高台教化,犹如秦镜,照教恶人从善。

古代这里祈明王,明王乃南宋末时最后小皇帝赵昺,8岁为帝位,被元军逼至大海中崖山,陆秀夫当时为宰相,兵败不屈,抱赵昺投海而死。传说他死后化为蛟龙,能在海上江里平息风浪,船帮行舟,以祈平安,虔诚敬奉,故牌楼正中有“明王宫”之故。秦镜楼是给明王唱戏的戏楼,甚为宽敞,长达36米,进深11米,台口8米,广场可容万人看戏。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屯兵商洛山中,曾在楼前操练兵马;太平天国赖文光征战商州,曾在楼下宿营;红25军1935年转战商洛,曾在楼前开过大会,因之这里不唯是一处古迹,还是一处革命纪念地。

船帮会馆(花庙)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郎庙

在丹凤县棣花乡农科村。二郎庙建于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三年(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四年,1211年),风格雍容典雅,为金、宋建筑艺术之合璧,历经5次重修,但仍保留金代建筑风格。

二郎庙庙周有台阶,宽达1.1米,高达米许,正中台阶3层,庙堂3间,中开间4米,两次间1米多,入深7米多,檐柱3米多,屋顶为歇山转角式,上覆琉璃瓦,屋脊饰兽吻,高约1米,宽有5米,为陕西省内为数极少的金代建筑之一。

与二郎庙并列的还有1座关帝庙,建筑年代和风格,与二郎无异,亦为金代所建。在两庙的外墙上,有中国工农红军所刷标语:“为创建陕西苏维埃政权而战”,“建立陕西苏维埃政府”,此为红25军北上抗日先遣部队司令部所书,时在1933年,至今仍存,奈因年长日久,字迹已较模糊不真。而今,两庙由当代作家,商州人贾平凹书匾额悬于门额。

龙潭

在丹凤县涌峪乡涌峪河。有民间传说故事说,秦二世嬴胡亥时,楚兵入秦,潭中出龙驹,项羽得之,名乌骓马,故称丹凤县治地曰龙驹寨。

龙潭上有潭瀑,飞水直下,水花四溅,喷珠撒玉,为古商州十胜之一。

黄龙洞

在丹凤县铁峪铺镇花魁村寨子沟半山腰。黄龙洞为丹凤待开发的一处景点,内有主、支小洞和洞厅,有暗河,有洞水长年形成的钟乳石。有人说约有两公里长,今尚无人探到底,2002年6月22日东方登山队一行13人曾探过此洞,只因洞内放射元素超标,罢兵而回。

黄龙洞为丹凤县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江石

在丹凤县境内丹江之滨。镇江石为一特大天然石,置之丹水之滨,水到此让道,冲它不动,人称镇江石。

镇江石,石大盈间,高可逾楼,为丹江之一景,近年丹凤县开发丹江漂流旅游新项目,招引了省内外许多游人,欣赏商洛山区,丹江河边大自然风光,游船到此,常常停流而观赏,赞赏大自然之巨功。

卢洛县治故地

在丹凤县峦庄乡。卢洛县治故地中国是共产党在此建立卢洛县的地址。

峦庄,高山峻岭,峰峦耸翠,小河潺潺,绕镇而过,山花烂漫,百鸟唱鸣,交通不便,距城较远,是一处“世外桃源”。

1933年,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红25军长征时,曾到达商州,这里为红军所占据。1946年,这里为豫鄂陕边区之地,这年夏天,豫鄂陕边区二分区司令员巩得芳,将李先念司令员率领的中原解放军,接到商州,在峦庄成立边区卢洛县,辖地今陕西丹凤、洛南和河南卢氏三县部分山区地,县政府驻今丹凤峦庄。而今,峦庄为乡政府所在地,为革命纪念地之一。

四皓墓

在丹凤县商镇丹江之滨,商山脚下,312国道旁边。四皓墓,在此为三皓之墓,即东园公庾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三皓的葬地,至于甪里先生周术墓在商州市五峰山。

四皓墓,古柏森森,墓有巨碑,上刻商山四皓。相传昔者行人到此,武将下马,文官下轿,以示敬意,并须向墓冢肃然致礼。隔丹江对岸,即是四皓庙,墓庙遥相呼应,皆为古迹。

唐李白《过四皓墓诗》曰:

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园绮复安在,云萝尚宛然。

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伊昔练金鼎,何年闭玉泉。

陇寒唯有月,松古渐无烟。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

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商南县商南县

龙虎山

在商南县城东北与西方各一里处。龙虎山是龙山与虎山的合称。

龙山位于城关镇东北一里处,其形似龙,故有此名。虎山位于城关镇西一里处,其状如虎,故有此名。二山如龙似虎,互相对峙,以卫县城。据《通志》记载:龙山蜿蜒高耸,状如龙盘,与虎山对峙;虎山在县西一里,蹲踞如虎。

龙虎山为商南之名山。

在商南县城关镇东北20公里处。甪山因甪里先生隐居于此,故名甪山。

据《通志》记载,发脉终南,旁连秦岭,双峰峻耸,汉甪里先生隐处。

甪里,一作角里,秦末汉初隐士,为商山四皓之一,据《史记·留侯世家》:甪里先生姓周,名术,字元道,太伯之后。今商州和丹凤县皆有四皓庙和四皓墓。甪里先生墓在商州五峰山。

金钟山

在商南县富水镇南3公里处。金钟山由北向南逶迤,层峦叠嶂,参差有致,绵亘20余里,生龙寨为金钟山之主峰,山东侧为富水河,从河边仰望此山,蜿蜒成龙,仰望主峰,高崖峻壁,山势奇峭,主峰突兀,似苍鹰捕食状,为富水著名景观之一。

金钟山,山顶有著名金钟寺,寺为3进,依山而筑,自南至北1殿1阶,这里寺庙巍然,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有山门、灵官殿、鼓楼、钟楼、客堂、百子堂、祖师殿、斗母宫、观音阁等建筑。

传说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辗转商洛山中时,曾以金钟山主峰生龙寨为司令部,建立“九里十三寨”。在主峰主寨,夫人王氏生一男孩,李自成遂称此为生龙寨。这里斗母宫所祈的王母娘娘,当地人云即为李自成夫人王氏。还传说,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遇害,噩耗传至金钟山主寨,王夫人痛哭而泣,悬梁自尽,埋在了山主峰西北山垭间,因之山垭称为西宫垭。而今山下东边还有王家楼和王家庄二村,恐疑为李自成王夫人的娘家。近几年在平整农田时挖出一处古墓,纷传为王夫人之墓。

据《商南县志》记载,清仁宗颙琰嘉庆十五年(1810年),余砚还承坚壁清野之谕,修筑过金钟山寨,在山顶沿山脊建有3尺宽7尺高的石围墙,并筑砌进山城门,而今遗址还在目。

生龙寨

在商南县富水镇南3公里金钟山上。生龙寨是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李自成在商洛山中据点之一,因妾在此生一男儿,故名生龙寨。

生龙寨地处富水关南,富水河西,此地崖高峻峭,主峰兀立,状若苍鹰捕食。此山名金钟山,自北向东南逶迤,层峦叠嶂,绵亘20余里,生龙寨为此山之主峰,三面悬崖,无路通过,只有由西而南一条羊肠小道,攀藤扶崖而上,方可登临绝顶。寨顶以巨石围城,城垣宽3尺,高7尺,金钟寺古庙即在此间,庙为3进,凌空而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依山就势,自南而北,1殿1阶,逐级而上,先为山门,次为灵官殿、鼓楼、钟楼、客堂、百子堂、祖师殿、斗母宫,最后是观音阁。寨上有李自成驻军所遗留的石碓、石碾、礌石、滚木残迹。

据《商南县志》记载,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李自成及满天星等由商南入武关;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初四日,潼关原之战,李自成失利,进入商洛山中,贺人龙同降将蝎子块追李自成,俘其妻,自成仅与18人遁入商洛山中。崇祯十二年(1639年)九月,李自成又与明参将郑国栋、都司艾文彬,大战于军岭川(今商州麻池河乡军岭山附近之川道),败北,又东下商南,奔走至金钟山和富水河,沿河两岸建立了燕翅形九里十三寨、铁匠营、后营、将军营、点将台等。李自成的指挥部就设在山寨顶上金钟寺内,后营在主寨南300米山岭上,主寨北500米山上设擂鼓台。这时富水王财东见李自成军纪严明,秋毫无犯,闯王声誉良好,遂将其女许予李自成为妾,称娘娘,崇祯十三年(1640年)秋生一男,就这样把金钟山寨改为生龙寨沿用至今。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潼关兵败,率众奔豫楚。顺治二年(大顺永昌二年,1645年)正月,过商南,从富水关出马蹄店,屯营马鞍山。就在这年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当地地主武装杀害。这时,生龙寨上的王娘娘,闻噩耗悬梁自尽,民众埋在寨西北一山垭东侧,遂改此山垭为西宫垭流传至今。

此外,人们还传说,生龙寨金钟寺中斗母殿内所供奉的王母娘娘,就是李自成的王夫人,此雕像为檀香木所刻,各关节以柳钉所穿,活动自如,每逢金钟寺庙会,寺之住持就将王娘娘搀扶下山看戏,故而引来众多善男信女膜拜烧香,广施钱财。

梳洗楼

在商南县月亮湾5里许的石峰上。梳洗楼,民间传说《封神演义》中的苏妲己,未入殷纣王皇宫前,曾经在此梳洗打扮,故有此名。

梳洗楼,位于一座层起若怪石垒成的石峰上,有富丽堂皇的宫殿,有玉柱挺立的梳妆台,还有傍依其旁的箱笼盆盂,一切皆为天然生成。梳妆台,高有丈许,上粗下细,犹如石笋傲立峰顶,人们望而生畏。

这里佳景常住,楼北有犀牛望月,楼东有二龙戏珠,西南有两城夹一河,船从城中过的古堡遗迹,自从有人发现了这处美景以后,便成了风景观赏胜地,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初九日,明代大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就旅行到商南,“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欲仙也”。当晚泊于山崖之下。第二天,他下莲滩,过百姓滩,出蜀西楼,他所说的蜀西楼,就是这里的梳洗楼。他在商洛旅行了7天,行程400多里,三月初十日,他就是从梳洗楼出了商南地面。

前人有诗描述梳洗楼曰:

高楼临水净尘埃,古石玲珑作镜台。

楚秦云山开阔处,一帆飞去一帆来。

白浪街

在商南县白浪镇。白浪街由陕西白浪镇、湖北(郧县白浪镇)和河南(淅川县荆紫关镇)三省共有之小街镇,它形成于清仁宗颙琰嘉庆(1796—1820年)年间,至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东距名关荆紫关两公里地,是一座闻名遐迩的“鸡鸣听三省”和“一脚踏三省”之地,街道长500米许,其西属商南,街南属郧县,街东属淅川,三省民众同居一条街,共饮一井水,其口音习俗而各异,商南有陕西的风俗,淅川有河南的习惯,郧县则有湖北的民情。街道中心,有一巨柳,这里街心有一座界碑楼,为三棱状,高3米,三面镶碑石,介绍各省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界碑下即三省石,树下竖立的三省石,高出地面二尺许,也是三棱,面向三省,各省历代遵守,互不侵犯。游人至此,常常脚踏三省界石,体验感受,摄影留念。

白浪街有民众歌谣曰:

鸡鸣犬吠听三省,土地毗连屋同脊,

三省共饮一井水,亲爱和睦一家人。

花子潭

在商南县城西南百余里处。花子潭,据《商南县志》记载,有3潭相连,俱在石上,每潭周10余丈,两旁悬崖下瞰,形势甚险。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亦名风、雨、雷潭。

金丝峡

在商南县太吉河镇境内。金丝峡是近年发现的一处神、幽、秀、奇为特点的窄峡谷,这里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悠久,集湖、潭、洞、瀑、峰、石、云为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金丝峡因有金丝猴出没于此,故名。其峡分白龙峡(北峡、七里峡)、青龙峡(东峡)、黑龙峡(西峡)。景点有石燕寨、马跑泉、水帘泉、宝镜潭、仙鹤峰、石人峰、蟒洞、连心洞、太平洞、九曲十八湾,山洞套水洞,单太平洞内就有8个秀石溶洞相连,长一里许,可容两万余人,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洞外古木参天,各类树种就有120多种,各类中药材就有1000多种,各种珍禽走兽就有60多种,原始生态资源甚为丰富,自然风景美轮美奂,是一处未开发的处女风景区,该县正在招商引资予以开发,不久将来大峡将成为旅游考察的胜地。

商南八景

在商南县境内。商南八景,即:

甪山笋秀洞水鼓音文碧叠翠富水夹云

大岭冠盖高楼梳洗盐池鸟迹沐河冰瑞

富水驿

在商南县富水镇。富水驿为古时驿站,古名阳城驿,后改富水驿。

富水,这里为一小盆地,气候温和,地壤肥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为商南之风水宝地。据唐《村牧诗自注》载,本名阳城驿,名与杨谏议同,因疏改为富水。

此外,富水还有关名,距城东15公里,亦即此地。

韩文公亭遗址

在商南县皂角铺。文公亭是为纪念唐代文人韩愈而建。韩愈被贬潮州,从商洛道经过,遇赦回京城长安(今西安市),也从原路经过,并在此休息,后人建亭以资纪念之。

韩愈亡女墓

在商南县皂角铺。亡女墓,是唐代大文人韩愈的四女儿韩挐的葬地。韩愈被贬潮州,四女随从,行至中途商山道上有病,病故葬此。第二年韩愈遇赦回京城长安,仍经商山道上,行至此地,哭泣悼亡四女,肝裂肠断,噙泪写出《层峰驿过亡女墓留题驿梁》。原诗为:

数椽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

惊恐人心身已病,抉舁沿路众知难。

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唯闻饭一盘。

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愧泪阑干。

山阳县山阳县

天竺山

在山阳县南宽坪乡。天竺山古名天柱山。据《隋书·地理志》记载,上津县有天柱山。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一名牛山,在上津县北五十里。据《名山记》记载,上津天柱山,绝崖壁立,秀出众岭,有穴名游仙洞,洞口有竹,寒风凛然,人不敢入。据《西安府志》记载,天柱山一名天竺山,唐罗公远、宋邵雍皆隐于此。按:邵雍为北宋的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隐居苏门山、天竺山、百源等处,世称百源先生,他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参入道教思想,发明象数之学,亦即先天学。

天竺山,盛产天竺翠峰竺仙茶,味、色俱佳,荣获陕西省茶叶协会名优绿茶推荐饮品。远在唐代,大诗人元稹就有“茶香叶嫩芽,知醉后其堪夸”之赞句。

翠屏山

在山阳县城南3里处,翠屏山山势隔县河罗列南面,青翠如屏,故名翠屏山。翠屏山,据《通志》记载,势如屏列,山北有湘子洞,内有石窦,四时不涸。

大山

在山阳县城西南45公里处。大山,据《通志》记载,峰峦高耸,甲于诸山。其西有惠家洞,前后有门,门高5尺,宽10丈余,可容三四十家。东有杨仙洞,一名杨善洞,昔人避寇处。

三凤山

在山阳县城西百余里。三凤山,据《县志》记载,中有72洞,又有仙人崖,苍壁数百仞,壁间曾有锤凿,樵者见之,呼曰:尔仙人耶。其人即化为石。

天蓬寨

在山阳县黄龙乡姬家河村天蓬山上。天蓬寨也称天门寨,海拔1000余米,濒临白茅峡,峡中有72岩洞,峡长20余公里,山高水长,风景优美。

天蓬寨,传说构筑于清嘉庆年间,以石砌成,基础土夯,基宽1.8米,基高1.5米,墙高3米许,设西、北两寨门,西门至今完好,门上瞭望窗口也好,北门坍塌。寨内街道宽4—5米,长300余米,寨堡三面陡壁,只南面接连山体,地势十分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丰阳关

在山阳县漫川镇。丰阳关,据《一统志》记载:“即故漫川县,明洪武初置巡司于丰阳镇。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三年(1477年)移驻此,仍名丰阳巡司,今裁。”即今山阳县漫川关。据《通志》记载,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年),秦苻雄遣苻菁略上洛(今商州市),立荆州于丰阳川,即丰阳关。

丰阳关地处金钱河,古为鄂秦之通路,为山阳通往郧西的水陆码头。此地气候温热,盛产桔米山货,漫川关的龙须草,颇为著名,经济价值甚大。此外这里周围大小山岭还有许多关于杨八姐的传说。

丰阳塔

在山阳县城关镇苍龙山下。丰阳塔因地处古丰阳县(今山阳县)城西门外,以丰阳县名而名塔。

丰阳塔建于唐高宗李治永徽三年(652年),故又称唐塔。传说塔原为9层,地震毁上3层,现为6层六角,为奇特的橄榄形,中间粗,上下两头较细,高21米,周围1526米,塔身砖雕图饰精美,刻有动植物花草图案。此塔的筑造打破古时筑塔之常规,它不用白灰砂浆黏结,而用当地之黄泥,在造塔史上,实属罕见。

关于此塔的来历,民间还有一则传说,相传此塔所在地为苍龙山,苍者,雄也;隔丰水河也有一山,名云台山,也叫雌龙山,雌雄二龙,相望而爱,不能到一起,后经中间小媒山撮合夜晚河边幽会,两龙拥抱良久,挡住河水,冲毁良田房舍,此时天神空中过时发现,令它俩不可儿女情长,去害良民,雌龙接受忠告,躺在原处不动,雄龙还难舍旧情,晚上还要偷情渡河,眼看龙头将伸到河边,愤怒的天神猛然扔下他的拐杖,插在雄龙头上,这拐杖就变成了丰阳塔,永远镇住了苍龙。对教唆的媒山,也给了惩罚,以天剑割裂了多说话的嘴,直到现在媒山的山嘴还留有3道剑劈之痕迹。

白龙洞

在山阳县西泉乡山崖上。白龙洞,据《陕西通志》说:在红崖寨山中,洞口如瓮,燃炬而进,膝行里许,有石室一区,后壁一池,如斗大,祷雨辄应,虽盛暑而寒如冬。

据《中国名胜词典》说:洞门为枣核形,高4米,宽3米,洞内呈三角形,长70米,宽15米,高17米,洞中景致十分奇特,在石灰岩的钟乳石上,雕出石塔、石佛、石罗汉以及山形和天桥等艺术品。

白龙洞,洞中有一条白龙,这是洞所命名的由来,白龙长约数丈,蜿蜒洞内,可是头、身、尾分为三段,民间传说白龙守洞未尽其责,被凡人闯入洞中,“上级”惩罚,剑砍三断。此外,洞内还有一些古碑石刻,点缀记述白龙洞,洞为山阳神奇幽邃的名胜地。

鱼洞

在山阳县漫川镇黄家洼。鱼洞位于黄家洼金钱河山根,洞很小,但终年向出流水,洞口较地面高,每年清明,洞内便向外流出鱼群,一夜之间竟能流出上千斤鱼,一般鱼的重量在半斤到一二斤,从清明一直出到谷雨,长达半月之久,因之当地人称天然鱼塘。

仙人龛

在山阳县西北5里处。仙人龛,据《通志》记载,宋邵宗侨寓旬月,龛有勒石。

月亮洞

在山阳县合河乡。月亮洞相传嫦娥奔月曾避雨于此,故名月亮洞。洞长5600米,洞口很小,只能容一人而进,但进入里面,洞厅甚为宽敞,宽处有30余米,高达50余米,犹如一座殿堂。洞有大小两洞厅,大者曰月亮洞,小者曰玉兔洞,二者可通,进入洞内,过一段有一彩色钟乳石形成的龙门,绚丽多彩。洞内有各种象形的钟乳石,诸如:罗汉群、勇士、蘑菇、海蜇等等,月亮洞真是一座自然宝库。相传洞有9重,今已探明5重,3000多米,不久即可全部探明。由山下蹬石磴1000余级,方可到达洞口,今西安驻有旅行社和景区办事处,专门组织参观此洞。

丰川泉

在山阳县王阎乡丰川村。丰川泉是一处三潮水,它是定时潮涌出水、像报时器一样,每天9时、13时、18时3次涌出泉水,在早20年前出水一个小时,近年出水40分到50分钟。出水前,泉洞先有金属悦耳之音乐,音乐持续五六分钟后即愈小愈远去之音声,这时水便哗哗涌出,这种间歇泉在当地还是少见的。

山阳奇木

在山阳县境内。有一株400余年树龄的奇树,树身高大,枝繁叶茂,结三层果实,躯干为栗子树;上层是桂花、松柏;中层是核桃、大枣、橘子;下层是桃、石榴。这棵树春季鲜花满树,秋季果实累累,冬季松柏青青,蔚为壮观,真乃奇木也。

战国楚墓

在山阳县鹃岭村葫芦凸梁头上。战国楚墓在这里发现5座,墓型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深2—2.8米,墓宽1.1—1.8米,墓主人为仰身直肢葬式,其中1墓中葬2人,其余4墓均葬1人。又其中除1墓为东西方向外,其他4墓均为南北方向,头南脚北,葬具多为髹漆棺木,分棺椁墓和单棺墓。陪葬文物有鼎、剑、戈、樽等铜器,还有陶器的鼎、敦、壶、豆等。

战国楚墓的发现与发掘,对研究这一地区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将楚国的边域,由今丹凤古城向西南延伸百里,使我们对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所处的地位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镇安县镇安县

天书山

在镇安县城北40公里处。天书山,传说宋代清官寇准曾在此得天书,故名。

天书山,据《通志》记载,宋真宗时,知永兴军(治所在今西安市)寇准,得天书于乾佑山中,即此。

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宋真宗赵恒天禧三年(1019年)春二月,得天书于乾佑山。

关于天书情况,由排挤寇准的宰相王钦若,劝皇帝宋真宗赵恒造作天书,封禅泰山,号为大功业。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春二月,真宗赵恒驾崩,冬十月葬真宗于河南今巩义市的永定陵,并以天书殉葬之。

北阳山

在镇安县城东南75公里。北阳山,据《通志》记载,内有石洞,与楚之上津接界。

南阳山

在镇安县东南境内,在北阳山附近。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南阳山相传汉张良曾寓此,中有子房洞。

塔云山

在镇安县松柏乡。塔云山平地而起,其形如塔,故有此名。山顶有塔云山寺,山腰有南天门、西天门、中天门,皆缭绕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

塔云山寺建于山顶,其顶不足4平方米,上面横置两条大石条,寺即建在大石条上面,四壁悬空,四角挂铜铃,风曳摇动,发出幽鸣,传闻10里,称得一处悬空寺。

山下有寺院两座,占地10余亩,寺门各悬挂玉皇寺和贤像馆寺的匾额,内保存大小佛像40余尊,大者高2米,小者仅尺余,其中有木雕、石雕、泥塑,其工艺细腻而厚重,形象逼真而各异,堪称艺术珍品。

青铜关

在镇安县乾佑河下游。青铜关又名青藤关,地势依山傍水,形势非常险要,风景自然优美。

唐代诗人贾岛诗曰:

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无有半里平。

宜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哪堪行。

云盖寺

在镇安县云盖寺镇云盖岭上。云盖寺建于唐代,据《一统志》记载,唐(宣宗李忱)大中(847—859年)初,僧妙达所建,殿宇宏丽,遗址犹存。据《商州志》记载,明(英宗朱祁镇)正统(1436—1449年)中重修。

云盖寺,唐代寺庙宏伟,鼎盛之时有9楼18殿,僧舍1000余间,是一处偌大的建筑群。这里左有瀑布泉,泉水自悬崖喷泻而下,犹如白练空中飘扬,喷珠溅玉,蔚为壮观;右有白侍郎洞,洞甚古奇,传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诗人贾岛唱和处。而今云盖寺仍留有古色古香的潄玉亭、招凉亭等。

白居易《云盖寺寻无本上人不遇》诗曰:

长老何方去,下山化瓦梁。

分明云盖寺,哪须瓦与梁。

愿言休托钵,施主是穹苍。

贾岛《夜宿云盖寺》诗曰:

床头枕是溪头石,厨里泉通竹里池。

宿客未眠过夜半,忽闻山水到来时。

唐太宗李世民《游云盖寺诗》曰:

东望香炉山,西观瀑布水。

正统三千丈,奔催数十里。

鱼洞泉

在镇安县高峰镇鱼洞村。鱼洞泉泉水出自山崖底部,洞口25厘米宽,1000厘米长,呈矩形山洞,泉水涌出,发出咕咚咕咚的音响,四季长流,汇为鱼洞河,清澈见底,最大流量为10立方米/秒,最小也在0.2立方米/秒,1978年在此建成装机容量为40千瓦的发电站,以供该村照明和农业等用电。

鱼洞泉,泉水奇异,冬暖夏凉,夏天水温6度左右,冬天16度左右,冬天泉水口上空白雾一团,形成这里美景一道。泉水有少量元学微量元素,对人体有益,长饮可以延年益寿,饮此泉水的张家院子,农户有20多户,百十口人,普遍健康长寿,平均年龄都在75岁以上,因之人称此泉为长寿泉。

十里杜鹃岭

在镇安县杨泗乡宽坪梁。十里杜鹃岭是人们对宽坪梁的美称,这里梁之北坡,有一条长达10里之杜鹃花带,每年开花,异彩纷呈,有桃红、粉红、紫红、粉白、鹅黄诸色,分外妖娆。

杜鹃花也称映山红,他地的杜鹃,多为灌木;而这里的杜鹃,多为乔木。大树碗口粗,多年生植物,花状如松果,大者直径尺许,每朵大花又由十几朵小花瓣组成,花期月余,每年4月前后开花,先山上,依次山下,树叶四季长青,开花时期,红绿相衬,甚为壮观。据有关专家谈,像这样大的乔木杜鹃花带,在长江南北都是不可多见的,形成镇安一道自然景观。

柞水县柞水县

佛爷洞

在柞水县石瓮乡呼应山腰。佛爷洞是一个天然大溶洞,有洞楼3层:1层有转景楼;2层有塔群,大者状如西安大雁塔,塔下有唐僧八戒等人;3层有佛浴池和罗汉山,大罗汉丈余,小者盈尺,形态肤色各异。洞内还有丰富多彩的钟乳石,其状如双柱擎天,帘幔拂地,似仙似佛,似莲似笋,似猴似人,似龙似凤,等等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而今,柞水县拨付专款予以修葺,以水泥砌就洞口,雕刻对联为:碧峰伴古洞;奇姿天工成。佛爷洞已列入陕西省级风景名区。在1999年的五一节前,还在佛爷洞口雕塑一尊高8米金光灿灿的弥勒大佛,并将洞口也改为大佛袈裟的袖口,游人从此进入,无不感到奇妙新趣。

出鱼洞

在柞水县石瓮乡。出鱼洞是一个奇特的天然洞窟,每年3月春暖花开时,群鱼由洞内游出,形成鱼队。

风洞

在柞水县石瓮乡。风洞为一个天然形成的风景洞,洞长1公里,洞中风声呼呼,终年不绝。洞内除风外,尚有泉水叮咚,终年不断。洞内有大厅,厅旁有小洞十数个,其中一小洞,蝙蝠吱吱尖叫,入之乱撞游人,甚有乐趣。

据《柞水县志》记,洞内可容数万人,水亦饮数万人不竭。入其中,有一天门、二天门、黑龙潭、莲花池、百亩田诸胜迹,其他玲珑诡异,目不睱接。同书又载,明代有陈、杨二道士,持烛背粮,相携进洞探险,在此垒一石棺坐化而死。洞内景观还有老虎口、过风楼、阎王砭、万人坑、迷魂阵和二龙潭。

天洞

在柞水县石瓮乡呼应山佛爷洞附近。天洞有3道门,即:地门、天门和中门。进入天门,到玉皇殿,天庭钟乳倒挂,地面为卧牛坐虎,第一、二殿之交有石塔林,侧有王母娘娘洗澡池,水清见底。洞最佳处有龙宫,可容数千人,内有大、小龙池多处,皆有石龙盘甲耀鳞欲动之状。

百神洞

在柞水县石瓮乡乾佑河西岸。百神洞内有一大厅,可容万人。由正厅左方下伸一斜坡,一只石龟守门,门内有潭,潭中有两条巨龙,头顶一石球,称之为二龙戏珠。并有莲花池,石藕一片相连。深处有黄龙和黑龙二潭,点缀在一个巨大的龙头两侧,临此观之,犹入海底龙宫。

洞口立石碑记述曰:洞中水流潺潺,深不见底,钟乳结成龙虎形,鳞甲逼肖,颇具灵迹。

雨瑕洞

在柞水县石瓮乡。雨瑕洞为柞水溶洞群中之一洞,属陕西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员。

亚洲一号隧道

在柞水县境内西康铁路营盘车站之北。亚洲一号隧道是西安到安康铁路在秦岭中所开凿的秦岭隧道,它北起西安市长安区,南出柞水县,位于西安南50公里,隧道由两座单线隧道组成,两线平行间隔30米,隧道均长185公里,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座长隧道,在亚洲也是名列第一,在世界山岭隧道中为第六位。隧道由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凿建,由1995年1月18日开工,2007年1月20日竣工,是一处人间奇迹。

观音庙

在柞水县省级风景名胜区溶洞旅游区对峰台中。观音庙始建于唐代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后为战争兵燹所毁。

在大力开展新的旅游事业的今天,柞水县人民政府投资40多万元,修复了对峰台观音庙,于1993年6月竣工,使这座历史悠久,充满神话传说的古庙宇,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以其雄奇、崭新的面貌重现在当今游人面前。

红岩寺

在柞水县红岩寺镇。红岩寺建于清仁宗颙琰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寺殿和戏楼共花了6年时间才建成,只因沧海桑田之变,寺庙只存石庙门,而戏楼还保存完好,飞檐挑角,雕梁画栋,壁画考究,是一处清代古建筑。昔日这里的庙会香火旺盛,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此外,听当地老人言传,庙里有古柏一株,为建庙前之古树。

对峰台

在柞水县石瓮乡。对峰台隔河与柞水溶洞群相望,这里奇峰突起,青翠葱蔚,风景美丽。峰顶有平台,面积50平方许,上新建一座观音庙,精巧玲珑。为了使游人登山上台方便,当地有关方面投资新筑一条石阶道沿石阶登上峰顶,凭栏远眺,群山奔涌,河水银练,景致美妙。

张良树

在柞水县凤凰镇子房沟。张良树传说为“汉初三杰”张良手植,树龄至今已逾2000余年。

相传张良在博浪沙刺秦始皇嬴政未遂后,先逃匿下邳(今江苏邳县),后辗转到凤凰咀,见此地风光甚好,民众老实勤劳,安全可靠,遂匿居此处小沟,后人为纪念他,把他居住的小沟称子房沟,把他居住的小村称子房村,沧桑2000多年,地名村名至今未改。故居沧桑之变,荡然无存,且无迹可考,只有手植古树尚存,树高20余米,春开小白花,果如糖李大小,橙色味甜可食,当地人称树王果。老态龙钟,为著名古木,当地政府已挂牌保护。2006年10月28日闫君琴改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