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6.渭南市

书名:陕西名胜概览  作者:解长峰  本章字数:47854 字  创建时间:2021-01-28 14:41

塔山

在渭南市秦岭北麓。塔山是1928年渭华暴动时,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的根据地。

渭华暴动也称渭华起义,这年春天,共产党人刘志丹、谢子长等在渭南、华县一带率领政治保卫队和中心学校的学生1000多人,配合当地农民举行武装起义,成立工农革命军和工农民主政府,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在反动派兵力围攻下失败。失败之后,撤至陕甘边境继续战斗,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而今,塔山成为革命纪念地。

下塔

在渭南市下吉镇。下邽塔始建于唐,为砖筑,宋明皆重修葺,但保持唐塔型制。高10层,23米,底基占地面积32平方米许,层与层之间有砖砌出檐,四面皆有假圆券门,由明代复修至今已有400余年,依然笔立挺拔,雄浑壮观。

塔前有庙宇殿堂,殿内有大铜佛5尊,盘膝坐在铜铸莲花座上,座周莲花瓣上皆铸小佛,小佛共有60多尊,姿态优美,雕铸精巧。

下邽塔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庆安寺塔

在渭南市交斜乡来化村。原为庆安寺之寺塔。又因地处来化村,俗称来化塔。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十二日深夜地震,震中在华县和渭南,波及陕、晋、豫三省毗连地区,当时庆安寺寺毁塔倒。震后三年,嘉靖三十七年,庆安寺僧杨广恩等人,募捐重建寺塔,在第二层南壁上镶嵌1方有关地震的石碣:《大明国陕西西安府渭南县来化里来化镇庆安寺重修宝塔记》:“夫上古设塔时,左有洛水,右驿柳林,于是望景观卜而竖塔于此,特以壮风光,美瞻视,镇四方”。塔高9层,约30余米,方形,空心,仿唐楼阁式砖塔。

庆安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渭南鼓楼

在渭南市区旧县衙门口,渭南鼓楼建于明代,为古代打鼓报时或报警之用。悬有一副对联: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八省”者,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和原绥远省。

六姑泉

在渭南市下吉镇。六姑泉,泉水旺盛,日夜汩流,为此地之名泉。

白居易故里

在渭南市下吉镇。据《辞海》云,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下吉镇)”。

白居易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唐德宗李适贞元年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李纯元和时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唐穆宗李恒长庆初任杭州刺史。唐敬宗李湛宝历初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文诗称世,《与元九书》是他诗论的纲领,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都很有名。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寇准墓

在渭南市官底镇左家村南。寇准墓是北宋宰相、政治家寇准的葬地。

寇准,字平仲,宋代华州下邽(今渭南市官底乡)人,生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961年),“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19岁,举进士”,在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中了进士,后为巴东县令。他“兼资忠义,善断大事”。宋真宗赵恒景德元年(1004年),辽(契丹)军南侵,兵临澶州(今河南濮阳),当时寇准为相,主张抵抗,而参知政事的王钦若主张避敌,密请南迁江南,为寇准所阻,坚持抗战,促使真宗往澶州督战,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射死辽大将萧挞览(一作萧挞凛),与辽订立了“澶渊之盟”而罢兵。史载寇准,五居宰辅,三次为相。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1023年)闰九月卒。生前封莱国公,死后谥忠愍,有《寇忠愍公诗集》。死在雷州(今广东海康)时年纪只有63岁,仕途多舛,心情不佳,身体不适应南方气候水土等多种原因,促成寇准早卒。死后灵柩回原籍途经洛阳时“县人皆设祭哭于路,折竹植地,以挂纸钱,逾月视之,枯竹尽生笋矣”。由此可知老百姓是爱戴忠臣清官的,戏曲有《寇准背靴》、《调寇准》、《潘杨讼》、《寇准假设阴曹》等以传颂爱国、清廉、正义、公道的寇准。灵柩至乡,葬于此地。

墓为南北向,今存土冢,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高4米,冢前有墓碑,碑刻“宋寇莱公墓”。墓周20米之范围内广植林木以护墓冢。

寇准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市韩城市

金城镇

在韩城市治所在地。金城镇,春秋时,晋国称此地为夏阳县;战国时,这里为梁国属地。镇上四合院子颇多,屋舍鳞鳞,整齐清净,素有“小北京”之称,还有“文史名胜之乡”的美誉。是陕西元代建筑保存最多最为完整的城市,也是全国元代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

此镇东门内文庙,犹如北京之故宫,南门外有毓秀桥,犹如北京之卢沟桥,西有梁山为屏障,犹如北京之西山。西门上书“梁奕西襟”门额,由李自成至韩城重书、刻石,落款小字为“大顺永昌元年(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1644年)□□吉旦”镶于西门之上,今碑存韩城市文化馆。

金城镇,除有西梁山为屏障外,东尚有黄河为天堑,北靠赳赳寨,为全城之制高点,只有镇南芝川为唯一的进口,易守难攻,固若金汤。《诗经》上的金城汤池之句,就是指的金城镇。据《幼学故事琼林》记载“金城汤池,谓城池之巩固”,或有云“固若金汤”者,由此而有“金城汤池”之成语。

禹王庙

在韩城市昝村乡周原村。禹王庙也称大禹庙,据《禹贡》载,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为纪念大禹治水凿龙门建此庙,建于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大德五年(1301年),近年又予维修,有献殿、正殿、寝殿等建筑,庙内有彩泥塑神像44尊,天花板有彩画168幅,保存有古神楼5架。墙壁上有“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宴庆图”、“孙悟空收降红孩儿”等古壁画,其古建筑和文物皆具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998年维修后对外正式开放。

禹王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圣庙

在韩城市薛村。三圣庙,因庙内祀三圣而得名。

三圣庙建于元代,为韩城市古代建筑名寺之一。

三圣庙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王庙

在韩城市北10公里的西庄镇。法王庙建于宋真宗赵恒乾兴元年(1022年),为一组木结构古建筑,雕梁画栋,飞檐凌空,斗拱层叠,雕刻精美,殿内藻顶,富丽堂皇。殿顶五脊六兽,琉璃饰品,龙吻、仙人、走兽、交异多姿,形象逼真,颇具独特的民族风采。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正殿)

在韩城市孝义村。关帝庙(正殿)是祈祀蜀国大将关羽的专殿。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州人,东汉末亡命涿郡,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后,从义兄刘备起兵。东汉献帝刘协建安五年(200年),刘备为曹操所败,关羽被俘,极受优礼,封汉寿亭侯。建安十九年(214年)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大意失荆州,兵败被杀。他的忠义为历代统治者所宣扬,并加以神化,尊为关公,封为关帝,通称武圣。

关帝庙正殿建于元代,宽敞大方。

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文庙

在韩城市旧城东端学巷内。文庙始建于元代,今存庙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771年)所重建,据《大明一统志》载,韩城县学于洪武四年在元代旧址上重修。清代修葺。历代所修,皆立碑石以记。

文庙的前照壁为五龙盘绕玻璃影壁,长17米,高4.2米,上有鲤鱼戏浪图案。门外有木牌坊,上书“道冠古今”和“德配天地”。影壁之后,为棂星门,上悬“文庙”匾额。由棂星门至戟门,为第1院落,院内有泮池,池上有双孔石桥,士人入学,游泮于此。过石桥,有古柏参天,树龄700余年,东西有形制不同的碑亭6座,皆坐落有致。过戟门,有主建筑大成殿,非常宏伟大方,面宽3间,暗5间,进深4间,居于石筑台基之上,四周围以栏杆,雕以蟠螭。屋顶以筒瓦覆之,脊兽昂然,为歇山顶。东西有侧庑各13间,此为第2院落。殿后为明伦堂,以花墙所隔,此为第3院落,明伦堂在北,东西有碑林,掌酒司,典库司。明伦堂之后,为尊经阁,阁建在高台之上,为第4院落,阁为此院之主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周以花墙围之,台高3.5米,两侧亦有厢房。全庙共计4院,共有建筑物33座,建筑面积共8100平方米,为陕西现存元代大型古建筑群之一。

韩城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郎庙

在韩城市旧城区。九郎庙本为救郎庙,因音同而转为之。春秋时,晋国宫廷发生了悲剧,后人据之编剧名曰《赵氏孤儿》或曰《搜孤救孤》,有赵武、公孙杵臼、程婴等人坚持正义,救出孤儿,待长大后,以“连环画”说明原委,杀死了掌权的仇人。九郎庙就是为纪念此事而建。《韩城县志》说“韩山,俗呼救郎山,讹呼九郎山,相传程婴藏孤儿处。山之腹,有赵文子(赵武,又名赵文子)祠”。

九郎庙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营庙

在韩城市,为韩城市古庙之一,建筑古朴,宏伟大方。

北营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

在韩城市旧城区。古时特别是自明太祖诏天下建城隍庙以后,各地凡是有府、州、县行政衙门的,也建起相应管阴曹的城隍“衙门”。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照寺

在韩城市昝村乡吴村南,距城区12公里。普照寺,建于元代,因沧桑之变,只留大殿一座,为单檐歇山顶,玻璃脊,布筒瓦,出檐斗拱。檐墙厚1米许,将全部檐柱包于墙中,仅露出柱头,墙身由下向上带有收分。前檐中间开门,次、稍间均为格棂窗。屋架为通檐7架梁,5架梁以下有题记一行,文为:“维大元国奉元路韩城”等字,韩城以下几字年长日久模糊不清,辨认不得。而今拟在此修建元代建筑博物馆。

普照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园觉寺

在韩城市城区。园觉寺,为韩城之古寺,以此寺为中心,建成园觉园,也称金塔园,今为古寺兼风景园林名胜之地。

彰耀寺

在韩城市境内。彰耀寺大殿为韩城市著名古建筑之一,宏丽雄伟。

彰耀寺大殿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殿

在韩城市中学校园内。三清殿为道教殿宇,因供奉道教三清故名。

三清者是指道教之上清、玉清和太清三位神明,此殿建筑于元代,为数百年之古建筑。

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楼

韩城市城内。状元楼是清代状元王杰的故居。王杰,韩城人,字伟人,他才思敏捷,工书善文,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高中状元,名扬天下,官至东阁大学士,任过太子太师。为官耿直清廉,名冠朝班,深得朝野上下赞服,并得乾隆、嘉庆皇帝器重,此二帝曾10多次为他赐匾、题联、赋诗、撰文,赞誉其清勤谨慎,直道立朝。

望河楼

在韩城市旧城区。望河楼因其楼高可望黄河,故名。为韩城古迹之一,为了开发新的旅游文物古迹,韩城市筹集资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对古金城六十多条巷道进行整修的同时,也恢复了昔日的望河楼,楼为楼阁式建筑,甚为高雅。

九间厅

在韩城市区内街南。九间厅为明末农民起义义军闯王李自成在韩城下榻之处,李自成在此曾书金城西门上“梁奕西襟”匾额,时间是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而今九间厅成为韩城市的古迹名胜。

党家村民居

在韩城市区北9公里的泌水河谷中。党家村民居被誉为民居的活化石。

据专家考证,元文宗至顺二年(1334年)有位名为党树轩的农民到此落户,经元、明、清三朝,繁衍致富,农商并举,并且有仕宦,所以大兴土木,逐渐形成如北京四合院而胜似北京四合院的民居群,特别是清文宗奕咸丰元年(1851年)村上富民集资兴建寨堡,使村寨相通,连为一体,时至今日,尚有完整的明、清民居四合院式建筑125座,一般的为砖木结构,青砖砌墙,灰瓦盖顶,木构屋架。有高大的门房,门口有拴马桩、石门墩、上马石,砖雕、木雕、石雕“三雕”俱全,雕花门窗,镂空图案,比北京的四合院要讲究得多。这里除四合院式民居外,还有村的配套建筑古塔、祠堂、节孝牌楼、私塾、看家楼、暗道等。

村中有村史展览室,从这里可知本村明、清有举人、进士5名,秀才44名,几乎半数村民都在封建社会里取得功名。

1988年4月,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刘宝仲教授在美国加州大学举办的国际民居建筑研讨会上,专题介绍了党家村,遂引起世界有关专家的兴趣,美国伊里诺大学教授哈孟德会后专程考察党家村两天。日本专家考察团曾两次到党家村考察,代表团长,九州大学教授,日本民居建筑学会会长青木正夫说:“我去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考察,没见过保护这么完整的古民居村落,党家村可以说是民居建筑的活化石!”还给韩城市里来信,“如今珍贵村落的保存,正在成为世界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家村被认为是极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财富”。

党家村民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毓秀园

在韩城市南郊。毓秀园为清初韩城人云贵巡抚刘荫枢宅的园林,沧桑之变,毓秀园沦没。在发展新的旅游业高潮中,韩城市自筹地方资金,恢复了昔日的毓秀园。园中楼台亭阁,花草树木,甚为雅致。

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时就在这里的居水河上建起一座毓秀桥和三连牌坊。桥长180米,宽4.5米,两侧石栏,东有栏柱101根,西有栏柱99根,柱头饰瓜果,两端雕刻石人坐像以护之。

赳赳寨金塔

在韩城市区城北门外赳赳寨上。赳赳寨金塔建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三年(南宋孝宗赵眘乾道九年,1173年),清代重建,为八角形砖塔,高6层。

赳赳寨金塔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渎碑

在韩城市北门外。河渎碑,为宋代刻立,为祭水神之碑,古有“四渎”,指江、淮、河、济四大名水,河者,指的黄河,此河渎碑系祭黄河水之纪事之古碑。

八路军渡河抗日纪念碑

在韩城市芝川镇黄河渡口的凤凰台上。八路军渡河抗日纪念碑是为纪念八路军总部所属的115师、120师、129师东渡黄河奔上抗日前线而建立的纪念性建筑物。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共8月召开洛川会议,决定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与国民党中央军联合抗日,8—10月间,以上三师在朱德、彭德怀等人领导下,在芝川渡口先后过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1995年,在抗日胜利50周年之际建成,占地4500平方米许,高和宽皆12米,寓意“双十二事变”促进国共合作形成的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的壮举。而今,此碑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龙门

在韩城市龙门镇黄河岸边。龙门是黄河岸边对峙如门阙的黄河长25公里峡谷的出狭口处,据清乾隆《韩城县志》第一卷上记载:两崖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唯神龙可越,故曰龙门。县志还说,龙门山石崖上凿刻“龙门”二大字。据《禹贡》所说,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是禹凿龙门之故地,故又称禹门。关于大禹凿通龙门之记,在《尚书》、《史记》中均有记载。《拾遗记》说,大禹凿龙门时至一空岩,探数十里,幽暗不可復行,禹乃负火而进,有兽状如豕,衔夜明之珠,其光如烛。《三秦记》中鱼跃龙门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据传每年暮春,下游鲤鱼结队而来,欲一举而跃龙门,方可“鱼龙变化”而升天,凡越不过者,有知难而退之,有龙门上丧生之,能跃龙门者,只有72尾。

龙门两岸人民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劳,在龙门两岸建有禹王庙,韩城方面的禹王庙据说是明神宗朱翊鈞万历年间所建,险拔峻秀,其楼台亭阁,雕梁画栋,绚丽异常,可是日寇的炮火毁了人们纪念大禹的禹王庙,庙址今存废墟,唯存抗战前照片珍贵文物。

龙门,是秦晋交通要冲,自古为兵家所争之地,周襄王姬郑七年(秦穆公十五年,晋惠公六年,前645年)秦晋两国“韩原之战”,秦兵从龙门渡黄河击晋,俘虏了晋惠公。隋末,李渊起兵太原,大业十四年(618年),从龙门渡河取关中而有天下。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四年,1126年),金将娄宿在冬季越龙门冰桥而取宋之关中。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顺国永昌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由陕西渡龙门驰骋晋冀,进而入北京推翻明朝。

龙门,夏天浊浪排空,冬天大雪冰封,每到“惊蛰”春暖解冻,河水势大浪猛,所以自古有“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诗景,“禹门春浪”,为韩城八景之一。1972年5月在龙门建起铁路、公路两用桥,主跨度144米,天堑变通途,秦晋两省往来,大为方便。

汉扶荔宫遗址

在韩城市芝川镇南门外司马坡。汉扶荔宫遗址是汉代扶荔宫的所在地。这里为一处高起的丘陵地,东临黄河、涺水,西依梁山,负山临水,风景优美。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300米。在遗址内发现夯土层,地下水管,“宫”字瓦当,“与天无极”、“居室”无纹瓦当,带有“夏阳扶荔宫令壁与天地无极”12个阳纹篆字的字纹方砖,豆器残块等等。

这处遗址的发现,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一些新的可靠而珍贵的资料。

魏长城

在韩城市境内以至华阴。魏长城是战国时魏国为防止西边的秦国而筑的防御性边城墙。

战国初期,国主魏文侯和赵国、韩国一起瓜分了晋国,周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魏文侯四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姬午承认魏、赵、韩为诸侯国。魏国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建立国都。任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令,奖励耕战,兴修水利,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经济政策,稳定“荒年谷”的物价。政治上,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实行“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的政策,国力日强。向西攻取秦之河西(今陕西韩城和渭北黄河西岸)之地,北灭中山国(都于顾,今河北定县),南击败楚国(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夺得大梁(今河南开封市)。

魏国为了防止秦国夺回河西之地,遂在今黄河西岸韩城经龙亭镇城北村等地直到华阴华山北麓玉泉涧西的朝元洞,蜿蜒修长城150余公里,有的地段修筑烽火台,要害地段还设堡寨,派重兵把守。韩城境内约有20余公里,东起城南村,西至阿池村,时隐时现。

而今,城南村向西至城后村一线,有长约10公里的魏长城比较完好,城墙高约5米,宽约8米,夯土层基本均匀,厚8厘米,还能看出当年烽火台的形状。“长城塞雁”为韩城十二景之一。

魏长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故里

在韩城市高门村。距韩城市区10多公里。司马迁故里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家乡所在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谈之子,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丰富学问。初任郎中,汉武帝刘彻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尽史官所藏图书。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书中不少传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高门村东濒黄河,西靠巍山,南临坑水,北有桃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经过两千余年的沧海桑田,但依然还保留有高门祠堂、龙门寨、双牌楼等古建筑。所以,这里既是闻名于世的历史遗迹,又是很美的旅游胜地。

汉太史遗祠

在韩城市嵬东乡徐村。汉太史遗祠是司马迁后人为祭祀司马迁而建,至今祠宇殿堂完好。

相传,汉太史令司马迁因给李陵降蕃辩护而受刑,后人恐诛灭九族,遂族人议决改姓迁居避之,迁至巍山脚下,定村为续村,又怕官府猜疑,取其近音字而为徐村。时长年久,历史变迁,官府不注意,族人遂兴建汉太史遗祠,该祠坐西向东,东西长42米,南北宽15米,山门题刻“汉太史遗祠”5个大字。祠前有清代嘉庆年间所立的《新建碑楼并围墙记》碑,祠内有该家族改姓迁徙之记述。

司马迁祠、墓

在韩城市芝川镇东南的梁山上。距韩城市区11公里许。这里有汉代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之墓和祠。

司马迁祠,亦称司马迁庙,史称司马太史祠,俗称司马庙。前祠后墓,肃穆巍然。芝川河靠梁山而环绕,传说芝川河原名陶渠水,汉武帝刘彻时,在这里得芝草以为祥瑞改名芝水。河上有长长的古石桥,名曰芝阳桥,此桥1936年重建。过桥由石铺之司马坡而上,经“高山仰止”大牌坊,沿石阶而上,再过“河山之阳”牌坊,就是古色古香的牌楼,上书“太史公司马祠”6个大字。祠用砖石依山势砌成4个高台,台与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前3台皆有建筑物,最后1台为墓。

祠堂正院,山门高大,红色花墙,苍松翠柏,青桐古槐,交相辉映,祠堂左为峭壁千尺,右有一峡横截,面对黄河,背负梁山,地势险峻。

祠堂大殿,两座串连,其距不逾1米之远,前殿保存历代石碑,殿内四周镶嵌有59块碑刻,记载了司马迁的身世和功绩。他二十岁开始漫游,南到长沙,至沅湘登九疑山,谒古虞舜陵;在汨水吊屈原之灵;登庐山揽山水之胜;去会稽找大禹会诸侯之所;登姑苏山展望五湖之美;在吴地考察了春申君(黄歇)的故城宫室;在淮阴访问了汉将韩信的故里,实地考察了“胯下桥”;在齐鲁参拜了孔子的阙里;至丰沛瞻望了高祖刘邦的故居;在彭城寻觅楚汉相争的烽烟,这一番游历和考察,丰富了他的学问见识。除以上的传略碑石外,还有重修祠墓的事略碑记以及游人名士的游感诗作刻石等。还有用彩色刻镶的《史记·游侠列传》及《史记》的各种版本。

后殿有司马迁彩色泥塑像1尊,宋代雕塑,高1丈2尺,脸为方形,白面长须,双眉入鬢,身穿红袍,头部偏北,飘洒刚毅,沉着严肃,令人观之起敬。

殿后即墓,墓冢为圆形,系元代修建,墓前立墓碑,有清高宗弘历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太史公墓”5个大字。墓顶有古柏1株,躯干似枯而枝叶茂盛,为独特之景。

1957年祠、墓重新整修,竣工后,郭沫若题诗一首,诗刻在一块方桌大的石板上,字迹雄劲有力。原诗为:

龙门有灵气,钟毓人中龙。

学识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司马迁祠和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武墓、祠

在韩城市苏山上。苏武墓、祠为汉代出使匈奴不辱君命的苏武葬地和供祠。

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人,武帝刘彻天汉元年(前100年)出使匈奴,强被扣留,利诱威胁,终不肯降,送遣北海(今贝加尔湖)令其牧羊,在此受苦,吞毡吃雪,坚持19年不屈。到汉昭帝刘弗陵始元六年(前81年)匈奴与汉和好,才被遣回朝。

据《韩城县志》载,“独兹苏山抔土,虽田夫妤女无不以手加额,爱戴瞻依,寒衣拜扫,如其私亲者。然风雨晦明与太史司马公高冢南北相望,岂非19年之浩气,孤忠贯金石,凌昆岳,振前古,而长存哉”!

奇者,苏山有柏300余株,所有柏枝皆向南倾斜生长,当地有“苏柏南枝”和“司马北望”之传说,简言“南枝”“北望”。所谓北望者,是指司马迁之塑像北望苏武之墓,苏武墓之柏枝向南伸长者,是观望南面的司马迁,两墓南北对峙。

三义坟

在韩城市西南25里堡安村附近。三义坟是中国古典悲剧《赵氏孤儿》中所述救孤儿的三个义士之墓地。他们是晋公孙义士杵臼墓、晋卿赵武子墓和晋程婴义士墓。

在突起的原高处,有墙所围,墙高丈许,若一古寨屹立,墙内约百米见方,傲立3冢,皆立墓碑,为清高宗弘历乾隆年间进士兵部侍郎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稍偏西北中心,是晋卿赵武子墓,墓碑刻文曰:“晋卿赵武子墓”6个大字,并有毕沅落款小字。至东南十余步,是晋公孙义士杵臼墓,墓碑刻文曰:“晋公孙义士杵臼墓”8个大字,亦有毕沅落款小字。距公孙杵臼墓不远,是晋程婴义士墓,墓碑刻文曰:“晋程义士婴墓”6个大字,亦有毕沅落款小字。

据《韩城县志》记载,韩山,俗呼救郎山,讹呼九郎山,相传为程婴藏孤儿处。山之腹,有赵文子祠。韩城市城区建有九郎庙。

梁带村遗址

在韩城市梁带村。梁带村遗址为商周时代的墓地遗址,发掘于2005年,入选2006年“考古十大发现”,有我国商周时期高等级的贵族墓两处,未被盗掘。

梁带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阳县合阳县

梁山和千佛洞

梁山在合阳县王村镇。梁山,《诗经》中有“奕奕梁山”之句。有东、西二峰,东峰最高,为梁山主峰,主峰上有梁山寺,寺后有万佛塔,塔旁有石碾,为当日寺僧舂米之用,寺西有镇风塔、风雨洞,现均塌废。山上有千佛洞,为人工所凿之石窟,凿于唐代,内雕佛像864尊,洞外有明代碑石为游人题咏。千佛洞侧,又有一小洞,中有石床相传为水斋和尚睡观黄河故处。

梁山西峰古柏蓊蔚,山顶有汉武祠,因此峰也称武帝山。传说汉武帝刘彻祀后土于汾阴,驻跸仙宫时,曾游此山,后人故建祠以纪念之。祠创建于汉代,清代大翻修,殿为三开间,木架结构,单檐歇山顶。祠旁有登仙台,邑人康太乙曾赋诗以咏武帝求仙往事。

清顺治二年(1645年)冬,魏天命和康姬卫领导农民武装起义,占据合阳、澄城县城,杀死知县张延禔、靳榜,据梁山,威震渭北。

千佛洞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庙

在合阳县王村镇南王村西北大浴河东岸。真武庙因祀玄帝北方之神,故名。

据《合阳县志》载,南王村岗北有真武庙,明万历时建,大浴水萦其西,左列五洞,亦胜地也。

据主建筑玄武青石殿外《玄武帝庙记》碑载,此庙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年),竣工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历时28年之久。

主建筑青石殿,为陕西省内唯一的一座青石古建筑,高7米许,面宽8米,进深8米,为重檐歇山顶仿木结构,殿门向南,券门浮雕飞龙戏珠图案;两侧抱框浮雕游龙、麒麟、凤嬉牡丹、鹭鹭戏莲;外檐四壁雕刻八仙图案和老子87化生的故事浮雕;殿顶为八卦藻井,正中饰以垂莲柱,八卦各转角处皆饰以小型垂莲柱。券门内有1米许甬道,石门高2米,甬道高2.3米,殿下有青石基础两层,高0.36米,殿内主神为道教之玄武帝君,此外还有玉清、太清、上清、雷神诸神明。

整个建筑坚固雄浑壮丽,为研究明代建筑和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玄武青石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尊经阁

在合阳县人民政府招待所内。尊经阁原为文庙的一部分。据《合阳县志》载,始建于明神朱翊钧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为九脊重檐歇山顶,面宽3间,进深2间,外观3层,最上一层平板方上有转角、柱头、补间3种斗拱,下面两层无补间、斗拱。所有斗拱均为三踩双下昂,昂形作琴面状。柱头无生起,角梁有风铃。最下一层,外绕回廊,下出檐深远,总高16米,整个建筑比例匀称,坚实稳固,庄严雄伟。其南有月台可入阁中,阁为全县城古建筑最高之物,登临可览全城景致。

尊经阁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圣寺塔

在合阳县百良乡中学原寿圣寺内。寿圣寺塔,俗称百良塔,相传建于唐代,亦传建于宋代,据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年(1663年)邑人王又旦《重修寿圣寺浮屠记》说,相传塔建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627—649年)年间,但无碣可考。建于宋代,亦无记载。康熙元年(1662年)八月,阴雨连旬,墙舍倾颓,随即动工,次年告成。据此,今存塔为清代砖塔,塔为密檐式,方形,实心,仿木构建筑,砖饰斗拱,有13层,高30米许,挺拔壮观。

百良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全碑

在合阳县旧莘里村出土。曹全碑为简称,其全称为《郃阳令曹全碑》,为东汉隶书名碑,刻立于东汉灵帝刘宏中平二年(185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初年(1573年)出土,碑记载郃阳(今合阳)县令曹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也反映出郃阳农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书法秀丽而有骨力,为汉隶中著名作品之一。

曹全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汉合文碑

在合阳县西门外路北元代光国寺旧址上。蒙汉合文碑,又名御宝圣旨碑,刻立于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延祐六年(1319年),通高2.35米、宽1米、厚0.31米。碑有座,座长1.40米、宽0.70米、高0.33米。碑圭阴纹线,篆刻“御宝圣旨”四字,两边为阴线刻缠枝蔓草纹。

碑文分上下两部分,上为蒙文,下为汉文,其意一也,是元代皇帝保护此寺的圣旨。此碑的存在,为研究蒙族的历史和蒙汉民族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蒙汉合文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阳古渡

在合阳县夏阳村黄河西岸。夏阳古渡是黄河上的一处古渡口,隔河与山西临猗县吴王渡相对,是黄河岸上古代重要渡口之一。

此地古称西河,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西临强秦,常发生战事。春秋时,秦晋韩原之战、彭衙之战、刳首之战、羁马之战皆发生在这一带。战国时,魏文侯防秦,在西河曾筑长城,历史上有名的将军吴起,曾镇守西河。

楚汉之争,韩信在夏阳曾用木罂缻渡军,直逼魏都安邑,活捉了魏王豹。因之夏阳渡又名木罂渡,或称淮阴渡。

与之相关,夏阳村西山坡有当年韩信屯兵的齐王坪和韩信城。

抗日战争中,夏阳渡一度停渡。抗日战争胜利后到解放,渡口恢复,今仍摆渡。

夏阳瀵

在合阳县夏阳川夏阳村附近黄河边,距河水30米许。这里有5处泉源,即王村瀵、渤池瀵、西鲤瀵、熨斗瀵、小瀵,其中以王村瀵最大,水面20亩许,小瀵周围只有二三十步。

据旧《郃阳县志》记载,从前还有两个较大的瀵,一个叫夏阳瀵,水源很大,“有走马浇朝邑”之说法。据许莲塘《郃阳记略》云:“夏阳瀵在夏阳村东,其流灌及朝邑,相传曾设员跨马巡渠,故又名曰马瀵。”此外,还有东鲤瀵、白泉、灰泉等没于黄河水中。也有一些有关记载瀵水的碑石或题诗碑石。

这里的处女泉,称为天下神泉,人入水不沉,身若置泉眼,泉涌沙动,如绸拂身,誉为“沙浪浴”。泉可疗疾,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公路修通,建医疗设施,如今已成为陕西著名的休养、医疗、旅游的胜地。

福山

在合阳县境内东部黄河之滨。福山,山形似蝎,俗称蝎子山。山上寺院坐落有致,始建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断断续续一直修至清圣祖玄烨康熙六年(1667年)才罢,先后长达72年之久,成为一处幽静参佛和旅游的雅地。

从蝎子尾巴下行,走过亭、月亭、土地亭、石坊,由正门而入,有三义殿、药王殿分立两侧,前行正殿,祀主神如来,两偏殿为送子殿和圣母殿。再后有玉皇殿、文昌殿、三星阁、魁星塔。这里的特点是:佛、道“和平共处”,释、儒“互不干预”,形成一种虽思想相仰但却互相包容依存的平安和谐气氛。

东王珍禽保护区

在合阳县东王乡。东王珍禽保护区是国家一、二类保护珍禽活动的滩涂地。近年来,这里黄河滩一带发现了一类保护的丹顶鹤140多只,黑鹳13只,大鸨20只;二类保护的大天鹅1000只,灰鹤800只。此外,还有大白鹭、赤麻鸭、秋沙鸭、黄鸭、贡鸭、绿头鸭、豆雁、䴙鹈和鸥类等珍禽水鸟数万只。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吴家炎先生曾对此进行了考察,陕西省环保局在此建立黄河湿地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对以上飞禽鸟类予以保护。

千年古桧

在合阳县县城原太清观遗址,今合阳中学校园内。千年古桧据传此树历史比合阳县城还早,人云:“先有太清观,后有合阳县。”古桧为古太清观之原物,距今已有1500年以上的树龄,胸围四抱,高25米。主干笔挺,其表像拧绳分数股螺旋而上,每股又似一束马尾纹理缕缕,躯干4米以下多肿块,仿佛石雕云朵,非常壮观。

澄城县澄城县

澄城乐楼

在澄城县城西街。澄城乐楼建于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三年(797年),当时建两楼,名为钟楼和鼓楼。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年(1582年)增建为3座楼,称为神楼。中楼为主楼,高17米,用32根柱子架梁叠木而成,面宽5间,东西为12.30米,南北为11.40米,下有楼梯,上有回廊。顶为九脊,重檐,三滴水,歇山顶,檐牙高啄,挑角系铃铛。中楼左右,胁立两座小楼,小楼两座相同,为重檐方形十字歇山顶,南北6.50米,东西6.34米,用14根柱子架梁叠木而成。楼顶全覆碧绿琉璃瓦。主楼挺拔高耸,雄伟壮观;次楼飞檐走兽,造型生动。

西楼内有唐代经幢1座,刻立于唐文宗李昂大和四年(830年),圆兽头,仰莲座,高1.48米,周长1.17米,至今经文清晰,完好可读。

神楼北侧有一口大铁钟,铸于金章宗完颜璟明昌三年(南宋光宗赵惇绍熙三年,1192年),钟高1.4米,直径1.2米,壁厚0.12米,重3000公斤左右。钟身铸有《智炬如来心破地狱真言》及《梵书准提神咒》,均为梵、汉两种文字,为研究梵文的珍贵实物资料。

澄城乐楼,为解放后所改,1980年拨专款修葺,1981年4月全部竣工。乐楼的保存和修葺,对研究我国明代古建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澄城乐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精进寺塔

在澄城县城东大街。精进寺塔,据《澄城县志》所载:“精进寺在东门外以南,唐肃宗(李亨)时建,浮屠9级。”此塔为昔精进寺塔,9级,空心,方形,密檐式砖塔,高38米,塔顶有铁刹相轮,日久稍倾。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曾予修葺,每层有隐出柱子和额枋,也有券门,逐层交错。第五层斗拱出两挑,单拱偷心造,既保持唐代风格,又有宋代特点。此塔形似西安大雁塔,庄重雄伟。

精进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晖福寺碑

在澄城县境内。晖福寺碑为北魏时的石刻,为古晖福寺中的碑石,是我国著名石刻之一。现移存于西安市碑林博物馆内。

秦皇行宫遗址

在澄城县刘家洼乡良周村附近。秦皇行宫遗址是战国时代秦国在关中的一处行宫所在地。1994年发现,村外有一处高四五米的长方形夯土台基,这里零散有空心砖、滴水地砖、筒瓦、绳纹瓦和瓦当的碎块,也有整砖、整瓦,有的还有“与天无极”小篆铭文。遗址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其中宫殿密集区约有20万平方米。遗址东、西、北三面各有一条沟,为当年的护城河遗迹,南面无沟,可能是前方,宫为南向,正面有军队守卫。在沟边土层下,还发现古驿道遗址。这里相距魏长城遗址只有6公里,可能是秦始皇嬴政为攻魏而修建的行宫。

秦皇行宫良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铸钱遗址

在澄城县业善乡坡头村。西汉铸钱遗址是西汉官府的铸钱场所,为1979年所发现。有铸钱用的铜范(铸钱的模具),还发现有陶范、五铢钱以及生产钱币所用的铁锅、铁钳、铁铲200余件。其中铜范大小有41件,系阴文范模,状如铲形,字模有“五铢”二字。每件范模重3.2到5.8公斤不等。大铜范有39件,正面中部有凹槽,两边有排气道。钱模四行对称排列共42枚;小铜范2件,正面钱模4行排列共30枚。

从铜范的造型、钱模和五铢钱鉴定,此处遗址是西汉官家铸钱工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遗址比较完整,工具比较齐全,为研究西汉时期铸钱工艺、工序和其生产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白水县白水县

小华山

在白水县城西南20公里处。小华山,壁崖陡峭,犹如刀削,欲登此山,必攀悬空栈道,履阶牵索,其难犹登华山,故有小华山之称。

小华山山势奇雄,山有寺庙,庙有塑像。山有岩洞,洞有奇景,其著称者,有观音洞、齐云洞与希夷岩。山有摩崖,崖有古题,北宋元符中“石罅声中闻漆水,寒云影里见青山”之石刻,为小华山之精英,遗迹清晰,书法苍劲。

小华山之南,相距数十米,有白水河之激流,在此形成夹槽,上有数米之槽边,下有数米之深渊,名曰白龙潭,白水河之水,跌入白龙潭中,浪花四溅,谓之龙潭瀑布,为白水八景之一。

元鹤山

在白水县林皋乡。元鹤山山势高峻,突起330米,好似仙鹤,故名。一名洞耳山。

元鹤山,满山柏林,郁郁葱葱,左右深沟,白水绕于山后,山上依山而建寺庙,层层疏密,大大小小,殿宇130多间,甚为幽雅。今存庙宇多为明、清建筑。

元鹤山每年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有庙会,届时四方香客农民,游者前来元鹤山烧香、赶集、旅游,一片欢乐热闹景象。

寒崇寺

在白水县史官乡彭衙村。彭衙村是春秋时代彭衙县城所在地,这里是当时秦晋“彭衙之战”的古战场,曾出土铜箭头、铜器和“与天无极”、“千秋万岁”瓦当等。

寒崇寺始建年代不详,但甚古老,寺内有石刻十八罗汉像,并有六朝时期砖砌八角宝塔,高12.3米。塔下曾出土广武将军碑等珍贵文物。

飞泉寺

在白水县城东约20公里洛河西岸南纪庄。飞泉寺,寺东山上有飞瀑数道,悬空飞下,景致优美,故名飞泉寺。又因寺内供奉观音大士塑像,也称观音寺。

飞泉寺创建年代不详,清高宗弘乾隆十八年(1753年)对寺进行了扩建,加之群峰环抱,清泉映带,洛水晴光,飞泉爽气,于是便成为风景胜地。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庙会,赏景敬神者摩肩接踵。

明,清以来,文人雅士游山览景,进庙参神留下了许多诗句,其中有诗一首曰:

南纪香流第一泉,偶来刚值浴沂天。

悬崖石磴初成路,古洞桃花不记年。

云色浓淡山色秀,钟声断续水声连。

匡庐胜概知何似,此地新模足艳传。

“南纪飞泉”为白水八景之一。

仓颉庙

在白水县史官乡武庄村附近。仓颉庙是祈祀上古时黄帝史官仓颉的祠庙。

仓颉,也作苍颉,史传他是轩辕黄帝的左史官,创造了我国象形文字,是汉字的始祖,后来发展成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

仓颉庙位于黄龙山南麓,依山面水,古柏森森,千年古柏和石碑把庙宇点缀得古雅厚朴。庙宇的始建时间不可考,按碑记,在东汉桓帝刘志延熹五年(162年)已经颇具规模,宋、明两代,历经扩修,庙址占地17亩。正后两殿为明代建筑,献殿、前殿、戏楼、钟楼、鼓楼等,则是清代重修或扩建。在后殿里有楹联为“明四目而制六书,万世文字之祖;连一心以赞两仪,千古仕儒之师”,并有仓圣塑像,相传像下有隧道可通入墓中。在正后殿里,陈列有历代碑石15通,其中有仓颉庙碑、仓颉鸟迹书碑、孔徒题名碑等,而庙碑刻于延熹五年

,是金石学上较名贵、有价值的古文物,今保存在西安市碑林中。庙院内有一百几十株古柏古桧,名称稀奇古怪,诸如“凤凰柏”、“龙爪柏”、“奎星状元”、“二龙戏珠”、“柏抱槐”等名讳,《月照山房诗草》描述为“纵横布置成奇字,恍惚龟文鸟迹书”。此外,在庙门圆券之上、圆顶之下,大书“仓颉庙”字样,在庙内各殿之内,有珍贵的壁画,画太古洪荒草昧时景况。

仓颉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康祠

在白水县大杨乡杜壑村。杜康祠也称杜康庙,是祀杜康的祠庙。祠庙建筑年代不详,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曾经修葺。

关于杜康的记述,据《说文解字》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据《白水县志》记载:“杜康,字仲宁,为县之康家卫人,善造酒。”又记:“杜康墓县西15里,墓侧尚有遗槽颇大。”近几年来,白水县发现4通石碑,记载了杜康的身世和他的酿酒功绩。

千百年来,人们推崇杜康为酿酒始祖,三国时,魏曹操在《短歌行》诗中有云:“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祠自清代修葺后,1951年遭毁,1958年重建,建后之杜康祠庙,保持了原来的风格,虽不是雕梁画栋,但也古色古香。寺庙中祭祀杜康木雕像,并有康熙时石碑两通。祠壁有一些历名代人醉饮杜康的诗画,其中有《太白醉酒》、《贵妃醉酒》、《陶翁醉酒》和《曹操赞酒》等。寺的后院有一小窑,窑洞中有一杜康盘膝而坐把酒问盏的塑像,纹眉白发,神采飘逸,颇显先师之风度。

此外,祠庙西北有杜康泉的泉亭,左侧有杜康墓封土犹存。杜康墓隔小溪有刘伶墓。祠庙附近有杜康住过的杜康沟;杜康沟有杜康族居之处杜家壑村。杜康河上有杜康桥等名胜古迹。

杜康泉

在白水县大杨乡杜家壑村杜康庙西北。杜康泉是杜康酒酿造的水源,名酒必有佳泉,据《白水县志》载:“泉水隐隐喷出,清澈无滓,水底石块鳞砌,至冬不竭,水中于今有酒味。”泉水清明,钙质甚少,比重却大,香甜味美,以此酿酒,味醇芳香。

为了发扬光大历史名酒,当地政府1976年在此建成杜康酒厂,设计年产1000吨。酒厂挖掘整理民间秘方,再经现代科学工艺酿造,酒质甘醇,回味绵长,在全国轻工产品展销会上,博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杜康泉上筑泉亭,亭小而雅,泉水旺盛。这里绿草如茵,野花片片,鸟飞莺啼,气候宜人,环境委实优美。

广武将军碑

在白水县境内史官乡彭衙村寒崇寺塔下。广武将军碑为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时(357—383年)所遗留之文物。碑为隶书石刻,属于古代珍贵文物。现移于西安市碑林中。

广武将军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仓颉墓

在白水县史官乡武庄村仓颉庙后。仓颉墓相传为黄帝史官造字之祖仓圣的葬地。

仓颉墓,据《史记》载,“仓颉居阳武,卒葬衙之利乡亭南”。即为此处。墓以砖墙围护,东西开门,东门有门联为:“画卦再开文字祖;结绳新创鸟虫书”。横额为:“德通”。西门门联为:“雨粟当年感天地;同文永世配桥陵”。横额为:“情颓”。门内即墓冢,为圆丘状,周长44.1米,冢高3.2米,冢顶有古柏1株,每年枝梢轮流枯荣,俗称“转枝柏”,非常罕见。

仓颉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巨墓

在白水县元鹤山后、白水河边北坡上。郭巨墓相传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郭巨埋儿”典故的主人公郭巨的葬地。民间传说,郭巨家穷,上有父母双亲,下有妻子,小孩因年小不懂事常和爷奶老人们争食,郭巨为了将家中每餐让父母多吃些,以孝双亲,想出了“笨拙”之法,把他的儿子活埋。就在埋小孩的墓坑中挖出了黄金,于是有金钱养活父母,也不活埋儿子,千古称孝子。墓前有明立小石碣和清立大石碑,清碑立于清高宗弘历乾隆年间,为陕西巡抚毕沅所书。

蒲城县蒲城县

南寺唐塔

在蒲城县城关镇城内西南隅。南寺唐塔,原名慧彻寺舍利塔,或称慧彻寺塔。建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年),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有11层,通高39米,基层每边9米,内有唐时石刻佛像1尊,第二层北面中嵌石碑1方,上刻“诸佛舍利宝塔”6字。每层塔身四面,均仿照佛教寺院建筑,分别雕成方柱、斗拱、横梁和叠涩出檐,间以菱角牙子。第一、二、三层叠涩出檐多至15层。每层均有对开券门两个,各层门之方向相互交错,券门两边雕刻着卧式条格窗门。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关中地震,塔身裂缝,顶两层崩折。

1953年对此塔做了修补,箍以铁圈,恢复原状。此塔雕刻精细,大方美观,可谓巧夺天工矣。“双塔夜影”为蒲城八景之一。

南寺唐塔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寺宋塔

在蒲城县城关镇城内北街。北寺宋塔,本名崇宁寺舍利塔,建于北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年),为正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高38米。最下一层10平方米,巍峨壮观。

近年来,对此塔进行维修,加固塔身,重修塔顶,内装转梯,可达顶层,饱览全城风貌。“双塔夜影”为蒲城八景之一。

北寺宋塔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常乐宝塔

在蒲城县境内。常乐宝塔为蒲城境内著名古建筑,宝塔矗立,神情怡然。

常乐宝塔为蒲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温塘宝塔

在蒲城县境温塘。温塘宝塔,为蒲城县境内古迹之一,宝塔矗立,蔚为壮观。

温塘宝塔为蒲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井经幢

在蒲城县境内。六井经幢是蒲城带有雕刻经典的石雕艺术珍品,为蒲城著名的古文物。

六井经幢为蒲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敬母寺经幢

在蒲城县境内敬母寺中。敬母寺经幢是带有刻经的艺术文物,颇为著名。

敬母寺经幢为蒲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城小碑林

在蒲城县城文化馆。蒲城小碑林集中零散石碑、石刻80多通,按时代顺序而陈列。这些碑石中,有1400多年前的图像造型碑,有唐高力士的神道碑,有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所书写的四扇石屏,有清代王鼎的石刻书画,有清代爱国将领林则徐所书写的墓志铭等。

这座小碑林的建立,以及碑石的汇集,是研究唐代以来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唐云麾将军碑

在蒲城县城内。唐云麾将军碑,简称云麾碑,是唐代李思训的墓碑,所以也称李思训碑。

李思训(651—716年),唐画家,字建,一作建景,朝廷宗室。唐高宗李治时为江都令,武后朝时弃官潜匿,唐中宗李显时出为宗正卿。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初,官左(一作右)武卫大将军,曾应诏画大同殿壁和掩障,数月始毕。工书法,尤擅山水树石,笔力遒劲。论者谓其画出隋展子虔,后代绘著色山及青绿或金碧山水,多取以为法。明董其昌推为“北宗”之祖。子昭道,亦擅山水,人称其父子大李将军、小李将军。

云麾碑,碑额篆书“唐故右武卫大将军李府君碑”12字,为唐书法家李邕(李北海)所书,碑于开元八年(720年)六月刻立。岁久不知所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1506—1521年)年间,御史刘元夫谪为蒲城簿,觅寻出此碑,并以铁束固之。碑文载了李思训的事迹,原立于蒲城桥陵之陪葬陵李墓旁。

唐云麾将军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胡良公碑

在蒲城县文庙中(今蒲城县文化馆)。唐胡良公碑是唐少府监胡润博的神道碑。

据《蒲城县志》的《唐少府监胡良公神道碑》抄文和《胡良公传》得知,胡良公名珦,字润博,举进士不第,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一年(795年)任奉先(今蒲城县,因境内有唐睿宗李旦的桥陵,故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取“祀奉先皇陵墓”之意,命县为奉先)县令,迁尚书部任郎中,后官拜少府监。死后葬于蒲城境内。

唐胡良公碑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撰文,碑文为隶书,碑今残为三角形,残存135字,由于残缺,文难贯通,但隶书笔锋苍健,字形古拙,大有汉魏之风,为书法爱好者所珍视。

大顺永昌碑

在蒲城县贾曲乡。大顺永昌碑是《贾曲开元寺三修叙言碑》,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所建大顺政权时所立之碑石,纪年上刻有“大顺永昌元年(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1644年)二月十二日勒石”字样。碑身高1.82米,宽0.82米,厚0.28米,现已断为两截。关于李自成大顺永昌纪年之碑,在全国是罕见的,属珍贵文物。

唐高力士墓碑

在蒲城县东北10公里保南乡山西村卧虎山麓西侧。高力士(684—762年),唐玄宗时宦官,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本姓冯,后为宦官冯延福养子,改姓高。唐玄宗李隆基时知内侍省事,进封渤海郡公;四方奏事都经他手,权力极大。肃宗李亨为太子时,亦以兄礼事之,将相如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等,也都和他勾结。“安史之乱”时,他随玄宗到四川,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被放逐巫州。两年后赦归,病死途中,埋于蒲城,墓立有碑,今已断裂,有碑额,长0.7米,中截长1.3米,下截长1.4米,碑座长1.5米,座宽0.7米。过去只有中截一段在墓地,1980年在两处发现其碑余截。碑阴无文字,两侧阴刻连枝牡丹纹饰,尚清晰可辨。额题行书:“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20字,为张少悌所书,碑立于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二年(777年)五月,较葬高力士晚15年。今碑存蒲城文化馆。

蒲城文庙

在蒲城县文化馆。蒲城文庙是蒲城地区昔日祭祀孔子的庙宇。

据《蒲城县志》云,文庙始建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627—649年)年间,历代皆有修葺。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七年(1512年)建成大成殿、戟门和两庑房屋。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建成棂星门、石牌坊、泮池和六龙壁。六龙壁长约10米,高约5米,全部用琉璃砖砌成,正面雕塑《六龙飞舞图》,背面雕塑《龙狮共舞图》,造型生动,形象活泼,色彩鲜艳,光彩夺目。在六龙壁两边,各树1座石牌坊,石柱高耸称为云冠。冠之石柱,高耸壁上,加之石牌坊之石门9眼,更为瑰丽增色,颇为宏伟。

文庙和六龙壁皆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尧山圣母庙

在蒲城县罕井镇尧山。尧山圣母庙,原称尧山灵应夫人祠。尧山,据《水经注》称:“尧山,一名浮山,因尧时洪水为灾,诸山尽没,唯此山若浮,故名尧山,也称浮山。”唐懿宗李漼咸通(860—873年)时在山中创建此庙,北宋末徽宗赵佶崇宁三年(1104年)扩建,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九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天德元年,当年也是金熙宗完颜亶皇统九年,1149年)又进行一次扩建。今存庙有上殿、献殿、山门等40多间,上殿还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其他殿宇房舍多为清代重修或扩建。庙内有一对铁旗杆和20多通石碑。

此外,庙东有妆鉴泉,庙西有龙池泉,两泉泉水清澈,形成庙之左右两面镜鉴,给灵应夫人增添化妆打扮的照面镜。春游时节,游人纷至沓来,热闹异常。

邑人刘震有诗:

两峰夹抱郁苍苍,古柏森然列万章。

错落固因饶雨露,鳞皴知是几星霜。

三春老干撑空碧,九夏浓阴蔽地凉。

南庙大殿

在蒲城县境内。南庙大殿,为蒲城境内古庙和古建筑,大殿高大宏伟,五脊六兽,雕梁画栋,高雅大方。

南庙大殿为蒲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量殿

在蒲城县大孔乡。无量殿是昔日祈祀无量祖师的庙堂。无量祖师,跣足梳发。

无量殿为蒲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考院

在蒲城县东槐小学。清代考院是清代蒲城秀才考试的考场故地,考中者称秀才,也称茂才,是县级学府中的生员。接受本县教官,如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的监督考核。现考院为东槐小学所占用。

清考院为蒲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城植物园

在蒲城县境内。蒲城植物园建于1998年,是在原城关苗圃基础上改、扩建的,为陕西省首家县级植物园。

植物园占地3.7公顷,内有特优果林区、牡丹芍药园、樱花玉兰区、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等10园区,园内共有植物64科270多种20000多株花木,其中珍贵名品有银杏、水杉、雪松、铁树、广玉兰、白玉兰、牡丹等50多个品种,还有濒临灭绝的珍稀植物刺楸。此外,园内还有1100平方米的垂钓池、500平方米的水生植物养生池、透视墻、绿苑宾馆和一些富有民族艺术风格的亭台楼阁。徜徉其中,空气清新,乐以忘忧。

杨虎城故里故居

在蒲城县孙镇,位于县城15公里紫金原甘北村。这里是杨虎城的故里,他生在这里的农家,13岁在孙镇街上一家面店当童工。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关中大旱,渭北高原旱情尤甚,他便出外流浪。18岁时父亲被仇家陷害,被清朝官府绞死在西安,为葬父成立“孝义会”而相互帮助。20岁时在孙镇打死该镇恶霸李桢,被逼上“梁山”,扯旗聚众,招兵抗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改孝义会为中秋会,领会员和士兵参加了辛亥革命队伍,隶属于秦陇复汉军向枝山的向字营。1915年袁世凯称帝,杨虎城率他的数百人在朝邑、华县、华阴一带,屡击袁军,并取得胜利。1916年被编为陕西陆军第3混成团第1营,任营长,在同州(大荔)与罗培兰结婚。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大元帅,号召全国打倒北洋军阀,陕西于右任、井勿幕建立靖国军,杨虎城率部参加,编为第3路第1支队,任司令。1919年以不足千人的队伍,与袁系陈树藩部万余人在关山(今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乡)鏖战6昼夜。这年与张蕙兰结婚。1922年杨部与直系军阀郭金榜和镇嵩军刘镇华部柴云升共约30000之众,在武功大王店激战20余天,因寡不敌众而撤走。是年冬至1925年驻防榆林,以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名义,率部队至关中,在渭北与镇嵩军作战。

1926年4月16日杨的先遣部队进入西安,第3天杨亦至西安。当年5月15日刘振华10万人由三桥迂回包围了西安城,这年10月24日罗培兰病死于三原。11月28日西安解围。12月初只身秘密离开西安避居富平、三原一带友人家中,以向西安军民引咎。当月底于右任函请出行,第二年初冯玉祥亦函请出行,杨遂于1927年2月9日回西安任国民联军第10路总司令,与谢葆真结了婚。这年发生“四一二”事变。6月杨部驻河南马牧集,陕西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魏野畴由陕到杨军中,杨委任魏为政治处长,魏在此组织了中共河南特委,领导了1928年的“刘集暴动”。4月下旬,杨与妻及秘书米暂沉由上海赴日养病,化名“呼尘”。在日半年多,于11月16日回国在南京见冯玉祥,继到山东见了山东省主席孙良诚(属冯系),到临沂部队,1929年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暂编21师师长。这年9月奉蒋介石之令由山东移防河南,驻南阳兼任南阳守备司令,改编其部为新编14师,任师长。攻克驻马店,打败唐生智,改编为陆军17师,任师长。1930年5月蒋、阎、冯中原大战爆发,杨率部到临汝扩编为陆军第7军及讨逆军第17路军,任军长及总司令,向西追击冯军,进至西安,奉蒋令就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杨任主席后,委南汉宸为秘书长。在此任期间,曾给家乡建立了孙镇小学,并亲撰校牌。这所小学是蒲城东乡唯一的一所学校。而今,这里尚保存一座石碑,叙述杨虎城办学的事迹。1931年杨兼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入陕后,与蒋有了矛盾,遂于1933年被蒋免去省主席之职。1935年夏,东北军张学良移驻西北,东北沦于日本之手。蒋任张学良为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司令。张杨在西安抗日观点是一致的。蒋要求张杨剿共产党,张杨却要打日本,蒋之“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改,并在1936年12月到西安视察“剿匪”,张杨遂在12月12日于临潼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称为“双十二事变”(后称西安事变),中共中央于12月16日派周恩来率代表团到西安周旋,经过多方斗争,蒋接受了张杨的六项条件,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12月25日放回蒋介石。

1937年3月28日,杨去杭州见蒋,4月27日蒋迫杨辞职出国“考察”,拨旅费15万元。杨于5月27日抵沪,6月29日,杨虎城偕夫人谢葆真、次子杨拯中,乘胡佛总统轮船离上海,经日本神户、横滨、美国旧金山、芝加哥、华盛顿、纽约,8月4日乘轮抵英国南安普顿,转火车抵伦敦和法国巴黎。8月28日去柏林、布拉格、维也纳、日内瓦。10月14日到西班牙德里,曾到前线打了枪,以示参加保卫马德里运动。于1937年10月29日乘法轮哲利波号离马赛,于11月26日到香港。11月30日在监视下离港飞至武汉,特务骗说蒋介石在南昌要接见他,杨至南昌被囚禁,与世隔绝,长囚达12年之久。后由南昌转囚长沙,又转囚益阳,又转囚息烽玄天洞,又转囚重庆渣滓洞。在重庆解放前夕,于1949年9月7日(一说9月6日)晚11时遭杀害,终年56岁。这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2月1日发掘出杨的遗体,重庆军管会组织治丧委员会,通知长子杨拯民、旧部属孔从周、好友于学忠、高桂滋、王文彬等到重庆,参加杨虎城的大殓。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于12月16日分别向其家属发了唁电,于1950年1月15日在重庆开追悼大会,西南军政委员会刘伯承等1000余人参加。1月16日至24日,杨的遗骨由庆华轮运至汉口,25日汉口3000人举行公祭,26日组织万人送灵。灵入陕后,途经华阴、华县、渭南、临潼皆举行公祭。1月30日杨的灵柩到达西安,在车站举行迎灵公祭。1950年2月7日,杨虎城、谢葆真、杨拯中、幼女、副官阎继明、警卫员张醒民、秘书宋绮云夫妇孩子宋振中共9副灵柩,葬于长安韦曲少陵原畔杜甫祠西杨虎城陵园内。2月7日在北京由全国政协发出公告,是日在东交民巷北京市军管会礼堂举行公祭,由林伯渠秘书长代表中共中央致祭,朱德参加了公祭,毛泽东和周恩来当时出国未回没有参加。

杨虎城安葬后,他的故里乡亲也进行了悼念活动。如今,他的故居成为人们凭吊瞻仰的重要场所。2007年,当地政府又拨款10万元对故居进行了修葺。

杨虎城故里故居为蒲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虎城纪念馆

在蒲城县城东槐院巷29号。杨虎城纪念馆是为纪念杨虎城将军而建之专馆。

杨虎城(1892—1949年),国民党爱国将领,蒲城县孙镇人,曾参加辛亥革命。1917年任陕西靖国军第5路司令,1924年任国民军第3军第3师师长。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29年任17路军总指挥,1935年任陕西绥靖公署主任。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和东北军总指挥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逼蒋接受民主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被蒋逼令离军出国,名义上出国考察。“七七”事变爆发后回国,被蒋长期监禁,解放前夕,1949年9月在重庆被杀害。

这里的纪念馆是在杨虎城将军诞辰90周年纪念日所建,即建成于1982年11月26日,同时对外开放,接待游人参观瞻仰。

蒲城小壶口

在蒲城县洛滨镇洛河峡谷中。蒲城小壶口是洛河流经此地所形成的瀑布景观。洛河至此,河面收束,水流激湍,飞瀑直下,倾叠下层河床,波涛汹涌,声震九天。周围怪石嶙峋,温泉吐雾;附近沙滩、草原、密林相拥,鸟语花香,白鹤晾翅,羊只成群,自然美景赏之无穷。

龙首坝、亭

在蒲城县铁镰山。龙首坝是武帝刘彻在西汉时所开龙首渠的起始点。古时引洛水以成渠,起于澄城县西南洑头村,浇灌今澄城、蒲城、大荔三县大片田地。时长久远,西汉时之农渠早已湮没。

1933年,由陕西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修建洛惠渠,新渠的坝址和走向基本沿西汉龙首坝和渠的老走向,两年渠成,坝首建一座纪念亭,亭中央竖一方形石碑,上书“龙首坝”三大字,笔体潇洒,赫然醒目。

秦长城遗址

在蒲城县平路乡阿坡村南1华里的洛河北岸葛林坡上。秦长城遗址,临洛河沿沟由东北向西南蜿蜒伸展,高4米许,基宽2米许,长200米许。一端被洛河水毁,一端平整土地时铲平,剖面有夯筑痕迹,并发现有周、秦及新石器时期的灰、红陶片。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秦长城在蒲城县东约50里处。”据《蒲城县志》记载:“秦长城在蒲城县东50里,秦筑长城即是堑洛也。”据《蒲城县志稿》记载:“秦简公六年(周威烈王姬午十七年,前409年),蒲城县地已属秦。”当时,这里地处秦、魏、晋交界处,魏尚强,经常在此交战以争夺土地,秦简公筑长城以防魏侵蒲城。

桥陵

在蒲城县坡头乡安王村丰山(金炽山)。桥陵为唐睿宗李旦之陵墓。

李旦,唐高宗李治之子,始封为殷王,武后废唐中宗李显,他被立为皇帝,为傀儡皇帝,不得参与政事。如此帝位坐了6年,武后干脆改唐为周,武后称为则天皇帝,李旦则“靠边站”,立为皇嗣,不久再“靠边站”,改封相王。唐中宗李显复位5年驾崩,韦后欲自立,李旦的儿子平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宫廷政变杀死韦后,拥立他为皇帝。第二次复位,真正坐了3年皇位,未崩而传位给儿子李隆基。李隆基即位,是谓唐玄宗。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六月李旦驾崩,当年十月葬此,称为桥陵。陵以山为陵,东西2871米,南北2836米,总面积852万余平方米,当时占地29顷94亩4分,陵周40里。略呈正方形,四面有门,四角有楼,陵前有石人10对,石马5对(现存9只),以及石狮、石鸵鸟、独角兽、华表各1对。开元十二年(724年)及翌年刻立了三公碑。

而今,石刻大部分完好,雕造手法虽不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也不及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顺陵那么巨大精美,但写真技法较为突出,亦不失为唐代石刻中的珍品。同时,也是唐十八陵中地面石刻存留最为完整的陵墓。1981年成立桥陵文管所,负责保护此陵。

此外,桥陵还有陪葬陵两皇后、3太子、4公主。两皇后即肃明刘皇后和昭成窦皇后;3太子即庄惠太子、惠文太子和惠宣太子;4公主即金仙公主、代国公主、凉国公主和鄎国公主。今有关部门拨款1200万予以修葺,桥陵将以园林式面貌迎接中外人们凭吊,瞻仰和参观。

桥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陵

在蒲城县保南乡敬母寺村金粟山。泰陵为唐玄宗李隆基的葬地。

李隆基为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儿子,先封临淄王,后封平王,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他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了韦后,拥父李旦即帝位,他被立为太子。睿宗延和元年(712年)睿宗禅位于他,是谓唐玄宗,改元先天,次年改元开元。先期用姚崇、宋璟为相,改武氏政弊,发展经济,开创了唐代的鼎盛繁荣,史称“开元盛世”。后期用李林甫、杨国忠执政,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国势委靡,加之皇帝本身,好爱声色,宠杨贵妃,戏梨园班,奢侈荒淫,少理朝政;实行府兵制后,京师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节度使掌握重兵。特别是安禄山,一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节度使,所以在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次年,京师长安被安禄山占领前,他携带少数亲信逃出长安,行至马嵬坡(今兴平市马嵬镇),御卫军不前,要求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玄宗忍疼割爱,赐杨贵妃白绫自缢,士兵杀了杨国忠,御卫军才保驾到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是谓唐肃宗,遥尊他为太上皇。郭子仪收复京师,肃宗和太上皇相继回京,后抑郁死于肃宗宝应元年(762年),享年78岁。于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763年)三月葬泰陵。

泰陵仿长安城,分内、外两城。据《蒲城县志》记载,占地2顷47亩,封内38公里。现在东西3142.5米,南北112.5米。据《大唐新语》云:“玄宗常谒桥陵(父亲睿宗李旦陵),见金粟山有龙盘凤翔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宝应初,追述先志,而置山陵焉。”西南有神道,两旁有石人10对,石马2对,大石狮1对,独角兽1对,石鸵鸟只留1只,并立有华表等。

陪葬陵有元献杨皇后和右监门将军高力士等。在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立高力士碑,此碑今存蒲城文化馆。泰陵前有清高宗弘历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立的碑,上书刻“唐元(讳康熙玄烨,改玄为元)宗泰陵”5个大字。

泰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陵

在蒲城县三合乡金炽山(丰山)义隆村附近。景陵为唐宪宗李纯的墓葬。

宪宗李纯是唐顺宗李诵之子,生于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三年(778年)。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崩,李纯即位,在位15年,年号元和。在位期间,整顿江淮财赋,以增加财政收入。利用藩镇间矛盾,先后平定刘辟、李奇、吴元济等藩镇的叛乱,其他藩镇也表示归附,求得形式上的统一,实未根除藩镇势力。

元和二年(807年)以白居易为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年)三月以柳宗元为柳州刺史,以刘禹锡为连州刺史。元和十三年(818年)二月修麟德殿,浚龙首池,起承晖殿。元和十四年(819年)春正月,遣中使由扶风法门寺迎佛骨至京师,刑部侍郎韩愈谏止,贬韩愈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春正月暴崩于中和殿,时人皆言内常侍陈弘志逆弑。当年六月葬景陵。据《蒲城县志》载,陵墓占地20顷30亩,今长3279.5米,宽105.4米,陵前有石人10对,石马5对,石狮1对,石鸵鸟1对,独角兽1对,还有华表、石碑等文物。在石刻中,石狮、石鸵鸟、独角兽等较为突出,石雕优美,体材高大,气势雄壮。

此外,景陵还有懿安郭后、孝明郑后、贤妃王氏和惠昭太子李宁的陪葬陵,附葬于景陵之南。

景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陵

在蒲城县城北10公里翔村乡光陵村尧山。光陵是唐穆宗李恒的墓葬。

唐穆宗李恒在位4年,年号长庆。崩于长庆四年(824年)春正月,当年十一月葬光陵。《蒲城县志》说,陵墓占地16顷92亩8分,陵区封内40里。陵前有石人8对,石狮1对,石马3匹,华表1对,石碑1通。陪葬有恭僖王后和贞献萧后两座墓。光陵在宋太祖赵匡胤开宝(968—976年)年间曾予修葺。现在长3598.6米,宽123.3米。

光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陵

在蒲城县三合乡三合村。惠陵是唐睿宗李旦长子李宪的墓地。

李宪是睿宗的长子,按古代封建制度皇位应是他的,而他让位给弟李隆基。因称他为“让皇帝”,当地也称此陵为“让冢”。据《长安志》说,陵在封阳乡,封内11里。

据《新唐书·让皇帝传》:“睿宗将建东宫,以宪嫡长,又尝为太子,而楚王(当时李隆基封号)有大功,故久不定。宪辞曰:储副,天下公器,时平则先嫡,国难则先功,重社稷也。”该书又说帝“嘉宪让,遂许之”。立楚王为皇太子,以宪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后徙王宁,累封至5500户。唐玄宗隆基开元二十九(741年)薨。帝(指唐玄宗)以宪实推天下有高世之行,非大号不称,乃追谥为让皇帝。归葬于此,号其墓曰惠陵。陵地南北方向,南北1000余米,东西800余米,以土为冢,冢长150米,宽90米,高15米许,直径约30米。陵前有墓碑1通、石马1对、石狮1对,至今尚完好。现正在进行旅游开发。

惠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贾大夫墓

在蒲城县城西南10公里的怀德村东。周贾大夫墓是西周贾国大夫姬公明的葬地。

战国时期,今蒲城为贾国之地,康王姬钊将贾地分封给成王弟姬叔虞之少子姬公明。他的地位次于周王及诸侯国国君,史称贾大夫。

贾大夫墓立有墓碑,上刻书隶字周贾大夫墓。“文革”中,墓碑被村人搬回家中,墓冢封土也被挖掉近半。现残高5米许,底南北长20米许,东西宽7米许,经勘测封土为汉代加的,当时还有建筑群。

《左传》中“射雉”典故,就出自贾大夫和其妻身上。射雉就是打猎,古代以箭射猎野鸡叫“射雉”。贾大夫貌丑不扬,而妻却有倾城之姿,婚后3年,不言不笑。周王来贾,命贾大夫“射雉”来助兴。他遂拔弓搭箭,拉弓矢出,雉随弦音而中落,周王及从者皆拍手叫好,跟从贾大夫乘辇观猎的爱妻脸上也露出笑容,正巧车旁有一块石,笑纹随即印在石上,后人称此石为“笑纹石”,现此石存墓北,观者络绎不绝。

明诗人张崇健临冢赋诗曰:

逸事韵千秋,前溪漫水流。

闲谈周代典,才破美人愁。

隔岸桃花美,因风柳絮柔。

多情唯野雉,至今傍荒丘。

周贾大夫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邓艾墓

在蒲城县境内。邓艾墓是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的葬地。

邓艾(197—264年),三国时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字士载,初为魏将司马懿掾属,建议屯田两淮,广开漕渠,并著《济河论》加以阐述。后为魏国镇西将军,主要以对付蜀国为目标,与蜀将姜维相争相拒。蜀后主刘禅炎兴元年(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与魏大将司马昭的谋士钟会分军攻蜀,直逼成都,刘禅抱印投降,蜀国遂亡。不久后被钟会诬告谋反,被杀葬此。

邓艾墓为蒲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国公主墓

在蒲城县三合乡双庙村西南,代国公主墓是唐睿宗李旦第四女李华的葬地。

李华卒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墓地立有墓碑,碑文为她的丈夫郑万钧撰文,她的儿子郑聪书丹,碑额为她的兄长唐玄宗李隆基篆额,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夫为妻撰文,子为母书碑,兄为妹篆额,世称“三绝”。

代国公主墓为唐睿宗李旦桥陵的陪葬陵墓之一。

凉国公主墓

在蒲城县三合乡井家村北。凉国公主墓是唐睿宗李旦第六女李苑的墓地,为唐睿宗桥陵陪葬陵墓之一。

李苑卒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二年(724年),卒后葬此,立有墓碑,碑为苏撰文,其兄李隆基隶书,书法敦厚,为我国书法艺术珍品之一。

国公主墓

在蒲城县三合乡东贾村。鄎国公主墓是唐睿宗李旦第七女的葬地。她卒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年),立有墓碑,碑为燕国公张说撰文,其兄李隆基书丹,碑文为隶字,有23行,行52字,为唐碑中的书法艺术珍品。

鄎国公主墓为唐睿宗桥陵陪葬陵墓之一。

金仙公主墓

在蒲城县三合乡武家村东。金仙公主墓为唐上睿宗李旦的第八女的葬地。她18岁出家为尼,在华山大上方,法号三景法师。她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胞妹,卒于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卒年44岁。墓立有碑,碑为徐峤撰文,李隆基书丹,碑文为行书,流畅俊雅。墓还有墓志,1974年出土,为其妹玉真公主所书,为楷体,端庄秀丽,恭正柔和,字如其人,独具一格。两姊妹同时出家,削发为尼,玉真公主工诗赋,善书法,为世所罕见之女尼书法家。

金仙公主墓为睿宗桥陵陪葬陵墓之一。

永丰烈士陵园

在蒲城县永丰镇。永丰烈士陵园是为在荔北战役中牺牲的烈士所建的陵园。

1948年11月25日至28日在荔北由王震司令员指挥,全歼国民党76军,并活捉该军军长李日基。

解放后在永丰镇北建立烈士陵园,陵园内有王震题的“永丰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并建有烈士纪念厅、烈士事迹陈列室、纪念亭等永久性建筑。陵园占地33000平方米,安葬300多名烈士忠骨,这是荔北战役重要纪念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和光辉的一页。

永丰烈士陵园为蒲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丰烈士陵园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永丰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大荔县大荔县

岱祠楼

在大荔县朝邑镇大寨子村东头台地上。岱祠楼也称岱祠岑楼,俗称东岳戏楼。

岱祠楼,是岱祠内的最高建筑物,岱祠是古代帝王祭祀东岳泰山的祠宇。泰山古称岱宗,简称岱,故其祠称岱祠,也称东岳庙,还称岱岳行宫,或岱岳行祠。

据《朝邑县志》载,岱祠“唐贞观元年(627年)建,宋政和八年(1118年)敕赐崇佑观”。原来殿宇嵯峨,楼台耸立,宏伟壮观,大殿和此楼就是祠内最宏丽和最高的建筑物。

岱祠楼系宋政和八年所建,明代修葺,现存为明代建筑物。此楼建在2米高的砖台上,楼身高20米许,外貌3层,内分上、下两层,为斗拱挑角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古建筑,覆盖琉璃筒瓦,两侧山墙亦饰琉璃构件,庄严堂皇,巍峨凌空。下层正面是戏台,广阔而收音,但无回声,昔日迎神赛会,演唱声音响亮,有余音绕梁之感。

楼北有金龙寺及金龙宝塔。

岱祠楼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龙塔

在大荔县朝邑镇岱祠楼东北角,金龙寺创建于唐代,20世纪40年代寺毁于兵火,尚存此塔及寺遗址10余级石阶,塔为寺内建筑,因寺名塔。原塔在明孝宗朱祐樘弘治(1488—1505)年间毁于地震,现存塔为震后所建之古建筑,为7层砖塔,雄巍古朴。现今,大荔县政府已决定修复金龙寺,届时,寺塔将恢复昔日相互媲美之光景。

金龙塔为大荔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下第一仓

在大荔县朝邑镇仰圣堡(南寨子)。天下第一仓为清代慈禧太后那拉氏所朱批的“丰图义仓”。

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年(1877年)关中大旱,饿死人甚多朝邑尤为严重。灾后,朝邑籍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一说宰相)阎敬铭提议,全县民众按地亩凑白银3万两建造此仓。开工于光绪八年(1882年),竣工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历时将近4年。完工后他绘详图报给朝廷。因当时在朝廷掌权的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仓”而闻名于世。

该仓坐北向南,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高8米左右,总面积11029平方米。砖砌周垣,垣内周列仓廒58洞,每洞可储7500公斤,全仓可储粮3万多市石。中间为天井,院落宽敞,仓顶和院子皆可晾晒粮食,行车畅通。南壁有2门,东曰东仓门,西曰西仓门。壁中高嵌“丰图义仓”4个石刻大字。廒洞上有仓楼。两侧镶嵌慈禧太后亲笔“龙”、“虎”两个大字,字高2米。仓上周筑栏墙。院西南有台阶,可上达仓顶。仓外又筑城掘壕,地势高亢,规模宏伟,城中有城,固若金汤。它与江苏苏州市的“丰备义仓”并驰名于世。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出现严重灾荒,这时有丰图粮仓救济灾民无数。为了纪念建仓的倡议人阎敬铭,又在仓西建阎公祠1座。

丰图义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河陕西第一桥

在大荔县朝邑镇黄河之上。黄河陕西第一桥是古代架在黄河上的桥梁,称为河桥。史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桥于蒲津,其后西魏、隋、唐皆在此连舟为浮桥,仍号河桥。汉武帝刘彻时把黄河西岸的临晋关改名为蒲津关,故唐时始把河桥称为蒲津桥。据《唐六典》记载,天下河桥有三,此其一也。北宋时,时断时续,时坏时复。

历代凡秦晋间的战事往往和蒲津关及蒲津桥有关。东汉时,潼关县设潼关,秦晋两地交通往来频繁,取而代之蒲津关,蒲津桥也因之冷落。最后,由元兵将桥烧毁。

临晋关

在大荔县朝邑镇东之黄河西岸。临晋关,为战国时魏国所置,置于临晋城东之黄河西岸,为扼蒲津渡口,历代为秦晋重险。魏国在此置临晋邑,秦代在此置临晋县,县治在今朝邑镇东南。战国期间,秦惠文王、武王几次与魏王韩王会于此城池。据《左传·文王二年》记载,“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即取道此关。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桥于蒲津。汉武帝刘彻时,改称蒲津关,简称蒲关,或仍沿旧称。唐代,因此关也把河桥而改名蒲津桥,蒲津关则扼控蒲津桥。历代秦晋之间的战事多和临晋关或蒲津桥有关,这里成为战守两方必争之地。东汉时,潼关设关,秦晋两地交通往来多取道于潼关,蒲津关之重要性则次于潼关,但仍不失其关隘之险。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九年(731年)在蒲津关浮桥头置东西两门和关城,东西两门旁置铁牛4尊以镇黄河水,因蒲津关而把附近的浮桥正式命名为蒲津桥。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把蒲津关又改名大庆关。蒲津关桥,对古时晋、陕、豫三省之交通运输和河防曾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瀵泉

在大荔县黄河边。

瀵泉,据宋元丰时所著《元封九域志》卷三所载:瀵水,按尔雅云:瀵水出尾下。水经云:出汾阴南四十里,周回一百八十步,冬温夏冷,清澈见底。据该书注解记载:今本水经河水注作出汾阴县南四十里,西去河三里,平地开源,泉上涌,大几如轮,深不可测,俗呼之为瀵魁。古人壅其流以为陂水种稻。东西二百步,南北一百余步。

王仁皎碑

在大荔县羌白镇。王仁皎碑是唐代石碑,唐玄宗李隆基书。

祁公王仁皎,是唐睿宗李旦的王皇后之父,死于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四月。死后葬羌白。

王仁皎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润堡

在大荔县城北。李润堡,也称李润镇,十六国姚秦时为镇戍。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一年(487年)曾置华山郡于此。沧桑之变,今已不存郡邑。李润堡而成遗迹。

段家遗址

在大荔县段家乡。段家遗址发现了世界罕见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距今约20—30万年,从化石标本测到一系列过去化石标本中难以得到的数据。初步研究认为,这是从直立人演化到古人的过渡阶段的代表,从而填补了古人类研究史上的一大空白,称为“大荔人”。

大荔人头化石特点是粗壮,厚实,骨壁较厚,头长且低矮,其眉脊粗壮,较北京人的还小,骨板较厚,有些骨板的厚度与爪哇人、北京人相近或更厚。而其顶骨相对较大,顶结节发育,枕骨隆凸下移,顶枕部较高,脑量较大等特点,都要较北京人进步得多,与马坝人的特点相近似。而其眉脊间的眉间部分最宽厚,面骨低矮等,则又是与其他人类化石不同的特点。

沙苑遗址

在大荔县西塞乡梁家园一带。沙苑,又名沙阜、沙海、沙窝,东西80里,南北30里,是古黄河遗留之沙滩地区。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大同三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三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四年,537年)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在此大败东魏大丞相高欢。这里曾是古战场之一。但是,这里还是古代文化遗址,在1955年和1956年,这里发现15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3000余件石器。分细石器和石片石器。细石器有石核、石叶、尖状器、刮削器4种,是以燧石、石英矽化粉砂岩、玛瑙、碧玉和矽质砾石为原料打制而成的石器,长度在1.1—9厘米之间。另外,还发现许多经过火烧,略有石化的兽骨及骨珠、蛤饰等饰品。

王城遗迹

在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滩中。王城遗迹是春秋时大荔戎的都城所在地。据《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即此。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厉公十六年(前461年)秦“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亦即此也。原城因其黄河改道而淹没,今为遗迹。

长春宫遗址

在大荔县东的北寨子。长春宫遗址为古代长春宫的所在地。

长春宫始建于北周,为北周大冢宰宇文护所筑。隋文帝杨坚开皇年间曾扩大增构。唐代时同州刺史多兼长春宫使,是北周、隋、唐的行宫,五代初废。杜甫诗“天晴宫柳暗长春”中的长春即指此处长春宫。

随清娱墓

在大荔县古长乐寺西边。随清娱墓是汉代司马迁的侍妾随清娱的葬地。

据韩城市梁山司马迁祠中碑记所述,褚遂良贬官同州(今大荔),在同州西亭之上,似梦非梦,忽见一盛装女子,自称名曰随清娱,是司马迁的侍妾,司马迁漫游名山大川时,曾携她同游,司马迁返回原籍韩城时,留她在同州。司马迁在京(今西安市)身受腐刑,随清娱闻讯忧伤而死,葬于长乐寺西,求禇遂良为她作一篇墓志。

富平县富平县

金代铁佛

在富平县觅子乡铁佛寺村原铁佛寺。寺毁佛存。铁佛身高5.32米,造型丰满,启唇露齿,右手上举,手掌向前,无名指微内屈;左手举至胸侧,稍高肘。身披袈裟,袒胸跣足,矗立于铁莲台底座上。底座分上下两层,下部厚0.08米,为八角形,角距离0.84米。上层高0.37米,围铸莲瓣两层,共32枚花瓣;下层高0.08米,亦呈八角形。

佛座上铸有阳文“像造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二月二十日,五日竣工,塑工雷冲,金火匠祁忠,施主富平县令杨思聰、武威将军李富”铭文。这尊金代铁佛的存在,为研究金代冶铸技术、雕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永昌碑

在富平县觅子乡上官村无量庙门口墙上镶嵌。

永昌碑为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大顺朝代的遗物,这个碑文字记载有: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二、三年(1639和1640年)时,“小麦每斗2两4钱(银子);米每斗2两6钱”,并有“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文字记述,这是明王朝苛政和粮荒的有力证据。据历史记载,明熹宗朱由校天启末年(1627年)和崇祯初年(1628年),陕北灾荒非常严重,老百姓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剥树皮而食,掘其山中石块而食,这些记载和永昌碑的记载相仿佛。“大顺”是李自成所建的国号,“永昌”是李自成的年号。李自成代高迎祥任闯王后,南征北战,曾在湖北襄阳建立政权,入北京后,官制上仿明制而略加改制,设天祐殿、大政府、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职;军事上设中、左、右、后、前各营,将军设权将军、制将军、威武将军、果毅将军等。开科考试,废除八股,用策论取士。国境盛时,辖今之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甘肃、湖北、江苏等省的全部或部分。永昌二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牺牲,余部联明抗清,停用大顺国号。

大顺政权只存在了两年,所以永昌年间的碑石非常少,同时也非常珍贵。永昌碑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的宝贵资料,故在1957年将此碑石移于西安市内陕西省博物馆保存。

符麟碑

在富平县城文庙内。符麟碑为唐代古碑石,由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所书,是“柳体”的正宗,非常珍贵。

月窟山

在富平县白庙乡与曹村乡间。月窟山,因其山势嵯峨,形状似月,山中石窟较多,故名月窟山。

月窟山海拔1251米,风光迷人,果木满山,花草繁茂,为富平一胜。

山中洞窟,驰名者有玉石洞、玉女洞、仙人洞、古峰洞等,还有东、西女学洞,传说昔日夜半,洞中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石洞书声”为富平一大奇胜。

月窟山是名胜山,又是经济山,山产大理石,质坚硬而品位高,黑色者更为名贵,纹理细腻,被称为“墨玉”。西安碑林中有些碑材就出自月窟山的墨玉石质。

月窟山,山中有宝峰寺,惜在“文革”时所毁,今尚待修复。寺右30米处,有清泉一眼,山隙而出,终年不断,天旱不涸,雨涝不溢,每当皓月升空,月亮映于清潭,美妙绝伦,称为“灵湫夜月”,为富平八景之一。

富平舍利宝塔

在富平县城西3里处。富平舍利宝塔是释迦牟尼第16所真身舍利子塔。为多角砖塔,有7层,上有塔刹,巍然孑立,为富平八景之一。

西魏永陵

在富平县留古乡何家村。西魏永陵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西魏文帝元宝炬的葬地。

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大丞相高欢举兵反,魏帝元脩由洛阳逃到关中长安,附靠北魏将领关西大都督宇文泰。十一月高欢立世子元善见,是为东魏孝静帝。闰十二月宇文泰以毒弑北魏孝武帝元脩,第二年正月,泰立南阳王元宝炬为西魏皇帝,是为西魏文帝。至此北魏解体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国家,西魏都长安(今西安市),东魏都原北魏都城洛阳。

西魏文帝元宝炬在位17年(535—551年),以宇文泰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封安定王,宇文泰辞让出了王爵及录尚书,西魏文帝乃改封为安定公,但仍掌军政大权。接着封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在位期间,东、西魏之间征战不休,黎民受难。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七年(551年)春三月,元宝炬驾崩葬此。

永陵为封土冢,今高13米,周长230米,顶平。墓地有石刻石人、石兽,部分移陕西省博物馆,部分散毁,今墓地只留石兽1尊。与文帝合葬者有帝后乙弗氏、郁久闾氏。

此外,距永陵东侧约24米有一陪葬墓,冢高5米,周长112米,墓主人为谁,说法不一,或说是西魏废帝元钦,或说是西魏恭帝元廓,或说是文帝之妹平原公主明月。而当地民传,送葬文帝,其妹哭到永陵而暴死,随即陪葬永陵之侧,因之当地至今还有姊妹给兄弟送葬是不吉利的乡俗说法。

永陵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周成陵

在富平县宫里乡宫里小学校。北周成陵是西魏太师、大丞相宇文泰的墓葬,由于其子宇文觉篡西魏而建立北周政权,追尊其为文成帝,故其墓称陵,名曰成陵。

宇文泰(507—556年)本为北魏时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名黑獭,鲜卑族,曾参加鲜于修理的起义军,继归葛荣,后降尔朱荣。最后从贺拔岳,镇压万俟醜奴,贺拔岳败后,他便占有关中地区。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534年)北魏以宇文泰为关西大都督。六月,北魏大丞相举兵反,魏孝武帝元脩七月奔投关中宇文泰。十月,高欢在洛阳拥立11岁世子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孝静帝。闰十二月宇文泰以毒弑孝武帝元脩,第二年宇文泰在关中长安拥立元宝炬为皇帝,是为西魏文帝。这时北魏解体,分东、西二魏,宇文泰为西魏大丞相,专制西魏朝政。先封安定王,泰固辞让,乃改封安定公。自加大柱国大将军,以苏绰为行台左丞、度支尚书;以卢辩为尚书令,以周礼定六官改革官制。颁行均田制,创立府兵制。

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556年)冬十月,西魏太师大冢宰、安定公宇文泰卒,卒年50岁,与元皇后合葬于此陵。陵高12主,周长142.8米。

唐定陵

在富平县宫里乡狮子窝村北凤凰山。定陵是唐中宗李显的陵墓。

唐中宗李显为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驾崩,太子李显即位,政事取决于生母皇太后武氏。中宗嗣圣元年(684年)二月,皇太后武氏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豫王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改元文明,李旦为帝两月,当年四月又将皇帝李旦迁于房州,又迁均州。九月太后武氏改元光宅,第二年太后武氏又改元垂拱。垂拱四年(688年)五月,武承嗣使人献石上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言说获之洛水,太后喜,命曰宝图,改洛水为永昌水,改年号为永昌。太后、李旦、百官皆拜洛受图。永昌元年(689年)武氏十一月自名曌(即照字),改诏曰制,改国号为周,改了许多年号,在圣历元年(698年)八月立李显为皇太子,赐姓武。神龙元年(705年)武曌年老疾甚,春正月,张柬之、崔元、敬晖、桓彦範、袁恕己,李多祚、薛思行、王同皎及李显,进行宫廷政变,李显杀了武氏病时掌权用事的张易之、和张昌宗,进至武氏疾寝的长生殿,武氏惊起,问曰乱者谁邪?李多祚等人说,易之、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李显)之令诛之。武氏曰,既然如此,回东宫去。彦範进曰:太子安得更旧,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在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愿陛下(指武则天)传位太子(指李显),以顺天人之望。中宗李显就这样复了位,徙武氏居上阳宫,帝帅百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复国号曰唐,十一月武则天病老死去,葬乾陵。中宗复位,坐了5年皇位,他的皇后韦氏和他的女儿安乐公主密谋夺位,企图临朝称制。安乐公主在饼中掺毒,弑帝于神龙殿。这是景龙四年(也是唐少帝李重茂唐隆元年和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710年)六月发生的事。中宗被弑,朝议以韦后有罪,不应袱葬,乃谥故英王妃赵氏为和思皇后,招魂袱葬。同年十一月,葬唐中宗李显于定陵。

定陵陵园为长方形,坐北朝南,北高南低,由南向北分为多层台地,陵居制高点,周10公里许,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即南、北、东、西)4门。南北长6里,东西扩8里,陵前立石人、石马、石狮等石刻,惜今石刻无存。

据《旧唐书》载,英王妃赵氏、节愍太子李重俊、宜成公主、长宁公主、成安公主、安定公主、永寿公主及驸马王同皎陪葬于定陵附近。

唐定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元陵

在富平县西北檀山。唐元陵是唐代宗李豫的墓地。李豫嗣肃宗李亨之位,在位17年(763—779年),以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以郭子仪入朝,以程元振为骠骑大将军,以来瑱同平章事,又削程元振官爵放归故里,以鱼朝恩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禁兵,立雍王李适为皇太子。仆固怀恩反,寇太原、围榆次,朝廷以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又徙镇邠州。大历十二年(777年)七月,以颜真卿为刑部尚书,九月以段秀实为泾原节度使,据《通鉴辑览》所记载,“秀实军令简约,有威惠,奉身清俭,室无姬妾,非公会,未尝饮酒听乐”。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李豫驾崩,同年十月葬元陵。陵前有石雕刻石人、石马、石狮等唐代文物。

唐元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丰陵

在富平县境内金瓮山。唐丰陵为唐顺宗李诵的葬地。

李诵嗣唐德宗李适之位,在位只有8个月之短,而身有疾,以失音不能决事,宦官李忠言、昭容牛氏侍于左右,百官奏事,自帷中可其奏。王叔文专国政,韦执谊为相,以杜佑为度支使,以王叔文为副使。下令罢免贪酷的京兆尹李实,贬至通州(今四川境内达县为治地)为通州长史。并减免了一些捐税,停止了宫市。还筹划从宦官手中夺取兵权。但因患风疾而行动不便。他的年号永贞,也是宦官俱文珍等所改的。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即位,八月就由俱文珍勾结大官僚及藩镇势力,迫使他退位,传位给太子李纯,称他为太上皇。

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太上皇李诵驾崩,四月葬丰陵。陵前立有石人、石马、石狮等雕刻等文物。

唐丰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章陵

在富平县西北天乳山。唐章陵是唐文宗李昂的墓葬。自从宦官刘克明弑唐敬宗李湛后,宫廷大乱,刘克明立绛王李悟(唐宪宗李纯之子)为帝,枢密使王守澄、中尉魏从简以及梁守谦、杨承和等人发兵讨伐刘克明,李悟为乱兵所杀,百官迎江王李涵即位,更名李昂。李昂在位14年,以裴度为司徒,又以度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以李德裕为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同平章事、镇海节度使。

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夏四月的一天,文宗在便殿向大臣们举起他的衣袖说,我这衣服都浣洗过3次了,现还穿在身上。众大臣异口同声齐赞皇帝之俭德,独中书舍人柳公权闭口未言。皇上问他为何不赞誉他。柳公权说: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乃可以致雍熙,作为皇帝,单穿洗3次的衣,未必算上节俭。于是上认为柳公权有诤臣风采,命为谏议大夫。

开成五年(840年)春正月,文宗李昂驾崩,同年八月葬章陵。陵前有石人、石马、石狮等石雕刻文物。陪葬陵有杨妃之墓。

唐章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简陵

在富平县西北虎头山。唐简陵是唐懿宗李漼的墓葬。

李漼,原封为郓王,唐宣宗李忱驾崩后,乃迎郓王入朝为皇太子而即位,年号咸通,在位15年(859—873年)。懿宗李漼崩于咸通十四年(873年)秋七月。于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874年)葬此陵。简陵在唐昭宗李烨天复二年(902年)二月曾被盗。

唐简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翦墓

在富平县到贤乡永和村。是秦始皇大将、武城侯王翦的葬地。

王翦,战国末期频阳(今富平县美原镇千口村)人,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委以大将,秦始皇统一中国,并灭六国王,王翦立下了汗马之功。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秦王政十八年(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王翦伐赵,下井陉。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杀赵葱,遂克赵都邯郸,掳赵王迁。秦王政二十年(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王翦与燕国、代国战于易水西,大破之,遂围蓟(今北京城附近)。燕王走辽东。秦王政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王翦子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魏都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请降,秦杀之,以其地为秦之郡县。秦王政二十四年(楚王负芻五年,前223年)秦王问秦将李信取荆(指灭楚)需兵多少,信答需20万兵马。又问王翦,翦答非60万不可。秦王曰,将军老矣,何怯也。乃使信及蒙恬(秦大将)领20万兵伐楚,楚兵把秦兵打得落花流水,追赶三天三夜,溃不成军,信逃奔而还,秦王大怒。这时的王翦已谢归故里频阳,秦王政亲自再请,王翦强出,领兵60万伐楚,秦王送行60里至霸上(今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狄寨原)。王翦将兵击楚,杀楚大将项燕,楚师败逃,王翦乘胜追之,遂灭楚。秦王政二十五年(燕王喜三十三年,代王嘉六年,前222年)王翦领兵定江南,降百越,在今吴县市置秦会稽郡。王翦的儿子王贲,分头领兵攻辽东,虏燕王喜,灭了燕。还军攻代,代败,虏代王嘉,代亡。这时,六国只留下齐一国未亡。秦王政二十六年(齐王建四十四年,前221年)以王翦的儿子王贲,将兵自燕南攻齐,出奇制胜兵入齐临淄,齐王建遂降,灭了六国,统一华夏,嬴政成了历史上的始皇帝。

秦灭六国后,王翦父子父封武城侯,子封通武侯。王翦死后,埋在他的封地“美田千顷”的中心美原平原。墓为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墓冢9米,周长136米,顶部平坦。墓西有小冢六座,南北排列,民传为六国王侯的衣冠冢,以表彰王翦灭六国的战功,戏剧有《王翦灭六国》。而今六小冢已平,仅留遗迹。传说富平美原镇千口村是王翦的故宅,县北35里古频山神庙及锦屏山上,还有王翦庙和奉祀王翦像,今不复存。

王翦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贲墓

在富平县美原镇。王贲墓是秦始皇嬴政的大将王贲的葬地。

王贲是王翦的儿子。秦王政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王贲领兵伐魏,引河沟灌魏京城大梁(今河南开封),三月城破,魏王假投降,被王贲杀掉,以魏地而为秦之郡县。秦王政二十五年(燕王喜三十三年,代王嘉六年,前222年)王贲领兵攻辽东,把逃在辽东的燕王喜抓了俘虏,灭了燕国。王贲乘胜攻代国,代国兵败,虏代王嘉,代亡。秦王政二十六年(齐王建四十四年,前221年)王贲将兵自燕攻齐,突然攻入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无人敢抵抗,齐王建遂降,齐亡。

王贲死后葬此。

李光弼墓、碑

在富平县觅子乡别家村西北1公里处。李光弼墓是唐天下兵马副元帅、临淮王李光弼的葬地。

李光弼(708—764年),营州柳城(今辽宁凌源县)人,父亲李楷洛,原是契丹的酋长,武则天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光弼起初为左卫郎,后曾任河西节度副使、朔方节度副使。安禄山乱唐,他被升为河东节度使,曾与唐另一大将郭子仪进攻安禄山所占领的河北,收复10余郡。又在太原击败反唐的史思明。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年)升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率军进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被史思明击败,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县)。不久攻克怀州(今河南沁阳),因功封临淮郡王。后因宦官牵制,在洛阳北邙山战败。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唐代宗李豫广德二年(764年)七月死于徐州任上,卒年57岁,同年十一月葬此,赠司空,谥武穆。

李光弼墓因在古老灌区,淤冢地下,墓地地面仍有唐碑、清碑2通。唐碑为张少悌所书,碑文为杨炎所撰,碑高4.03米,宽1.30米,厚0.40米,碑头浮雕六螭首沿两侧下垂,碑首阴刻篆文四行“大唐赠司空李府君神道之碑”12字。碑文隶书22行,行34字,挺秀流畅。此碑刻立于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三月。碑文对其祖籍和本人身世有述,其祖本出于陇西,八代祖曾受魏命为雁门户,其父义行,朝廷爱之,遂命招谕,率骑入塞,解甲来朝,以其本枝,后赐李姓,故称李光弼。清碑为清高宗弘历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命富平县令吴六鳌所立,正面隶书“大唐太尉李公光弼之墓”10字。

据《富平县志》载,墓旁有祠,祠建于宋仁宗赵祯皇佑元年(1049年),县令王哲为记立碑,该祠系毁赤眉祠宇而建立,以赤眉祠宇其材所建。

李光弼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习仲勋陵园

在富平县陶艺村。习仲勋陵园建于2005年5月24日,是习仲勋逝世3周年之际依家属之愿,省委、省政府批准所建。

习仲勋(1913—2002年),早年参加革命,建国后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副委员长等职。2002年5月24日因病在北京辞世,享年89岁。

陵园占地约8亩,地处高亢,面向东南,松柏常青,有习仲勋石雕像1尊,骨灰于2005年5月24日由北京八宝山迎回这里安葬。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成为富平一处名胜。

华阴市华阴市

西岳华山

在华阴市华山镇。西岳华山属秦岭山脉,雄峙于渭河平原南侧,峭壁千仞,断崖万尺,向以天险而闻名,为五岳之一,而峻拔居五岳之冠,有五峰形若莲花,古时花与华同用,故名华山。为五岳中之西部一岳,故称西岳华山。宋大书法家米芾称之为“第一山”,并刻石于山。

华山,古名惇物山。因西临少华山,故称太华山。华山之五峰,东曰朝阳,南曰落雁,西曰莲花,北曰五云,又曰云台,中曰玉女。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华岳有三峰,直上数千仞。据《方舆胜览》记载,华岳三峰,芙蓉、明星、玉女是也。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实则五峰歧出,南为落雁,西为莲花,东为玉女,北为云台,中则香炉峰也。

华山早期为道教名山,是道教的第四洞天,称之西玄山洞,为三元极真之天。农历三月十五日为朝山庙会,五月有华山论剑会,八月有华山蟠桃会,九月有华山重阳登山节,特别是朝山庙会,山上道路人流如蚁,摩肩接踵,热闹异常。

华山主峰南峰最高,海拔约2100米,此山矗立,遥望犹如仙人巨掌,挺拔而出,雄伟非凡,为关中八景之一,有“华岳仙掌首一景”之说。这里奇峰,怪石,云海,鸣泉,松涛,飞瀑,有名胜古迹210多处,留题刻石1000余处。按自然变化有云华山、雨华山、雪华山、雾华山之美景,人云奇险天下第一山。

华山,自古至今,帝王将相,名士学子,工农兵商,登山览景者数以亿计。有的帝王,诸如黄帝轩辕氏、唐尧、虞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皆登山巡礼。名士者,诸如杨宝、杨震、郦道元、李白、杜甫、韩愈、陈抟、苏东坡、寇准、徐霞客、顾炎武、王宏撰、林则徐、于右任等,不唯登山,还留下诗词或典故。历代在华山上修建了大量的庙宇楼台和岩洞,这些古建筑,依山就势,巧为构筑,配以自然奇景,使气魄雄伟的华山,更加峻秀壮观。

华山名胜古迹非常多,现据《关中胜迹图志》和实际相结合,将著名的一些胜迹简介如下:

玉泉——在张超谷口,其水色如浆,传说泉水和山上镇岳宫玉井潜通,由玉井渗出,因置玉泉院(玉泉院另有简介)为登华山之始点。

五里关——由峪口南行五里,石门挡道,此乃第一关;石门为第二关,形若斧劈,只身而过,有“华门”“铁门”之称。

石养母祠——由北向南入谷七里处。

张超谷——也称张超雾市谷,谷内有卧仙坪、石室,人称石室为脱骨处。

芦花池——在张超谷中,后魏道士寇谦之故事,寇氏洞晓浑天仪,曾定天元五纪,后随成公兴去,弃其余算筹,化为葭荻即成芦花池。

壶公石室——距玉泉10里,在华岳西北孤峰上,可容10余人,有泉、东北入雾市。东谷中即寇谦之算场,西谷中修羊公石榻。

希夷峡——据《都穆记》云,第一关4里至方洞,洞口斗崖百尺,名希夷峡。

车厢潭——据《水府记》云,华山车厢潭,乃第七水府。

槐市——据《峰麓名胜记》云,其地多槐,称杨震槐市。清时其地名朱心谷。

莎罗坪——据《三才图会》有娑罗庵,庵外东面石壁,可数十丈,鸣瀑挂壁而下,《华岳图》云,洞天坪即莎罗坪。

上方峰——莎罗坪,其东绝为上方峰。据《雍胜略》云,上方白云宫,中方太清宫,下方云台宫,皆在莎罗坪东峰上,周羽人焦道广建。

瓮腹峰——据《唐开元记》云,山突起如半瓮,明皇嘉其高逈,欲于峰腹大凿“开元”二字,填以白石,百余里皆见。因谏乃止。

西元门——据《十大洞天记》云,华山西元洞,周回30里,名极其洞天,乃长春之境。

十八盘——据《雍胜略》云,逾莎罗坪至十八盘,山最陡者有八折。

毛女峰——据《雍胜略》称,秦时宫人字玉姜,入山隐此峰上,在道士谷春指导下食柏饮水,体生绿毛,人常见之。有毛女洞,洞中尤闻,鼓琴之声。今洞已修葺。其西为太极总仙洞,下有车箱潭。

白鹿龛——据《汉武内传》云,鲁生女乘白鹿从王母而去,故名为白鹿龛。

青柯坪——据《雍胜略》云,在十八盘之上,有青柯馆。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谷口至莎罗坪属山麓,地多幽壑曲涧,上至青柯坪,通计得二十里,当山之半,登陟者可肩舆以达。凡上方以下诸峰,皆环绕于坪之左右。坪上有东、西道院、通天观、梅花洞,洞内有禹王塑像。《华岳全集》曰:“罗列诸峰,屏环渭水,南面水帘、瀑布,太华胜概已得其大部焉”。

寥阳洞——在青柯坪右。

北斗坪——据《华岳图》记,青柯坪西有峰插天,名北斗坪。

回心石——行至此地,游者眼观石前万丈陡崖,直耸云端,上则畏险,下则不舍,往往徘徊不定,欲登又不欲上,欲下又欲登攀,无坚强意志者,竟畏险而止,故曰回心石。

千尺——据《水经注》云,高6丈余,上者皆由所涉,更无别路(今已另有索道上达北峰)。欲出井望空视明,如在室窥窗似的。这里有台阶260余级,游人手挽索以登,仰望天际,一线天开,俯视脚下,如临深渊。石级顶端有井口,井口有铁索,将口盖一盖,古时通往华山之道,便被堵绝,故谓此处为太华咽喉。

百尺峡——据《水经注》云,东上百丈崖,升降皆须攀绳挽葛以行。峡中有一巨石,状如鱼脊,山崖陡绝,两壁相通,需攀铁索登石梯山道而上。今此处已修过。

媪神洞——据《通志》记载,在二仙桥上,洞内恭悬圣祖仁皇帝御赐“抱真”二字匾额。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庙宇依山所建,青松映门。今名群仙观。

老君犁沟——据《三才图会》一云离垢,传为老君登华山离尘却垢处。这里东为陡绝的石壁,西为深奥的幽壑,中为沟,握索扪级而登,高570级。相传老君见人们修路甚艰一夜之间,以铁牛犁成此道。故有此名。简称犁沟。

铁猿崖——亦名猢狲愁,位于老君犁沟尽头处,崖壁奇峭,上有铁猿鼙踞崖畔。

云台——两岸峰嵘,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屹然独秀,有若云台。据《峰麓名胜记》云,贞观中有道士寇谦居此,自号长春先生。云台峰,只峰南一径可通诸峰,比之诸四峰较低,却此峰以景色秀丽而著称。

玉女窗——据《峰麓名胜记》云,在云台南峰上,有石门,入丈余,直上,石窑如窗,望见南峰,明星玉女之别馆也。

神士崖——在云台峰东南百步。

公主峰——据《述异记》云,与云台峰相近。汉南阳公主避莽乱,入山得仙,有朱履遗迹。

窦谷——有3洞。上洞莫能到,中洞飞石堵门,下洞多有隐居之人。相近有碧云洞,据《峰麓名胜记》云,下为碧云溪,宋有郑云叟、郑明处、瞿士端、罗隐之居此,时称四高士崖。

白云峰——据《峰麓名胜记》云,在岳东北,唐金仙公主修行之所,名曰白云宫。侧有焦真人石洞。

白羊峰——据《雍胜略》云,在岳西北五里,层崖晃朗,洞室空溹。昔有人隐此,莫知姓名,常乘白羊往来,因以名峰。

焦公崖——在岳东南,为焦孝龙隐居之处。

搦岭——今称苍龙岭,或名夹岭。从云台峰向前,过擦耳崖、天梯,即达苍龙岭,南北长达1500米,有石阶246级,径宽仅1米,中间突起,两旁断崖深谷,遥望白云青松,令人心惊目眩。

擦耳崖——崖边鸟道一线,路不盈尺,下视千仞,不辨水石,游人必须面壁挽索,贴身探足慢行。及至尽处,更须转身就崖,攀铁索,登石而上,凡30级,此之谓“上天梯”。

韩愈投书处——唐代文学家韩退之,鼓足勇气,登华山苍龙岭,及至回头一望,恐惧失色,自己思忖,绝无生还之望,抱头痛哭,写些遗书及遗物,投掷崖下。同行者将他以酒灌醉抬了下来。故此处有逸神岩,岩上刻,“韩愈投书处”等大字。后来,有位百岁老人赵文备,精神矍铄,走过苍龙岭,笑过逸神岩,笑谈韩愈故事,后人在此又刻下“赵文备百岁笑韩处”几个大字。

金锁关——逾苍龙岭后,经五云峰渡桥,衔脊而上,即达金锁关,是登东、南、西三峰必经的险隘处。又称通天门。杜甫《望岳》诗中的“车厢入谷无多路,箭笞通天又一门”,指的就是这里。

宗土祠——也称宗土地祠,位于三峰口,据《三才图会》云,趋云山崖有宗土地祠,谓华为群山之宗也。

细辛坪——据《雍胜略》记,在顶之西南隅方圆三四亩尽是中药材细辛。坪东过溪口登巨石上有铁坊,曰太极东元门。又自坪西行百余步,有朝阳洞。

玉女峰——明玉履有《玉女峰记》、《集仙录》云,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上升。此峰又称中峰,传说春秋时隐士萧史善吹洞箫,箫声引动了秦穆公女儿弄玉的爱慕,遂抛别宫廷富贵生活,跟萧史来此隐居,故中下名此峰曰玉女峰。峰上有玉女祠、玉女洗头盆,以及飞龟、龙窟、石龟蹑(为唐玄宗李隆基祷雨投简处)、舍身树、引凤亭、凤台、品箫台、玉女石马等。

醴泉——在玉女祠旁,泉水甘甜如醴,故名。

玉女洗头盆——据《雍胜略》云,玉女祠前有五石臼,水甘碧澄澈,不干不溢。

东峰——即朝阳峰,《名山记》中说东峰即朝阳峰。这里有朝阳台,是观日出的绝妙之处。有杨公塔(即杨虎城筑,书有“万象森罗”四字),希夷洞(即三茅洞),甘露池,青龙潭,清虚洞,铁瓦亭,还有汉武帝刘彻寻卫叔卿的博台。

下棋亭——传为陈抟(希夷)和赵匡胤下棋处,赵匡胤败局,将华山输给陈抟。这里悬崖铁索直下,约10丈余,索尽则须蹠崖自度,人称鹞子翻身,为华山有名的险景之一。

三茅洞——据《三才图会》云,东峰上有三茅洞,前为小殿,有陈抟(希夷)像。殿左有崖,当东峰尽处。

仙掌崖——位于华山东峰的东北处,有山峰称石楼峰,据《名山记》云,此峰高于玉女,其东壁则为仙人掌。据《西征赋》云:眺华岳之阴崖,睹仙掌之遗迹。这里石髓凝结,黄白相间,歧出如指掌。传说古代有河神巨灵,左手托起华山、右足蹬开中条山,给咆哮的黄河水让出一条入海之道,于是排走洪水,拯救万民,仙掌崖是巨灵神推山时留下的手印。掌上半轮如月,光可鉴人,题称“石月”。据书载,此实为东汉献帝刘协初平四年(193年)十月和十二月两次地震所形成的,其传说乃归传说而已。

莲花峰——即西峰,据《名山记》云,从云台望东西二峰上分下合,若并蒂莲花,南峰藏其间如莲房。峰顶有翠云宫,前有大石,状如莲花。旁有巨石中裂,形如斧劈,名曰斧壁石,神话《宝莲灯》劈山救母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书生刘彦昌上京赶考路过华山,在华岳庙留诗,三圣母羡慕人间男女之情,设黛家庄招亲之事,生儿沉香,其兄杨戬生气,把三圣母压在华山下,沉香为救母以巨斧劈石而开,救出了母亲。峰顶之西有巨灵足迹,印长3尺深1寸。西峰绝顶有石,丰隆而夷上,称摘星石,为西峰的最高巅。此外,西峰还有西元洞相连处的洞元石室、莲花洞、舍身崖、莲花山庄。

镇岳宫——在华山东、南、西三峰相连处的中洼小盆地西北隅,旧名上宫,倚山壁而构筑,宫前有玉井。玉井东北有石洼如臼,共有28臼,累累如贯珠,上承玉井,水自崖端下注山腹,至水帘洞泄之。

玉井——在镇岳宫前,据《三才图会》记,深可10丈,圆径半之。其旁有玉井楼,与镇岳宫相对,井水甘美,清洌异常,相传曾生千叶白莲。韩愈《古意》诗曰:“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

石仙人——据《登真隐诀》云,洞口有丹石间青石,似丹青画出仙人之形,冠帔衣服,无不周备,号曰石仙人。

洞元石室——据《名山记》云,一名裴君石室。真人裴君入石室,精思至道,积23年,降五龙元老之所。

落雁峰——是华山的南峰,海拔2200米,顶上有明代金天宫,也称白帝祠。祠后绝顶有老君洞,相传老聃李耳隐居于此。洞北有太上泉,《道经》称太乙池,俗称仰天池,池广1米见方,大旱不涸,池水青绿,东注涧下。池旁镌刻“光天化日”等刻字。

葛蒲池——据《水经注》云,届山顶上方,七里,灵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注于涧;一池就是仰天池。

避诏崖——据《华岳图》云,希夷表云“九重恩诏,休教丹凤衔来,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因以此名崖。崖上有巨石上覆如屋,传焦道广和陈希夷(即陈抟)先后居此,陈抟手书“避诏崖”三字镌刻崖上。

南天门——避诏崖东面崖下,有石坊一座,称南天门,坊外有石坪,方广丈许,下临绝壑。此外,南天门有聚仙坪。西出即长空栈道,栈以铁杙插入石壁上,承以青石板,广不过8寸,至朝元洞。

贺老洞——走长空栈,至朝元洞后,再穿井而下踏上悬空木椽,紧攀铁索,面壁屏息,缓步横行,乃抵贺老石室,传为贺云希静养之处,所以又称“僻静处”。室内锡灶犹存。室旁崖上镌刻“全真岩”三大字,字迹盈米,填以赤色,上下悬绝。

燕子微石室——据《峰麓名胜记》云,汉明帝刘庄时,有燕子微隐居于此,故名。

炼丹炉——在落雁峰西北山腰的孝子峰上,相传为老聃炼丹之处,峰半有炼丹炉,据《三才图会》云,炉径丈余,高可6尺。峰顶有池,名八卦池。

华山,藏矿甚丰,有水晶石、洗石、矾石、陵石、白英石,植物有著名的唐槐、晋柏、无忧树、华山松、万年松、茯苓、细辛、山药、百合、人参、松子、灵芝和动物金钱豹等。

自古华山一条道,1994年7月1日开始建索道,于1996年4月10日正式营运,全长1550米,下站设黄甫峪瓦庙沟口,上站设华山北峰,高低差755米,10分钟一往返,并在黄甫峪修建登山公路与华山索道相接连,开辟了第二条上华山的道,这条上山道人称“智取华山道”。

华山为全国旅游四十佳之一。

华山为全国第一批44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华山为全国4A级旅游风景名胜点之一。

孙中山华山题刻

在华阴市华山王猛台。孙中山先生在华山的题刻,为“雄镇关中”四大字,横行排列,字迹8尺见方,刻于高达1000余米的陡峭石壁上,字体为楷书,笔力如刀,遒劲雄健,落款为“中山题”。

近年来华山管理局对题刻进行修整涂彩,人们在310国道华山脚下即可看到这一摩崖石刻的神韵风采。

镇岳宫

在华阴市华山玉女、莲花、落雁三峰麓之间一片山谷中。

镇岳宫,宫倚峭壁而构筑,宫地松林蓊翳,异常清幽,宫前有玉井,深可10丈,圆径半之,上建玉井楼,宫楼相对,甚为宏伟。传说华山脚下之玉泉,和镇岳宫之玉井暗通,水源充沛。

镇岳宫东北不远,有石洼如臼,28个串连。累累犹如贯珠,水自崖端流至其腹,形成水帘,为华山奇景之一。

镇岳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泉院

在华阴市华山北麓峪口。玉泉院因院内有泉一眼,与华山上镇岳宫玉井潜通,名曰玉泉,故在此的一组建筑群,遂称玉泉院。

传说唐玄宗李隆基的御妹金仙公主,在华山镇岳宫中玉井汲水,不慎将玉簪掉落井中,后来竟从山下玉泉找到。加之泉水甘甜清洌,饮之可以治沉疴,人们视为神泉,历代在此筑殿宇,修佛龛,先是招徕香客,进而招徕游人,于是形成一处高洁的幽雅和秀美的游览胜地。

玉泉院始建于北宋仁宗赵祯皇祐(1049—1054年)年间,是道士贾得升为其师父陈抟修建的祠堂。陈抟,字图南,赐希夷,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生于唐末,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隐华山。传说陈抟在华山下棋亭与宋太祖赵匡胤下棋,赵赌华山为陈抟所赢,华山因而有宋一代不纳粮不出税,宋太宗赵光义时,赐希夷先生。著有《无极图》和《先天图》,前者刻于华山石崖壁上,让游人观览。他的理学思想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玉泉院中有一座山荪亭,建在巨石之上,依山饰物,巧夺天工,此为陈抟著书立说之故地。亭下有一株无忧树,相传为陈抟手植,至今千余年,曲屈虬蟠,老态龙钟。亭下左侧有希夷洞,内有陈抟塑像,像为睡姿,犹如释佛“涅槃”状。因院内有无忧亭、无忧树和陈抟无忧睡像,当地民谚有云:“玉泉院内西北角,天大的事情能睡着”。传说希夷洞为贾得升开凿,供有师父遗像。

玉泉院除上述者外,还有含青殿、云台观、朝元洞、纳凉亭以及72面围窗、长廊、回阁等建筑。历代文人学士,临院游览,触景生情,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历代石刻碑碣,亦为珍贵文物。

玉泉院由1984年起交由道士自行管理,为陕西十大名寺之一。

玉泉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岳庙

在华阴市岳庙乡街路北,西距华阴市5华里,南距华山10华里。

华岳庙也称西岳庙,俗称华阴庙。始建于西汉武帝刘彻元光元年(前134年),原建在华山东之黄甫峪口,称集灵宫。武帝欲怀集仙,殿为存仙殿,门为望仙门,是历代皇帝祭祀西岳华山的神庙和行宫。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兴光元年(454年)迁至华岳镇官道北,即今庙址,并改名为西岳庙。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二年(567年)、唐文宗李昂开成元年(836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961年)曾予修葺,明、清修葺更繁,特别是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一次,修葺规模和时间,又大又长,越3年而竣工,建成今日庙宇之规模,南北长约525米,东西宽约225米,总面积达118000平方米,按亩计算有186亩之广。中轴线上,现存影壁、灏灵门(山门)、午门、五凤楼、棂星门、金天门(金城门)、金水桥、灏灵殿(正殿)、御书楼、万寿阁(遗址)和碑亭、御碑亭、八角亭、香亭以及钟楼、鼓楼、牌坊、石栏、界墙(围墙)等。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历代有扩有建,迨至明、清日臻完善,建筑宏伟,殿堂亭阁,互相媲美,建筑面积已达39300平方米。

山门为灏灵门,向北为五凤楼,上楼下门,此两建筑俱为砖石城郭建筑,与北京故宫天安门和端门相似,故有“小故宫”之称。其北为棂星门,两侧各有配房,配墙角门两侧有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二年(724年)御制华山铭碑,因其高大宏伟世称天下第一碑。因被黄巢兵火及雨激,现已残缺不全。过明代石牌坊,即达金天门,亦称金城门,为7檩6椽,琉璃瓦挑角,单檐歇山顶,筒瓦包沟,斗拱层出。北过金水桥,有月台,月台之上即为灏灵殿,此殿为西岳庙之主建筑,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宽7间,进深5间,周有回廊,殿基高大,平面为“凸”字形,周围以条石砌成,气派雄伟壮观。殿内悬清代康熙、道光、慈禧太后所题“金天昭瑞”、“仙掌凌云”等牌匾。月台院前有八角形的碑亭及4方形重楼式的御碑楼各两座。然而正殿的配殿,穿殿和寝宫,皆为兵燹或自然所损毁。该庙的万寿阁火毁之后,台基柱石均原地未动,所以它的面宽、进深、回廊和左右对称的转藏楼等的平面状况,均能一目了然。

西岳庙所藏历代碑石200多通,有小碑林之称。这里面有东汉桓帝刘志延熹四年(161年)的西岳华山庙碑,碑高7.7尺,碑宽3.3尺,共814字,为蔡邕所书;有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二年(567年)西岳华山神庙之碑;有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二年御制华山铭碑,有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题记碑;有宋仁宗赵祯庆历七年(丁亥年,1047年)程琳谒祠题名碑;有李攀龙撰,郭宗昌书的《太华山记》石幢;有明太祖朱元璋的诏示碑;有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修西岳庙碑;有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刻制的华山图碑;有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敕建西岳庙全图碑以及乾隆皇帝御书“嶽莲灵澍”横卧碑等。还有陈抟老祖希夷书碑和明代关中地震碑等等。以上这些碑石对研究华山和西岳庙的修建历史、关中地震和历代名人的活动,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颜真卿题记》中有“同谒金天王之神祠”之句,金天王神祠,即西岳庙。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在先天二年(713年)秋八月,封华岳神为金天王。

华岳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仁义巷

在华阴市城内有一条南北小巷,宽不足两米,却赫赫有名。传说明末华阴有官居督堂的屈、王两家,后来屈督堂告老还乡,为了显耀门庭,在城内修祠立碑,大动土木。王督堂闻讯亦命家人建祠立碑,光宗耀祖。不料屈督堂有意设障,因相邻界墙发生纠葛,大闹不休,上告县衙,县令觉得棘手,甚是为难。

王家停止施工,书捎京城,要求王督堂撑腰,王督堂深明大义,廉洁自守,即回诗一首而代信云:“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王家接到复信让出三尺,屈家见王家让自己也让出三尺,如此两家祠间形成让出的6尺小巷,后人遂称此巷为仁义巷。

魏长城

从华阴市华山北麓玉泉院涧西的朝元洞起,蜿蜒迂回150余公里,经大荔、澄城、合阳和韩城市龙亭镇城北村,直达黄河岸边。

魏长城是战国时期魏国为了防御西面的强秦,沿境筑城,作为军事屏障,故称魏长城。《史记·苏秦传》云:“大王之城,西有长城之界”,即指此长城。

魏长城在华阴境内的朝元洞、红岩、城南、河湾子、西关等村都有残垣存留,最有代表性的首推今存在城南村的一段,最为完好,长300余米,高6米,宽8米,夯层平均8.5厘米,是魏长城的今存精华之所在。另在西关村以南还有寨堡遗址,显为昔日驻兵把守的据点。

华阴魏长城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魏长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阴晋城遗址

在华阴市岳庙乡岳镇街附近。阴晋城遗址是春秋时代魏国的阴晋县治的所在地阴晋城。

经勘查城墙范围:城南北长,东西窄,西墙285米,北墙残长140米,遗址内出土有筒瓦、板瓦、半瓦当,特别有一件残方足布,是魏国的货币。《太平寰宇记》载:“今县东南5里有古城,即六国时阴晋地也。”其遗址与记载两相吻合。

西汉京师粮仓遗址

在华阴市城区东10公里的硙峪乡瓦碴梁。西汉京师粮仓,建筑宏伟,仓容巨大,基础梁固,周围有城墙卫护,城墙东西长1120米,南北宽700米。城内西北部一号仓遗址,东西长63米,南北宽25.5米,墙厚1.4米,基础宽5.3米,残存墙10—95厘米,东边有三门,门宽3.9米。仓内有通风防潮设施。据载仓建于汉武帝时期,一直使用到西汉末年。

1981年发掘了这一座西汉国家粮仓遗址,距今已有2100多年,为结构复杂的重檐大型木结构建筑。据分析此仓起到中转、储运的作用。这里出土的大批西汉瓦当中,有一部分上边有京师仓当、华仓等字样,证明是西汉京师粮仓的所在地,这与历史上记载“京师仓在华阴灌北渭口”相吻合。

西汉京师粮仓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西汉的经济发展、粮食储存调运以及军事部署和汉代建筑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西汉京师粮仓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县华县

西北工农革命军指挥部旧址

在华县秦岭北麓的高塘镇高塘小学(今为高塘中学)大厅和三教堂大殿。

1928年5月6日,渭华原上的农民,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以高塘镇为中心,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武装起义,即渭华起义,或称渭华暴动。这年5月6日,在此对许权中领导的一个旅进行了改编,与已经暴动的农民武装相结合,宣布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由唐澍任前敌总指挥,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刘继曾任政治委员,王泰吉任参谋长。由赵亚生、谢子长、武培谟、雷天祥分别任队长。起义部队共1000多人,600余支枪。改编后,司令部和军委就驻于此。

旧址有:军委开会的会议室;工农革命军总部,院内道路上,在刘志丹带领下,用石子和砖铺成的“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15个大字,字体宽0.95米,长0.98米。

渭华起义革命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护村遗址

在华县境内泉护村。泉护村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此遗址以泉护村西墙为中心,东西400米,南北500米。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沙村遗址

在华县县城西南约5公里南沙村。南沙村遗址是商代早期人群居住遗址,面积20万平方米,内有灰坑、灰层、房址、墓葬等。1956年发现,出土有石刀、石斧、陶片、陶纹轮、卜骨等。文化层厚,内涵丰富。

老宫台遗址

在华县老宫台。老宫台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55年为考古工作者所发现。

老宫台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华山

在华县少华乡。少华山也称小华山,因比其东的太华山低,景物少,故名少华山。

少华山主峰名曰少华峰,又曰独秀峰,北有竹林,浓荫蔽天,渭水西来,萦绕山前,风景如画。再北为龙王嘴,这里有龙王庙,庙中有清泉激流,喷珠溅玉。

中为玉女峰,峰上原有庙宇多座,今已荡然无存,仅存石屋一区,内刻有文:“少华苍苍,渭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东峰为半截峰,北宋神宗赵顼熙宁五年(1072年)地震,山崩地裂,致使原与独秀峰高低不相上下的此峰成为有下半截而无上半截,故有半截峰之名。

赤水桥上桥

在华县赤水镇。赤水桥上桥是赤水河上一座稀奇的古代双重石桥。

赤水桥上桥分上桥和下桥,两座桥重叠而建,且建桥时间不一,下桥建于清圣祖玄烨康熙六年(1667年)以后河床淤高,桥淤于河沙中。为了解决人们过河问题,又于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原桥之上,又建同样一座,两座皆为石桥,结构相同,桥长70米,宽5米9孔,各孔涵大小基本相同,南面桥顶雕9只龙头,北面桥顶雕9条龙尾,首尾相对,桥板搭在龙背上,神态逼真,妙趣横生。

赤水桥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子仪祠

在华县东关。郭子仪祠是中唐名将郭子仪的祀祭专祠。

郭子仪,唐华州郑县人(今华县)人,生于唐武周神功元年(697年),及长,以武举而累官至天德军节度使兼九原太守。“安史之乱”时,他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唐肃宗李亨即位,任关内河东副元帅,于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九月,率军与唐借回纥军在长安城南香积寺原上大破安禄山叛军,收复了唐京师长安,接着收复洛阳。因战功卓著,又升为中书令。后又进封为汾阳郡王。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765年)仆固怀恩叛变,纠合回纥、吐蕃攻唐,他说服回纥与唐联兵以拒吐蕃,遂打退了吐蕃兵。唐德宗李适即位,尊郭子仪为尚父,只因年老而罢兵权。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卒,享年85岁。后裔在此建祠以祀,因是奉敕所建,宏伟壮丽,前有牌楼,“文革”中毁。1995年海外郭氏宗亲捐资重修,亦甚壮观,为三楹三楼式仿古建筑,中额书“勅建唐汾阳王祠”7个大字;左上额书“功盖天下”;右上额书“再造唐室”。牌楼长19.94米,高13.75米,挑角飞檐,雕梁画栋。

李元谅碑

在华县城内华县人民政府大门外东边。李元谅碑为唐代石碑。据《唐书·李元谅传》载,李元谅,原姓安,其先安息人,少时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名元光。长大美须,勇敢多计,以宿卫积劳,试太子詹事。镇国军节度使李怀让署奏镇国军副使,俾领州事。

唐德宗李适建中四年(783年)京师长安发生了“泾原兵变”,以太尉衔留居长安的朱泚乘机出来,唐德宗离开长安避兵乱而至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被叛唐泾原兵拥立为帝,国号秦,年号应天。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朱泚改国号为汉,自号汉元天皇,与已在前两年反唐之弟朱滔两地呼应。这时在潼关县领军的李元谅,领军由潼关赴华州击叛乱军,破之,又协助李晟兵克长安乱军,光复京师,晟迎德宗还京。德宗加李元谅检校尚书右仆射,爵封700户。赐姓李,改名为元谅。卒于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十一月,卒年62岁,德宗因此而废朝三日,赠李元谅司空职。

李元谅碑,刻立于贞元二年(786年)十月,碑高4.45米,碑宽1.57米,碑厚0.41米,碑首雕六螭首饰,碑侧雕蔓草饰。碑文共32行。李彝篆额,张濛撰文,韩秀弼书,篆额文为:“大唐镇国军陇西节度使右仆射李公懋功昭德颂”20个大字。

李元谅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桓公墓

在华县西关。郑桓公墓为春秋时代郑国的建立者姬友的葬地。

姬友是周宣王姬静之弟,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周幽王姬宫涅时任周的司徒。幽王三年(前779年)见王室多故,把财产和部族及家属,连同商人大部分迁到郐国(今河南密县东南)和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之间,大体上在今河南新郑及周围,称新郑,或东郑,另一小部分则迁陕西汉中南郑一带,称南郑。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西周灭亡,姬友也同时被杀。姬友分封于郑,在位36年(前806—前771年)。死后被埋在他的分封地。即今之华县西关。

郑桓公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潼关县潼关县

潼关

在潼关县老城所在地。潼关,又名冲关。据《水经注》载,“河在关内,潼(冲)激关山,因为之潼关”。另一说当地有潼水之故。《述征记》所谓潼谷水,或说因水以名地也。

《元和郡县志》记载,“先名冲关,后因关西1里有潼水因以名”。据《春秋传》说:“秦有潼关,蜀有剑阁,皆国之门户”。据《山海关志》说:“畿内之险,唯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据《华州志》记载,“潼关天险,南薄关,北阻河,中通一径,车不方轨,一夫当关,亿万不能逾也”。唐张翌《潼关赋》曰:“巨防宵扁,倚洪波而作镇,重扉击柝,连太华而为城,剙中代之新号,变函谷(关)之旧名”。

潼关,南依秦岭,东南据禁谷之险,谷南有12连城封锁秦岭诸峪;北有黄河抱关而下;西有华岳,峰高谷深。潼关地势险要,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战争就有40多次。史书记载,武王灭纣之后,天下太平,“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那时,这里名桃林塞,包括潼关和古函谷关在内,都是要塞。《左传》上就有“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杜预注解说:“桃林在弘农华阴县东,潼关是也”。战国时,秦在灵宝设函谷关,东汉时为戒备西方废函谷而另设关,即潼关是也。汉献帝刘协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与马超夹关而战,关内东大街鱼渡口1株汉槐,高10余米,粗大数围,民间称此树为“救命树”。民间传马超在此围树赶杀曹操数匝,曹割须弃袍,危险万分,幸由许褚力救得脱,后破马超于潼关。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东移关北向,近河为路,即为今潼关。关址周8公里许,西、东、北一隅,由版筑而成,高16米许;南与东南,顺山势而下,铲削成垛口,高30余米,门开6处,外有南北水西门各一处,南高北低,地居豫、晋、陕三省要冲,称之“天险峙秦关”。明末,闯王李自成率军与明官军曾战于潼关关上和潼关原上。潼关历来为重要关隘,乃兵家必争之地也。

潼关八景

“潼关八景”是潼关县境内的八处景观,这八景是:

雄关虎踞——指古潼关的雄伟关城

谯楼晚照——指老城古谯楼上晚景

风陵晓渡——指潼关黄河渡口风陵渡

黄河春涨——指春暖河中冰融水涨

道观神钟——指冯玉祥所补之神钟

女娲风陵——指潼关东城门外三里黄河中风陵

十二连城——指禁沟两岸十二座军事堡垒

牛牧桃林——指武王灭纣后天下太平,“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即古桃林塞。

潼关十二连城

在潼关县东约3公里的禁沟两岸。禁沟自秦岭之蒿岔口起,北至下屯村原头,南北长30华里,因历年雨水冲刷,形成一条宽30米的平坦斜坡道,成为通往潼关城后侧的一条军事要道。相传唐末黄巢起义军进攻潼关城时,就是从这里进兵的。

自唐至清,为了潼关安全,沿沟两岸筑成防御军事堡垒12座,年久失修,今建筑物荡然无存,只留土台12墩,每台底边长10.5米,宽11米,高7.6米,以土夯实,夯层9—14厘米不等,四周散落历代瓦砾甚多。

关公庙

在潼关县高桥。关公庙,庙内有正殿,也称大殿,关羽的塑像即供俸在此殿中,昔日庙宇巍峨,香火茂盛。其“忠义精尽”匾额今存县有关部门。据说,此匾为木质巨匾,刻于清穆宗载淳同治末年(1874年),初视为凹状,再视为凸状,甚为奇异,人称活字匾。

道观神钟

在潼关县钟楼上。道观神钟为潼关八景之一,钟楼因年久钟失,成为空楼。1927年,冯玉祥驻防潼关,责令当地郭姓劣绅铸一大钟,悬挂空楼内,并派人看守,一则为世人敲起警钟,二则为居民报时。以后,冯玉祥补潼关八景的故事便在当地传为佳话。

千佛造像碑

在潼关县境内。千佛造像碑,因碑刻佛像众多,故名。碑高1.05米,碑宽36厘米,大理石碑身,青石底座,碑身两侧面分14层,雕刻排列整齐的佛像139尊;碑身正面和反面,各分3层,雕坐、立佛像57尊;底座雕刻莲花座花饰,为北魏时代文物。

女娲墓

在潼关县潼关东城门外3里处的黄河中。女娲墓,相传为上古时炼石补天的女娲氏的陵墓。女娲氏姓风,她的墓地称为风陵,此段黄河的渡口,也称风陵渡。人们称潼关为天下第一风水宝地者,也由此而来。因有黄河的水,有女娲之姓风,故有“风水宝地”一词。

杨震墓

在潼关县吊桥。杨震墓,是东汉太尉杨震之墓葬。杨震,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但因行政区划变革,杨震故里今在潼关县安乐乡水峪口)人,字伯起,少年好学,博览群经,当时人称关(潼关)西孔子,或称关西夫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要职。

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一次道经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县令王密夜怀金10斤予杨,杨拒之不受,王曰夜无知者,杨回之曰:“天知、神知、我知、子(指王)知,何谓无知。”县令王密羞愧而出。因之,人称杨震为四知先生。后人并设四知乡以纪念之。

延光三年(124年)杨震受安帝乳母王圣及中常侍樊丰等人诬陷,三月罢官,遣归故里。杨震归里,以柴塞门,杜绝宾客。在杨震被樊丰、耿宝等诬陷后,气愤不过,当年即饮鸩自杀,以死抗议。他的门生葬杨震于弘农郡华阴渭水南之潼亭,即今之潼关县境内之吊桥。

延光四年(125年)十一月给杨震平了反,以震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时有大鸟高丈余,集震丧前,俯仰悲鸣,葬毕乃飞去。弘农郡官吏上书此状以禀帝,帝感震忠直,复以中牢具祠之,时人立石,图刻鸟像于墓地。

杨震虽死,其子孙世代仍为官吏,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此后,他的14世孙杨坚成为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隋文帝。

1959年,在潼关吊桥发掘了7座汉墓,各墓都有宽阔的墓道,宏大而坚固的墓室,砖砌仿木结构的门楼,出土五铢钱、杯、盘、灶、井、高大的陶楼阁、大量大漆器、猪狗等动物模型。地面上还有明、清重修“汉太尉杨先生茔记碑”等。

杨震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0月25日改闫君琴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