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7.延安市

书名:陕西名胜概览  作者:解长峰  本章字数:43635 字  创建时间:2021-01-28 14:41

凤凰山

凤凰山在延安市区西南隅,取《诗经·大雅·卷阿》中“凤凰朝阳”和“凤凰于飞”之意而得名。

据《通志》记载:府城(延安府城,今延安市)跨其上,雉堞巍然,为郡首山。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凤凰山有岭西楼,为范仲淹所建。考查建筑年代,应在宋仁宗赵祯康定元年(1040年)。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文学家,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市)人,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进士。康定元年五月以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兼知延州,他改革军制,巩固边防,抵御西夏攻延州。他在延安任职时,曾经在凤凰山上建岭西楼,公务之余上山登楼观景赋诗,给凤凰山增添了一段名人佳话。

毛泽东主席率红军长征于1937年1月到达延安,中共中央即在山下办公,山下有毛泽东、朱德旧居和红军总参谋部旧址等革命旧址。

清凉山

在延安市区东北隅。清凉山古名太和山,因山上有万佛洞,取佛教从世俗中解脱出来的清凉净土之意,故称清凉山。

据《一统志》记载:一名太和山,其巅最高一峰曰莲花峰。上有尸毗岩、万佛洞,万佛洞内有石佛万余。山半有鹫峰泉、定甲泉及仙石洞。同书又云,山上又有清凉寺,旧传为尸毗遗迹。

山上还有桃花洞、悬空亭、落星岩、撒珠坡、仙人洞、插金崖、月儿井、蓬莱岛、宛然云霞、琵琶桥、仙人石、延寿洞、睡佛洞(尚未挖出)以及诗湾等胜景。

清凉山的石窟,面南有四大石窟,1号窟即是万佛洞,是清凉山最大的洞窟,宽17米,高6.7米,深14米,中央有基坛,高1.43米,长11米,宽5米,坛上原立3尊佛像,四周壁上及屏柱上雕大小号称万尊之佛,有释迦涅槃故事。窟有题记,雕凿于宋神宗赵顼元丰元年(1078年)以前,颇有隋唐风范。

2号石窟即释迦窟,居中位,左右为迦叶与阿难二弟子,右壁有骑白象普贤,左壁有骑青狮文殊。还有韦驮、增长天王、十六罗汉。石窟为宋凿,宽5.9米,高4.6米,深4.6米。

3号石窟是弥勒窟,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窟为明建,宽6.7米,高4.8米,深9米,弥勒像高1.8米,袒胸露腹,笑逐颜开。据说他是五代时吴越国奉化县原名契比的人,自称弥勒化身。

4号石窟是佛世界的理想境界,浮雕山崖、岩石、行云、亭阁、园林、水波、佛、菩萨、罗汉、供养人生活雕像。似为明代前后作品。

关于清凉山的故事传说,有仙人石飞落清凉山,赵连甫樵读孝亲,撒珠坡解三得宝,环翠洞赵昌成仙,桃花洞田龙遇仙,尸毗王割肤饲鹰,释迦牟尼涅槃成佛,娑罗树下传授真言,韦驮护神保护主佛,迦叶、阿难侍候释佛,以及其他一些佛传故事等等。

清凉山上遗留许多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的革命旧址,如新华通讯总社旧址、新华社广播电台旧址、解放日报社旧址、中央印刷厂旧址等,皆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历代咏清凉山的诗很多,著名的如北宋范仲淹《清凉山诗》:

金明阻西岭,清凉峙其东。延水正中出,一郡两城雄。

上上清凉山,逶蛇复奇怪。楼阁倚云岭,万井如天外。

凿山成石宇,仙佛一万尊。人世亦稀有,神功岂无存。

洞以仙人名,仙去洞还在。曲径白云深,幽栖自可爱。

陈毅元帅《咏七大开幕》诗: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宝塔山

在延安市区东南延河之滨。宝塔山古名嘉岭山,因其山上有唐代宝塔而又称宝塔山。

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在南河之滨。同书又云:南河亦即杏子河。即今之延河,俗称川河。

据《通志》记载,嘉岭山,形势高峻,上有古塔,范仲淹大书“嘉岭山”三字刻于石。字为隶书,雄浑有力,笔法遒劲。范仲淹知延州,练兵以防西夏元昊南侵,在嘉岭山上修建堡塞城雉以卫延州。并在山上修建嘉岭书院和摘星楼等建筑。

据清代《重修嘉岭书院碑记》所载:延州城东,古称嘉岭。带河襟山,巉岩崇峨。塔形亭立,层峦积翠。这和《通志》记载是相吻合的。

《隋志》称嘉岭山为丰林山,据《关中胜迹图志》解释,丰林山亦即嘉岭山。也就是宝塔山。

南宋孝宗赵瑗乾道五年(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九年,1169年),嘉岭山上曾建嘉岭寺,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重修。

此外,山上还有唐代宝塔、明代大铁钟、宋代摩崖题刻、古烽火台、摘星楼等。而今,山上广植林木,修建亭阁,增置栏杆,山下有公路通至山顶。以宝塔为中心,依山就势,东至烽火台建园400余亩。宝塔山为延安四大名山(另三个为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之一。

延安宝塔

在延安市区东侧延河岸边的宝塔山(嘉岭山)上。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它雄伟壮丽,挺立在宝塔山之上。塔始建于唐代宗李豫大历(766—779年)年间,后经多次修葺,今存塔为明代重修。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高9层,44米,内有楼梯可盘旋上达顶层,每层皆有门窗和砖檐,各层门窗皆装有电灯,节日夜间开灯,光彩夺目。底层有南、北二门,额刻“俯视红尘”和“高超碧落”八字。

塔旁有洪钟一口,为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元年(1628年)所铸,一云为金世宗完颜雍大定(1161—1189年)年间遗物,为嘉岭佛院之旧物。钟高150厘米,直径106厘米,上部有莲花饰纹,下部有八卦纹。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以后,此钟曾用作报时和报警之用。

延安市政府对宝塔进行了多次维修,保持了原貌,并以塔为中心,建造了园林,沿山势至后峰,东至烽火台,面积400余亩。

延安宝塔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安琉璃塔

在延安市区清凉山仙人洞右上方。延安琉璃塔原址在甘谷驿镇唐坪村。塔建造于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二年(1629年),为7层八角形琉璃宝塔,现存塔高6.3米。第一层每面饰1佛2天王,间以小佛造像,天王手执剑戟斧钺;第2层每面饰1佛2菩萨2飞天,间以小佛造像,菩萨站立于莲花瓣上,神态安详,飞天肩有翅膀,衣裙成鸟尾,有升天飞翔之状;第3层每面饰飞龙,形态各异,其中一面为二龙盘旋,甚为精美,第4层饰祥瑞兽鸟,有凤凰、朱雀、麒麟、鹿、马,第5层以上,每面皆饰一大佛和小佛。

延安琉璃塔,每层由大小、形状、彩色基本相同的8块长方形琉璃构件围拱而成,逐层代收分。据说塔顶原为铜质。每层均有塔檐,斗拱装饰为蛟龙和鸱吻,造型精美,工艺精细,结构合理匀称。第5层上有铭文“明崇祯二年八月吉日造”,烧造地点为汾州府(今山西汾阳),建造至今已经377年,由于风剥雨蚀,一、二层有些构件图案受损严重,为了保护这一文物,经延安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并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84年4月迁置清凉山上。虽历377年,但大部塔面色彩仍然绚丽夺目,蔚为壮观。

延安摩崖石刻

在延安市嘉岭山。延安摩崖石刻近年来予以修复保护,建造了大门、围墙、屋宇,大门为牌楼式,三楼顶,中高大而宽,左右顶低而窄,气势雄伟壮观,门额镌刻“延安摩崖石刻”6个大字,由左至右横书。1993年修复了“高山仰止”等9组宋代石刻,并新建立了碑廊,镌刻了李白、杜甫、范仲淹、司马光等人的诗词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人的诗词100多首(幅)。

新市场毛泽东主席题词

在延安市南关市场沟口。新市场门上的对联,为毛泽东主席所题,其词为: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新市场有当年陕甘宁边区主席林伯渠题书“新市场”三字碑刻,至今仍在沟口延安国营商店门楣上。这里是当时最为繁华的商贸区,狭窄的小沟半山坡有陕甘宁边区银行的楼房,沿街、沟、坡有西北贸易总公司、边区土产公司、供销总社、延安市工商联合会等单位,星罗棋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边区经济繁荣的景象。

凤凰山革命旧址

在延安市凤凰山麓。凤凰山革命旧址包括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周恩来旧居、红军参谋部旧址等。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于1937年初到达延安后,党中央、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和总参谋部都驻扎在凤凰山麓,一直到第二年的11月。

毛泽东旧居分前后两院,后院主建筑有3孔窑洞,中为会客室,右为办公室兼卧室,左为书报室。最右另有警卫人员住房。前院两边为炊事员和工作人员住室。毛主席的窑洞,陈设木办公桌、椅、柜子、网套、木床、两只小铁皮文件箱。窑前有一个橱窗,陈列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合影。前院有两个橱窗,一为毛泽东和宁都起义部分同志合影,一为毛泽东和秋收起义部分同志合影。在这里,毛主席会见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接见了英国记者贝特兰。并写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光辉篇章。

朱德和周恩来旧居为另一个院落,有3孔窑洞,一孔为朱德办公室,里面有土炕,旧木桌凳陈设在炕上;另一孔为会客室,墙上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伯渠在凤凰山的合影照片,又一孔为朱德、周恩来的卧室旧居,内有一土炕,陈设木办公桌、椅、油灯、笔、砚。墙上挂周恩来在凤凰山拍的照片。院内两边是平房,为工作人员的住室。

红军总参谋部旧址为一个院落,院内西边一排五开间砖木平房是作战研究室,房内中为会议桌,四周长凳,靠墙有一个旧木柜,墙上挂有毛泽东、张闻天、王明、邓发、刘少奇、王稼祥等人开会的照片及中央有关领导人在凤凰山的合影照片等。院内还有总参谋部工作人员住的窑洞和平房。此外,凤凰山革命旧址中,还有中央机要部门旧址,院内有平房、窑洞,为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和住处。

凤凰山革命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岭革命旧址

在延安市区西北3公里杨家岭村。杨家岭革命旧址包括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周恩来旧居、刘少奇旧居和中共中央及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等部门旧址。时间为1938年冬到1943年初这个阶段。

一、中央大礼堂。建于1940年,3年竣工,以石料砌筑,屋顶为穹隆式,大礼堂分大厅、舞厅和休息室三部分。著名的中共“七大”就在这里召开,毛泽东致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并作闭幕词《愚公移山》。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选出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除过这次著名的“七大”外,1942年在这里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3年中共中央在此举行招待会,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组织起来》的重要讲话。

二、中央办公厅旧址。是一座石木结构3层楼房,中央在此领导1942年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扩大会议在此举行,经过30多次的讨论,最后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三、毛泽东旧址。面向东南,院内有3孔窑洞,1938年11月至1943年初在这里居住。中间1孔是办公室,左边1孔是卧室,此两窑中开一门。办公室设木桌椅、柜、两个帆布躺椅及小方桌凳等。卧室有木板床、蚊帐、书架、书柜、小柜、躺椅、小茶几。右1孔为工作人员的住室。在此期间毛泽东发表了《青年运动的方向》、《反对党八股》、《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反对投降活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新民主主义宪政》、《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整顿党的作风》、《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等许多重要文章。

四、朱德旧居。院子里有4孔窑洞,中间两孔一为办公室,设木办公桌椅,两墙下设方桌和木柜;另一孔为卧室,有土炕、被褥、方桌凳、帆布躺椅等家具。其余两孔为工作人员住处。

五、周恩来旧居。院子里有3孔窑洞,中间1孔为办公室,设木办公桌椅、方桌凳、木柜、帆布躺椅;右1孔为卧室,设木板床、木办公桌、方桌、洗脸盆架等。左1孔为工作人员的住室。

六、刘少奇旧居。这里有一排10多孔窑洞,中间两孔是刘少奇的旧居,一为办公室,一为卧室。办公室设木桌椅,靠墙还有桌、椅、柜子等,墙上有刘少奇写作时的照片。卧室中设木板床和方木桌凳,墙上挂有刘少奇1943年在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讲话的照片。

在刘少奇两旁的十几孔窑洞中设有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窑洞外有石桌凳,是毛泽东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的故址。山下有毛泽东在大生产运动中耕种的地。

杨家岭革命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枣园革命旧址

在延安市区西北8公里枣园村。枣园又称延园,原为陕北军阀高双成的私人庄园,中共中央到延安后,于1941年将其改建,越两年竣工,修礼堂1座,平瓦房80余间,石窑洞20余孔。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40年到1942年,1944年到1947年春在此办公。毛泽东1943年初到1946初住在此,这里还有任弼时、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人的旧居。

一、书记处小礼堂:建于1942年,砖、石、木结构,中央一个会议桌,四周设木椅,靠墙设长木椅,墙上有毛泽东“为群众服务”题词和一些照片。昔日中共中央在这里举行各种会议和宴会。在这里中央领导人还比赛纺线,周恩来、任弼时纺得最好,还得了奖励。

二、与小礼堂相对的一边,有3座砖木石结构的平房,为机要室、作战室和休息室,此为旧址。

三、任弼时旧居:在小礼堂后面山下,面向西南,有窑洞3孔,砖筑,任弼时在此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办公桌、砚台、墨盒、茶缸、毛笔皆为任弼时当年所用之物。

四、刘少奇旧居:位于任弼时旧居东南,一排5孔砖窑洞,旧居为西北边的3孔,面向西南,左起第1孔为办公室,内陈木办公桌、椅、木柜、书架、帆布躺椅、沙发等;第2孔为卧室,设木床、办公桌、屏风等;第3孔为孩子和服务人员住室。

五、彭德怀旧居:位于刘少奇旧居的东南方,有两孔砖窑洞,一为办公室,一为卧室,陈设家具皆为木质,甚为简洁朴实。

六、毛泽东旧居:一排5孔窑洞,面向西南,右起第1孔为会客室,也兼作会议室和餐厅;第2孔为办公室,内陈设木办公桌、藤椅、茶几、书架、沙发、方桌、凳、柜子、洗脸用具;第3孔为卧室,设屏风、床、书架,置马列书籍和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资治通鉴》、《史记》等书,在一个小桌上还放置一台老式留声唱机。第2孔和第3孔窑洞有门洞可通。第4孔窑洞为孩子和服务人员的住室;第5孔窑洞为工作人员的住室。窑前院内有花木茂盛。院东南角有1座八角亭子,亭内有1方石桌和4个石凳,毛泽东工作之余,经常在此休息和看书阅报。

毛泽东在此旧居,写有《为人民服务》、《质问国民党》、《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组织起来》、《学习和时局》、《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等许多重要的指导性文章。

在此期间,毛泽东曾于1945年8月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阴谋,延安人民为此曾给毛泽东赠送了“人民救星”巨匾一方。

此外,毛泽东还亲手种一株丁香树,而今高达4米,胸围0.4米,年年开花。

七、朱德旧居:位于毛泽东旧居之东,是一个院落,中有一排5孔面南的窑洞,从左至右,第1孔是秘书室;第2孔是朱德的卧室;第3孔是会客室;第4孔是办公室;第5孔是警卫人员住室。窑洞西边向东一排平房瓦屋,是工作人员的住处。

办公室中,陈设木质办公桌椅、木方桌凳、书架和柜子;卧室中,陈设木板床、办公桌椅、衣架等;会客室中,陈设躺椅、沙发、茶几、衣架等。

院内一个石桌,上刻象棋盘,朱德和参谋人员常对弈于此。

八、周恩来旧居:位于毛泽东旧居西边,是一排4孔面向西南的石窑洞。从左起第1孔是办公室,第2孔是卧室,第3、第4孔是工作人员住室。

办公室中,陈设木办公桌、椅、方桌、凳、柜子、衣架、躺椅等;卧室中,陈设木板床、木质办公桌、椅、柜子、洗脸盆架子等;墙上挂有周恩来和邓颖超俩人合影;并陈列周恩来穿过的大衣等。

此外,在朱德旧居之东,还有书记处的一些同志居住过的院子;山下沟内有中央社会部旧址的窑洞房屋;山上一幢房子是原苏联阿洛夫医生的住处。河渠边保留当年的一个讲台,中共中央常在这个地方开大会。1944年9月8日,在这里召开了警备团战士张思德追悼大会,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就是在这里演讲的。

这条沟再向沟里3里之处,还有1座大礼堂、一些窑洞、房屋,1946年初冬,毛泽东在此接见美军观察小组,随后立即离开,当美军观察小组也离开后,国民党飞机立即轰炸了这里,将这里的建筑全部炸毁。

枣园革命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坪革命遗址

在延安市区西北两公里处王家坪村。王家坪革命旧址,是1937年初到1947年春中共中央军委的驻地,也是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1946年初至1947年春住过的地方,还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1941年春至1945年秋住过的地方,这里还有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以及东边山上王稼祥、山下林彪及日本共产党领导人岗野进等人的旧居。此外,还有军委工作人员的住宿处等。

王家坪革命旧址,分南北两院,人称南院为政治部,北院为司令部。

进大门到南院,首先见到是礼堂,为砖木构平房,面向西南,正面舞台1个,台上设木讲坛、长桌、长椅;台下设3行共30多条木椅。可供200多人坐下听讲。这里是军委开大会、文艺演出的故址。抗战胜利那年8月30日,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本部在此举行了回国纪念大会,大会通过了向毛泽东、朱德的致敬信。

毛泽东旧居:是两孔窑洞,位于礼堂之东,会客室之西,1孔是办公室,在北边,1孔是卧室,在南边。办公室里面,设木办公桌、椅、柜子、沙发、茶几、衣架,并有旧式电话机一部。卧室里面设一木板床、两个书架,也有木公桌椅、小木方桌、柜子、衣架和帆布躺椅。过道北头用墙隔成一个洗澡间,内置木盆、木凳等。

在此居住期间,毛泽东写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等光辉篇章。

窑洞外边,有1石桌,4只石凳,毛泽东曾在此和从原苏联学习回来的儿子毛岸英进行了一次谈话,鼓励他到农村上“劳动大学”,在劳动实践中学习锻炼。

王家坪的北院,又分前、后两院,前院一座平房是军委会议室,中设会议桌,配有椅子、沙发、长椅,墙上挂有许多照片,朱德在此召开过重要会议,接见过重要人物,诸如马歇尔、赫尔利、张治中、刘善本等人。

彭德怀旧居:在北院的前院,是3孔石砌窑洞,有办公室和卧室,配备木质家具。

朱德旧居:在北院的后院,是3孔石砌窑洞,中1孔为会客室,右1孔是办公室,左1孔是卧室。办公室中设木质办公桌椅、帆布躺椅、小方桌、柜子、衣架等;卧室中设木质办公桌椅、柜子、木板床等;会客室中设沙发、帆布躺椅等。

王家坪革命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

在延安市南关。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是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所在地。

1935年,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到达陕北,为了统一西北苏维埃运动,11月成立了苏维埃西北办事处,将陕北、陕甘两苏区和新发展的苏区,划分为陕北省、陕甘省、陕甘边省和关中、神府两特区,统一由西北办事处领导。西安事变后,宣布实行议会民主制度,1937年7月通过选举,产生了陕甘宁边区工农政府,同年9月6日正式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并选举林伯渠为边区政府主席。政府下设民政、财政、建设、教育、保安各厅及办公厅、保安司令部、高等法院。

1949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由延安迁至西安市新城内,改名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后又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随着全国大区撤销,西北区于1955年上半年撤销,西北行政委员会亦撤销。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现遗存1939年所建的3排石窑洞,其中面向东的一排有石窑洞5孔,中间最大的1孔是边区政府的会议室。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礼堂

在延安市南关原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的北侧石崖下。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礼堂,是昔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开会的会址。参议会为边区人民权力机关,成立于1939年1月,毛泽东出席了第一届大会并讲了话。大礼堂建于1941年,2月开工,10月竣工,为砖、石、木结构,由曾在上海建筑公司任职多年的老工程师毛之江设计。大方雄伟,内部宽敞,长达13丈5尺,宽2丈5尺,室内有8根明柱,与4墙共支持偌大的屋顶,礼堂中可纳上千人开会。竣工后的当年11月6日,就在大礼堂中召开2届1次参议会,到会390人,其中参议员219人,通过了由毛泽东审定,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亦即中共西北局提出的《五一施政纲领》。这次会议,选出了正副议长、常委和边区正副主席、委员和高等法院院长。11月21日闭幕,毛泽东发表了重要演说。1944年12月,在此大礼堂召开了边区参议会2届2次会议,董必武、周恩来作形势报告,毛泽东作《1945年的任务》的报告。1946年4月在此大礼堂召开边区参议会3届1次大会,朱德代表中共中央参加了开幕式并致了贺词。

参议会大礼堂历经多次修葺,尤其1973年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去掉内部的8根明柱,扩大了内部视线,增加了冷暖调节设备,正门和外形仍保持昔日原貌。

参议会大礼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联防司令部旧址

在延安市北关。1937年8月,红军改名为八路军,主力开赴抗日前方,留守处于9月成立,并于当年12月改名为留守兵团司令部。1942年6月,统一指挥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部队,遂成立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联防司令部,其地址仍设延安。

中共中央党校旧址

在延安市宝塔区北小沟坪半山上。中共中央党校旧址是当年中共中央党校的所在地。创立于1936年6月1日,创建地点在子长县的瓦窑堡,后随党中央迁到保安县(今志丹县)

1937年初,党校随党中央又迁到延安,初在城东桥儿沟,1939年初迁到小沟坪,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直接领导下,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中、高级干部,毛泽东、董必武、李维汉、谢觉哉、陈云、邓发、彭真先后担任过正副校长。这时的学员,都是在延安的中央委员或专业学者,还有些是地委和团以上的干部。当时的党校,规模很大,内部设教务、总务、自卫军三部。开设课程有中国问题、党的建设、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联共(布)党史、军事课、文化课等。学员共分6个部:1部在小沟坪,2部在王家坪北小沟门,3部在兰家坪,4部在大砭沟,5部在七里铺,6部在杜甫川。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开学典礼上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讲演报告,开始了全面的整风运动。毛泽东还为学校题词:“实事求是”,学风从此端正。

中共中央党校曾为党为革命事业先后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领导干部,很多人成了国之栋梁,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共中央党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军政大学旧址

在延安市城内。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是延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抗日军政大学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抗大”于1936年6月1日创办于陕西省子长县的瓦窑堡镇,同年7月随中共中央迁到保安县(今志丹县),改初成立时的名称“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为“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当时分3科:1科学员是军师级干部;2科学员是团营级干部;3科学员是连排级干部。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恩来以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都给学员作过报告。

“红大”于1937年初迁至延安,同年6月改名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林彪任校长兼政治委员,毛泽东亲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亲自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学员以部队抽调干部为主,兼收向往延安的全国各地知识青年。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1939年迁至华北敌后根据地,并先后在晋东南、晋察冀、山东、淮北、苏北、晋绥、淮南、苏中、鄂豫皖抗日根据地和延安建立了分校。学习内容:马列主义基础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运工作,游击战,中国历史等,特别重视学员的政治思想教育,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战斗,边生产。

“抗大”从成立到1945年抗战胜利,共办8期,扩建分校12所。八年抗战,学校培养了20多万抗日革命干部。抗战胜利以后,各个解放区以抗大分校为基础,先后组建了解放军军事政治学校。

延安评剧院旧址

在延安市西川贺家湾。延安评剧院是1942年10月由“鲁艺”评剧团、八路军一二师战斗评剧社、胶东鲁艺评剧团、延安业余评剧团联合成立,毛主席为该院成立亲笔题词:推陈出新。

1942年5月,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文艺工作者指出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该院先后创作了《白毛女》、《兄妹开荒》、《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等优秀节目,在戏曲改革运动中,有重大贡献,毛主席看了《逼上梁山》后,曾写信给该院,给予此剧高度评价。

抗战胜利后,同有关单位合并,改称:华北评剧院。解放后,迁往北京并同有关单位合并。

南区合作社旧址

在延安市南川沟门,后迁柳林。南区合作社旧址是原延安南区合作总社的所在地。

南区合作社成立于1936年底,先在南关,最后固定在柳林。它是包括了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运输合作社在内的综合性合作社,是陕西甘宁边区的模范合作社,被誉为合作社的楷模。1946年,毛泽东视察了南区合作社。

如今,旧址仍存砖木结构小楼,楼为5开间,上下两层,1层有楹联为:发展经济合必作;增进民主工与农。

南区合作社旧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日报》社旧址

在延安市宝塔区清凉山,大门设在清凉山东面山下。《解放日报》社旧址的门额书“解放日报”四字,由毛泽东书写。

进大门,沿山而上,至编辑部旧址,为两排面向东的石窑洞。《解放日报》是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报,创刊于1941年5月16日。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华报》,1937年改刊为《新中华报》,在1941年5月16日与《今日新闻》合并而成为《解放日报》。

秦邦宪(博古)曾任《解放日报》社长兼总编辑,胡乔木、范长江、杨松曾任副总编辑,余生光、艾思奇曾担任编辑。毛泽东经常为该报撰写社论和重要文章,是一处宣传马列主义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是延安时期革命阵营的重要报纸。

《解放日报》社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华通讯总社旧址

在延安市清凉山古庙里。新华通讯总社旧址,是当年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新华通讯总社的办公地址。

新华通讯总社是当时所有解放区以及其他各地新华社的总首脑机构,它每天把外国的通讯社、国民党通讯社和解放区各地的消息综合起来汇报给党中央,每天晚上11点至12点,毛主席来社里看阅和听新闻消息,同时给社里工作人员作些指示。每天新华社对外播出2500余字的新闻消息。

新华通讯总社成立于1937年4月,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总社撤离延安,东渡黄河;分社跟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

新华通讯总社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印刷厂旧址

在延安市宝塔区清凉山上万佛洞内。中央印刷厂旧址是延安时期中央印刷厂的所在地。

中共中央长征到达到延安后,于1937年重新组建了中央印刷厂,主要是承印报纸、政治理论书籍、文件和中小学课本等。在1947年春胡宗南进犯延安,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时停办;粉碎胡宗南进攻后,于翌年恢复生产。1952年一部分迁西安为群众日报印刷厂,一部分则留下为延安印刷厂。

中央印刷厂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播电台旧址

在延安市宝塔区清凉山上窑洞里。广播电台旧址是昔日新华广播电台所在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1940年秋在枣园裴庄成立,播音室设在王皮湾,电台业务部设在清凉山上的窑洞中。1945年9月11日正式对外播音。1947年春,胡宗南重点进犯陕甘宁边区,3月,广播电台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并改名称为陕北广播电台。

广播电台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儿沟革命旧址

在延安市桥儿沟乡。桥儿沟革命遗址包括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会址、鲁迅艺术文学院址和中共中央党校初到延安时的校址。

桥儿沟革命旧址包括一座砖木结构的具有欧洲塔形尖顶建筑特点的原天主教堂及旁边的数十孔石窑洞。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这里举行了六届六中全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38人和全国各地的一些领导干部,会上毛泽东代表政治局作了政治报告和总结发言,即《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3篇著名文章,会议批准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在统一战线上,坚持有斗争,有团结,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由毛泽东、周恩来倡议,于1938年4月成立的,校址先在延安市北门外,1939年冬中共中央党校从这里迁走后,鲁艺迁入,正副校长先后有徐特立、周扬、沙可夫、赵毅敏等人担任,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系。课程分必修、专修、选修3大类。共办了4期,培养文艺人才500多名。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为延大文艺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于1936年成立于子长县瓦窑堡镇,不久迁到保安(今志丹县),1937年初中共中央迁到延安,党校即将桥儿沟此处作为校址,1939年迁离此地到市北小沟坪,这里即作鲁艺的校址。

桥儿沟革命旧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泥湾毛泽东旧居

在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阳湾村半山腰。毛泽东旧居是昔日毛泽东视察359旅南泥湾大生产时下榻之处。

1943年9月,毛泽东在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的陪同下,坐汽车驶至当年炮校所在地陶宝峪,换乘坐骑到达南泥湾阳湾村,下榻在这里。这里为一排5孔窑洞,窑口向南,东起第1孔为会客室,靠墙有两个帆布躺椅、小方桌、小圆桌和4个小凳,第2孔为卧室,靠窗设木质办公桌椅,后面是木板床和木桌凳;第3、第4、第5孔均为工作人员住室。

南泥湾毛泽东旧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安革命纪念馆

在延安市西北两公里处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为宣传中国共产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宣传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历史,宣传陕甘宁边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在1950年元月成立。

延安革命纪念馆先建在凤凰山下,1973年6月迁至王家坪,又经过1996年大规模的结构改造和陈展品的调整,使之具备了高科技声、光、电俱全的现代化纪念馆。在1997年1月13日党中央、毛泽东主席进驻延安60周年纪念日,延安市委、市政府在延安纪念馆敬立了毛泽东铜雕像1尊,像高5米,基座上有总书记江泽民所书“毛泽东在延安”6个大字。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革命历史文物2100多件,历史照片605幅,着重介绍了延安时期(1935年至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历史,介绍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革命家对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介绍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的作用。

延安革命纪念馆占地面积为4400平方米,展出面积为3300平方米,建筑呈四方形布局,门前有很高的台阶,檐下有6根檐柱,门上呈大屋顶,具有我国传统建筑风格。在馆内的陈展中,不唯有领袖人物的照片,还有魏野畴、王尚德等人的照片,不是共产党的杨虎城、张学良的照片,也还有一些进步人士的照片。

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

在延安市清凉山上。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馆址设在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新华通讯总社、新华广播电台、《群众日报》、中央出版发行部和中央印刷厂的旧址上。纪馆于1986年10月24日举行落成典礼和剪彩,馆名由原《解放日报》总编辑陆定一题写。纪念馆由400多平方米的展室和以上的旧址所组成,展室陈列400多幅历史照片和300多件珍贵文物。展室前塑立一座表现当年新闻出版工作者风姿的汉白玉雕塑像,端重大方。雕塑像旁竖立一通石碑,上面镌刻毛泽东手书“深入群众,不尚空谈”8个大字。

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

在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阳湾村。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是敌人对边区经济封锁时期359旅在南泥湾进行大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陈展。

1941年春,中共中央军委、军委主席毛泽东命令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带领部队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他们响应党中央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此军垦,一方面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一方面还在守卫好延安的南大门,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经过4年的努力,把一个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荒山僻壤,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他们做到了人均1只羊,2人1条猪,10人1头牛,不但达到自给有余丰衣足食,并上交公粮10000大石,还达到了生产、练兵、学习三丰收,被誉为边区发展经济的先锋。

在1979年毛泽东诞辰85周年前夕,延安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在南泥湾镇阳湾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接待国内外游人参观。199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了南泥湾和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题词:南泥湾精神代代传。全国有15个省市还成立了南泥湾精神研究会,对南泥湾精神予以研讨。

范公祠

在延安市清凉山上。范公祠是为纪念宋代文学家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的范仲淹而修建的专祠。

范公祠始建年月不详,历代多次修葺,1985年6月1日重建,祠内有范仲淹主塑像,配祀狄青、种世衡之塑像。

范仲淹(8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市),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进士,仁宗赵祯天圣中任西溪盐官,通判河中。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贬知开封,范仲淹于外知饶州。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二月,召范仲淹知永兴军(治所在今西安),五月以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延安),在延安建凤凰山上的岭西楼,在宝塔山上建摘星楼,筑城雉于山岭上以保卫延州,还在宝塔山上修嘉岭书院,以栽培人才。在职期间,改革军制,巩固边防,防御了西夏进攻延州,对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陕北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关系国计民生至为重要,延州民众感恩戴德,才建祠以祀。

狄青(1008—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行伍出身,在宋对西夏战斗中,屡立军功,为范仲淹所擢用,由士兵累升为大将,宋仁宗赵祯劝他用药除去面涅(兵士脸上刺的符号),他不肯,说留着可激励士气。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升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后被排挤去职,出判陈州而死。他为防西夏保卫延州起了巨大的作用,故在范公祠中配祀之。

关于种世衡,资料不多,据说在陕北关心老百姓疾苦,曾修筑清涧城以抵御外侮,陕北黄土高原民生无水,他在清涧凿井使民众饮用,人称种公井或种公泉。据《清涧县志》记载,宋种世衡城清涧,乏泉,凿地百尺余遇石,世衡命屑石一畚,予百钱,卒得泉。今谓之种公井。据说,清涧城里有种公祠,《一统志》云祀宋种世衡。

范公祠经过重修后,范公身着铠甲,手握长剑,一派武将身段,威武凛然。祠内有范公诗词手迹。还刻有毛泽东手书的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万佛寺

在延安市清凉山上。万佛寺为宋金时代珍贵之雕刻群,据《一统志》记载,有大小石佛万余,多金元旧碣。据《延安府志》记载,清凉山上殿宇宏阔,金碧辉煌。

万佛寺雕刻主要是万佛洞,为清凉山最大的一个石洞窟,在一巨石上凿进,洞高6.7米,洞宽17米,深达14米,窟中央有基坛,坛高1.43米,坛长11米,坛宽5米。坛之4角各有屏柱1根,上承窟顶。坛上原立有三世佛,3佛上有藻井3个。洞之四壁和屏柱上雕满大小佛像,号称万佛,姿态神情各异。门洞两壁及石窟东西两壁凿有较大的佛龛,里面雕刻之佛、菩萨也比较大。东屏柱正面雕有释迦牟尼涅槃故事,弟子们在周围泣哭的场面。在屏柱上还雕刻有15级浮屠。历代游人留下了许多题咏石刻。石窟开凿于隋唐,而主要工程应在于宋,有宋代石刻特色。

万佛寺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义勇安武王风伯雨师碑

在延安市万花山乡肖渠村。义勇安武王风伯雨师碑,在1988年文物普查时所发现,它记载了陕北的地貌和有关自然方面的实际纪录。此碑的发现,对研究陕北少地区地貌环境,森林资源,水土保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加价值。

青化砭战役纪念碑

在延安市青化砭镇。是为纪念青化砭战役而建立。

青化砭伏击战发生在1947年3月25日,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的一次伏击战,歼敌31旅官兵3000人,旅长在这里的一座桥下被活捉,这是振奋人心的大胜利,这是胡宗南占领延安市第一次尝到的苦头。这是中共中央、毛泽东等转战陕北三战三捷的第一胜仗。

青化砭为一个小镇,位于蟠龙河东岸的石崖上,背靠险峻的寨子山,寨子山对面是常山,西北是老爷庙山,老爷庙山上有座老爷庙,当时西北野战军的前沿指挥所就设在这座古庙里。

抗日烈士纪念碑

在延安市南泥湾镇西南7.5公里的九龙泉。抗日烈士纪念碑是为抗日所牺牲的烈士而建的永久性纪念碑,碑上刻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笔题词。为珍贵而富有历史性永久性纪念建筑物。

杜甫川

在延安市南七里。因唐代大诗人、右卫率府胄参军杜甫避安史之乱时曾栖宿于此,而得名杜甫川。

杜甫川为南河之一支流,源出万花山,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时,杜甫携妻带子避难从奉先(今陕西蒲城县)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在姜村落户,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诗作就发生在这里。第二年,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杜甫只身北上灵武,经石门沿川到此,曾枕鞋夜息,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在此便以势凿窟建祠,祈祀杜甫,称杜公祠。史志记载,川口有唐诗人杜拾遗祠,祀像石室,登望杜亭,得地高爽,俯瞰河流,祠有石,刊墨人骚客多赋凭吊。宋代范仲淹亲笔题书“杜甫川”3字刻于石崖,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延安知县陈炳林题刻“少陵川”3字于崖壁,并重建祠堂和望杜亭。

建国后曾多次修葺杜公祠,特别是1984年延安市人民政府又拨专款重修杜祠、摩崖石刻、拓片、楹联外,并新建了亭台、展室,成为延安处胜景和古迹。

万花山

在延安市万花山乡。万花山又名百花山、柏花山、牡丹山。因山上有万种花卉,故名万花山。又因牡丹在此山多为百花之尊,故又称牡丹山。这里满山翠柏和牡丹百花,这是柏花山的由来。

万花山山顶有1棵古柏,一根生5杈,盘根错节,犹如五龙盘绕,号称五龙柏,树龄千岁,人云寿树,常有游人树下乘凉或下棋。山上有牡丹园、群芳圃、花木兰墓以及府君庙等。

万花山除树之外,就是牡丹和百花,这里野生牡丹50000余株,现已查明有13个品种,分黄、紫、红、白、诸色,每年立夏前后开花,花期半月左右,小满以后凋谢,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伯渠、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曾于1939年5月、1940年5月10日两次游赏万花山。

万花山主峰名叫走马岭,民间传说,此地是北魏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当年走马练武之地,故有此名。山上平坦之处,传说是花木兰马蹄踏平的。这里的花源头村,就是花木兰的故里。

万花山牡丹多,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木兰代父从军,凯旋而回,归家时从洛阳、长安等地经过时,采集花种、根茎,回家撒栽山间,以后牡丹遍野,遂成万花山。另一说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四仙女,不甘心于天宫的寂寞,私自下凡和花源头村樵夫崔生结婚,两个人相亲相爱,美满婚姻,并从天上带到人间各种牡丹花,二人于此山精心务养,花满山间,二人以卖花为生,山成万花山。据《延安府志》记载,宋代以前,就有人到此观赏牡丹。

五龙山

在延安市东半公里。五龙山,山形如五龙,故名。据《金史·地理志》记载,肤施县有五龙山。据《延安府志》记载,山下有黑龙泉。肤施,即今延安的古名也。

高奴都城遗址

在延安市东北延河北岸。高奴都城遗址是昔日高奴城的所在地。秦末项羽自号西楚霸王,把陕西的渭河流域和陕北,分封三个王来管辖,把秦之降将章邯封为雍王,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市东南);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即此城。这3个王皆为秦之降将,分辖秦关中陕北之地,雍王分辖地为咸阳以西关中之地,塞王分辖地为咸阳以东关中之地,翟王分辖上郡(今榆林东南一带陕北之地)之地。现在三秦成为陕西的代名词,其源此。据《辞海》:高奴,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陕西延安东北延河北岸。前206年项羽分封诸王,以上郡立秦降将董翳为翟王,都此。该书又称东汉末废。其遗址可供后人凭吊和考察。

蟠龙战役故地

在延安市蟠龙镇。蟠龙战役故地是昔日蟠龙之战的战场。1947年4月,羊马河伏击战后,国民党军误认为解放军西北野军战主力已转至绥德,遂以167旅旅部率1个团及地方部队1个总队守备延安市以北的蟠龙镇补给点,以9个旅的兵力由蟠龙、青化砭地区向绥德急进,以驻榆林的22军和28旅南下米脂、佳县,企图与解放军主力决战。西北野战军以小部兵力诱敌北进,以主力第1、2纵队及教导旅和新编第4旅乘敌后方空虚,由永坪镇东北地区突然南下,4月29日包围了蟠龙镇,5月2日发起进攻,激战两日,全歼守敌6700余人,交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这是中共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三战三捷的第三次胜利。

四八烈士陵园

在延安市区西北10公里处的李家坬。四八烈士们是伟大的人民英雄,忠实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是中共中央委员王若飞、秦邦宪,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记邓发,新四军军长叶挺和贵州著名教育家黄齐生。他们1946年4月8日,由重庆乘飞机赴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牺牲。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都有悼文悼词。

毛泽东悼词:亲爱的战友们!不朽的英雄们!数十年间,你们为人民事业做了轰轰烈烈的工作。这天,你们为人民事业而死,虽死犹荣!

周恩来同志称颂王若飞等同志是人民的英雄,群众的领袖,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和平民主的旗帜。

朱德同志说:烈士们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永远活在烈士们的事业里。

全国解放后,中共中央决定用党费85万元人民币,修建了四八烈士陵园。

花木兰陵园

在延安市万花山乡花源头村花家陵山。花木兰陵园传为北魏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的墓地。

花木兰陵园,位于花木兰故里万花山乡花源村万花山对面的另一架山腰,后因农田基建而毁。1984年10月,由延安地区和市两级组织修复,占地2亩,依山分4层而成,陵园肃穆典雅,门亭雕梁画栋,门楼墙壁有砖雕图案,门口有一对石雕雄狮,守卫陵墓。

花木兰陵园,依山建有4个层次,第1层立有两块石碑,镌刻白居易的《戏题木兰花》和杜牧《题木兰庙》诗文;第2层有大石碑1通,刻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所书《木兰诗》全文;第3层,有“木兰祠”3个大字石碑,为廖沫沙所书。碑后花木兰戎装巨型石雕像,像高3米,像宽2.5米,跃马横剑,威风凛凛;第4层为花木兰墓冢,旁立“花木兰之墓”石碑,周围雕有凤凰图案的青石栏杆。

花木兰陵园全园广植千株松柏,使整个陵园置于万丛林木之中,面对着翠柏长青、牡丹遍地的万花山,加之周围的群芳圃、牡丹园、府君庙、五龙柏、走马梁,使昔日之巾帼英雄和其陵园,更加显拔雄伟。

尸毗墓

在延安市清凉山上。尸毗墓传为尸毗王子的墓葬。据《梦溪笔谈》记载,延州(今延安)天山(今清凉山)之巅有奉国佛寺,庭中有一墓,世传尸毗王之墓。

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尸毗出于佛经大智论,言常割身肉尽。今天山下有濯筋河,其县为肤施(延安)。同书又记载,宋仁宗赵祯庆历(1041—1048年)中,施昌言镇鄜延,坏奉国寺为仓,发尸毗墓,得玉环玦70余件。

张寒晖墓

在延安市宝塔山南边之文协山。

张寒晖(1902—1946年),原名张兰璞,河北定县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北平(今北京)、西安等地从事中学教育、戏剧演出及报刊编辑等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带领剧团去农村宣传抗日。1941年赴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创作有配合革命的秧歌剧多种和《松花江上》、《游击乐》、《去当兵》、《军民大生产》等歌曲,尤以作于“九一八”事变后的《松花江上》号召力最强,有力持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在群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张寒晖1946年2月在延安逝世,埋葬于此,原有墓碑,后碑遭毁损,近年又续立墓碑,上书:张寒晖先生之墓。

甘泉县甘泉县

美水泉

在甘泉县甘泉乡太和山下。美水泉原名甘泉,其县也因以为名。太和山古称岩谷山,亦称神林山。俗称太皇山、太黄山。

据《甘泉乡土志》记载,美水泉自神林山发源,占地1丈多阔,飞流激射,其味甘美。现经有关部门测验鉴定,甘泉美水为国内罕见之矿泉水,水中含有防衰老的单硅酸,当地饮此水之人,面色红润,消化特好,不生地方病,平均寿命比附近群众高出10岁。

美泉水,是由隋炀帝杨广游猎偶尔饮用,觉得神清气爽,赐名美水泉,并作为宫廷饮食用水,年年月月从此泉运水至长安宫中,甘泉美水由此名扬天下。史籍记载,炀帝游太和山。见树木荫翳,泉水清漪,又见奇鸟泉侧辗转,炀帝为此景而陶醉如痴,遂止轿憩于泉边,乡民乡官速烹茗贡上,炀帝饮之,味甚甘美,赞不绝口,即命其泉曰美水泉,并下令划此地为禁区,一切乡民,不得进入禁内,此泉也自此专供皇帝宫廷饮用。唐代继之,直至清慈禧太后。皇帝派差役民伕,由甘泉挑水至长安,路程数百里之遥,夜以继日,水中无当地生长的榆刺者,以欺君之罪,立即处死。据《太平寰宇记》所记载,甘泉去地一丈,飞流激下,厥味甘美,隋炀帝游此饮之,取入宫内。

美水泉前10米左右,立一石碑,记载着重修甘泉的情况。泉周围生长一种独特的树,当地人称刺榆,很像刺玫一样,浑身长满榆刺。用美水做馔,虽暑不变,煮茗清香,光滑甘甜,做的豆腐能在水上漂浮,这里的豆腐干是当地一大特产。

云山寺

在甘泉县桥镇乡。云山寺始建于元代,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

这里峰峦秀丽,林木蔚然,前接悬崖,吊壁后通,山下有清凉泉,山中有赤壁岩,岩下有狮仙洞。云山古寺,位于洞外,两洞之内,共有塑像48尊,正中为药师七仙,旁有八大菩萨等,其泥塑至今完好。

白鹿寺

在甘泉县白鹿原。白鹿寺,因地处白鹿原,故名白鹿寺。白鹿寺,占地面积为13225平方米,寺内有殿堂、石碑、砖塔、石鼓、石狮、古井以及松柏、牡丹和参天的银杏王,树王高22米,胸围6.25米,据庙碑记载,银杏王为唐代时移植于此寺,甚为古奇珍贵。

周恩来劳山历险纪念碑

在甘泉县劳山乡甘泉湫隘口。1937年4月,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决定,前往南京与国民党当局谈判,他和张云逸、孔石泉等乘坐卡车,途经甘泉湫沿山隘口处时,被埋伏在东侧山坡的国民党军发现,立即遭到阻击。后经延安总部派出骑兵增援,周恩来安全脱险。为纪念周恩来历险一事,甘泉县当地政府在此修建了纪念碑。

陕甘宁苏维埃政府旧址

在甘泉县下寺湾乡。下寺湾是1935年陕甘宁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为吴起县),5天后毛泽东率领红军到下寺湾,在这里毛泽东召开了重要的会议。当此之时,下寺湾为苏维埃的所在地。

劳山战役故地

在甘泉县劳山乡。

劳山战役是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粉碎敌人对陕甘宁根据地第三次围剿的一个战役。

1935年9月,国民党军以3个师的兵力,由洛川、中部县(今黄陵县)向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进攻,其先头两个师以1个团留守甘泉,主力进至延安。红军15军团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法,从延川县永坪镇地区出发,经3天急行军进到延安、甘泉之间劳山地区设伏,以一部兵力围攻甘泉,吸引延安敌军南援。当延安来援甘泉之敌第110师大部于10月1日进入伏击圈时,红军突然发起猛攻,经过半日的激烈战斗,将其全部歼灭,并乘胜扩大战果,10月25日攻战甘泉以南榆林桥,又歼敌第107师4个营,战役胜利结束。

隋薄姬冢

在甘泉县城西30公里。隋薄姬冢,据说是隋炀帝杨广的姬妃的墓地。据《甘泉县志》记载,俗传隋炀帝纳姬名薄姬,殁后葬此。据《通志》记载,冢高丈余,其间多松柏。

富县富县

石泓寺

在富县直罗镇川子河北岸。石泓寺,又名石空寺,也称大佛寺,又称川子河石窟。

川子河石窟,始凿于隋、唐,继之于五代,宋、金、明、清各代都有雕凿,沿山崖开凿的主要洞窟有7个,最大的洞窟宽10.3米,高54米,深10.7米;最小的洞窟宽2.4米,高1.8米,深2.5米,各个石窟皆有石雕神像。由东向西编号。

第1窟:窟口和内部皆为长方形,壁上有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癸卯年(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题记,为明代的三教石洞,窟内刻3尊坐像,胁侍2尊。东西两侧有台。窟外有清仁宗颙琰嘉庆(1796—1820年)摩崖碑刻。

第2窟:窟口为长方形,两侧各浮雕手执矛剑的武士,窟内中央有基坛,坛上有背屏5个,上承窟顶,背屏上雕1佛2菩萨2弟子。东壁有造像龛1个,内雕1佛2菩萨,旁有“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二年(969年)李庭宝造释迦牟尼佛菩萨共3尊”题记铭文;西壁也有宋开宝二年造像铭文,东西两壁共有小造像36尊。

第3窟:窟口窟内均为长方形,窟口左右各有执矛剑武士1尊,中央基坛有1佛2弟子2菩萨。东侧菩萨背屏有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六年(968年,即开宝元年)敦士元等3人共造菩萨铭记。东壁有2小龛相连,造像5尊,还有唐懿宗李漼咸通五年(864年)郑君雅造1佛2菩萨一铺铭记;咸通三年(862年)陈公造像铭记。西壁有咸通三年和五年造像各一处。

第4窟:窟内基坛上有文殊骑狮像,狮身侧下1童子执缰作跪状。西壁有小龛2个,南龛有造像1尊,北龛有2尊。有五代后周太祖郭威显德元年(945年)铭记。

第5窟:窟内基坛雕1佛2菩萨,东西壁上有造像34尊,东壁有小龛2个,北龛有1佛2弟子2菩萨,南龛有菩萨1尊,窟内有隋炀帝杨广大业(605—617年)时题记。

第6窟:规模最为宏伟,是石泓寺的主洞窟,前面有1座木结构3开间两层楼房,窟内中央有基坛,坛四角各有方形石柱1根,支持窟顶,柱上雕刻大小造像1331尊。基坛上有1佛2弟子2菩萨,佛与菩萨坐莲台,弟子分立两旁。窟内刻有姿态不同的罗汉10尊。西壁有大小造像1947尊。窟内有金熙宗完颜亶皇统元年(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一年,1141年)题铭、金海陵王贞元二年(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题铭以及明、清的铭记等。

第7窟:窟内正面及左右皆有石台,台上原有泥塑神像20尊。窟顶前部凿有八角藻井,有二龙戏珠、蔓草图案;后部于平綦上刻龙、蛇、凤、麟及花草纹图案,均系清代作品。

石泓寺,1942年、1955年、1983年曾对此寺予以维修,恢复古貌。

石泓寺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树沟石窟

在富县的松树沟。松树沟石窟因地处松树沟,故名。

松树沟石窟地处深山老林,1980年由伐木工人所发现,1985年11月陕西省考古队初步清理,发现有石刻造像29龛,其中1龛佛像基座刻“至正四年正月石匠弓又”等字样。据此石窟造像雕凿应为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四年(1344年),距今有663年的历史。

松树沟石窟为元代文物,线条粗犷,体格健壮,头部宽扁,颇具游牧民的特点。

柳园村石窟

在富县牛武镇柳园村对面的石崖下。柳园村石窟为宋仁宗赵祯庆历三年(1043年)所凿,石窟为长方形,平顶,深3米,宽2.4米,高1.6米,中心有方形塔柱连接顶窟,正壁雕三世佛和文殊、普贤造像。左壁开1小龛,内雕1尊弥勒佛和2菩萨,佛披双领袈裟,手施禅定印;2菩萨胸饰璎珞,下身着裙,披巾由两肩绕臂下垂于地。右壁龛内中为释迦牟尼像,龛内四壁刻千佛10层。中心塔柱四面均雕有佛、观音菩萨、游戏坐菩萨以及供养人等造像。塔柱正面下端刻“庆历三年正月十五日造”题记铭文。依据铭文来看,此石窟至今已有964年的历史。

鄜州十景

在富县境内。鄜州为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所置,治所寄设洛交县城。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撤销洛交县,地划入鄜州。辛亥革命后,于1913年废鄜州为鄜县,1964年9月,因“鄜”字生僻,改鄜县为同音富县。

其十景是:

塔寺晨钟圣佛晚照仙台夜月莲池雨涨玉女垂杨

开元白松谷口春桃柏山秋声灵庆松花太和耸峙

保大楼

在富县城内。保大楼,据《一统志》记载,唐置保大军节度,故名。节度长官称节度使。

唐武元衡《保大楼诗》曰:

三川会合古鄜州,纡缓来宽宵旴忧。

静守化条无一事,东风独上夕阳楼。

开元寺

在富县城西北开元坡。开元寺,据《一统志》所记,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713—741年)年间所建,故称开元寺。

据《雍胜略》记载,鄜县开元坡“上有开元寺,白松甚奇古”。

宝室寺铜钟

在富县钟楼。宝室寺铜钟,号为天下第一古钟。为原宝室寺寺钟,据《通志》记载,宝室寺为唐代所建。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寺内有钟,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629年)造,正书。阴识略云:寺以唐贞观三年,摄提在岁,蕤宾驭律,景丁统日,己巳司晨,用铜三千斤,铸钟一口,大钟主赵夷杜茂上大将军张神安。

此钟高1.58米,胸围3.80米,口径1.50米,钟身雕有飞天、朱雀、龙虎,共铸铭文318字。此钟现保存县文化馆。为研究唐代佛学经典和书法艺术的实物资料。

赫连城

在富县城西18公里。赫连城为夏王赫连勃勃所筑,供其母居住,故称赫连城。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在洛交县西36里。赫连勃勃闻刘裕命其子义真等守长安,大悦。自将兵入长安。留其母于此,筑城以居。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十三年(夏赫连勃勃凤翔五年,417年)东晋大将刘裕灭了后秦占据长安,还军于东,命其子刘义真守长安,赫连勃勃乘关中空虚,发兵至长安,从东晋手中夺走了长安,并在长安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昌武,继改真兴。赫连城筑造年代,应在此时。

《元和郡县志》中所称之洛交县,为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所置。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在洛交县城兼设鄜州。南宋度宗赵禥咸淳三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蒙古占此地,撤销洛交县,地划鄜州管辖。1913年废鄜州,设鄜县,1964年9月改称富县,故古洛交县境内之赫连城,理应在今富县境内,历史沧桑,城池不存,只有遗址供后人凭吊。

直罗关

在富县直罗镇。直罗关,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崔仲芳所筑,西接环庆(今甘肃环县、庆阳等地)地。

据《唐书·地里志》记载,唐高祖李渊武德六年(623年)置直罗关。据《鄜州志》记载,因故直罗城为名,西南通子午岭(子午岭有秦直道),西北通保安县(今志丹县),凡200里,皆深谷岭,为一方险要。直罗关,古为兵家所重视。

1935年冬国民党军以5个师的兵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第3次围剿,企图乘红军长征后刚到陕北立足未稳之际,消灭红军和摧毁陕甘革命根据地。红军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决定诱歼由合水东进的敌人先头部队。11月20日敌军先头部队109师进直罗镇,红军当夜将其包围,翌晨发起总攻,经过一天的激战,全歼该师。乘胜西追又歼敌106师1个团。直罗战役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3次围剿,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富县宝塔

在富县县城西北500米许的山坡上。富县宝塔为唐代所建,系砖筑四方形10层宝塔,正面向东,底平面每边8米半,直径亦8米半,塔高32.8米,每层辟有门,第4层东门两侧辟有窗。塔内有方室逐层木梯登上顶层,年久失修,木梯断后不可上登。

塔下台地上,清代立碑一通,为《重修准提庵碑记》,此塔当年为准提庵之原物,年久庵去,塔仍然屹立在此。

柏山寺塔

在富县直罗镇柏山上。柏山寺塔地处柏山东麓,故称柏山寺塔。

柏山寺为古芸萝寺,据《关中胜迹图志》载,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北征突厥,至直罗病疽,息兵芸萝寺,梦金人敷药而愈,遂许日后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627年),令太守遣使来此建塔修寺,改芸萝寺为安乐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二年(724年),李隆基御驾北征,至安乐寺下前锋告捷,又改安乐寺为安定寺。明、清以来俗呼柏山寺。

柏山寺塔,随寺而建,为米黄色八角形砖塔,每边长3.7米,直径为9.1米,共11层,高43.3米,周长30米,塔内有边长2.3米见方的小室,至第2层为止。塔身每层皆有券洞门窗栏杆,并有斗拱,有的门作洞龛,内置罗汉、天王各种人物石雕像,也有胡僧高鼻深目特征。

柏山寺塔,唐代始建,宋、明重修,因而留下各时代特征,其中以宋、明特征最为明显。此塔以青砖磨沿对缝,以黄泥、白灰加糯米汁粘合成,甚为坚固,外形别致,秀丽挺拔。

八卦寺塔

在富县张家湾乡。八卦寺塔为唐代所建,是富县一处古迹。

白骨塔

在富县油房头。白骨塔建于清代为四棱锥体,下大上小,呈金字塔状。

张村舍利塔

在富县张村驿镇宝塔沟。张村舍利塔建于宋代。是此地一处古迹。

福严院塔

在富县北道德乡东村。福严院塔建于宋金时期,为密檐式宝塔,线条柔和,姿态生动。

云中路

在富县西部子午岭东麓的支脉上。云中路,秦直道也,始筑于秦始皇嬴政三十五年(前212年),筑成于三十七年(前210年),为秦始皇北巡所建之大道,为秦大将蒙恬监修。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大军30万击退匈奴,收复河套,驻军陕北,修筑长城,监修直道,边疆宁息。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北巡,病死于沙丘(今河北广宗县大平台乡大平台),取道九原郡(治所九原,今包头市西孟家湾),载始皇遗体密不发丧的韫车,就是走这条云中路而回咸阳的。汉代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北方考察归来,也是从这条云中路回长安的。

而今,秦直道在富县境内尚有90公里,占秦直道总长度的13%,保存尚为完好,虽逾二千余年的雨雪侵蚀,至今坚硬结实,尚宽40米,最宽者可达60米,也是秦代一大工程,其所在地子午岭在2006年春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680米,森林覆盖率达84%,总面积4261公顷,与云中路组成奇特景观。

玉女泉

在富县县城西南。玉女泉,据《鄜州志》记载,泉出龟山下。据《雍胜略》记载,泉水甚甘。

唐望敌台

在富县西北100公里。唐望敌台,据《一统志》记载,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征突厥,常登此台以瞭敌。故名望敌台。

唐监军台

在富县南5里。唐监军台,据《一统志》记载,相传唐尉迟敬德演武于此,在此扎营安寨。

采铜川

在富县城西北7.5公里。采铜川,据《通志》记载,为杜甫经游地,在羌村南10里许,有1石窟,中出石脂,就窟可灌成烛,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南宋度宗赵禥咸淳六年,1270年)封闭不采。

杜甫草堂

在富县境内南30公里。杜甫草堂,据《通志》记载,杜甫避难寄此,即三川也。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反唐,南下攻击洛阳,遣军破潼关,进入唐都长安(今西安市),大肆杀掠。当时为右卫率府胄参军的杜甫,携妻带子,从奉先(今陕西蒲城县)至鄜州(今富县)避“安史之乱”,曾寄居于此。

明田龙《三川杜甫草堂》诗:

问柳寻花至草堂,急呼村酒酹诗王。

乾坤无处容衰老,风雅何人到盛唐。

春雨三川驱瘦马,秋风一剑寄空囊。

鄜州旅食峥嵘日,南北音书共渺茫。

羌村遗址

在富县城西25公里岔口乡岳家庄附近。羌村遗址是唐代诗人杜甫在陕北故居之地。

羌村,相传原称大申号,由一家酒店字号得名。这里遗址有杜甫的杜公窑,因而文人雅士思古瞻仰者颇多,这里现在还有石刻“少陵旧游”4个大字的巨石在小河滨,字迹遒劲。此字为明神宗朱翊钧万历时,顺天府巡抚、御史中丞王邦俊所书,王告老还乡,书此巨石,字迹足有80厘米大。

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由关中奉先(今陕西蒲城县)撤迁陕北富县唐时鄜州,他未择州治而居山中羌村,更为安静,茅屋为风雨所揭开的诗实,就是在这里发生的。杜甫在这里感于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写下了爱国伤感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洛川县洛川县

洛川会议会址

在洛川县永乡乡冯家村。洛川会议会址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开会的地方。此次会议,地点在洛川,史称洛川会议。会议召开时间是1937年8月25日。

洛川会议会址,原是小学校院内的两孔砖窑,窑正面向南,西边一孔是会议室,中置两个方桌和两个课桌拼成的会议桌,四周放两条长木凳和5个方木凳,墙上挂由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门写的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即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个纲领为油印材料。东边一孔是毛泽东会议期间的旧居,这个窑洞内有1面土炕,炕上有简洁的铺盖,炕北头有办公室木桌和木椅。此外,院子里有一株桑树和一些花草树木。

洛川会议由毛泽东主持,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还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十大纲领的基本内容是:

1.打倒日本帝国主义;2.全国军事总动员;

3.全国人民总动员;4.改革政治机构;

5.实行抗日外交政策;6.实行战时财经政策;

7.改良人民生活;8.实行抗日教育政策;

9.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10.建立抗日的民族团结。

会议还决定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决定在一切国统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会议决定在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日战争的前提之下,争取全国人民所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并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次会议是关系着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性的关键会议,指引着中华民族走上了抗日战争胜利的道路。

洛川会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石泉寺

在洛川县石泉乡。金石泉寺,据《通志》记载,寺右有泉,味甘而洌。(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初,赐额曰灵泉。院前有一塔,相传定光佛遗身舍利藏焉。时见瑞光起塔中,如纯金色。

兴平寺

在洛川县铁炉村。兴平寺建于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五年(1632年),寺院毁于火,今尚存残垣断壁,并存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年(1691年)绘制的巨幅水陆道场绢画62幅,寺失火时幸存。

此画为“大雄氏水陆缘起”。“大雄”为佛的德号,水陆道场也称水陆法会、水陆大会、水陆斋、水陆斋议。水陆大会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仪式。少者7天,多者49天。参加法事僧人少者几十,多者几百,诵经设备,礼佛拜忏,追荐亡灵。法会坛场分内坛和外坛,法事以内坛为主,正中悬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三像,下置供桌,摆香花灯烛果品。四周绕以布幕,将内坛分为3间,两侧分挂上堂下堂各10位水陆画像。

此画内容人物大体分两类:一类是佛、道的神灵形象,如佛、菩萨、赵公元帅、土地神等;一类是世俗人物,内容有冤家债主、青烟饿鬼、虎咬蛇伤、车碾马踩等。

此画精美绝伦,至今已300余年,色泽如新,是研究民间艺术和绘画的珍贵资料。

万凤塔

在洛川县土基镇鄜城村南。万凤塔,其所在地鄜城村是故鄜城的所在地,故万凤塔又称鄜城古塔。

万凤塔建于唐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平面为8边8角,底边长3.2米,为13层砖塔,塔高40米余,各层都有门窗斗拱装饰,外面还有小龛,内有石刻雕像,在第3层小龛中,有《西游记》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雕像。

万凤塔始建于唐代,宋、明均重修,因而留下各时代的特点。此外,塔东5里,有鄜台1座,在台上望万凤塔,更为壮观。

鄜城村造像碑

在洛川县土基镇鄜城村。鄜城村造像碑由1984年陆续发掘,计有北朝碑石14通,其中有北魏孝明帝元翊神龟元年(518年)千佛造像碑;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三年(530年)李黑城造像碑;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二年(546年)法龙造像碑;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二年(573年)郭乱颐造像碑;隋文帝杨坚仁寿三年(603年)四面造像碑等珍贵碑石。此外,还出土有佛头、佛手、佛身残块数件。

这批造像碑石,雕刻精湛细腻,结构华丽丰满,书法刚劲挥洒,是研究北朝佛教艺术和书法艺术的可贵实物资料。

龙舌崖

在洛川县东北15公里龙尾湾。龙舌崖,据《通志》记载,一峰回顾,状若龙首饮水,上立一石,长七八尺,风撼则动而不坠。

宋鄜台

在洛川县东南。宋鄜台,据《一统志》记载,北宋哲宗赵煦元祐二年(1087年)范纯祐为主簿时筑。古人《鄜台》诗赞曰:

两载低眉着小冠,一台高筑地平宽。

向阳花木齐教放,天下无春似此间。

鄜城遗址

在洛川县土基镇鄜城村。鄜城遗址是秦、汉和北魏鄜城郡的郡治城池所在地。现以唐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所建的万凤塔为中心,残存有古城墙、石柱础、铺地方砖等文物古迹。

刘琦墓

在洛川县旧县乡铜堤村北的大石山上。刘琦墓,是明代进士刘琦的葬地。

刘琦,字廷珍,铜地村(今铜堤村)人,曾考中解元,人又称刘解元。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进士,任户部政行人司行人、兵科给事中等职,他任职20余年,清谦正直,敢于直谏。以后罢官,死于家乡,追谥奉仪大夫、少禄寺少卿。刘琦的事迹,在洛川民间广为流传,民谣歌曰:

旧县本是凤凰山,平地出了刘解元。

刘解元,是好汉,裁粮十万余八千。

而今,村东头还保存有刘琦祠堂。

黄陵县黄陵县

桥山

在黄陵县桥山镇。桥山,据《尔雅·释山》曰,山锐而长桥。据《释名》记曰,形作桥也。桥山主峰如桥,支如华盖。据《延安府志》记载,华盖山在桥山之后,三峰秀丽,形如张盖,高出诸山,即桥山之支麓。

桥山山巅有黄帝陵(另释),其山东北麓有黄帝庙(另释)。黄陵面对汉武仙台(另释)。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还祭黄陵于桥山。

桥山在太古洪荒之时,地势高亢,山上多柏,较之平川低洼之地,地利实优,称曰福地,故黄帝卜葬于此。

双钟山

在黄陵县桥山镇西北35公里。双钟山,其形如双钟,故名双钟山。

据《延安府志》记载,形如覆钟,峻秀屹立。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相近有三凤岗,相传古有逸人隐此崖间,石刻犹存。

黄陵八景

在黄陵县境内各地,其八景是:

桥山夜月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雪

龙湾晓雾凤岭春烟汉武仙台轩辕石庙

万佛洞

在黄陵县双龙乡峪村山坳。万佛洞,又名千佛洞,因洞窟佛多之故,遂有此俗称。

万佛洞原为宋代石空寺石窟,据窟内石壁刻字记载,此地原名堡坡头,是坊州(治所在中部县,即今黄陵县)王家庄王山、王万兄弟俩的基地。以后李善晏以973贯钱买下,修造万佛洞。洞窟石壁镌刻文字记载,始凿建于北宋哲宗赵煦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初八,完工于北宋徽宗赵佶政和五年(1115年)六月初一,花费20年时间而建就。而雕刻人是介端、介子、介政兄弟三人及全家和其他一些工匠。

万佛洞是在灰色和绿色砂岩上所凿造,窟洞坐西向东,窟口方形,宽2.4米,深2.6米,有3间檐廊内接石窟,窟口左右各有1佛龛,檐廊立2圆柱,柱刻“龙坊从事张师谨崇宁(北宋徽宗赵佶年号)元年(1102年)十月十八日记”题记,中间为入口,两边为走廊,走廊两壁浮雕观音菩萨。石窟为平顶,高5.3米,宽9.5米,深12.1米,正中为1佛龛,佛龛高3.38米,宽5.9米,深4.73米,内有大佛坐像12尊,中为释佛,两边有文殊、普贤2菩萨和迦叶、阿南2弟子。龛之左、右、后3面均雕佛像,后壁雕释佛说法故事;左壁雕佛本行故事;右壁雕释迦涅槃故事。前壁正中上部雕千手千眼观音菩萨1尊,名曰千手实际只有42只手。窟内还浮雕五百罗汉和600仕部从。窟内石雕立佛,高者达2.82米,比常人高出一半。这些雕像妆彩生动优美,神姿情态,栩栩如生,艺术价值很高。

石窟中还有几处造像题记,一处是:“纯首、苑昊、李皋、郎如四人在石空寺殿壁一面造五百罗汉并部从六百位仕,伏愿皇帝万岁,臣佐千秋,禄位常居,国泰民安,四恩三有,同成佛果。绍圣三年九月八日,鄜州介端镌并文”。另一处是:“绍圣二月五日,清信弟子同万发心作菩萨一尊,有功佛一尊,自舍净财一百贯,省伏祈合家平安,早成佛道者谨记。镌佛人介端”。另有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的题刻和政和五年的五言绝句诗一首。此外,还有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五年(1479年)和清宣宗旻宁道光八年岁次戊子(1828年)修葺石空寺的记事碑。

石空寺石窟(万佛洞)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洞

在黄陵县桥山镇西25公里桑园。桑园药王洞,据《通志》记载,洞深邃可容百人,洞中莲座横列,奇巧得之自然。

唐谷洞

在黄陵县西45公里。唐谷洞,据《县志》记载,上有悬崖危崿,下筑石城,洞中有石井,为悬楼六,磴道四,壁立千仞,自下望之,楼阁如在天际。

杏城

在黄陵县西南。杏城,古城邑也,相传汉将韩胡伐杏木为栅,以抗北狄,故将此城邑曰杏城。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卢水胡人盖吴为反抗北魏的压迫,在杏城进行武装起义,署置百官,自称天台王,各族民众纷纷响应,众到10余万。盖吴通使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宋文帝封盖吴为雍州刺史、北地郡公。起义军一部由白广平率领西进,杀北魏汧城(今陕西陇县)守将;盖吴统兵东进,进攻李闰堡(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北),直到临晋关(今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西岸),后复西攻长安。河东(今山西西南部地区)蜀族首领薛永宗起兵呼应,北魏官军节节败退。次年,太武帝亲自统兵镇压,薛永宗失败,盖吴被迫退兵。不久,盖吴又在杏城集结起义军,自称秦地王,意欲东山再起,惜在战斗中牺牲。

古瓷窑遗址

在黄陵县店头镇。古瓷窑遗址包括唐、宋、元各代的瓷窑遗址,这里出土褐、黄、黑、白底黑花纹、兽纹、鱼纹等瓷片。

蒲罗寺

在黄陵县北。蒲罗寺,据《通志》记载,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628年)所建,内有塔及藏经。

文庙

在黄陵县治桥山镇。文庙为明代所建,是奉祀孔子之所。有保存价值的古建筑由城内现迁到黄帝庙西侧。

轩辕庙

在黄陵县桥山镇桥山东麓。轩辕庙,也称黄帝庙,是祭祀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专祠。

轩辕庙创建于汉代,至唐、五代皆在桥山西麓,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五年(972年)移至今址。庙大门上悬一大匾额,上书“轩辕庙”3个大字。大门左右有掖门。进门有砖甬道直通二殿。院内有古柏参天,肃穆雅静。左侧有原始古柏1株,老态龙钟,以砖墙围护,立碑2通,一刻“黄帝手植柏”5大字,一刻“轩辕柏”3字。

在二殿堂西阶下,有一株将军柏,亦称挂甲柏,躯干三四搂,传为汉武帝刘彻征朔方还,于此树挂甲,树因以名。树旁立碑石简介曰:此柏斑痕密布,仿佛钻甲状,柏液中出,似有断钉在内,纵横成行,支干皆然。然查群柏,无独有偶。传说这是汉武帝征朔方还驻跸挂金甲印烙所致。此树每逢春浓秋深,树汁由躯干“断钉”之处溢出,晶莹明澈,为千古之奇观。科学家鉴定,该树为柏树中之稀有种类。

清高宗弘历乾隆时,有位巡官赞此柏有诗云:

轩辕庙前挂甲柏,霜根铁节坚如石。

老干挺直五十围,枝叶密排三千尺。

功开深浑先天地,造物合当存爱惜。

南接华岳通云气,风来呼吸吞太白。

在二殿过厅,林立我国各族历代石刻《祭黄帝文》和《重修黄帝庙碑记》70余通,其中有一碑石记载,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黄帝庙由桥山西麓移建于此。县志对此也有记载:庙旧在桥山西,宋开宝中移建今地。其碑书记载颇相吻合。还有刻汉满蒙等文字的祭文和重修庙宇的纪事碑等。

过二殿厅,至大殿,殿门正中悬有大匾,上书“人文初祖”4个金色大字,把这座主殿烘托得雄伟泰然,使后人至此不禁肃然起敬。大殿之中,有巨大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并有轩辕黄帝浮雕像和石雕像,石雕像为1988年4月3日所雕成,石像高3.9米,宽3.3米,重11.5吨,装嵌在刻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木龛中,头戴王冠,身穿布袍,手指东方,回首欲呼,再现了黄帝引导先民开拓华夏的情景。此石像由香港同胞湛兆霖、程万琦两位先生捐款,由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设计,以山东嘉祥汉武梁祠出土画像石上的黄帝像为蓝本,由陕西雕塑工作院和西安艺术装潢模型厂联合制作。

据《挥坐前录》记载,黄帝以后土、风后、力牧配祠在坊州(坊州治所在今黄陵县)。由此而知,黄帝庙自古除供奉黄帝外,还供祀黄帝辅臣风后、力牧等。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帝举风后(太昊之号)、力牧、太山稽、常先、大鸿以治民,命仓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其书载和配祀亦相合而无误。

在大殿两旁,陈列黄帝有关生平事迹和各种有关资料。

黄帝庙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武仙台

在黄陵县桥山镇桥山黄帝陵墓对面。汉武仙台,古名祈仙台,高20余米,立有“汉武仙台”4个大字的石碑,传为汉武帝刘彻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而夸其功,欲祈寿成仙,筑成此台。

据《史记》载,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据《一统志》记载,汉武帝用兵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筑此。据《汉武故事》记载,元封元年(前101年),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陵于桥山。

中华一号柏

在黄陵县桥山镇黄帝庙院内。中华一号柏为中华始祖黄帝轩辕氏所植,重点保护全国编为第一号,故称。一般人称轩辕柏,它寿比南山,老态龙钟,高58尺,下围31尺,中围19尺,上围6尺,谚云: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即指此柏。它为桥山群柏之王,也为全国柏树之冠,为黄帝庙中八景之一,是原始柏树,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几乎同龄,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树龄。以砖墙围之,铁箍固之,立碑志之。碑有两块,一曰:轩辕柏;一曰:黄帝手植柏。据《通志》记载,黄帝庙中轩辕柏,考之杂记,乃黄帝手植物,围2丈4尺,高可凌霄。

轩辕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陵(黄帝陵)

在黄陵县城所在地桥山镇桥山上。黄陵地处桥山,也称桥陵,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氏黄帝的陵墓。

轩辕黄帝,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故称轩辕氏。以土德称王,土为黄色,故称黄帝。姓公孙,长于姬水,故又姬姓。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称有熊氏。孙安国《尚书·序》以伏羲、神农和轩辕为三皇。司马迁《史记》以黄帝、颛顼、帝羲、唐尧、虞舜为五帝。他联合夏部落酋长炎帝,打败入侵中原的九黎族酋长蚩尤于涿鹿,所谓“战于阪泉之野”,黄帝采用了玄女(即力牧)新战术,胜而诛之。又打败炎帝,在统一中华民族的战争中,历52战而天下咸服,其中包括镇压刑天的暴乱,统一了全国,在黄河流域华山之周、夏水之旁定居,取名华夏族,包括了东夷西戎南苗北狄在内,疆域版图东至东海,西至昆仑,南到琼山,北出幽陵,天下诸侯尊为天子,立六相及史官,以仓颉为左史,以沮诵为右史,举风后、力牧、太山稽、常先、大鸿以治民。令仓颉造象形文字;大挠编历法;伶伦制乐器;雷公、岐伯制药,妻子嫘祖教民事蚕桑、做衣裳;作甲子,定算数,造舟车,发明指南针,做器皿,制货币,造合宫,作内经,划州野,设五旗五麾六纛(皆军中旗帜),发展六书,遂奠定华夏之文明大基,都于河北涿鹿之阿。

黄帝统一华夏之后,仍然到处奔波操劳,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他“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大力发展经济,包括立国之农业。他又采首山之铜以铸九鼎,并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

黄帝终年110岁。他有妻妾4人,元配夫人曰嫘祖。共有儿子25人,得姓者14人,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皆为得姓的后代,五千年来子孙蔓延全国各地,有的侨居海外。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及被征服的其他部落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所以人们皆自称为炎黄后裔。

据《史记·五帝本纪》以及《黄帝本行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据《雍胜略》记载,桥山在中部县(今黄陵县)东北2里,其山形如桥,沮水环绕之,即黄帝葬衣冠之所,周围城堑5里余,树柏万余株,横顺成行,参天傲日,数百里外望之,就有烟霞霏微,青翠玲珑之状。据《黄陵县志》记载,桥山黄陵有古柏63128株,而今依然青翠。

出黄陵县城东门,有向陵公路盘山绕树而上,将临桥山之顶,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号古墓碑,再向前有文武官员到此下马之碑,再向上有座祭亭,四角翘上,红柱绿檐,雕梁画栋,亭中央立一通高大石碑,碑上有考古学家郭沬若所书“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立一座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个大字。还有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立的碑石1座,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7个大字。其后为陵墓墓冢,冢高3.6米,周长48米。

黄帝陵,全境有4平方公里,始建于汉,历代皆有修葺。解放后,1956年、1984年、1994年、1999年4次扩修,增建容积40万立方米面积300亩的黄帝印池。造长92米、宽7米的轩辕桥,及两旁高4.8米的望柱;铸清明节公祭用的高1.95米,直径1.5米,重2.5吨的黄陵钟,新建10000平方米的广场和95级台阶及庙前仿汉代高5.6米的石阙及祭灵道高4.33米的两座石阙;并新造重达600公斤的巨型香炉两具,新造避雷塔,修建汉武仙台、陈列室、接待室。台湾同胞黄茂雄捐资新建碑廊30间,收集了历代祭黄陵的《祭文》及名人谒陵诗文碑刻。此外祖籍黄陵县的李延军先生,还在桥山周围,发现8座古城遗址,恰与龟书图相吻合而为九宫连城;还修了陵区公路,栽树1265株。

唐诗人舒元舆《桥山怀古》诗曰:

轩辕历代千万秋,绿波浩荡东南流。

今来古往无不死,独有天地长悠悠。

我乘驿骑到中部,古闻此地为渠搜。

桥山突兀在其左,荒榛交锁寒风愁。

神仙天下亦如此,况我慼促同蜉蝣。

谁言衣冠葬其下,不见弓剑何人收。

哀喧叫笑牧童戏,阴天月落狐狸游。

却思皇坟立人极,车轮马迹无不周。

洞庭张乐降玄鹤,涿鹿大战摧蚩尤。

知勇神天不自大,风后力牧输长筹。

襄城迷路问童子,帝乡归去无人留。

崆峒求道失遗迹,荆山铸鼎余荒丘。

君不见,

黄龙飞去山下路,断髯成草风飕飕。

明代诗人张丰三《桥陵》诗曰:

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含玉露轻。

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清。

巍巍凤阙迎仙鸟,渺渺龙车驻帝城。

寂寞瑶台遗武帝,一轮皓月古今明。

黄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狄青墓

在黄陵县黄花谷。狄青墓是北宋大将狄青的葬地。

狄青(1008—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在宋对西夏的保卫战中屡立战功,被范仲淹由士兵累升为大将。宋仁宗赵祯曾劝他用药除去面涅(宋时士兵脸上的刺青),他不肯,说留下可激励士气。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升为枢密使同平章事,但被排挤去职,出判陈州而死,死后葬此。据《通志》记载,悬崖石洞有石棺在焉。

李东垣墓

在黄陵县东北20公里处。李东垣墓是金代名医李杲的葬地。

李东垣(1180—1251年),名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从张洁古学医,认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和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而起多种病变;又提出发热的疾病也应分辨外感或内伤,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以及扶正祛邪,丰富了内伤脾胃方面的理论和经验。生前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感论》、《兰室秘藏》等宝贵医学书籍。

据《元史·本传》记载,杲字东垣,精岐黄,学者称东垣先生。卒年72岁,葬于此地。

黄龙县黄龙县

寿圣寺石窟

在黄龙县小寺庄乡东1里山下。寿圣寺石窟地处小寺庄乡,因俗称小寺庄石窟。

寿圣寺石窟是宋代寿圣寺的所属石窟,故有此称。石窟长2.7米,高2.6米,深3.5米,中正有神台莲花座,上雕观音菩萨神像,左右还雕有4对人物雕像,据窟前石碑所记,石窟建凿于北宋英宗赵曙治平(1064—1067年)年间,石窟除神像外,还有1对石狮子和1只石香炉。

白马滩石窟

在黄龙县白马滩镇。白马滩石窟因地处白马滩,故名。白马滩石窟凿于明代,石窟内有著名的千手千眼佛。

魏长城遗址

在黄龙县范家卓子乡西南边。魏长城遗址是战国时魏国为防止邻国侵扰而修建的长城。长城自西向东分为4段,第1段长200米,位于山顶;第2段长10米,位于沟底;第3段长15米,位于塬上;第4段长350米,亦位于塬上。遗址残高最低1米,最高4米以上,底宽5米许。

与第一段长城相连的,还有一处战国城堡遗址,当地称“淤泥城”,城堡位于山顶,呈长方形,长400米,宽200米,残高4米、3米不等,应属魏长城体系。

黄龙人遗址

在黄龙县石堡镇徐家山南坡黄、红色土交界处。黄龙人遗址发现于1975年,为乡民赵福明在修窑门河水库时发现,采集了一具人类头盖骨化石,保留了额骨和顶骨的一部分,地层属于晚更新世。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实地考察,从眶上区和额区发育程度判断,认定该化石系过渡型晚期智人头骨,距今3万余年,被正式命名为黄龙人。

石堡寺遗址

在黄龙县石堡镇鹿场所在地。石堡寺遗址是古时石堡寺的所在地,寺始建年代不详,明末寺坍塌,仅留遗址。

1986年有人在遗址取土,发掘出一具琉璃棺,棺长50厘米,棺高53厘米,由3层云纹折缘座和棺身连为一体,为豆青色,侧有两幅花卉图案,周围衬以流云纹图饰。盖为半圆形,已残缺不全。按其烧造良好、图案精致、釉色明亮和出土地的判断分析,很可能为原寺主持长老圆寂后装骨灰的葬馆。经鉴定,琉璃棺为明代文物。

瓦子街战役故地

在黄龙县瓦子街乡。是昔日瓦子街战役的战场所在地。

1948年春,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后,以主力5个纵队,转入外线作战。2月24日,以一部兵力包围宜川县城,主力隐蔽在瓦子街地区,2月28日,国民党军整编29军(两个整编师)由洛川、宜君到达瓦子街地区,解放军四起攻击,激战至3月1日,将其军长刘戡击毙,所部全被歼灭。3月3日,宜川城又歼敌1个旅。

此次战役,歼敌一个军部、2个师部、5个旅共30000多人,由此改变了西北战场的形势,瓦子街由此成为战役纪念地。

瓦子街烈士陵园

在黄龙县瓦子街乡。瓦子街烈士陵园是1948年宜瓦战役(亦称瓦子街战役)牺牲的解放军烈士的墓葬地。

陵园建有烈士纪念碑,碑高28米,以钢筋混凝土筑成,白瓷砖镶边,纪念碑正面镌刻王震所书“瓦子街战役烈士纪念碑”10个大字。碑于1984年4月5日举行落成典礼,装甲兵司令员、原358旅旅长黄新建、彭德怀夫人浦安修为烈士们作了《祭文》,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王世泰为纪念碑落成剪了彩,500多名群众参加典礼并在烈士陵园栽植了长青松柏。宜

川县宜川县

壶口瀑布

在宜川县壶口乡龙王辿。龙王辿,俗称龙王哨。壶口瀑布是黄河上最为壮观的瀑布,为全国第二大瀑布,陕西第一大瀑布,黄河流经秦晋峡谷,河床由宽400米,骤然收束到50米的河道,像一把壶嘴,壶水猛跌入30米深的黄河深渊,落差40余米,势如万马奔腾,声若万霆雷鸣,瀑宽50米,飞流狂泻,水花四溅,五光十色,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壶口瀑布,四时景色,各有其特点,夏日洪峰汹涌,浪花滚翻;隆冬冰封雪冻,银装铺地;春天冰雪解冻,冰凌倾河;秋季雨水频频,浊浪排空。临岸建亭,亭名观瀑亭,四角翘起,亭尖顶高,小巧玲珑,临此观瀑,颇有胸怀韬略、抱负大志之感。

据《水经注》记载,这里是大禹开始治水的地方,“禹治水,壶口始”,即从这里凿石导河,造福后代。也由此可知,壶口的历史盛名。

壶口瀑布由于其著名,所以第五套50元面值的人民币上,就是此瀑布的图案。壶口瀑布,还有六大奇观,即:水底冒烟,旱地行船,山飞海空,彩虹戏水,晴空洒雨,旱天鸣雷。

一些探险者、勇士们在壶口瀑布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1996年8月25日,河南新乡市冯九山手持9米平衡杆,从瀑布上空154米处的长达732米的钢索上顺利走过;1997年6月1日,台湾柯受良驾自重1942公斤的白色跑车,从瀑布上空55米宽的黄河上飞越成功,成为“亚洲第一飞人”;1999年6月20日,吉县农民朱朝辉乘红色摩托飞越壶口43米成功,成为“世界第一飞人”。此外,在此还有河北杨云女士走钢丝誉为“华夏第一走”;天津张志强跳悬索而被称为“中华第一跳”;河南高空钢丝骑摩托称誉为“东方第一骑”;还有探险队员王来安乘坐由40个汽车内胎组成的密封舱,在壶口由上而下,漂流成功。

壶口瀑布,除勇士著迹于此外,还有文人作诗赋词千古流传,除唐代诗人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名句外,金代诗人元好问之词,明代诗人《壶口》皆有所述,附之于后,共同欣赏。

明诗《壶口》原诗:

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

双腾虬浅直冲斗,三鼓鲸鳞敢负舟。

金词《水调歌头》原词: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槌鼓过银山。

孟门山

在宜川县壶口乡壶口瀑布下游4公里处黄河之中。孟门山是黄河中两块巨石小岛,长60—160米,稳立于河心激流之中。传说4000多年前,大禹疏导黄河,凿开壶口后,看到水势太猛,便在河中丢了两块“息壤”,这便是今天的孟门山。无论黄河如何汹涌澎湃,但孟门山始终不会沉没。如今山上还有古人所镌刻的一丈见方“卧镇狂流”4个特大字迹,在4里外亦看得清楚。据说“中流砥柱”一词即源于此。

在孟门观赏壶口瀑布,可见一道五彩缤纷的巨大彩虹,接通了壶口与九天长空,景色之美,令人陶醉。

圣惠泉

在宜川县东南凤翔山浑瑊祠下。圣惠泉,据《通志》记载,泉极甘美,深二三丈。

浑瑊(736—799年),为唐代将领,德宗李适时忠臣,本名进,先世属铁勒族浑部,世为唐将。他十余岁入朔方军。唐代宗李豫时,从郭子仪击退吐蕃侵扰,升至左金吾卫大将军。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在京师长安哗变,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浑瑊保乘舆,全城郭,坚守奉天,忠于皇帝。这时,朱泚在京师长安为帝,国号秦,年号应天。德宗兴元元年(朱泚改国号为汉,年号天皇,天皇元年,784年)浑瑊与右神策军都将李晟回军长安,讨平朱泚,收复京师,又与马燧平定李怀光叛乱。官邠、宁、庆副元帅,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功载唐史。

延长县延长县

七里村石窟

在延长县七里村乡延河东岸山崖上。

七里村石窟为道教的石窟,凿建年月不详,石窟面向西北,窟口呈方形,宽2米,窟高2米,宽3.07米,深4.33米,中正台上有3尊神像,应为三清,均坐莲台,每尊左右各有1弟子,按道教说法“一气化三清”,也是《太平经》中的“三气共一”理论的体现。台下有6尊雕像。北壁有1组人物雕刻,主要是八仙;上有1老仙骑鹤,下有1只梅花鹿。靠近窟内有7名执笏道士及文武官员。南壁也有1组人物雕刻,共9人,上有1佛高坐荷叶上,靠近窟内有6名执笏道士及文武2官员。窟口左右各有1位持大刀武士守卫。全部雕像,多是浮雕。

此窟的存在,为我们研究道教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胡四湾石窟

在延长县安沟乡。胡四湾石窟凿于宋代,是延长境内仅次于七里村石窟的一所古代石窟,颇有文物价值。

锦屏山

在延长县延长镇南1里处。锦屏山高耸秀丽,望如锦屏,故名。

据《通志》记载,锦屏山高耸秀丽,形如画屏,翟水经其下。据《名山记》记载,锦屏山四时花木繁茂,中有寺庙楼阁,望如锦屏,故名。

延长县毛泽东旧居

在延长县城西门坡。毛泽东旧居是毛泽东1936年1月27日至2月2日的居住地。这年元月27日,从子长县瓦窑堡镇来此,住此处何江家中,于2月2日离开延长。在此一周之际,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军委工作会议,部署去山西红军东征工作。在此期间,毛泽东还在旧居接见了当时中共延长县委书记高朗亭和苏维埃政府主席谭生彬等一些当地主要干部。

翡翠楼

在延长县城东南30公里圣灯沟上。翡翠楼,据《明一统志》记载,石台周400余步,高100多丈,上有楼,极目山川苍翠。

高奴寨

在延长县延长镇北百公里北山上。高奴寨,据《延安府志》记载,元脱列伯令参政何远筑以屯兵,周298步,在高部山上,四面陡绝。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俗讹为高奴,非也。

我国第一官办油矿

在延长县。我国第一官办油矿名为延长石油官厂,为清政府创办于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延长县城西门外打成了“延一井”,此为我国官办的第一口石油井(民办的第一口井在宜君县城西10公里姚渠村,早于南宋)。

抗日战争中,延长油矿做出很大的贡献,它支援前线,供车辆用油,并供军队生活煤油灯和其他燃料,特别是对陕甘宁边区和八路军,贡献卓著,被誉为功臣油矿。解放后,延长油矿产油量平均每年以21%的速度递增,目前,原油生产量可达3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能力为23万吨,主要产品达25种之多。

都督之父墓

在延长县安河乡杨家行政村白俭自然村东北一华里。都督之父墓是清朝镇守江南苏州等地方总镇都督杨承祖父亲的葬地。这里柏树茂密,墓地坐北朝南,甲午夏筑,墓地长100米,宽30米,墓地有隐约可见的土冢12座,墓前有石碑楼1座,额镌刻“都督九京”四字,并镌刻“钦命镇守江南苏州等地方总镇督同知县杨承祖建”字样,牌楼右边石柱上镌刻“赐进士第文林节知日□□事陈床铭”;左边石柱上镌刻“甲午夏季建”。此外,墓地还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狮、石犬等石兽石刻艺术品。

总兵之母墓

在延长县安河乡赵家崾村东100米处。总兵之母墓与都督之父墓相对有一沟之隔,墓之建造时间和建造规模及墓地特点,皆大体相同。墓前现有石碑一通,但字迹风化,模糊不清,其意难辨。墓地还有成双成对的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狮、石犬等石刻艺术品。

吴起县吴起县

平台山

在吴起县治所在地吴起镇。平台山,今称胜利山。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率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毛主席曾在城关新窑院居住,并召开了重要会议,即高级军事干部会议,有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参加,部署吴起镇战斗,笑称“割尾巴战斗”。当中央红军到吴起镇时,军阀马鸿逵的4个骑兵团尾随而来。10月20日毛泽东在庙台上向红军作了战斗动员。21日拂晓,毛泽东从二道川口旋水川前面的小路上山,到达平台山大峁梁的一棵杜梨树下的指挥所里,亲自指挥。早晨9时敌骑兵团进入伏击圈,经过两个多小时激烈战斗,全歼这1个骑兵团,并击溃另外3个骑兵团且追击50里,缴获战马500多匹和大量的枪支弹药。下午,各大队分别举行了祝捷大会。当地群众为了纪念这一战斗的胜利,把毛主席指挥所的所在地平台山,改名为胜利山。

2005年10月19日,在纪念长征胜利到达陕北70周年之际,在胜利山杜梨树下毛主席当年指挥所所在地,开会纪念,并把吴旗县恢复为吴起县。吴起镇之历史渊源,系战国时魏大将吴起戍边曾驻军于此。

吴起县毛泽东旧居

在吴起县城吴起镇。吴起毛泽东旧居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陕北的第一个落脚驻跸下榻之处。这里是吴起镇的新窑院。新窑院分为南、北两院,毛泽东旧居在南院。旧居是一排5孔面向南的窑洞,西起第2孔是毛泽东的住室。里面靠窗有炕,炕上铺有简洁的被褥,靠墙设置一方桌,桌上有笔筒、马灯、雨伞等用品,另有两只铁皮文件箱。其余4孔为工作人员住室。

毛泽东从1935年10月19日到10月22日就住在这里,这里还有杨尚昆旧居1孔窑,彭德怀旧居1孔窑,叶剑英旧居1孔窑,政治部办公室1孔窑。解放后,建成毛泽东旧居纪念馆。

吴起毛泽东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吴起段遗址

在吴起县长城乡。明长城为明代在此所筑之长城,沿山而修筑,为明代重要的军事防御性工程,在抗击外来侵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漫长的岁月,而今遗迹尚存,此处现存长城长达20公里许,高6米,下宽3米,上宽2米,每隔2.5公里有1烽火台或敌台,台高30米,周长27米,用大方砖砌成。今存之长城,虽风剥雨蚀,多有残破,但如长龙蜿蜒于浩瀚的高原,依然雄伟壮观。

铁边城遗址

在吴起县铁边城镇。铁边城遗址是古代铁边城的所在地。铁边城,是古代边防重地,历史沧桑,而今遗址尚存。

龙王庙石窟

在吴起县吴仓堡乡。龙王庙石窟凿于明代,今尚存一些石雕和泥塑艺术。

志丹县志丹县

永宁山

在志丹县永宁乡洛水与县河交汇处。永宁山,取永久安宁之意而得名。山势险要,为志丹县南之门户和屏障。山上有石洞,洞窟3层,多至百孔,上下左右相通,为古时居民避兵乱时的居所。

1928年刘志丹在山寨成立陕北第一个中共组织永宁山党支部,刘志丹任支部书记,曹力如任组织委员,王子宜任宣传委员。

志丹县毛泽东旧居

在志丹县炮楼山下。毛泽东旧居是毛泽东1936年7月至第二年1月居住之处。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在这里会见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对抗日的重大问题发表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见解。

在这里,毛泽东总结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王明、张国焘的机会主义路线的严重教训,揭露了国民党中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阴谋,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等光辉著作。

旧居为一排5孔面向西的石窑洞,窑洞在红色天然岩石上所凿成,正中1孔最大,是毛泽东的住室,内设方桌,桌上陈列毛泽东当时所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桌旁靠墙有炕,炕上有简洁的被褥;窗台放有一盏油灯;窑内有3只小木墩和一根扁担,炕上有两只铁皮文件箱;墙上挂着斯诺拍摄的毛泽东身穿红军服装的半身照片。其他几孔窑洞为工作人员住室。

志丹县毛泽东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中央旧址

在志丹县炮楼山下。中共中央旧址,是1936年7月中共中央驻扎之处。在此期间,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于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举行“兵谏”,要求抗日。中央派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赴西安正确地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促使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旧址是一所院落,位于毛泽东旧居北边,有窑洞有平房。

中共中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校址

在志丹县城北6公里的刘坪。中共中央党校创立于1936年6月1日,创建地点在子长县瓦窑堡镇,当年7月,随中共中央一同到达保安(今志丹)县,中央安排党校驻于刘坪,在这里训练了党的许多干部。翌年1月又随党中央迁往延安城东桥儿沟继续办学。

中央党校校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红军大学旧址

在志丹县城南寨子山脚。抗日红军大学旧址是当年抗日红军大学的所在地。

抗日红军大学,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于1936年创办于子长县瓦窑堡镇,同年7月初随中共中央一起到志丹,抗日红军大学即驻此地,学员自己劳动建校筑路,学校落成后,当地群众敲锣打鼓,赠送“劳动者可以创造世界”9个大字匾额,并把所筑的路命名为红军路,以赞扬红军大学学员的革命精神。

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学员住石洞,坐石凳,用石黑板,用石课桌,毛主席风趣地说:你们是石器时代的人,学的却是最先进的科学——马列主义。当时,林彪任红大校长,毛泽东任学校政委。朱德、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王稼祥、张闻天以及政委、校长,皆给学员讲过课。学校中有1棵参天大树,就是红大的露天课堂,毛泽东就在这棵大树下,给学员讲授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学员主要学习毛泽东的军事著作,还学习联共(布)党史和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等。

1937年1月,红大跟随中共中央迁至延安,同年6月改名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抗大到抗日胜利(1945年日本投降)共办了8期,扩建了12所分校,为革命培养了10多万优秀干部。

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汤城

在志丹县城西北60公里。金汤城,据《金史·地理志》记载,保安有金汤城。据《宋史·哲宋本纪》记载,哲宗赵煦元符二年(1099年)筑鄜延路金汤城。鄜延路是仁宗赵祯康定二年(1041年)所置经略安抚使,治所在延州(今延安)。据《周美传》记载,美散夏人于金汤城,焚其部族二十一。据县志记载,为县戍守要地,今基址犹存,与庆阳黑水接界。《幼学故事琼林》中有“金城汤池,谓城池之巩固”之句。

志丹陵园

在志丹县城北炮楼山和瓦窑山之间的缓冲坡上。志丹陵园是陕北红军和陕甘宁边区创建人之一的刘志丹同志的墓地。

陵园有大门、二门两重,踏进大门,令人肃然起敬。大门和二门两旁,有茂密的柏树和其他树木。二门以内为陵园之主要部分。大门至陵墓有甬道相通。其布局为四方形,二门迎面有一座四方碑亭,亭额塑有红五星和火炬徽记,其纪念亭内之碑,为青石所镌刻毛主席手笔全文:“我到陕北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纪念亭后为纪念堂,正中上方悬“浩气凌云”匾额,纪念堂是由3孔窑洞和5间厦檐所组成,中间窑中正墙上有刘志丹画像,两面墙壁及两边窑洞墙壁上嵌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林伯渠、吴玉章、贺龙、陈云、徐向前、蔡畅、谢觉哉、李富春、徐特立、博古、邓发、王稼祥、凯丰、萧劲光、罗迈、李鼎铭等人的题刻。毛泽东的题词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的题词是:“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朱德的题词是:“红军模范”。林伯渠的题词是:“长使丹心贯日月,拼将热血洗乾坤。拯民为国更忠党,史绩不刊千载存”。此外,厦檐东面有《重修志丹陵志》碑,西边有《先烈刘志丹事略》碑。纪念堂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堂上屋顶,有高耸的墓碑,碑上刻书“刘志丹将军之墓”7个大字,

苍劲有力。后堂停放刘志丹将军灵柩,上覆中国共产党旗一面。

刘志丹,名景桂,字志丹,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人,生于1903年,是陕甘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的创建者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秋去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回西北在国民革命军中工作。1928年与谢子长领导渭华暴动,次年任陕北特委军委书记,1931年任西北反帝同盟副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总指挥。1932年创建红26军,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1935年任红1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北路军总指挥、红28军军长。1936年4月率红28军东征抗日到山西,在山西指挥部队作战,连获大捷,但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4岁。

为了纪念刘志丹同志,在他牺牲的当年11月,边区政府决定把赤安县(保安县改赤安县)改为志丹县,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志丹县政府共同建成这座陵园。1947年陵园遭胡宗南军队破坏。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拨款重修。之后,志丹县人民政府又多次维修,1986年4月14日,于陵园内竖立刘志丹雕像和纪念碑,并在同日举行了揭幕仪式。多次的修葺和雕塑像的竖立,使陵园更加庄严壮观。

志丹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安塞县安塞县

王家湾毛泽东旧居

在安塞县王家湾乡王家湾村半山腰上。王家湾毛泽东旧居是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时,在4月13日至6月8日驻跸于此。旧居院子有一排5孔窑洞,面向南,西起第1孔是卧室,窗前一土炕,炕上铺被褥,靠墙有方桌,第2孔是办公室,里面窗前置办公桌椅,靠墙有土炕,炕上有铺盖和两只铁皮文件箱;第3孔是周恩来、任弼时两人的住室,里面一个火炕几乎占据了整个窑洞面积。第1、第3窑洞没有门,仅有门洞与第2孔窑洞相通。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是由靖边县青阳镇来到这里的,在此间住了58天,又由此到靖边小河乡小河村去。

毛泽东在王家湾居住期间,指挥了全国各战场及西北战场的作战,取得了羊马河伏击战和蟠龙镇战役的胜利,并发表了《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和《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的著作等。

真武洞毛泽东旧居

在安塞县城所在地真武洞镇。毛泽东旧居是1947年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周副主席转战陕北时下榻之处。这年,毛泽东和党中央诸同志转战陕北,指挥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镇三战三捷。周副主席曾主持在真武洞举行5万人祝捷大会,并在大会上讲了话。

毛泽东旧居是一明两暗的3孔窑洞,坐落在青石崖下,崖半空1石洞,宽处可通卡车,窄处仅容一人通过,此即真武洞。民间传说,此洞为唐僧取经孙悟空空中行走所走过的十八洞之一。

石寨山

在安塞县王家湾乡高家村后面。石寨山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高迎祥的揭竿之地。

石寨山是座守寨,传说很早以前有4姊妹分兵在此守卫4个山头,她们在悬崖峭壁上凿洞久守,储粮储水,敌人久围,逼4姊妹投降,而4姊妹绝不投降,不愧是巾帼英雄,女中豪杰,一直坚守到救兵到来。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高迎祥,就是石寨山下高家村人,他和李自成、高夫人在石寨山揭竿而起,反对明王朝的腐败统治,由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元年(1628年)开始,一直闹了8年,他首先自称闯王,与王自用联合山西起义军各部,组成农民起义军36营,在自用死后,他转战湖广、四川,成为起义军的中心力量。荥阳大会,他是13家之一。后与张献忠东征,攻破安徽凤阳。

崇祯九年(1936年)高迎祥折回陕西,在盩厔(今称周至)县黑水峪仙游寺,为叛徒“乾公鸡”出卖,遭明陕西巡抚孙传庭围攻,贺人龙擒了高迎祥,解京师(今北京)磔死。高迎祥虽然死了,而家乡的石寨山依然屹立在陕北黄土高原上。

石峰山

在安塞县真武洞镇北5里处。石峰山,据《一统志》记载,巨石高险,俗名石嘴山,亦曰云台山,因山上有云台观而名。

石峡峪

在安塞县山中。石峡峪是张思德同志生前烧木炭窑并在此牺牲的纪念地。

张思德(1916—1944年),四川仪陇人,中共中央警卫团战士。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这里烧木炭,因炭窑崩塌,张思德同志不幸牺牲,时年仅28岁。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笔题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举行的追悼大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并发扬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芦关

在安塞县城真武洞北约70公里的土门山谷。芦关,或称芦子关,通常称芦子。这里形势险要,两边崖立如门,深进开阔敞亮,形似葫芦状,故有以上诸名。

芦关北控河套,西藩灵武,自秦汉隋唐以至宋元明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封建王朝多在此屯兵戍守。后唐明宗李嗣源长兴四年(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八年,933年),药彦稠等将讨伐叛据夏州的李彝超时,首先屯兵芦关振壮军威。宋太宗赵光义淳化五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十二年,994年),金明镇使李继周在此修建砦城以固边防。

芦关,军事方面重要,景致方面也出众,山峦起伏,林木丛蔚,岭下即为著名的延河发源地,“芦关踏雪”为安塞十景之一。

民谣有云:

芦子关,芦子关,风萧萧兮延水寒,安得壮士控北藩。

古诗有云:

芦关居要塞,北连沙漠边。阴山横其背,雪积岗峦巅。

骑驴寻梅者,推敲访名贤。鸿爪留印迹,坐寒五夜毡。

唐诗人杜甫《塞芦子》诗云: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

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谁敢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龙安城遗址

在安塞县谭家营乡。龙安城遗址是古时龙安城的所在地。

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620年)置龙安县,县治即在此城,自古为陕北重要城堡。

城卯遗址

在安塞县化子坪乡城卯村北。城卯遗址因地处城卯村附近故名。

城卯遗址是近年发现的一处宋代遗址,面积1000平方米,首次发掘500平方米,发现灰坑200多个,出土大量的宋、元、金时代的瓷器,其中有耀州窑的青瓷、定窑的白瓷、景德镇的影青瓷、磁州窑的红绿彩瓷以及钧窑的天蓝色瓷器碎片。此外,还出土梅瓶、盏、盆、杯、碟、熏炉、瓷马、铜钱、铁钱、兽骨等器物以及宋代棋盘和棋子。

宋时,安塞地处宋、辽边界,两国贸易频繁,此次同时发现五大窑系的瓷器,这在全国还是罕见的。

桥坪村汉墓

在安塞县郝家坪乡桥坪村。桥坪村汉墓是1972年发现的。

安塞县在秦末汉初,曾为“三秦”之一翟王董翳的都城高奴所辖地,境内汉墓很多,此其中之一也。此墓出土1尊卧铜牛,长6厘米,宽3厘米,高4.5厘米,重500克,作屈膝卧引颈欲起状,身上肌肉突出,前胸后臀丰满,尾巴卷曲于身下,犄角短小,身有银质斑点,系嵌入银丝磨制而成,玲珑精致,形态逼真,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

延川县延川县

五龙泉

在延川县城东一里处。五龙泉泉水清沏甘美,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五龙泉泉水于石缝中涌出,有雄吼之声,其水甘美,可济一方,上有五龙堂,故名。

明延水关

在延川县延水关镇黄河岸边。延水关,明代设关,驻军把守。原名永宁关,希冀北地永久安宁。这座关隔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永和关相望。据《通志》记载,延水关东临黄河,北通山西永和县。

秦汉时,这里属高奴县管辖,魏晋时,延川为匈奴所占,未设县;西魏之时,设置文安县,据《延安府志》记载,魏置文安县,隋废,唐改延水,宋省为镇,入延川,今为延水关。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曾为延州(治延安)知州,此地由其管辖,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曾有所记载。

1984年建成延水关码头,为秦晋关隘重要关津之一。

双冢山

在延川县稍道河乡古寺里村。双冢山,据《延川县志》记载,白浮屠寺在县南60里,寺前有7冢,前人以为夏王疑冢。7冢之中,有1大冢,南北各1小冢,称此山曰“双峰横黛”。

此山四时景色各异:春雨之后,微风拂面,远观四方,山天一体,令人心旷神怡;夏雨放晴,霞光万道,云彩变幻莫测,其景如海市蜃楼之美;秋雨连绵,似晴似雨,雾山空蒙,飘浮山中,临比犹如仙境;冬雪降临,山着白袍,银装素裹,谷壑寂静,犹如白玉世界。

双峰横黛为延川八景之一。

赫连勃勃墓

在延川县稍道乡东风原(古里、古寺里)白浮屠寺山上的白浮屠寺遗址前。赫连勃勃墓,据《延川县志》记载,“白浮屠寺在县南60里,寺前有七冢,前人以为夏王疑冢云。”

赫连勃勃,原名刘勃勃,字屈孑,是匈奴右贤王去卑的后代,属刘渊家族。其父卫辰原为西单于,被魏杀死,其国遂灭。于是赫连勃勃便在姚秦做官,为晋安帝司马德宗持节安北将军,镇朔方。安帝义煕三年(407年)六月,刘勃勃托大夏后裔,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昇,国号大夏,建都统万城(今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义熙九年(夏赫连勃勃凤翔元年,413年)改姓赫氏。义熙十四年(夏赫连勃勃昌武元年,418年)赫连勃勃称皇帝。北魏太武拓跋焘始光二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年,夏赫连勃勃真兴七年,夏赫连昌承光元年,425年)赫连勃勃卒,在位19年(实在位18年零两个月)。

墓呈圆形,高约8米,周长60米,地处白浮屠寺山的最高处。

贾桂墓

在延川县贾家坪乡贾家坪村西200米处。贾桂墓是明代太监、京剧《法门寺》中的人物、《毛选》中也提到的典型奴才贾桂的葬地。

贾桂,名龙岗,延川贾家坪人,是明武宗朱厚照朝大宦官刘瑾手下的一名太监,《法门寺》中有他的生动形象,《毛选》中提到贾桂思想:在刘瑾面前,奴颜婢膝,别人让他坐,他说站惯了;而对下则作威作福,敲诈勒索,他是旧社会中狐假虎威奴才的典型人物。

据碑记,墓建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坐北向南,墓冢已摊散,但仍可辨认,南北长20米,东西长25米,周长90米,墓前现有碑记1通,原石牌坊已圮,石条两根、石横担一根仍存墓地。子

长县子长县

北钟山石窟

在子长县安定镇北钟山南麓。北钟山石窟古名石宫寺,也称普济寺、大普济禅寺。又称万佛楼,俗称万佛洞。

万佛洞开凿于北宋英宗赵曙治平四年(1067年)面向南,东西长20米,进深14米,高9.5米,洞中央基坛,东西长11.5米,进深5米,高2.5米,坛上有8根方石柱支持窟顶,窟顶又凿3个藻井,藻井之下,基坛之上,有3组佛雕像,每组均有1佛2弟子。中组为释迦牟尼,两旁有骑象的普贤和骑狮的文殊2菩萨,及迦叶、阿难2弟子;左右两组之中佛为释迦的化身和应身佛,有人说是三界佛。在8根石柱和洞壁,浮雕小佛成千上万,面皆镀金,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据《安定县志》记载,安定(今改子长)的石宫寺,“前俯河漘,上薄钟山,洞宇幽深,楼阁重叠。”“金碧辉煌,千人石边,独开生面,万佛洞里,别有洞天。”万佛洞为主洞,有7间廊檐与5大间大殿相接,据《安定县志》记载,这里有中殿、十王殿、明王殿、金刚殿、万佛楼、钟鼓楼等。这里外有围墙,是北钟山石窟的主要洞窟和主要建筑群集中之地,可惜在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遭北虏兵火之灾。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复。而今,尚留大殿、石碑坊、万佛洞、中门及主洞和周围一些较小的石窟的一些石刻造像及一些寺院的房屋和窑洞等。还有万佛洞上面的6角7级高16米的砖砌宝塔。

北钟山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瓦窑堡会议会址

在子长县瓦窑堡镇后沟滩田家院。瓦窑堡,据《通志》记载,元初建,因以为堡,明季,寇数至,邑人郭永治守御有方,堡赖以存。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毛主席率领工农红军进驻瓦窑堡,并于12月25日在此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刘少奇等12人参加了会议,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瓦窑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批判了党内那种认为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和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错误观点。是一次至关重要的中央会议。在这次会后两天的另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瓦窑堡会议的会址是这座院子的5孔砖窑,左起第1孔是工作人员住宿之处;第2孔是毛泽东在会议期间的住室;第3孔是瓦窑堡会议开会的会议室;第4、第5孔平时也做会议室。在第3孔窑洞内,有八仙桌两张,木凳6只,土炕一面,炕上放1张小炕桌。

子长县毛泽东旧居

在子长县中山街西边一个前店院的后院内。这里有1排面向东南的4孔砖窑洞,毛泽东在1935年底和翌年初在这里居住,由12月住到1月26日,期间召开过著名的瓦窑堡会议,起草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重要文件。

旧居的西起第1孔窑洞为办公室兼卧室,靠窗是办公桌椅,靠墙是小木桌凳及洗脸用具,窑内有炕,炕上有简洁的被褥,并有两只铁皮文件箱。第2孔窑洞是会客室,内设木桌和长凳,也有1炕为火炕,1、2窑洞中通1门洞。第3、4孔窑洞是工作人员的住室。此外,旧居周围还有一些窑洞,是当时中共中央机关的住所。

中央军委旧址

在子长县城内中山街东南边一处院落。1935年12月至第二年的6月,中央军委于此办公。院内大门旁有1座砖木结构平房,是军委的会议室,中央军委曾在这里召开扩大红军的会议。院内还有一排面向东北的6间砖木结构的平房,房顶盖瓦,左起第2、3间是周恩来同志旧居,其余4间为军委机关和工作人员的住处。

红军大学校址

在子长县瓦窑堡镇。红军大学校址是全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在瓦窑堡的校址。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创办,同年7月初,随中共中央移驻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城南寨子山上。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分三个科:1科学员是军师级干部;2科是团营级干部;3科是连排级干部。这个学校在当时是中国革命军队的最高学府。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等老一辈革命家都给学员作过报告。迁到保安后改名称为抗日红军大学,亦简称“红大”。

谢子长纪念馆

在子长县城北郊郝家湾。谢子长纪念馆,是为纪念子长县籍烈士谢子长同志而建立的专馆。

谢子长(1896—1935年),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陕西安定(今子长)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军队中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与唐澍在清涧组织了武装起义,又在韩城西庄组织了武装起义。1928年与唐澍、刘志丹共同领导渭华暴动,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谢任大队长。1932年任西北革命委员会主席。1933年被派往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旋又调回陕北,与刘志丹扩大陕甘和陕北苏区,开辟了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1934年夏和冬,敌人发动1、2次围剿,在2次围剿河口反围剿战役中受伤,翌年1月18日牺牲,时年39岁。

1938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子长故乡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1945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安定兴建子长陵园,举行了追悼会和公祭,毛主席再次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1946年将其灵榇移至今址新建陵园。1947年胡宗南进犯陕甘宁边区时捣毁了陵园。1952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拨款重修。1954年11月竣工,将陵园改名为纪念馆,馆左前方立有建馆纪念碑,上刻《子长烈士纪念馆修建碑记》。

纪念馆大门上镶“子长烈士纪念馆”7个大字,进门可见高耸的烈士纪念塔,塔后左右两陈展室,其后左右立碑亭,左碑亭里立有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军区、中共延安地委、绥德军区司令部、子长县人民政府等单位的题刻;右碑亭里立有陕西省人民政府、子长县第四区全体人民、中共绥德地委、中共子长县委、绥德专署、汪锋、赵寿山、阎红彦、马明方、马锡五、李景膺等单位和个人的题刻。再前有一大碑亭,亭内立有两通石碑,分别刻着毛主席的题词“民族英雄”和“虽死犹生”大字。大碑亭后即墓冢。

纪念馆和墓冢皆有花木,气氛庄严肃穆,临之不禁使人肃然起敬。

2006年10月25日闫君琴改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